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优质教案(全册)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优质教案(全册)

2021-04-21 来源:乌哈旅游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优质教案(全册)

1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村晚》。

3.能想象《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村晚》中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重难点)

一、从题目入手,初步感知

1.揭题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三首与儿童生活有关的古诗。 2.指名读三首古诗的诗题,引导学生从题目中大致了解诗的内容。 (1)引导学生理解《四时田园杂兴》这一题目的意思。

①引导学生理解“四时”“杂兴”的意思。(“四时”就是一年四季,“杂兴”指有感而发、随事吟咏的诗篇)

②简介作者范成大及《四时田园杂兴》组诗的内容。

③启发学生思考: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事?请在读古诗的时候找一找答案。

(2)引导学生理解《稚子弄冰》这一题目的意思。 ①让学生说说“弄冰”的意思。

②相机指导学生学习“稚”字。提示学生读准字音,结合注释理解意思,还可以组词“幼

1 / 156

稚”“稚嫩”帮助学生识记。

③组织学生交流:诗题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小孩子玩冰的事)

(3)引导学生交流《村晚》这一题目的意思:你从诗题知道了什么?(诗的背景是夜晚的村庄)

二、初读古诗,大致了解主要内容

1.引导学生回忆七言诗的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读三首古诗,教师提示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边读边思考:三首诗分别写了儿童的什么活动?

3.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1)学生反复练习,读准字音。教师相机点拨:“昼”“稚”都是翘舌音;“耘”可以结合形声字规律识记。

(2)学生自主交流要写好本课的字需要注意些什么。教师相机范写,指导书写要点。 (3)指导学生学习多音字“供”。

①教师出示两组词,让学生读一读,借助组词区分读音:供奉、供认、供职;供给、提供、供应。

②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指导“供”在这首诗中是“从事”的意思,读第四声。 4.检查古诗朗读情况,相机纠正朗读节奏。 5.引导学生交流对古诗的初步理解。

(1)提问:三首诗分别写了哪种儿童的生活?(童孙、稚子、牧童)

(2)追问:他们都有一些怎样的活动?(童孙学种瓜,稚子弄冰,牧童横牛背、信口吹笛)

三、通过比较阅读,深入研读两首古诗

1.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感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绘的繁忙景象。 (1)引导学生说说插图画了什么内容,找到对应的诗句。

预设:图中家家户户门窗紧闭,人们都在田间劳作,两个孩子在靠近树的地方学种瓜。对应的诗句是“也傍桑阴学种瓜”。

(2)给学生讲授“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耕规律,帮助学生了解“耘田”是初夏时节在田间除草,进而知道这首诗写的季节是夏天。

(3)学生再读古诗,说一说感受到了怎样的气氛,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 预设:从“昼出耘田夜绩麻”中,能感受到夏季的乡村一片繁忙的景象。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诗意:古时候一般男子种田、女子纺织,“儿女”指的是村庄中的成年男女,“各当家”就是说他们各自在做着自己的活儿。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想象《村晚》描绘的情景。

2 / 156

(1)让学生结合注释说一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将这些景物组合起来,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预设:诗中描绘了池塘、草地、远山、落日等景物,让人想到的画面是夕阳西下,青山和夕阳相互映衬,池塘水草丰美,水面泛起金色的光芒,牧童正坐在牛背上随意吹着手中的笛子。

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意。

(2)追问:“满”“衔”“浸”等字词让你有种怎样的感觉?这幅画面令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预设:两个“满”字让人感到池塘里的水十分充沛,岸边的草也十分茂盛;“衔”字写出了远山和落日挨得很近、相互映衬的样子;“浸”让人觉得好像夕照和水波融为一体了,具有动态的美感。这幅画面让人觉得宁静、悠闲。

3.引导学生比较《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村晚》,说说两首诗在内容和气氛上有什么不同。

预设:《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写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而《村晚》则是一派悠闲的状态。

4.引导学生走进儿童内心,体会其中的乐趣。 (1)学生再次朗读两首诗。

(2)组织学生交流:诗中写了儿童的哪些活动?诗人笔下的儿童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 预设:《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写了童孙“学种瓜”,觉得他们十分天真可爱;《村晚》写牧童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吹着笛子,感觉他十分悠闲自在。

(3)提问:为什么你会觉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的“童孙”特别天真可爱?引导学生想象童孙“未解”的样子以及“学种瓜”的动作。

预设:小孩子看着大人们每天劳作,也学着大人的样子,笨手笨脚地操持农具,种瓜点豆,可能弄得满身是泥,小脸上也都是土……

(4)提问:为什么你从《村晚》中感到了牧童的悠闲?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引导学生想象牧童横坐牛背的神情和信口吹笛的样子。

预设:牧童不是规矩地骑着牛,而是横坐在牛背上,他可能会随着牛儿的前进晃动着身体,摇头晃脑地吹着笛子,笛子的曲调还是杂乱无章的,整个人透出一股随性、自在……

5.组织学生以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并尝试背诵。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背诵《稚子弄冰》,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能想象《稚子弄冰》中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重难点)

一、复习上节课学习的两首古诗

3 / 156

1.指名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村晚》。

2.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怎样的儿童生活?

预设:《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了天真、懂事的农村孩子学着大人种瓜的情形。《村晚》描写了牧童骑着牛儿,吹着短笛,悠闲自在的样子。

二、研读《稚子弄冰》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稚子是怎么玩冰块的? (2)组织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清晨将冻了一夜的冰块从盆中取出来,用彩色的丝线穿过冰块,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敲打。

(3)追问:在玩的过程中,孩子的心情都有哪些变化?

预设:小孩子在“脱晓冰”时满心欣喜,“彩丝穿取”时小心翼翼,敲冰块时十分得意,冰块碎地时则是万分懊恼。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稚子弄冰》。

三、体会情感,改写古诗

1.引导学生找出三首诗中描写儿童表现的词语,说一说:通过这些词,你发现不同诗人笔下的儿童有着怎样的共同点?

预设:三首诗中描写儿童表现的词语分别是“学种瓜”“脱晓冰”“横牛背”,这些儿童都是非常纯真、可爱、招人喜欢的,他们的童年生活充满了乐趣。

2.组织学生交流:三首诗中描绘的儿童形象,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发挥想象,把诗的内容改写成小短文。教师点拨要点: (1)尽量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2)不要逐句翻译原文,要抓住重点,想象儿童的神态、动作、心理等。

4.改写同一首诗的学生组成小组,交流自己的作品,评一评谁的想象更丰富、语言更生动。 5.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四、指导背诵默写

1.学生结合对诗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三首诗。教师提示学生要读出诗中儿童的天真、可爱、活泼、悠闲。

2.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稚子弄冰》,并熟读成诵。 3.指导学生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4 / 156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我从“童年”导入,先让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句;再帮助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借助插图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村晚》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都是先交代了环境背景,再写儿童的活动。我引导学生将两首诗联系起来阅读,有效地提高了阅读效率。最后,引导学生找出三首古诗中描写儿童表现的词语,发现不同诗人笔下的儿童有着怎样的共同点,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描绘的画面和其中的趣味。总而言之,这样做,学生既可以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它们各自的特点,提高鉴赏力。

2 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晃”,会写14个字,会写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能说出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 4.能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 2.能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5 / 156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晃”,会写14个字,会写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说出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重点)

一、导入新课,自学生字词

1.布置任务,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生字的学习。

2.教师出示字词,引导学生交流识记方法,相机点拨重难点。出示: 蚂蚱 啃 樱桃 蚌壳 割草 毛嘟嘟 倭瓜 下雨啰 逛 明晃晃

二、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出研讨问题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祖父的园子”写了哪些内容? 2.组织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 预设: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的是园中的景物。

第二部分:第4-14自然段,写的是“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活动。 第三部分:第15-19自然段,写太阳下的园子和园中的景物。

追问:如果进一步合并这三部分,你会怎么划分?(第一、第三部分是写景的,第二部分是写事的)

3.引导学生围绕“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自主阅读,形成初步感受。读后小组交流。 4.组织全班交流感受,教师相机在黑板上记录关键词。 预设:这是一个色彩鲜艳/生机勃勃/快乐自由的园子……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自学写字,巩固词语

1.让学生自主观察本课要写的14个汉字,小组交流需要注意的地方。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学生自主练写。

3.让学生写一写本课的词语,组内互评,做到规范端正,行款整齐。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6 / 156

1.能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2.能通过“阅读链接”丰富情感体会。(难点)

一、复习回顾,明确学习任务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说说对祖父的园子的初步印象。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提示学生:要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就需要我们一边读一边思考,从作者对园子的描写中体会作者的内心。

二、学生自主阅读并作批注

1.明确学习要求:默读课文,仔细读关于园子的语句,想想其中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一边读,一边作批注。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巡视,相机拍下一些有代表性的批注。

三、结合具体语句交流体会,并有感情地朗读

1.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体会。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教师出示第1-3自然段的部分典型批注,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喜爱、赞叹、自豪……) ①让批注者说说自己批注的依据,请持相同观点的同学进行补充。教师相机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②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相机点拨:提醒学生注意描写园中昆虫、花草颜色的词语以及描写榆树的句子,从作者的用词中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③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朗读第1-3自然段。

(2)教师出示第4-14自然段的部分典型批注,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对祖父深深的依恋、快乐、不受拘束……)

①让批注者说说自己批注的依据,请持相同观点的同学进行补充。教师相机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②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相机点拨:“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就拔草”这部分的表达方式比较特别。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同样的意思吗?

预设:可以换成“祖父和我都戴着草帽,在院子里栽花、拔草”。 追问:比较两种表达,你觉得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预设:课文的表达很有节奏、很生动,充满了童真和欢乐;改后的表达则显得很平淡。 ③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朗读第4-14自然段。

(3)教师出示第15-19自然段的部分典型批注,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自由、愉悦、无拘无束……)

①让批注者说说自己批注的依据,请持相同观点的同学进行补充。教师相机指导朗读相关

7 / 156

语句。

②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相机点拨:读了第16自然段,你有什么感受?这部分的表达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愿意……就……”。

③追问:这样的表达方式中蕴含着“我”怎样的情感?

预设:作者说园中的景物愿意怎样就怎样,其实也是在说“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想怎样就怎样。因为“我”是自由的,所以看景物也是自由的。

点拨:对一景一物的描写都包含着“我”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也暗含着“我”对童年生活的无限怀念。

④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朗读第15-19自然段。

四、拓展阅读,丰富体验

1.引导学生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读后对比课文,小组讨论二者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2.让学生再读课文,全班交流,说说自己有了哪些新体会。(教师相机指导:课文中描写的各种美好的事物,也蕴含着“我”的伤感之意)

3.让学生带着新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教师小结方法:联系写作背景,对文字中蕴含的情感能有更准确、更丰富的体会。 5.布置作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呼兰河传》。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面对这样的名篇,如何才能引导学生读懂作品内容,真正领悟字里行间的感情,课后能静下心来读《呼兰河传》呢?我采取半扶半放的形式,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品读。

首先,我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体会“我”内心的感情;接着细读课文,从写景、

8 / 156

叙事的具体语句中体会思想感情;然后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品味小说的结尾,更深入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从整本书的视角重新审视课文,帮助学生体会作品的悲剧意味,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层次性。

3月是故乡明

*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并能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并能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揭题导入

1.诗词导入:自古以来,人们总喜欢用月亮来表达思念之情。你都知道哪些和“月”相关的思乡名句?(学生自由交流)

2.过渡:关于月亮的诗词真多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以“月亮”为线索的散文。(教师板书课题,释题)

3.简介季羡林的生平。

二、自主学习,梳理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教师提示学生读准字音。

2.学生自主交流识记本课生字的方法,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结合词语,记忆生字。 3.学生自读学习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4.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 5.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梳理课文内容。 6.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预设: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小时候在场院上数星星、古柳下点篝火、坑边望月等美好的往事,以及离开故乡后在各地望月的经历。

三、自主学习,体会情感

1.学生自主学习“童年趣事”部分,体会情感。

9 / 156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第2-4自然段,想一想:如果你是作者,在回忆这些童年生活的时候,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

(2)小组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

预设:①会感到童年生活充满快乐,令人留恋。②会想念带给自己快乐童年的故乡。 (3)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2-4自然段,读出作者童年生活的美好与快乐。 (4)小结:作者借一些典型的往事,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学生自主学习“成年经历”部分,体会情感。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第5、6自然段,注意转折词“但是”“然而”前后内容的不同。

(2)小组分工,读一读对比部分,思考:作者先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对比?

(3)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作者先写了自己在异乡看月亮的感受,再写自己对故乡月亮的感情。这样对比,衬托出了故乡月亮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点拨:作者写自己在异乡看月,花了很多的笔墨,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月是故乡明”的思乡之情。

(4)指导朗读,在对比朗读中体会情感。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思考:作者为什么称故乡的月亮为“小月亮”?读到这样的称呼,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感受到作者心中充满了喜爱之情,故乡的月亮在他笔下显得特别可爱。

4.小结:相比于在世界各地看到的月亮,在故乡苇坑旁看到的月亮自然是“小月亮”。然而,作者深深地爱着故乡的“小月亮”。“小月亮”这个称呼,凝聚的是作者对故乡和童年的深情。

四、布置作业

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搜集一些有关思乡的诗文,和大家交流。

[教学板书]

3*月是故乡明

10 / 156

[教学反思]

本文以经典诗句为题,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教学时,我从学生熟悉的诗句入手,通过交流,感知“月”这一意象,为体会课文中作者的思乡之情奠定基础。

“童年往事”部分写的是对童年的回忆,作者选择了典型的、印象深刻的事例,将叙述与抒情相结合,写出了自己当时作为一个孩子的真实感受。因此,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去体会情感,一方面学生能更好地入情入境,另一方面能契合文本的表达特点。

作者写成年后的望月经历是为了衬托对故乡深深的眷恋。这部分的学习,主要让学生通过分析表达方式,思考如此表达的好处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4梅花魂

*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感情。【语文要素】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对课文题目“梅花魂”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1.对课题“梅花魂”的深层理解。

2.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情境铺垫,牵“魂”质疑

1.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渲染情境,铺垫感情。

导入:这是一首让无数华夏儿女潸然泪下的歌,它深情澎湃的旋律唱出了千万海外游子的心声,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一位华侨老人的故事。(板书课题)

11 / 156

2.整体感知,检查预习。通过预习,你有哪些收获?课文围绕“梅花魂”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情?(引导学生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起小标题)

二、初探花魂——不畏严寒

1.究竟何为梅花魂?我们先来欣赏几幅梅花图。(课件出示)梅花自古以来就备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和赞美,你积累了哪些描写梅花的诗词?

引导诵读描写梅花的诗词,体会梅花凌寒独开,傲雪独立的精神。

2.过渡:文章中又是怎样描写梅花的呢?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梅花的语句。 预设: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1)指名读,你读出了什么?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2)从四个“愈”字,你读出了什么? (3)从四个“最”字,你又读出了什么?

(4)教师启读:“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梅花从不与百花争夺明媚的春天,也从不炫耀自己的美丽,它有着一副傲骨,却从不骄傲自大。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它吧!

回扣课题:何为梅花魂?(板书:不畏严寒)

三、再探花魂——民族精神

1.过渡:在外祖父心中,这梅花只是花吗?再读外祖父的话,探求梅花的深层寓意。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2.引导交流:在中国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许多具有梅花精神的人物,此时,你想到了谁?(指名汇报交流,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再次回扣课题。(板书:民族精神)

四、三探花魂——赤子之心

1.外祖父送“我”墨梅图究竟用意何在?(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原来外祖父送“我”墨梅图是希望“我”也有梅花的精神,“我”是怎么做的呢?(相机交流补充关于作者的资料)课件出示作者陈慧瑛的一段话:“我曾经悲哀,但从没绝望;我历尽坎坷,但从未彷徨;我熟悉异邦的繁华,但并不向往。人生的得失悲欢、苦辣甜酸,都会随着时光消逝。永不磨灭的,是我心中不变的祖国之恋。”指导朗读,体会作者的爱国之心。

2.过渡:这颗爱国心正是受到了外祖父的熏陶和感染!再联系课文开头和结尾体会梅花代表着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第三次回扣课题。(板书:赤子之心)

3.拓展写话,表达感情:载着无尽思念的船儿越走越远,此刻我们仿佛听到了这位华侨老人发自内心的呼唤!让我们提起笔来写几句话,表达这位华侨老人的心声。(学生写完后自由

12 / 156

交流)

4.学生齐声朗诵全文,升华感情。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梅花凌寒独放,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精神的象征。《梅花魂》一文中,梅花还代表着华侨老人那颗眷恋祖国的心。课文围绕“梅花魂”花开五瓣,写了五件事。本次教学设计删繁就简,直击重点,紧紧抓住外祖父赞颂梅花的一段话,引领学生由浅入深,三品梅花魂,逐步体会梅花魂所象征的民族魂和爱国心。

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教学目标]

1.能根据需要向别人提出不同的问题。

2.能认真倾听别人对自己提问的回答,交流时能边听边记录。 3.能根据整理的记录有条理地表达。

[教学重难点]

1.认真倾听,交流时边听边记录。 2.根据整理的记录有条理地表达。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发交际话题

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的学习,说一说:你了解了哪些人的童年生活?他们的童年生活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引导学生交流:我们周围的大人们也有各自的童年时光,你最想了解哪位大人的童年岁

13 / 156

月?为什么?(相机板书: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二、学习提问,作好交际准备

1.出示教材中的两个问题清单,引导学生学习提问。

(1)让学生比较两个问题清单,说一说:提问的人主要想了解关于大人们童年生活哪方面的内容?

预设:第一个问题清单,提问的人想了解提问对象的学校生活、生活经历、课后活动等各种事情;第二个问题清单,提问的人想了解有关提问对象童年时代玩具的相关事情。

(2)追问:两个问题清单中的问题各有什么特点?

预设:第一个问题清单中的问题是从不同方面展开的,第二个问题清单中的问题都是围绕同一个话题展开的。

(3)引导学生思考:顺着问题清单的提问方向,还可以提出一些什么问题?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2.小结提问的方法:提问时,既可以从不同方面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也可以围绕某个主题设计相关联的一组问题。

三、创设情境,模拟练习

1.明确练习任务:了解老师的童年生活。

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拟订问题清单。教师相机提示讨论的重点: (1)要向老师提哪方面的问题?

(2)是围绕一个话题展开提问,还是要从不同方面提问? (3)怎样提问才能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3.每组选一个代表向老师提问。注意提示提问者要边听边记录。

4.提问结束后,让提问的学生出示自己的提问记录,组织全班交流:你觉得他的记录内容清楚、完整吗?你觉得记录的时候都要记哪些内容?

点拨:在边听边记录的时候,我们可以记录下对方话中的关键词,避免记录整句话,这样既能筛选重点,又能节省时间。除了记录关键信息,对方回答中让我们觉得有意思、印象深刻的地方,还有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适当记录下来。

5.学生整理自己的记录,按一定顺序编排自己记录的材料。

6.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整理好的记录材料准备自己的发言?发言时可以先说什么,再说什么?

7.教师点拨:可以先按记录的内容,依次说自己收集、了解的信息,然后再说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以及自己的感受;也可以先说自己通过和大人的交流有怎样的感受,再结合记录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14 / 156

8.引导学生交流: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提问过程,你都了解了老师童年生活的哪些情况? 学生发表观点后,教师相机追问:他们是按什么顺序提问的?听了他们的提问,你有什么感受?

提示:教师要根据学生提问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感受,引导学生明白提问要有序进行、层层深入,还可以在感兴趣或者不明白的地方适当追问。

9. 引导学生展开评价:你觉得提问的同学在哪些地方表现比较好?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改进?

四、学生自主设计问题清单

1.学生针对选定的提问对象,尝试列问题清单。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问题清单,互相提出补充建议。 3.小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补充。

五、布置课外提问任务

1.让学生完善自己的提问记录单,课后根据自己拟订的问题清单,向提问对象提问,并记录下提问的主要内容。

2.发放“提问反馈单”,让学生带给提问对象,请他们根据学生的表现填写评价。

[教学反思]

本次口语交际的教学,我先指导学生列问题清单,通过出示教材中的两个问题清单给学生做出了示范后,再通过分析问 题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明白既可以从不同方面提问,也可以围绕一个话题提出多个相关的问题。然后,我设计了“了解老师的童年生活”的模拟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呈现问题,再进行有针对的指导,教学生如何整理记录单,让学生懂得如何让表达更具有条理性,为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此外,我还结合多个话题的转换,让更多的学生有当众发言的机会,再通过互相评价,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表达的条理性。

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

[教学目标]

1.能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选择一件印象最深的事,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2.能把感到长大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记录真实感受。【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 1.能把感到长大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 2.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15 / 156

[教学课时]

1-2课时

一、打开思路,回忆成长的每一刻

1.童年是美好的,也是稚嫩的。你们还记得自己小时候的模样吗?课前,老师让大家带来了几张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大家现在一起瞧一瞧,你们能认出是哪些同学吗?

2.交流成长的变化:除了个子更高了,样子变化了,你觉得自己和小时候相比,还有哪些方面体现了你长大了?(知识更丰富了,本领更多了,更懂事能干了,更有毅力了,更勇敢自信了……)

小结:我们每天都在长大,这样的变化来自各个方面。让我们试着用关键词,罗列出这些变化。

关键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大后的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分享:

(1)关键词:知识更丰富

长大后的我:学到了更多知识,会解方程,能用英文作自我介绍。 (2)关键词:更独立

长大后的我:能自己乘坐公交车上学。上周末我用“地铁+公交车”组合的方式去看望爷爷奶奶,他们都不相信我是一个人来的。

(3)关键词:更有毅力

长大后的我:上周我参加了徒步活动,和爸爸一起走了好几个小时,能坚持到底。我觉得我的毅力、耐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4)关键词:更勇敢

长大后的我:不再怕黑了,现在可以一个人睡,爸爸妈妈加班不在家时,我也能照顾好自己……

小结:成长不仅是身体上的长大,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成熟。

二、变式思维,打破常规的某一刻

1.刚才大家交流的大多是引以为豪的进步。但每一个人的成长都并非一帆风顺,很多成功也是在失败的经验中获得的。所以,我们还可以试着逆向思维,从另一个角度去选择成长的事例。

(1)在“跌倒”中成长。(难忘的经历或锻炼) (2)在反思中成长。(理解爱、回报爱) 2.如何看待这两种成长呢?

16 / 156

(1)在“跌倒”中成长。(失败与挫折)

“跌倒”并不是指真正的摔倒,而是指生活经历中的“跌倒”,比如一次失败的痛苦。还有可能是什么?(一次沉痛的教训或是遭人误会的苦闷等)这些“跌倒”的经历,使我们修正了错误、磨炼了意志、提升了修养,这就是一种“从内部打破”的成长。

(2)在反思中成长。(换位与理解)

除了在失败与挫折中获得成长外,我们还可以在生活中的琐事里成长,比如:家长和老师的批评责怪,与同学的争吵……

成长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成熟,遇到问题时,能从父母、师长、同学等他人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学会反思、体谅他人,这样的成长更有力量。

小结:鸡蛋从外部打破,叫食物;而从内部打破,叫成长。

三、精选素材,定格成长的“那一刻”

1.审读题目,发现“那一刻”。

同学们的这些变化,有的是每一天的点滴进步所累积而成的;而有的是在那一刻,发觉自己一下子长大了。本次习作要求让大家写的是哪一类型呢?

确定要求:哪些提示语能让我们明确题目要求?(“那一刻”“某一个时刻”“某一件事情”“当时”)这些提示语告诉我们重点是对一个时刻的具体描写,如果写一个经历较长时间完成的事,就不符合题目的要求了。

2.启发谈话,明确“那一刻”。

启发:“那一刻”,就像一个转折点,让你发生了改变。这样的转折点,可能是一个人,可能是一件事,也可能是你读到的一本书,甚至是书上的一句话……本次习作的关键,就是要写好这个转折点影响你的过程。

3.写作:写下影响自己的“那一刻”的经历。

要求:把触动你的原因写具体,详细地写出当时的经历,突出表现“那一刻”带给你的感受。

4.写完后,自读修改。

写完后,自己读一读,并检查自己所写的部分,是否将“那一刻”写具体了。运用修改符号,进行自读修改。

四、交流评点

1.要体现事件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就要把事件过程写具体、写清楚。同桌交流习作,对照这两个要求,互评互改。

2.推荐一位同学的习作评赏,并根据这两个要求评点习作。

集体互评,以欣赏的眼光,发现文中的优点。还可以交流有什么改进建议,看看作者是否接受。

17 / 156

五、修改提升

这节课,老师还想分享两个秘诀,帮助同学们修改好这篇习作。

1.大部分同学在选材时,注意到了时间要相对集中。但如何将这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梅花魂》一文中的这一段,学习作者的写法。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老干虬枝的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母亲:“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能玷污的吗?”训罢,便用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幅画而已,有什么稀罕的呢?

“拉下脸来”和对“我”母亲的严厉训斥,表现了他对墨梅图的珍爱。 “轻轻刮去”“慢慢抹净”两处细节描写表现了老人的小心翼翼。

作者通过选择外祖父对众多古玩和唯一的墨梅图不同态度的对比,体现了墨梅图在外祖父心中非同寻常的重要地位。对于人物的刻画也非常细致,从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生动地写出了外祖父对墨梅图的珍爱。除了写外祖父之外,更直接写出了外祖父的举动对“我”内心的触动。

小结:写出影响之深,可以通过“放大那一刻”来体现,也就是从多角度将事件写具体。 2.除了将事件本身写具体来体现影响之大外,还可以通过对比自己的前后变化来体现。比如,写“长大后更独立”的同学,现在能自己乘车上下学,那之前呢?如果能写出来,就更具体了。

3.学生根据修改提示,修改自己的习作,同桌之间再互评、互改。

六、阅读推荐

阅读高尔基的《童年》和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看看作品中的主人公在成长中都经历了什么,又是哪些人给他们带来了改变?

[教学反思]

本次习作教学,我先通过关键词聚焦成长中的某个印象最深刻的方面,帮助学生打开思路,用逆向思维的方式,从不同时空、不同场景中感受成长的变化,突破思维的局限。

接着,指导学生把感到长大的“那 一刻”的情形写具体、写清楚,围绕当时的感受详细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教学之最终目的,则在学生能自知其文之优缺点,能辨认所作之文何处必修,何处确然说对。不依赖他人,自为修改。”自评自改是习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最后,聚焦本次习作的重点“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评价学生的习作,指导其修改完善。

18 / 156

范文一:

打工记

看着手里的三十元钱,我感慨万分。这三十元钱,来得可真不容易!

妈妈一直说我不知道节俭,不懂挣钱的辛苦。于是,今年一放暑假,她就联系了开服装厂的杨阿姨,让我去服装厂打工,体验一下挣钱的不容易。

来到杨阿姨的服装厂,她给我安排了最简单的穿标牌的工作。杨阿姨先给我做了示范,她告诉我,要先用塑料绳子把两张不一样的标牌穿起来扣住,然后将穿好的标牌一层层堆放在箱子里。看完杨阿姨的示范,我觉得这个工作一点儿也不难,对我来说简直小菜一碟!杨阿姨交代好之后就去忙别的事了。我开始认真地穿起标牌来,一个,两个,三个……当穿到第五十个时,我的手就酸胀起来,眼睛也花了。我只好站起来松松筋骨,眨巴眨巴眼睛,再接着穿。唉,看似简单的穿标牌其实一点儿也不简单啊!我看看旁边穿标牌的人,他们的速度比我快多了,而且也没听他们喊累。难道是我的体力太差了?我一边穿,一边想着杨阿姨给我定的穿300个标牌的目标,这得到什么时候才能完成啊!就这样,我穿几个标牌就站起来歇一歇,再穿几个标牌,再歇一歇……四个小时过去了,我终于完成了任务。这时,我的双手已经累得抬不起来了。“穿标牌实在太累了!”我不禁感叹。

最后,杨阿姨给了我三十元钱,说这是给我的工资。攥着这来之不易的三十元钱,我想到了爸爸,他每天早出晚归,脸上却看不出疲惫的神色;我想到了妈妈,她每天忙完工作,还要给我们洗衣、做饭,也从没有怨言。而我呢,只知道今天要吃牛排,明天要买最新的玩具,完全没有考虑到他们挣钱的辛苦。

这一次的打工经历让我感觉自己长大了,因为我终于知道爸爸妈妈挣钱是多么辛苦。今后我一定要做一个节俭、懂事的好孩子!

名师点评:习作写“我”在一段打工的经历中,感悟到了挣钱的不易、爸爸妈妈工作的辛苦,“我”下决心做一个节俭、懂事的孩子,“我”是真的长大了。习作将“我”打工的经过写得很清楚,特别是对“我”当时的心理描写得很细致、很生动。

范文二:

第一次演讲

每个人都有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上台表演,第一次做饭,第一次购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自己第一次在班里演讲,因为那一次演讲让我感觉自己长大了。

上个星期,我们班举行了一次演讲比赛,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参加。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一直很忐忑。要知道我在课堂上都很少当众发言,更别说当众演讲了,我感觉自己肯定讲不好。回家后,我认认真真地写好了演讲稿,在家里反反复复地练习。妈妈看出了我的紧张,便鼓励我:“不要害怕,凡事都有第一次。”听了妈妈的话,我决心要好好表现。

到了正式演讲那天,我还是打起了退堂鼓。看到同学们在讲台上妙语连珠、神采飞扬的样子,我觉得自己比不上他们。眼看就要轮到我了,我的手心里急出了汗,脸也在发烫。“下一个,李晓明。”终于,老师叫了我的名字。我慢吞吞地走上讲台,双手拿着演讲稿,不敢与同学们对视。“李晓明,加油!”我听到我的同桌张军军率先喊了一句,并带头鼓起了掌。接着,其他同学也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听着同学们给我的掌声,我鼓起勇气抬起了头,看到同学们鼓励的眼神,我忽然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李晓明,大胆一点!同学们都能做到,你也一定可以做到的!”我在心里为自己鼓劲。

最后,我像在家里练习那样,非常顺利地完成了我的演讲。台下又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19 / 156

我看着同学们赞许的目光,心里十分激动。

这一次演讲,我战胜了自己,取得了进步,也体会到了成长的快乐。同时,我知道身边的人都在默默地帮助我,给我鼓励,而我也该学着更勇敢一点了。

名师点评:小作者通过写自己第一次在班里演讲的经历,体现了自己的成长。习作中“我”发言前的忐忑不安、发言时的紧张及同学们的鼓励等细节,都刻画得非常生动。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范文三:

那一刻,我长大了

拿到数学老师发下来的单元测试卷,看到上面醒目的、鲜红的62分,我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

回到家,我正想着如何向爸爸交代,却听见爸爸说:“小平,听说你们上次数学单元测试的成绩出来了,拿来让我看看!”我慢腾腾地将试卷递给爸爸,不敢正视他严肃的面容。“62分?一个单元测试你才考62分?平时让你努力学习,你就是听不进去。没有知识,你将来怎么在社会上立足?”“别说了!”我大吼了一声。爸爸一下子愣住了,他有些吃惊地看着我,时间好像在此时静止了。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哭着跑进自己的房间,“砰”的一声关上门,伏在床上大哭了起来。这是我第一次对爸爸发脾气。我越想越觉得委屈:我又不是故意不考好的,他为什么那么说我?我将来怎么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呢?

不知过了多久,我感到有些饿了,只好去厨房找吃的。我走进厨房,揭开锅盖一看,饭菜在里面热着,里面还有我最爱吃的荷包蛋。顿时,我后悔极了。妈妈在外地教书,爸爸平时工作很忙,还要照顾我,为我做饭、洗衣,一个人又当爹又当妈,他是多么不容易啊!可我却这么任性,还冲他发脾气。

我决定向爸爸认错。我鼓起勇气,走到客厅,发现爸爸躺在沙发上睡着了,茶几上放着那张试卷。我轻轻走过去,拿起试卷一看,错误的地方已经全部被爸爸改正了。我想:爸爸也是为我好,我真不该对他发脾气。我拿了一条毛毯轻轻地盖在爸爸身上,在他旁边的沙发上坐了下来。我仔细地看着爸爸,发现他双鬓竟然添了一些白发,他才刚到40岁,看起来却显得这么苍老。突然,我看到爸爸的眼角有一颗晶莹的泪花。爸爸是一个性格坚强的人,工作虽苦,却从未叫过一声累。我想,一定是我刚才的行为伤了他的心。想到这里,我的心里泛起一阵酸楚,泪水又流了下来。

那一刻,我长大了。亲爱的爸爸,我以后再也不会这么任性,我一定好好学习,再也不惹您伤心了。因为您的付出、您的白发、您的泪水告诉我,我必须成长了。

名师点评:小作者写的是自己没考好被爸爸责问,忍不住冲爸爸发脾气后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事情。事情的经过写得很清楚,“我”的心理描写很生动,“我”受到触动的瞬间也写得很具体。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20 / 156

1.能交流、总结“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阅读经验。【语文要素】 2.能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并能照样子口头描述一种情景。

3.能发现三组句子“通过对比进行强调”的表达特点,并能进行仿写。【语文要素】 4.朗读、背诵古诗《游子吟》。

[教学重难点]

1.能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并能照样子口头描述一种情景。

2.能发现三组句子“通过对比进行强调”的表达特点,并能进行仿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交流、总结“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阅读经验。(重点) 2.能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并能照样子口头描述一种情景。(难点)

一、学习“交流平台”

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说说是从哪里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的。

预设1:读《祖父的园子》时,从描写园中各种景物的句子中,能体会到“我”对祖父和园子的爱与怀念。

预设2:《月是故乡明》中作者对比了在不同地方看到的月亮,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预设3:《梅花魂》中外祖父谈梅花精神的句子,让“我”直接感受到了他对祖国的那份眷恋之情。

2.学生阅读“交流平台”,梳理总结方法。

(1)学生默读“交流平台”,勾画出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2)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梳理方法。

预设:①从直接抒发情感的语句中体会。②关注蕴含在人、事、景、物描写中的情感。③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身临其境地体会。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情感的体会。

3.引导学生结合日常阅读,和同学交流自己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和经验。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

1.指名朗读例句。 2.组织全班交流。

21 / 156

(1)提问:两个例句分别写了什么?(第一个例句写了太阳特别亮,第二个例句写了天气特别热)

(2)让学生分别找出关键字:亮、热。 3.学生朗读句子,交流从中想象到的画面。

4.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例句围绕关键词,从哪些角度进行了描写?

预设:第一个例句从人、蚯蚓、蝙蝠的表现来写太阳光“亮”的强烈;第二个例句从鸡、狗、蝉的表现来写天气“热”的程度。

小结:从不同方面描述一种状态,能将这种状态写得形象、生动、具体。

5.引导学生从教材提供的情景中选择一种或几种,结合生活经验,说说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

预设1:冷。行人的表现;小猫的表现;路边小树的样子…… 预设2:吵。人的感受;宠物的表现;静止的事物的反应…… 6.学生选择一种情景仿说,先同桌练习,再全班交流、评价。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发现三组句子“通过对比进行强调”的表达特点,并能进行仿写。(重点) 2.朗读、背诵古诗《游子吟》。

一、学习“词句段运用”

1.引导学生朗读句子,发现表达特点。

(1)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每句话主要讲了什么?

预设:第一句说的是“我”心爱的小月亮最美。第二句说的是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最香。第三句说的是姑爹的小渔船亲切、难忘。

(2)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这三个句子改成“我最喜欢心爱的小月亮”“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最香”“我忘不了姑爹的小渔船”,你觉得怎么样?为什么?(改后的句子情感不如原句突出、强烈)

(3)追问:为什么例句让你感到情感特别突出、强烈?这三个句子共同的表达特点是什么?

预设:用对比的方式强调了某种情感。

(4)让学生圈画出每个句子中表示对比的词语,想想这样表达的好处。 预设:“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比不上”“也比不上”“远比不上”。

(5)点拨:第一个例句中和“心爱的小月亮”对比的事物很多,第二、三个例句中和“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姑爹的小渔船”对比的事物只有一个。无论怎样写,通过对比,都可以使

22 / 156

情感表达得更强烈。

2.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写完后,同桌互相读一读,全班交流、评价。

二、学习“日积月累”

1.歌曲导入。

(1)播放歌曲《游子吟》。

(2)导入古诗《游子吟》,引导学生明白诗题的意思。(相机点拨“游子”的含义:古代称离家远游旅居的人)

2.指导学生朗读古诗。

(1)学生自读古诗,教师提示字音、节奏。 (2)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全班齐读。

3.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自主理解诗意,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字词。 (1)寸草心:形容子女微小的心意。

(2)三春晖:春日的阳光,形容伟大的母爱。 5.引导学生大致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1)让学生说一说“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中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预设:包含了母亲牵挂游子的心情,希望能通过自己缝的衣服让孩子在外更方便。 (2)让学生试着说说自己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理解。

预设:母亲无微不至地关怀、照顾着我们,母爱就像春天的太阳那样温暖,可我们能为父母做的事情还太少……

6.学生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教学反思]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语文园地一中的“交流平台”与“词句段运用”就是一个从教材到生活、从阅读到写作、从习得到运用的过程。“交流平台”是学习方法的总结提炼,“词句段运用”是写作方法的运用,“日积月累”是单元主题的延伸。因此,用好教材里的例子,得出规律性的方法,就能成功迁移,努力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5 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23 / 156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字,会写12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3.能通过关键语句初步了解故事中人物的特点。

4.能大致读懂“阅读链接”中的原著片段,并能找到课文中对应的段落。【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1.能通过关键语句初步了解故事中人物的特点。

2.能大致读懂“阅读链接”中的原著片段,并能找到课文中对应的段落。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字,会写12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重点)

一、单元导读,明确要素

1.请学生自学单元篇章页。

(1)读一读四句话,想一想:分别介绍了哪一部名著?何以见得?

(2)每一句话都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名著的特点,让我们明白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名著之旅。

(3)找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2.回顾迁移:大家思考一下,自己有哪些阅读名著的经验和方法?(学生自由交流)

二、谈三国,导入课题

1.谈话导入:你们看过《三国演义》这本书或这部电视剧吗?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个人物?(指名回答学生自由交流)

2.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质疑提问。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有哪些主要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圈出人物,根据故事,完成下面的人物关系图谱。

24 / 156

2.本文是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来写的,请再读课文,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1)提示学生在说每一部分时,注意说清楚主要人物和事情。

(2)引导学生把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评指导。

3.提高练习。

诸葛亮在答应周瑜三日内赶造十万支箭的时候,就在脑海里计划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行动方案。

请你再次阅读课文,填写方案。

四、检查识字,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要求认读的词语,检查词语读音,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2.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9个生字。 教师重点点拨:

(1)本课生字大多为形声字,可以利用形声字规律识记。 (2)“瑜”“督”可以结合故事中的人物、身份来识记、理解。

3.出示本课要求写的11个字,交流写好这些字要注意什么。(教师相机点拨) 4.学生自主练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针对共性问题,教师范写)

25 / 156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通过关键语句初步了解故事中人物的特点。(重点)

2.能大致读懂“阅读链接”中的原著片段,并能找到课文中对应的段落。(难点)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画出情节图,借助图请学生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2.经过上节课的初步阅读,你们对文中人物有了怎样的理解?(学生自由回答) 3.过渡: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体会这些人物的特点。

二、细读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1.布置学习任务:默读全文,画出描写诸葛亮的语句并作批注,想一想他的内心活动,说说他有什么特点。

(1)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 (2)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

2.引导学生说说诸葛亮这个人物的特点。

预设:诸葛亮可真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也很了解周瑜。

3.教师小结: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我们可以猜测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对这个人物有深入的了解。

4.自主阅读,用刚才的学习方法,去了解周瑜这个人物。 (1)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小心眼、妒忌有才能的人、阴险……

5.启发学生思考:读课文的时候,你有没有留意曹操和鲁肃这两个人物?他们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1)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这些材料。 预设:鲁肃果然是一个忠义守信的人,答应的事都做到了。

(2)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 预设:从这里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十分小心谨慎的人。

三、链接原文,拓展阅读

1.“阅读链接”为小说的原文。思考:原文中的句子,对应的是课文(改写版)中的哪些

26 / 156

情节?

2.通过对比阅读,发现原文——明代话本文白夹杂的语言特色。

小结:《三国演义》中有不少家喻户晓的故事,如“三顾茅庐”“空城计”等,同学们可以找到原著试着读一读。

[教学板书]

5草船借箭

起因:妒忌——周瑜设计陷害 经过:借箭——诸葛亮巧用妙计 结果: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诸葛亮 周瑜 (神机妙算) (心胸狭隘)

曹操 鲁肃

(生性多疑) (忠义守信)

[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所以在学习课文前,我先和学生聊这部小说中的情节、人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古典名著的文化魅力。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后,再引导学生抓住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把握人物形象,让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最后,紧扣单元训练重点,引导学生将“阅读链接”里的原著和课文进行对比阅读,从而延伸到整部小说中,让学生对阅读古典名著产生兴趣。

6 景阳冈

[教学目标]

1.认识17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15个字,会写5个词语。 2.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能猜测大致意思。

3.能按故事的发展顺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语文要素】

4.能对武松作出简单的评价,并说明理由。

[教学重难点]

27 / 156

1.能按故事的发展顺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 2.能对武松作出简单的评价,并说明理由。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7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15个字,会写5个词语。 2.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能猜测大致意思。

3.能按故事的发展顺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重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电视剧《水浒传》相关片段及主题歌,师生随曲同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教师简介,导入人物。

(1)猜一猜。你们知道这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吗? (2)聊一聊。你们对《水浒传》有哪些了解呢?

(3)说一说。《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一样,也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这部小说塑造了108位个性鲜明的好汉形象。今天,我们锁定这108位好汉中的一位(课件展示武松打虎特写镜头),通过《景阳冈》这篇课文来认识这位打虎英雄——行者武松。

3.板书课题,相机指导书写“冈”,引导学生通过组词区别“冈”和“岗”。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学习任务:

(1)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进行标记,猜一猜它的意思。 (2)读完后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检查预习,梳理字词。 (1)读准以下生字新词:

箸/肋/胯/霹雳/咆哮/耻笑/血泊/寻思/请勿自误/踉踉跄跄 (2)博古通今,理解意思。给加横线的字词换个说法。

①筛了一碗酒(斟);②你如何不肯卖酒与我吃(为何);③但凡客人来我店中(凡是);④吊睛白额大虫(眼睛上翘,额头上有花纹的老虎);⑤但有过往客商,可于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请不要误了自己)

3.借助图示,梳理内容。

28 / 156

(1)梳理内容。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你能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借助给出的提示往后继续说吗?出示:

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2)试说故事。你能借助这个板书简明扼要地说一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吗?出示:

(3)小结。我们可以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借助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要的话说清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喝酒”“上冈”“打虎”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感受武松的形象。(难点) 2.能对武松作出简单的评价,并说明理由。(难点) 3.激发学生阅读《水浒传》的兴趣。

一、研读课文,品读形象

1.研读“喝酒”部分。(第1、2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部分主要围绕武松和店家的对话来展开,他们主要在谈论哪两件事?(酒与老虎)他们对此的态度有何不同?(少喝与畅饮,留宿与上冈)

(2)品味语言。从武松和店家的对话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武松?从哪里体会出来的?重点聚焦如下句子:

①酒家道:“如今前面景阳冈……一齐好过冈子。”

你从这段话里感受到了什么?(老虎的凶猛、店家的热心)武松有没有听店家的劝告? ②武松道:“便真个有虎,老爷也不怕……却把大虫吓我?”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武松?(固执、勇敢而又多疑) 2.略读“上冈”部分。(第3-5自然段)

(1)默读思考。抓住关于武松的心理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预设:要面子;胆子大。

(3)引导思辨。课文明明写的是武松打虎的故事,为何要花那么多笔墨写“喝酒”和“上冈”呢?(前两个部分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还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和无所畏惧

29 / 156

的英雄气概,为写他勇猛打虎作了很好的铺垫。)

3.品读“打虎”部分。(第6、7自然段) 学习任务:

(1)默读此部分,用“”画出描写老虎凶猛的句子,用“ ”画出描写武松打虎的句子。 (2)选择你认为描写得最精彩的一两处,圈画出动词,在旁边写写你的阅读感受。 (3)品读交流。说说你找到了哪些句子,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来说说你读出了什么。 首先,对比武松“以防为守”的句子。 老虎:

①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 ②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

③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

武松:

①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②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 ③武松却又闪在一边。

聚焦老虎一扑、一掀、一剪三个动作,读出老虎的凶猛、强大。聚焦武松三“闪”,读出武松的机智、沉着。师生或生生合作读出老虎之凶猛、武松之沉着。

其次,品读武松暴打老虎、“反败为胜”的句子。

①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一按按将下来。

②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

圈出动词,进行交流。从这一系列的动词里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武松? 抓住动词,尤其是“揪”,通过换词、比较,体会“揪”的妙处。 朗读感受。通过个别读、齐读等方式,读出武松的英勇气概。 4.略读“下冈”部分。(第8自然段)

(1)教师引读。武松再来青石坐了半歇……一步步挨下冈子来。

(2)聚焦“挨”字。从这个“挨”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武松是人不是神,一个“挨”字,让英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二、尝试说书,评价武松

1.模仿说书,设境复述。

(1)创设情境。武松打虎的故事历来被人们津津乐道,古时候那些说书人在茶馆里最爱讲的就是武松打虎的故事。如果你是说书人,你准备怎样向大家讲述武松打虎的故事呢?

30 / 156

(2)教导方法。全班交流后,教师总结说书的方法——“入情入境法”,即把自己当作故事中的角色;“添油加醋法”,即讲述时要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

(3)小组互练。各小组推荐一名说得最好的同学上台当“小说书人”,讲述武松打虎的故事。

2.引入辩论,正确评价。 (1)出示课后习题。

对课文中的武松,人们有不同的评价。你有什么看法?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1:武松真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预设2:武松很要面子,有些鲁莽,不听别人善意的劝告,虎口逃生只是侥幸。 (2)小辩论家。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能够从文中找到依据,正确地评价武松。(教师相机指导)

三、拓展阅读,延伸课外

1.人物名片。出示《水浒传》人物名片,教师有选择性地进行简要介绍。

2.推荐阅读《水浒传》中的《花和尚倒拔垂杨柳》《吴用智取生辰纲》《宋公明三打祝家庄》等篇目。

[教学板书]

6景阳冈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要勾连语文园地,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猜测不懂的词语的意思。初读时,我引导学生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厘清课文脉络。研读课文时,聚焦“打虎”部分,抓住动词,感受场面的紧张,体会人物的英勇,并创设说书的情境,让学生模仿说书人,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来讲故事。

“打虎”这一段是故事的重点部分,主要通过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阅读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细细体会,交流感受,既能加深对武松的认识,也为后面多角度感受人物、发表看法作铺垫。拓展阅读环节,引入课后资料袋的相关信息,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更好地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7猴王出世

31 / 156

*

[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呵”。

2.默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语句,能猜出大致意思。【语文要素】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出世及成为猴王的经过。

[教学重难点]

能猜出文中难懂词句的大致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出世及成为猴王的经过。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读封面,猜故事

1.出示《西游记》连环画封面,学生读图猜故事。

2.过渡: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是从哪里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呢?让我们走进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第一回《猴王出世》。

二、读全文,猜大意

1.猜读题目,了解内容。根据课题《猴王出世》,猜一猜课文主要讲什么。 2.出示本课要求认读的生字,同桌互查后全部反馈,教师相机正音。 3.猜读课文,了解大意。

默读课文,遇到不太理解的词句,画下来,运用我们学过的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资料袋、插图等方法猜读大致意思。

(1)猜读全文。 ①出示资料袋。

②把自己不懂的词语提出来,同学互助,完成猜读。 ③联系上下文猜读句子。

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石猴喜不自胜,忽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 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

32 / 156

(2)了解大意。

①围绕“课前导读提示”,借助导图,提取关键词句,说说石猴是怎么出世、怎么称王的。 ②根据导图概括内容。初步感受神魔小说的“奇”。

小结:在读名著的时候,由于背景不同、语言不同,我们可以运用联系上下文、借助关键词和插图来猜读大致意思。猜读是读名著的一种好方法。

三、品神奇,讲称王

1.完成故事卡,讲石猴出世。

(1)默读第1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石猴出世的相关语句。 (2)结合关键语句,合作完成故事卡。

(3)结合故事卡,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石猴出世的经过。 ①出示故事卡,小组合作完成。 ②交流反馈,借助故事卡讲猴王出世。

③想画面,讲“石猴出世”之奇。

用自己的话讲石猴出世,可以抓住小说的关键情节,把故事讲完整,在完整、清楚的基础上,聚焦神奇之处,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把故事讲得神奇充满魔力。

2.运用故事卡,讲石猴称王。

(1)默读第2-4自然段,抓住描写石猴动作、语言的关键句梳理石猴称王的主要情节。 (2)结合关键句,完成故事卡。

(3)借助故事卡,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石猴称王的经过。 ①出示石猴称王的故事卡:

②勾画关键语句,提炼关键词句,自主完成石猴称王的故事卡。

③抓住称王“三跳”中重复动作、语言的关键语句讲清楚石猴称王的过程。

33 / 156

一跳: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míng)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二跳:石猴喜不自胜,忽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三跳:众猴听得,个个欢喜。都道:“你还先走,带我们进去,进去!”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

3.感受石猴的人物形象。

(1)采访学生:这是怎样的猴子?

(2)小结:你看,《猴王出世》一文,猴子的形象活泼可爱、敢作敢为、勇敢无畏;文章的语言简洁明快、朗朗上口,富有画面感。课文读起来趣味十足,讲起来又充满奇幻色彩。语言和石猴的性格如此合拍,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四、讲奇文,读奇书

(出示《西游记》回目)读了《猴王出世》,我们知道石猴“三跳”称王,从石猴变成了美猴王。后来,菩提祖师给他起名“孙悟空”,第四回玉皇大帝给他赐官名“弼马温”,第四回他还自封“齐天大圣”,第十六回唐僧给他起名“孙行者”。这名字的变化之间到底有哪些神奇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阅读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读时记得运用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和图片等猜读的方法,读懂故事内容。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学习《猴王出世》的时候,我给出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有了目标,学生就很快地进入了自学状态,学习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本文的文言色彩相对浓厚,部分语句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引导学生遇到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资料袋、插图等方法猜一猜意思,然后继续阅读。猜读是读名著的方法之一,这就将语文要素巧妙地融入教学过程中。本课的重难点之一是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为了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我利用“故事卡”这个支架来帮助

34 / 156

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寓教于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8红楼春趣

*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喇”。

2.默读课文,能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并能说出对宝玉的印象。【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 能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并能说出对宝玉的印象。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借助音画,引《红楼梦》

《红楼梦》是曹雪芹先生呕心沥血的作品,只可惜穷其一生,只写到前八十回。后经高鹗等整理续写,才有了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红楼梦》中的许多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出示有关《红楼梦》的文字或图片资料,或播放相关影视作品)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选自第七十回的这个故事——红楼春趣。题目为后人所加。

二、运用猜读,厘清故事

1.猜读,读通课文。

自读要求:按提示猜测故事中语句的意思。能说一说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检查猜读情况。

(1)(猜读理解)出示词语:窗屉子/剪子股儿/籰子/顶线/兴头/起来 (2)厘清故事内容。

提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我觉得……(自己的感受) 小组讨论。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指导、补充、总结。

三、品读言行,初识宝玉

1.回顾方法。

我们在《草船借箭》中,品读诸葛亮和周瑜的对话,猜测他们的内心,从而读出了周瑜的步步紧逼和诸葛亮的将计就计。借助三国时期的相关背景资料,读懂了诸葛亮顾全大局的人物形象。我们这节课就通过关注宝玉的言行来读宝玉,看看他给你怎样的印象。

2.品读宝玉言行。

(1)出示自读提示:勾画描写宝玉言行的语句。抓住关键词,体会:这是一个的宝玉。

35 / 156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1:宝玉又兴头起来,也打发个小丫头子家去……心中欢喜,便叫:“放起来!” ①分角色读对话。

②从对话中你认识到怎样的宝玉?(听说大鱼风筝被放走很失望,看到精致的美人风筝又心中欢喜,足见宝玉的率真)

过渡:拿风筝有意思,放风筝中对宝玉的描写更有意思。 预设2:独有宝玉的美人儿,再放不起来……再取一个来放罢。”

①勾画描写宝玉的动词,你读出了怎样的宝玉?(这是一个爱冲动、爱面子、直率的宝玉) ②联系前文,推测补充: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叫:“放起来!”

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 宝玉曾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一见了就觉得清爽。(女儿:青春少女) 请补充:正因_________,我才_________。 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宝玉?(喜爱美人)

小结:同学们,我们通过品读宝玉的言行,初步感受到了宝玉对人的宽容与尊重、率真、喜爱青春少女。当你打开《红楼梦》,你会认识很多有意思的人。据统计,红楼梦塑造了四百多个人物,上到贵族,下到百姓,形形色色,鲜活立体。期待我们去慢慢认识。

四、关联“链接”,感受风筝之趣

1.让学生自主阅读《风筝》,想一想:文章围绕“风筝”写了哪些内容? 预设:文章主要写了北平放风筝的习俗和作者自幼对风筝的喜爱。

2.小组交流:文中的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哪些内容和课文有关?让学生从文中风筝的样式描写和看风筝时的心情描写等方面自由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3.小结:从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习俗的传承和延续,感受到放风筝这种民俗活动在不同的时代带给人们的生活情趣。五、再识“风筝”,“红楼”探疑

(出示课文中的风筝图片)作为风筝专家的曹雪芹写了大观园里的少男少女们放的各式各样的风筝。那这些风筝又有什么寓意?和放风筝的人又有什么关系?这一切都要到《红楼梦》里探寻答案。

总结:同学们,这群少男少女在大观园里放风筝,享受属于他们的春天,留下他们的青春记忆。希望这些风筝、这群人、这本《红楼梦》也可以留在你们的年少记忆里!

[教学板书]

8*红楼春趣

捡风筝→大家放风筝→大家散去

贾宝玉:率真、纯真

36 / 156

丫头们:贪玩、爱热闹

[教学反思]

《红楼春趣》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里面放风筝的故事。

首先,我通过介绍作者创作的艰辛和流传的经典故事,以及运用图画和优美的配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再运用猜读的方法,厘清故事内容,同时运用了在精读课文中习得的概括方法。

然后抓住“宝玉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这个话题,引导学生自主品读人物言行,这是阅读古典名著很典型的方法。通过追问、比较、猜测等策略帮助学生深入认识宝玉,并帮助学生掌握品读言行、初步读懂古典名著的方法。

最后,关注“阅读链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放风筝,感受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时,回到文中的“风筝”,引发学生质疑,激起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口语交际:怎么表演课本剧

[教学目标]

1.能主持关于“怎么表演课本剧”的讨论,引导每个人积极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并通过协商形成一致的看法。

2.参与讨论时,能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尊重大家的共同决定。

[教学重难点]

1.主持时能引导每个人积极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并通过协商形成一致的看法。 2.能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尊重大家的共同决定。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视频激趣,导入新课

1.欣赏一段学生表演的课本剧视频。

2.谈话激趣:视频中,同学们表演的是哪一篇课文的内容?这些同学将课文进行加工后,搬上舞台进行表演,这就是课本剧表演。你们喜欢演课本剧吗?

3.揭示课题:怎样才能演好课本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怎么表演课本剧”。

二、了解讨论内容,明确讨论标准

1.让学生默读口语交际的要求,说一说:本次口语交际的任务是什么?要讨论哪些内容? (相机板书:选课文分角色怎么演)

37 / 156

2.让学生边读教材第一段话边思考:什么样的课文适合表演课本剧? 3.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

(1)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对话丰富的课文往往更能吸引观众;(2)选择课文要考虑文中人物的数量、故事的环境等因素;(3)不一定要表演全篇课文,选择其中的某个精彩片段,降低表演难度,更容易取得成功。

4.启发思考:怎样“分角色”呢?

5.学生交流后小结:分角色时,我们要考虑“演员”与角色的形象、性格的相似度,还要考虑“演员”能否表现出角色的特点。

三、师生合作练习,明确讨论要求

1.让学生默读教材第三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交流:讨论的时候,主持人和组员应该怎么做?请用不同的记号标出来。

(1)学生默读、圈画后展开交流。 (2)师生共同总结。

①对主持人的要求有:小组成员轮流主持,引导每一位组员发言,组内意见不统一时要组织协调并尊重大家的意见。

②对组员的要求有: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意见不同时要协商一致。

2.师生合作,示范讨论“选课文”:下面,请三位同学上台和老师一起讨论“选课文”,其他同学认真观察主持人的做法和小组成员的表现。

3.教师做主持人,与学生配合示范选课文环节的讨论。 (1)主持人提出讨论话题,引导每一位组员发表意见。

(2)当组员意见不一致时,主持人引导每一位组员说出自己的想法。

(3)主持人以“是否是课文中的精彩片段”“是否适合表演”为标准,组织组员再次讨论,最终形成一致的看法。

4.引导学生评价:你觉得主持人的哪些做法值得学习?组员哪些地方做得好?

5.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主持人,要怎样引导大家积极发言?组员意见不统一时,作为主持人要怎样协调?作为组员,如果自己的意见和别人出现分歧怎么办?

6.根据学生发言小结,形成评价表:

38 / 156

四、分组练习,展开讨论

1.教师明确要求,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展开练习。

(1)四人小组中每一位同学分别主持“选课文”“分角色”“讨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服装、道具的选择”中的一个内容。

(2)课件出示时间要求,提示学生按规定的时间完成每个环节的讨论,不说与话题无关的事情。

(3)事先确定每一个讨论环节的主持人。

2.“选课文”“分角色”讨论环节结束后,教师出示范例《草船借箭》,指导学生如何“讨论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

(1)让学生回顾课文《草船借箭》及课后的“阅读链接”,思考:从课文到剧本,都有哪些变化?

(2)学生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①要将课文中叙述性的语言转换为人物的对话、动作和神态。 ②设计的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要符合角色的内心情感和性格特点。

(3)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设计恰当的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是我们讨论的第三个内容,可以一边讨论,一边作简要的记录。

3.学生小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五、小组展示,共同评价

1.请四个小组分别上台展示四个讨论环节,师生对照评价表分别评价主持人和组员的表现。 2.全班评选优秀小组、最佳主持人、最佳组员。 3.布置开展课本剧表演活动。

[教学反思]

本次口语交际要求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选择最感兴趣的故事,分小组开展课本剧表演活动。针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段特点,在教学之初,我通过引入课本剧表演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内容,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任务和要求。接下来,我进行示范主持,引导学生了解怎样主持一次讨论。然后分组让学生实际进行主持和讨论,我相机巡视指导。最后,让小组上台展示,全班交流评价。课后,我还安排了课本剧表演活动,让本次口语交际的成果真正落到实处。

习作:写读后感

39 / 156

[教学目标]

1.能初步了解写读后感的基本方法。

2.能选择读过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写读后感。【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会写读后感,掌握写读后感的基本要素,做到“感想”真实、具体。

[教学课时]

1-2课时

一、说说辨辨,认识读后感

1.“一辨”,感受读后感的表达形式。

(1)谈话导入:读书时,你是否哭过?笑过?或者一本书读了好几遍?说说理由。(板书“读后感”,简介读后感)

(2)出示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让学生读一读准备好的习作例文,思考:它们与我们平时写的习作有什么不一样? (3)师生交流,明确习作任务。(板书:人物/事情/道理/情感/细节) 2.“二辨”,理清读后感的呈现要素。

(1)过渡:写读后感看似简单,有感而发即可。但写出一篇好读后感,还是不易的,怎样写出好的读后感?

(2)让学生自读习作要求。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读后感可以写哪些内容?

②一般来讲,读后感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③如何安排内容的详略? (3)全班反馈交流。

(4)教师小结:通常来讲,写读后感可以先介绍文章的大致内容,再写写自己读后的感想。其中“内容介绍”可以略写,“感想”部分作为习作的主要部分要详写。

3.例文探究。

(1)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相同之处:

①介绍书或文章的内容时,选择印象深刻的内容,简单介绍。(板书:印象深、语言简) ②写感想,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谈,不说空话。感想真实、具体,表达清楚。(板书:情感真、表达清)

(2)引导学生探究发现不同之处:

①“感点”不同。感想可以由书中令人感动的人或事、或语言、或道理等生发。

40 / 156

②题目不同。可以是“读《×××》有感”或“《×××》读后感”,也可以将它作为副标题,再自拟主标题。

二、读读写写,完成读后感

1.练写读后感部件。 (1)出示习作要求。

回忆以前读过的书或文章,选择读后感的一个“部件”练习写写,或写开头、结尾,或介绍书(文章)的内容,或写感想等。

(2)“择点”评讲。

对照写读后感的要点,选择有代表性的不同“部件”作品评讲。重点:让学生自我评价,内容是否“印象深、语言简”,感想是否“情感真、表达清”。

2.完成整篇读后感。

(1)学生再读习作要求,明确习作要点,教师相机强调。 (2)静心写作,补全没有完成的部分。 (3)教师个别辅导。

三、评评改改,互鉴读后感

1.互读互评。同桌之间相互读一读,先说说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再给他提一些合理建议。 2.共读共评。教师选择一个学生的作品,全班共评。 3.自我修改。

[教学反思]

统编教材真正意义上安排学写读后感,是从本单元开始的。课堂伊始,我从学生读书感受的话题谈起,让学生有话可说,其实就是在“说”读后感。在与其他习作对比辨别中,感知读后感的“形”,以尽快消除学生对“读后感”的生疏感,帮助他们建立习作的信心。

学生是学习真正的主人,在“说说辨辨”的探究活动中,他们自主、自发、自觉地投入到学习状态,由此得到的写读后感的“要诀”,印象会极其深刻。在习作的创作过程中我让学生自由选择读后感的一个“部件”进行创作:或开头,或结尾,或文章内容,或感想等,这样降低了写作的难度,使学生善于思考、乐于表达。在学生先写的基础上,分别选择每个“部件”作评讲,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这样目标明确,有的放矢的教学,最终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范文一:

41 / 156

乐观地面对生活——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这是马克·吐温说的一句话。当看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后,我才真正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主要写了海伦变成盲聋人后的生活和她的求学生涯。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我们要热爱生活,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她——海伦·凯勒,是一个度过了88个春秋,却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的孤独岁月的柔弱女子。然而,正是这么一位幽闭在盲聋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

海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身体上的不自由终究是一种缺憾,我不敢说从没有怨天尤人或沮丧的时候,但我更明白这样根本于事无补。因此,我总是极力控制自己,使自己的脑子不要去钻这种牛角尖。”看,海伦这样一个身体极度不自由的人,还能这样乐观地面对生活,向命运发起挑战,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埋怨生活是多么苦,命运是多么不公平呢?

可在现实生活中,我是怎样做的呢?记得在我十岁的时候,我和小伙伴赛跑时突然被石头绊倒了,摔了一跤,胳膊骨折了。骨折的那些日子里,我每天都哭丧着脸,心里不停地埋怨:老天爷真不公平,为什么偏偏让我受伤?现在想起来,真是觉得不应该。我就受了一点伤就这样悲观,长大后一定是一个不能吃苦的人。以后,我一定不能轻易落泪,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

在我心中,海伦就像一位英雄,时时刻刻鼓舞我、激励我、启发我,让我乐观地面对生活。

名师点评:这是一篇教人乐观的习作,小作者先简洁地概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主要内容,然后从主人公海伦·凯勒的话入手来谈感想,表达了要乐观地面对生活这一观点,并举自己生活中的例子来反省,边叙事边议论,使习作更充实,有理有据。

范文二:

读《木偶奇遇记》有感

我读完了《木偶奇遇记》这本书,感触良多,受益匪浅。

书中主要讲的是匹诺曹在经历很多磨难后,从一个懒惰、爱撒谎、不爱学习、经不住诱惑的木偶变成了一个勇敢、善良、有主见的真正的孩子。

当我读到匹诺曹为了看木偶大剧场而把识字课本卖掉时,我很气愤。要知道,那可是他的爸爸用自己的外套换来的,可怜的爸爸现在还在家里冻得发抖呢!匹诺曹,你真是不懂事,你怎么可以把书卖掉呢?没有书你怎么学习知识呢?没有知识,你肯定要上当受骗。可是当我想到他毕竟还是个孩子,犯了错误还可以改时,我又原谅了他。

当我读到他被狐狸和猫骗去种金币时,我又觉得匹诺曹很可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匹诺曹,难道你不懂得这个道理吗?你不学习,没有知识,一点点诱惑都经受不住,光想着不劳而获,真是个傻瓜。这样的匹诺曹以后可怎么办呀?我不禁又替他担心。

终于,匹诺曹意识到:“我要改变我的习惯,做一个善良的、听话的孩子。我已经觉悟到凡是不听话的孩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后来,匹诺曹真的变得勇敢了。为了救爸爸,他勇敢地和鲸搏斗。鲸是那么的庞大,匹诺曹是那么的渺小,可他毫不畏惧,救出了爸爸。读到这里我很敬佩他。匹诺曹最终真的成为一个勇敢、善良、好学、有主见的小男子汉。我真为他感到高兴!

想想匹诺曹,再看看我自己。在生活上,有时我有依赖性;在与人交往上,有时我很被动;在一些活动上,有时我不够大胆……匹诺曹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我要改正这些不足,成为一个勇敢、善良、有主见的孩子。

42 / 156

名师点评:小作者在读懂、读透《木偶奇遇记》的基础上,抓住印象深刻的关键情节来谈感想,有理有据。小作者通过概述匹诺曹的思想转变过程,启迪自己和更多的孩子,要以匹诺曹为镜子,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努力改正缺点,成为一个勇敢、善良、有主见的孩子,这是多么深刻的感悟啊!

范文三:

生活中多动脑——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有感

说到读书,那可是我最大的兴趣爱好。我读过许多书,但我觉得最有趣的要数美国著名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了!这本书讲述的是主人公汤姆少年时代的趣事,体现了汤姆的淘气、勇敢与聪明。

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汤姆被姨妈赶去刷墙的故事。有一天,姨妈让汤姆去刷墙,汤姆十分不乐意,但也只能忍气吞声地去干活。这时,汤姆的好朋友班恩手上拿着一个苹果走过来。汤姆动了动脑筋,想出了一个好点子:他假装一副快乐的样子,一边刷墙,一边手舞足蹈地哼着小曲。班恩看了,觉得刷墙一定很好玩,就用一个苹果和汤姆换得了刷墙的机会,汤姆则在大树底下吃起了苹果。汤姆用这个办法吸引了更多的朋友,而他自己也获得了许多“战利品”。淘气的汤姆爱动脑筋,总能把“坏事”变成好事。

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记得有一次,我画画时用画笔蘸好了红色的颜料,刚准备下笔,画笔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从我的手指缝中滑了下去,掉在了画纸上,原本和谐的画面上多了一抹刺眼的红色。这下可惨了,一上午的工夫白费了,我急得差点哭了。突然,我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我在“脏”的地方画了一朵大红花,又画上了绿绿的叶子衬托着。画完后,我仔细地看了看,这幅画不是变“脏”了,而是变得更有生机了!我又惊又喜,原来爱动脑筋可以使许多“坏事”变成好事啊!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生活中,只要我们多动脑,什么困难都能迎刃而解!

名师点评:小作者选择的书是《汤姆·索亚历险记》,而在谈感想时,主要抓住了印象深刻的情节——汤姆被姨妈赶去刷墙。习作开篇简单概括了书的内容,接着重点介绍了其中令自己印象最深的片段,并能够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事例谈感受。感想真实、具体,是一篇不错的读后感。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能交流、总结阅读古典名著的基本方法。【语文要素】 2.能说出古典名著中常用事物名称的大致意思。

3.能回顾、总结猜测古典名著中语句意思的方法。【语文要素】 4.能根据古典名著中的外貌描写猜测所写的人物,并能说出理由。 5.朗读、背诵古诗《鸟鸣涧》。

43 / 156

[教学重难点]

1.能交流、总结阅读古典名著的基本方法。

2.能根据古典名著中的外貌描写猜测所写的人物,并能说出理由。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交流、总结阅读古典名著的基本方法。 2.能说出古典名著中常用事物名称的大致意思。

一、学习“交流平台”

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课文,交流学习方法:本单元的课文都出自中国古典名著,你们觉得难吗?难在哪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一开始不懂、后面弄懂了的地方?你是怎么弄懂的?

2.全班交流理解难懂词句的方法,教师相机归纳板书。

预设:联系上下文、借助相关资料、结合生活实际、结合影视作品……

3.指名朗读“交流平台”中的内容,引导学生交流: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能帮助我们阅读古典名著?

4.教师小结:古典名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艺术瑰宝。课外,同学们可以读一读这些书籍,阅读的时候,这些读书方法一定会给你们带来帮助。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第一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朗读题目中的词语,提示学生读准字音。 2.引导学生猜测词语的意思。

(1)教师示范,启发学生:“店家”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老板”,看一些古装影视作品时,就能发现进店的顾客要求服务时会喊“店家”。

(2)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出理解词语的方法。 预设:

①从影视作品中,我知道了“郎中”指的是医生。

②通过联系上下文,可以猜出“榜文”就是指贴在墙上的告示。

教师小结:还可以用逐字理解的方法,如“货”和“郎”两个字的意思连起来就是“货郎”一词的意思;还可以联系学过的古诗或课文来理解。

44 / 156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回顾、总结猜测古典名著中语句意思的方法。

2.能根据古典名著中的外貌描写猜测所写的人物,并能说出理由。 3.朗读、背诵古诗《鸟鸣涧》。

一、学习“词句段运用”第二题

1.指名朗读句子,引导学生思考:学习本单元课文时,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些加点词的意思的?

2.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方法。

预设:根据字面意思、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借助影视作品等。

3.教师小结:在阅读中遇到障碍时,不一定要固定使用某种方法,可以灵活运用一种或多种方法猜测词句的大意。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第三题

1.引导学生默读第三题,理解题意。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让学生猜猜第一个句子写的是谁,说说是从哪里猜出来的。 预设:从“手举金箍棒一根”猜到这个句子写的是孙悟空。

(2)让学生读第二个句子,说一说:句子中的描写给你怎样的感觉?和本单元中的哪个人物最相像?教师大致解释“头戴纶巾,身披鹤氅”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

预设:感觉到这个人物应该是文质彬彬、仙风道骨的,所以应该是诸葛亮。

(3)让学生读第三个句子并思考:这个人物应该会是怎样的性格?本单元课文中,哪个人物符合这样的性格和外貌特征?学生猜出是武松后,教师出示影视剧或小说中武松的人物形象,让学生齐读句子,再次感受人物形象。

(4)教师小结:正所谓“相由心生”,一个人的长相总是与他的性格相符合。

三、学习“日积月累”

1.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引导学生结合书中插图,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桂花、春山、月、鸟) 3.引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说说古诗的大致内容。 4.引导学生自由交流这首诗带给自己的感受。 5.让学生用各种形式朗读古诗,再尝试背诵。

45 / 156

[教学反思]

本次语文园地的教学,我引导学生通过有效地交流使学生掌握了更多阅读名著的方法与技巧,为学生进一步阅读名著打好了基础。同时还分析了名著的语言特点和人物形象,让学生初步体会了名著的魅力。在“日积月累”的环节,我在教学中以诵读为桥梁,解读文中的诗情画意,在多层次多角度地体验诗中的意境之外,融入朗读的指导,通过诗化的语言,潜移默化地进行训练。

快乐读书吧

[教学目标]

能产生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兴趣,了解故事内容,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

[教学重难点]

能产生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兴趣,了解故事内容,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

[教学课时]

机动

一、趣猜人物,激发原著阅读兴趣

1.谈话导入猜人物: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本书,让我们一起看看书中的几位主要人物,猜猜他们是谁。(课件相机出示四大名著中人物描写的片段)

2.指名猜人物,引导学生说说猜测的理由。

3.揭示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快乐读书吧”推荐的《西游记》一书,去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

4.组织全班初步交流对《西游记》的认识:看来大家对《西游记》这本书非常熟悉,谁来分享一下你知道的关于《西游记》的信息?

预设:关于作者、文学史上的地位、书中人物、印象深刻的故事、相关影视作品……

二、自主发现,初步感悟章回体小说的特点

1.依次出示《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原著目录,引导学生思考:它和你以往看到的书本目录有什么不同?

预设:

(1)四大名著目录都有“第几回”。 (2)回目标题语言都高度凝练,上下对偶。

46 / 156

(3)根据回目标题,能基本猜出这一回的故事内容。

2.引导学生猜测《西游记》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的内容,然后出示原著片段快速默读,看看是否和自己的猜测一致。

3.学生默读《西游记》第六十一回“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中孙悟空和牛魔王斗法的精彩片段:“这大圣收了金箍棒,捻诀念咒,摇身一变,变作一个海东青……”

预设:画面感十足,能感受到打斗场面的激烈。

教师引导:这样精彩的场面描写还多着呢,比如大战红孩儿,还有——(预设学生回应:三打白骨精、女儿国遇险、真假美猴王……)各个故事扣人心弦,等着你走进原著深入阅读。

三、共读片段,指导方法

1.出示“八戒大战流沙河,木叉奉法收悟净”这一回目,引导学生猜猜这一回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2.学生回顾交流本单元学习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预设:

(1)阅读的时候如果遇到难理解的词句,可以运用多种方法猜测。 (2)猜不出的也不用反复琢磨,继续往下读,能大致读懂就可以了。 (3)还可以回忆一下影视剧、动画片中的相关情节,帮助读懂文意。

3.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尝试自主阅读片段,看看和自己预测的内容是否一样。(课件出示)

4.全班交流,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大致读懂片段内容。

四、布置阅读任务,制订阅读计划

1.过渡:《西游记》这本书中有许多这样有趣的故事,在读整本书之前,我们可以给自己制订一个读书计划。

出示“阅读计划单”。如:

2.让学生小组合作,根据自己的实际阅读情况制订阅读计划。

3.发放“阅读记录单”,安排学生按照计划阅读《西游记》,并填写“阅读记录单”。还可以用表格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阅读进度。如:

47 / 156

[教学反思]

上课伊始,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一上课我便通过趣猜人物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对古典名著的兴趣,为深入阅读作铺垫。

再通过看原著目录说发现、猜故事、品片段,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章回体小说的特点,感受四大名著的艺术魅力。

然后,我引导学生再次回顾交流本单元学习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以帮助他们在后续阅读中可以顺利清除阅读障碍。

最后,在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被点燃之际,布置阅读任务,制订阅读计划,让学生进行更加丰富、深入的阅读实践。

汉字真有趣

[活动目标]

1.感受汉字的趣味,产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2.了解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语文要素】

3.能搜集字谜,开展一次猜字谜活动;能搜集体现汉字趣味的资料,办一次趣味汉字交流会。

[活动时间]

1-1.5周

第一阶段:准备

一、交流前言和“活动建议”,初步了解活动任务

1.视频激趣,引出话题。

(1)播放动画短片《汉字的故事》。

(2)引导学生交流: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哪些时候会用到汉字?汉字的发展经历了哪些过程?汉字对世界上其他国家产生过什么影响?对于汉字书法艺术,你了解多少?

(3)过渡:接下来这段时间,让我们走进汉字王国,感受汉字的神奇和有趣。

48 / 156

2.浏览整个单元,了解单元结构。 (1)学生快速浏览整个单元的内容。

(2)引导学生交流:本单元由哪两部分内容组成?你对哪些内容比较感兴趣? 3.引导学生细读第一部分的“活动建议”,了解活动任务。 (1)学生自读教材内容,思考:本次活动需要完成哪些任务?

(2)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梳理活动的主要内容:组成活动小组,制订活动计划;搜集体现汉字趣味的资料;开展猜字谜活动或举办趣味汉字交流会。

二、借助“阅读材料”,激发兴趣,打开活动思路

1.指导学生使用“阅读材料”。

提示阅读方法: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阅读方法也不一样。比如,《字谜七则》可以一边默读一边猜,猜不出的可以和同学交流;《有意思的谐音》可以朗读出来,感受谐音的趣味;《有趣的形声字》可以一边读一边画出重要信息,了解形声字的造字方法。

2.学生自由阅读“阅读材料”。

3.交流反馈:读了“阅读材料”,你有什么发现?有哪些新的收获?

预设1:《字谜七则》的谜底分别是:日、坐、也、口、休、斗、默。谜面从字形和字义等方面给了提示,根据这些提示,就可以猜出谜底。七则谜语形式不一样,有文字谜、画谜、故事谜等种类。

预设2:《门内添“活”字》是一个小故事,让人对“阔”字印象深刻。

预设3:五条歇后语巧妙地利用了汉字谐音的特点,前半部分是引子,后半部分像谜底,利用后半部分的谐音来表达意思,幽默风趣,含义深刻。

预设4:“枇杷”和“琵琶”音同字不同,意思更是相差万里,一个是水果,一个是乐器。这样的谐音错误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预设5:《有趣的形声字》介绍了形声字的造字方法,“星、凤、蜀、祭”等字的演变过程特别有意思。

4.教师讲解活动任务,引导学生打开活动思路。

(1)搜集字谜,可以根据文字谜、画谜、故事谜等不同类别来找。

(2)搜集体现汉字趣味的资料,可以査找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故事等,还可以找有关汉字的起源和造字方法的材料,要注意有趣味,不要只是介绍汉字知识的材料。

三、组建活动小组,制订活动计划

1.引导学生组建活动小组。

(1)提出组建小组的要求:本次综合性学习需要大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主要任务是査找体现汉字趣味的资料,可以搜集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也可以查找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故事等办一次趣味汉字交流会。大家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内容来

49 / 156

组建小组。

(2)学生自由组建小组。

(3)了解小组组建情况和各小组的活动设想,根据情况进行适当引导,使做两项任务的学生人数相对接近。

(4)引导学生回顾小组合作要求:推选一名组长,每位组员要承担相应的任务,分工的同时能够合作。

2.指导学生制订小组活动计划。

(1)提示学生制订活动计划的要求和步骤:先确定组员的分工,再讨论确定活动时间、活动流程和展示形式,最后写活动计划。

(2)指导学生确定组员分工:选择猜字谜的小组,可以每位组员承担一类字谜的搜集;选择趣味汉字交流会的小组,可以全组针对一类资料搜集,也可以由一个组员承担一类资料的搜集。

(3)小组自由讨论活动计划,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4)各小组交流讨论确定的活动内容、分工以及活动时间、活动流程、展示形式等,教师点评指导。

(5)出示活动计划范文,引导各小组参考范文样式,整理小组商讨确定的活动计划,由一位小组成员记录下来。

活动计划示例:

第一小组活动计划

时间:3月19日—3月25日 地点:学校电子阅览室

活动内容:搜集、整理体现汉字趣味的材料 活动过程:

1.上网查找资料 2.整理资料 3.制作演示文稿 4.展示交流 活动分工:

1.组织活动,和电子阅览室老师沟通:××× 2.搜集体现汉字趣味的古诗:××× 3.搜集体现汉字趣味的歇后语:××× 4.搜集体现汉字趣味的对联:××× 5.整理资料,制作演示文稿:××× 6.展示:×××

50 / 156

×月××日

(6)各小组整理活动计划。

第二阶段:搜集、整理资料

一、借助图表和“阅读材料”,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

1.指导学生如何搜集资料。

(1)引导学生回顾以往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想想都用过什么方法搜集资料,搜集资料的步骤是什么,明确本次活动是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

预设:首先明确要搜集什么资料,然后通过请教他人、网络搜索或者查阅图书等方式搜集资料,再把有用的资料整理记录下来。

(2)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的图表,交流从中获得了哪些新的方法和启示。

预设:查阅图书时要根据所需要资料的内容,寻找相应类别的书籍,根据书名、目录等信息快速判断书中是否有需要的资料;网络搜索资料时关键词检索要准确,要通过检索的条目判断是否有所需要的资料,再进一步点开查阅;请教他人要选择好对象,要事先想好问题。

(3)小结:常用的三种搜集资料的渠道有不同的特点,适用范围也不一样。查找图书获取的资料往往比较权威;网络搜索方便快捷;要想通过交流互动打开思路,就可以采用请教别人的方式。

2.以“搜集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为例,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资料。

(1)教师利用班级多媒体设备进行演示:先输入关键词“汉字”“趣味”“古诗”等进行检索,然后提示学生注意浏览文章标题、内容摘选等信息,引导学生从中判断条目可能包含的资料。

(2)引导学生围绕网络搜索的要点,评价教师搜集资料的过程。

(3)小结:在网上搜索资料,首先要抓住关键词进行检索,然后根据网页显示的标题、内容摘选等初步判断搜索结果,选择可能符合自己需求的链接打开,进一步查阅,判断资料是否可用。如果打开多个链接,仍然找不到有效信息,可以调整关键词重新搜索。打开链接时,要注意网络安全,抵制不良信息。

3.以“搜集体现汉字特点的故事”为例,指导学生在图书馆查找资料。 (1)带学生到图书馆实地教学。

①引导学生思考:想找到相关的资料,可以在哪些类别中寻找?提示学生关注语言类、文化类的书在什么位置,让学生到相应的书架上去翻阅图书。

如果图书馆有电子检索设备,也可以请图书馆工作人员协助进行电脑检索,找到相关图书的准确位置。

②让学生根据书名、目录、内容简介等初步判断书中是否有需要的内容。

51 / 156

(2)实地教学结束后,引导学生总结搜集资料的过程和方法。

二、各小组按计划搜集资料

课下自主进行。

三、组织学生交流并解决搜集资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学生交流反馈搜集资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点拨指导。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都搜集到了哪些资料,相机提示学生:如果搜集的资料中有不文明的内容,或者搜集的古诗、对联没有体现汉字特点、不够有趣,可以看看其他同学的搜集成果,对自己的资料进行调整完善。

3.小组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补充完善资料。

四、整理资料,为展示交流作准备

1.学生在组内交流,熟悉彼此搜集的资料。

2.引导学生根据活动计划的要求以及展示交流的需要,对资料进行筛选和梳理。 (1)引导开展猜字谜活动的小组,根据活动的时长,确定字谜的数量,结合字谜的类别、难易程度进行分组,以便在交流展示时更好地和其他同学互动。

(2)引导参加趣味汉字交流会的小组,在梳理时要考虑资料的趣味性,还要兼顾资料的新奇与独特,以便在展示时更好体现小组的特色。

(3)引导每个小组考虑展示的角度和形式,看看哪种更适合本组的主题。 3.学生填写搜集、整理资料自评表。

第三阶段:展示、交流

一、开展猜字谜活动、趣味汉字交流会

1.开展猜字谜活动。

(1)师生共同确定猜字谜活动的形式。

①形式一:让搜集字谜的小组,把字谜写在纸条上张贴在教室里,能猜出的同学可以揭下

52 / 156

纸条,在纸条上写下答案,到出谜小组去验证答案。

②形式二:利用每节课课前3-5分钟,让搜集字谜的小组上讲台出字谜,其他学生进行抢答。

③形式三:用一节课的时间集中开展猜字谜活动,搜集字谜的小组轮流出字谜,其他同学通过举手的方式抢答,结合猜对字谜的数量展开评比活动。

(2)评选最有意思的字谜、最难猜的字谜等,学生交流分享猜出字谜的过程。 2.开展趣味汉字交流会活动。

(1)师生共同讨论趣味汉字交流会的形式。

①形式一:按内容分类展示。展示前对各小组查找的资料进行摸底,将趣味汉字交流会分成趣味汉字故事、谐音歇后语、趣味汉字对联、趣味古诗等活动。再选定一名主持人,引导搜集到相关资料的同学依次上台交流,其他同学倾听,在适当的时候提问互动。

②形式二:小组轮流展示。给每个小组一定的时间,展示本小组搜集到的体现汉字趣味的资料。

教师相机提示学生:可以用多种形式展示本组的活动成果,比如展板、手抄报等等,不局限于某一种形式。

(2)提出开展趣味汉字交流会的要求:汇报的同学表述要清楚,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互动。

(3)举办趣味汉字交流会。

3.各小组互相进行评价,评出优秀展示小组。

二、小结本次活动内容

1.小结活动过程,激发学生继续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兴趣。

(1)引导学生回顾本次活动的过程,总结自己的表现:你是如何选择活动内容的?又是怎么和组员合作的?活动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有哪些收获?是否有做得不足的地方?下一次可以怎么改进?

(2)引导学生小结小组活动的情况: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是否明确、有效?是否按计划完成了任务?成果展示是否受到大家欢迎?

(3)学生自由交流:你对哪些内容感兴趣?还想深入研究哪些内容? 2.评价学生本次活动的表现。 (1)让学生填写小组活动评价表。

(2)学生结合搜集整理资料自评表、小组展示互评表以及小组活动评价表进行自评、互评。

(3)教师从各小组任务达成度、小组成员参与度以及搜集整理资料的情况、交流展示的效果等方面评价各小组的表现,对表现优异的小组成员进行表扬,对不足之处加以提醒。

53 / 156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我分为准备,搜集、整理资料和展示、交流三个阶段来进行。

由于本次综合性学习历时较长,在准备阶段,我通过引导学生交流前言和“活动建议”,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紧接着,借助“阅读材料”,让学生发现汉字音、形、义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打开活动思路。

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组建小组和制订计划。先尝试商讨活动计划的各项内容,再根据范例进行梳理并记录下来,给学生更多自主参与和实践的机会,同时在制订活动计划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与此同时,我通过演示搜集资料的相关方法,给学生尝试的机会,让学生明确把握搜集资料的流程。

第三阶段进行展示、交流环节,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展示、交流,让学生分享综合性学习的成果,梳理总结活动经验和方法,为下一阶段活动作准备。

我爱你,汉字

[活动目标]

1.能了解一些关于汉字历史和现状的知识,增强对汉字的自豪感,树立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

2.能围绕汉字的历史、汉字书法或其他感兴趣的与汉字有关的内容搜集资料,或者能调查学校、社会用字不规范的情况,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活动时间]

约1周

54 / 156

第一阶段:准备

一、明确活动任务,选择研究内容

1.学生回顾交流前次“汉字真有趣”的活动过程。

预设:首先阅读“活动建议”,大致了解活动任务;然后参考“阅读材料”,打开活动思路;接着结合“活动建议”,选择活动任务并制订活动计划;随后按照计划搜集资料,开展活动;最后进行评价总结。

2.让学生阅读“活动建议”,大致了解活动内容。

组织交流: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内容是什么?要完成什么任务?

预设:活动任务是写一份简单的研究报告。研究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围绕汉字历史、汉字书法或其他感兴趣的与汉字有关的内容,开展简单的研究;二是调查学校、社会用字不规范的情况。

3.引导学生参考“阅读材料”,打开活动思路。

(1)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材料介绍了汉字哪些方面的历史?通过什么方式呈现了汉字书法艺术?为什么要调查不规范使用汉字的情况?

(2)组织学生交流:读了这些材料后,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4.提示活动内容:本次活动可选的内容很多,大家可以就前次“汉字真有趣”活动中感兴趣的内容、不明白的问题继续开展研究,如形声字的演变过程、字谜的由来等。也可以结合这部分的“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确立研究内容,如研究某一种字体的特点或某一种书法艺术的特点。还可以调查同学的作业本、街头招牌、书籍报刊等,围绕生活中用字不规范的情况,开展简单的研究。

5.学生小组讨论,确定活动内容。

二、讨论研究、调查的方法和步骤

1.让学生借助前次活动的经验,自由建组。(教师适当协调分组) 2.引导学生明确本次活动的步骤和方法。

(1)提示:这一次的活动,最终的任务是要完成一份简单的研究报告,下面我们以“阅读材料”中的《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为例,看看研究报告包含的内容,可以从哪些方面开展研究活动。

(2)学生自主阅读《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3)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预设:

①这份研究报告的内容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资料整理和研究结论等。

②我们首先要确定研究的问题,想清楚研究的方法,还要把查找的资料整理出来,最后形

55 / 156

成结论。

(4)小结:完成研究报告一般需要经历的大致流程是:发现问题——调查研究——搜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制订活动计划。

(1)提示制订活动计划的要求:结合之前的经验,这次学习活动,各小组先商议确定活动计划的各项内容,再把活动计划写下来。

(2)各小组结合本组活动内容制订活动计划,商讨确定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内容、活动过程、人员分工等。(教师相机提示学生注意活动过程中的细节)

第二阶段:搜集资料、调查

一、各小组开展研究、调查

1.针对研究汉字历史或汉字书法的活动进行指导。 (1)引导学生回顾前次活动中学到的搜集资料的方法。

(2)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汉字历史和汉字书法包含的内容很多,可以选择一个方面搜集资料,比如了解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产生的过程,搜集历代书法家和书法名作的资料,或是调查了解书法艺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搜集名人学习书法的故事等。

(3)选择这一活动的小组围绕研究主题搜集资料。 2.针对调查学校、社会用字不规范情况的活动进行指导。

(1)课件出示一些用字不规范的图片和正确广告用字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哪些属于不规范用字,哪些是艺术字在生活中的应用。

(2)帮助学生打开调查思路,交流如何处理调查中遇到的困难。

①关于“可以到哪里去查找不规范用字”的问题,可以提示学生:校园的宣传栏,城市街头的手写招牌、公告以及各类电子屏,乡村路边的横幅、标语或宣传栏,这些地方比较容易出现用字不规范的情况,可以重点调查。

②要重点提示选择外出调查的小组:外出调查要注意安全,最好在家长的带领下结伴外出,避免发生事故。调查时要注意分工合作,要带上手机、照相机等设备拍照记录。

二、整理研究或调查成果,为写研究报告作准备

1.组织学生交流资料搜集和不规范用字调查的情况。 2.按照研究报告的框架整理搜集的资料和调查到的情况。

教师提示整理资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一要注意筛选,对于内容上有冲突的资料,要以专业书籍或正规网站为准;二要注意归类,对于同一类型的资料,可根据需要进行归类。

第三阶段:撰写研究报告

56 / 156

一、学习研究报告的写法

1.结合《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交流研究报告的内容和格式。 预设1:研究报告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资料整理”和“研究结论”四部分。 预设2:研究报告在罗列方法、结论时,可以梳理成若干条目,还可以用表格的形式来整理资料,看上去更清楚。

预设3:研究报告的语言有点像说明文,最后的结论和开始提出的问题要对应。 小结:研究报告一般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资料整理”和“研究结论”四部分,其中,“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资料整理”不一定每篇都要有,可以视情况而定。

2.引导学生交流研究报告各部分的写作要求。

预设:“问题的提出”部分要描述清楚自己想研究的问题;“研究方法”部分要写自己研究中用到的方法;“资料整理”部分要把自己搜集、整理过的资料恰当地呈现出来;“研究结论”部分要把自己通过研究、分析得出的结论呈现出来。点拨:研究报告一般用说明性的文字来陈述;要注意“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结论”两部分的紧密关联性;结论是在认真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形成的,不应带有想象和夸张的成分;文中还可以根据需要插入表格、图示等,让读者一目了然。

二、撰写研究报告

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或调查的情况,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小组的资料可以共享,但每个学生都要独立完成一份研究报告。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第四阶段:展示、交流

一、展示、交流研究报告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写的研究报告,从研究报告的内容、体例、语言等方面展开自评、互评,并完善自己的研究报告。

2.学生讨论交流、展示研究报告的形式。 3.全班展示交流。

形式一:开展研究报告展览。可以让学生先在组内评议,推选出一篇优秀的研究报告,张贴在教室宣传栏进行展示,也可以选择一个集中的时间,每个小组一个展台,展出所有同学的研究报告以及研究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访谈记录、照片等。

形式二:举办一场汇报会。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位同学进行现场汇报,其他同学可以针对报告的内容发表观点、评价互动。

4.教师组织学生评议。

57 / 156

二、总结、评价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1.总结本阶段学习活动。

(1)引导学生回顾这一阶段开展活动的过程,交流自己的收获。 (2)学生自由交流对汉字的看法和感受。

(3)小结:这一段时间,大家围绕汉字展开了综合性学习,对汉字的文化和历史有了一定了解,增进了对汉字的情感,而且还实践运用了搜集资料的方法,并且学会了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在班级内评选“优秀信息员”“优秀研究员”“互助好搭档”等,激励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某一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我分为准备,搜集资料、调查,撰写研究报告和展示、交流四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在有前次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我通过完成一份简单的研究报告的总目标倒推本阶段学习活动的过程,让学生更快进入学习活动。

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小组的研究话题开展研究、调查。选择研究汉字历史或汉字书法的小组,点拨学生迁移运用上一阶段活动的方法搜集资料。对于选择调查学校、社会用字不规范情况的小组,则引导学生预想调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前想好应对的方法,以保证调查顺利进行。

第三阶段指导学生把“阅读材料”中的《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当作范文来学习撰写研究报告,帮助学生快速了解并掌握这一类研究报告的写法,实现一课一得。

第四阶段进行展示、交流。我通过引导学生先在小组内自主交流,再进行评议,让学生在交流中了解其他同学研究的话题、开展的活动,增强了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9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

58 / 156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一、读诗题,走近诗人

(一)出示单元篇章页,导入新课

1.导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代政治家、思想家林则徐的这句名言,是千百年来人们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现在,一起来学习第九课,通过三首古诗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2.这节课,我们先学习《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二)解读诗题,了解诗人

1.让学生从诗题入手,猜一猜诗的内容。

预设:《从军行》与边塞、战争有关;《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写的是诗人的感想。 2.引导学生交流对诗人以及作品的了解:你还学过或知道他们的哪些作品?(《出塞》《示儿》……)

(三)朗读古诗,指导生字

1.教师范读后指名读,提示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 2.出示词语,指导识字写字。

(1)出示第一组词语:从军行、长云、终不还、五千仞、泪尽 ①指名读词语。

②引导学生根据语境,读准“行”“长”“还”“尽”等多音字的读音。 ③指导学生结合形声字的特点识记“仞”的字音,记住字形。 (2)出示第二组词语:青海、雪山、玉门关、楼兰 ①指名读词语。

②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词语都是诗中提到的地名。 (3)出示第三组词语:三万里河、五千仞岳

①让学生结合注释说一说:“河”和“岳”指的是什么?它们是不是真的有“三万里”“五千仞”?

59 / 156

点拨:“三万里”“五千仞”是虚指的写法,有夸张的表达效果。 ②指导书写“仞”“岳”“摩”“遗”。

二、说诗意、赏诗景、悟诗情

(一)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意

同桌合作学习:借助注释或生活经验,大致了解诗意,并将自己的理解与同桌交流。(教师相机补充相关资料)

(二)围绕写景诗句,想象画面

1.小组讨论:《从军行》的前两句诗描绘出了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1)引导学生聚焦地名:读前两句诗,标出其中描写地点(景物名称)的词语。 (2)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王昌龄用这几个词语构成了一幅边塞风光图,你在这幅图中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青海湖上连绵不断的大片阴云遮暗了雪山,一座城关孤单地矗立在荒漠中,和它遥遥相对的是军事要塞——玉门关。

(3)感悟景中情:这样的画面,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荒凉、孤寂、压抑……) 追问:这样的环境描写让你体会到了什么?(边塞环境的恶劣,戍边生活的艰苦) 3.学生小组合作,说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三)精读抒情诗句,体会情感

1.出示《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两首诗中的后两句,指名朗读。 2.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引导学生关注“黄沙”“百战”,说一说:《从军行》的后两句让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边塞黄沙漫天,将士们英勇搏杀,浑然不顾铠甲被磨破或被刀剑刺破,依然勇往直前。

追问:在这样的情境下,将士们发出了怎样的豪言壮语?从诗人对戍边战士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他怎样的心情?

预设:在边塞的艰苦条件下,将士们仍然发誓不打败敌人就绝不返乡,从中能感受到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抓住“泪尽”“又一年”,说一说遗民的心情。(痛苦、失望……) 追问:这种痛苦、失望的心情,是遗民的,还是诗人自己的?

教师相机补充背景资料,让学生知道诗人此时是身在南方的,从而明白诗中描写的是诗人想象中的场景。

3.让学生朗读两首古诗,思考并交流:两首诗、两位诗人、两种不同风格的景物,一个个画面叠加在一起,你有怎样的体会?

60 / 156

预设:

(1)诗人的忧国忧民。

(2)王昌龄对边关将士保家卫国不怕牺牲精神的歌颂和赞美,陆游盼望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

4.指导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自由读、巧背诵、试默写

1.学生自由读古诗。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再试着背诵。 2.指名学生在全班背诵。

3.让学生默写这两首诗,教师相机点拨易错字。 4.让学生再读古诗,将自己体会到的情感读出来。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重点)

一、走近诗人

1.学生小组讨论:从题目入手,猜猜诗的内容。

预设:这首诗写了作者听说朝廷收复了河南河北之后的情况。 2.教师出示资料,简介作者及本诗的历史背景。

3.导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作者在听闻叛乱被平定的消息,知道自己可以还乡的时候写下的一首诗。这样的诗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

二、走进古诗

1.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1)学生自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师相机正音,并提示多音字“裳”在诗中读“cháng”。

(2)学生自学“蓟、涕、襄”等生字,交流识记方法。教师相机点拨易错处。 (3)指导学生书写“涕、巫”两个字。

(4)指名朗读古诗。提示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61 / 156

2.借助注释,粗知诗意。

(1)学生小组合作,结合注释大致说说诗的意思。 (2)全班交流诗的大意。教师相机点拨。

(3)小组交流:读了这首诗后,你能想象到哪些画面?(喜极而泣、一扫愁云、唱歌喝酒、收拾行装……)

三、体会情感

1.让学生朗读古诗并思考:想到自己终于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回到家乡了,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找出诗人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喜欲狂”)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读一读表现诗人“喜欲狂”的诗句,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体会。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

(1)从“涕泪满衣裳”中能感受到诗人听到收复失地的消息后特别激动。

(2)“漫卷诗书”表示诗人把书随便卷起来就放在一边了,从这样的动作中能看出诗人的开心、激动。

(3)从“白日放歌须纵酒”可以看出诗人的狂喜,大白天就开始唱歌、喝酒,喜形于色。 追问:“青春作伴好还乡”是什么意思?诗人已经“还乡”了吗?这句话表达了他怎样的心情?

预设:诗人还没有还乡,这句诗是说正好和春天作伴一起返乡,表达了作者愉快、轻松的心情。

4.出示地图,标出作者当时所在的位置和他故乡的所在地,以及巴峡、巫峡、襄阳、洛阳的大致位置,让学生说一说:诗的最后两句写的是什么?(诗人返回家乡的路线)

追问:这两句诗给你怎样的感受?你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预设:这两句诗给人的感觉是诗人很快就能到家了,表明诗人的心情十分兴奋、迫切。 点拨:结合地图标识,可以知道这些地方相距不近,但“即从”“便下”等词让人感觉很迅疾,仿佛距离并不远,从中能感受到诗人的喜悦与急切。

5.带着体会到的情感再次齐读古诗,尝试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设计我以板块组元的形式展开。第1课时将《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两首诗整合到一起,先学习写景的诗句,再学习抒情的诗句,最后体会两首诗中诗人的情感。在同主题诗句的整合中,引导学生将想象到的画面和诗人的情感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62 / 156

第2课时我引导学生迁移方法,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设计了“走近诗人、走进古诗、体会情感”三个教学活动,体现了主题统整的阅读教学设计理念。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字,会写13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两个部分的内容。

3.能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文要素】

4.能理解课文中“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等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重难点]

能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字,会写13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两个部分的内容。

一、诗歌导入,揭示课题

1.让学生背诵本单元学的两首爱国诗《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说说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2.过渡: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自由交流对课题的理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读懂“青山处处埋忠骨”背后的故事。

二、检测预习,学习生字词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出示词语,指名读,相机正音。 拟定 签字 参谋 尊重 锻炼 奔赴 特殊 眷恋 踌躇 黯然

2.出示本课中要求会写的字,学生交流难写的生字。 预设:“锻”“炼”。(巧记字形:真金不怕火炼)

63 / 156

指导书写:看清结构,注意笔画,“锻”第十笔是提,“炼”的第七笔是横折钩。

三、聚焦电报,整体感知

1.学习活动一: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毛主席收到的三份电报,再用自己的话说说电报的主要内容。

(1)我们今日7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其他无损失。 (2)主席,志愿军司令部……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 (3)朝鲜方面向主席表示慰问……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 要点:毛岸英牺牲——是否运回遗骨——请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 2.学习活动二: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预设:

第一部分:毛主席惊悉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的噩耗,悲痛万分。 第二部分:毛主席强忍悲痛,决定同意朝鲜方面将毛岸英安葬在朝鲜的请求。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相机板书:闻噩耗做抉择写批示)

3.交流初读体会。(相机板书:痛)这份撕心裂肺的痛体现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四、布置

作业

搜集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相关知识与毛岸英的生平事迹。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难点)

2.能理解课文中“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等含义深刻的语句。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本课词语。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品词析句,走进内心

1.学习活动三:

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心情,抓住关键词句,在书旁作简单的批注。

2.交流点拨。

64 / 156

预设:

(1)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交流阅读感受。

从“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的表现和“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的动作,可体会到主席虽然表面未曾泪流满面,未曾撕心裂肺地呼喊,其实他的内心已如刀割,痛苦无比。(板书:动作)

(2)“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①交流后,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毛主席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与毛主席可能想到的画面,抓住“岸英!岸英!”“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体会毛主席心中掩饰不住的悲痛。(板书:语言、动作、神态)

②引读。

教师: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毛主席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 (生: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后来……)

教师: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生:“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3)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①交流后出示: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

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②男女生分读,体会巨大的矛盾、艰难的抉择。

③小结:毛主席做出了将儿子安葬于朝鲜的艰难、痛苦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伟人宽广胸怀的见证。(板书:动作、神态、心理、语言)

(4)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①理解“踌躇”的意思。(犹豫、迟疑)

②毛主席在犹豫什么?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这一签字就意味着什么?

③“黯然”是经历过悲痛后的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出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板书:神态、动作)

(5)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65 / 156

抓住“打湿的枕巾”体会一位父亲一夜未眠、满怀悲痛的心情。

三、学以致用,课堂练笔

1.学习活动四:

这一夜,对于毛主席而言注定是一个难眠之夜。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仿佛听到了什么?拿起手中的笔,抓住作者对毛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表现他那一份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痛。

2.学生当堂练笔。 3.反馈交流。

评议要点:是否抓住了毛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表现他那一份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痛。

4.探究:作者为什么不写出来呢?

要点:留白,更能让人感受到毛主席内心的巨大悲痛。

四、理解课题,升华情感

1.(出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谁来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要点:“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骨。“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已经不重要了,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2.小结:丧子之痛,伤心欲绝,这是人之常情,我们看到了一位极度悲痛的寻常父亲。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做出了将儿子安葬于朝鲜的艰难、痛苦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一位伟人的宽广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

[教学板书]

66 / 156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从第一部分的“初闻噩耗,悲恸欲绝”到第二部分“在矛盾中痛苦抉择”,字里行间透着毛主席的“痛”。文章通过对毛主席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体现出毛主席内心之痛。因此,本课教学,我从“痛”切入,以点带面开展教学,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感悟文本内涵和主人公的内心情感,从而突破课文重难点。

11 军神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5个字,会写16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3.能说出沃克医生是怎么发现刘伯承是军人的,以及称他为“军神”的原因。 4.能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 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语文要素】 5.能用沃克医生的口吻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

1.能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 2.能用沃克医生的口吻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5个字,会写16个词语。

2.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能从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重点)

3.理解描写“军神”的重点语句,体会刘伯承将军的坚强意志,知道沃克医生称刘伯承将军为“军神”的原因。(重点)

一、揭示课题,感受人物

1.板书“神”。“神”是什么?(法力无边、长生不老、腾云驾雾、本领高强、神通广大、无所不能)

67 / 156

2.板书“军”。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讲的是一位特别的神。引导学生齐读课题——“军神”。

二、整体感知,以学定教

(一)自由读课文

1.读准字音,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画出沃克医生两次评论刘伯承将军的句子。 (二)反馈先学,读准生字词

出示:土匪、绷带、一声不吭、由衷、堪称、晕(yūn)过去 (三)再读课文,读通难读的语段 1.再次朗读课文,把难读的语段多读几遍。

2.指名朗读自己认为难读的语段,教师相机指导理解。(根据预习反馈指导) (1)语段一:沃克医生站起身……冷冷地问:“你是干什么的?”

聚焦“审视”一词,让学生说说“审视”的近义词,并联系“愣住、冷冷”理解“审视”一词的含义。

(2)语段二: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 抓住“有些颤抖”进行朗读,初步感受沃克医生此时的心情与状态。 (3)语段三: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力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围绕“勉力一笑”进行朗读,初步感受刘伯承将军的表现与意志。

三、品读课文,顺学而导

(一)感悟军人特质——从容镇定

1.读了几遍课文,你觉得刘伯承是一个怎样的人?(坚强、勇敢、从容镇定……) 2.快速默读第1-11自然段,体悟军人特质。 (1)关注三个身份——刘大川、邮局职员、军人。 (2)突出一个身份——军人。

设疑:沃克医生怎么一眼看出刘伯承是个军人?围绕“从容镇定”体悟军人的特质。 (3)师生讨论刘伯承将军隐瞒身份的原因。

3.分角色朗读第1-11自然段的人物对话,小结语言特点:这是一个军医和一个军人之间的对话,他们的语言简短、干脆、有力,充分体现了人物的特点。写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突出人物的特点。

(二)感悟军神特质——意志如钢

过渡:课文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刘伯承不是一般人,而是一位军人。沃克医生后来为什么又称赞他为“军神”呢?(板书:军神)

68 / 156

1.预设:拒绝麻醉。

(1)指名读第12-15自然段,了解刘伯承将军拒绝使用麻醉剂的情形与原因。

(2)补充资料:“1916年,在一次战斗中,刘伯承为了救一位战士,猛扑过去,敌人的一颗飞弹射中了他的右太阳穴,又从右眼飞出。刘伯承当即昏倒在地,血流如注……”

(3)角色朗读,体会内心。 2.预设:一声不吭、一刀不漏。

边读边思边议:“一声不吭”是什么意思?刘伯承将军一声不吭,是不会叫出声音来还是叫不出声音来?他当时是怎么想的?从“一直在数你的刀数”和“七十二刀”你体会到什么?

3.预设:忍受剧痛。

做手术时刘伯承将军痛吗?课文中有“痛”字吗?哪些地方没有出现“痛”字,却让人感觉到非常痛?

(1)“汗如雨下”——引导学生感受“热得汗如雨下”和“痛得汗如雨下”的截然不同。 (2)“抓破床单”——联系生活,体悟疼痛的强度,感受军神的意志。 4.预设:脸色苍白、勉力一笑。

通过朗读、批注、理解,感受人物的意志品质和内心世界。 (三)情感升华,赞叹军人如神

1.通过刚才的分析,说说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将军为“军神”。 2.指导朗读:“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1)引读生情:刘伯承将军这么大的疼痛他都能忍受,这是一般军人做不到的,他做到了,所以沃克医生说——(学生齐读句子)

(2)讨论悟情:为什么把刘伯承比作一块钢板?(板书:意志如钢) (3)感叹激情:两个感叹号表达了沃克医生对刘伯承怎样的感情? (4)朗读抒情:带着敬佩赞美的语气再读。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词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重点) 2.能用沃克医生的口吻讲述这个故事。(难点) 3.能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体会革命者的崇高精神。

一、复习导入

1.让学生默读课文,回顾、熟悉故事情节。

2.过渡:那么,从沃克医生的语言、动作和神态中,我们又能体会到他内心是如何变化的?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

69 / 156

二、细读描写沃克医生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变化

1.对比语言、神态描写,感受内心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一开始问诊时,沃克医生的语气和神态是怎样的?发现刘伯承伤势严重时,他露出了怎样的神情?手术前和手术后,沃克医生的语气和神态又是怎么样的?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

预设:一开始问诊时是“头也不抬,冷冷地问”;查看刘伯承的伤势时先是“愣住了”,然后表现出“一丝惊疑”,判断出他是军人后“目光柔和下来”;手术前听说刘伯承拒绝麻醉,先是“生气地说”,在听刘伯承解释了理由后,则是“再一次愣住了”“有点儿口吃地说”;手术后则是“由衷地说”“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惊呆了,大声嚷道”“脸上浮现出慈祥的神情”;得知刘伯承的真实身份后,是“肃然起敬”。

2.追问: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分别结合问诊时、手术前后两个部分展开交流。

(1)引导学生借助表格,梳理沃克医生的内心变化。

(2)教师小结:抓住描写沃克医生语言、神态的句子,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对刘伯承由生气、惊讶到心疼、钦佩,最后肃然起敬的心理变化。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2-26自然段,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读出人物的语气。

三、引导学生用沃克医生的口吻讲故事,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内心

1.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沃克医生,你会如何给别人讲述这件事? (1)出示例句,教师示范如何变换角度讲故事。

示例:我叫沃克,是一个德国人,我在重庆临江门外开设了一个诊所。这一天,诊所里来了一个年轻人,我问他叫什么……

(2)师生共同总结方法:从上面的示例中,你知道了哪些变换角度讲故事的方法? 预设:把“沃克医生”转换成“我”,把“刘伯承”转换成“他”来讲;人物的语言要转换成描述性的话……

(3)教师小结,提示重点:用沃克医生的口吻讲故事,要注意人称的转换、语言的调整以及语气的变化,还要注意不能遗漏情节。

(4)引导学生联系以往讲故事的经验,说一说:要想把故事讲得更生动,把沃克医生的内心变化表现出来,除了要注意上面几点,还可以有什么办法?

教师出示课文中的一句,如“他头也不抬,冷冷地问:‘你叫什么名字?’”请学生试着讲一讲。

70 / 156

教师点拨:要想把故事讲得更生动,可以适当加上表情、动作,有的地方还可以加上人物独白,把人物的内心表现得更鲜明。

2.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练习讲故事。小组推举代表在全班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四、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1.阅读《丰碑》,出示自学提示:

(1)快速浏览教材的“阅读链接”,画出描写老战士动作和神态的句子。 (2)从这些动作和神态中,揣摩老战士当时的心里想法,在旁边作批注。 2.《军神》和《丰碑》两篇文章有什么相同点?小组合作讨论,反馈。

[教学板书]

11军神

军人——刘伯承——军神

神态 动作 语言→拒绝麻醉、意志如钢

[教学反思]

课程伊始,我通过提问“你觉得刘伯承是一个怎样的人”“沃克先生为什么称赞他为‘军神’”这两个问题,带领学生去圈画、理解、感悟关键词句,初步感受人物形象及精神品质。并在此基础上重视朗读的指导,充分体现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理念。为了表现刘伯承将军的坚强意志,课文主要写了沃克医生的心理变化,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沃克医生情绪变化这一线索,从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中体会人物内心,并指导学生转换视角讲述这个故事,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下,整堂课既达成了三维目标,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使“军神”的形象渗透到了学生的心灵深处。

12清贫

*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吓”。

2.默读课文,体会方志敏的品质,能说出自己对“清贫”的理解。

3.进一步体会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神 态描写刻画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方志敏的品质,说出自己对“清贫”的理解。

[教学课时]

71 / 156

1课时

一、介绍作者,揭示课题

(一)回顾旧知,导入课题

1.回顾旧知,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课文中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来概括人物的品质。 2.揭示课题——《清贫》,走近方志敏。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补充介绍方志敏生平。

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脚注和文末“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六日写于囚室”,初步感受方志敏视死如归、舍己奉公的形象。

(二)联系课文,正确解题

在字典中,“清”“贫”都有多种解释,请结合各个义项,说说“清贫”是什么意思。 出示:清:(1)纯净没有混杂的东西;(2)干净、纯洁;(3)寂静;(4)公正廉洁;(5)清楚;(6)单纯,不配别的东西;(7)一点儿不留;(8)清除不纯的成分;(9)还清、结清、清理;(10)点验;(11)朝代。

贫:(1)穷,和“富”相对;(2)缺乏;(3)絮叨可厌。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来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引导学生自主交流识记生字、理解生词的方法。教师相机点拨。

(2)教师点拨易错字。如出示“恐吓”“惊吓”两个词语,指名辨析多音字“吓”的读音。 2.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主要写了方志敏被俘后被两个国民党兵士搜身、逼问的经历。 3.小组合作学习,说说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方志敏表明矜持不苟,舍己为公是共产党员的美德;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写方志敏被搜身的过程;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写方志敏唯一的财产是什么;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点明清贫、朴素是革命者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

三、聚焦“趣事”,品味对比

(一)体会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的表达作用 1.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72 / 156

2.交流、评价: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举例说明。 (1)兵士的贪婪。

聚焦典型动作“搜、摸、捏、抢”,体会兵士从“热望”到“被激怒”,再到“企望”,最后“失望”的过程。

预设:虽然两个都是兵士,但根据动作和语言可知道拿木柄榴弹的粗鲁野蛮、脾气暴躁,弓着背的则比较沉稳、老奸巨猾。

(2)方志敏的正义凛然。

聚焦神态描写——“我微笑着,淡淡地说”;

品味语言描写——“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感受他作为共产党的高官,廉洁奉公,虽然被俘,却是正义凛然的形象。

(3)学生演读,教师小结:可见,不同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背后都有不同的心理。 3.拓展资料,激发情感:“同学们,方志敏作为党和军队的领袖,‘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一点一滴都用之于革命事业’。第二次反‘围剿’时缴获20多万银元、2000多两黄金,他依然和普通战士一样,每天只有4分钱菜金,兜里没有一块铜板!国民党送来让他交代的纸笔,被他用来写出许多宝贵的文稿……读着课文,看了这些资料,再看方志敏说的这句‘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你觉得革命是为了什么?”

(二)体会对比的表达效果

1.这件事,方志敏称之为“趣事”。“趣”在何处?(“趣”在对比)

2.其实,全文都充满了这样的对比,你找到了吗?同桌合作,绘制对称型的鱼骨图。 预设:“一开篇就写革命久远,身居高官,却不奢侈;经手巨款,却不贪占;对清贫,有人不信,有人坚持。‘趣事’中更是巧用对比。两个兵士认为方志敏应该有钱,却搜不出钱;国民党高官与共产党高官的品质对比;写家中有‘传世宝’,却仅是旧褂裤与线袜;自己认为是‘宝’,富人却‘齿冷’三天。全文巧用对比,突出了共产党员的美德。”

3.众说“清贫”。课文学到这里,你能说说“清贫”是什么吗?

[教学板书]

73 / 156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我认为有三点做得比较满意。

一、精准施教。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我尽量以粗放型的任务(如表格、鱼骨图等)引导学生根据在前面几课中所学到的方法,以自主研学、小组合作分享的形式学习课文,尤其注重阅读方法的迁移和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通过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的品质特点。如,引导学生从方志敏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中感受到其正义凛然、清贫高洁的高尚品质。

三、适度拓展背景资料,降低阅读理解难度。课前我要求学生去了解方志敏的生平,课中结合文中资料(如脚注)与课外拓展资料,为学生学好课文做好背景上、思想上和情感上的准备,让历史照进现实。

习作:他____了

[教学目标]

1.能选择某人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把经过写清楚。

2.能从多个角度把人物当时的表现写具体,反映出人物的内心。【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能从多个角度把人物当时的表现写具体,反映出人物的内心。

[教学课时]

1-2课时

一、视频导入,激发习作兴趣

(一)欣赏视频,感受人生百态

1.播放(感人、争吵、离别)组合的视频短片。 2.在学生观看过程中,教师观察学生的反应。 (二)质疑交流,揭示习作主题

1.关注视频中的人物,质疑:这视频为什么会使你有这样的反应呢?

74 / 156

2.结合自我感受,指名交流。

3.聚焦人物情感,揭示习作主题。(板书课题)

二、寻找方法:回顾课文语段,探析描写方法

本单元的课文中,作者对人物进行了细致、具体的刻画,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物的形象以及人物的内心活动。

1.说一说,课文中的哪些描写让你印象深刻,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 2.师生自由交流。

3.小结:作者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具体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充分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

三、巧搭支架:借助方法提示,构建思维导图

(一)出示范例,自主朗读体会 1.出示教材片段,朗读体会。

2.交流:这段描写,写出了人物当时什么的样子?(陶醉)

3.小结:这段人物描写将人物的样子写得这样传神,是因为抓住了人物与平时不一样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描写这个人的表现。

(二)借助提示,构建思维导图 1.出示教材习作提示,关注具体描写。 2.学生根据提示,完成思维导图。

3.交流导图,小结提升。(补充方法:周围环境、周围人物、标点使用)

4.小结:抓住了人物动作、语言、神态来描写人物的同时,还要用上恰当的词语。如片段中的“奇异的光芒”“涨得通红”“痴痴地”等词,把人物当时的样子写得具体生动。

四、学以致用:借助思维导图,学会迁移运用

(一)选择主题,补全题目

请学生唤醒记忆,想一想身边某个人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样子,将题目补充完整。 1.教师提示一些关键词,引导学生补全题目。 2.根据选定的主题,完成思维导图。

75 / 156

3.出示各类表示动作、语言、神态的词语,丰富学生的表达,指导学生完善思维导图。 (二)借助导图,自主习作

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导图,仿写片段。教师巡视指导。 (三)阅读习作,进行互评 1.出示评价清单,明确评价目标。

2.对照评价清单,进行自评自改。 3.小组交流习作,开展同伴互评。 4.根据同伴评价建议,进行修改。 (四)小结课堂,期待大作

1.布置课后习作任务,把事情写完整。

当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的前因后果是怎样的?大家课后把内容补充完整。

2.总结:我们不仅要根据起因、经过、结果把事情写清楚,更重要的是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使人物的内心更加丰富。

[教学反思]

本课的习作教学我先引导学生通过本单元课文中一些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范例,去探究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然后围绕写作内容,借助思维导图,让学生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多个角度进行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一方面学生尝试对人物进行心理层面的想象,并能够通过具体的语言、动作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感受;另一方面,学生的思维也更加流畅、开放,懂得怎样构思一篇文章。

最后,我为学生提供了明确习作目标的“评价清单”,既进一步明确习作的内容和要求,

76 / 156

又为学生的自主评改提供了清晰的依据,使本堂课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充分落实。

范文一:

她后悔了

“瑶瑶,这手机提醒说有新信息,我怎么看不了?”爷爷又在喊瑶瑶了。爸爸给爷爷买了一个新手机,爷爷研究了一个下午,只要一有不懂的就问瑶瑶。

正在房间看书的瑶瑶,在爷爷的“刨根问底”之下彻底失去了耐心。她来到客厅,大声对爷爷说:“爷爷,我在看书呢,手机操作这么简单,您怎么老是问我……”瑶瑶本想继续说下去,但看到爷爷脸上的笑容凝固了,眼神里透着失落,她有些不知所措,径直跑回房间了。

回到房间后,瑶瑶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她根本无法静心看书。她回想着爷爷刚刚失落的表情,意识到自己做错了。她想出去跟爷爷道歉,但是又觉得很尴尬,她从来没有向亲人道过歉。她想努力忘记刚刚发生的事,却怎么也忘不了。这时,她不禁想起小时候爷爷教她写字的场景。爷爷是那样有耐心,哪怕她总是调皮、心不在焉,爷爷也没有发脾气……再想想刚才自己对爷爷的态度,爷爷肯定伤心了。她敲了敲自己的脑袋,自言自语道:“你怎么可以这样呢?”

最后,瑶瑶决定向爷爷道歉。她来到客厅,看到爷爷正戴着老花镜仔细地看着手机说明书,他的样子显得有些吃力。瑶瑶的眼眶湿润了,此时她后悔极了。她有些恨自己,恨自己伤了爷爷的心。瑶瑶吸了吸鼻子,走到爷爷身边,拿起手机重新教爷爷。爷爷语重心长地说:“人还真是得服老。”瑶瑶一把抱住了爷爷,哭着对他说:“爷爷,对不起……”

这件事让瑶瑶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尊敬爷爷,对爷爷多一些耐心,就像小时候他对自己一样。

名师点评:小作者通过写瑶瑶教爷爷使用手机的事来体现瑶瑶后悔的心理,事情虽小,却反映了一个社会现象:生活当中我们确实对老人少了很多耐心。习作开头的场景描写吸引读者的眼球,同时,小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细节描写,把瑶瑶后悔的内心情感写得很丰富。

范文二:

他伤心了

王伟是我的好朋友,他是个乐天派,整天笑眯眯的,无论见到谁他都是笑脸相迎。我想:他应该没有伤心过吧!然而,那一次,他伤心了。

那天下午,我们正准备上数学课。班主任陈老师突然来教室把王伟叫了出去。我心想:难道王伟犯了什么很严重的错误,陈老师要批评他?再看看王伟走出去时,一副坦然的模样,我又想:王伟一直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老师应该不会批评他,陈老师找他可能有什么别的要紧的事情吧。

过了一会儿,还没见王伟进教室,我担心地朝外面看了看。只见站在教室门口的王伟脸上的笑容消失了,眼圈红红的,脸色非常沉重。再看看陈老师的表情,也不像是发脾气的样子。我疑惑地看着那张总是笑眯眯的脸,此时王伟的脸色有点苍白,嘴巴微张,眼睛里有泪水在打转,身体有些轻微的抖动。老师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像在安慰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王伟会那么伤心呢?

77 / 156

终于,王伟慢慢地走进了教室。我们继续上着课,我忽然觉得这堂课上少了些什么。当我意识到是少了王伟的发言声时,我朝他看了看,只见他右手支撑着低垂的头,眼神空洞洞的,一副消沉、低落的样子,全然没了往日的神采。快下课时,王伟的爸爸把他接走了。

后来听说,王伟的奶奶在那天去世了。唉,“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难怪他那么伤心,他的奶奶应该很疼他吧。我总以为他这个乐天派永远不会伤心,原来只是没有到伤心时。

名师点评:习作开头对“乐天派”的描写与后来他听到亲人离世的消息后伤心的表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小作者通过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以及侧面描写,把王伟伤心时的样子描写得很具体,让读者也能感受到他的伤心。

范文三:

她生气了

在我的记忆中,奶奶的脸上总是带着微笑的,但是在奶奶七十大寿那天,我却看到了奶奶生气的样子。

那天上午九点多,我们一大家子人带着蛋糕和礼物去给奶奶庆祝生日。奶奶看到我们都来了,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你们先坐着,我去给你们做饭,全做你们爱吃的。”奶奶边说边向厨房走去。“妈,今天您是大寿星,哪能让您做饭?我们早就订好饭店了。”姑姑拉着奶奶的手说。“对,妈,咱们今天在饭店吃。”叔叔也附和着。奶奶似乎有几分失落,但还是同意了。

于是,我们一大家子浩浩荡荡地去了饭店。来到早就订好的包间,大家都坐好了,只等着上菜了。这时,包间里异常安静。大人们都拿出手机看了起来,我们小孩子也都凑在表哥跟前,看他的平板电脑。奶奶不会玩手机,也没有人陪她说话,她就静静地看着大家,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了。终于,菜上齐了。“好了,别看手机了,该吃饭了。”奶奶敲了敲桌子。大家这才纷纷抬头,准备吃饭。姑姑突然说:“等一下,朋友圈先‘吃’,让我先拍个照。”奶奶看了一眼姑姑,无奈地放下了手中的筷子。姑姑拍了好几张照片之后,对大家说:“好了,可以吃了。”说完,她又去发朋友圈了。

再看看其他人,也是一边吃饭,一边拿着手机看。这时,奶奶似乎再也忍不住了,她眉头微皱,“啪”的一声把筷子摔在桌子上:“你们如果很忙,就不用陪我过生日了。”那声音明显在颤抖,看来奶奶生气了。“妈,今天是您的生日,我们是专门来为您庆祝生日的呀!”叔叔讨好地说。“可你们一个个都拿着手机在看,哪是给我庆祝生日的啊?我还不如不过这个生日呢!”奶奶越说越生气,还站了起来,准备离开。“妈,您别生气,我们保证不看手机了。”爸爸连忙上去拉住了奶奶。

奶奶被爸爸拉着坐了下来,可她的脸上却再也没了笑容,大家也都不敢再看手机了。吃完饭回到家,奶奶就回了自己房间。我想:我们今天做得真不对,不过我相信,以后大家都不会再让奶奶生气了。

名师点评:小作者写的是奶奶生日这一天发生的事情,事情的经过写得很清楚,通过对奶奶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刻画,体现了奶奶的心情变化,其中奶奶生气的片段写得很具体。

78 / 156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语文要素】

1.能交流、总结“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的阅读方法。2.能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例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并能选择一种情景进行仿写。【语文要素】

3.能体会“描写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这一表达方式的效果,并能仿说句子。 4.了解篇章书写的格式要求,书写时能做到标题和作者位置醒目、段落分明。 5.朗读、背诵古诗《凉州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难点]

1.能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例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并能选择一种情景进行仿写。 2.能体会“描写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这一表达方式的效果,并能仿说句子。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交流、总结“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的阅读方法。 2.能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例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并能选择一种情景进行仿写。(重点)

一、学习“交流平台”

1.学生自读“交流平台”,小组讨论,梳理方法。

(1)教师明确学习任务:读读“交流平台”,看看其中介绍了哪几种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画出关键语句并作批注。

(2)学生自读交流平台并作批注,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关键词。(板书:动作/语言/神态)

(4)教师小结:阅读文章时,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不仅能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还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

2.结合课外阅读,拓展阅读方法。

启发学生思考:你读过的课外书和文章中,有哪些描写人物的片段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

79 / 156

印象?说说你是怎样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体会人物内心的?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第一题

1.让学生自读“词句段运用”第一题,明确要求。 2.引导学生通过例句体会人物内心。

(1)小组讨论:从这三个例句中,你分别体会到人物怎样的内心活动?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相机板书。

预设1:从第一个例句中的“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等动作描写,能体会到毛主席的悲伤、心痛。

预设2:从第二个例句中的“愤怒地注视”“转过身来坚定地说”等动作、神态、语言描写,能体会到黄继光的坚定与勇敢。

预设3:从第三个例句中的“喉咙哽了一下”“停了一下”等动作、神态、语言描写,能体会到将军复杂、感动的心情。

(3)学生说说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 (4)教师小结:在体会人物内心时,抓人物描写的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或生活体验等,都可以帮助我们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3.引导学生选择一种情境仿写。

(1)出示三种情境,启发学生思考: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在生活、影视作品中所见的情境,想想焦急地等人(或期待落空,或久别重逢)时,人们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一般会有哪些举动?表情如何?会说些什么?

(2)学生小组讨论,选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让学生自由选择一种情景仿写。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写好的句子,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是否准确表达出人物内心”这一标准展开评价。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体会“描写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这一表达方式的效果,并能仿说句子。(难点) 2.了解篇章书写的格式要求,书写时能做到标题和作者位置醒目、段落分明。 3.朗读、背诵古诗《凉州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学习“词句段运用”第二题

80 / 156

1.指名读第二题,引导学生明确题目要求。 2.学生小组讨论,说说从例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

(1)第一个例句:沃克医生平时是“从容镇定”的,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额上汗珠滚滚”,通过强烈的对比,能体会到沃克医生给刘伯承做手术时心里特别紧张。

(2)第二个例句:平时“我”遇到不顺心的事都能一笑而过,这次却“无法释然”,强烈的反差中,能体会到这件事一定非同小可。

追问:为什么你有这种感觉?这两个例句有什么样的表达特点?

预设:两个例句都写了人物与平时截然不同的表现,像这样将同一个人对比明显的两种表现放在一起,表达效果显得特别强烈。

4.结合例句,教师出示一些前后反差明显的词语,引导学生进行仿说。 (1)让学生在小组中练习自由仿说。 (2)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二、学习“书写提示”

1.出示书写范文,明确学习内容是规范书写篇章。 2.引导学生交流书写要点及方法。 (1)让学生默读短文,观察书写格式。 (2)出示书写格式提示,指名读。

(3)学生交流书写格式要点,鼓励学生说一说教材提示的要点之外需要注意的地方。 预设:

①标题和作者分两行,各自居中。 ②每段另起一行,开头空两字格。 ③点号不顶格书写。

④每行字要写在横格线的中间。 ⑤字与字的间距要均匀。 ……

3.出示篇幅适当的文章,让学生在横格纸上抄写。

4.让学生先围绕书写要点自评,然后同桌或小组交流,推荐写得好的在全班展示。 5.教师点评指导。

三、学习“日积月累”

1.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和停顿。教师相机正音,指导朗读节奏。 2.引导学生大致了解诗意。

81 / 156

(1)同桌讨论,说说诗歌的大意。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学生不理解的词句,如: ①“羌笛”是边塞地区流行的一种乐器。 ②“杨柳”指的是《折杨柳》曲,寓意别情。 ③“烟花三月”指暮春时节、花开之季。

(3)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凉州词》中流露出思乡之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惜别之情。

3.让学生再次朗读这两首古诗,并试着背诵。

[教学反思]

总的来说,本次教学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并进行拓展,将课堂延伸至课外。如:学习“交流平台”时,我先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课文实例归纳体会人物内心的阅读方法,再由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的顺序来验证这一阅读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在体会人物内心的语言实践中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学习“词句段运用”第二题时,我先引导学生发现句子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再出示一些前后反差明显的词语,指导学生进行仿说,必要的时候用填空的形式示范表达,有利于给初学者一个借鉴,帮助他们掌握这一表达形式。

13 人物描写一组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监”,会写15个字,会写11个词语。 2.能结合三个片段中描写人物的语句,说出人物的特点。

3.了解可以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外貌等表现人物的特点,并能体会其表达效果。【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三个片段中描写人物的语句,说出人物的特点。

2.了解可以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外貌等表现人物的特点,并能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课时]

2课时

82 / 156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监”,会写15个字,会写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品味《摔跤》一文中的语言,归纳不同的描写方法,加深对描写方法的认识。(重点)

4.能结合描写人物的语句,说出人物的特点。(难点)

一、谈话导入,回忆人物描写的方法

1.引导学生回忆人物描写的方法。

导入:我们学过不少写人的文章,你知道描写人物有哪些方法?(板书:人物描写) 预设: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2.板书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思考,引入新课:不同的描写对具体表现人物特点所起的作用分别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物描写一组》。

二、反馈预习情况,明确文章三个片段运用的描写方法

1.学生结合预习成果,自主交流“嘎、绊”等生字的识记方法。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读准字音。

2.引导学生交流写“跤、搂”等15个字时要注意的地方。

提示:本课要写的字,有的和动作有关,如“跤”“搂”“挠”“扳”“剃”,也有的和人体器官或外貌有关,如“腕”“腮”“疤”“喉”“咙”。可以分类识记、练写。

3.提问:文章的三个片段主要写了哪些人物?文中的主要人物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组织学生交流。

(相机板书:《摔跤》小嘎子机灵;《他像一棵挺脱的树》祥子结实;《两茎灯草》严监生吝啬)

5.组织学生继续交流:每个片段分别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表现主要人物?

预设:《摔跤》主要用了动作描写,《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主要用了外貌描写,《两茎灯草》主要用了动作描写。

三、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1.课件依次出示本组课文各自的写作背景。

2.学生自由读三篇课文,思考:这三个选文片段分别写了什么事?(整合信息) 明确:《摔跤》写了小嘎子和小胖墩儿比赛摔跤的事;《他像一棵挺脱的树》写的是祥子刚

83 / 156

进城时身强体壮、精神头十足的各种表现;《两茎灯草》写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就总不得断气,伸着指头急于让众人知道他的意思。

3.读完三个故事,你脑海中分别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评价信息)

明确:《摔跤》向学生展现了比赛中不一样的小嘎子和小胖墩儿;《他像一棵挺脱的树》让学生仿佛看到了一个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祥子;《两茎灯草》在学生心中留下了一个典型的吝啬鬼形象。三个故事中的人物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归纳方法,品味人物

1.《摔跤》一文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你根据时间顺序在表格中进行归纳。(提取信息、直接推论)

2.哪一种描写方法运用得最多?为什么?(推论、评价信息)

明确:动作描写占了主体,原因就在于这是一场摔跤比赛,必须通过动作描写来呈现,使读者在脑海中能想象到比赛的动态画面。

3.作者通过不同描写方法的运用,使你看出了怎样的小嘎子?怎样的小胖墩儿?(评价信息)

明确:(1)动作描写。当小嘎子提出摔跤挑战时,小胖墩儿的一系列动作表现出他根本就不怕,他是欣然接受的,底气十足。比赛之初,小嘎子的“蹦来蹦去”和小胖墩儿“塌着腰”“合了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看出小嘎子的灵活、敏捷,而小胖墩儿则稳重、沉着。比赛中间两个人的动作描写,让人感受到比赛非常激烈。写到结果处,小胖墩儿一推,小嘎子便摔了个仰面朝天,可以看出两者实力的对比。

(2)其他描写。语言上,小嘎子明显具有挑衅意味,体现了他争强好胜的一面,而小胖墩儿的语言则体现出他根本就不怕,实力很强。比赛过程中先后进行的神态描写,着重描写的是小嘎子,显示出小嘎子过于自信、调皮的一面,而小胖墩儿则认真对待比赛。前后两次对小嘎子的心理描写,表现出他爱耍花招、鬼机灵的特点。

84 / 156

4.作者为什么要将小嘎子和小胖墩儿进行对比描写?(评价信息)

明确:本文作为《小兵张嘎》的节选片段,很显然是要通过对两个人的对比描写,着重突出小嘎子的性格特点。从上文分析中,不难看出小嘎子顽皮、机敏、争强好胜的个性特点,这样一个小嘎子,也是整本书中人物性格的基础。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将《摔跤》一文中的学习方法迁移运用至后两个片段的学习中。(难点) 2.运用所学的描写方法,尝试用一个片段写出某个人物的鲜明特点。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课题,回顾《摔跤》片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分别写出了怎样的小嘎子和小胖墩儿。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根据《摔跤》一文中学得的方法来学习《他像一棵挺脱的树》和《两茎灯草》两个片段。

二、迁移运用,深化理解

1.《他像一棵挺脱的树》:抓住描写品精神。

(1)板书课题:他像一棵挺脱的树。看到文章的题目之后,你觉得作者主要采用的是哪种描写方法?为什么?(推论、评价信息)

明确:《摔跤》中以动作为主的描写是因为摔跤这场比赛,而《他像一棵挺脱的树》指向的是人物外貌。外貌描写是主体,凸显了标题中“挺脱的树”这一特点。

(2)默读片段《他像一棵挺脱的树》,思考:文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找出具体的语句,说说这些描写各有什么作用。(提取信息、推论、评价信息)

预设:学生会很容易理解文中的外貌描写及少量动作描写的作用,难点在于如何理解对祥子的心理描写。文中有三处心理描写,“看着那高等的车夫,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他无疑可以成为最出色的车夫,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如果说外貌描写是对祥子进行表层描写的话,这三处心理描写则将人物的刻画引向深层,让读者感受到他对自己的身体、体能引以为豪,对未来充满信心。

2.《两茎灯草》:抓住描写解吝啬。

(1)学生默读片段《两茎灯草》,思考:作者前后四次对严监生反应的动作描写有什么变化?你从中读出了怎样的严监生?(整合信息、评价信息)

(2)从对严监生四次反应的动作描写中,你读出了严监生怎样的心理?(推论)

85 / 156

(3)赵氏的话让你对严监生又有了怎样的认识?(推论)

(4)重新阅读文章的开头,说说为什么要描写严监生病重的具体表现?(评价信息) (5)作者为什么以《两茎灯草》为题?(评价信息) (6)教师补充背景知识,更见吝啬。课件出示:

他家有十多万两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童仆成群,牛羊成行。良田万亩,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稍有几百两银子。

严监生拼命地节制生活费用,从不舍得吃一口肉。过了灯节后,就叫心口疼痛,初时撑着……后来就渐渐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又舍不得银子买药吃……

——节选自《儒林外史》

三、学以致用,练习延伸

1.人物动作片段练习。(播放运动员打篮球的视频)给下面片段加上人物的动作。(仔细观察、准确用词、巧用修饰、妙用修辞)

他( )着腰,篮球在他的手下( )着,两眼( ),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步伐,一会( ),一会( ),( )了两层防线,来到篮筐下,一个( ),转身( ),篮球在空中划了一条漂亮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

2.交流。

3.自己尝试用一个片段写出某个人物的鲜明特点。

[教学板书]

13人物描写一组

摔跤

小嘎子——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动作描写)

他像一棵挺脱的树 祥子——结实、健美(外貌描写)

两茎灯草

严监生:吝啬(典型事例;动作、神态描写)

[教学反思]

本文这三个选文片段描写方法丰富,非常传神地刻画了人物形象,但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方法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教学中需要把握的基本问题为课文(三个片段)的人物描写采用了哪些方法?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因此,在教学层次上,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我在交代完各自的写作背景后,首先让学生通读三篇选文,并分别概括写了什么事,共同

86 / 156

聚焦核心内容是什么。然后从《摔跤》切入,详细指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归纳不同的描写方法,加深对描写方法的认识,继而将其运用到后面两个片段的学习中。最后,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人物描写方法,尝试用一个片段写出某个人物的鲜明特点,突出习作单元重视习作方法指导与运用的特点,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14 刷子李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5个字,会写17个词语。 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刷子李的特点。

3.了解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等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并能体会其表达效果;了解可以通过描写他人的反应表现主要人物的特点。【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等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并能体会其表达效果。 2.了解可以通过描写他人的反应表现主要人物的特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5个字,会写17个词语。 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刷子李的特点。

一、体会课题特点,集中学习生字

1.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简介作者:著名作家冯骥才的小说《俗世奇人》收录了近20篇作品,每篇一个人物,刷子李就是其中一位。

(2)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说说刷子李这个外号的由来。 预设:他姓李,他是刷墙的,他刷墙刷得很好,他技艺高超…… (3)小结课题的特点:凸显人物特点,简洁凝练,引发阅读兴趣。

2.引导学生自主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和写字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

(1)识字方面,提示学生:①结合偏旁理解字义,比如,“怔”有竖心旁,这个字的意思与人的心理活动有关;“袱”是衣字旁,这个字的意思和布一类的东西有关。②结合生活经验

87 / 156

来理解字义,比如,结合“豆浆”“糖浆”理解“浆”的意思,结合“蘸墨水”“蘸酱油”理解“蘸”的意思。

(2)写字方面,提示学生:“傅”字右上部分是横折,不是横折钩;“袱”字的三个部分要写得紧凑,不要太宽;“芝”字不要少写一点。

二、初读文,了解主要事件,提炼典型事例

1.让学生自读全文后,试着用一句话概括主要事件。

预设:刷子李名声很大,一次他去给人刷墙,徒弟曹小三亲眼见识了师傅的手艺,对刷子李佩服得五体投地。

2.追问:如果你是曹小三,最让你感到震撼的事情是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预设:是师傅刷完墙后,身上真的没有一个白点。从中能感受到刷子李的手艺真的非常高超。

3.点拨:这就是“典型事例”,通过典型事例,我们能够准确、鲜明地体会到人物的特点。

三、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细节描写

1.引导学生发现并画出文中反复出现的细节描写:文章中有一个细节描写反复出现,你能否找到这些内容并画出来?

2.组织学生交流反复出现的内容,引导学生发现传说与事实的关联,初步体会反复的意图。 (1)引导学生梳理反复出现的细节描写。 预设:与黑衣黑裤、身上的白点有关的描写。

(2)提问:文中多次出现刷子李黑衣黑裤的细节描写,究竟有什么目的呢? 预设:起到强调作用;为了让读者知道“传说”是真的。

(3)小结:后文的事实印证了传说的内容,从而凸显了刷子李的高超手艺。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可以通过描写他人的反应表现主要人物的特点。(重点)

2.了解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等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并能体会其表达效果。(难点)

一、由反复出现的细节描写,体会曹小三的心理变化和刷子李的高超技艺

1.指导学生学习“刷墙前”的内容。

(1)出示句子,联系第3、4自然段,体会曹小三的心情。

①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

②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88 / 156

(2)组织学生交流曹小三的心理,教师相机点拨。 ①引导学生体会曹小三听说师傅的传说时的半信半疑。

②引导学生体会曹小三看到师傅一身黑时的复杂心情,说说对“较劲”一词的理解,体会文字里隐含的情感。

预设:半信半疑,担忧,期待……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刷墙时”的内容。

(1)出示句子,要求学生抓住细节描写,体会曹小三的心情变化。 ①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②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根据提示,联系第5自然段的情境,想象曹小三看师傅刷墙时的关注点,并说清楚。如: 当师傅蘸浆举刷的一刹那,曹小三…… 当师傅摆臂刷墙时,曹小三…… (2)组织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

①曹小三的心情:对师傅从怀疑到佩服,经历了“紧张——期待——佩服”的心情变化过程。

②想象曹小三的关注点:

当师傅蘸浆举刷的那一刹那,曹小三紧紧地盯着那把刷子,那稀溜溜的粉浆沾到了刷子上,竟然一滴不掉,曹小三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当师傅摆臂刷墙时,曹小三的视线随着师傅摆动的手臂上下移动,唯恐白浆滴落在师傅的黑衣黑裤上。只听那长长的毛刷有节奏地在墙面上啪啪地响,只见那一道道浆组成了一面雪白的屏障。曹小三惊讶得不敢眨眼,生怕漏掉了任何一个细节。

3.师生共同总结描写曹小三的心情变化对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预设:曹小三的心理变化凸显了刷子李的高超手艺。

4.小组内交流作业,让学生试着概述曹小三在整个故事中的所见所想。教师相机完善板书。 预设:当曹小三听说师傅的绝活时,心中半信半疑;当他看到师傅干活前真穿上了这一身黑,仿佛和那白浆较上了劲时,心里既担忧,又充满了期待;当他看到师傅蘸浆举刷,悠然娴熟地摆臂刷墙,那墙面如同一面雪白的屏障时,心里既紧张又佩服;当他借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仔细搜索他全身,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有发现时,对师傅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5.小结:文章以“刷子李”的高超手艺为话题,从徒弟曹小三的视角出发,通过他观察师傅刷墙,印证了刷子李的真功夫。文章多次描写曹小三的所见所想,让我们知道可以通过描述周围人的反应间接写出主要人物的特点。

二、小组学习,体会通过语言、动作、外貌等表现人物特点的表达效果

89 / 156

1.引导学生结合此前的学习经验,思考并交流:除了对曹小三的大量描写之外,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能体现出刷子李的技艺高超?

预设:对刷子李动作、语言、外貌等的描写也能体现出刷子李技艺高超的特点。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结合具体语句,说说课文是怎么通过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表现出刷子李特点的。

预设1: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这几句话中对刷子李动作、外貌的描写,与课文开头介绍的刷子李刷墙的规矩相呼应。 预设2: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极是好听。 这句话中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刷子李刷墙时的轻巧和节奏感。

(1)刷过去的墙面成了“一面雪白的屏障”,刷子李高超的技艺跃然纸上。

(2)课文中写刷子李语言的地方不多,只有两处,但说话的语气、内容,也表现出了他对自己高超技艺的充足信心。

4.小结:和上一课相同,本课也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外貌的描写,表现出了主要人物的特点。但除了对主要人物作细致描写外,还描写了具体事件中旁观者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主要人物的特点,这是与上一课的不同之处。

[教学板书]

14 刷子李

刷子李:规矩奇、动作奇、效果奇(正面描写) 曹小三:崇敬——质疑——崇敬(侧面描写)

技艺高超 人物丰满

[教学反思]

作者冯骥才在写《俗世奇人》时,用“泥人张”“风筝魏”“刷子李”等独具特色的标题吸引了读者。因此,本次教学我从解题入手,以曹小三的视角,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同时,了解标题的特点能给学生写作时拟题带来启示,为接下来的“初试身手”“习作”作铺垫。

再以反复出现的细节描写为教学突破口,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感受曹小三的情感变化,使学生知道可以通过描写周围人的反应,间接写出人物的特点。并通过比较学习,进一步感受作者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知道描写人物可以有多种方法。

习作例文与习作

[教学目标]

90 / 156

1.能结合例文和批注,进一步感知写人的基本方法。【语文要素】

2.能选择典型事例,通过描写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等,具体地表现人物的特点。【语文要素】

3.能运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重难点]

能选择典型事例,通过描写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等,具体地表现人物的特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结合例文和批注,进一步感知写人的基本方法。(重点)

2.能选择典型事例,通过描写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等,具体地表现人物的特点。(重点)

一、直接引入新课,通过审题确定习作选材范围

1.让学生自由阅读单元习作里的内容。

2.引导学生确定习作题目中“一个人”的选材范围。

(1)出示习作要求,让学生默读后,说一说“一个人”可以写谁。

(2)小结:“一个人”的选材范围很广,可以是我们身边的亲人,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人,熟悉的或者不熟悉的人都可以写。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接触到的人,用一个词语概括他们某方面的特点。 提示:可以是性格、品质特点,也可以是外貌特点或一些本领、特长特点。 4.引导学生回顾已知。

提问:四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习过写人的文章,谁还记得要求? 预设:可以通过具体的事情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5.引导学生联系旧知,明确本次习作“特点”的选择范围。 (1)提问:哪些特点不能通过具体事件来体现?(外貌特点)

(2)小结:一个人的外貌特点较难通过事情来体现,一般来说直接描写外貌就可以了。 6.启发学生确定本次习作的对象及特点,在学习单上写一写。

二、根据特点选定最合适的事例

1.引导学生根据要表现的人物特点,简要写出准备选择的事例。

91 / 156

(1)学生在习作提纲上简要列举2-3个能体现所写人物特点的事例。

(2)引导学生交流所列举的事例,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所选事例能否反映这个人物的特点?事例是否合适?教师相机点评。

2.引导学生对教材中提供的“叔叔记忆力超群”的选材进行分析、比较,知道要表现人物特点首先要选择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典型事例。

(1)让学生比较教材中提供的关于“叔叔记忆力超群”的四个事例,思考并交流:哪个事例最能表现叔叔“记忆力超群”的特点?

(2)追问:为什么事例2和事例3不能表现叔叔“记忆力超群”的特点?

预设:因为记住昨天说过的一句话、记住生日是大多数人都能做到的事,不能表现“超群”。 3.学生自主修改自己选择的事例,和同桌交流。

三、根据所选事例选择合适的描写方法,拟列提纲

1.引导学生结合习作例文和旁批,说说例文中表现人物特点所用的方法。

(1)教师提炼习作例文《我的朋友容容》的特点:作者写了自己的忘年交容容。在作者眼中,这个小朋友天真可爱,好奇心很强。

(2)引导学生交流:作者写了几件事?是用什么方法把容容的特点写具体的?

2.引导学生根据所选的事例,思考应重点描写什么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列出习作提纲。 3.组织学生交流提纲。教师相机点评学生所写的事例是否典型以及事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三个部分表述是否清晰。

4.让学生根据所确定的重点描写内容,进行片段描写练习。 5.组织学生交流片段描写练习,师生共同点评。

四、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要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选择材料很重要。选择了合适的材料,你的文章就成功了一半。在具体描写时,要想清楚从哪方面进行描写,更能把人物的特点凸显出来,不用面面俱到。

2.布置作业:课后完成习作。

第2课时

92 / 156

◆课时目标

1.能和同学交流自己的习作。

2.能根据习作要求,参考同学的建议,运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一、回顾习作要求,展开自评、互评

1.引导学生回顾本次习作要求,说一说:这次习作的主要要求有哪些? 预设:

(1)要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一个人的特点。

(2)在写这个事例时,要运用动作、语言、神态、外貌、心理等描写体现人物的特点,但是不需要面面俱到,只要选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方面进行描写即可。

2.让学生结合习作要求,根据评价表进行自评、互评。

(1)学生通读自己的习作,修改错别字、病句等,根据评价表进行自评并将修改的思考以批注的形式写在习作旁边。

(2)同桌互换习作,根据评价表与同桌进行交流,并将讨论后的修改建议写在评价表上。

二、以典型习作为例,组织全班点评

1.选择一篇较好的学生习作在全班展示。

(1)教师明确评价重点:①是否选取了典型事例来反映人物特点。②是否采用了恰当的描写人物的方法:一是描写的内容是否能反映人物特点,二是描写的方法是否多样化。

(2)组织学生交流。

2.选择学生习作中存在典型问题的片段,全班交流、评改。

提示:可选择体现不同问题的学生习作片段,引导学生交流。让学生阅读片段后,说一说问题在哪里、可以怎么修改。师生共同修改其中的一两个段落。

3.让学生再读自己的习作,结合前面的点评交流进一步修改习作。

三、布置作业

93 / 156

1.完成习作修改。

2.有条件的话,可以把你的习作读给你写的那个人听,听听他(她)的评价。

[教学反思]

本次习作课,这几个方面完成较好:

一、链接“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密切联系每个板块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联系旧知,从而明确本次习作“特点”的选材。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事例。通过比较教材中的四个事例,引导学生辨析最能表现叔叔“记忆力超群”的材料,既为之后学生修改自己所选的事例提供了方向,也让学生明确写作时想到合适的材料后可以通过比较辨析,选择最合适的事例。

三、迁移运用课文和习作例文中的方法。结合旁批梳理习作例文中作者用的将人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在巩固精读课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抓住在具体事情中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方面进行描写,而不是面面俱到。

范文一:

不一般的老爷爷

街上又飘来烤红薯的香味,我不禁想起了那个老爷爷。在我们学校门口的东侧,有一位卖烤红薯的老爷爷,跟别人相比,他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

老爷爷大概60岁,虽然天天跟煤炭打交道,但是他经常穿着一套白衣白裤,干干净净的,衬着他那张黝黑的脸,给人一种干净质朴的感觉。

老爷爷烤红薯,火候把握得很好。大大小小的红薯,放在烤炉里,什么时候哪个红薯要翻身了,哪个红薯要出炉了,他只要用手摸一摸,捏一捏,就一清二楚。他烤的红薯不生不煳,诱人的香味常常透过教室的窗户钻进我们的鼻子里。

老爷爷从不吆喝,可他的烤炉前,一到放学就围满了孩子。你爱吃甜甜软软的红心薯,还是香香粉粉的白心薯,只要你买过一次,他就不会弄错。下次再来时,他拣出的红薯,保准合你的心意。

老爷爷非常讲究。他的炉子旁边有一个自制的垃圾桶,在他摊位周围的空地上找不到一点儿垃圾。不管哪个孩子把剥的红薯皮扔在地上,他都会弯着腰捡起来。下次那个扔红薯皮的孩子来了,老爷爷准会笑着说:“你剥的红薯皮,放到我这儿,我来收拾。你要知道,你是一个有文化的学生呀!”我每天放学回家,总会看见老爷爷的垃圾桶里堆得冒出尖儿来的红薯皮。

现在,我有三年没有见到老爷爷了,可是他的白衣黑脸、香喷喷的烤红薯,还有那个自制的垃圾桶,我都还记得。

名师点评:小作者在开头点题,中间则通过典型的事例具体讲述老爷爷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行文结构非常清晰。另外,小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塑造出了一位不平凡、不一般的老爷爷,突出了人物的特点。

范文二:

94 / 156

“贪吃强”

“报——告!”一个憨厚又带有节奏的报告声打断了老师的讲课。老师和同学们都看向了教室门口。

教室的门被轻轻地推开了一条缝,门后探出一张圆乎乎的脸,一双小眼睛往教室里快速地扫了一下。接着,门缝越来越大,一个矮胖、大脸、小眼睛的男生挤了进来。

“贪吃强!”不知道谁喊了一声,班上发出一阵响亮的哄笑声。“贪吃强”不由得眯起眼睛,脸红得像块大红布,油乎乎的小嘴噘了起来,在老师的允许下嘟着嘴回到了座位上。嗯,这就是我们班的“贪吃强”,做事慢半拍,贪吃却是出了名的!

那一天放学后,我们几个同学和“贪吃强”一起逛街。大家逛文具店、商场,“贪吃强”却在搜索美食!“云南过桥米线”“武汉热干面”“南京珍珠包”……在每一处美食摊点前,“贪吃强”的脚都像被粘住了一样,迟迟不愿走。最后,我们只能任由他,独自“单飞”了。

天黑时分,我们班的微信群被“贪吃强”的妈妈找孩子的信息刷屏了——“谁见我家强子了?”“哪位同学和我家强子一块儿走的?”

当看到这些信息时,我和同学们立马告诉了“贪吃强”的妈妈,并和她一起去那条街找“贪吃强”。当我们找到“贪吃强”时,他正在吃烤肉串呢!他面前桌子上的竹签、铁签都堆成了小山。他已经吃得满嘴都是油,肚子溜圆儿了!

“强子,你妈正找你呢!”“来了啊,哥几个,一起,一起……”说着,“贪吃强”用肉乎乎的手拉着我们,让我们坐下来,然后又开始了一番新的“战斗”!

看着“贪吃强”这样子,他妈妈可真是哭笑不得。 唉,“贪吃强”,你啥时候能改了贪吃的毛病呀?

名师点评:小作者用“扫”“挤”“眯”“噘”等一连串动词,描绘出了一个顽皮的小男孩形象;又描写了“贪吃强”通过一起逛街时的行为表现,生动形象地体现了他贪吃的特点。结尾一声感叹,深藏了“我”对朋友的关爱之情。

范文三:

迷糊的妈妈

我的妈妈留着一头清爽洒脱的短发,有一双清澈的眼睛,鼻梁上架着一副银边眼镜,再往下就是一张能说会道的嘴了。妈妈个子不高,体型偏瘦,走起路来像一阵风似的。

看了我的描述,你一定觉得我的妈妈是个很精明的人。哈哈,那你就被她的外表骗了。其实我的妈妈常常犯迷糊。有时候,她把米洗好了放进电饭煲里,就去炒菜了,等她菜都炒好了,才发现电饭煲里的米还没开始煮;有时候,她早上急急忙忙地出门上班,过了几分钟,又听见她“咚咚咚”往回跑的声音,不用说,肯定又有什么东西忘带了。

有一次,她在屋子里东翻西找,我问:“妈妈,您找什么呢?”妈妈一边找一边皱着眉头说:“找笔呢,刚才还在这儿,怎么一会儿工夫就不见了?莫非长腿跑了?”看她着急的样子,我也帮着找。可是,桌子上没有,沙发上没有,抽屉里也没有……笔到底在哪儿呢?忽然,我看到妈妈的手里正拿着一支笔,便问她:“是您手上拿的那支笔吗?”“咦,原来在这里。”说着,不好意思地笑了。

瞧,我的妈妈就是这样一个迷糊的人。可是,她的迷糊在我的眼里正是她的可爱之处!

95 / 156

名师点评:小作者先描写了妈妈的外貌,给人一种精明干练的印象,然后列举一些妈妈犯迷糊的事情,接着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例把妈妈犯迷糊的特点表现了出来。这样,习作不仅结构清晰,而且通过前后对比带来的反差让人对妈妈的“迷糊”印象更加深刻。结尾再次点题,并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

[教学目标]

1.能交流、总结写人的基本方法。【语文要素】

2.能试着用学过的方法描写一个同学;能列出表现家人特点的典型事例。【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

能试着用学过的方法描写一个同学;能列出表现家人特点的典型事例。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围绕本单元课文展开交流,梳理写人的基本方法

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学生交流。

3.引导学生梳理本单元课文在表现人物特点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预设: 相同点:都选取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事例;用多种方法表现人物特点。

不同点:《人物描写一组》侧重通过直接描写,凸显人物特点;《刷子李》侧重通过描述他人的反应来表现人物特点,且注重细节描写。

4.让学生自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梳理、总结具体表现人物特点的基本方法。 预设:可以选用典型事例,从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等多个角度描写人物,还可以通过描写周围人的反应来表现主要人物的特点。

5.引导学生回顾《景阳冈》《军神》等课文,说一说:这些课文主要用了什么方法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预设:主要是通过描写人物在典型事件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等来表现人物

96 / 156

特点的。

二、结合“初试身手”进行练笔,尝试写出人物的特点

1.引导学生回顾《人物描写一组》的课后作业,小组交流:课间十分钟,你观察到了同学的哪些表现?

2.组织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让学生根据自己观察的结果,运用本单元所学的方法写一段话,写写某个同学在课间的活动,表现出这个同学的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练写后,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例子在全班展示,师生共同评析。 (1)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

①例子是否把某个同学在课间的表现具体描写出来了? ②哪些例子让人一读就能感受到这个同学的特点? ③你是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

(2)师生共同评一评:哪些例子没有充分表现出人物的特点?

提示:用于让学生讨论的例子,要反映出学生在写人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写外貌时,从长相到穿着一一罗列,人物特点不突出;描写动作时,动词的使用不够准确;平铺直叙地讲述事件,没有具体描写人物的表现。

(3)小组讨论,说说怎么修改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人物的特点。

(4)小组合作修改某个例子,改后在全班展示,说说修改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改。 (5)教师小结:仔细观察,对能表现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外貌等进行细致描写,是写好人物的关键。

(6)学生自主修改自己的练笔,改后和同桌交流。

三、组织学生交流家人的特点和与之相关的典型事例

1.让学生同桌之间说一说:你的家人有什么特点?有哪些典型事例可以表现出他的特点? 2.组织全班交流。

3.追问:刚才大家交流的这些事例,能不能充分表现出家人的特点?其中最能表现家人特点的事例是什么?

4.教师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如果要通过事例表现人物的特点,可以进行哪些方面的描写?

5.小结:通过交流,我们知道了要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特点,还要围绕动作、语言、神态等角度对人物展开描写。在单元习作中,我们也要注意运用这些方法。

[教学反思]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中的内容既是对本单元的学习要素的进一步总结与运用,也

97 / 156

为后面的习作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与过渡,使学生能够更为顺畅地掌握这一知识点。在前面的课文学习中,学习要素落实较好,学生基本都已掌握。可是到了“初试身手”将所学知识进行实践运用时,部分基础较差的同学还是没有完全领悟透彻,写起来有一定难度。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还应多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练习。

15 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4个字,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读懂故事,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能根据楚人的言行表现推测其思维过程,发现其思维的混乱,深入理解“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领悟故事的寓意。【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楚人的言行表现推测其思维过程,发现其思维的混乱,深入理解“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领悟故事的寓意。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说起寓言,同学们并不陌生,它往往通过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大家都读过哪些寓言故事?(学生自由交流)

2.教师借学过的课文《守株待兔》引入对《韩非子》的介绍。今天我们学习的《自相矛盾》就选自《韩非子·难一》。(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指导理解“矛”和“盾”。

(1)提示学生书写时注意“矛”的笔顺,最后一笔是长撇。“盾”是半包围结构。 (2)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矛”和“盾”:矛和盾是古代用来进攻和防御的武器。矛多用来进攻,盾则用来防御。

二、把握停顿,朗读课文

98 / 156

1.联系已有的文言文朗读经验,学生尝试自主朗读,教师针对难读的句子予以重点指导。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借助句式“……有……者”和注释(鬻:卖)了解大意,读好停顿——“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2)“于物无不陷也”,在“于物”后停一下,停顿的时候注意声断气连。 (3)最后一句,“夫”读“fú”,放在句首的“夫”字,表示将发议论。 2.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来指导学生朗读。

(1)第一、二句是卖东西的楚人夸耀矛与盾,结合上下文猜测“誉”是夸耀的意思(“誉”比较难写,结合字形进行记忆和书写指导),读出为了招揽生意极度自夸的语气。

(2)第三、四句,读出诘问的语气,在对楚人张口结舌样子的想象中读出故事的讽刺意味。

(3)最后一句以沉稳平和的语气读出议论的味道来。组织小组合作读、分组读、师生共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朗读,熟悉课文,理解故事大意。

三、理解故事,讲述故事

1.理解故事。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点拨:对比较难理解的字词可以通过注释来理解,如“陷”的意思,也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猜测,如“弗”的意思,再在故事语境中进行验证。

2.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1)第一次要求讲清楚,抓住两个问题:楚人是怎么吆喝的?生意做得怎么样?用自己的话讲清故事的主要内容。

(2)第二次要求讲具体,着重把握人物角色,能用自己的话把人物的语言(吆喝的话和问话)讲好。

(3)第三次要求讲生动,引导学生加上合适的动作、表情等,把故事讲得有吸引力。 提示: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一个学生用原文来讲(建构语言,运用语言),其他学生说说二者的异同。

四、推测楚人思维,领悟道理

1.通过上面的讲故事与听故事,你怎么评价这个楚人?学生结合具体情节有理有据地交流。 2.推测楚人的思维过程,理解“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1)要想深入地理解一个人、理解一个故事,我们就要走进他的思维过程,看看他是怎么想的。怎么能“看”到一个人的思维过程呢?就是要根据他的言行举止、神态表情等来推测他是怎么想的。

①学生自主交流。

99 / 156

②学生交流后明确楚人大体的思维过程:要想东西卖得好,就要使劲夸,于是他就使劲夸自己的东西,说自己的盾坚固无比,天下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破它;又说自己的矛无比锐利,天下没有它刺不破的东西。

(2)组织学生探讨“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引导学生推测楚人回答不上来时是怎么想的:无论是说矛刺破还是刺不破盾,自己前面说的话都互相抵触了。

3.领悟故事蕴含的道理。

第一步,讨论楚人的问题出在哪里。宣传自己的东西好,这个出发点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出在两个地方:一是过度夸耀,把自己的东西夸到顶了,太极端了;二是同时卖矛与盾这两种对立的东西。这样就造成了自我抵触,闹了笑话,其根本原因是思维错乱。

第二步,理解作者的议论。作者对这个故事是怎么看的?理解“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结合上下文猜测“立”的意思,进而理解整句话的意思——什么东西也刺不破的盾牌与什么东西都能刺破的长矛是不能共同存在的。

第三步,联系生活,深入理解寓言故事。学生联系生活经历,交流类似“自相矛盾”的事情。教师引导,发现这些事情的共同点:一个人的言语、行为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这是“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喻义。(板书: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自相矛盾》。

2.阅读《郑人买履》,说一说郑人“遂不得履”的原因。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教学板书]

15自相矛盾 矛——利(无不陷) 盾——坚(莫能陷) 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

[教学反思]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理解课文内容的经验。不过,无论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还是要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都是第一次提出。这一要素在本课的落实要与探讨“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相结合,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发现楚人思维的混乱,进而领悟寓意。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思维过程及其作用。

100 / 156

以这样的方式学习文言文,学生不再感到枯燥无味,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让学生在思考、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16田忌赛马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5个字,会写8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田忌赛马的故事。

3.能借助图示,推想孙膑制订计策的思维过程。【语文要素】 4.拓展阅读谋略故事。

[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讲述田忌赛马的故事,并借助图示,推想孙膑制订计策的思维过程。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5个字,会写8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田忌赛马的故事。(重点)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让学生齐读课题,并结合预习情况交流:田忌是谁?从课题中,你知道了本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情?

3.追问:课文主要写了田忌跟谁赛马?结果如何?

预设:课文主要写了田忌跟齐威王赛马。比赛过程中,田忌在孙膑的建议下合理安排不同等级的马的出场顺序,从而在对阵中获胜。

二、学习词语,理解词义

1.课件出示三组词语:孙膑、田忌、齐威王;把握、输赢、出谋划策;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不动声色

2.学习第一组词语。(指名读,正音)

(1)厘清人物身份与关系:齐威王是战国时齐国的国王;田忌是齐国的大将;孙膑原为

101 / 156

田忌的门客,后成为齐国军师。

(2)引导学生交流历史背景,教师适当补充资料,重点介绍孙膑的经历。 3.学习第二组词语。(指名读,正音)

运用部件识记、结合字义等方法重点掌握“赢、策”的字形;注意从构词法的角度指导学生理解词义,如反义词构成的“输赢”,近义词构成的“出谋划策”“把握”,由“把握”还可以拓展理解“胸有成竹”。

4.学习第三组词语。

(1)自由读第三组词语,说说这些词语都与谁有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与田忌有关,感受到田忌的胸有成竹)

(2)理解词义。第三组词语都是成语,可以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进行理解。其中“不动声色”描写的是田忌在比赛中的反应,表现了他对孙膑才干的充分信任。可以从这个词梳理出三场比赛中田忌的表现(不动声色——微微一笑——满意地笑了),从侧面表现孙膑的谋略之高。

三、角色讲述,理解故事

1.以赛后齐威王的询问为语境,学生在孙膑与田忌中选择一个角色来讲故事。 (1)先同桌或小组合作,再推选同学讲述。

(2)点拨:在以田忌的身份讲述时,教师适时插入采访,揭示田忌比赛中的心情变化,点明故事的线索。

(3)评价。对讲述故事要抓住三个标准进行评价,用评价促进学生的讲述:是否抓住了事情发展的顺序?是否把握住了人物身份?是否用自己的话来讲的?

2.理解田忌对孙膑的信任,以及孙膑的谋略是田忌赛马成功的关键。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借助图示,推想孙膑制订计策的思维过程。(难点) 2.拓展阅读谋略故事,交流并体会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与价值。

一、复习旧知,提问导入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过渡:我们知道在孙膑的出谋划策下,田忌在赛马时赢了齐威王。孙膑的谋略是田忌赛马成功的关键,他的计策是从何而来的呢?

二、图示对阵,领悟智慧

1.聚焦出场顺序。

102 / 156

(1)出示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的对阵图,先连一连,说一说赛马的过程;

(2)再出示田忌的心情变化,学生参照填写齐威王的心情变化,在对比中领悟小小的出场顺序变化带来的结局的巨大变化。同时进一步体会侧面描写“不写之写”的功效,看似没写孙膑,其实处处在写孙膑。

2.推想孙膑的思维过程。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推想孙膑的思维过程。 (2)引导学生结合与齐威王、田忌思维过程的比较。

(3)讨论孙膑的思维妙在哪里,领悟孙膑打破出场顺序的创造性思维与缜密分析、综合判断的谋略。

三、名著阅读,发现智慧

1.关注课文出处,教师介绍《史记》,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四面楚歌”“完璧归赵”等故事中选择一个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推测思维过程,发现其中的谋略及高妙之处。

2.联系第二单元的名著阅读体验,交流名著中运用谋略取胜的故事。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空城计、火烧赤壁,周瑜的反间计,黄盖的诈降等,《水浒传》中的智取生辰纲、智赚玉麒麟等。

四、布置作业

1.重读名著,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谋略故事,与同学或家人交流分享。

2.阅读文言文《田忌赛马》,与课文对比,找找课文中增加了哪些内容,想想增加的内容有什么根据。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103 / 156

本文题目是“田忌赛马”,故事的主角实际是孙膑。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过画对阵图练习推断孙膑的思维过程,并与田忌的思维进行对比,领会孙膑的谋略与智慧,从而掌握本课教学的重点。

课文中成语较多,如“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不动声色”“出谋划策”等,我在指导学生理解、积累的同时,还引导学生根据它们的意思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这是一篇有意思的历史故事。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分角色来讲述这个故事,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讲故事是受学生欢迎的语言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语言,把握故事的结构与起伏。

17 跳水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字,会写12个词语。

2.能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以此为线索讲述故事内容。 3.能说出水手们的“笑”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4.能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

2.能说出水手们的“笑”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字,会写12个词语。

2.能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以此为线索讲述故事内容。

一、质疑课题,了解作者

1.学生齐读课题,思考:谁跳水?为什么跳水?结果如何? 2.出示列夫·托尔斯泰的图片,简介作者。

二、学习词语,交流感受

根据生字词的安排和本课的文本特点,词语学习安排以下三组。

104 / 156

1.第一组:一艘、船舱、桅杆、航行

(1)本组词语与船有关,引导学生把学习词语与认识帆船的主要结构结合起来,借助简笔画标示出船舱、甲板、桅杆、横木等,帮助学生直观了解最高横木的位置及高度,感受站在上面的高度危险性。

(2)对于“艘、航、舱、桅”等字,引导学生从形声字造字法的角度进行识记,注意“艘、桅”重点笔画的书写指导。

2.第二组:放肆、摘帽子、钩住绳子、龇牙咧嘴

(1)这一组词语都是描写猴子的,结合上下文理解后,引导学生连起来说说猴子是怎么逗孩子的。

(2)重点指导“肆、帽”的书写。

3.第三组:哭笑不得、吓唬、发抖、心惊胆战

(1)引导学生发现这一组词语都与孩子有关,联系上下文理解。 (2)让学生连起来大体说一说随着情节的发展孩子心情的变化。

三、概括情节,讲述故事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并与同桌交流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教师出示起因,进行示例教学,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句或小标题概括故事的经过和结果:

水手拿猴子取乐→( ) →( )

(起因) (经过) (结果)

2.再让学生把起因、经过和结果连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3.设置情境,讲述故事。

(1)情境预设:危机过去了,船长要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如果你是那个孩子或者船上的一名水手,你会怎样向船长讲述?

(2)请你选择一个身份练习,同桌互评,再指名讲述。

点拨:①以孩子的身份讲述,评价的关键在于是否讲清了情绪的变化(笑得很开心——哭笑不得——气得脸都红了——气极了——发起抖来——心惊胆战——吓得赶紧跳);②以水手的身份讲述,评价的关键在于是否把“取乐——又大笑起来——笑得更欢了——吓呆了——吓得大叫了一声”这条心理变化的线索讲清楚了。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说出水手们的“笑”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重点)

2.能自主运用思维导图等图示法来推测船长的思维过程,能说出船长所用办法的好处。(难点)

105 / 156

一、根据情节图示,讲述故事

1.引导学生借助情节图示,讲述故事的起因和经过。

(1)讲清在什么情况下,猴子怎么样(怎么做),孩子怎么样(怎么做),水手怎么样。 (2)讲故事时,要注意语句通顺,表达连贯。 2.结合提示,师生共同评价。

二、聚焦情节,揣摩表达

1.“询问”水手,领悟情节发展。

(1)与同桌讨论:船长事后会问水手哪些问题?

(2)梳理出关键问题后,分别指名扮演船长、水手进行问答。

(3)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水手的语句(哈哈大笑——大笑起来——笑得更欢了——吓呆了——跳进大海),关联前面的情节梳理和故事讲述。

(4)学生尝试去掉描写水手的语句,发现没有水手们的哄笑逗乐就没有了这个跌宕起伏的故事。

点拨:正是水手们的表现一步一步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2.聚焦孩子,体会生动的描述。

课文主要从神态、动作两个角度对孩子进行了描写,语言精彩细致,请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细节,运用批注的方式进行品味。

点拨:“气得脸都红了”的神态描写,“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他攀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正要伸手去夺帽子”的连续动作描写,引导学生揣摩表达,积累表达经验。

三、推测思维,领悟智慧

1.聚焦船长,推测思维过程。

(1)回顾《田忌赛马》以及第二单元的阅读经验,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等图示法来推测船长的思维过程,并交流。

106 / 156

(2)再安排学生交流对船长的评价和获得的启发,推测、交流过程要紧密联系文本细节,做到有理有据。

点拨:“立刻”一词突出了船长思维敏捷、果断迅速。

2.问题探讨,领略小说谋篇艺术。引导学生讨论:既然船长是小说中的关键人物,为什么6个自然段中写到船长的只有第5自然段?

点拨:小说情节层层推进,在孩子处于危险、大家全都吓呆了的关键时刻,船长出马,处置果断、利落,成功化解了危机,展现出非凡的创造性思维与冷静、果断的优秀品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布置作业(拓展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鲨鱼》)

1.推测老炮手的思维过程,交流对老炮手的评价。 2.思考《鲨鱼》中是什么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与同学交流。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小标题的方式把握小说情节的发展,借助故事讲述体会情节的起伏、人物心情的变化,建构故事图示,揣摩小说结构、情节及推动叙事发展的表达艺术。同时,本课的生字新词较多,我采用集中和随文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指导学生通过对船长思维过程的细致推测,体会敢于突破常规、果断作出决定的优秀思维品质,获得智慧启迪,是本课的另一重要教学重点。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聚焦船长,回顾《田忌赛马》以及第二单元的阅读经验,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等图示法来揣摩船长内心的想法,推测他的思维过程,从而较好地完成本次教学目标。

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

[教学目标]

107 / 156

1.能借助提示,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一个探险故事。

2.能展开丰富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方法等写具体。【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能展开丰富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方法等写具体。

[教学课时]

1-2课时

一、创设现实情境,引发创编任务

1.多媒体导入:你喜欢探险吗?你看过哪些有关探险的书或影片呢?(结合学生交流,出示探险类书籍封面、影片宣传页或播放探险类游戏短视频)

2.揭示任务:最近,某游戏公司要开发一款探险类游戏“神奇的探险之旅”,正在征集游戏方案。这节课我们就来当一回游戏设计师。(出示任务:设计游戏方案——神奇的探险之旅)

二、规划探险历程,指导创编构思

1.组建小队。

作为游戏设计者,首先得有探险的经历。那么,你要去探险,打算组建一支怎样的探险小队?请从这两列角色中各选一个,组好队。(出示人物候选表,学生自主选择,交流选择的搭档及理由,并思考其合理性)

2.构想“险境”。

现在,你得好好规划一下探险游戏的场景、装备、可能遇到的险情,简要填写在“规划单”里。(教师相机点拨:相应装备是否齐全,险情设想是否合理;学生自主修改完善)

探险规划单 场景 3.设想“求生”。

(1)你的规划中,哪一栏是探险最重要的部分?

(2)你来设计一份“险境求生设想图”。简要写明自己处于怎样的险境中,求生的方法是什么(可以写一种或多种办法),求生过程中心情有什么变化。

(3)组内分享,修改设想图。

现在,请每位同学在组内轮流展示自己设计的设想图,把险境求生的过程讲一讲。组内成员可以提建议,也可以提出疑问,由设计者解答。交流过程中,每位同学可补上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

(4)班内分享,展示评判。

108 / 156

装备 险情

请两位同学来分享自己的设想图,大致讲述险境求生的过程。大家评价其想象是否丰富合理。其他同学可以对照,取长补短,修改完善自己的构想。

三、体验“惊险”一刻,聚焦“过程”创编

1.根据要求,创写求生过程。

(1)请大家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方法写具体,还要尝试写出心情的变化。(结合教材习作要求,教师提示习作要点;学生独立创写片段,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阅读自己写的片段,根据习作要点进行初次修改。教师巡视,发现学生创作中的困惑和难点。(出示学生习作片段)

教师小结:这个片段,把险境求生的过程写清楚了。但是,如果想吸引游戏玩家,求生的方法和过程还要描述得更具体,惊险刺激的效果也要更强烈,这样玩家才能始终沉浸在游戏中。

2.再次体验“惊险”,解决创作困惑。

怎样把求生的方法和过程写具体,怎样体现惊险与刺激呢?我们来学习课文的写法,去体验大作家笔下的“惊险”。

(1)默读《跳水》片段,思考:作者是怎样把孩子险境求生的过程写具体的?(出示:孩子气极了……把他救上了甲板)

学生默读思考,交流想法。教师相机标记关键语句,点拨描写人物和环境的方法:作者抓住孩子摇晃、颤抖的动作,抓住周围人的反应(周围环境),营造千钧一发的险境;救人时,着力描写船长的动作和语言,配上孩子的反应,具体刻画救人的过程,烘托刻不容缓的情势。

(2)在写具体的同时,作者又是怎样写出了惊险和刺激感的?

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交流惊险瞬间。教师点拨写法:整个险境求生过程,孩子从摇晃取帽到下望腿抖,再到被父亲瞄准,被迫跳海,步步惊险,这样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能带来惊险感。

3.自我修改习作,加工“惊险”一刻。

4.作品展示交流,师生共同评价。(评价提示:①故事是否完整;②能否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方法写具体;③想象是否丰富、合理;④是否写出心情的变化)

四、完善故事创编,交流方案设计

109 / 156

1.给片段加上开头、结尾、题目,把探险游戏文案写完整;也可以改换人称写,或以游戏中其他人的角度写。

2.分类举行“游戏文案挑战赛”(冰川世界、热带雨林、地宫古墓……),按照“评价提示”进行自评和互评。

小结:用上描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心情变化这三种方法,能把险境求生的过程写具体;创编时设计一波三折的情节,能让探险过程更惊险刺激,会更吸引人眼球。

[教学反思]

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本次习作教学,我把原本的主题式作文转变成了以“开发探险游戏”为任务的功能性习作,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习作积极性,以“我要写”的源动力去挖掘内在的创作潜力。

此外,我还在习作重难点上为学生搭建支架。运用教科书示例,依凭学生自主设计的险境求生思维导图,既鼓励大胆想象,又提供了合理想象的支架和策略。同时,发挥同伴互动的作用,拓宽思路,引导其发现想象中的不合理因素,及时调整,丰富符合逻辑的想象。

探险故事的创编难点之二在于要把想象的场景写具体,写得惊险刺激,引人入胜。我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片段,习得了大作家写“惊险”经历的具体方法。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作家文本及表达特色”“游戏文案创作评价表”这些支架中,实现了迁移,促进了自我的建构,攻克了探险游戏设计的难点。

范文一:

荒岛探险记

远处,一个巨大漩涡正快速向我们的轮船席卷而来。“是龙卷风!大家……”船长的声音被淹没在龙卷风中,我们的船被龙卷风瞬间掀翻,我也失去了意识。

“小明,超超,你们快醒醒。”不知过了多久,我才被呼喊声叫醒,原来是大鹏在叫我们。大鹏、表哥和我约好了一起乘船去太平洋探险,没想到却在中途遇上了龙卷风,轮船翻了,我们被海水冲到了这里——一个无名荒岛。

令人绝望的是,我们所有的行李都掉在海里了,而这个岛上只有树和石头。“怎么办?眼看天就要黑了,我们既没东西吃,也没地方住。”我不禁发愁。“怕什么,既然是探险,就会遇到一些困难,我们想办法解决就是了。”表哥好像并不着急。“对,别丧气,我们先去找吃的,一定能找到一些野果。”大鹏在前面开路,我和表哥跟在他身后。果然,在树林里,我们发现一棵树上有很多野果。大鹏说:“这些野果是可以吃的,既能解渴,又能果腹。”我舒了一口气,晚餐总算有着落了。我们采完野果,又原路返回到了海边,大鹏说海边比树林安全,也方便求救。我们捡来了许多树枝,在大鹏的指导下,搭建了一个简易的帐篷。

天色越来越暗,四周的温度也越来越低。“好冷啊,不会还没等到来救我们的人,我们就已经冻死了吧?”表哥一边跺脚一边说。“别怕,我有打火机,我们可以生火,既能取暖,还能驱赶野兽。”说着,大鹏从贴身的口袋里拿出了一个打火机,成功地生起了一堆火。为了安全,我们轮流值班看着火堆,并注意着周围的动静。终于,我们安全地度过了一个夜晚。

110 / 156

第二天,我们在海边升烟发出求救信号。直升机搜救到了我们,我们成功返回了陆地。

名师点评:小作者写的是在探险途中流落荒岛的故事。习作开篇由场景引入,扣人心弦,既营造紧张的气氛又吸引读者的眼球。习作想象合理,情节设置巧妙,“我”的心情也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变化,算得上是一篇探险佳作。

范文二:

树洞探险记

要过“六一”儿童节了,淘淘的父母带他去郊外游玩。可是,淘淘在途中与家人走散了,正当他急着寻找父母的时候,一个与他一般高的树洞出现了。从树洞深处发出的奇异光芒吸引了淘淘,淘气不知不觉地走了进去。

他正走着,突然看到前面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向他走了过来:“勇敢的少年,欢迎你来到巴赫王国!我们王国的守护者大金鱼,现在严重缺水,生命危在旦夕,我想请你去营救它。我会给你武器和超人的能力,但是营救的途中将经历许多磨难。少年,你行吗?”淘淘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觉得自己责任重大,没来得及休息就出发了。

淘淘的任务是去森林中间的大池塘营救金鱼,并在途中战胜大怪兽。他走着走着,突然“嗷,嗷,嗷”的怪叫声从远处传来,那是怪兽的叫声。越来越近了,淘淘的心“扑通,扑通”地跳着。

突然,一个四米多高的像鳄鱼的怪兽出现在了淘淘面前。这个怪兽长着三只布满血丝的眼睛,一嘴发绿的大獠牙散发着臭气,令人作呕。老人曾告诉淘淘,怪兽的弱点是中间的那只眼睛,如果能戳瞎那只眼睛,怪兽就会失去威力。淘淘举起了宝剑,等待着时机。“哐!”怪兽的大尾巴无情地扫了过来,淘淘灵巧地跳上了树枝。怪兽的大爪子又粗暴地朝淘淘挥了过来,树倒了,淘淘却已经跳到了大怪兽的头上。大怪兽把淘淘甩了下来,扔在一个散发恶臭的泥潭里,又准备用大嘴去咬他。这时,淘淘看准机会,把宝剑刺入了怪兽中间的眼睛。怪兽疼得乱跳,从眼睛里流出绿色的毒液,不一会儿它就倒下了。

淘淘穿过一片红色的沼泽,终于看到了大金鱼。淘淘给它送上了清澈的湖水,一瞬间,金鱼恢复了活力,而淘淘却疲倦地倒下了。

“ 淘淘——淘淘——”妈妈轻轻地呼唤着他。淘淘醒了,原来这是一个梦。

名师点评:这篇习作充满了神奇色彩,小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设置了一个奇妙的梦境,塑造出了一个助人为乐的勇士,开始了拯救“巴赫王国的守护者”之旅,通过描写淘淘和怪兽打斗的场面,突显了淘淘的机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范文三:

挑战南极冰川

我和同学赵越早就想去南极探险了,这次我们找到了一位见多识广的向导唐德,终于开启

111 / 156

了南极冰川之旅。

我们带上了厚厚的羽绒服,还有防水的冲锋衣、冲锋裤和长靴。唐德让我们一定要带上雪镜,因为南极容易产生“雪盲”现象,它会直接威胁我们的生命安全。

我们乘坐的轮船安全到达了南极大陆。“快看!”唐德激动地拍拍我和赵越的肩膀。啊!一群可爱的小家伙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冰川上漫步着。原来是一群企鹅,只见它们身穿黑色燕尾服,内饰白色圆领衫,身体胖乎乎的,肚子圆滚滚的,一对闪闪发亮的眸子在冰地上闪烁着。真可爱啊!我们赶紧拿出相机拍下这可爱的冰川精灵。

告别这些可爱的企鹅,我们又向南极腹地前进了。“我们来搭帐篷吧,现在处于南极的极昼时间,别看天还是亮的,但其实已经很晚了。”唐德边说边拿出了帐篷。于是,我们合力搭起了帐篷。突然,一阵狂风吹来,帐篷被吹跑了,我和赵越面面相觑。“不好,我们遇上了雪崩。”唐德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惊慌。伴随着“轰隆轰隆”的响声,大量雪体在我们面前崩塌,我们被眼前的景象吓傻了,一时忘了逃跑。“赵越,李明,你们赶紧把背包扔掉,跟着我从这里横穿过去!”我们紧跟在唐德身后,扔掉背包,使劲往前跑。终于,我们跑到了一块大岩石附近,唐德让我们藏在这里,等待雪崩停止。

不知过了多久,雪崩终于停了,我们也被雪掩埋了。“李明,赵越,你们听得见我说话吗?”这时,我听见唐德的声音。“听得见!”我和赵越回答着。“雪埋得不深,我们一定能爬出去的。”在唐德的指导下,我们艰难地从雪中爬了出来。

短暂休息后,唐德从衣服内侧口袋拿出地图看了看。“前面有一座补给站,我们加把劲,走过去寻求帮助。”听了唐德的话,我们这才舒了一口气,满怀期待地向前走着……

名师点评:小作者写的是在南极探险的故事,故事情节设置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小作者的想象很丰富。文中将遇到的困境和求生的过程写得很具体,“我”的情感变化也表现得淋漓尽致。结尾写我们向补给站走去,让人不禁想象后面会发生什么事。

语文园地六

[教学目标]

1.能交流、总结本单元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懂得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语文要素】

2.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相对应的语言现象。 3.能仿照例句,写出自己关于时间很慢或时间很快的内心体验。 4.能说出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方法。 5.初步了解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别称。

[教学重难点]

1.能交流、总结本单元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懂得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2.能说出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方法。

112 / 156

3.初步了解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别称。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交流、总结本单元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懂得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重点)

2.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相对应的语言现象。 3.能仿照例句,写出自己关于时间很慢或时间很快的内心体验。

一、学习“交流平台”

1.引导学生回顾《田忌赛马》和《跳水》的主要内容。

2.让学生回顾故事中主人公的形象。引导学生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孙膑和船长是怎么想的?

3.学生自读“交流平台”的内容并展开交流。 (1)指名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孙膑的思维过程。

(2)引导学生思考:当船长看到高高的横木上的孩子两条腿已经在发抖的时候,他是怎么想的?

4.小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记住的不仅是两个经典的故事,更认识了两个充满智慧的人——孙膑和船长。当面临问题时,他们善于观察,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实施了正确的应对措施,这就是思维的力量。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

1.引导学生读第一题的题干,明确要求。

(1)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加点的字与旁边的词语有什么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①加点字的意思与词语中带点字的意思一致。

②文言文中用一个字表达的意思,有的对应现代汉语中的双字词语。

(2)组织学生进行拓展练习。如: 冀复得兔( ) 有过则改( ) 掩耳盗铃( ) 杞人忧天( ) ....2.引导学生读第二题的题干和例句,教师展开指导。 (1)让学生说说两句话中加点部分表达的意思。 预设:

113 / 156

①第1句表示:时间很短,却让人觉得漫长——焦急地期盼、等待一个结果。

②第2句表示:时间很长,却让人觉得短暂——回顾已经过去的时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是否有过同样的体验。 预设:

①第一种情况:比赛完等待结果时;考试完等待成绩时;在机场迎接亲人时;在手术室门口等候消息时……

②第二种情况:回顾即将结束的小学生活时;学习某种技艺时;翻看自己婴幼儿时的照片时……

(3)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体验写一写。 (4)学生写完后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说出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方法。(难点) 2.初步了解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别称。(难点)

一、学习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方法

1.教师简介叶圣陶,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借助叶圣陶先生为一位中学生修改的作文,学习这位大师修改作文的方法。

2.让学生读文章标题和第1自然段,说一说:叶圣陶先生对哪些方面进行了修改?为什么这样改?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归纳。

预设:

(1)用词不准确,如“一张”应该是“一幅”。

(2)删去重复、多余的词句,如“那”“我越看他”“越”。 (3)增添词句,使意思更准确,如增加“教室”。 (4)内容衔接不顺畅,调整语序。 (5)改正用法不当的标点符号。

3.指名读修改后的内容,并让学生说说读后的感受。

4.学生分小组,讨论第2、3自然段和第4-6自然段,说一说叶圣陶先生还对哪些方面进行了修改、怎么改的。

5.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归纳。 预设:

114 / 156

(1)使表达更准确,如“书皮”改成“课本的包书纸”。 (2)合理划分了段落。如,把第2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合并。 (3)改正错别字。 6.指名读改后的内容。

7.小结:叶圣陶先生运用修改符号,对文中的错别字、用词不当、标点遗漏、内容缺失等方面进行了修改,还对语句的表达、文章的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调整。使修改后的文章内容更合理,语句更生动,条理更清楚了。

8.补充:叶圣陶先生的修改,使这位中学生——肖复兴,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后来,他成了我国著名的作家。

9.组织学生尝试用叶圣陶先生的办法修改自己以前的习作。

二、学习“日积月累”

1.让学生读一读教材中提供的几组别称及其释义。

2.全班交流,说说读后知道了什么。教师相机指导难点并正音。如:

(1)“笄”读作jī,是簪子的意思,“及笄”就是用簪子把头发挽起来。古代女子满十五岁时就可以嫁人了,所以要开始挽发。

(2)“弱冠”的“冠”指的是冠礼,是把帽子戴在头上的仪式,往往在男子二十岁时举行,表示已经成人,“冠”在这里取动词义,所以应读作guàn,“弱冠”的意思是已经举行了冠礼,但还比较年轻,没有达到壮年。

(3)“豆蔻年华”“而立”“不惑”“花甲”“古稀”“期颐”等别称,可以结合相关资料,大致了解其由来,从而记住其指代的是哪一年龄段。

3.让学生说一说了解了这些别称后,有什么感受?在什么地方能用到它们?教师适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交流,如:形容一位男性很年轻,可以说什么?说一位老人已经六十岁了,可以说什么?

[教学反思]

在“语文园地”的教学中,我首先以谈话导入,帮助学生回忆本单元知识内容。紧接着让学生自读“交流平台”的内容并展开交流,以通过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词句段运用”板块,除了引导学生发现词语中古今义的不同,还通过叶圣陶先生为一位中学生修改作文的实际案例,来帮助学生复习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的学习,能联想到自己习作中常常出现的错误,这一点令我很欣慰。在学习“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学生在创设情境运用古代年龄称谓的环节中表现十分活跃,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115 / 156

18 威尼斯的小艇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哗”,会写15个字,会写12个词语。

2.能说出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并体会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语文要素】

3.能根据第2自然段的内容说出小艇的特点,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4.能比较课文和“阅读链接”,了解它们在表达方法上的相似之处。

[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并体会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2.能根据第2自然段的内容说出小艇的特点,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哗”,会写15个字,会写12个词语。

2.能说出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并体会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重点)

3.能根据第2自然段的内容说出小艇的特点,并体会其表达效果。(重点)

一、揭示课题,学习第1自然段

1.板书课题,简介作者。(提醒学生注意“艇”的写法)

2.出示第1自然段,指名朗读,说说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相机板书: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

3.小结: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有许许多多纵横交错的大小河道,人们出行就要靠小艇。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因此,小艇的作用与“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密不可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组织全班交流。

116 / 156

预设:课文写了小艇的样子、乘坐小艇时的感受、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还有威尼斯人的活动。

(相机板书:样子/乘坐/感受/船夫/驾驶技术好/人们的活动) 3.学生自学生字,交流识记方法。

教师相机指导易错字,如“艄”读“shāo”,不要读成“xiāo”;多音字“哗”在“哗笑”中读“huá”,拟声词“哗”读“huā”。

4.指导写字。提示学生注意:“翘”字中的“尧”不要多写一点,第六笔竖弯钩要写得长一些;“簇”字第九笔是横折钩而不是撇。

三、学习第2-4自然段,体会景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1.让学生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哪些内容让你读的时候有一种静的感觉,哪些地方又给你动的感觉?

2.组织学生交流。 预设:

(1)静的感觉: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 (2)动的感觉: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追问:为什么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把小艇比作水蛇,让你感受到什么?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小艇的造型和行动灵活轻快的特点能够适应威尼斯纵横交错的河道,符合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的条件。

3.指导学生朗读句子,重点读好“像挂在天边的新月”“仿佛田沟里的水蛇”,突出小艇的样子,以及它灵活便捷、速度快的特点。

4.提问:这样一静一动的描写好在哪里?

预设:让我们生动地感受到小艇形如新月、动如水蛇的特点,从而充分理解为什么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

5.出示小艇的图片,让学生用文中的语句或加上自己的联想介绍小艇的造型,介绍时要说清它的特点。

6.让学生读第3、4自然段,交流还有哪些内容给人以动感,并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预设:

(1)小艇穿过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桥。

让学生观看小艇“起航”“沿着蜿蜒河道前行”的视频,感受景致的独特,体会“说不完的情趣”。

(2)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速度非常快,还能急转弯。

117 / 156

引导学生体会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与“主要的交通工具”之间的联系。 ①让学生找一找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表现在哪里。

②引导学生抓住“毫不手忙脚乱”“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平稳地穿过”“速度非常快”“还能急转弯”等语句品读,感受船夫在不同情况下的胸有成竹,体会这里的动态描写在表现船夫驾驶技术好的同时,也展现出水城的美和活力。

③提问:写船夫驾驶技术的这部分内容让我们感觉到一种动感,这与“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有什么关系?

预设:正因为小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船夫日日驾驶小艇,才练就了高超的本领。 7.小结:通过作者对小艇的样子、乘坐小艇的感受和船夫驾驶技术的描写,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威尼斯的动、静之美。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第5-6自然段,体会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理解这部分内容与“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之间的关系。(难点)

2.能比较课文和“阅读链接”,了解它们在表达上的相似之处。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回忆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5-6自然段

1.让学生读第5-6自然段,体会哪些地方让人感受到动态美或静态美。 2.组织学生交流。 预设:

(1)动的感觉:第5自然段。

①让学生用笔圈一圈:作者写了哪些人?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每一句话中都写到了小艇?

预设:因为威尼斯是水上城市,人们的这些活动都离不开小艇。 ③继续启发学生思考:这里的动态描写让你感受到什么?

预设:这里的动态描写表现出众多小艇灵活穿梭在河道中的样子,生趣盎然,让我们感受到小艇带给威尼斯的活力。

(2)动的感觉: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好的小艇……远处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

①引导学生思考:这里的动态描写让你感受到什么?

118 / 156

预设:感受到戏院散场后的热闹、繁华。②点拨:小艇动,人们也动。从白天到夜晚,小艇都与人们的工作和休闲密不可分,可见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这部分内容与文章的中心是紧密联系的。

(3)静的感觉: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①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段静态描写让你有种怎样的感受? 预设:感受到夜晚的威尼斯十分安宁、静谧,就像一幅绝美的画。

②小结:在威尼斯,艇动了,整座城就热闹了;艇停了,整座城就寂静了。威尼斯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③指导朗读:出示夜晚的水城画面,让学生观察月亮、建筑、桥梁、船只的特点,读出它们与水相映相倚的静态美。

3.小结:艇动、艇歇,这一静一动的描写衬托出小艇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威尼斯的动态美还是静态美,都与“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有紧密的联系。

三、总结全文,拓展阅读

1.让学生借助板书说说小艇为什么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预设:威尼斯河道纵横,小艇独特的造型,使它能灵活便捷地行驶。坐在小艇里,有说不完的情趣,船夫的驾驶技术也十分高超。在威尼斯,无论白天还是夜晚,人们的活动都离不开小艇,所以小艇成了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

2.让学生读读课后“阅读链接”,思考:在介绍威尼斯时,三位作家在表达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完成下面的表格。

3.组织学生交流。

[教学板书]

18威尼斯的小艇

样子

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 乘坐感受

船夫驾驶技术好

人们的活动

119 / 156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我在学生已有学习经验的基础上,抓住动静结合的表达手法,重点体会它的表达效果,感受威尼斯的独特魅力。

第1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读懂每一部分写的是什么,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从关注小艇的动态和静态入手,体会这些内容与作者表达的目的,把文章写的是什么与为什么这样写紧密联系起来。

第2课时,在引导学生体会威尼斯的静态美和动态美时,我还结合第5-6自然段的具体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其与小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之间的联系。最后,拓展“阅读链接”中的两个片段,进行比较阅读,既实现了教学目标,又打开了学生的思维。

19 牧场之国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5个字,会写16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欣赏文章的语言美。

3.能体会静态描写所表现的荷兰牧场的宁静之美,并能感受课文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表达效果。【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能体会静态描写所表现的荷兰牧场的宁静之美,并能感受课文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表达效果。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5个字,会写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欣赏文章的语言美。 3.了解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牧场之国的。(重点)

一、审美体验,激趣导入

1.欣赏荷兰美丽风光的图片,教师简单解说,创设情境。 2.导入课题,了解荷兰。

120 / 156

教师简介荷兰,激发学生对这个国家和课文内容的兴趣。

二、夯实基础,加强识记

1.学生自读课文,明确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可以把有疑问的字词句在文中圈画出来,然后尝试用合适的方法解决疑问。 2.检查读音,学生互相倾听、正音。

骏马 飞驰 公爵 寂静 镶嵌 丝绒 吆喝 牲畜

仪态端庄 极目远眺 膘肥体壮 悠然自得 成千上万 成群结队 辽阔无垠

3.指导写法。

(1)学生互相提醒容易写错的生字,并且介绍自己识记这些字的经验方法。 (2)重点指导“罐”的写法。 (3)学生临写,教师巡视。 4.理解词义。

(1)由学生提出他们圈画出的不易理解的词语,集体交流、理解。 (2)重点理解:仪态端庄、极目远眺、镶嵌、辽阔无垠。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牧场之国的? 2.交流: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牧场之国的?

(1)先找到文中所描写的事物、风景,画出相关词句,再梳理归类。

(2)教师总结:草原和运河等地理风貌、动物和人们等生活图景、小船和汽车等运行状态。 3.牧场之国在作者笔下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把自己觉得写得美的或者印象深刻的句子画出来,运用已掌握的读书方法多读几遍,细细去感受荷兰的独特魅力。

四、再读课文,小结课堂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层次之后,再读课文,巩固认识。

2.教师小结:仪态端庄的牛犊、无比威严的老牛、膘肥体壮的骏马、悠然自得的绵羊……这一幕幕情景、一幅幅画面组成了荷兰美丽如画的田园风光。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凭借语言文字感受荷兰牧场风光美,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重点) 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句话的含义。(难点)

121 / 156

一、回顾内容,导入新课

1.师生共读课文,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2.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作者走进牧场之国,去感受一下那里的美丽风景,去品味作者优美的语言。

二、聚焦景物,想象画面

1.研读课文,把课文中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句段标注出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2.学生交流感受,围绕相应语段,集体评议。 (1)预设1:研读第2自然段。

①学生交流关于阅读这一语段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找到语段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发现其中的画面美。

②引导发现牛儿的颜色和草原的绿色等色彩美;发现牛群吃草的专注,牛犊端庄的仪态,老牛的威严等画面美。

(2)预设2:研读第3自然段。

①学生交流关于阅读这一语段的感受,教师引导发现其中的动态美。 引导从草地、运河、骏马等体会动态美。

②着重点拨:这是一群怎样的骏马?找到语段中的动态描写。(自由的骏马,从“成群”“膘肥体壮”“飞驰”“归它们所有”等可以看出)

③交流对“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一句的理解。(马儿是这辽阔草原的真正主人,它们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草原上任意驰骋,与草原和谐相处)

④指导朗读,在朗读中感受牧场之国的自由之美。 (3)预设3:研读第4自然段。

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静态美和动态美?结合语句谈一谈感受。 ②从描写羊、猪、鸡的词句体会其中的“安闲”。 (4)预设4:研读第5自然段。

①学生交流这一语段的阅读感受,教师引导发现其中的和谐美,学习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②和谐的美体现在“严肃沉默”的奶牛,“没有响声”的铃铛,“默默无言”的挤奶的人,“舒缓平稳”的行船。

③找一找语段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词句。

④学习以动衬静:汽笛声、车船的来去反衬出草原的寂静。 ⑤指导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荷兰的和谐与安静。

三、研读语句,体会情感

122 / 156

1.回顾课文,思考、交流:作者为什么要在文中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是行文线索,将课文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更是作者内心情感最真挚、纯朴的表达。作者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牧场之国深深的喜爱与赞美,通过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使读者脑海中的画面不断清晰、深刻。

2.指导朗读,体会作者对牧场之国深深的喜爱与赞美。

四、总结课堂,拓展延伸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真正的荷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牧场之国,接受了美丽风光的浸润,也体会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两种表达方式,感受到语言文字的表达魅力。

2.课后,请同学们细心观察,选择某一个生活场景,积极思考,如何运用今天学到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将场景生动地描绘出来。

[教学板书]

19牧场之国

膘肥体壮 辽阔无垠 悠然自得

成千上万 成群结队 夜晚的牧场:和谐 安静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我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先让学生自由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然后说出对句子的理解,分享自己对荷兰这个牧场之国的感受。

我认为教给学生如何阅读文章的方法非常重要,不只是授之以鱼,更是授之以渔。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欣赏到了荷兰牧场美丽的风光,还掌握了如何读懂以及如何表达眼中所见美景的一些方法。我始终紧扣精彩语段,并适时渗透一些写法的指导。

20金字塔

*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2.能结合两篇短文的内容,说出对金字塔的了解。

3.初步了解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能说出对两篇短文不同表达方式的感受。

123 / 156

[教学重难点]

初步了解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能说出对两篇短文不同表达方式的感受。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利用词卡式学习支架,帮助学生梳理信息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提问:你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著名的古代建筑?你还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古代建筑?

预设:

(1)中国著名古建筑:故宫、长城、布达拉宫……

(2)世界著名古建筑:埃及金字塔、古罗马斗兽场、柬埔寨吴哥窟…… 2.揭示课题,出示金字塔图片,了解学情:你对埃及的金字塔有哪些了解? (二)初读课文,提取信息

1.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默读课文,说说自己对金字塔有了哪些新的了解。用横线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信息,填写词卡,贴到黑板上。

2.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词卡,梳理信息。 预设:

(1)《金字塔夕照》:①看到的,如金色、尼罗河、三座金山等;②感觉到的,如古老、神秘等。

(2)《不可思议的金字塔》:①胡夫金字塔,涉及重量、面积、体积、高度、建造时间、建造材料、建造工艺等;②古埃及的文明成就,涉及天文历法、造船技术、建筑成就等。

二、利用表格式学习支架,引导学生比较阅读

1.引导:刚才从两篇短文中,大家了解了很多有关埃及金字塔的重要信息。请大家再次仔细阅读这两篇短文,想一想,它们在表现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将课文中的内容或自己提炼的关键词,填写在下面表格中。

124 / 156

预设:

(1)文章内容不同:《金字塔夕照》描写了金字塔在夕阳下的美景及作者的遐想;《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介绍了胡夫金字塔及古埃及的成就。

(2)语言风格不同:《金字塔夕照》语言生动优美,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不可思议的金字塔》语言简洁客观,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

(3)文章体裁不同:《金字塔夕照》是一篇由段落组成的写景散文,知识性弱;《不可思议的金字塔》是一篇由文字、数据等组成的说明文,知识性强——简要介绍非连续性文本。

(4)表达方法不同:《金字塔夕照》主要运用静态描写、反复渲染等描写方法;《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主要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2.引导:两篇短文虽然表现方式各不相同,但也有相同之处。阅读时可以把两篇课文联系起来,相互印证,让我们对埃及金字塔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请找出两篇短文相互印证的地方,分别填写在鱼骨图中的上下括号里。

三、利用导图式学习支架,鼓励学生大胆推测

1.引导学生思考:仔细阅读《不可思议的金字塔》短文旁的批注,四人小组选择其中一个疑问进行合作学习,根据课文内容和课外知识大胆推测,用画思维导图的形式表达你们的推测过程及结论,把小组学习的思维导图贴在黑板上。

2.交流各小组的思维导图,讨论推测是否有依据。 预设(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3.小结:课文中提出的问题,有些已被破解,有些至今仍是一个谜,课后大家可以围绕感

125 / 156

兴趣的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对金字塔做更深入的了解。

[教学板书]

20*金字塔

金字塔夕照(写景散文) 金色美景 丰富联想

古老神秘 静态描写 反复渲染 不可思议的金字塔(非连续性文本) 文字+图片+数据 问题 注重说明 客观介绍—产生疑问—猜想推测

[教学反思]

略读课文教学重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大板块设计、整体性教学是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策略。

第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埃及金字塔的有关信息,随机学习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了帮助学生梳理有关金字塔的信息,我充分利用了词卡式学习支架。在信息提取、归类、梳理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展开思维,有效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

第二教学环节则充分利用表格式学习支架,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语言风格、文章体裁、表达方法等方面对两个文本进行比较,抓关键词填写不同之处,指导学生了解由文字、数据、图片等组成的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选择自己喜欢的介绍方式;其次,用鱼骨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提炼要点,感受两个不同表现形式的文本各自的价值。在读文、填表、比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关联、分析和评价等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第三环节我充分利用短文《不可思议的金字塔》批注中的疑问,借用导图式学习支架,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及课外积累进行大胆推测,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积极性。

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

[教学目标]

1.能列出讲解的提纲,按照一定顺序讲述。 2.能根据听众的反应,对讲解的内容做调整。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听众的反应,对讲解的内容做调整。

[教学课时]

126 / 156

1课时

一、整理资料,完成预习

1.课前创设情境,激发交际兴趣。

导入:同学们,随着来我校参观的客人增多,为了更好地向客人展示校园风采,学校要招募一批“校园讲解员”。我们先来进行一场班级选拔赛,优胜者将获得“优秀讲解员”证书,并参加学校的选拔。

2.要求:选择教材中的一个情境确定讲解的内容,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列提纲,自己尝试讲解。

3.教师课前查看学生的提纲、小展板以及其他讲解辅助资料,挑选典型的作品。

二、交流互动,观看微课

1.活动一:展示、交流学生的提纲。

(1)列举几个学生的讲解提纲,请他们进行介绍。

(2)比较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学习用不同形式的提纲有条理地呈现讲解内容。 2.活动二:选择学生代表尝试讲解。

导入:下面我们请其中一个同学先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大家边听边思考,写下一条疑问或者提出一条建议。

3.活动三:观看微课,思考讲解内容,学习讲解要领。

(1)提示:我们看一段视频,想一想博物院的讲解老师是如何向参观者介绍文物的,对你有什么启发和帮助。(播放视频)

(2)学生讨论,交流学习心得体会。

(3)师生共同总结,强调本次讲解的学习目标,板书要点。 要点一:借助展板,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进行讲解。

要点二:解说图片背后的故事。要点三:运用恰当的语气、语速,适当加上手势、动作、

127 / 156

表情。

4.学生自己练说。

三、组内协作,合力修改

1.活动一:小组练说,互相评价。 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1)每位成员逐一讲解,组员在相关表格上打星。 (2)一人讲解完,其他成员依次提出疑问或建议。 (3)根据同学的意见,对讲解内容进行修改。 (4)出示评价表,根据实际情况,为小组成员打星。

(5)小组互动交流。教师参与交流和评价,根据讲解的要点作相应指导,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充分的交际实践,关注学生交际中的言语质量和情感态度。

2.活动二:联系已学课文,借鉴、学习展板制作。

(1)展示小组中的精美展板和多媒体材料,交流不同的制作形式。

(2)联系本单元课文《金字塔》,学习选用合适的图片素材,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制作展板,帮助讲解。

3.活动三:小组协作,合力包装。

请每个小组推举一位代表,参加“校园讲解员”的班级选拔。四人小组快速讨论,将组员分成两队:一队协助小组代表,根据组员的建议,共同修改讲解内容,再次练习;另一队根据小组讨论内容,协助增补展板内容,帮助讲解。

四、班级展示,评选总结

1.请每个小组推举的“小小讲解员”带上展板等资料,上台展示。 2.借助举牌,全员互动。

讲解员对同学的提问进行解答、说明,及时听取同学提出的有价值的建议。 3.评选“优秀讲解员”,颁发讲解证书。 4.师生共同回顾、总结讲解的方法。

128 / 156

[教学反思]

本节口语交际由于课前我借助学习单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从教材中选择一个情境来确定讲解的内容,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列提纲。课上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作为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发现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生生互动,围绕讲解要求提出建议。我再根据出现的问题,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给予帮助和指导,并引导学生提出积极的、建设性的意见,使小组交际活动具有实效性,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可以借助多媒体,让讲解内容更加吸引人。

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教学目标]

能搜集资料,清楚地介绍一处自己感兴趣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能搜集资料,清楚地介绍一处自己感兴趣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教学课时]

1-2课时

一、激发兴趣巧设境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吗?谁来试试看。如果你新认识了一个外国小朋友,他想向你了解我们国家的世界文化遗产,该如何向他介绍呢?(学生自由交流)

2.同学们刚刚的介绍很精彩,外国小朋友听了后肯定很感兴趣,如果他想要了解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更多、更清楚的信息,应该怎么办呢?要想全面、准确、清楚地介绍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这就需要我们写一篇简介。

二、交流讨论理资料

1.写简介前,我们需要全面了解自己想介绍的那处世界文化遗产,这就需要搜集资料。搜集来的资料没有条理,因此我们还需要整理资料。

2.要想让外国小朋友了解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你们觉得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哪些方面内容是要说清楚的?(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归纳并板书“名称”“位置”“外观结构”“历史变化”“相关故事”)

3.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对资料进行整理。

三、范文引路学方法

1.整理好资料后,咱们就需要撰写简介了。注意简介就是简单的介绍,语言需要简洁凝练。

129 / 156

那如何把搜集来的资料变成一篇简介呢?

2.借助简介卡,提炼关键词句。(出示“简介卡”)

3.学习外观结构的写法。颐和园坐落在北京西郊,占地面积约293公顷,约有5800个篮球场那么大。园内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

引导学生快速回忆上学期学习过的说明方法。发现这部分内容语言简单清楚,因为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所以语言准确、通俗易懂,方便外国小朋友快速阅读。为便于从文字展开想象,可以配些图片。

4.学习历史变化的写法。颐和园历经200多年的变迁,才有如今我们看到的这般宏伟壮观的模样。看看老师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表现这200多年的变化的。

颐和园的规模之所以这么宏大,是因为它历经了几个朝代的变化。1750年,乾隆皇帝建成颐和园。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888年,慈禧以光绪帝名义下令重建。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洗劫,慈禧动用巨款修复此园。

引导学生了解历史变化可以围绕“时间”和“重要事件”两方面来写。四次变化都由时间串联起来了,四次时间,颐和园分别经历了“建成”“焚毁”“重建”“修复”四次重要事件。

5.学习相关故事的写法。范文里的故事和你们平常看的故事有什么区别?

颐和园不仅历史悠久,还流传着一则有趣神秘的故事呢。相传佛香阁里的佛像,身子是从城中庙里找来的,佛头却是昆明湖中捞起的,二者放在一起竟出乎意料地合适,人们至今都没想明白原因。

引导学生领悟简介中的故事需要省去语言、心理、神态等细节描写,高度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四、巧用过渡会表达

1.老师的简介卡已经完成了,把简介卡里的内容连起来就是一篇简介了。(引导学生运用过渡句连接内容,并让学生小组讨论过渡句怎么说)

2.总结简介写作方法。(出示完整简介)

五、动手练笔展成果

1.学生各自试着在10分钟内完成简介卡。

2.出示评价标准,学生自评、组内互评和班内共评。

130 / 156

[教学反思]

语境,让习作指导更有效。习作是学生运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的活动,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既然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活动,必然有个特定的语境。然而在习作指导中我们往往会忽视语境教学。

因此,本节课我通过创设语境,引导学生一步步完成简介,使学生真正实现了表达能力的拔节,让孩子们想说、易说、会说。

在指导学生写简介时,我利用表格的形式帮助他们理思路,争取能向别人清楚简明地介绍一个地方。最后利用范文对学生进行了片段指导,降低了从资料到文章的改写难度。

范文一:

颐和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北郊,占地约290公顷,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颐和园素以人工建筑与自然山水巧妙结合的造园手法著称于世,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颐和园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是中国各地建筑风格的精华。东部的宫殿区和内廷区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风格,南部的湖泊区是典型杭州西湖风格,万寿山的北面是典型的西藏喇嘛庙宇风格,北部的苏州街是典型的水乡风格。

颐和园最著名的景点当属长廊了。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仑湖,长700多米,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长的游廊。长廊分为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中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我们都知道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但你可能不知道如今开放的颐和园也曾多次遭到破坏。清漪园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888年重建,改称为颐和园,用作消夏游乐地。1900年颐和园又不幸遭到“八国联军”的破坏,1902年大体修复。之后,颐和园又多次遭毁坏,多次被修复,它就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见证了它所在时期下中国的成长。

现在,我们在感受颐和园独特魅力的同时,更应该好好保护它!

名师点评:作结构清晰,先介绍了颐和园的概况,再介绍颐和园的建筑风格和著名景点——长廊,最后通过颐和园沧桑的经历呼吁我们要保护它,升华主题。

范文二:

庐山

庐山地处江西省北部,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盛誉,是中国名山之一。相传在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由此而得名。

131 / 156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诗人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诗句。瀑布是庐山的一大奇观,庐山的瀑布是由三叠泉瀑布、开先瀑布、石门涧瀑布、黄龙潭瀑布和秀峰瀑布等组成的庐山瀑布群。其中三叠泉有“庐山第一奇观”之称,泉水由庐山五老峰北崖倾泻而下,分三叠跌下。其声万谷震响,其形似玉龙走潭,十分壮观。

庐山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庐山有野生植物200多种,首次在庐山发现或以庐山命名的主要植物约40种。庐山还有着丰富的野生动物和珍稀动物。至今尚知兽类有33种,鸟类171种。庐山之麓的鄱阳湖还有世界著名的候鸟保护区,珍稀动物金钱豹分布于山麓、山顶。庐山昆虫有2000余种,其中多珍稀品种和新品种。首次在庐山发现或以庐山命名的昆虫有33种。

除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外,庐山还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庐山文化内涵深厚,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据相关记载,有司马迁、陶渊明、李白、苏轼、胡适、郭沫若等1500余位文坛巨匠登临庐山,留下了4000余首诗词歌赋。

庐山风景优美、生物资源丰富、文化价值高,199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真是当之无愧!

名师点评:习作先简要介绍庐山的概况,由何得名,再从庐山的瀑布、生物资源、文化价值等三个方面对庐山进行详细介绍,详略得当。结尾总结全文,赞美庐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之无愧,结构清晰。

范文三:

敦煌莫高窟

在甘肃省敦煌境内鸣沙山1600多米长的陡崖上,密密层层地建造了700多个洞窟,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它是由建筑、绘画、彩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敦煌艺术的发源地。

敦煌莫高窟保存着2000多尊彩塑。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有强壮勇猛的力士,还有一尊长达16米的卧佛。那尊卧佛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让我们不得不赞叹古代艺术工匠高超的技艺。

敦煌石窟艺术中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部分是壁画,西方学者称其是“墙壁上的图书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些壁画画在洞窟的四面墙壁上、佛龛内,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你看那些飞天仪态万方,多么美啊!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琴弦;有的彩带飘飞,漫天遨游;有的闭目凝视,侧耳倾听……飞天是由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如今,飞天已成为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成为敦煌艺术的标志。

敦煌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它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历史最长久、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佛教和石窟艺术宝库。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真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名师点评:小作者的行文结构非常清晰,而且详略得当,先对敦煌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概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重点介绍了它的彩塑和飞天壁画,最后介绍了它的历史地位。另外,

132 / 156

对卧佛和飞天壁画的描写生动、形象。

语文园地七

[教学目标]

1.能交流、总结对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表达效果的体会。【语文要素】 2.能仿照例句,选择一个情景写句子,表现出景物的动、静之美。【语文要素】 3.能说出两组句子描写的情景,体会集中强调一种颜色的表达方法。 4.朗读、背诵古诗《乡村四月》。

[教学重难点]

1.能仿照例句,选择一个情景写句子,表现出景物的动、静之美。 2.能说出两组句子描写的情景,体会集中强调一种颜色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交流、总结对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表达效果的体会。(重点)

2.能仿照例句,选择一个情景写句子,表现出景物的动、静之美。(重点)

一、复习导入,点明语文要素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经历了一次环球之旅,坐着小艇穿梭于古老的水城威尼斯,到荷兰的田间地头去感受恬静的牧场生活,还在神奇的金字塔下领略了人类的古代文明。课文对景物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交流感悟,体会动、静之美

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哪些语句是静态描写,哪些语句是动态描写?这些描写分别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美?选择你印象深刻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与大家交流。

预设:

(1)《威尼斯的小艇》第4自然段描写小艇在水面上灵活穿梭的样子,体现景物的动态美。第6自然段描写夜晚戏院散场后的静寂,体现了威尼斯的静态美。

133 / 156

(2)《牧场之国》中,从动物们悠然自得的生活,以及夜间牧场的静谧之景,都能体会到荷兰牧场的宁静之美。

2.总结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了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对景物进行描写,同时融入人的活动,能赋予景物生命力和变化感,增强艺术感染力,更好地表现景物独特的魅力。

3.组织学生交流积累表现景物静态美和动态美的语句。

(1)让学生分小组交流平日阅读中积累的表现景物静态美和动态美的句段,说一说:这些句子表现出景物的什么特点?这样的描写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组织全班交流。

三、学写情景,表现动、静之美

1.让学生自由读“词句段运用”第一题的例句,说一说:这两个例子中景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分别是通过哪些景物来表现的?

预设:第一个例子通过描写乘坐小艇时所见的景致,表现出景物的动态美。第二个例子通过描写动物安静下来的样子,表现出夜晚荷兰牧场的静态美。

2.让学生自由从三个情景中选择一个仿写情景,教师指导仿写的重点,写出景物的动、静之美。

(1)引导学生选取情景,确定仿写的方向。

引导学生选取一个情景,想一想:可以描写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 (2)引导学生确定仿写重点:这三个情景,分别应该侧重哪一方面来写呢?

预设:“放学后的校园”这个情景,我会重点写出景物的静态美。“群鸟飞过湖面”“火车进站”重点应写出景物的动态美。

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写?

预设:从喧闹到平静,这是放学后的校园和白天校园的不同之处。而另外两个情景中,“热闹”的过程是其特点,应该重点写。

3.学生仿写,教师相机指导。

4.仿写完成后,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各自写的句子,互相评一评。

5.在学生写的句子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全班交流、点评,看是否表现出了景物的动态美或静态美。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说出两组句子描写的情景,体会集中强调一种颜色的表达方法。(难点) 2.朗读、背诵古诗《乡村四月》。

134 / 156

一、读“词句段运用”第二题例句,了解其内容和表达特点

1.让学生自读教材中的两组句子,说说它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物。

预设:第一组句子描写的是埃及金字塔,第二组句子描写了一个被白色大理石包裹的建筑。 2.教师简要介绍第二组句子的出处:这组句子出自季羡林先生的《泰姬陵》一文,描写的是闻名遐迩的世界文化遗产——印度泰姬陵。

3.引导学生交流:这两组句子都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预设:都突出了景物的颜色特点。 追问:它们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预设:第一组句子中,景物都沐浴在金色的光辉里;第二组句子中,景物都闪耀着纯白的光辉。

4.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两组句子在表达上有怎样的共同点?你读后有怎样的感受? 预设:两组句子都突出地强调了某一种颜色。读完句子后,我对这两处景物有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5.让学生朗读两组句子,体会集中强调一种颜色的表达效果。

二、学习“日积月累”,积累古诗

1.揭示诗题:常有人说,最美的是人间四月天。农历四月,一般已经到了初夏时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朝诗人翁卷的《乡村四月》。

2.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提示学生读准字音,读好停顿。教师可相机提示“了”的读音。 3.组织学生交流对古诗的理解。

(1)不懂的语句,学生尝试自己理解。教师可适当提示个别词语,如:山原,山坡田野。川,平地。子规,鸟名,杜鹃鸟。

(2)学生交流。

预设:山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互辉映。烟雨蒙蒙中,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去插秧了。

4.引导学生朗读古诗,读出乡村四月的明丽和生机。 5.让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语文园地的学习,学生学到了描写景物的方法,懂得了多去欣赏身边事物的美。在教学中,我以句子训练为中心,引导学生描述各种景物,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备课时,我准备将“词句段运用”中第2题涉及的烘托和渲染的手法进行讲解,但《教师教学用书》中对于这一部分的要求只是“能说出两组句子描写的情景,体会集中强调一种颜色的表达方法”。由此,我将这部分的教学思路进行了调整,引导学生先了解“写了哪一个方面”,

135 / 156

再弄清“表达特点是什么”,最后通过朗读加深感悟。这样一来,既不会拔高要求,也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21 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句子中的停顿。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能说出表现杨氏之子机智的故事内容。【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能说出表现杨氏之子机智的故事内容。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大家想读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这个孩子的古文——《杨氏之子》。(板书课题:杨氏之子)

2.读题,解题。(“之”相当于“的”,“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二、一读:读通课文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课文。 2.检查读通情况。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曰、禽、诣、为、应。 (2)引导学生重点读好以下句子: ①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要停顿)

②孔/指以/示儿/曰。

(指、示、曰三个表示动作的词,表达着连续的动作与问答,因此要停顿) (3)引导学生读准全文停顿。

136 / 156

(4)反复熟读。

三、二读:读懂课文

1.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再读课文。引导学生将重点词语的解释批注在文中,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2.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引导学生相互解疑。

以下字词古今差异较大,学生比较陌生,引导学生重点理解: (1)其父:他的父亲。其:代词,指他。

(2)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 (3)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4)此是君家果:这是你家的水果。此:这。 (5)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

(6)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古时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指孔君平。禽:鸟类。 3.指名说每句话的意思,相机引导学生抓住以下方法来理解文言语句。 (1)补充成分,使句意完整。

如“孔君平诣其父”,翻译为: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此处,结合上下文,补充了“有一天”,强调了时间概念,使句意更加完整。

又如“为设果”,翻译为: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此处,结合上下文,补充了古文省略的“小儿、他(指孔君平)”两个人物,使句意更加完整。

(2)突破关键字词,使句意准确。

如“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中的“家禽”,古文中指两个词,家指家庭,禽指鸟类;而现代汉语中“家禽”却是一个词,指家中养的鸡、鸭等鸟类,词义缩小了。所以翻译此句时只要突破了“家”和“禽”的意思,句意就更准确了。

(3)变换词序,使句意准确。

如“梁国杨氏子九岁”可翻译为: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这一翻译将原文中“子”与“九岁”的词序进行了变换,使得句意更加准确通畅。

4.指名完整地说全文的意思。

四、三读:读透课文

1.读了这个故事,杨氏之子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甚聪惠) 点拨:“聪惠”的意思就是聪明、有教养、有礼貌。

2.再读课文,想想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杨氏之子非常聪明、有教养、有礼貌。 3.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抓住以下词句感受孩子的“聪惠”。

(1)从“九岁”“儿应声答曰”可以看出孩子年龄小,但反应快,思维敏捷,很聪明。

137 / 156

(2)从“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孩子会听孔君平的话,而且抓住“孔姓”提出孔雀作对答,显得非常巧妙,展示了孩子过人的学识与智慧。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3)从“为设果”可以看出孩子有教养,能以礼待客,端出水果招待客人。 (4)从“未闻”“夫子”等词中可以看出孩子对孔君平很尊敬,很有礼貌。

4.在孔君平与孩子的对话过程中,他们各自是怎样想的呢?后来又会怎样对话呢?请你想一想,然后来读他们的对话。

孔君平想:_________。于是,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杨氏之子想:_________。于是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君平答曰:“_________。”杨氏之子对曰:“_________。” 5.大家看看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引导学生总结如下特点:

(1)“总—分”句式的构段特点:先写了“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然后围绕这一总起句与中心句,通过一件具体的事例来说明“甚聪惠”。

(2)人物对话的巧妙。孔君平与杨氏之子的对话幽默机智、耐人寻味。

(3)文言文表达的特点:语言简洁凝练,一句话中省略了一些内容,有些字词的意思与现在大不相同。

6.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课后延伸阅读

课后让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小故事,体会语言描写的特点。

[教学板书]

21杨氏之子

《世说新语·言语》 甚聪惠 杨氏子 — 杨梅 —君家(杨家)果 孔君平 — 孔雀 —夫子家(孔家)禽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我总结了以下经验:

一是读要有方法。在指导学生读通古文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读懂古文的过程中,我既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又引导学生用“补充成分、突破关键字词、变换词序”这三种方法准确理解文意。在这些方法的引领下,读通读懂古文的目标很快得以达成。

138 / 156

二是读要有层次。我在教学中按照“读通—读懂—读透—读广”的层级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先理解再拓展。这样的层级阅读既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又体现了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教学逻辑,从而使每个学生的古文阅读水平得到了提升。

三是读要有重点。这里的重点,一方面指古文的重点词句,另一方面指大部分学生感兴趣或有疑惑的地方。

22 手指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15个字,会写9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五根手指各自的作用。

3.能体会课文语言的风趣,并能摘抄表现出风趣的语句。【语文要素】 4.能由文中的拇指和食指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懂得团结才有力量的道理。 5.能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

1.能体会课文语言的风趣,并能摘抄表现出风趣的语句。 2.能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15个字,会写9个词语。 2.能体会课文语言的风趣,并能摘抄表现出风趣的语句。(重点)

一、走进文本,学习生字词

1.导入新课:我们的每只手都有五根手指,每一根手指都有自己的名字,先考考大家,你认识他们么?直观看,这五根手指有什么不同?(大拇指又粗又短,中指最长,小拇指又细又短)

2.其实他们还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这节课我们就走进丰子恺先生的文章《手指》,好好认识一下我们这些老朋友。文章中有很多生字,请同学们把生字和生词都画出来。

按弦 揿电铃 搔痒 窈窕 秽物 轧伤 拧螺丝 解纽扣 周仓 薄弱 附庸 爱憎 (1)读准字音,尤其要关注“弦”“窈窕”“轧”“憎”的读音,关注“庸”的写法。理解

139 / 156

“附庸”的意思。

(2)在这些词语中,有哪些词语的结构是同一类的?(按弦 揿电铃 拧螺丝 解纽扣) (3)这组词语都是写什么的?(人的行为动作)

二、阅读课文,发现语言特色

(一)语言特色一:体会拟人的写作方法

1.这一组词语写的是谁的动作呢?请大家找到相关语句。

2.分别出示两个句子。在这一部分描写中,无论是大拇指还是食指,作者的称呼是什么?(他)

3.可见,作者是把手指当作人来写的。那么写其他几根手指的句子也是这样吗?读课文,发现共同点。

4.这种拟人化的语言还表现在其他地方,大家一起找一找。 5.在这些句子中,哪些语言让你感受到“人”的亲切?学生交流。 (二)语言特色二:单音节词语的使用 突出“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一句。

1.这篇文章语言的第二个特色,藏在这一句中。读一读,想一想,哪一个词语平时我们使用的时候一般是由两个字构成的,但在这一句中,只有一个字,表达的意思却完全相同。(但)

2.读读这句话,如果把“但”改成“但是”,语言上有没有什么细微的差别?

要点:结构感不如“但”紧凑。尤其是和后面的“却”连起来,这种简洁、紧凑的感觉更加明显。

3.文章中好多地方都是这样,请大家在文中寻找一下,画出相关句子和词语。 4.学生读这些句子,体会语言的味道。

5.也正是这样的简洁,让这篇文章略有文言的味道。有一些词语我们早已不用了。比如这几句:

(1)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无如中指。

(2)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然而,能力薄弱也无过于他们了。 (3)他们也有被重用的时候。在丝竹管弦上,他们的能力不让于别人。 6.你懂得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吗?

无如:不如,比不上;无过于:没有超过……的;不让于:不用谦让……的。 7.小结:这一类词语的使用,使文章的语言显得格外简练。

(三)语言特色三:大量短句的使用,使语言幽默有趣,文章朗朗上口 1.在这篇文章中有很多很长却又很短的句子。你们知道我说的是哪一类句子吗? 比如: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叫他相帮扶住

140 / 156

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顶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了,叫他揿电铃。

2.读一读。一句话被作者分15次才说完,这样的句子读起来,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要点:(1)每一个小句子都很简短,读起来清楚易懂,而且很有韵律感。(2)感觉大拇指很辛苦,所有用力气的活都是他做的。

3.这样的大拇指,你觉得他苦情吗?你想流泪吗?(不仅不想流泪,而且还想笑) 4.追问:为什么想笑?(原来也没觉得大拇指要做这么多事,经作者一说,发现还真是这样,所以就想笑)

5.小结:像这样又真实又有趣的语言就是“幽默风趣”。指导朗读。 6.读读文章,看看还有哪些语言让你感觉简短有韵律感,而且幽默风趣。

三、指导书写,学生练写

1.让学生自主观察本课要写的字,小组交流要注意的要点。

2.教师相机点拨易错字。(如:“享”不要与“亨”混淆;“仓”不可误写成“仑”)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默读课文,能说出五根手指各自的作用。

2.能由文中的拇指和食指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懂得团结才有力量的道理。 3.能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难点)

一、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词,了解了作者丰子恺先生文章的语言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课文,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系统梳理,体会人生哲理

1.课文反反复复读了这么多遍,五根手指的长处和短处大家都明白了吗?回忆课文,填写表格。

141 / 156

2.观察这一表格,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出示第一段: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3.在作者笔下,中指好像作用不太大,是不是可以去掉?为什么?

出示最后一段: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4.作者在告诉我们什么呢?(人要团结在一起做事,团结起来力量大)

5.丰子恺先生用五根手指给我们讲了一个重要的生存、工作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有没有和大拇指、食指相似的人?全班交流。

三、指导“小练笔”

1.让学生读一读“小练笔”的要求,明确要写的内容。 2.小组交流,说一说五官各自的特点和作用。 3.让学生自主选择五官中的一个,进行练笔。

练笔前,教师要提示学生想清楚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围绕这个意思来描述、举例。 4.完成练笔后,全班分享、交流,师生共同评价,看看是不是把五官的特点和作用写清楚了,有没有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

四、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你认为语言风趣的句子。

2.在丰子恺的眼中,万事万物都那么可爱、有灵性,所以,先生笔下的散文也十分幽默风趣,十分有味道。同学们课下可以走近丰子恺,读读他的文章,相信你们也会喜欢上他。

[教学板书]

142 / 156

[教学反思]

教学这篇课文,我主要关注到两个方面:一是把品味文章语言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的拟人化”“大量单音节连接词的使用”“淡淡的文言味”和“丰富的短句表达”这几个方面去认知、感悟并吸收作者精妙的语言,进而体会语言的幽默风趣。二是把每一层次的语言体会都放在全文的层面推开,给学生学习留出充分的空间,为学生全面把握文章内容和语言特色,提高阅读思辨能力提供了广阔平台。如此,读、品、悟、思和表达、积累就能融为一体,促进深度学习的有效发生。

23童年的发现

*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关于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人是从哪里来的等问题的“发现”,以及“我”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3.能找出自己觉得有趣的部分,结合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我”关于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人是从哪里来的等问题的“发现”,以及“我”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2.能找出自己觉得有趣的部分,结合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谈论“童年”印象,引出课题

1.导入:说说在你的童年时光中曾有过一些什么发现?(板书:童年的发现)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引入新课。

二、借助学习提示,自主阅读课文

143 / 156

1.出示学习提示,让学生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1)提问:“童年的发现”是什么?(是“我”在九岁时发现的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追问:对于作者的这个“发现”,你有什么看法?(觉得很有趣、不可思议……) 2.说一说:作者对于他的“发现”,自我感觉怎么样?(他为自己的发现感到自豪、快乐……)

三、指导生字

1.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学生自主交流识字方法,教师相机指导易错字。 (1)“嘿”是语气词,要结合语境读出它的语气。

(2)“祸患”可以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如“祸害”“隐患”。 (3)“窘”是后鼻音,读的时候需要注意。

四、解密“发现”过程,交流有趣部分

1.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作者是怎样获得“童年的发现”的,和同桌交流。教师相机巡视指导。

(1)提示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2)让学生试着用概括的话说一说“发现”的过程。

预设:“我”发现自己经常会在梦中飞行,小伙伴们也有这样的经历,于是就一起去问老师。得到解答后,“我”继续大胆想象,终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提示:如果学生概括有困难,或者不够简洁,教师可以先示范,再让学生模仿。如果学生概括有遗漏,教师要提示学生再读一读课文。

2.全班交流“发现”过程,师生共同提炼关键词。 (梦中飞行——求教老师——大胆想象——得出结论)

3.追问:得出结论之后,“我”是怎样想的?因为这个“发现”,“我”遭遇了什么? 预设:得出结论后,“我”格外高兴,觉得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后来,在六年级的生物课上,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不由得笑出了声,因此被老师误解,还被轰出了教室。

4.小组合作,交流课文中有趣的部分。对自己觉得有趣的部分作批注,结合批注说说自己有什么感受,为什么觉得这部分有趣。

5.全班交流体会,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1:关于梦中飞行的描述,特别生动、具体,好像真的飞起来了一样,很有意思。 预设2:第12自然段,说“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想象一个孩子抓着一条鱼拼命观察的样子,觉得很有意思。

144 / 156

预设3:第13自然段,“我”绞尽脑汁思考“为什么是九个月”,得出的结论特别天真,充满童趣,而且“我”还沾沾自喜,觉得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十分可爱、有趣。

追问:除了内容上的有趣,这部分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读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点拨:这部分用了“嘿”“哈”等语气词,很贴近儿童的语言;“如此简单明了”“为此感到格外高兴”等,语气中流露出发现的快乐与自豪。

预设4:“我”被老师轰出教室的时候,心理活动特别丰富,一会儿想到同学要是知道了自己的“发现”一定会哄堂大笑,一会儿想到自我安慰的理由,充分体现了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追问:“还不笑塌房顶”体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点拨:虽然说同学们会嘲笑自己,但话里话外也透着一股自豪。

进一步追问:“我”是怎样自我安慰的?“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点拨:“我”用很多科学家因重大发现也会受到驱逐、迫害来安慰自己,意思是“我”因为自己的“发现”被轰出教室也算不了什么。

提示:在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因有重大发现而被驱逐、迫害的科学家为数不少。“我”把自己和这些伟大的科学家放在一起说,是一种夸张的、自嘲的表达,这也是风趣幽默的一种体现。

6.让学生比赛朗读课文中自己觉得有趣的部分,看谁更能读出“我”的语气与心情。 7.引导学生交流:在你的童年时光里,有没有过什么“重大发现”?小组自由交流。 8.小结:无论是内容上,还是语言上,都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童真、童趣。

[教学板书]

23*童年的发现

“发现”的过程:梦中飞行——求教老师——大胆想象——得出结论

童趣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我指导学生以自读自悟为主。首先,我让学生借助学习提示,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学习提示中的问题,然后围绕“‘我’经历了怎样的探究过程”这一问题,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汇报交流时,我引导学生把着眼点放在发现的过程上,从中体会探究的趣味。指导的过程中,不仅重视引导学生关注情节的趣味,更要体会作者语言的风趣。最后,让学生交流自己有过什么“发现”,分享探究的乐趣。

口语交际:我们都来讲笑话

145 / 156

[教学目标]

1.能讲述两三个收集到的笑话,避免不良的口语习惯。 2.能用心倾听别人讲笑话,做一个好的听众。

[教学重难点]

能讲述两三个收集到的笑话,避免不良的口语习惯。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交际话题

1.第一次到我们班上课,班上有位同学这样问我:“老师,你的脸为什么那么大呀?”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回答呢?(指名回答)

2.我当时是这样回答的:“我的脸是被我满脑子的智慧撑大的。我觉得脸大挺好的,脸大别人才看得清呀!脸大,大家都喜欢和我合照,能起衬托作用,多好呀!而且脸大的人丢脸丢得慢,为什么呢?因为脸大一直没丢完!还有,脸大的人脾气好,为什么呢?因为脸大,翻脸翻得慢呀!还有,我长得这么美,不放大点,浪费!”

3.我的这个回答怎么样?(指名评价,相机点评)

4.导入课题: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来一句幽默的自嘲,会为自己带来轻松的心情,也可以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这不仅是风趣的表现,也是一种智慧。今天,我们就围绕讲笑话这个话题,来学习和探究如何让我们更风趣,更有智慧。(板书课题:口语交际我们都来讲笑话)

二、教师示范,提示讲笑话的方法

1.学生自由交流:要讲好笑话,需要注意什么?

2.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的相关提示,师生共同归纳讲笑话的“秘诀”。教师板书关键词:熟记笑话;不笑场;不重复;克服口头禅;表现出人物的神态、语气、动作。

3.追问:什么是“口头禅”?

教师示范讲笑话,讲的过程中经常停顿并发出“嗯——嗯——”的声音,每句话结束都加上“然后”“后来”等词,让学生听完说感受。

预设:听的时候很着急,容易不耐烦,不觉得笑话好笑了…… 点拨:口头禅就是一些不良口语习惯,这样讲笑话的效果会打折扣。 4.引导学生和同桌交流对这些“秘诀”的理解。(教师相机点拨、总结)

5.小结:讲笑话前,先要选择有趣的笑话,并把它的内容牢牢记住;讲的时候要流利,不要重复,避免口头禅;要让别人笑,自己就不能笑;还要尽可能表现出笑话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气。掌握了这些秘诀,你就能讲好笑话。

146 / 156

三、小组练习,全班展示

1.让学生小组内练习讲笑话,并展开互评。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板书提示的要点。 2.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展示。教师相机鼓励、点拨。

(1)针对学生讲述中因紧张出现的口头禅、重复、语速过快、局促不安、面无表情等情况:提醒学生稍作停顿,不要紧张,想好后再讲。

(2)针对笑场的学生: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如何讲好笑话上,时刻提醒自己是个讲述者,不要被笑话本身的内容所吸引。

3.组织学生对讲笑话的同学进行点评,教师相机点拨,总结方法。 (1)对点评方式进行指导。

①指导点评的学生:点评时要面向讲述的同学,先说说他的优点,再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样别人会更容易接受你的观点。

②指导被点评的学生:得到夸奖,要表示感谢;别人提出建议,也要虚心接受。 (2)结合学生的点评,师生共同发现问题、总结方法。提示学生:在发现他人的问题时,也要想想自己是不是有类似的问题,注意下次改进。

4.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做一个好听众。

点拨:听笑话的时候,我们要用心倾听,捕捉笑点,并积极回应,比如和大家一起笑一笑,或者是在精彩的地方适时鼓掌。如果确实感到不好笑,出于礼貌,我们也应该鼓掌表示感谢,做个好听众。

5.引导学生明白讲述笑话时要选择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笑话。

(1)出示“好笑话”与不文明、不健康的笑话示例,让学生对比阅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2)结合示例,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是不文明、不健康的笑话,如以取笑人体缺陷为乐的笑话、用语低俗的笑话等。

四、总结学习,布置作业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今天回家后就请你将在课上听到的笑话讲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跟你一起开怀一笑。

[教学反思]

课前交流时,我用脸大来自嘲,这样一是可以营造轻松的口语交际氛围,二是能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自然地体会讲笑话的交际功能,三是为学生接下来自主讲笑话作示范。接着,我示范讲笑话,提示讲笑话的方法。学生在明白讲笑话的方法后,通过小组练习、上台展示、交流评议等多个环节,在实践中提升讲笑话的能力,同时学会做一个好听众。还适时引导学生选择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笑话,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47 / 156

习作:漫画的启示

[教学目标]

1.能写清楚漫画的内容和可笑之处。

2.能借助标题或提示语,联系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写清楚从漫画中获得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

能写清楚漫画的可笑之处和从中获得的启示。

[教学课时]

1-2课时

一、读懂漫画

1.漫画特点知多少。

同学们知道漫画有什么特点吗?(漫画是一种讽刺性、批评性或幽默性的图画) 预设:

(1)针对性。漫画的内容总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用图画的形式进行表达。

(2)夸张性。漫画会运用变形、夸张、比喻等手法将社会上的热点、焦点表现出来。 (3)启发性。具有幽默或讽刺的效果,能够让人在会心一笑之后获得启示。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幅漫画《假文盲》,看看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板书课题:漫画的启示)

2.学会看漫画。

看漫画可是有学问的,说说你们平时是怎么看的。 预设:

(1)关注标题。标题是漫画的眼睛,这幅漫画的标题是:假文盲。只有把标题同漫画的内容结合起来看,这样才能把漫画的寓意弄清楚。

(2)了解内容。同学们,漫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对表达漫画的寓意有提示作用。我们可以先整体观察,说清楚漫画的主要内容,再观察画面的细节部分,还可以猜猜人物内心的想法。

(3)发现提示。另外,这幅漫画中还有五个字——母子上车处,想想这五个字隐含了什么意思。这可是我们领悟漫画寓意的金钥匙。

(4)聚焦主题。你觉得这幅漫画最夸张之处在哪里? 同学们,看懂了这些你才算是读懂了漫画。(板书:读懂漫画)

148 / 156

二、写好漫画

1.聚焦细节。

(1)刚才我们只是简单地描述了画面,下面我们把镜头转向这些神态各异的人物,对他们进行特写。(板书:写好人物的特写)

怎样把人物特写写好呢?我们先来欣赏两位同学描写的同一个人物。(出示片段) 片段一:站在最前面的那个人,低着头闭着眼。

片段二:站在最前面的那个男的身材胖胖的,挺着个啤酒肚,头上还擦了发胶,像是一个有钱人。他微微睁开的眼睛好似鼠目,连离他仅一拳之隔的牌子都看不见,这视力那是相当的“好”哇!

(2)指名读,其他同学想想哪个片段比较精彩。(片段二比较精彩) 预设:

①关注了外貌、神态等细节描写。

②运用反语。这里的视力不是真正的好,而是采用了反语的手法,正话反说。在漫画作文里,运用反语更能突出漫画的讽刺性。

③语言讽刺夸张。(板书:聚焦细节) 2.点面结合。

(1)刚才,我们先概括了整个画面,再具体描绘画面中的人物。但是,如果把这幅漫画中的五个人物都如此具体地描写,整篇文章会显得啰嗦。所以,我们可以挑选较为典型、突出的人物详写,其余略写。努力做到详略得当、点面结合。(板书:点面结合)

(2)请同学们试着用这样的方法,写一写这幅漫画的内容。

三、写清启示

1.探寻主题。

(1)让学生按照“看漫画四部曲”,小组内再次进行讨论:这幅漫画究竟表达了什么? 预设:

①社会秩序需要我们共同维护。

②讽刺生活中那些对规范、法则视而不见的人和现象。

点拨:像这样使人受到启发、有所领悟的话语就叫作“启示”。启示语言比较简练;能够引发思考;往往由一些事物引发。

(2)相机出示写启示的要求:①讲清道理、引发思考。②语句通顺、语言简练。③格式规范、书写端正。

2.学写启示。

(1)根据提炼的要求,尝试写《假文盲》的启示。(板书:写清启示)

(2)展示一位同学的启示,全体举手示意参与星级评价,请一位同学代表点评说清楚得

149 / 156

星理由,根据要求修改不足之处。

(3)各自对照写启示的要求进行修改。

四、联系生活

点拨:勾连生活。

1.把漫画中的内容同我们身边的事情相联系,这样就和读者拉近了距离,文章的号召力也就更强了。

2.《假文盲》这幅漫画让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和事呢?(板书:联系生活) 3.交流汇报。

4.刚才我们聊到了社会上类似“假文盲”的一些现象,同学们可以选择相关恰当的事件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表达清楚连贯。

5.启示类习作可以把启示放在文章的开头,也可以放在习作结尾。

五、全文修改

1.朗读分享。请把你的习作在小组内朗读分享,小组成员一起评议。

2.评价建议。你最喜欢谁的习作?说说喜欢的理由或者修改建议。 3.修改完善。请根据同学们的意见,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教学反思]

漫画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大都是看完漫画一笑了之,很少有静心思考漫画寓意的环节。因此,在第一环节我就引导学生读懂漫画,为后续写好漫画的启示作铺垫。再通过小组讨论、集体筛选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能够真实厘清漫画想要表达的启示,同时在写作要求的引导下撰写、修改启示。

在“写好漫画”环节,我通过点评学生描写的片段,引导他们运用“聚焦细节”和“点面结合”的写法。

在“联系生活”环节,我引导学生由画面到生活,把漫画中的内容同身边的现象相联系,以便找到关联与共鸣,学会对生活中的现象发表看法。

150 / 156

范文一:

爱的表达

我看到这样一幅漫画:漫画中爷爷、爸爸、孙子三个人坐在一起吃饭,爸爸孝敬爷爷把鸡腿夹给了爷爷,爷爷爱护孙子把鸡腿又夹给了孙子,孙子尊敬爸爸又将鸡腿夹给了爸爸,三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漫画里没有标注人物之间的对话,但是我在他们让鸡腿的行为中看出他们三个人是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的。

这幅漫画让我明白表达爱其实很简单,它不需要华丽的语言,在平常的小事中就可以体现。它也让我想起以前发生的事情。

我还记得,去年老师布置的“三八”妇女节的作业——让我们向自己的妈妈表达爱意。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给妈妈写一张充满“爱意”的贺卡。我去礼品店挑选了一张精美的贺卡,费尽心思地在上面写上了我学到的所有的赞美词汇来形容我的妈妈。妈妈看了贺卡,只是对我笑了笑,温柔地说:“谢谢儿子。”

又有一次,妈妈的手受伤了,我担心她的伤口碰了水会发炎,于是每天帮她洗碗,还帮她洗了头发。帮她吹干头发的时候,我发现她的眼圈红红的,眼里闪着泪光。头发吹好后,妈妈摸了摸我的头,对我说:“乖孩子,你长大了!”在那一刻,我明白了真正打动人心的并不是华丽的语言,而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生活就是这样,简单中显真情。表达爱也是这样,我们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给爸爸妈妈夹菜,给他们洗脚,在他们劳累时给他们捶捶背、捏捏肩……请记住,表达爱的方式很多,但行动永远比语言实在。

名师点评:习作先描述漫画的内容,再由此联想到生活实际,通过对比写出语言和行动给妈妈带来的不同感受,说明行动比语言实在,行动更能打动人。结尾呼吁我们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结构完整,主题明确,是一篇不错的习作。

范文二:

请放下手机

从这幅漫画中,你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亲人间的漠视,看到了手机对亲情的残害。 漫画中,一家人正在聚餐,但气氛异常冷清。老父亲的四个子女都拿着手机做着各自的事情,相互之间没有任何交流,没人和老父亲聊天,也没人去厨房帮老母亲准备饭菜。老父亲和忙着端菜的老母亲看着子女们都在玩手机,非常不高兴。

这幅漫画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它反映的内容在我的生活中也经常会上演。我的爸爸妈妈下班回家后就各自抱着手机玩,没有过多的交流。最让我难以忍受的他们得我的忽视。是有一次我做数学作业遇到一个难题,怎么也解不出来。我去问妈妈,妈妈正在网上购物,她直接忽视了我的问题,指着手机屏幕上的那件衣服的图片问我:“玲玲,你看妈妈买哪个颜色好?”我随便说了一个颜色,失望地走了。我又去向爸爸求助,爸爸正在玩游戏,说:“等会儿,爸爸现在正忙呢,打完这局再来帮你看。”最后,这个题还是邻居哥哥帮我解答的。

玩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不得不说手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它也成为亲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巨大障碍。有一种亲情叫陪伴,它温暖着每个人的心灵,拉近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在这里,我想对大人们说:“放下手机吧,去关心家里的老人,不要等他们离你而去,才后悔;放下手机吧,去关注你的孩子,不要等到孩子养成了坏习惯,才去教育他们。”

151 / 156

看了这幅漫画,我最大的感悟是:放下手机,让亲情常在!

名师点评:小作者以设问开头,抓人眼球,引人深思。对漫画内容的概括简洁、明了,结合自己的事例谈启示,过渡自然。同时,文中呼吁大人放下手机,言辞恳切,感情真挚。

范文三:

等着乘凉

有的漫画让我们会心一笑的同时,也能让我们有所思考。今天,我就看到了这样一幅引人深思的漫画。

一个人正拿着水壶要给他刚刚栽好的小树浇水,却看到有一个人坐在小树下。于是,他问那个坐在小树下的人:“你干什么?”那个人回答说:“等着乘凉。”

这个等着乘凉的人多么可笑啊!这棵小树才刚刚栽好,根本不能遮阴,他却已经等着乘凉了。更可笑的是,这棵树并不是他自己栽的,他想要抢夺别人的劳动成果。他的行为是可耻的,没有人能不劳而获。

看到这幅漫画,我不由得想到了我自己。每次做作业时,我一遇到不会的题目,就会大声呼唤爸爸,等爸爸来给我讲解,从来不自己思考。爸爸给我讲解完都会告诉我,下次要先自己动脑筋思考,实在想不出来才能去问他。我一边答应着,一边却在想:为什么要自己去费脑筋呢?反正爸爸都会帮我解决的。就这样,那些平时我不会的题目在考试中我还是不会,因此,考试成绩也总是不理想。

冰心的诗中写着:“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想想那些在奥运会上为国争光的奥运健儿,他们哪个不是经过了千万次的艰苦训练,才取得令人惊羡的成绩?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不能想着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因为抱着这样的想法,我们就会变得像漫画中的那个等着乘凉的人一样可笑。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让我们行动起来吧,只有付出努力,我们才会有所收获!

名师点评:小作者简要地描述了漫画的内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详细写了自己从漫画中获得的启示,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另外,文中引用冰心的诗句非常恰当,也使“我”的感悟更深刻。

语文园地八

[教学目标]

1.能交流、总结本单元课文内容有意思、语言风趣的特点。【语文要素】

2.能体会例句把事物比作人、把人比作事物来描写情景的表达特点,并能选择情景仿说。 3.能体会先概括后举例的段落表达方法,并能照样子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想法。 4.能了解颜体楷书的基本知识,初步感受《颜勤礼碑》等颜体书法作品的魅力。 5.朗读、背诵关于“为人”的五条名言。

152 / 156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例句把事物比作人、把人比作事物来描写情景的表达特点,并能选择情景仿说。 2.体会先概括后举例的段落表达方法,并能照样子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交流、总结本单元课文内容有意思、语言风趣的特点。(重点)

2.能体会例句把事物比作人、把人比作其他事物来描写情景的表达特点,并能选择情景仿说。(重点)

3.能体会先概括后举例的段落表达方法,并能照样子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想法。(重点)

一、学习“交流平台”,总结语言特点

1.让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自由交流感受:你喜欢哪篇课文?喜欢文中的哪些人物?为什么?

2.引导学生交流本单元课文中自己觉得风趣、幽默的地方。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从语言和内容两方面展开交流。

预设:

(1)孔君平与杨氏之子的对话让人觉得很有意思。 (2)丰子恺对手指的描写特别贴切、有趣。

(3)《童年的发现》中,老师给“我”和小伙伴解释梦中飞行的原因,其实也是老师在和孩子逗趣,“我”还特别认真地一直追问,显得很有意思。

3.教师小结:本单元的课文很有特点,我们可以从内容、写法、语言等不同的角度感受风趣和幽默。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第一题

1.让学生读一读第一题的两个例句,体会句子的表达特点,说说自己的感受。

预设1:第一个例句把无名指和食指比作关平、周仓,把中指比作关公,写出了三者关系密切、片刻不离,既形象又生动,把手指的样子写活了。

预设2:第二个例句写体操运动员的动作灵巧,就像猴子一样,特别生动。

提示:如果学生理解有障碍,可以先让学生读例句,概括句子意思,然后把概括后的简要的句子和例句放在一起比较,感受例句描写的具体、生动。

153 / 156

2.教师归纳总结:两个例句都是先点出要描述的事物或人的样子和特点,再用另一种相似的人或事物进行形象化的描述。这种把事物比作人、把人比作其他事物来描述某种情景的方式,可以使句子的表达形式更丰富,而且往往风趣、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3.引导学生在题后的三个情景中选择一个进行情景仿说,想一想怎样说得更生动。 4.同桌之间练说,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预设:他阔别家乡三十余载,今天终于回来了,就像倦鸟归巢,看着故乡的一草一木,双目中泛起了一层迷蒙的水雾,怎么也消散不去。

5.师生共同点评。教师出示评价要点:表达方法的运用是否妥当,想法是否表述清楚。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第二题

1.学生自读例句,教师提示关注段落中的标点符号,说说有什么发现。 预设:段落中使用了五个分号,说明写的是并列的几个意思。

2.追问: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哪一句是本段的关键句?围绕关键句是怎么展开的? 预设:第一句话是概括句,整段话围绕关键句举了六个方面的例子。 点拨:这段话用了先概括后举例的表达方法,说明了大拇指最肯吃苦。 3.让学生再读读这段话,说说还发现了写法上的什么特点。

预设:具体描写部分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句式工整,能感受到作者对大拇指肯吃苦精神的充分肯定。

4.让学生以“妈妈真勤劳”为开头,结合生活实际,用先概括后举例的方式写一段话,把意思说清楚。也可以自主选择一个情景,照样子写一段话。

5.学生完成后,四人一组交流所写的段落,互相评价。

6.指名在全班展示,其他同学点评。教师出示评价要点:从用了先概括后举例的表达方式、具体分成几个方面来说。

预设:

妈妈真勤劳,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和她密切相关。她每天清晨跑菜市场,总能买到价廉物美的食材;白天她穿梭在家中,走到哪里,哪里就变得干干净净;晩上她做的饭菜,手艺堪比米其林大厨。

7.教师小结点评。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了解颜体楷书的基本知识,初步感受《颜勤礼碑》等颜体书法作品的魅力。 2.朗读、背诵关于“为人”的五条名言。(重点)

154 / 156

一、欣赏“书写提示”,感受书法之美

1.学生自由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知道或喜欢的书法家,展示他们的代表作品。 2.让学生看《颜勤礼碑》影印拓本,交流感受,说说颜真卿的字有什么特点。 预设:颜真卿的字很有力度,比如“序”“君”两个字就笔画丰满,浑厚有力。

3.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同一个字在碑帖中,是一模一样的吗?提示学生比较两个“太”和两个“为”,说说自己的感受。

点拨:颜体同样的点画也有不同的变化,生动多姿,节奏感强,这也正是书法艺术的魅力。 4.教师介绍书法家颜真卿和《颜勤礼碑》。

二、学习“日积月累”,熟记名言警句

1.学生自读“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读准字音、读好停顿。教师相机指导。 (1)学生自由读,教师提示易错字的读音。如:“长戚戚”的读音是“cháng qī qī”;“恻隐”读为“cè yǐn”;“有所不为”的“为”是“做”的意思,读“wéi”。

(2)全班齐读,教师提示正确停顿。 2.指导学生理解名言警句的大意。

(1)引导学生思考每一句话都是什么意思。

(2)小组合作学习,借助字典等试着说说几个句子的大意。 (3)教师适时出示难懂词的注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 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明白,通晓,懂得。大意: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②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戚戚:忧伤、惊惧的样子。大意: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总是患得患失、局促忧愁。

③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恻隐: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大意:同情、怜悯之心是仁的开端。 ④多行不义,必自毙。

毙:死,扑倒。大意: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 ⑤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耻:羞耻之心。大意:人如果有了羞耻之心,有些不该做的事情就能够不去做了。 3.教师创设语境,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例如: (1)警察严肃地告诫罪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到小明热心帮助盲人,妈妈高兴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结:这几句名言警句,有着同一个主旨——为人。要处世,先为人,希望这些名言警

155 / 156

句能够给大家启示。

5.学生再次朗读这五句名言并尝试背诵。

[教学反思]

在“交流平台”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以交流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概括并拓展,让他们在自主交流时达到对知识的梳理,从而提高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教材在“日积月累”的板块中安排了关于“为人”品质的五条名言警句,旨在让学生懂得君子之道、为人之理。因此,教学时我除了要求学生背诵,还创设了相关的语境,引导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从而在生活中践行。

156 / 15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