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影响农民集中居住意愿因素的调查

影响农民集中居住意愿因素的调查

2021-07-21 来源:乌哈旅游
. 渺江学 彳千学 2012年第9期 固 文献著录格式:谢正源,谢拜池,何雯雯,等.影响农民集中居住意愿因素的调查[J1.浙江农业科学,2012(9):1347—1349 影响农民集中居住意愿因素的调查 谢正源,谢拜池,何雯雯,李 侣,蔡云飞,李 飞 (长江大学,湖北荆州434000) 摘 要:农民集中居住是基于我国现阶段农村发展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提出来的,既能促进农村城镇 化进程,改善农民生存环境,又能节约土地,合理配置资源。以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为指导思想,结合抽样 数据的分析结果,阐述影响农民集中居住意愿的因素。 关键词:集中居住;影响因素;农民;意愿 中图分类号:F 2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528—9017(2012)09—1347・03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但相 能比较透彻的了解影响农民集中居住这一社会行动 对于城镇居民,农民的居住环境生活质量等还是存 的因素。 在着较大差距。政府为改善农村生存环境,主导实 施的“新农村建设”“农民集中居住”,以及相关 2结果与分析 移民的安居工程等在某些程度上都有共性——将农 2.1 基本情况 . 民集中安置在生活配套设施较为齐全的集中点,部 表1表明,被调查农民的65.4%年龄为40~ 分改变他们传统的生活习惯,同时客观上节约了住 60岁,16~26岁的青壮年极少,只占1.8%。在受 房占地。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政府对自己的角色 教育程度上,81.4%的农民接受的教育都是初中及 有时难以正确定位,致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违背了农 以下,高中毕业及接受更高层次文化教育的只占总 民的意愿甚至侵犯了农民的权益。为此我们进行了 体的1.3%。92.4%的农民仍然是农村户口,而只 影响农民集中居住意愿因素的调查。 有极少数(约2.4%)的农民在城乡二元结构的环 境下取得了城镇户口。 1材料与方法 表1 被调查农民的基本情况 1.1 材料 在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和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 进行相关问题的调查。共发放问卷410份,有效回 收问卷396份,其中扬州发放200份收回196份, 荆州发放210份收回200份。 1.2 方法 采用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对调查结果进行分 析。帕森斯认为某一行动者的行动虽然是具体的, 但对于全部行动者来说却涉及社会秩序,共同价值 观念等问题。在行动者主观选择的同时,也注意到 了外在的社会结构性因素对行动者的影响。农民进 2.2农民集中居住意愿 行集中居住的社会行动必然涉及到国家,地方政府 大量涌向城市的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留守农 以及农民自身利益,在考察农民决心实施集中居住 村的都是年龄大文化程度低无专业技能的农民。留 行动的动机时可以从他自身所具有的社会资本,所 守农村的部分农民在经济能力上相对于家庭成员中 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他所面对的需求来考虑,这样才 的青年成员处于劣势,但是由于中国农村所特有的 收稿日期:2012-08—12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作者简介:谢正源(1990一),湖北麻城人,大学本科学生,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E-mail:346323004@qq.tom。 困墨 澎 孝J-:矸学 2012年第9期 2.2.1 农民愿意搬迁的因素 由表2可知,被调查农民对愿意搬迁的原因, “尊长”传统,他们凭借年龄和辈分上的权威仍然 能够成为家庭事务的决策中心,农村青年还不能完 全取得家庭事务的决策权,在是否进行集中居住等 家庭大事上,权力仍然把持在年龄和资历都更具有 地位的人手上。这时,能决定是否进行集中居住的 选择“出行便利”的占总样本中的30.0%;其次 是29.4%的农民是因为集中居住点的“环境更 好”;26.4%的农民选择了“住房条件改善”,通 行动者所具有的价值观念和所处的情景就是研究所 关注的重点。 过参与集中居住新房的购买,来改善自己的住房 条件。 表2被调查农民愿意或不愿意搬迁的原因 注:愿意项的8个原因,一,生活改善;二,住房条件改善;三,环境更好;四,子女上学方便;五,出行便利;六,看病方便;七 工作方便;八,其他。不愿意项的8个原因,一,没有足够资金;二,自己住房较好;三,担心收入来源;四,补偿标准太低 五,舍不得邻居;六,生活不适应;七,不信任政府承诺;八,其他。99表示这种情况下不可能选择该项或者是遗失值。 中央政府和部分省市积极推行的“村村通” 工程,虽然使得农村水泥道路面积大为增加,但是 对于散若星辰的自然村落,政府很难投入大规模的 资金做到每个村落都能通上水泥路。集中居住点的 房的并没有太大吸引力,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民私房 有的比集中居住房条件更好。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到 尽管部分农民私房条件很好,但是对于农村凌乱的 布局规划,薄弱的道路基础设施,学校医院等配套 建设不但能为政府省去大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 金,缓解财政压力,更便于公共部门集中供水供 电,提供网络服务等,而且节省土地。所以集中居 住点的地理位置优势不仅能更好地吸引农民参与集 中居住,同时也能为国家节省经费获取长远利益。 对于集中居住点的规划设计也是农民所切实关 设施的奇缺都有强烈的改善意愿。排名第2的原因 是担心收入来源,新建小区的格局设计不再适合传 统的农业生产,虽然农业已经不再是他们主要的收 入来源;同时,搬迁后对留有口粮地的农民对农地 进行管理可能导致的不便,也使得农民对集中居住 的态度更为慎重。 2.3 所处环境对农民集中居住意愿的影响 2.3.1 地区发展程度 心的。29.4%的调查对象希望能在集中居住点获得 个相对于原来居住环境更好的环境,无论是房屋 设计,小区生活设施配套,还是小区整体规划设 一计,都是吸引他们的因素。集中居住能够使他们放 弃原有农村生活环境,实现自己拥有城镇生活的愿 望。26.4%的农户是想要住房条件改善,这一类的 农民是对自己原有旧住房不满意的,他们愿意参加 集中居住是想借此机会改善住房条件。 2.2.2 农民不愿搬迁的因素 地区的社会发展程度对农民集中居住意愿的影 响很大。对396份问卷的汇总结果(表3)表明, 扬州家庭年总收入9.378万元,几乎是荆州家庭总 收入4.944万元的2倍。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 比例相差38.3个百分点,扬州占比为l0.1%,而 荆州高达48.4%。扬州农民愿意搬迁的有40.1%, 而荆州农民仅28.6%。可以看出,扬州农民普遍 在表2中,被调查农民有45.6%的人将“自 己住房较好”作为不愿意集中居住的原因,而 33.9%的人选择“担心收入来源”,30.4%选择 “没有足够资金”。 原有住房条件较好的人并非是资金不足或是对 于补偿标准的不满意等条件而不愿搬迁。通过集中 居住改善住房条件吸引农民参与,对于已经新建住 经济条件比荆州的要好,而且家庭收入中农业收入 所占比例也远低于荆州农户,他们在收入上对农业 生产的依赖较小;同时当地经济发达,不但使扬州 农民有能力购置集中居住房,承担增高的生活成 本,而且农民的就业途径和机会都有了很大改善, 也使得集中居住政策的推行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 谢正源,等:影响农民集中居住意愿因素的调查重团 表3 经济发展对农民集中居住意愿的影响 定及相关的操作流程。信息传递过程中的缺失,对 地区 ...一 家庭年均总收入/万元 收入/万元农业年均总总收人比/%农业收入占愿意搬迁/% 不愿意 搬/% 基层政府的不信任感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政府推行的 集中居住的意愿。 将样本中农民对政策的了解程度与农民对集中 居住的意愿进行统计分析和卡方检验,结果对集中 居住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与是否愿意进行集中居住 2.3.2政策宣传力度 之间有关联。政府相关部门对政策宣传的重视和作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由于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农 为,会积极影响农民集中居住的意愿。 民自身文化水平,农村基层政权执政水平等客观条 2.3.3信息沟通渠道 件的限制,集中居住政策虽然被农民知道,但是几 在了解政策的人群中,对了解的途径进行了调 乎没有农民能详细的说清楚当地集中居住的政策规 查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表4被调查农民获得信息的渠道 在了解政策的人中,43.7%的人选择“熟人 民日常生活经济压力方面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使 告知”,2O.6%的人选择“村委开会告示”, 农民集中居住后的生活质量有所保障,这对于农民 10.I%的人选择“电视”。农民了解政策信息的主 参与集中居住的积极性都有极大的影响。考虑自身 要渠道还是靠熟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其次才是村级 情况,切勿盲目跟风。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以 政权组织的渠道,且比例悬殊接近于2:I。熟人告 及农民基本情况要有深入的了解,坚持实事求是的 知传播方式虽在农村比较实用也容易被村民相信 工作作风,不能一哄而上盲目地在条件不成熟的地 接受,但是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极易发生信息失 方推行集中居住。细致耐心宣传,认真倾听沟通。 真和缺失,而且传递的范围和速度都不能满足要 对于条件成熟的地区,当地政府应该扎实做好相关 求。如果能够改进宣传途径,拓宽宣传渠道,将 政策的宣传工作,反复耐心的和老百姓讲清楚利害 政策详细简明通俗易懂的传递给农民,推进集中 关系,细致讲解政府相关的政策法规,征求农民意 居住政策的难度将会减少许多,政府也将树立自 见和建议,争取老百姓的支持,这样才能起到事半 己的权威。 功倍的作用。 3 讨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根据调查分析结果,建议:加强规划设计,确 [1]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3版.天津:南开大 保生活质量。对集中居住房的设计规划,房屋质 学出版社,2001. 量,集中居住社区规划及配套设施确保完善优质, [2] 陈源泉,高旺盛,王国升,等.新农村建设中的区域农村 村容现状与问题调查[J].中国农学通报,2007(10): 用优质的城市生活方式吸引农民,使他们能够产生 138—142. 参与集中居住就能改善自己生活质量的信心。合理 [3] 王庆,程水源,刘汉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的调查 引导就业,切实增加收入。对于参与集中居住的农 与分析:以黄梅县张塘村为例[J].乡镇经济,2009 民生活方式的转型应当有所准备。农民集中居住 (12):17—20. 后,在就业收入方面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在减轻农 (责任编辑:张才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