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立志从心持善修心做事定心———读王阳明《传习录》有感

立志从心持善修心做事定心———读王阳明《传习录》有感

2023-03-25 来源:乌哈旅游
Thinking·思考随笔杂谈立志从心持善修心做事定心—读王阳明——《传习录》有感文赵爱玲《传习录》是一部“心学”著作,是明朝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生前所授,弟子们整理编辑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相当于孔门中的《论语》。“传习”这两个字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对于“传习”二字的理解,古往今来因人而异。通过研读《传习录》,我比较认同“传”是学习方法上的传授,“习”是行动上的实践。“传不习乎?”强调“每日三省吾身”,对于师者而言,自问所传授的知识有没有认真学习、研究、思索、实践过;对于学生而言,自问老师传授的知识我有没有认真学习思索,有没有学以致用。“传习”重在教学相长,传授知识与学习达到经世致用。王阳明的所有学问可以概括为三个字:“致良知”。“良知”即一颗由心底发出的善心,一颗大爱之心、助人之心。把自己的善心表现出来,转化成“修己安人”的实际行动,即所谓的“致良知”。思政教学之余,我喜欢阅读文史哲和心理学著作。近年来,我对传统文化经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相继读完了《道德经》《周易》《庄子》《诗经》《论语》《传习录》……结缘传统经典对于既是思政教师又是心理教师的我而言,是人生之大幸。在阅读中,我领悟到中华文化的思想根基是持善守正,遵守大道。不论是《道德经》的“善者吾善”“尊道贵德”,《周易》的四德“元亨利贞”(把利益带给万物、守正不偏私),《论语》的“为政以德”,还是《庄子》的“行事之情而忘其身”“才全德不形”(全德是一种修道者追求智慧充实,内心平和祥宁,德不务与外表的境界),《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思无邪”(即思想纯正无邪)……阅读经典,可以让我们在德善大道滋养之下,纯粹而安静,内心更有定力,这正是圣贤指引的共修之道。王阳明从小立志要做“圣贤”,研修并精通儒释道。他一生为官坎坷,40多岁被贬到贵州龙场,在艰难困境中顿悟儒道的简易博大,创立“心学”,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这是王阳明“心学”的三套基本功夫。“致良知”是阳明学的核心主旨,也是他最得意处;“心即理”是“致良知”的根据;“知行合一”是“致良知”的具体贯彻。当然,“心学”的最终目标是让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王文成公全书》卷一《语录一》),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通过内心的“省察克治”等修养功夫,人人达到圣贤的境界。“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强调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宰性。人心能够知晓行为的善恶,也就能自觉地去为善,这就是本心的“明觉”。SHANXIEDUCATION67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Thinking·思考随笔杂谈“心即理”就是心中有个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所以一切道理都在心上,做事都是由“心态”引起的,观念行为习惯命运由心态监管。心的本体是诚,这是初心。世上的一切事物是否在你心里,在于你对世间万物是否有本心。如果你没有一颗真诚的心,一定做不出善良的事情。真理已在心中,我们去实践,只是去验证这个真理,最终目的就是磨练我们的心。“致良知”。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有良知,这是与生俱来的道德意识。时刻保持内心的光明,然后按照良知的指引前进,则前路也必定光明。时刻拂拭自己的内心,让良知不要被人欲遮蔽。“致良知”是作圣功,是成就圣贤人格,因而他告诉他的弟子:“尔身各各自天真,不问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示诸生三首》)每一个人都有“圣心”“良知”,这个心与良知圆满自足,不需外求,努力致良知就可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事业。“知行合一”。“知”是“良知”,也就是内心;“行”是“实践”。不能把“知行合一”简单地理解为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知”主要指格物致知之知,是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力行之行,是人的道德实践活动和实际行为。“知行合一”是指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相符合,当然也包括思想、意识和实际行为相一致。王阳明把他的心学浓缩为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看似很简单,又很深刻。有个故事完美地阐述了这四句话:有位老农穷得吃不上饭了,找到王阳明卖地,王阳明看他可怜,不忍心买他的地,就先借钱给他。后来王阳明游玩时,看到一块风水宝地,他说:“这块地的风水太好了。”他的弟子告诉他,本来老农要卖的就是这块地。王阳明后悔了,但他又说:“我怎么会生出‘后悔’的想法呢?”于是他闭目冥想,过了一会,睁开眼说:“刚才的私欲已经被我克掉,我的心情又回归愉悦了。”王阳明认为,一切学问、修为归结到一点,就68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自己的良知去行动。研读《传习录》,对于我从事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职业而言,意义深远。结合自己的生活与工作,谈谈我浅显的领悟。一、立志从心,量力而行是什么?”老师回答:“唯读书登第耳。”王阳明却说:“登第恐未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即便是状元父亲的极力反驳,也没有动摇他做圣贤的心志。王阳明认为状元是外在成功,要追求内在的修养就要多读书做圣贤。从此,这个志向一直影响着王阳明,在思考和实践的时候,王阳明都是按照这个标准回答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王阳明一生充满磨难和困苦,但是他坚守良善之德,用实际行动完全靠自己修成了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标准的圣贤。王阳明讲过,“立志贵专一”“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欲树之长,必于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去夫外好”。有所取舍,专注专一,认清自我优势,选择好自己的人生道路,方能成就自我。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自幼被“家长的愿望”所安排,长大后安排自己的孩子,选择大学专业、就业甚至成家……他们几乎从来没有遵从内心的志向,少了亲身体验选择的机会,也就没有机会尝试失败,缺少奋斗的内在动力、坚定的信仰和百折不挠的勇气。我在很小的时候,受到做过私塾先生的爷爷言传身教的影响,立志做教师。从教26年来,面对名与利的诱惑,我遵从内心,立志做一个有使命感的老师,每天用这个标准要求自己,自我省察,精益求精。二、持善修心,做事定心在王阳明看来,要想修养到位,就必须修养身心。人的言行是人的内心的外在反映。从人的内心世界开始才能让人的言行符合规范,达到一定境界。当其外在言行举止有善的表现,其内心就是至善。“此13岁的王阳明问自己的老师:“人生第一等事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Thinking·思考随笔杂谈心光明,亦复何言”。我们内心充满阳光,如果是良知,那将会像阳光照在阴影上,很多不好的情绪便会自然而然地消失,眼中看到的都是美好的,就会发自内心感受到幸福。幸福一词源自“良知”,来源于“仁”,或者说“爱人”。如果用自己的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那么你就会感受到最大幸福的滋味。教育就是引导人走向幸福。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让孩子拥有幸福的能力。只有当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时,才能够体会到真正的幸福。上学年,我的班级里有一名女生L,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她很自卑,每天上课都不敢抬头。因口齿不清,也很少说话。我想找个适当的机会为女孩做一些事情,希望她可以获得尊重,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有一次检查作业,我在三个班学生的作业本里,发现了一本最好的作业,一看名字竟然是L!这本作业好的标准是:第一,字迹非常工整,从头到尾,一个字一个字、一笔一画,很端正。第二,我有一次说最好把月考的试卷写个反思,大多数学生写得很简单,空洞像喊口号,只有L写得非常真诚。她写到自己一直没考过高分数,说自己是个笨孩子,学不会。我反复读了三遍,仿佛在倾听一个孩子发自内心的无能为力的挣扎。点评作业时,我温和地对全班同学提了个问题:“这次政治作业,三个班有一本是最好的,大家猜猜看,是谁呢?”同学们纷纷猜名字,有说其他班的,我说“就在咱们班”。同学们热情高涨起来,像是得到了鼓励,继续猜名字。我笑而不语,只说“猜到谁,谁请站起来”。站起来的有30多位同学。我微笑着说:“祝贺站起来的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是同学们心目中最认真最优秀的。为你们喝彩!”在热烈的掌声中,这些同学非常开心自豪。我接着说:“你们从现在开始一定不要辜负同学的欣赏哦!”我看到每个同学脸上洋溢着被欣赏的幸福,感受到班集体里有一种奋进的正气在升腾。我看到每个同学都在寻找那个作业最好的学生是谁。就在全班同学的期待中,我一字一句慢慢地说出L的名字,那一刻,同学们投向L的目光充满了敬意。我请L走上了讲台,并让全班同学传阅了她的作业本。同学们心服口服。我请L分享了感受,并问她有什么兴趣爱好,她说喜欢做手工。我说:“你作业写得这么好,我相信你手工做得也非常棒。你相信自己吗?”L低着头小声说:“我相信!”我说:“你抬起头大声再说一遍!”L抬起头,在大家赞赏的目光中,高声说了一遍。教室里响起了真诚而热烈的掌声。我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要相信自己!请不要带着分数和成见看人,我们要尊重身边的每个人。”那一节课以后,我看到了越来越开心的L。看到孩子们的微笑,我也觉得很幸福。纵观古今,那些有成就的人,不一定在学问、智能上比普通人强,强的正是知道如何定心,如何提高定心的功夫。读书学习提升了智慧,增强了自信,不会在任何场所怯场,会安心很多。但是王阳明说:“光读书是不够的,需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王阳明认为“致良知”是人一生要做的事,在事上磨练,一日之内不管有事无事,只一心一意培养本原,做事才是真功夫。做事要符合良知,干干净净做人做事。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要做好本分职责,“尽吾心之良知”,不能因为外界的毁誉或者一时得失动摇做事的信念。我是一名普通的思政教师和心理教师,肩负立德树人、健康心灵的使命,通过阅读圣贤书,特别是读《传习录》,学习“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修心安人,做事定心。每天觉察自己、检视自己和反省自己,时刻提醒自己迅速回到正确的思维和行为上来;通过做好每件小事情打磨自己、修炼自己,我的内心变得越来越干净、越来越澄明。(作者单位:河津市实验中学)责任编辑潘丽萍(投稿邮箱:389696830@qq.com)SHANXIEDUCATION69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