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17-郑慧慧-依托动态资源_让课堂充满生命力

17-郑慧慧-依托动态资源_让课堂充满生命力

2022-05-27 来源:乌哈旅游


依托动态资源 让课堂充满生命力 ——浅谈小学语文有效课堂的构建

【摘要】新课程把教学看作是师生积极互动的过程,“动态资源”便是在这种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的课程资源。面对这些突发生成的动态资源,教师需要从原有的教学目标出发,用已有的实践经验灵活地加以激活、捕捉和运用,做到及时捕捉“疑点资源”、巧妙处理“突发资源”、充分利用“亮点资源”、正确对待“错误资源”,快乐共享“差异资源”,从而改变教学的预期行为,重新构建教学全过程,让课堂不断焕发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动态资源 有效课堂 生成

“动态资源”是指师生在合作交流、思维碰撞的动态课堂教学中,及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之外的新信息、新思维。它是师生在一定情境下的真实体验,是一种稍纵即逝的宝贵资源。比如,在课堂上学生突然抢话说;学生的质疑、兴奋;学生出现的错误、学生的心理、学生的差异或者学生有时的固执己见、教师的失误等。这种新的课程资源,随着新的环境和新的教学方法而变化,依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从而使课堂更富有生命活力,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

一、关注“动态资源”的必要性

当我们走进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便往往能发现:在面对课堂教学中及时生成的宝贵的“动态资源”,有许多教师无法运用自身的经验和智慧加以充分地利用,一次又一次地失去了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实践、体会、发展能力的好机会。

一次,我听一位老师在执教人教版第三册《坐井观天》一课后,设计了“青蛙跳出了井口,( )。”的说话训练,同学们发言踊跃。

就在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时候,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出现了:“老师,我觉得青蛙跳出井口以后,它会觉得还是井里的生活好,所以又跳了回来。”

同学们哄堂大笑。这个老师也一时不知所措,反问着:“为什么小青蛙又会跳回井里呢?”

“因为小青蛙跳出井口以后,渴了想喝水,可是发现河水上漂满了垃圾。” 接着,又一个“另类”的声音爆发了:“老师,我觉得小青蛙也不喜欢跳出井口的。它一跳出来,就被一个大网罩住了,原来是卖青蛙的坏人抓住了它。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

面对这两个半路上杀出来的“程咬金”,那位老师显得很无措,她红着脸,若无其事地搪塞了一句:“有没有小朋友可以再来说说小青蛙跳出井后看到的美丽景色呀?”随即又将小朋友们拉回了自己的思路,学生再次被束缚在预设教案的“包围圈”内。

虽然这仅仅是一次很小的意外,但它对于鲜活的课堂来说是非常正常的。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及时生成的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不是教师可以主观决定和预料的,哪怕你预设再充分,由于学生的不同、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会有意外情况的发生。上述这个案例只是我们在处理课堂中生成的“动态资源”的一种不恰当的做法——“视而不见”,其他不恰当的做法还表现为:对学生的回答、意见“全盘肯定”不加评议,或是对学生的回答、意见“放任自流”,最后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等等,任由许多宝贵的“动态生成资源”白白溜走,错失了许多教育和产生教学亮点的时机。

因此,如何有效地捕捉并利用课堂上生成的“动态资源”,使之开放地纳入预设的课程目标中,将原先可能成为遗憾的“动态资源”转化成教学的亮点,促进课堂的良性发展,有着亟待研究的重要意义。

二、有效利用“动态资源”的实施策略

(一)及时捕捉“疑点资源”——拨云见日,渐入佳境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一旦心里有了疑问,就会迫切地表现出“希望能提出疑问并获得解答”的欲望。而疑问的提出往往会打乱教师原本的教学设计流程,使有的老师手足无措。但是“学贵有思,思起于疑”。学生有疑问,就会有解决问题的内在需要,这正具备了有意义学习的倾向,即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内部动机和心理倾向。因此,教师可以巧妙利用学生学习中的“疑点资源”,化被

动为主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在愿望,采用相关的策略引导学生释疑解疑,实现课堂的精彩生成。

在学习人教版第七册《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我以开门见山的方式出示了课题,并要求孩子们齐读课题。之后我原本打算直接引导着孩子们进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阶段,但一个孩子却抢着要发言,他嘴里“嗯嗯”地叫着,胳膊肘将桌面碰得“嘣嘣”响。

他提到:“老师,对于这个课题,我有疑问:鱼怎么能游到纸上啊?” 这一声音犹如一个小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湖面,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孩子们的小手如雨后春笋般纷纷举了起来,嘴里叫着:“老师,我也有疑问,我也有疑问。”

看来,想按照原先的设计继续上课,那是不可能了。那么就抓住孩子在课堂中呈现出的“疑点资源”,顺其自然让他们一一提出自己的疑问吧。

生2:这是一条怎样的鱼啊?

生3:这张纸是不是很神奇,怎么连鱼都要游进来? 生4:这条鱼是怎样游进去的?

看着孩子们兴趣浓厚地提出了那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为他们感到欣喜。于是,我临时改变了原本的教学设计,采用了“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梳理问题——多次带着疑问读课文——合作解决重点问题——带着问题答案走出教室”的流程。在这堂课中,学生们学得主动而有兴趣。连平日里捧着语文书皱着眉头的孩子都饶有兴趣地一遍遍地读着课文,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向全班同学汇报。教师紧紧抓住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疑点资源”,让压抑着的课堂拨云见日,渐入更具生命气息的灵动佳境。

(二)巧妙处理“突发资源”——顺水推舟,锦上添花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会产生各种突发状况,有些老师将这些突发状况视之为课堂上的“最大干扰”,唯恐避之不及。但如果我们换一种视角,把它作为课堂上生成的“突发资源”加以利用,便能让课堂形成“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丽景观。

有一天,我和学生们正在上语文课。上到一半时,一只小蜜蜂飞到了教室里。它很调皮,一会儿在这个同学身边飞飞,一会儿又在那个同学耳边“嗡嗡”。 这

时,很多孩子的目光被蜜蜂吸引过去了,有的还在拍赶。我想,如果我硬性整顿纪律后再继续上语文课,学生的学习效果肯定不佳。所以我停下课,立刻转移了话题:“请同学们马上把目光集中到天花板上的那只蜜蜂。”孩子们马上照着做了。我接着说:“有谁了解蜜蜂。几个男孩子举起了手,我叫了一个男生,他津津有味地讲起来:“蜜蜂很有趣,你越动它它越会蜇你,你不动它,它也不会打扰你……”我马上接上了他的话:“是呀,蜜蜂就是有这个特点。”话音刚落,刚才还在蠢蠢欲动的学生现在个个都坐得端端正正。我又借机表扬道:“这位同学的课外知识真丰富,这跟他平时爱看课外书是分不开的。其他同学如果也想像他这么博学的话,就得多读课外书。”紧接着,我让学生马上动笔写一写刚才这个片段,或者写一写“蜜蜂”。

一个“偶然突发资源”,却造就了学生们最自然的学习良机。

这节课,我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但师生间的收获却是很大的。教师引导学生看蜜蜂,谈蜜蜂,学生由此进行了说话训练和小练笔,同时我又借机让学生谈课外知识,并鼓励他们多看课外书。这是一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生成性教学。正如这次偶发事件,我们的课堂里总是会发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插曲”:一场暴雨突如其来,雷电交加;一只蜘蛛在靠近女生的墙上,缓缓爬行„„因此,教师需要非常灵活地处理和应对教学过程或外界环境中出现的问题和情形,不断开发和利用课堂随机生成的“偶然突发资源”时,将危机转化为教学良机。

(三)充分利用“亮点资源”——渐入佳境,别有洞天

“亮点资源”是课堂上即时生成的具有生活情景性、教育价值性、瞬间显示性等动态特征的资源。教师要善于捕捉和运用课堂上的“亮点”,使之为教育教学服务。

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五下册第23课《刷子李》。他在学生初读课文后,以曹小三的日记为话题,从解读曹小三的心理变化来引导学生体会刷子李的高超技艺:

师:曹小三要把第一天的学艺经历记成一篇日记,如果你就是曹小三,你准备怎么写呢?

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会说正文的内容,也确实如此,前两位学生都是讲正文,可第三位学生却给出了与众不同的答案——

生:我会在日记格式里增加“心情”一栏(----月----日 天气--------心情----------)。

师一听,顿时很惊讶。这时,老师心想:这不就是课堂上的亮点资源吗?于是,顺水推舟,灵机一动,问:“那如果要给心情这一栏记上三、四个标点,你会用哪几个标点呢?请大家读读4--11自然段,想一想。”

学生读课文。

师:谁愿意上台试一试?下面的同学边看边想:他为什么会用这几个标点呢?

生1: 。 ! ! …… 师:这些标点表示什么呢?

生1:两个感叹号表示越来越惊叹,省略号表示意犹未尽。 生2: ? ! ! ……

师:谁来猜,这个问号可能表示什么?

生:问号表示曹小三一开始对师傅的本领有点半信半疑。 师:那谁能用3个标点表示呢?

生3:“ ! ? !” 第一个感叹号表示敬佩,第二个问号表示怀疑,第三个感叹号又表示佩服。

这就是巧用亮点资源的魅力——根据学生提到的“心情”,通过“几个标点符号”让学生快速地走进了曹小三的心里,在体会到了刷子李的高超技艺基础上,感受到了小说“一波三折”的写作特色。最后学生完成了这则日记,“一则日记”的设计,对文本进行了重建,在内化语言的过程中,学生对刷子李的敬佩是油然而生的。

学生在课堂上一些精彩的表现往往是他们思维瞬间迸发的火花。教师要以此为契机,及时捕捉学生创新的火花,正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进而启迪全班学生的思维,使其它学生的思维火花也竞相迸发。

(四)正确对待“错误资源”——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错误资源”是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面对这么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辨错、思错、纠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学到本领,从而营造出语文课堂的生机与活力。

有位教师在教学《倔强的小红军》时指名让学生朗读“小鬼说服陈赓走”这一段。这位学生读得绘声绘色,很有感情,只可惜漏读了一个字。教师并未立刻打断,让其将本段读完。

师:你知道刚才少读了哪个字吗?

生:我将“一小包青稞面”读成了“一包青稞面”,少读了一个“小”字。 师:我们来讨论一下,有这个“小”字与没这个“小”字意思有什么不同呢? 生:有了这个“小”字,说明青稞面的数量很少。

师:那这个“小”字能不能丢呢?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为什么? 生:不能丢,因为陈赓那时也是又饿又累,他不可能有更多的干粮。 生:不能丢,陈赓把节约下来的一点点干粮让给小红军,说明他一心为小红军着想,十分关心下级。

生:不能丢,小红军在非常饥饿的情况下连这一点点干粮也不要,看出他宁可牺牲自己,也决不拖累别人。

学生漏读了一个“小”字,看似微不足道,但教师以此“错误资源”为契机,进行自然点拨。这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研读的兴趣,通过对“小”的品味,联系全文思想,达到了对课文内容深化理解的佳境;另一方面,教师虽未批评那位读书丢字的同学,却在“小”字能不能丢的讨论中渗透了“读书应该细心”的教育,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而这种追求动态生成资源的课堂教学,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如果教师利用得当,会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使课堂呈现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神采!

(五)快乐共享“差异资源”——因势利导,原汁原味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是具有多元智力的个体,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造成个体间的智力差异”。面对差异,我们与其消极观望,还不如积极应对,把它当作一种教学资源来开发。当一个教者能把差异看作一笔财富、一种资源时,他便认识到了其可贵。

在人教版第七册《飞向蓝天的恐龙》里,我在第一课时的倒数第二个环节安排了“摆一摆这些恐龙的图片”。我原本以为这题比较容易,便请了基础较薄弱的孩子来回答,可他站立在那里,怎么也想不出答案来。与此相反,个别优秀的孩子高高地举着小手,嘴巴叫着:“老师,我知道。”于是,我灵机一动,利用“差

异资源”,将优势资源尽情辐射。我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看哪个小组最先摆好,既摆正确,又能看图讲述。同时要求组长合理分配任务,大家一起讨论,并一起汇报成果。

讨论结束后,那个小男孩作为小组代表发言,这次他信心满满,有板有眼地边指着图,边叙说恐龙演化的过程。

(许多学生在这时纷纷点头,纷纷说着:是的,是的。)

无庸置疑,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面对孩子们之间的差异,教师应该给他们充分自主的空间,展示他们依据“自己的活动经验”得出的思维成果。在合作交流中,初具“经验”的学生,通过对自己的“先前经验”进行解释、说明和共同论证,可以使得自己的经验进一步清晰、丰富、完善和科学。“先前经验”稍缺的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式、思维过程,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从而达到共享学习的集体成果,实现共同发展。而有着不同积淀的孩子们在合作中用“差异资源”在交流中碰撞,这样的课堂才是不加修饰的原汁原味的好课堂。

我们常说,每一节课都是师生不可重复的生命历程,新课程把教学看作是师生积极互动的过程,“动态资源”便是在这种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的课程资源。面对这些突发生成的“动态资源”,教师需要从原有的教学目标出发,用已有的实践经验灵活地加以激活、捕捉和运用,做到及时捕捉“疑点资源”、巧妙处理“突发资源”、充分利用“亮点资源”、正确对待“错误资源”,快乐共享“差异资源”。只有如此,学生才能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才能闪耀着创造的光辉,教师才能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师生才能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感觉到课堂生命活力的无限涌动。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朱志平.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南人民出版社,2005 [3] 李家成.关怀生命: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 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5] 余晓玲.怎挥正确处理课堂动态生成问题[J].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07,(9)

[6] 廖珍英. 抓住契机捕捉课堂“动态生成”资源[J].中小学教育研究,2008,(2)

[7] 黄尚喜. 让语文课堂教学在动态中生成和发展[J].中学语文,2008,(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