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七年级上册第六章角与线段的计算题

七年级上册第六章角与线段的计算题

2021-08-30 来源:乌哈旅游
第六章角与线段的计算题

宋仁帅

一.解答题(共30小题)

1.如图,已知∠AOB是直角,∠AOC=46°,OM平分∠AOC,ON平分∠BOC, (1)试求∠MON的度数;

(2)当∠AOC的大小在10°~90°之间变化时,请问∠MON的大小是否变化?并说明理由.

2.如图,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按如图方式折叠,BC、BD为折痕,试判断BC、BD的位置关系.

3.如图所示,OE平分∠AOC,OF平分∠BOC,若∠AOB+∠EOF=156°,求∠EOF的度数.

4.如图,将长方形纸片的一角斜折过去,使点B落在点D处,EF为折痕,再把FC折过去与FD重合,FH为折痕,问:

(1)EF与FH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2)∠CFH与∠BEF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

5.如图所示,OE和OD分别是∠AOB和∠BOC的平分线,且∠AOB=90°. (1)若∠BOC=40°,求∠EOD的度数;

(2)若∠AOB+∠BOC=x°,直接写出用含x的式子表示∠EOD的度数.

6.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有一个公共顶点,其中OA⊥OB,OC⊥OD,图中①、②分别是两个三角形有重叠部分和无重叠部分的两种放置状态.

(1)如图①,若∠BOC=60°,求∠AOD的度数;

(2)如图②,猜想∠AOD和∠BOC的大小关系,并写出理由.

7.如图,O是直线AB上的点,OD是∠AOC的平分线,OE是∠COB的平分线. (1)求∠DOE的度数.

(2)若只将射线OC的位置改变,其他条件不变,那么∠DOE的度数会有变化吗? (3)若∠AOB=n°(n<180),其他条件不变,则∠DOE的度数是多少?

8.如图,一张长方形纸片,按如图的分法折叠一角,折痕为EF,如果∠1=40°,试求∠2的度数.

9.如图1所示,已知∠AOC=120°,∠BOC=30°,OM平分∠AOB,ON 平分∠BOC.

(1)∠MON= _________ ;

(2)如图2,∠AOC=120°,∠BOC=30°,分别作∠AOC,∠BOC的平分线OM,ON,能否求出∠MON的度数?若能,求出其值;若不能,说明理由; (3)设∠AOC=α,∠BOC=β(α>β),分别作∠AOC,∠BOC的平分线OM,ON,求出∠MON的度数= _________ .

10.如图,∠AOB=100°,OE是∠BOC的平分线,OD是∠AOC的平分线.求∠EOD的度数.

11.下面是初一(2)班马小虎同学解的一道数学题. 题目(原题中没有图形):在同一平面上,若∠AOB=70°,∠BOC=15°,求∠AOC的度数. 解: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如图所示, ∵∠AOC=∠AOB﹣∠BOC =70°﹣15° =55°

∴∠AOC=55°

若你是老师,会判马小虎满分吗?若会,说明理由;若不会,请指出错误之处,并给出你认为正确的解法.

12.如图,已知直线AB和CD相交于点O,∠COE是直角,OF平分∠AOE.

(1)写出∠AOC与∠BOD的大小关系: _________ ,判断的依据是 _________ ; (2)若∠COF=35°,求∠BOD的度数.

13.如图,将两块直角三角尺的直角顶点C叠放在一起, (1)若∠DCE=35°,求∠ACB的度数; (2)若∠ACB=140°,求∠DCE的度数;

(3)猜想∠ACB与∠DCE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14.如图所示,OA丄OB,OC丄OD,OE为∠BOD的平分线,∠BOE=22°,求∠AOC的度数.

15.(1)已知∠BOC=120°,∠AOB=70°,求∠AOC的大小;

(2)已知∠AOB=80°,过O作射线OC(不同于OA、OB),满足∠AOC=∠BOC,求∠AOC的大小.

(注:本题中所说的角都是指小于平角的角)

16.如图1,点O为直线AB上一点,过点O作射线OC,使∠AOC=60°.将一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处,一边OM在射线OB上,另一边ON在直线AB的下方.

(1)将图1中的三角板绕点O顺时针旋转至图2,使一边OM在∠BOC的内部,且恰好平分∠BOC,求∠CON的度数;

(2)将图1中的三角板绕点O按每秒10°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在旋转的过程中,第t秒时,直线ON恰好平分锐角∠AOC,则t的值为 _________ 秒(直接写出结果);

(3)将图1中的三角板绕点O顺时针旋转至图3,使ON在∠AOC的内部,请探究∠AOM与∠NOC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17.如左图甲所示,将一副三角尺的直角顶点重合在点O处. (1)①∠AOD和∠BOC相等吗?说明理由.

②∠AOC和∠BOD在数量上有何关系?说明理由.

(2)若将这幅三角尺按左图乙所示摆放,三角尺的直角顶点重合在点O处. ①∠AOD和∠BOC相等吗?说明理由.

②∠AOC和∠BOD的以上关系还成立吗?说明理由.

18.按下面的方法折纸,然后回答问题:

(1)∠2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 (2)∠1与∠3有何关系?

(3)∠1与∠AEC,∠3与∠BEF分别有何关系?

19.如图,一副三角板的两个直角顶点重合在一起. (1)比较∠EOM与∠FON的大小,并写出理由; (2)求∠EON+∠MOF的度数.

20.如图,将书面斜折过去,使角的顶点A落在M处,BC为折痕,BD为∠MBE的平分线,求∠CBD的度数.

21.如图,AB是一条河流,要铺设管道将河水引到C、D两个用水点,现有两种铺设管道的方案; 方案一:分别过C、D作AB的垂线,垂足为E、F,沿CE、DF铺设管道; 方案二:连接CD交AB于点P,沿PC,PD铺设管道. 这两种铺设管道的方案哪一种更节省材料?为什么?

22.说出日常生活现象中的数学原理: 日常生活现象 相应数学原理 有人和你打招呼,你笔直向他走过去 两点之间直线段最短 要用两个钉子把毛巾架安装在墙上 桥建造的方向通常是垂直于河两岸 人去河边打水总是垂直于河边方向走

23.如图,点P是∠AOB的边OB上的一点. (1)过点P画OA的垂线,垂足为H; (2)过点P画OB的垂线,交OA于点C;

(3)线段PH的长度是点P到 _________ 的距离, _________ 是点C到直线OB的距离.因为直线外一点到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所以线段PC、PH、OC这三条线段大小关系是 _________ .(用“<”号连接)

24.(2012•房山区一模)请你先动笔在草稿纸上画一画,再回答下列问题: (1)平面内两条直线,可以把平面分成几部分? (2)平面内3条直线,可以把平面分成几部分?

(3)平面内4条直线,可以把平面最多分成多少部分? (4)平面内100条直线,可以把平面最多分成多少部分?

25.已知线段AB=6cm,在直线AB上截取线段BC=4cm,若M,N分别是AB,BC的中点. (1)求M,N间的距离;

(2)若AB=acm,BC=bcm,其它条件不变,此时M,N间的距离是多少? (3)分析(1)(2)的解答过程,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同伴间交流你得到的启迪.

26.已知线段AB=6,点C是直线AB上的点,其中线段BC=2,AC=t,小明认为t=8,小红认为t=4,你认为他们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27.(1)如图,已知点C在线段AB上,且AC=8cm,BC=6cm,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求线段MN的长度.

(2)若点C是线段AB上任意一点,且AC=a,BC=b,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请直接写出线段MN的长度(用a、b的代数式表示);

(3)在(2)中,把点C是线段AB上任意一点改为:点C是直线AB上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则线段MN的长度会变化吗?若有变化,求出结果.

28.如图,线段AB=8cm.

(1)若C是线段AB上一点,M是AC的中点,N是BC的中点,求线段MN的长;

(2)若将第(1)题中点C的位置改为“C是线段AB的延长线上的任意一点”,你能求出线段MN的长吗?

解:(1)因为M是AC的中点,N是BC的中点,

所以MC= _________ AC,NC= _________ BC, 因为MN=MC+NC,

所以MN= 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4(cm).

请仿照上面的表述完成第(2)题,并画出图形.

29.已知C为直线AB上任一点,M、N分别为AC、BC的中点,试探究MN与AB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30.如图,线段AB=6,点O是线段AB上一点,C,D分别是线段OA,OB的中点,小华据此轻松地求得CD=3.他在反思过程中突发奇想:若点O运动到AB的延长线上,原有的结论“CD=3”是否仍然成立?请帮小华画出图形并说明理由.

第六章角与线段的计算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解答题(共30小题)

1.如图,已知∠AOB是直角,∠AOC=46°,OM平分∠AOC,ON平分∠BOC, (1)试求∠MON的度数;

(2)当∠AOC的大小在10°~90°之间变化时,请问∠MON的大小是否变化?并说明理由.

考点: 角的计算;角平分线的定义.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1)先求出∠BOC,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NOC、∠MOC,然后根据∠MON=∠NOC﹣∠MOC代

入数据进行计算即可得解;

(2)根据(1)中思路求解即可.

解答: 解:(1))∵∠AOB是直角,∠AOC=46°,

∴∠BOC=∠AOB+∠AOC=90°+46°=136°, ∵ON平分∠BOC,

∴∠NOC=∠BOC=×136°=68°, ∵OM平分∠AOC, ∴∠MOC=

AOC=×46°=23°,

∴∠MON=∠NOC﹣∠MOC=68°﹣23°=45°; (2)∠MON=45°,∠MON不会变,理由如下: ∠MON=∠AOM+∠AON =∠AOC+∠AOB﹣∠BON =∠AOC+∠AOB﹣∠BOC =∠AOB﹣(∠BOC﹣∠AOC) =∠AOB﹣∠AOB =

=45°.

点评: 本题考查了角的计算,角平分线的定义,整体思想的利用是解题的关键.

2.如图,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按如图方式折叠,BC、BD为折痕,试判断BC、BD的位置关系.

考点: 角的计算;翻折变换(折叠问题).

分析: 根据折叠的性质得到∠ABC=∠CBE,∠1=∠DBE,再由平角的定义得∠ABC+∠CBE+∠1+∠DBE=180°,

即可得到∠CBD的度数,可得BC⊥BD.

解答: 解:BC⊥BD.

∵长方形纸片按如图的方式折叠,BC、BD为折痕, ∴∠ABC=∠CBE,∠1=∠DBE, 而∠ABC+∠CBE+∠1+∠DBE=180°, ∴∠CBE+∠DBE=90°, 即∠CBD=90°. ∴BC⊥BD.

点评: 本题考查了折叠的性质:折叠前后两图形全等,即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也考查了平角的定义.

3.如图所示,OE平分∠AOC,OF平分∠BOC,若∠AOB+∠EOF=156°,求∠EOF的度数.

考点: 角的计算;角平分线的定义.

分析: 首先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以及角度的和、差得到∠AOB和∠EOF的关系,即可求解. 解答: 解:∵OE平分∠AOC,OF平分∠BOC,

∴∠COE=∠AOC,∠COF=∠BOC,

∴∠EOF=∠AOC﹣∠BOC=(∠AOC﹣∠BOC)=∠AOB. 又∵∠AOB+∠EOF=156°, ∴∠EOF=52°.

点评:

本题考查了角度的计算,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正确证明∠EOF=∠AOB是关键.

4.如图,将长方形纸片的一角斜折过去,使点B落在点D处,EF为折痕,再把FC折过去与FD重合,FH为折痕,问:

(1)EF与FH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2)∠CFH与∠BEF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

考点: 角的计算;翻折变换(折叠问题). 分析:

(1)由折叠的性质可得出∠BFE=∠DFE,∠CFH=∠DFH,从而可得出∠EFH=∠DFH+∠EFD=∠BFC=90°,

进而可得EF与FH互相垂直;

(2)由(1)可知:∠CFH+∠BEF=90°.

解答: 解:(1)∵由折叠的性质可得出∠BFE=∠DFE,∠CFH=∠DFH,

∴∠EFH=∠DFH+∠EFD=∠BFC=90°, ∴EF⊥FH;

(2)∵∠EFH=∠DFH+∠EFD=∠BFC=90°,

∴∠CFH+∠BEF=180°﹣∠EFH=90° 点评: 此题考查了折叠的性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折叠的性质得出∠BFE=∠DFE,∠CFH=∠DFH,难度一般,

注意仔细观察所给图形.

5.如图所示,OE和OD分别是∠AOB和∠BOC的平分线,且∠AOB=90°. (1)若∠BOC=40°,求∠EOD的度数;

(2)若∠AOB+∠BOC=x°,直接写出用含x的式子表示∠EOD的度数.

考点: 角的计算;角平分线的定义. 分析:

(1)根据角平分线定义求出∠BOE=∠AOB=45°,∠BOD=∠BOC=20°,代入∠EOD=∠BOE+∠BOD求

出即可;

(2)根据角平分线定义求出∠BOE=∠AOB,∠BOD=∠BOC,代入∠EOD=∠BOE+∠BOD求出即可.

解答: 解:(1)∵OE和OD分别是∠AOB和∠BOC的平分线,∠AOB=90°,∠BOC=40°,

∴∠BOE=∠AOB=45°,∠BOD=∠BOC=20°,

∴∠EOD=∠BOE+∠BOD=45°+20°=65°;

(2)∵OE和OD分别是∠AOB和∠BOC的平分线,∠AOB+∠BOC=x°, ∴∠BOE=∠AOB,∠BOD=∠BOC,

∴∠EOD=∠BOE+∠BOD=(∠AOB+∠BOC)=x°.

点评:

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定义,角的有关计算的应用,解此题的关键是求出∠EOD=(∠AOB+∠BOC).

6.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有一个公共顶点,其中OA⊥OB,OC⊥OD,图中①、②分别是两个三角形有重叠部分和无重叠部分的两种放置状态.

(1)如图①,若∠BOC=60°,求∠AOD的度数;

(2)如图②,猜想∠AOD和∠BOC的大小关系,并写出理由.

考点: 角的计算.

分析: (1)由已知可先求出∠AOC,即可求出∠AOD的度数.

(2)利用周角与平角即可求出两角的关系.

解答: 解:(1)∵∠BOC=60°,OA⊥OB,

∴∠AOC=90°﹣60°=30°, ∴∠AOD=90°+30°=120°, (2)∠AOD+∠BOC=180°, ∵OA⊥OB,OC⊥OD, ∴∠AOB+∠COD=180°,

∴∠AOD+∠BOC=360°﹣180°=180°.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角的计算,解题的关键是灵活利用直角.

7.如图,O是直线AB上的点,OD是∠AOC的平分线,OE是∠COB的平分线. (1)求∠DOE的度数.

(2)若只将射线OC的位置改变,其他条件不变,那么∠DOE的度数会有变化吗? (3)若∠AOB=n°(n<180),其他条件不变,则∠DOE的度数是多少?

考点: 角的计算;角平分线的定义.

分析: (1)根据平角的大小和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解题;

(2)不会,∠DOE大小和射线OC无关;

(3)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求得∠DOE=∠AOB.

解答: 解:(1)∵OD是∠AOC的平分线,OE是∠COB的平分线.

∴∠AOD=∠COD,∠BOE=∠COE, ∵∠AOB=180°,

∴∠DOE=∠COD+∠COE=90°;

(2)由(1)中可知,∠DOE大小和射线OC无关,

∴只将射线OC的位置改变,其他条件不变,那么∠DOE的度数不会有变化; (3))∵OD是∠AOC的平分线,OE是∠COB的平分线. ∴∠AOD=∠COD,∠BOE=∠COE, ∵∠AOB=n,

∴∠DOE=∠COD+∠COE=;

点评: 本题考查了角的计算,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本题中熟练运用角平分线是解题的关键.

8.如图,一张长方形纸片,按如图的分法折叠一角,折痕为EF,如果∠1=40°,试求∠2的度数.

考点: 角的计算;翻折变换(折叠问题).

分析: 根据翻折的性质,可得∠1与∠3的关系,根据角的和差,可得答案. 解答: 解:如图:

由翻折的性质,得 ∠3=∠1=40°, 由角的和差,得 ∠2=180°﹣∠1﹣∠3 =180°﹣40°﹣40° =100°.

点评: 本题考查了角的计算,利用了翻折的性质,角的和差.

9.如图1所示,已知∠AOC=120°,∠BOC=30°,OM平分∠AOB,ON 平分∠BOC. (1)∠MON= 60° ;

(2)如图2,∠AOC=120°,∠BOC=30°,分别作∠AOC,∠BOC的平分线OM,ON,能否求出∠MON的度数?若能,求出其值;若不能,说明理由;

(3)设∠AOC=α,∠BOC=β(α>β),分别作∠AOC,∠BOC的平分线OM,ON,求出∠MON的度数=

α﹣β .

考点: 角的计算. 分析:

(1)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OM平分∠AOB,ON平分∠BOC,得出∠MON=∠AOC,由

∠AOC=∠AOB+∠BOC,进而求出∠MON的度数;

(2)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出∠MON=∠AOC,∠CON=∠BOC,从而得出∠MON的度数,

(3)由(2)可得∠MON的度数.

解答: 解:(1)∵OM平分∠AOB,ON平分∠BOC,

∴∠BOM=∠AOB,∠BON=∠BOC, ∴∠MON=∠AOB+∠BOC=∠AOC, ∵∠AOC=120°,∠BOC=30°,

∴∠AOB=90°,

∵∠AOC=∠AOB+∠BOC, ∴∠MON=45°+15°=60°;

(2)∵OM,ON分别平分∠AOC,∠BOC, ∴∠MOC=∠AOC,∠CON=∠BOC,

∴∠MON=∠MOC﹣∠CON=∠AOC﹣∠BOC=60°﹣15°=45°, (3)∵OM,ON分别平分∠AOC,∠BOC, ∴∠MOC=∠AOC,∠CON=∠BOC, ∵∠AOC=α,∠BOC=β(α>β),

∴∠MON=∠MOC﹣∠CON=∠AOC﹣∠BOC=α﹣β, 故答案为60°,α﹣β.

点评:

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和性质,得出∠MOC=∠AOC,∠CON=∠BOC,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0.如图,∠AOB=100°,OE是∠BOC的平分线,OD是∠AOC的平分线.求∠EOD的度数.

考点: 角的计算;角平分线的定义. 分析:

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以及角的和、差即可得到∠EOD=∠EOC﹣∠COD=∠BOC﹣AOC=(∠BOC﹣

∠AOC)=∠AOB,从而求解.

解答: 解:∵OE是∠BOC的平分线,OD是∠AOC的平分线,

∴∠EOC=∠BOC,∠COD=∠AOC,

∴∠EOD=∠EOC﹣∠COD=∠BOC﹣AOC=(∠BOC﹣∠AOC)=∠AOB=50°.

点评:

本题考查了角度的计算,角平分线的定义,正确证明∠EOD=∠AOB是关键.

11.下面是初一(2)班马小虎同学解的一道数学题. 题目(原题中没有图形):在同一平面上,若∠AOB=70°,∠BOC=15°,求∠AOC的度数. 解: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如图所示, ∵∠AOC=∠AOB﹣∠BOC =70°﹣15° =55°

∴∠AOC=55°

若你是老师,会判马小虎满分吗?若会,说明理由;若不会,请指出错误之处,并给出你认为正确的解法.

考点: 角的计算. 专题: 阅读型.

分析: 根据题意画图形,应考虑两种情况:∠BOC在∠AOB的内部,∠BOC在∠AOB的外部. 解答: 解:不能给满分,

他只解答了一种情况,∠BOC在∠AOB的内部, 而忽略了∠BOC在∠AOB的外部,如图所示: ∵∠AOC=∠AOB+∠BOC =70°+15° =85°

∴∠AOC=85°,

∴∠AOC=55°或∠AOC=85°.

点评: 在题干不配图时,注意考虑两种情况:∠BOC在∠AOB的内部,∠BOC在∠AOB的外部.

12.如图,已知直线AB和CD相交于点O,∠COE是直角,OF平分∠AOE.

(1)写出∠AOC与∠BOD的大小关系: 相等 ,判断的依据是 对顶角相等 ; (2)若∠COF=35°,求∠BOD的度数.

考点: 角的计算;角平分线的定义;余角和补角.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1)根据对顶角相等填空即可;

(2)首先根据直角由已知角求得它的余角,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概念求得∠AOE,再利用角的关系求得∠AOC,根据上述结论,即求得了∠BOD.

解答: 解:(1)相等,对顶角相等;

(2)∵∠COE是直角,∠COF=35° ∴∠EOF=55°

又OF平分∠AOE,∴∠AOE=110° ∴∠AOC=20°

∴∠BOD=∠AOC=20°.

故答案为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20°.

点评: (1)理解邻补角的概念,掌握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

(2)正确求得一个角的余角,熟练运用角平分线表示角之间的倍分关系,再根据角之间的和差关系进行计算.

13.如图,将两块直角三角尺的直角顶点C叠放在一起, (1)若∠DCE=35°,求∠ACB的度数; (2)若∠ACB=140°,求∠DCE的度数;

(3)猜想∠ACB与∠DCE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考点: 角的计算. 专题: 探究型.

分析: 本题已知两块直角三角尺实际就是已知三角板的各个角的度数,根据角的和差就可以求出∠ACB,∠DCE

的度数;根据前两个小问题的结论猜想∠ACB与∠DCE的大小关系,结合前两问的解决思路得出证明.

解答: 解:(1)∵∠ECB=90°,∠DCE=35°

∴∠DCB=90°﹣35°=55° ∵∠ACD=90°

∴∠ACB=∠ACD+∠DCB=145°.

(2)∵∠ACB=140°,∠ACD=90° ∴∠DCB=140°﹣90°=50° ∵∠ECB=90°

∴∠DCE=90°﹣50°=40°.

(3)猜想得∠ACB+∠DCE=180°(或∠ACB与∠DCE互补) 理由:∵∠ECB=90°,∠ACD=90° ∴∠ACB=∠ACD+∠DCB=90°+∠DCB

∠DCE=∠ECB﹣∠DCB=90°﹣∠DCB ∴∠ACB+∠DCE=180°.

点评: 记忆三角板各角的度数,把所求的角转化为已知角的和与差.

14.如图所示,OA丄OB,OC丄OD,OE为∠BOD的平分线,∠BOE=22°,求∠AOC的度数.

考点: 角的计算;角平分线的定义;垂线.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由已知中所给的垂直关系,可以求出∠AOB和∠COD的度数,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求出∠BOD的度

数,从而可以求出∠AOC的度数.

解答: 解:∵OA丄OB,OC丄OD,

∴∠AOB=∠COD=90°, ∵OE为∠BOD的平分线, ∴∠BOD=44°,

∴∠AOC=360°﹣(∠AOB+∠COD+∠BOD), =360°﹣(90°+90°+44°), =136°.

点评: 本题考查了角的比较与计算,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求得∠BOD的度数. 15.(1)已知∠BOC=120°,∠AOB=70°,求∠AOC的大小;

(2)已知∠AOB=80°,过O作射线OC(不同于OA、OB),满足∠AOC=∠BOC,求∠AOC的大小. (注:本题中所说的角都是指小于平角的角)

考点: 角的计算. 专题: 分类讨论.

分析: (1)是角的多解问题,求解时因为位置不同,可分情况讨论.

(2)直线OA、OB将平面分成四个部分,分别考虑射线OC落在这四个部分的情况,

解答: 解:(1)当射线OA在∠COB内部时,

因为∠AOB=70°,∠BOC=120°,

所以∠AOC=∠BOC﹣∠AOB=120°﹣70°=50° 当射线OA在∠COB外部时, 因为∠AOB=70°,∠BOC=120°,

所以∠AOC=∠BOC+∠AOB=120°+70°=190°, 而求解的只是小于平角的角, 所以∠AOC=∠=360°﹣190°=170° 所以∠AOC等于50°或170°. (2)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得:

∵∠AOB=80°,∠AOC=∠BOC,

∴设∠BOC=5x,则∠AOC=3x,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得:5x+3x=80°, 解得x=10°

∴∠AOC=30°,∠BOC=50°;

∵∠AOB=80°,∠AOC=∠BOC,

∴设∠BOC=5x,则∠AOC=3x,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得:5x+3x=280°, 解得x=35°

∴∠AOC=105°,∠BOC=175°.

点评: 本题的多解情况可依据不同情况求解,在计算中我们所求的角一般都是小于平角的角.

16.如图1,点O为直线AB上一点,过点O作射线OC,使∠AOC=60°.将一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处,一边OM在射线OB上,另一边ON在直线AB的下方.

(1)将图1中的三角板绕点O顺时针旋转至图2,使一边OM在∠BOC的内部,且恰好平分∠BOC,求∠CON的度数;

(2)将图1中的三角板绕点O按每秒10°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在旋转的过程中,第t秒时,直线ON恰好平分锐角∠AOC,则t的值为 12或30 秒(直接写出结果);

(3)将图1中的三角板绕点O顺时针旋转至图3,使ON在∠AOC的内部,请探究∠AOM与∠NOC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考点: 角的计算;角平分线的定义;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1)由角的平分线的定义和等角的余角相等求解;

(2)由∠BOC=120°可得∠AOC=60°,则∠AON=30°或∠NOR=30°,即顺时针旋转300°或120°时ON平分∠AOC,据此求解;

(3)因为∠MON=90°,∠AOC=60°,所以∠AOM=90°﹣∠AON、∠NOC=60°﹣∠AON,然后作差即可.

解答: 解:(1)已知∠AOC=60°,

∴∠BOC=120°, 又OM平分∠BOC,

∠COM=∠BOC=60°, ∴∠CON=∠COM+90°=150°;

(2)延长NO, ∵∠BOC=120°

∴∠AOC=60°,

当直线ON恰好平分锐角∠AOC, ∴∠AOD=∠COD=30°,

即顺时针旋转300°时NO延长线平分∠AOC, 由题意得,10t=300° ∴t=30,

当NO平分∠AOC, ∴∠NOR=30°,

即顺时针旋转120°时NO平分∠AOC, ∴10t=120°, ∴t=12,

∴t=12或30;

(3)∵∠MON=90°,∠AOC=60°,

∴∠AOM=90°﹣∠AON、∠NOC=60°﹣∠AON,

∴∠AOM﹣∠NOC=(90°﹣∠AON)﹣(60°﹣∠AON)=30°, 所以∠AOM与∠NOC之间的数量关系为:∠AOM﹣∠NOC=30°.

点评: 此题考查了角的计算,关键是应该认真审题并仔细观察图形,找到各个量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17.如左图甲所示,将一副三角尺的直角顶点重合在点O处. (1)①∠AOD和∠BOC相等吗?说明理由.

②∠AOC和∠BOD在数量上有何关系?说明理由.

(2)若将这幅三角尺按左图乙所示摆放,三角尺的直角顶点重合在点O处. ①∠AOD和∠BOC相等吗?说明理由.

②∠AOC和∠BOD的以上关系还成立吗?说明理由.

考点: 角的计算.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1)①根据角的和的关系解答,②利用周角的定义解答;

(2)①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解答,②根据图象,表示出∠AOC整理即可得到原关系仍然成立.

解答: 解:(1)①∵∠AOD=90°+∠BOD

∠BOC=90°+∠BOD,

∴∠AOD和∠BOC相等.

②∵∠AOC+90°+∠BOD+90°=360°, ∴∠AOC+∠BOD=180°;

(2)①∵∠AOD=90°﹣∠BOD, ∠BOC=90°﹣∠BOD, ∴∠AOD和∠BOC相等. ②成立.

∵∠AOC=90°+90°﹣∠BOD, ∴∠AOC+∠BOD=180°.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角的和、差关系,理清和或是差是解题的关键.

18.按下面的方法折纸,然后回答问题:

(1)∠2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 (2)∠1与∠3有何关系?

(3)∠1与∠AEC,∠3与∠BEF分别有何关系?

考点: 角的计算.

分析: (1)由折叠易得∠2是平角的一半;

(2)∠1、∠2、∠3组成一个平角,∠2是90°,那么∠1与∠3互余; (3)∠1与∠AEC,∠3与∠BEF都组成一个平角,是互补.

解答: 解:(1)∠2是90°的角.

过点E作出AB、EC的折痕,设BE、CE与EG重合,由折纸可知: ∠1=∠AEG,∠3=∠FEG, ∴∠1+∠3=∠AEG+∠FEG,

∵∠1+∠3+∠AEG+∠FEG=180°,

∴∠1+∠3=∠AEG+∠FEG=180°÷2=90°, 即∠2=90°.

(2)∠1与∠3互为余角,或∠1+∠3=90°;

(3)∠1与∠AEC互补,∠3与∠BEF互补. 或∠1+∠AEC=180°,∠3+∠BEF=180°.

点评: 折叠前后对应角相等;相加得90°的角互为余角;相加得180°的角互为补角.

19.如图,一副三角板的两个直角顶点重合在一起. (1)比较∠EOM与∠FON的大小,并写出理由; (2)求∠EON+∠MOF的度数.

考点: 角的计算;余角和补角.

分析: (1)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即可发现:两个角相等.

(2)要求∠EON+∠MOF的度数和,结合图形发现角之间的和的关系,显然即是两个直角的和.

解答: 解:(1)∠EOM=∠FON.

∵∠EOM+∠MOF=90°=∠FON+∠MOF, ∴∠EOM=∠FON;

(2)∵∠EON+∠EOF=∠EOM+∠MOF+∠FON+∠MOF, ∴∠EON+∠MOF=∠EOF+∠MON=180°.

点评: 理解余角的概念,掌握等角的余角相等这一性质;能够根据图形正确表示角之间的和的关系.

20.如图,将书面斜折过去,使角的顶点A落在M处,BC为折痕,BD为∠MBE的平分线,求∠CBD的度数.

考点: 角的计算;展开图折叠成几何体.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由∠ABC=∠CBM,∠MBD=∠DBE,又知∠ABE=180°,故能求∠CBD的度数. 解答: 解:∵BD为∠MBE的平分线,

∴∠MBD=∠DBE, ∵∠ABC=∠CBM,

∴∠ABC+∠DBE=∠CBM+∠DBM, ∵∠ABE=180°, ∴∠CBD=90°.

故答案为90°.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角的比较与运算,还涉及角平分线的知识点,比较简单.

21.如图,AB是一条河流,要铺设管道将河水引到C、D两个用水点,现有两种铺设管道的方案; 方案一:分别过C、D作AB的垂线,垂足为E、F,沿CE、DF铺设管道; 方案二:连接CD交AB于点P,沿PC,PD铺设管道. 这两种铺设管道的方案哪一种更节省材料?为什么?

考点: 垂线段最短.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根据垂线段最短解答即可. 解答: 解:∵CE⊥AB,DF⊥AB,

∴CE<PC,DF<PD, ∴CE+DF<PC+PD, ∴方案一更节省材料.

点评: 本题考查了垂线段最短,熟记性质并准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

22.说出日常生活现象中的数学原理: 日常生活现象 相应数学原理 有人和你打招呼,你笔直向他走过去 两点之间直线段最短 要用两个钉子把毛巾架安装在墙上 桥建造的方向通常是垂直于河两岸 人去河边打水总是垂直于河边方向走

考点: 垂线段最短;直线的性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根据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垂线段最短解答. 解答: 解:这几种实际问题用数学原理解释分别是: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夹在两平行线间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数学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3.如图,点P是∠AOB的边OB上的一点. (1)过点P画OA的垂线,垂足为H; (2)过点P画OB的垂线,交OA于点C;

(3)线段PH的长度是点P到 直线OA 的距离, 线段CP的长度 是点C到直线OB的距离.因为直线外一点到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所以线段PC、PH、OC这三条线段大小关系是 PH<PC<OC .(用“<”号连接)

考点: 垂线;垂线段最短. 专题: 作图题.

分析: (1)过点P画∠PHO=90°即可;

(2)过点P画∠OPC=90°即可;

(3)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可以判断线段PH的长度是点P到OA的距离,PC是点C到直线OB的距离,线段PC、PH、OC这三条线段大小关系是PH<PC<OC.

解答: 解:(1)(2)所画图形如下所示;

(3)线段PH的长度是点P到直线OA的距离,线段CP的长度是点C到直线OB的距离, 根据垂线段最短可得:PH<PC<OC.

故答案为:直线OA,线段CP的长度,PH<PC<O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基本作图﹣﹣﹣﹣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另外还需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才可解决问题. 24.(2012•房山区一模)请你先动笔在草稿纸上画一画,再回答下列问题: (1)平面内两条直线,可以把平面分成几部分? (2)平面内3条直线,可以把平面分成几部分?

(3)平面内4条直线,可以把平面最多分成多少部分? (4)平面内100条直线,可以把平面最多分成多少部分?

考点: 直线、射线、线段. 专题: 规律型. 分析: (1)(2)(3)这根据题意画图即可;

(4)根据(1)(2)(3)的数值得出规律,再根据规律解题.

解答:

解:(1)如图:分成3个或4个平面;

(2)如图:分成4,6,7个平面;

(3)如图:最多分成11个.

(4)如图:一条直线可以把平面分成两部分,两条直线最多可以把平面分成4部分,三条直线最多可以把平面分成7部分,四条直线最多可以把平面分成11部分,可以发现,两条直线时多了2部分,三条直线比原来多了3部分,四条直线时比原来多了4部分,…,n条时比原来多了n部分. 因为n=1,a1=1+1, n=2,a2=a1+2, n=3,a3=a2+3, n=4,a4=a3+4, …

n=n,an=an﹣1+n,

以上式子相加整理得,an=1+1+2+3+…+n=1+100个时可分成1+

=1+5050=5051.

点评: 本题考查了直线射线和线段,要知道从一般到具体的探究方法,并找到规律.

25.已知线段AB=6cm,在直线AB上截取线段BC=4cm,若M,N分别是AB,BC的中点. (1)求M,N间的距离;

(2)若AB=acm,BC=bcm,其它条件不变,此时M,N间的距离是多少? (3)分析(1)(2)的解答过程,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同伴间交流你得到的启迪.

考点: 两点间的距离.

分析: (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由M,N分别是AB,BC的中点求出MC及NC的长.根据MN=MC+NC即可

得出结论;

(2)根据由M,N分别是AB,BC的中点用a,b表示出出MC及NC的长,进而可得出结论; (3)由(1)、(2)的规律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 解:(1)如图所示,

∵线段AB=6cm,线段BC=4cm, ∴AC=AB﹣BC=6﹣4=2cm.

∵M,N分别是AB,BC的中点,

∴MC=AC=1(cm),NC=BC=2(cm), ∴MN=MC+NC=1+2=3(cm). 答:M,N间的距离是3cm;

(2)∵AB=acm,BC=bcm, ∴AC=AB﹣BC=(a﹣b)=2cm.

∵M,N分别是AB,BC的中点,

∴MC=AC=(a﹣b)cm,NC=BC=b(cm), ∴MN=MC+NC=(a﹣b)+b=a(cm). 答:M,N间的距离是acm;

(3)由(1)(2)可得,无论线段AB为何值,MN=AB.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两点间的距离,熟知各线段之间的和、差及倍数关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6.已知线段AB=6,点C是直线AB上的点,其中线段BC=2,AC=t,小明认为t=8,小红认为t=4,你认为他们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考点: 两点间的距离.

分析: 根据点C在线段AB上与在线段AB外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解答: 解:他们的说法对.

当点C在AB之间时,如图1所示, ∵AB=6,BC=2,

∴AC=AB﹣BC=6﹣2=4,即t=4. 当点C在AB外时,如图2所示, ∵AB=6,BC=2,

∴AC=AB+BC=6+2=8,即t=8. 综上所述,t=4或t=8.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两点间的距离,在解答此题时要注意进行分类讨论,不要漏解. 27.(1)如图,已知点C在线段AB上,且AC=8cm,BC=6cm,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求线段MN的长度.

(2)若点C是线段AB上任意一点,且AC=a,BC=b,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请直接写出线段MN的长度(用a、b的代数式表示);

(3)在(2)中,把点C是线段AB上任意一点改为:点C是直线AB上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则线段MN的长度会变化吗?若有变化,求出结果.

考点: 两点间的距离.

分析: (1)根据线段中点的性质,可得MC、NC的长度,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答案;

(2)根据线段中点的性质,可得MC、NC的长度,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答案; (3)根据线段中点的性质,可得MC、NC的长度,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答案.

解答: 解:(1)由AC=8(cm),M是AC的中点,得

MC=AC=4(cm).

由BC=6(cm),N是CB的中点,得 CN=CB=3(cm).

由线段的和差,得

MN=MC+NC=4+3=7(cm); (2)由AC=a(cm),M是AC的中点,得 MC=AC=(cm).

由BC=b(cm),N是CB的中点,得 CN=CB=(cm). 由线段的和差,得 MN=MC+NC=+=

(cm);

(3)①当点C在B点的右边时,AC=a,BC=b,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得 MC=AC=,NC=BC=(cm). 由线段的和差,得 MN=MC﹣NC=﹣=

(cm);

②当点C在A点的左边时,AC=a,BC=b,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得 MC=AC=,NC=BC=(cm). 由线段的和差,得 MN=NC﹣MC=﹣=

.;

(cm).

③点C在线段AB上时,MN=MC+NC=+=

点评: 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利用了线段中点的性质,线段的和差,(3)分类讨论:①当点C在B点的右边时,②当点C在A点的左边时,③点C在线段AB上时.

28.如图,线段AB=8cm.

(1)若C是线段AB上一点,M是AC的中点,N是BC的中点,求线段MN的长;

(2)若将第(1)题中点C的位置改为“C是线段AB的延长线上的任意一点”,你能求出线段MN的长吗? 解:(1)因为M是AC的中点,N是BC的中点, 所以MC=

AC,NC=

BC,

因为MN=MC+NC, 所以MN= =

AB

AC +

BC

=4(cm).

请仿照上面的表述完成第(2)题,并画出图形.

考点: 两点间的距离. 分析:

(1)根据M是AC的中点,N是BC的中点得出MC=AC,NC=BC,再根据MN=MC+NC即可得出结

论;

(2)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根据(1)中的过程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 解:(1)∵M是AC的中点,N是BC的中点,

∴MC=AC,NC=BC,

∴MN=MC+NC=(AC+BC)=AB=4cm. 故答案为:,,AC,BC,AB;

(2)如图所示,

∵M是AC的中点,N是BC的中点, ∴MC=AC=(AB+BC),BN=BC,

∴MN=MC﹣NC=(AB+BC﹣BC)=AB=4cm.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两点间的距离,熟知各线段之间的和、差及倍数关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9.已知C为直线AB上任一点,M、N分别为AC、BC的中点,试探究MN与AB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考点: 两点间的距离.

分析: 分三种情况当C在线段AB上时,当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当C在线段BA的延长线上时,进行推

论说明.

解答:

解:∵M是线段AC的中点,∴CM=AC,

∵N是线段BC的中点,∴CN=BC, 以下分三种情况讨论,

当C在线段AB上时,MN=CM+CN=

当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MN=CM﹣CN=

当C在线段BA的延长线上时,MN=CN﹣CM=

=

=AB; =AB;

=AB;

综上:MN=AB. 故答案为:MN=AB.

点评: 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首先要根据题意,考虑所有可能情况,画出正确图形.再根据中点的概念,进行线

段的计算与证明.

30.如图,线段AB=6,点O是线段AB上一点,C,D分别是线段OA,OB的中点,小华据此轻松地求得CD=3.他在反思过程中突发奇想:若点O运动到AB的延长线上,原有的结论“CD=3”是否仍然成立?请帮小华画出图形并说明理由.

考点: 两点间的距离.

分析: 运动到延长线时,根据线段中点定义得到有关的线段表示出所求的线段长. 解答: 解:原有的结论仍然成立.理由如下:

当点O在AB的延长线上时,如图所示,

CD=OC﹣OD=(OA﹣OB)=AB=×6=3.

点评: 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解决本题的关键需利用线段中点定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