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通过19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人都具有创造力, 不过是有的人富有创造力, 有的人缺乏创造力。那么富有创造力的人,有哪些特点呢?我们知道:一是要 相信自己富有创造力。第二,拥有知识,运用知识。第三注意自己的细小想法, 并坚持不懈的去实验。这样,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也会有创造的 成果。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是一个怎么样的状况呢?……当时有一位 中国教育家认为,首先要改变中国的教育,他创办平民教育,有许多创造性的 教育理念,今年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创造宣言》
,看看他在这篇文章里
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道理? 二、明确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作者,熟悉议论文的特点,掌握“豢养、遁词、樵夫”等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思路与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耳听、眼看、手写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 .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点拨精讲的方法理解课文的思路与论证方法。 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
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 自信心。 三、检查预习
1 .有关人物资料(附后) 2 .掌握下列字词:
(1)订正字音
崇拜(ch mg) 伤痕(h⑦) 中伤(zh mg) 塑像(s在) 遁词(d m) 哑口无言
(y 4 ) 鲁钝(din) 自暴自弃(qi) 走投无路(t皿 玄 奘(zeng) 懦夫(nu 6 ) 屋檐(yS)樵夫(qi S) 豢养(hum) 陡 然(d6u) 烟囱(cmg) 繁殖(zh f ) 灌溉(gum)
J中伤亿h eng) f恶语伤人(6 ) f调查(di ao) 1中间(zh mg) l 恶心(W ) 1调整(ti do)
(2)词语释义
中伤: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
画龙点睛: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 生动有力。 遁词: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 鲁钝:愚笨,不敏锐。
哑口无言:哑口:像哑巴一样。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道统:是儒家传道系统的一种说法。
自暴自弃: 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暴:糟蹋、损害;弃:鄙 弃。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投:投 奔。 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叛:背叛;离:离开。
前后课 相联,既复 习,
又自然 地导入所学 课文,激发 学生的学习
兴趣。 明确学 习目标,使 课堂有一个 “任务”,激 发学生完成 任务的斗 志,为后面 的教学明方 向。
检查学 生预习情 况,让学生 养成良好的 预习习惯, 实现本课
掌 握字词的目 标1。
懦夫:软弱无所作为的人。 四、自主学习: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 .作者认为教育者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2 .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论点是什么? 3 .“东山樵夫”比喻什么? “树苗茅草” 比喻什么?用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 理
(论证什么)?
4 .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五、交流展示、合作探究、点拨精讲:
1 .作者认为教育者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创造出且有真善美的活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人)。
2 .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论点是什么?(重 点,在
进行这一部分教学的时候,可让学生再补充一些自己知识的例子)
文中批评了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分别是课文第五、六、八、九、 十段的开头第一句话,①环境平凡不能创造,②生活单调不能创造,③年纪太 小不能创造,④太无能了不能创造,⑤陷入绝境不能创造。得出的论点是:第 十一段:“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3 .“东山樵夫”比喻什么? “树苗茅草”比喻什么?用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论证
什么)?(难点)
“东山樵夫”比喻没有创造之心的老师。“树苗茅草”比喻学生。指出没 有创造之心的老师,既不能发现学生的价值,也不能给予他们更好的指导,最 后只能毁灭他们。从反面形象地论证了具有创造之心的老师的重要。
4 .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课文末尾段(第十六段)最后一句话。“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 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 森林。
六、课堂小结:同学们,大家看到了,也听到了许多环境不如我们,健康不如 我们,或者和我们一样平凡的人,都创造出了自己的不平凡的人生。所以只要 我们有勇气,有自信,敢创造,同样也能书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 当然,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所言,除了勇气、自信之外,要创造还得有智慧。 而智慧,主要就来源于学习。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好好努力,为将来更好地创造 奠定厚实的基础。 七、当堂训练:说一说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创造发明。 八、布置作业:请完成本课对应《绩优学案》。 九、板书设计
创造宣言
驳 举例
立 环境太平凡 (石头- —一不朽的塑像) 时时 生活太单调 (监牢里
一
-《正气歌》 ) 处处 年纪太小 (莫扎尔
特
一音乐家
)
人人
太无能了 (慧能一
传黄梅教义 )
一
走投无路
(玄奘一一取得佛经)
创造
让学生 独立的学 习,提高学 生独立思考 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 力。
根据学 生交流展示 的情况,运 用合作探 究、教师的 点拨精读, 完成教学任 务(包括重 点)。
通过合 作探究、点 拨精讲解决 教学难点。
课堂小 结,进一步 理解课文的 的论点,让 学生获得有 益的人生启 迪。
通过当
堂训练,通 过口语训
附:资料链接
陶行知( 1891-1946 ),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 徽歙县。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推行平民教育。“五・四”运 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
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
字由“知行”改为“行知”。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 子之心,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 的贡献。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2.知识链接
八大山人
朱聋(1626—约1697),清初画家。南昌(今属江西)人。明宁王朱权后 裔。明亡,一度为僧,又当道士,在南昌建青云谱道院。有雪个、个山、人屋、 八大山人等别号。擅画水墨花卉禽鸟,笔墨简括凝练,形象夸张;亦写山水, 意境冷寂。所画鱼鸟每作“白眼向人”的情态,署款八大山人。他的绘画技法, 对后来的写意画影响很大。工书法,行楷学王羲之,纯朴圆润,自成一格。
《安魂曲》
安魂曲 作于1791年,是莫扎特最后的作品。
直到去世,莫扎特也没能完
成这部富于人道主义色彩的作品,最终由他的学生苏斯迈尔根据他留下的手稿 续完。莫扎特一生直到穷极潦倒之时,在他的音乐中也一直没有痛苦,而只有 纯净的欢乐。这部临终前的作品仍是如此,只有那种天国的光芒照耀着他的感 觉。
曾参
曾参(前505年―前463年),字于舆,生于鲁国南武城
(今山东嘉祥人)。
曾参16岁拜孔子为师。由于他刻苦好学,造诣很深,成为孔子的得意门生。他 著有《大学》,《孝经》两书,被后世视为儒家经典,尊其为“宗圣”,“述圣”。 曾参传业于子思,子思传业于孟子,形成著名的“思孟学派”。
教学反思:
练,发现自 己的创造性 思维,激发 学生的创造 意识。
通过作
业巩固提高 拓展课堂所 学。 板书设计, 让重要的内 容在学生心 目中留下深 刻印
象。
资料链接, 丰
富学生的 知识,开阔 学生的视 野。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作业评说) 二、明确本节课的目标:
1 .理解本文的论点和结构。 2.探究本文的写作特点。
三、自主学习:
2 .根据课后的阅读提示,理清本文的结构层次和论点。 3 .说说本文的写作特点。
四、合作探究、点拨精讲:
1 .这篇文章的层次结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根据课后“阅读提示”)
明确:1.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 — 3段):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我们要 创造,教育家“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罗列出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以一 连串的不可争辩的实例,一一予以反驳,从中确立起“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 点。(这是本文的分论点之一)
第三部分(11—15段):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 ,说明教育者丧失创造力 是很可悲的。
第四部分(16段):作者以排比的手法,鲜明地指出“只要你是一个‘活 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 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这就是创造宣言,这样的 结尾富有感召力。
2.写法特点探究
(1)举例论证与比喻论证相结合,使说明有力且生动。 (2)运用排比的修辞是文章很有气势。
五、讲评《绩优学案》 P95-97
教学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