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形势与策略

形势与策略

2023-10-19 来源:乌哈旅游


第一题: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解读:2020年文化改革六大目标

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明确行动方向,才能激发奋斗力量。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文化建设新要求,着眼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个战略目标,立足文化改革发展全局,《决定》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和主要指标: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认同、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导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价值理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链接:2007年以来,中宣部等六部门评选表彰了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在三届评选活动中,全国累计有2.87亿人次参与评选投票,广大群众共推荐候选人11.28万名,其中90%以上是普通工人、农民、社区居民、学生和军人。

第二,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要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在增加文化产品数量的基础上全面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链接:2010年,小说类新书数量就有4300多部,首次发表和出版的长篇小说2000余部,长篇小说总量达到前所未有的3000余部,是世界上产量最高的国家;电影526部,票房101.72亿元;电视连续剧405部,约15000集;动画片年产量22万分钟,动漫产业总产值470.84亿元;舞台剧4000台,仅舞剧每年就达30多部,小型舞蹈作品更如井喷,演出市场总收入达108亿元。

第三,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让文化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基层和贫困地区、边远地区、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倾斜,满足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需求,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链接:2007年至2010年,全国文化事业费总计达1062.37亿元,年均增长19.6%,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时期。2010年,全国文化事业费323.06亿元,其中农村投入116.41亿元,仅占36.0%;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24.11元,其中西部地区23.8元,而中部地区仅有15.64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4.9%。

2010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84个,文化馆(含群众艺术馆)3264个,乡镇(街道)文化站40118个,基本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文化信息资源数字资源量达到108TB,基本实现“村村通”。

第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加快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不断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使文化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链接: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突破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85,一些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北京、广东、江苏、山东4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均已突破千亿元。

第五,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要以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为重点,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要围绕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积极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链接:目前,中国已同145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800多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与上千个文化组织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我国已经在9个国家设立了中国文化中心,与20多个国家签署了设立文化中心的政府文件。截至2010年10月,我国已在9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22所孔子学院,在34个国家设立了369个孔子课堂。

2010年核心文化产业进出口总额143.9亿美元,出口电影票房收入35亿元人民币。从2001年到2010年,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规模分别增长了2.8倍和8.7倍,图书版权进出口比例从2003年的9∶1下降到2010年的3∶1。

第六,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方针,着力加大对年轻人、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文化名家、文化大师和各领域领军人物,培养一支宏大的、适应时代要求、富有开拓精神、善于创新创造的文化人才队伍,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二题:温家宝总理作工作报告 \"十二五\"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GDP增幅8%,CPI控制在4%左右●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居民人均收入年增超7%

我们要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坚持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7%。

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其中包括: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等。

第三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基本道德规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四题:世界经济复苏与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与不确定因素

2011年,鉴于更多不确定因素和新的风险不断出现,外界普遍认为世界经济复苏将会放缓。综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合组织(OECD)、联合国等国际机构的预测,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放缓至4%左右。

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将因刺激措施效果减弱难以维持当前增速,同时高额的财政赤字、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尚未复原的私人财富等都将阻碍经济复苏进程,预计其 2011年整体经济增速将为2%。因货币政策进一步收紧和财政刺激的陆续退出,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势头也将有所缓和,预计2011年其整体将实现6%的增长。

总体而言,2011年世界经济复苏的不均衡性将继续存在,且复苏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会更加明显。其中,通胀形势、主权债务风险、贸易保护主义、汇率争端及资本市场波动将是世界经济持续复苏面临的

五大主要挑战。

当前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因素主要有:(1)欧洲部分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问题。虽然欧盟联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了7500亿欧元的主权债务危机解决机制,但是,危机国家的财政紧缩计划对欧盟乃至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将是深远的。(2)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型金融机构的风险化解还需时日。(3)

主要国际货币汇率大幅波动。今年以来,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主要国际货币间汇率大幅波动,这给国际贸易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国际贸易持续复苏蒙上阴影。(4)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增多。(5)主要经济体在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上存在很大困难。(6)各国刺激政策在退出时机选择和具体操作方面可能存在操作失误或出现“各自为战”的情况,等等。

论校园文化建设

第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中共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文化建设在国家战略层面的意义进一步凸显的同时,也给予我们新时代的大学生以思考和启迪:在新的时代,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有着怎样突出的意义、怎样建设我们的校园文化。

学校文化的建设具有比较宽泛的意义,我认为,总体而言,建设校园文化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

先说硬件建设,硬件建设主要包括学校的一些建筑、雕塑等。建筑作为凝固的艺术,能够给人以激励的力量,也彰显着学校的文化品位与历史传统。我们都知道,北京大学的未名湖和博雅塔几乎成为了北大的象征,成了莘莘学子心中的一个梦。作为硬件建设,未名湖和博雅塔已经深深融入了北大的学校文化的灵魂与精神之中了,它们已经不单单属于建筑范畴了,而是成为了审美、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延伸。我们济南大学也是,升华广场上的雕塑已经成为我们每一个济大人对学校文化的印象之一了,它所象征的热情、积极向上与进取的精神也已经深深融入到我们的学校文化中了。

然后是软件建设,软件建设包括的含义更加广泛,校风、校训、学校的传统、各种文化活动、规章制度等等。这些都是学校无形的财富,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在这里着重讨论下面三个方面。

首先,我们要在学校形成创新的风气与环境,这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与灵魂所在。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中小学教育的评价标准大多是升学率的高低,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培养真正的创新精神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想要走向世界,提高综合竞争力,步入现代化的教育,就要先培养创新、思维活跃的人才,只有如此才能不断地涌现出创新的成果,才能建设一流的大学。

其次,学校的规章制度也不可少,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是教育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但是,制度只有在大家自觉遵守时才能够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和效力,否则就是一纸空文。

最后,就是校风的建设和各种文体活动的举办。校风建设可以彰显一所学校的精神和形象。校风不是一时形成的,而是文化的长期积淀,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刻苦的学习风气、集体的思想意识和观念等都是校风的体现。在良好的校风中,人会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从而影响一个人的眼界和心胸。而各种文体活动就是给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一个契机。通过不同的文体活动,师生的关系、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大学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

建设良好的学校文化,是创建一流学校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也只有营造优秀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