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过渡衔接

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过渡衔接

2020-03-14 来源:乌哈旅游


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过渡衔接

张竞

重庆市南川中学校 408400

摘要:本文将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进行研究,从学生常见的一些错误,探讨如何处理好物理概念的科学性和阶段性的关系,讲清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了解学生三个方面开展论述,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高中物理难学的障碍,为学生顺利完成高中物理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初高中 物理教学 衔接研究 引言:

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高初中物理内容与思维的“高台阶”。使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普遍感觉物理难学,尤其是意志品质薄弱.学习方法不当的学生更是如此。这让他们过早失去学物理的兴趣,甚至打击他们学习的信心。如何搞好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帮助他们跨过“高台阶”,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与学的特点,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过渡衔接问题。

1、初、高中物理教材差异显著

初步分析现行高中物理课本(必修本)与初中物理课本(人教版新教材),发现有以下显著特点:初中物理重从物理现象到物理常识,学习是以记忆为主的常识性了解;高中物理则重从物理思维到物理本质,学习是以思维为主的能力培养方式。具体有如下一些特点:

(1).从直观到抽象:如物体——质点。

(2).从单一到复杂:如二力平衡——多力平衡;匀速运动——变速运动.圆周运动.简谐运动。 (3).从标量到矢量:如算术运算( 加减法)——几何运算(平行四边形法则)。 (4).从浅显至严谨:如重力——万有引力

(5).从定性到定量:如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定律。

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语法简单,所叙述的物理现象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且浅显易懂。绝大部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感受或体验相吻合,其规律不太复杂,运用的数学知识基本上是四则运算,且公式参量少,实验原理简单,易于操作,因此,学生对初中物理并不感到太难。所以,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相比,“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在初中远没有高中那么明显。

1

高中物理每节的内容较多,篇幅较长,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描述方式较多:有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等,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对同一物理现象或规律要求从多侧面观察它、研究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的要求更高。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往往感到物理模型抽象,不可想象。

由于高一学生的阅读理解、逻辑思维、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鉴别、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空间想象、灵活应用等能力都还没有形成,因此,突然提高思维要求,加之教材从物理学的知识体系出发,将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这五部分内容中最难的部分——力学放在高一起始阶段,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造成障碍。

2、学生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

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物理问题简单,现象直观、生动、形象、具体,容易理解;篇幅少,概念、公式少,容易记住; 题型简单,转弯少,数字小,易计算。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习惯于背,不习惯于推理、归纳、论证;习惯于简单的计算,不习惯于复杂计算( 如万有引力、人造卫星等题目);习惯于模仿,不习惯于创造;习惯于课堂合唱,不习惯于独立思考;用学生的话来说:“ 只要记住了公式,把题中已知条件代进去就可得答案”。

进入高中后,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多,叙述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花样多,加之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由于理解能力差,即使记住定义、公式,因不解其意,不注意适用条件,也往往乱代公式,乱用数据,而对万花筒式的题型变化,更是束手无策,望而生畏,失去信心。他们对一些形同质异、形异质同的问题,如两个看起来一样的问题,却要用两个不同的物理规律来解;而两个看起来完全不同的问题,却可以用同一规律来解的情况,就觉得物理好像真是无章可循。

3、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尚未形成

高一学生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问题中来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数理结合的能力还未形成。一是由于现行教材的编排体系问题,使数学、物理知识内容不同步;二是许多学生数学基础不扎实,如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似是而非,三是所用数学知识本身复杂,如力学部分所用的数学知识,比初中物理所用的四则运算复杂得多。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的三角知识;运动学中的二次方程以及根的合理性的判别;万有引力、人造卫星中的幂的运算、简单的极值运算等。这些导致了学生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差,解决物理实际问题就感觉很困难。

4、学生所学识与日常生活经验严重负反馈

学生通过十几年的成长与生活,接触、感受到许多物理现象,特别是力学现象。在初中阶段,所研究的力学现象,如杠杆原理、浮力问题等,与他们的生活感受及生活经验绝大部分是吻合一致

2

的。因此,他们有许多时候凭直观感受或主观想象,都能猜中正确的结论,而高中所涉及的物理感受更本质、更抽象一些,并且许多时候其生活经验或者潜意识中存在的根深蒂固的观点与实际的物理规律相矛盾。如在力的分解中,他们认为拉电灯的绳和电线的拉力大小与绳和电线的长度有关;难于理解互成角度的二力合成;又比如在直线运动中,匀速的概念根深蒂固,难以接受变速运动所带来的变化;再比如他们认为平抛物体的飞行时间随平抛的初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诸如此类的现象在力学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学生这些想当然的错误,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纠正与澄清,他们学习的信心就会大幅度降低。

5、部分学生知识面窄,不注意观察。

高一学生,特别基础差和来自农村的一些学生,由于受生活圈子的局限,课外阅读稀少、单一,导致他们知识面狭窄。不喜欢、更不善于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思考。即便是那些爱好体育运动、爱好打台球的男生,他们也不能将诸如篮球、足球、乒乓球、铅球、台球等运动与抛体运动、碰撞等物理现象联系起来。他们中绝大部分(特别是女生)对科普知识不感兴趣。遇到理论性较强的地方,就会感到枯燥乏味,逐渐产生厌烦心理和应付心理,加之到了高中,因生理、心理因素变化,易引起精力分散,产生一些消极的焦虑和烦恼,日常活动少,好静厌动。这些也会对他们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慢慢地对物理不感兴趣,逐渐失去信心。致使一部分同学认为与其花那么多时间在物理上长途跋涉,还不如省点时间,多抓一下别的科目算了。 6、解决高一学生物理学习衔接问题的措施和策略

6.1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形成了哪些分析能力,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的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

6.2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3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例如,许多初中物理教师在讲授“大气压”一节时,通常都会做下面这个实验: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大气压力,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又比如一位初中教师在讲授水不善于导热的内容时,在装满水的大试管里放入一条小金鱼,并用网状物将其隔在试管的底部。当在试管上部加热直到沸腾时,底部的鱼还在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水不善于导热。当在试管底部加热时,不一会小金鱼就会肚子朝天--死了,这说明水传热主要是通过对流来实现的。通过实验演示,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有效集中。从以上两个实例充分证明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就必须强化直观性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物理学习兴趣。

6.3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

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开始于疑问与惊奇,问题启动于思维”。改进课堂教学,每一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高昂,精神健旺,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欲讲内容,做一些随手可做的实验,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如在讲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时,可用易拉罐做成“水流星”实验,按照常规认识,当易拉罐运动到最高点时,水必往下洒,但从实验结果看却出乎意料之外,水并没有下落。接着使转速慢下来,学生们会发现慢到一定程度后水会下落,接着提出问题:要使水不落下来,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从而引入课题,使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进入听课角色。

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功,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

4

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着重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水平;

在讲解习题时,可以采用进行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用简单的方法就把刚才还觉得十分复杂的问题解决了,心里肯定有喜悦和惊奇的感觉,对这种解题方法、思维过程的印象也会十分深刻。

6.4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一般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用“整体法”解答比用“隔离法”简便。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6.5妥善过渡,降低台阶

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时,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积极性。其实,中学生感到学物理难并不都是学生的智力问题,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更大。因此,给学生创造一个成功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给学生一个缓冲、适应阶段,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开始时,适当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新课的引入,尽量从初中的角度切入,注意新旧对比,前后联系( 这要求高一物理教师必须熟悉初中物理教材)。另外,对教学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要作必要的复习与讲解。在进行例题分析时,不仅要分析清楚物理过程,也要对数学运算作较为详细的分析与演析,还可适当复习或补充三角知识(如反三角的表示、倍角公式等),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例题、作业和测试题一开始不宜太难,期中和期末的测试题应根据学生实际,尽量控制在60分以上和95分以下,以免学生盲目乐观或丧失信心。其次,对书本上精练的概念、定律、定理的叙述,要作适当的语法上的分析,用浅显的语言剖析含义,从多角度去阐述它们(文字、公式、图像等)。最后,对学生中想当然的经验错误,一定要及时针对学生情况,帮助他们找出错的原因,并及时纠正( 同时还要注意有的错误还可能重犯)。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例如.在设置课堂提问的内容与对象时,可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难的问题不应提问差生,以免他们由于答不出而处于尴尬的境地,从而产生

5

自卑感。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每单元授课完后,要认真进行单元归类复习,精心设计测试题,对于较难的题目在复习时可进行一些暗示,对差班甚至不惜\"漏题\",使他们在复习时具有针对性,在测试时获得一定的成功,从而激发和巩固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高中新生在物理学习上的特点和现实困难,尊重学生的这个基本实际,多想办法、研究和遵循物理教学的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跨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这个学习台阶。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