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条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解读307条时就通过数条条文分析过,“二三日”以上代表热化,“四五日”代表邪气入里。伤寒的日数,是为了说明病机,而不是简单的描述病程。
“腹痛”,这是个少阴寒化证,肾阳虚衰不能制水,五行制化本来是土克水,现在水邪盛,反侮脾土,脾主大腹,故表现为“腹痛”。
“小便不利”,临床上患者主诉为“小便不利”时,首先想到的是膀胱气化不利,寒证用五苓散,热证用猪苓汤。虽然太阳病与少阴病都可以见到阳虚水泛之证,但发于在表之太阳,出现的是82条的心悸、头眩、身膶动,振振欲擗地。发于在里之少阴,出现的是腹痛、小便不利、自下利。
“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那怎样鉴别是膀胱气化不利引起的小便不利还是肾阳气化无力引起的小便不利呢?欲知病理,先知生理。中医生理学认为,人体的火有三处,心火,小肠火,命门火,心火是君火,主神明。小肠火、命门火是相火,为人体提供热能。如果心火不能移热于小肠,小肠火就会不足。如果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温煦小肠,小肠火也会不足。若小肠不能腐熟水谷,水液不能气化上行,就会水走肠间,出现“自下利”。真武汤证的自下利与四逆汤证、白通汤证的下利不同,不会下利不止,就是大便溏稀状,或每日二三次而已。“自下利”是正文,“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康平本为小字旁注,指出自下利的病机是有水气,水气是没有气化的水饮。由于水走肠间而自下利,导致水饮不走膀胱,出现“小便不利”。那些欲出体表,没有被气化的水湿,想出出不去,想回回不来,停于四肢则沉重,凝于关节则疼痛。水邪为病,变动不居,水饮停于何处则何处病,所以病机不变,变证百出,真武汤是伤寒论中为数不多的,有或然证的处方。
“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其人或咳”,水寒伤肺则咳,五味子“酸苦涌泄为阴”,降水饮,降逆气。细辛、干姜,辛温散寒止咳,这个组合贯穿于伤寒金匮很多治咳的处方之中。
“或小便利”,若水饮下趋膀胱则小便利,就需要去掉淡渗利水的茯苓。
“或下利”,胡希恕胡老说:“这个'或下利’不对,因为前面有个'自下利’,还或下利,这语意重复,不对头,应该'或不下利’,这样语意相符”。“或者也小便利。或者不下利,它小便利就不下利,小便不利则水走肠间呀,所以这个应该是不下利,不是或下利”。说的非常好,既然小便利,则不会下利,如果是“自下利”,本属真武汤本证,不存在“去芍药,加干姜”的问题。但有下利时用生姜确实不合适,去生姜加干姜,温中止泻。至于芍药,该不该去还要看它在方中所起的作用,张璐曰:“此证不但真阳不足,真阴亦必素亏,或阴中伏有阳邪所致,若不用芍药固护其阴,岂能胜附子之雄烈乎”?深以为然,如果有自下利,小便不利,一定会伤及真阴,不去为好。其次,若下利兼见腹痛的情况下,更不能去芍药。
台湾人陈淼和提出一种观点,真武汤本名玄武汤,为避宋太祖赵匡胤先祖名“玄朗”之讳而更名,用干姜的是小玄武汤,用生姜的是大玄武汤,这样一来就好理解了,太阳病有发热汗出等表邪,为邪气实,用有生姜的大玄武汤。少阴病腹痛自下利,为正气虚,用有干姜的小玄武汤,各司其职。如此用药的情况还见于太阳篇,邪气实就用有生姜的大青龙汤,正气虚就用有干姜的小青龙汤。
“或呕者”,水停于胃脘则呕,加量温中焦之生姜,足前为半斤,以降逆止呕。但是不是就要去附子?值得商榷,真武汤中若没有附子,还可以叫真武汤吗?这可是个少阴病啊!
总的来说,这是个少阴寒化证,患者素体偏寒,外感则寒邪直中少阴,若太阴湿盛,寒湿相摶,聚成水饮。表现出的证候大多与太阴相关,如“自下利、腹痛”与273条太阴病提纲证“自利益甚,时腹自痛”非常相似。肾阳衰微则不能制水,水气泛滥而为病。寒湿在里
则腹痛,脾主大腹。寒湿在表则四肢沉重疼痛,脾主四末。阳虚不能腐熟水谷则自下利,脾主升清。证候虽不离太阴,究其根本却是少阴寒化,治病必求其本,真武者,北方水神,黑附子以温寒水。
第317条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1.同样是阴盛格阳,通脉四逆汤证与白通加猪胆汁汤证有何区别?
2.通脉四逆汤证“其人面色赤”,为什么方中不加葱?或然证中有“加葱九茎”,条文为什么不是“若其人面色赤”?
3.利止不是疾病向愈吗?如何鉴别病情向愈之利止与病情恶化之利止?
4.其人面色赤,如何与阳明病的缘缘面赤相鉴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