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作文分步走

小学作文分步走

2020-06-18 来源:乌哈旅游
承德隆化小语二班班级学习简报

第四期

孩子的创新活动是在宽松的无拘无束中进行的。老师的期待、激励,师生间真情的交融,小伙伴的合作互动,都是为了让孩子自己手执金钥匙去开启智慧的大门。在这样亲和、互助的环境中,培养起创新的勇气,乐于创新的热情,“我能创新”的自信,最终使创新潜能得以激活。

——著名特级教师 李吉林

小学作文分步走

1.以训练作文为主

贾志敏老师把作文分为训练作文和自由作文,他认为小学阶段学生以训练作文为主,训练学生作文,离不开训练学生做事。作文如做事,这不是没有道理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作文的的源头活水是什么?是生活。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就是作文。生活是什么?简单概括地说,生活就是由不计其数的一件件事串联而成的。学生作文就是记录自己的生活,也就是把这一件件事用文字形式存档,记录得好与坏,重要一点在于这一件件事情学生完成的怎么样。为什么我们许多学生写起作文来思绪轻飘飘的,内容空洞空洞的,甚至下不了笔呢?关键一点就是我们许多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很少去做事,很少去做好一件事,生活对学生来说就像一张白纸,没有丝毫印象,能写出什么来呢?写好一篇作文和做好一件事是密切地相连与相通的:做好一件事要求有步骤有顺序,写好一篇作文要求先审题,然后立意,再选材,最后写作;做好一件事要求有始有终,写好一篇作文要求有头有尾,前后照应;做好一件事要求专心致志,写好一篇作文要求字迹端,不写错别字,格式正确,

切合题意,中心明确;做好一件事要求适当的休息,写好一篇作文要求段落明确,层次清楚,标点运用正确;做好一件事要求结果漂亮,写好一篇作文要求语句通顺,文字优美……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时刻不忘让学生学会如何把一件事做好,并让学生亲身去实践,让学生体会到做好一件事情后的愉悦,并把这种愉悦带到作文中来,让学生快乐地写作文。

2.作文的真谛——自由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这段话为我们开启了自由作文之门,它告诉我们,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符合在多写、多练的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的指导思想。 张祖庆 老师在他的讲座《玩转作文》中提出:作文不好玩,要玩转作文,先得激发兴趣,他运用的“创办学生学生周报、让孩子开博客写博文”等方法,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专家们的课结束了,但专家们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感悟和精彩的展示却如天籁绕梁不绝,我会更加努力学习,大胆地实践,深入地思考,认真地教好每一个学生,让生命在课堂上、在与学生的心灵交流中闪光!

如何指导学生练字

刘艳春

汉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华智慧的结晶。学生在练字过程中能充分感受到汉字的魅力,从而接受美的熏陶。写字既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也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体现。因此我在写字教学过程中严格依据课标的学段要求,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与训练,让每个学生都能把字写得正确、工整、美观。以下是我的几点做法,愿与大家分享。

一、教师做好表率。

“一个教师就是一本活字帖”。那么就要要求教师认认真真练

出一手好字,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示范功能,做学生的“活字帖”。教师形成自觉练字习惯,提高自身书写水平为教学服务。自身练好三笔字,只是指导学生写的前提,还必须深入钻研学生的写字特点、途径,探索写字课的教学模式,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指导水平。教师必须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堂课。我们要抓好四个坚持,即:认字和写字的有机结合;写字和训练“两姿”培养习惯结合,“两姿”即“坐姿”和“手姿”;坚持提高写字技巧与审美教育,习惯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实实在在的写字联系中,培养学生专注、耐心和顽强的意志力,使写作习惯得到实实在在的训练和提高。

二、 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我们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寓教于乐。故事激趣、儿歌激趣、游戏激趣、电教激趣等。如教学生写“爬”字,可以编成故事:“爪”哥哥和“巴”弟弟一起去爬山(出示“爬”),巴弟弟累了,

爪哥哥伸出长长的手臂拉了巴弟弟一把,他们终于都爬上了山顶。学生听了故事,很快就说出了“爬”字该怎样写:爪是哥哥,要写大些,巴要写小些,而且靠得很紧,爪的一捺要写得长些。如教学生写“表”时,可以编成儿歌:三横匀称略上斜,竖提偏左捺右展。学生一读,就知道写表时应注意什么了。

三、 引导学生把握汉字间架结构

在教学中,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孩子对于单独的笔画,他可以写得很规范很漂亮,但是当他写整个字的时候,写得并不美观。问题就出现在字的“间架结构”上,笔画没有安排好所致。

在我的教学中,一般就让孩子们抓住几个小诀窍:上下结构的字,上紧下松,如“紧”字,就要求在上面写得紧凑一些,而下边的“系”相对而言宽松一点。左右结构的字,左紧右松。如 “料”字,左边的“米”写得紧凑一些,右边的“斗”可以稍微松一松,整个字就会显得漂亮。左中右结构的字,就要相互避让,写得窄而宽,如“糊”“嫩”。如上中下结构的字,如“篮”,每部分的避让也很重要,因此都不能写得太长。我也会对孩子们说:就像一个汉堡包,三层要叠好,否则这个汉堡包都没人敢要了。

这样教学以后,孩子们都能较好的注意起来,整个字的笔画安排显得比较合适,在书写时就能较好地做到比例恰当、穿插合理、匀称美观。

四、指导写字从基本笔画入手

写好一个字,首先就要写好它的每一个基本笔画,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对学生笔画指导较严格,在教学生字时,我不太喜欢用电教手段,相反地我更喜欢在黑板上为学生范写,由于小学生的摹仿能力较强,教师要进行直观教学,加强示范。这样更能让学生充分观察,模仿。

基本笔画的训练应一丝不苟,让学生懂得笔画的位置和形状,并

体会起笔、行笔和收笔,以及运笔的轻重、缓急和提按,也可以以小儿歌的形式让孩子们记忆:横要平,竖要直,撇出尖,捺出角,折要顿一顿。让孩子在书写的过程中牢记儿歌,从而把每个基本笔画写得规范、顺利。

五、认真进行写字教学评价

在认真教学生字,让孩子们认字书写后,教师的评价就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这是对孩子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鼓励。

但是,老师在评价的时候也很有技巧,不切实际的浮夸只会让孩子们产生骄傲的心理。比如:“你的字写得真像书法家的字,太漂亮了”,“看你的字就像在欣赏一幅很美的图画一样。”对于这样的评价,实在是华而不实,学生听了半天也没有明白自己的字到底好在哪里,更不知道还要怎么改进。

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实在而有用的评价,便能真正明白自己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以后可以怎么改进,从此受到鼓励。比如把孩子的“木”字圈出来,然后告诉孩子:“你这个‘木’字写得很好,撇和捺都写得很到位,如果不出格,这个字就更漂亮了。你能回去再写一遍吗?”

从老师的评价中,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下次再写这个字或是类似其它字的时候,就一定能写得更好了。

以上是我在写字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实践证明,对提高学生的钢笔字书法水平有很大的帮助,不少同学的书写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得到家长和学生的好评。当然在教学中,我们还应该让学生知道,写字是一项没有捷径可走的艰苦劳动,必须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我相信,在对写字充满兴趣的氛围中,在老师热情的鼓励下,通过认真刻苦的训练,我们的学生一定能练就一手整洁、规范、美观的字。

我的提问

1、思效,写目标的达成。

——我今天要教给学生什么?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学会了吗?

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师最关注的问题,进行课后反思要做到“当堂思效”。即上完课后要对本课的教学效果作一个自我评价,分析学生哪些内容掌握得好,哪些部分有困难,哪些学生学得成功,还有多少学生需要指导等。反思型教师不仅是完成教学目标而且追求更好地完成,不仅要知道自己的教学效果,而且要对效果及其有关原因进行“为什么”的思考,无止境地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2、思得,写成功之处。

——这堂课学生学会了什么?在哪些方面是成功的?

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因为一些

偶发的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同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使课堂出现教与学的高潮,学生难能可贵的见解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的精彩问答,及时记录下来,作为第一手素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也对今后的教学大有裨益。

一节课结束后,回顾教学过程,体会学生学习的成功之处,教师一定能从中受到启发,如能及时记录,可作为日后教学工作的借鉴,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3、思失,写不足之处。

——这堂课哪些学生还没有学会?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行为有哪些差距?我在课上是如何处理这些差距的?处理的方法是否恰当?

成长总是伴随着一个充满痛苦和自我否定的学习过程,正如珍珠的形成,蚌柔嫩的肌体不得不承受着沙粒的磨砺。因此,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学生的性格各异,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参差不齐,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过程总会有不相适应的地方。通过思失,写不足之处,记录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对它们进行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系统的回顾、梳理,必能“失而复得”。

4、思改,写“再教设计”。

——明天该怎么教?我以后需要关注什么? 存在问题——整改、发现问题——深思、找到经验——升华,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 “思”的最终目的是“改”,通过对各个教学环节得

失的客观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提出改进教学的策略和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或是把“课后反思”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这样可以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理想的教学设计与教师的课堂实施总有一定的差距。差距会带来困惑,更会带来冲突,但困惑发人深省,冲突促人反思,而成功就等待在冷静的反思与沉淀以后。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搞教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细胞,就多一些教学科研的智慧,经常进行教学反思,长期积累,不懈坚持,必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收获教学科研的累累硕果;以写促思,以思促教,必能“业

精于勤”、“行成于思”,从经验型教师走向研究型教师。

你的看法是?请谈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