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
任凌芝
[摘 要]政治发展意味着基本政治价值的不断实现和政治形态的前进上升,政治稳定意味着政治社会生活局面的安定和政府政策的连续性、相对稳定性。 它们是政治生活的两个价值目标,同时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政治发展有利于政治稳定,政治稳定为政治发展提供条件。 在步入现代化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进程中,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也会出现矛盾冲突,因此为了使二者并行不悖,需要对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进行协调。 可以通过加快经济发展、推进渐进式政治改革、认真统筹利益关系、不断完善社会流动机制和规范公民政治参与等方式协调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
[关键词]政治发展;政治稳定;协调
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是现代政治学的两个重要术语,是政治学研究的两个重要范畴。 政治发展意味着基本政治价值的不断实现和政治形态的前进上升, 政治稳定意味着政治社会生活局面的安定和政府政策的连续性、相对稳定性,二者都是人们不断致力的政治价值目标。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不是毫不相干的,二者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有时候甚至互相冲突。 在现代化的进程当中, 如何做到政治不断发展,同时又保持政治的稳定,使这两个政治价值目标并行不悖,这需要对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给与协调。
一、 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概念
政治发展这一概念是西方政治学者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他们使用这个概念来描述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上所发生的变化。 二战
1
后,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和两极格局的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为了占领世界的统治权,积极向第三世界的新兴民族国家推销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民主模式和政治制度等。 他们认为,这些新兴民族国家只有以西方的政治设计为模板,才能实现政治的不断进步,实现政治的发展。 政治发展概念由此产生并不断流行起来,现已成为现代政治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和研究对象。政治发展是“二战后摆脱殖民统治的亚非拉新独立的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建构过程的一个概念,它客观上指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变迁的过程”。
中国学者大多从唯物史观出发,他们一般认为,政治发展指政治体系由低级向高级的上升变化,“是政治体系综合能力的发展,其中包括:政治合理性基础的扩大,政治制度化水平的的提高,政治参与机会的增加,民主程度的提高,公民自由权利的保障和实施等”,其实质是 “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发展要求的, 由进步阶级或集团推动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调整过程”。综合以上关于政治发展的概念,可以认为,政治发展就是政治体系及其运作不断完善与进步的积极变化过程和状况, 其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民主化、制度化、程序化、法治化和高效化。
政治稳定研究源于古代希腊, 但是把政治稳定作为政治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 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对第三世界的新兴民族国家提供援助和推销自己的价值观的同时,他们发现,这些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并没有促进社会政治的相应发展,相反,其结果却是官员腐败、行政无能、暴力冲突、政治动荡和政权更迭频繁。 这引起了西方政治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政治稳定问题遂成为了政治学的重点研究领域。 亨廷顿是当代研究政治稳定问题的代表, 他认为政治稳定包含两个基本要素,即秩序性和继承性,秩序性指没有政治暴力、压抑,或者体制的解体;继承性指未发生政治体系关键要素的政变、政治演进的中断、主要社会力量的消失, 以及企图导致政治体系根本改变的政治运动。 “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存在的有序性和连续性, 表现为政
2
局稳定、 政府运转民主高效、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二、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
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都是政治生活的价值目标,二者并不是毫不相干的,而是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整个历史过程来看, 政治发展是有利于政治稳定的,但不排除特定历史阶段、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历史过程中政治发展对政治稳定会带来负面作用。 政治属于上层建筑,生产力的发展势必引起经济基础的变化,进而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引起政治的发展。 政治发展是政治体系自身的完善与进步,它能够促进政治生活朝着和谐有序的方向发展, 同时政治发展往往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进而促进政治社会生活的稳定。 在现当代,政治发展往往是伴随着现代化而发生的, 现代化是一个多层面的进程。 在亨廷顿看来,其中与政治最密切的层面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动员,二是经济发展。 对于步入现代化的国家, 社会动员与经济发展往往存在着差距,结果造成了社会颓废,如果能够给予社会流动机会,人们的社会挫折感将逐渐减弱。 但对于这些国家来说,都市化有限,社会流动往往不畅通,从而制约着民众迫切要求改变社会地位的期望, 于是人们纷纷参与政治,要求政府满足其愿望。 但由于这些国家的政治制度化水平较低, 致使人们的期望很难通过制度渠道来表达, 同时也很难在政治制度框架内得到缓解,于是就造成了政治不稳定。 “社会动员和政治参与的速度偏高, 政治组织化和制度化的速度偏低,其结果只能是政治不稳定和无秩序”。亨廷顿的三个公式简练地总结了这一逻辑过程, 即社会动员 / 经济发展=社会颓废; 社会颓废 / 流动机会=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 / 政治制度化=政治不稳定。 也就是说,现代化的结果加重了政治体系的负荷,而政治体系难以满足不断扩大的参政要求, 这就增加了政治动荡的可能性。 亨廷顿得出结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
另外,政治发展意味着政治形态的变化,它会打破原有的政治结构,触及原有的利益
3
格局,这样势必造成利益格局中的一部分人的利益受损。 如果不能对那些利益受损的人们给予引导、协调或补偿,很可能会激发他们的怨恨情绪, 进而导致他们参与政治的扩大。 他们可能通过体制内渠道,也可能通过体制外渠道参与政治, 体制内的政治参与对政治稳定一般不会造成威胁, 但体制外政治参与则会影响政治生活稳定。 所以政治发展本身会在客观上带来一定程度上的不稳定。
另外,政治发展也不是无条件的,它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 很难想像在一个动荡的社会是如何实现政治发展的,因此可以说,政治发展以政治稳定为前提。 政治稳定不仅是政治体系自身存在与运作的需要,也是实现政治变革和政治发展的必要条件。 如果一个国家处在严重的政治动乱和无序状态之中,政治价值的实现必然受到阻碍, 要想实现政治发展是很难的。 政治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为其提供外部条件,“缺乏基本的有序、稳定的环境,政治发展无从谈起,政治发展的一些重要目标,如民主、平等、有效性便失去了实现的保障。 ”邓小平曾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 什么都搞不成, 已经得到的成功也会失掉。”从邓小平的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基础性条件。
三、协调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对策
为了实现政治发展, 需要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为了保持政治的长期稳定,又不能无视政治发展,但在现代社会转型时期,政治发展又会造成政治不稳定,因此,需要对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给予协调。
(一)加快经济发展
经济是基础,在一个经济落后,甚至连人们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的国家, 要想实现政
4
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简直是天方夜谭, 所以协调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前提是加快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可以为政治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例如,进行民主政治建设,需要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作支撑;提高政治效能,需要借助工具设备和一定的技术手段,等等。 同时,经济发展还能极大地促进政治稳定, 当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改善,生活都很殷实时,很少有人会做出示威游行,甚至是暴乱这样的行为,因为那样做往往得不偿失,对人对己都不理性。 亨廷顿在探讨政治不稳定的原因时,提出了三个公式,其中一个是社会动员 / 经济发展=社会颓废, 这意味着经济发展与社会颓废是负相关的,即经济越发展,人们的社会挫折感越低,社会颓废感越低,表示人们对现状比较满意,政府的合法性较强, 民众不大可能做出威胁政治体系的过激行为, 从而政治生活就很可能呈现秩序性和有序性。 由此不难看出,加快经济发展,对于协调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是前提性的、基础性的。 协调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首先要加快经济发展。 政治体系应该毫不动摇地以经济为中心, 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经济发展,忽视民众物质生活的改善,要把保障和增进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推进渐进式政治改革
实现政治发展的两条基本途径是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政治革命是自下而上的群众运动,大多采取激烈的暴力方式,其目标在于推翻现有秩序,建立一个新秩序。 政治革命虽能实现政治发展,但它往往会带来政治动荡,这对政治稳定是十分不利的。 除非原有统治十分腐败落后,原有政治秩序十分不公平,不采取革命的方式就不能实现和维护民众的正当权利,不能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政治秩序,否则绝不提倡进行政治革命。 政治改革则不然, 它是自上而下的,是政治系统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对现有政治结构及其运作方式进行兴利除弊、 革故鼎新的改进,整个过程处于政治体系的控制中。 需要指出的是,政治改革大致分为两种,一是激进式改革,即“休克疗法”,二是渐进式改革,即“费边战略”。 激进式改革有利于缩短改革时间,实现一步到位,但却会增加社会阵痛的强度,
5
只有在政治格局结构和政治秩序相当稳定, 广大民众十分渴求实现变革且已经做好准备的情况,这种方式才是可行的。 渐进式改革虽需要持续较长时间,但它却有利于化解不利因素,有利于随时调整改革计划,减小改革的阻力,减轻改革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通过比较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 渐进式政治改革基本上不会引起社会大范围的动荡, 它既实现了政治发展, 同时又有利于政治稳定, 所以是协调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一个重要策略步骤。 为此, 政治体系应制定比较详细的改革计划,循序渐进地落实,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和步骤,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冲突,使改革稳步推进。
(三)认真统筹利益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类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 利益关系是最根本的社会关系。 当代社会,人们往往注重效率,而对公平重视不够,从而导致的结果是社会利益分配差别较大, 部分人的正当利益得不到维护, 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出现不和谐,从而促使矛盾紧张,社会张力增强,从而给稳定带来了隐患。 政治发展是社会现代化在政治上的表现,在政治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和利益意识逐渐增强。 由于现代化对竞争和效率的重视大于对公平的重视, 导致利益格局呈现多极化,甚至是两极化的态势。 社会强势群体占有的资源在一定时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 而社会弱势群体占有的资源越来越少, 这势必引起弱势群体的不满。 他们要求获得相应的利益,改变自己在利益中的弱势地位, 如果这一要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满足,他们就可能会采取极端手段,从而影响政治稳定。 并且,政治发展自身带来的政治结构、政治体制和政府政策的变化会触及原有的利益格局, 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 这部分人本来在政治系统中占据有利地位,享有较多的政治利益和其他利益,政治发展后,他们的利益受到了较大影响,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参与政治,阻碍政治变革,甚至潜在威胁政治稳定。对于这些人,应该对其进行教育、引导和疏通,做好他们的思想和政治工作, 必要时对其利益进行适当补偿,力求得到他们的配合和支持。 总之,在政治发展
6
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认真统筹利益关系,给弱势群体给予利益照顾与帮助, 给利益受损者给予疏通和引导,必要时给予适当补偿,努力避免各利益主体之间出现矛盾激化的局面, 努力使利益关系呈现均衡和谐的局面。
(四)不断完善社会流动机制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随着现代化的层层推进与深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日益不满足于局限在某个固定的社会场所、社会层级,人们日益要求进入其他社会空间,期望能够尝试新的生活,能够获取更高的社会地位,能够达致自己的理想目标。 例如,农村的一些知识青年日益渴望走出农村,进入城市谋取出路,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另外,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困扰和迷惑,例如,城市的喧嚣使一些城市居民难以忍受, 交通的改善使山区的人们想知道繁华的都市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状况,等等。 那么,应该如何摆脱种种困扰和迷惑呢,社会流动不失为一种方式。 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的社会流动期望越来越明显和强烈, 政治体系要努力满足人们的这一要求,为此则需要完善社会流动机制。 按照亨廷顿的观点, 政治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政治制度化, 而社会流动机制是政治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完善社会流动的机制就属于政治发展的一个方面。 完善社会流动机制, 不仅能够促进政治发展,而且能够满足人们的期望,减少社会颓废感,因此可以促进政治稳定。 为此,政治体系应该创造和提供更多的社会流动机会,畅通社会流动渠道,破除社会流动障碍,消除社会流动歧视现象。
(五)规范公民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又称参与政治,是指人们为了实现自身利益和要求, 通过各种合法或非法的方式和渠道影响政治过程的行为。 政治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指民主的深化、扩展,而民主则意味公民政治参与的扩大。 “政治参与的扩大是政治现代化的标志”。可以说,政
7
治发展离不开政治参与的扩大,政治参与的扩大是政治发展的重要衡量尺度。 在政治发展过程中,随着公民民主意识、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的不断增强,公民政治参与将会日益扩大,尤其当人们想获得更多利益或是当利益受损时, 他们就会通过多种手段参与政治,这些手段有的是体制内的,但也不排除存在体制外的可能。 体制内的政治参与对政治秩序不会造成大的冲击, 而体制外的政治参与如果不能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很可能导致动乱。 因此,应该采取措施规范公民政治参与。 首先,政治体系应提高自身开放程度, 满足公民日益增强的参与政治的要求。 其次,疏通体制内的政治参与渠道,发挥原有渠道吸纳公民政治参与的作用。 再次,进行政治制度化建设, 完善政治体制, 适度扩大公民政治参与渠道,积极探索新的切实可行的政治参与形式。 最后还要对体制外政治参与给予积极引导与协调, 对参与的公民进行教育、疏导,但对于一些严重危害政治稳定的政治参与方式要依法予以打击, 并依法追究相关人的法律责任。
总之,在现代化进程当中,协调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是政治体系的一个重要任务, 同时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工程, 涉及的方面较多, 涉及的关系较复杂,它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需要做好长期规划,不断细致地做工作,不断尝试,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方式方法。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政治发展的要求迫切,期望较高,社会政治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然而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社会矛盾冲突凸显,威胁政治稳定的潜在因素随时会显现出来并发挥作用,如果处理不好,则可能诱发社会动乱。 所以,我国政府和人民应重视这一情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在实现政治发展的同时,努力保持政治社会的稳定,为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加快社会主义发展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英]戴维·米勒.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
8
社,1992.
[2][美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 ,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美 ]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M].王冠华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4]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杨正喜 . 论新时期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 [J]. 政治学研究,2006,(2).
[7]孙关宏.政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10][美]塞缪尔·P·亨廷顿.难以抉择 [M].汪晓寿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1988.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