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2021-06-16 来源:乌哈旅游
《30 我是什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孩儿屯小学 董爱丽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我是什么》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八组的一篇拟人的科学短文,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并结合谜语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了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的利弊关系。文中始终不点明“我”就是水,而是通过水的形态变化和与人类关系的描写,让读者去猜,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二)教学对象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水有一定的认识、了解,但是用简短、准确的语言来描述却有一定难度。所以在学习时,我重点采用以读代讲法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环境分析 多媒体教室环境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会认会读11个生字,会写“池”、“黑”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水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变成各种不同的形态。 过程与方法:

1.在识字过程中,学会识字方法。

2、在品词析句中,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讲述水的形态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走进文本,知道水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变成各种不同的形态。 (2)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词语和句子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知道水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变成各种不同的形态。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教学难点: 了解水的变化

四、教学方法、过程及整合点

(一)教学方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这节课,我制作了课件,视听结合,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

2.鼓励欣赏法。通过点评鼓励学生充分地展示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羡慕,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学习的信心。 3.以读代讲法。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教师朗读、小组比赛读、男女对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悟理。 教学教学环教学活动 内容 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激兴趣 同学们,请看看,老师今天跟以往有什么不同吗? 今天,我们组织了“新城小学旅游团”,我将带领大家到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 1、板书课题:三峡 2、你对长江三峡有哪些了解吗? (1) 位置、组成(出示长江三峡导游图) (2) 总的印象 (3) 现状 二、创播放长1、播放长江三峡的设情江三峡美景,并配上音景,欣的美景乐 赏美 动画 2、 学生边观看边想:观赏的过程中最让你难忘的是什么? 三、整体感知,理顺序 学生自由读课文,理清课文叙述的条理 1、用自己喜欢方式自由读课文。 思考:文中介绍的是哪个季节的三峡,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分别介绍了什么时候的景色? 2、学生汇报板书 秋天的长江三峡,就像七色彩虹让人迷恋,那么,你最想去看的是什么时候的三峡呢?为了让大家又更充足的时间寻幽探胜,我打算把大家分成4个小组,请你自由选择一个喜欢的时间,找上跟你志同道合的玩伴,一起去好好观赏吧! 1、学生自由组合成4个小组 2、学生选段自读: (1)找出你在欣赏过程中的重大发现,看看能否用上文中的词语1、谈话导出课题 2、三峡的简介 1、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2、生汇报对长江三峡的了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多的孩子都爱玩,爱旅游,把新课的学习设计成到三峡玩玩,看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角色的转换中进入新课,更好地为下面学习课文作铺垫。 学生边观看课件边思考: 观赏的过程中最让你难忘的是什么? 1、学生按要求自读自悟。 2、学生交流汇报。 多媒体的适当运用,让学生整体感悟长江三峡的美,那丰富多彩的画面,跨越了地域的界限,把学生带入了文本的情景中。 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和理清写作的思路 四、旅 游形 式,感1、自由受美 组队 2、分组“旅游” 1、学生自由按兴趣进行组合、分组,分别加入“晨之秀”、“赏午景”、“午后行”、“夜迷人”四个小队 2、学生按要求自由选段读悟课文 3、小组内交让学生进行有选择的学习,是新课程尊重学生学习需求的重要体现。一是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二是自主选择学习伙伴;三是自主进行学习交流,实现共同探究,自学自悟。 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运用多媒体技五、小组汇报,分享美 概括三峡的美,也可以流: 术的优势,让学生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1)说说自在自读自悟的过程(2)带着你的感受有己在探索中中上网查阅学习时感情地读读喜欢的语所见、所闻、所需的资料,就能句。 所感 帮助学生化抽象为3、小组交流: 形象,从而降低学(1)跟同伴一起交流(2)把自己习难度,使学生能一下你在游玩中的感喜欢的句子顺利地读懂课文。 受 读给同伴听 (2)把自己最喜欢的(3)与同伴语句读给同伴听,让别讨论不懂的人也能陶醉于你的朗地方 读中。 (3)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与队友交流一下。 (4)交流完后上网查阅你最想了解的资料(提供网址) 谁愿意把你在游1、各小组分在引导学习的过程1、各小玩过程中的所见、所组汇报自己中,既要发挥学生组分组闻、所感说出来,跟大在“旅游”的主体地位,也要汇报自家一起分享! 过程中的所体现老师的主导地己在“旅1、“晨之秀”小组汇报: 见、所闻、位。在学生汇报时,游”过程(1)当你处身于晨光所感 适当地运用多媒中的所中的三峡时,你最想干 体,借助曲调优美见、所什么? 的笛子独奏,能把闻、所感 (2)播放笛子独奏《茉 学生引入三峡早晨 莉花》 的清新、明丽中。 2、学生在老 师的指导下中午的景色,课文2、播放 有感情地朗描写得比较夸张、笛子独2、“赏午景”小组汇报 读描写中午学生理解上有一定奏《茉莉 的文段 的难度,因而采用花》 指导朗读,体会三 了图文结合,利用3、集体峡中午时的热烈。 多媒体展示长江动指导 画的方法形象地为(1)朗3、“午后行”小组汇报 学生提供比文字材读描写 3、学生练习料更广阔、更直接中午的4、“夜迷人”小组汇报 配乐朗读 的画面,逼真地再文段 (1)、指导想象月下三(《春江花现金光闪闪,呼啸 峡的画面 月夜》) 而去的长江美景,(2)想(2)指导朗读描写月让学生直观感悟;象月下亮的语句。(提供音乐具有身临其境的感三峡的《春江花月夜》) 觉。 六、信息整合,升华美 画面 (3)朗读描写月亮的语句。 (4)用学过的词语或诗句概括月下三峡的美 1、学生自由上网查阅各自所需的资料 2、学生汇报 3、总结评价 (3)指导用学过的词语或诗句概括月下三峡的美 夜晚的景色抒情,神秘,主要采用配乐朗读的方法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引入迷人的夜色中。 在处理早晨、中午、下午、夜晚这几段的时候,采用不同的手段引导,能让学生入情入景地品悟课文内容 1、根据网址,自由查阅所需的资料。 2、学生汇报 3、学生根据“评价导航”进行评价 遵循新课标提出的“利用网络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拓宽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增大学生学习的容量。” 让学生上网查阅所需资料,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为语文学习服务。 长江,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墨客赞颂过他,又多少优美曲调唱颂过他,而各种的传说,典故,又似乎为他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你能根据三峡不同的特点,为你喜爱的三峡配上一幅插图、一段歌曲,一首古诗,一篇典故或自编一首小诗,让三峡更美,更迷人吗? 1、学生自由查阅所需的资料。 2、学生自由配诗、画画…… 3、学生汇报 4、总结评价 (二)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1)忽然不见忽然有,像虎像龙又像狗。太阳出来它不怕,大风一吹它就走。(云) (2)千条线万条线,掉进水了都不见。(雨)

2、揭示课题:同学们真聪明,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大家来猜猜他是谁?板书(14、我是什么)全班齐读课题。

3、质疑: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提出质疑)课文中的“我”指的是谁?板书(?)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P144,开始读吧!(生自由读课文)读后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要认识的字(带拼音),

出示不到拼音的字,雹字按字形结构来记,看图片。

躁与操、澡换偏旁识记(伸手会做操,有水能洗澡,着急暴躁就跺脚),

灾:房子里着火 出示词语读

灌溉:两个字有共同偏旁,说明与水有关,看图理解。 淹没:看图

庄稼:稼的读音是轻声 出示句子读

(2)认识多音字“没、奔”,分别组词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1)出示句子“我会变”,读了这句话,你想知道什么?

(2)自由读课文1---2自然段,说说我先变成了什么?是怎么变的?

◆变成云 ①、“太阳一晒,我就变成什么?(板书:汽)它们连成一片,在空中飘浮,这就是什么呢?(板书:云)

教师边演示边讲解。

自由读1—3句,读出语气,再指名读。

②、在平常的生活中你都见过怎样的云呢?(课件:理解白衣服、黑衣服、红袍) 请大家一起来看看我们漂亮的衣服吧!(出示课件)喜欢吗?

读好整句:“不管是哪种色彩的云,都有一种独特的美,正是因为这些衣服不断的变化着,才让我们感到了云是那样美,读出云的美和多变。” 指名读课文(教师适时鼓励学生)。

课文中用了两个词语把云的变化连接起来,请你找到后读一读。(有时候„„有时候„„)师生配合读。用“有时候......有时候......”说句子。

◆ 变成雨、雪、雹子

①云又变成了什么?学生自读课文,指名回答。

对,云遇到冷风有时变作雨,有时变作雹子,还有时变作雪,它们都是从天而降,但落下的方式不同,请你读第二自然段标出表示动作的三个词语。

②.、课件出示连线(同桌互相讨论)

雨 打 雪 落 雹子 飘

(5)、师:能不能给它们调换一下位置呢?

因为“雪”很轻,慢慢的,所以“飘”应该读:轻而慢;“雹子”是小硬球,很重,所以“打”应该读得重,很有力;“雨”比起来不轻不重,所以“落”。

师:是啊!我们为了能用词更形象更准确,所以雨是落下来,雹子是打下来,雪是飘下来。(出示课件:水的三态变化。)

指导朗读:水变成这三样东西后下来的速度、力度都是不一样的,请你试试读读。读出这样变化来?指名读(评议:三个字的重音)——齐读

口头练习:(出示课件9)

我会变,变成 ,变成 ,变成 „„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看,雨、雪、雹子回来后又将回到水的模样,水就这样不断的循环变化着。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水的家在哪里?请同学们朗读第三自然段后回答。(板书:池子、小溪、江河和海洋)

2、(出示课件10)观察水在不同地方的不同样子,水在家里做什么活动,板书:“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 3、指导朗读。

水在睡觉时静静的,在散步时慢悠悠的,语调要轻而慢,读出水的平静和温和;在奔跑时,语速快;在跳舞唱歌时语调要强。 3、齐读本段。欣赏图片 写字 池 黑

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独立写两个

小结:

水哪里去了?回顾课文 教育学生:珍惜每一滴水!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出示课件11)播放体现水在人类生活中的利和弊,引导学生把画面和课文联系起来。

2、讨论:你还知道水有哪些作用和危害?

3、课文是怎样说水的利和弊的?人类想了哪些办法叫水听人的使唤? 水做的好事:灌溉田地、发动机器,帮助人们工作。 水做的坏事: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给人们带来灾害。

(利用气象卫星来预报天气,建水电站,建水库、大堤,防止水灾和旱灾,多植树、保护水土,防止泥石流等,这都是我们人类想的办法。感受人的力量大,能叫水听从人的指挥,为人类造福。)

4、朗读指导。

(水做好事时要读出对水的赞美,水做坏事时读出对水厌恶。) 5、角色朗读。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学生一起回答:我是什么?(水) 2、齐读第五自然段。

你们喜欢这位变化多端的小小魔术师水吗?老师给你三分钟时间,把整篇课文读一遍,用——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并且试着背背。(谁愿意背出你喜欢的句子和大家分享? )指名背诵。

云 冷风

汽 水 雨 雹子 雪

教学反思

《我是什么》是一篇内容浅显易懂的常识性课文。学生喜欢学习这样的课文,因为课文里的知识是他们感兴趣的、想了解的,这也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如何抓住这点,在教学中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我采取了一些教学手段以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魔术激趣,整体感知

根据课文特点第一人称描写手法和抓住“水”是会变化的一个过程。为了突出这个“变”,在导入时,我特意说给大家介绍一个魔术师,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这个小魔术师是谁?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感知课文大意,自然地猜出是“水”。从而,让学生明白小魔术师就是“水”。 二、紧扣主线,朗读感悟

学习课件时,首先抓住中心句“我会变”。根据水的形态变化,我们从变“云”,让学生理解云的变化过程,读出自己喜欢的语气,老师参与到我会变“云”,激发学生的参与面,调动学生的兴趣。接着,就是抓住“雨”“雹子”“雪”不同的变化,重点抓字词“落”“打”“飘”,通过比较,学生知道了在读“雹子”“打下来”要重点;读“雪”“飘下来”要轻点,慢慢的;读“雨”“落下来”不慢不快。通过朗读感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三、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益

投映画面,突出重点。引导学生看课件“云”在不同时间的变化,“白衣服”是在早上和中午的时候,“黑衣服”是在下雨前和晚上,“红袍”是出现朝霞和晚霞时的景象。这样,学生很直观的明白了云的不同形态,从而使学生知道它们分别指的是“白云”、“乌云”和“朝霞与晚霞”。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读、想,给学生营造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也难免留下遗憾。整堂课设计的内容较多,时间的把握也不够充分,此外,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不敢放手勇于让学生尝试,没有给学生太多思考的空间。

课后评议:

万小华:忻玫老师执教的《我是什么》文章脉络清晰,用第一人称写法写的。学生读了以后倍感亲切。教学中教师采取了多种形式读,有老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互读,小组合作读、默读等形式,把学生带入文本,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语言的美。这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较好地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通过区别“灾——灭”用会意方法让学生来理解掌握它。通过找反义词:温和——暴躁,在语境中理解它们的意思,本堂课字、词、句训练都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色。这堂课最大的亮点是通过学生理解“打、落、飘”三个动词,来体会文中用词的准确,再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它们下落时的轻重快慢,学生的兴趣又一次被激发,思维再次被激活。不足之处是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过于关注自己,留给学生读文本的时间太少。

邹丹:忻玫教师个人素质还是挺不错的,声音柔美,很有亲和力。这堂课的导入比较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生字时,教师能够及时区别灾、灭,引导学生区分字形,理解字义。但是整堂课教师的评价性语言比较少。

陈莉:今天听了忻玫老师的这一节课,能感受到忻老师的课前准备充分,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整堂课的教学目的非常明确。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1、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课文1、2自然段时,通过让学生抓住课文的第一句话“我会变”进行质疑,为学生理解文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能抓住课文中重点句子进行品读,引领学生理解文本,品味语言,体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这一教学理念。

这堂课我有几点小小的意见:1、引导学生区分“灾”和“灭”不能光从字形上去理解,如果能组个词语就会更好,能加深对字义的理解。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没有到位,关键是学生与文本交流的时间太少。

张琳:刚刚教师说到“灾”和“灭”的识字教学我也想说说,在区分这两个字时可以让学生先说说,然后老师再用会意方法教给学生,整堂课教师指导朗读的方法比较好,形式比较多。

邹美玲:忻玫教师这堂课线条比较清晰,导入比较吸引人,教师的一些语言运用得比较好,如:云的衣服漂亮吗?谁愿意读一读?假如你是小水珠,你最想去哪里?针对这堂课我有一点小建议:大屏幕出示雨、雪、雹子和打、落、飘,让学生连线,我认为老师可让学生读课文再连线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曾爱华(区教科所): 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深感桃花小学的教研氛围越来越浓厚了,老师能结合“课堂情境”,敞开心扉谈自己听课的真实感受,把“课例教研”作为一次提升自己教学素养的契机,作为教师之间的心灵对话。这正是“校本教研”所追求的价值取向。

忻玫老师的课,我听过几次,总体感受如大家所言,教师个人素质较高,表现在:课堂教学语言清晰,教态比较自然,教学层次清楚,评价语言有针对性。比如,学生读课题,教师的评价语言是“你把隐藏的小问号也读出来了,真好!”纵观整堂教学,个人认为有以下几处亮点:

1.能引导学生抓重点句质疑问难,引发阅读期待。“阅读期待”是指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前的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设置疑问,是唤起阅读期待的重要策略之一。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巧妙地抓住课文开头“我会变”这句话,引导学生质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了疑问,学生便兴趣盎然地围绕“我会变成什么?怎样变的?”读书、思考。

2.教师有较强的深入文本语言、发展语言的意识,能寻找语言发展点,引导学生在读

中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比如,教学中,教师设计“连线题”,让学生在连一连、读一读中感受到“落、打、飘”的准确使用。当然,这个练习题什么时候“切入”较好,值得商榷。个人以为,它属于巩固性练习,应该在学生感受、理解了课文语言的基础上,借助练习题,感悟用词的准确,并帮助学生积累、内化课文语言。建议,练习题尽量用书中的语言,比如, 将“雨-落、雹子-打、雪-飘”变成“小水珠——落下来”、“小硬球——打下来”、“小花朵——飘下来”。

3.整堂课教学条理清晰,能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规律,且整体感知性问题设计既符合文本语言特色,又切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如,全文整体感知性问题:“我”是什么?说说从哪里知道的。学习1、2自然段时,紧扣关键句“我会变”引导学生质疑——我会变什么,怎样变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下面谈几点思考,供教学研究时参考:

1.指导感情朗读要体现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教师能从整体入手,试图通过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来引导学生领悟语言文字,有较强的指导学生“读中感悟”的意识,读的时间、次数、形式都较多,也有一定的效果,比如,如有的学生将“飘”读得轻而长,将“打”读得重而急促。但读的过程体现不够。比如,初读,没有体现读得正确、通顺的要求;精读,还能采用一些策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语言;然而细读,感情朗读层面上,没能很好地落实积累、内化语言的目标。且学生朗读的感情、语调、语气应尽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阅读中感悟出来,而不是教师用问题问出来。比如,“天上的云彩漂亮吗?读出自己的喜爱。”这样的朗读指导,是教师“给”学生的情感,而不是学生自己直接对话文本,领悟出来的情感。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读,在学生反馈思维过程的时候,认真倾听,适时点拨。

2.课件的使用是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教学中,忻老师利用课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直观、形象”的教学效果,也起到了一定的改变呈现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但课件的色彩对比、使用目的、运用效果等方面都值得深入思考。如,教学中,出示生字时,背景是刺眼的蓝色,生字是红色,太扎眼。一般来说,制作课件要体现:主体凸现,背景隐淡,不刺眼,不影响学生的注意力。

3.教师的教学设计还比较精心,但教学中太关注自己的教学问题与教学程序,不太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与需要。教师在语言上与学生交流比较自然、流畅,但无声的语言——体态、眼神交流不够。教学中,学生发言时,教师有时眼神较“飘”,不能很好地与学生沟通。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及时捕捉教学信息,发现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调整教学进程,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