金秋十月,工作室成员阎老师同来自全国18各省市自治区的50名研修学员从祖国的四面八方齐聚首都北京十一学校,参加教育部“国培计划”骨干教师国培研修学习。在为期一个月的研修学习过程中,通过聆听专家讲座、实地观摩听课,十一学校跟岗实习等多种方式对科学本质、学科素养、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研修,不但直观的感受了国内最前沿的教学理念的落地实施,更重要的是找到了未来努力的方向。
在授课的专家中,不乏驻京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物理学家。在中科院高能所的张xx教授为我们讲课的过程中,他带领我们回顾了科学发展的历史,分析了为什么近代科学与中国无缘的历史根源,建议我们台下的学员应该在哪个方向努力去带领自己的学生勇攀科技的高峰。同样来自高能所的卢方军研究院为我们介绍了自己的学科领域:探寻暗物质。作为慧眼卫星的主要负责人,他从历史背景、研究内容到工作进展为我们分享了一名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历程,也不禁为我们国家科技的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也使我们对当下物理学的“两朵乌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培训过程中学员们还有幸现场聆听了贺xx院士、陈xx院士、欧xx院士等我国科学家的精彩演讲,在与物理大师的近距离接触中,使学员们了解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鲜为人知的历史,年逾八旬的贺贤土院士不遗余力的解答学员们的每一个问题,使学员们感受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作为北京大学交叉学科的领军人物欧xx院士旁征博引,自由驰骋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之间,做出了很多丰硕的研究成果。
以黄、苏、彭、秦领衔的专家团队,是目前我国高中物理教学最的专家,他们从教材的修订、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的落地实施、试题的选择入手,帮助我们梳理了新教材编排的理念。随着科技的进步,国家对于人才的需求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人才的培养不是单纯的技能知识的传授,而是科学方法的建立,这就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线老师就不能墨守成规,要勇于突破,善于改变,将问题带入课堂,以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提高素养的新途径。这些振聋发聩的教学理念绝对不是空中楼阁,完全可以是因地制宜的教学策略。作为新时期的高中物理教师,我们要轻装前进,不辱使命!在与学员们的互动过程中,专家学者们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体会与大家分享,并一再勉励学员们勤于思考,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迎头赶上时代的变迁,保护好学生的们的求知欲望,设计好每一个问题,演示好每一个实验,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于中华大地高中校园的每个角落。
十一学校的党总支副书记张、副校长于从别学校管理的层面,给我们解读了《北京十一学校行动纲要》。他们在介绍的过程中,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一个共性:校园文化的建设。一个组织要有长远的发展目标,就得有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学校亦是如此。校园文化的建设不是简单的张贴标语、高喊口号,而是将学校育人的理念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得以彰显,是深入人心的对价值观的认同。这种认同一定是集思广益,协商妥协的必然结果。课程研究院的`刘伟院长以《新高考语境下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为题,解读了课程的顶层设计。关注高考的课程设计无可厚非,可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却始终是一个难以解决的客观现实。在刘伟院长的介绍中,我发现了他们以各种学生活动为载体,高度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在兴趣点和知识的构建中寻找接洽点,让学生心甘情愿的的投身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在十一学校的教育中从来不主张完美,而是自我、兴趣。作为教师,从课堂实施者走向课程设计者,从课程链“教”走向学习链“学”,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以此促使学生从“全面发展”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除此之外,学员们还深入到北京四中、首都师大附中、人大附中等首都知名高中参加听评课活动。无疑,北京的课程改革走在了全国的前沿。他们的课程设计独到新颖,总能让听者寻找到亮点。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绝大部分课程的设计都是用实验贯穿物理学习,在实验中发现问题,用实验探究未知,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每节物理课的学习内容都与生活建立起联系,设计成实验课,让学生动手操作,以激发兴趣,关注生活中物理,学以致用。这些内容都是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从学生的人格、综合素养、个性发展综合考虑,为学生搭建合适的成长平台,让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唤醒、自我发现,从而形成独立人格、独立思想,最终成为与众不同的自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