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动能源清洁高效利用
坚持和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推行用能预算管理。坚持能源节约与高效利用并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高效节能技术产品推广应用,深入实施节能重点工程,推进能源综合梯级利用,推动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数字基础设施等重点用能领域能效提升。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用能方式变革。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加强能源需求侧管理,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实施需求侧响应,引导用户自主参与调峰、错峰,提高能源系统经济性和运行效率。因地制宜、稳步有序推进电能替代,推进港口岸电建设,到2025年,力争全省建成充电站约4500座、公共充电桩约25万个;鼓励发展1NG单一燃料动力船,完成约1500艘适改的内河船舶1NG清洁动力改造,配套建设船舶1NG加注站,减少船舶污染排放。拓展氢源渠道,推进丙烷脱氢、谷电及清洁能源制氢,扩大氢能利用规模。 二、主要目标
展望2035年,广东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更高水平,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携手
港澳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率先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人民群众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广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加彰显。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文明素养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更加协调,建成文化强省、教育强省、人才强省、体育强省、健康广东和更高水平的平安广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基本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总体形成,碳排放率先达峰后稳中有降,能源利用效率力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广东基本建成。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优势全面确立。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率先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一)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全省GDP年均增长5.0%左右,到2025年GDP约为14万亿元。经济内生动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提升,实现供给和需求结构在更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实现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轨
道上稳健运行。
(二)创新强省建设取得新突破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建设,创新体系更加完备,科技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效。国家和省实验室、科技基础设施等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布局,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加大,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三)现代产业竞争力赢得新优势
制造强省建设深入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培育形成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制造业创新集聚地。农业基础更加稳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初步建立,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壮大,数字对产业发展的赋能作用显著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推动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不断攀升。
(四)改革开放再出发迈上新高度
以深化市场化改革为牵引,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经济特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营商环境、现代产权、要素配置等领域改革不断深化,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基本形成。深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高水平开放进一步扩大,自贸试验区制度深化创新,外贸进出口稳中提质,双向投资质量显著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五)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实现新跨越
落实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珠三角核心引领作用全面提升,沿海经济带成为全省产业发展主战场,北部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成效明显,基础设施通达程度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乡村振兴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六)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境界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建成,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清晰合理,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建立,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的控制水平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碳达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安全屏障质量进一步提升,森林质量稳步提高,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典范。
(七)文化强省建设迈出新步伐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更加协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生活日益丰富,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创新,岭南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
升,文化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A)幸福广东建设取得新成效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民生底线不断筑牢,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收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人民健康素养和水平持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达79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显著提高,教育强省建设加快推进,体育事业发展保持全国领先,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九)现代化治理能力达到新水平
地方性法规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依法决策机制更为健全,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法治广东建设成效显著,建设成为全国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十)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新提升
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经济安全、人民生命安全、社会安全保障更加有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国家安全南大门更加牢固。 三、总体要求
围绕总定位总目标,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扎实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四、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贯彻落实交通强国战略,构建内联外通的综合交通网络,建设世界级综合交通枢纽,提升综合运输服务水平,加快形成12312交通圈,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一)强化多向连通的综合运输大通道
全面推进沿海高速铁路建设,加快建设赣州至深圳、广州至湛江、广州经汕尾至汕头、珠海至肇庆高铁,推进柳州至广州铁路、广州至珠海(中国澳门)高铁、南宁至玉林铁路至广湛铁路连接线前期工作,规划研究广州至清远铁路延伸至永州,谋划推进深南高铁与广湛高铁茂名至岑溪连接线、京广高铁与京九高铁韶关至龙川连接线,推进沈海高速公路、京港澳高速公路等粤境瓶颈路段改扩建,打造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东联海峡西岸、联系长三角地区,西通桂滇黔、连接成渝地区,北达湘赣鄂、连通京津冀地区的三横四纵综合运输通道。到2025年,全省铁路运营里程达6500公里,其中高快速铁路运营里程36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2500公里。
(二)完善便捷高效的区域交通网
提升广州、深圳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竞争力,统筹珠江口西岸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布局,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推进深中通道、狮子洋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莲花山通道建设,构建以广佛一港深、广佛一澳珠以及珠江口跨江通道为主轴,覆盖中心城市、重要节点城市、主要城镇的大湾区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强化汕头、湛江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提升韶关综合交通枢纽能级,加快建设粤东城际铁路网,建设汕头澄海至潮州潮安、湛徐高速乌石支线、信丰(省界)至南雄高速公路,提升汕头、湛江、韶关等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水平。完善覆盖广泛、通畅便捷的普通干线网,提升普通国省道、普速铁路运输服务水平,推进四好农村路提档升级,加快危桥改造,建成互联互通、功能完善的城乡基础交通网。
(三)建设世界级港口群
增强广州、深圳国际航运枢纽竞争力,以汕头港、湛江港为核心推进粤东、粤西港口资源优化整合;优化内河港口布局,加快西江、北江等内河港口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推动形成全省港口协同发展格局,携手港澳共建世界级港口群。继续完善内河高等级航道网络,推进东江航道扩能升级、北江航道扩能升级上延研究并适时建设,更好发挥珠江一西江黄金水道功能,积极推进绿色航运发展。统筹推进沿海主要港口疏港铁路和出海航道建设,支持具备条件的内河港口引入铁路专用线,积极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形成以
沿海港口为枢纽,面向全球、辐射内陆的交通物流网络。到2025年,全省万吨级以上泊位超380个,港口货物年吞吐能力达21亿吨(其中集装箱年吞吐能力7500万标准箱),高等级航道达到1445公里。
(四)建设国际一流的航空枢纽
按照功能互补、运营协同的要求,统筹推进全省航空发展,提升广州国际航空枢纽竞争力,加快深圳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增强珠海机场功能,新建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实施惠州机场改扩建,提升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机场服务能力,研究布局若干支线机场,构建国际航线、国内干线、区域支线相互支撑的航线网络。坚持市场主导、以资本为纽带,以珠海机场为试点,推进全省机场资源整合,探索推动形成统一的机场运营管理主体,携手港澳共建世界级机场群。积极推进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引入枢纽机场,强化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加快发展通用航空,在广州、江门、清远、潮州等地布局建设一批通用机场。到2025年,民航旅客年吞吐能力达2.5亿人次,货邮年吞吐能力达650万吨。
(五)发展高品质的客货运输服务
按照零距离换乘的要求,以大型铁路枢纽为重点,规划建设广州枢纽能级提升工程、深圳西丽综合交通枢纽等一批多方式衔接、立体化设计、多资源整合的新型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发展旅客联程运输,推行客运一票制一卡通,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粤东地区等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按照无
缝衔接的要求,依托港口、铁路、机场等货运场站,统一标准和规则,规划建设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深圳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汕头广澳国际集装箱物流中心等一批铁路物流基地、港口物流枢纽、航空转运中心,大力发展一单式货运服务。加快发展海铁联运、江海联运及内河铁水联运,以南沙港铁路为试点,探索海铁联运运营组织新模式。研究货物空铁联运,积极发展航空货运和高铁货运。
(六)加快交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支持600公里时速高速磁悬浮系统、400公里时速高速轮轨列车、 250公里时速高速货运列车等新型轨道交通装备的研发和应用,加快双层集装箱铁路运输通道规划布局。加快发展智能交通,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广东国家交通控制网和智慧公路试点工程、广州港和深圳港集装箱码头智能化工程、骨干机场智慧化改造工程、广州等地综合客运枢纽智能化改造试点等项目;完善广东省综合运输管理服务云平台和公共信息大数据平台,提升交通管理智能化水平。鼓励交通共享经济创新发展,研究推动无人驾驶等交通新业态健康发展。
五、十四五时期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大项目工程 (一)综合交通网络
对外通道:重点建设赣州至深圳铁路、广州至清远铁路延伸至永州、南宁至玉林铁路至广湛铁路连接线、广州经汕头至漳州铁路、广州经湛江至海口(海安)铁路、瑞金至梅州铁路、柳州至广州铁路等项目,推进广州经连州至临武(湖南)、阳春经信宜至陆川(广西)、罗定经信宜至浦北(广西)、
化州至北流(广西)、龙川至寻乌(江西)、信丰(省界)至南雄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
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粤东城际铁路、深中通道、狮子洋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莲花山通道等项目建设。
(二)综合交通枢纽
世界级港口群:重点建设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五期和国际通用码头工程、深圳港盐田港区东作业区集装箱码头工程、深圳港西部港区出海航道二期工程、珠海港高栏港区集装箱码头三期工程、珠海港高栏港区港弘码头扩建工程、汕头港广澳港区三期工程、湛江港40万吨级码头及航道工程、韶关港乌石综合交通枢纽一期工程、茂名港博贺新港区30万吨级原油码头及航道工程、汕头港广澳港区疏港铁路、湛江港疏港铁路、茂名港疏港铁路等项目。
世界级机场群:加快建设广州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深圳机场三跑道扩建工程、珠海机场改扩建工程、惠州机场改扩建、湛江机场迁建、韶关机场军民合用、揭阳潮汕机场航站区扩建等项目,加快推进梅州梅县机场迁建、阳江机场、云浮机场等项目前期工作。
客运枢纽:重点推进广州枢纽能级提升工程、深圳西丽综合交通枢纽、汕头站综合交通枢纽、湛江北站综合交通枢纽等项目建设。
物流枢纽:重点建设广州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
深圳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湛江市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广珠铁路官窑货场物流园、汕头广澳国际集装箱物流中心等项目。 六、建立现代化水安全保障体系
坚持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推进广东水网建设,强化涉水事务监管,构建节约高效、保障有力、人水和谐、风险可控的水安全保障体系,实现水利大省向水利强省的跨越。
(一)全面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大力推进西江、北江、东江、韩江和鉴江等大江大河治理,争取干流堤防全面达标;加快港江蓄滞洪区、江河主要支流及独流入海河流、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等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实施堤防巩固提升工程,完善、提升大湾区水安全标准体系,全面提高防洪潮能力,力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实施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攻坚行动,全面完成现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建立健全水库常态化除险加固和运行管护机制。建设生态海堤,提升沿海地区抵御台风、风暴潮灾害能力。加强重点涝区排涝能力建设,强化流域防洪抗旱监测预警预报及调度,科学规划和建设临时蓄滞洪区,提升超标准洪水应对能力。
(二)优化配置水资源
坚持节水优先,落实广东节水行动实施方案,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水平。构建以东江、西江、北江和韩江为区域主要水源的水资源配置骨干网络,加快推进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谋划深汕特别合作区供水、粤东地区水资源配置、珠中江供水一体化等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前期论证,适时开工建设。新建一批大中型水库,因地制宜建设小型水库,增加调蓄能力。完善城镇应急备用水源规划建设。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大力推动农业节水增效,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配套建设计量设施,健全节水激励机制。
(三)提高水利治理能力
推进广东智慧水利工程、水文能力提升工程建设,推动全省大江大河和重要水利工程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和管控智能化,完善水文站网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监管法治体制机制,强化江河湖库、水资源、水旱灾害防御、水利工程运行、水土保持等重点领域全过程、全要素监管,全力提升涉水事务监管水平。完善深化水利投融资改革、流域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统筹能力建设、水资源费分配使用、水库汛限水位动态管理等十项制度。
资料整理来源: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