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扣“读”写感 叙议结合

扣“读”写感 叙议结合

2021-01-09 来源:乌哈旅游
扣“读”写感 叙议结合

[导学目标]

A、选准感点,观点明确 B、紧扣材料,叙议结合 [导学设想及理论阐述]

1、目标及重点、难点的基本思考

①在第一单元已介绍过读后感写作的一般知识,也已作过一定量的练笔,存在的最大问题还是审题,单通道思维模式迫使在教学中要加强多元思维的训练,因此“选准感点”的前提便是能够多角度地审题立意,“感点”丰富多彩,才可能“选”准。

②对于“选准”的理解,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应从材料自身的内容去考虑,是最能表现材料意图的。二也要从自身的思想积累去考虑,要选择自己感悟最深或最有把握写透的“感点”。只有做到这些,才有可能写出见解独特,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而不是人云亦云,效鹦鹉之学舌。这样就要求教学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强化课堂的开放性,引导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③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叙与议的有机结合,但这不是难点,难点应是多角度地感知材料,因此在这方面宜多花点时间训练。

④单元作文训练中的表述原为“读懂原文”,之所以改为“紧扣材料”,是从实际训练的角度考试,根据《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初中生能够读懂材料,并发表一些议论就可以了,因此教材的表述不符合大纲要求,故在概念上作了修改。

2、作文课不仅应是导写课,更应是思维训练课,而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切实有效地训练思维。因此,就不能凭空介绍一些空洞的理论或所谓的作文技巧,而应是通过具体可感的材料有序地训练,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多元化的思维模式才能建立。

3、课时采用两节课连上的形式,既考虑实际的课时安排特点,更是为了保证思维训练的连续性和层递性,从训练学生的审题入手,从单向思维到多向思维,最后到写,而这一过程中,学生知道了怎样多角度思考问题,怎样选择最佳角度,怎样安排文章的结构——这样才能下笔如有神。

[导学重点]

叙与议的有机结合 [导学难点]

如何多角度地感知材料,选择感受最深或积累最厚的“感点”立意谋篇 [学时安排] 两课时 [学前准备]

[教师] 打印有关材料(或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预先将有关读写材料制成课件)

[学生] A、回顾复习第一单元作文《理解原文,写出感受》有关读后感的知识

B、预习《扣“读”写“感”,叙议结合》,明确训练目标 [导学步骤]

1

复习旧知,引发讨论:什么是读后感?写读后感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引入到关键问题:“感”。从单一思维训练逐步过渡到多元思维,能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讨论如何选准感点,又如何补充论据联系实际→讨论如何合理使用原材料,做到叙议结合→研读两篇同题范文,讲究用原材料的方法和读后感的基本结构→练笔:分组从不同角度讨论材料,围绕自己所选择论点补充论据,指导作文。

[导学内容]

1、导入 议论:①什么是读后感? ②写读后感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明确] 问题一:我们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或一则材料,往往会由此及彼地联想到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也往往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一些想法。如果我们把这些联想和感受结合起来,再以所读的有关内容为引子,写成文章,就是读后感。

问题二:展示学习目标: A、选准感点,观点明确 B、紧扣材料,叙议结合 [导学内容安排解说]

这两个问题设计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回忆已有的旧知,二是为了引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的表述,很多教师往往是机械的展示,这很不利于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只有通过学生的讨论,这样的学习目标才是切实可行的,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思考:写读后感首先要做什么工作? [讨论明确]认真研读材料,读懂、读通所供材料,“读”是“感”的基础,“感”从“读”中来,“读”是话题,是引子,“感”是核心,是文章的主旨。

板书:读懂材料,找准感点

[练习]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准确感知,找准感点 材料一:

有一个游泳的孩子,开始时他把葫芦系在肩膀上,游得很好。接着他把葫芦系在腰间,上半身浮在水面上更加惬意,于是他想,我把葫芦系在脚上,不是可以站到水面上了吗?结果却沉了下去。

材料二:

有一个孩子在撒满彩色贝壳的海滩,捡起一个,又把它丢弃,他想找到心目中最美的贝壳。可是到夕阳西下,伙伴们已经捡了满满一篮子贝壳,而他却仍在寻找,他的篮子仍是空的。

材料三:

有个美国孩子,从幼儿园回来,郑重其事地拿出一只苹果,对父亲说:“您知道苹果里藏着什么?”父亲不以为然:“除了果核还有什么?”这时儿子便把苹果切成两半。通常的切法是从苹果茎部切到底部的凹处,而他却横着把苹果一分为二,然后举着切开的苹果对父亲说:“看哪!里面有颗五角星。”果然,苹果的切面中显示出一个清晰的五角星图案。

[讨论、明确]

材料一:人应尊重客观规律,顺理而行,不能凭空设想。 材料二:世上没有终极的完美,期望越高失望越多。

材料三:人难免囿于定见,要敢于变通思维,寻求新的发现。 [教学内容安排解说]

2

这一环节旨在训练学生能够准确地感知材料的能力。对三则材料的使用,可让学生选择一两 则材料进行思考,或进行小组学习,展开讨论,然后推荐代表发表见解。教师可适当引导,但不必规范学生的思维。

3、引入苏东坡的《题西林壁》和一则故事。 材料四:《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故事一则:

一个大雪天,一个秀才,一个官绅,一个地主在屋内围着火炉喝酒,室外一个穷人在屋檐下躲雪。望着大雪,秀才诗兴大发:“大雪纷纷落地。”官绅接道:“皆是皇家瑞气。”地主呷了一口酒,放下酒杯,说道:“下它三年何妨?”屋檐下的穷人正饥寒交迫,听及此,不禁大怒,骂道:“放你娘的狗屁!”

[思考]: 庐山为什么时而是一道绵亘的“岭”,时而又成了一座挺拔的“峰”? 故事中的四人面对的是同一事物——下雪,而看法却大相径庭? [讨论、明确]

△不是庐山发生了变化,而是因为观察庐山的人所站的位置、观察对象的方向不同,也就是说,是因为视角不同的缘故。

△四人的身份不同,处境各异,对同一事物的看法由于立场不同而当然不同,也是因为“视角”不同的缘故。

[小结]

由于读者的身份、地位、学识修养、地位、思想感情等各异,因此尽管面对的是同一则材料,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想。这就需要我们选好角度。

[思考]:什么样的角度和立意才能算是最佳? [讨论、明确]

△感受最深的一两点,切忌面面俱到,贪多务全,浮光掠影。

△也要考虑到自身的思想积累,选择自己最有把握写深、写透的“感点”去立意谋篇。

[小结]: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写出见解独特,最有现实意义的作品。 [练习]:阅读下面材料,思考两个人得到不同启示的原因。 材料五:

墙壁上,一只蚂蚁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大半,忽然滚落下来。这是它第六次失败的记录。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沿着墙根,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了„„

第一个人注视着这只蚂蚁,禁不住说:“一只小小的蚂蚁,这样执着顽强,真是百折不回啊!我现在遭到一点挫折,能气馁退缩吗?”

他觉得自己应该振奋起来。

第二个人注视着这只蚂蚁,也禁不住说:“可怜的蚂蚁,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位,它就能很容易地爬上去;可是它就是不肯看一看,想一起,——唉,可悲的蚂蚁!我正在做的那件事,一再地失败,我该学得聪明一点,不该蛮干一气了,——我是人,是个有头脑的人。”

果然,他变得机智了。 [讨论,明确]

第一个人是着眼于蚂蚁爬墙这一形象所体现的“精神”,他看到的是蚂蚁的顽强、执着、百折不回。他之所以着眼于材料的这一点,显然与他正在遭受的挫折不无关系,也就是说,他正是以自己正在遭受的挫折为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的出发点的。

3

第二个人是着眼于蚂蚁爬墙这一形象中所体现的“方法”,他看到的是蚂蚁的蛮干和愚蠢。他之所以着眼于材料的这一点,显然与他“正在做的那件事一再失利”,没讲究方法不无关系。也就是说,他不是以此作为观察点和思考问题的出发点。

[小结]

“顽强、执着”也好,“蛮干、愚蠢”也好,都确确实实是材料中所包含的思想意义,却不是出于主观臆想。无论选取其中的哪一个角度(“着眼点”)进而展开联想,再进而概括出观点,并以这个观点作为文章的立意或中心论点,都可以写出一篇好的议论文来。

[练习]阅读材料六,从不同角度提炼观点。

1814年,英国人斯蒂芬逊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蒸气机车,当时有人驾着一辆马车跟它赛跑,新生的火车丑陋笨重,走得很慢,漂亮的马车骄傲地跑在前面,而且火车由于没装弹簧,把路基都震坏了。然而斯蒂芬逊没有因比赛失败而灰心,他不断改进机车,坚信火车具有马车无法媲美的前途。100多年过去了,马车仍按原来的速度转动着轮子,而火车却在飞速前进,高速火车每小时可达200公里,试验火车的速度更加惊人。

[讨论、明确]

要点: ①新生事物有无限生命力,必然战胜旧事物。 ②自信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石。

③新生事物在成长的道路上充满艰难曲折,必须在斗争中不断完善。 ④失败是成功之母。 [教学内容安排解说]

这一环节旨在训练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读后感写作的关键就是选准感点,这个“准”字,应理解为角度最佳,感受最深的,而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即发散思维模式)是选准角度的前提。这是本次作文训练的难点,因此安排了三则训练材料,使用时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学生竞相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展开辩论,从而达到训练发散思维的目的。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思考角度帮助学生讨论,可参与到一个小组讨论。

4、思考:材料读懂了,感点找准了,那么怎样才能写出一篇合格的读后感呢?

[讨论、明确]

△补充论据——紧扣中心,不节外生枝 △联系实际——自然生发,应真切适当。 板书: 紧扣中心,补充论据 联系实际,自然生发

[思考]:如何联系实际?如何才能做到“自然”? [讨论、明确]

△一是联系现实生活中与材料有内在联系的人和事,以此作比较对照,二是结合自身经历中一些有典型意义与所供材料联系紧密的生动事例。

△联系自身实际既不能把自己批一通,写成检讨书或决心书,也不能堆砌大话、套话,变成空洞的说教。

[教学内容安排解说]

这一环节主要解决使文章充实的问题。讲解时忌空洞解说,应结合材料六进行训练。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观点(或将持有相同观点的分成

4

一个小组),让他们讨论补充论据(也可以从身边材料中查找),然后大组交流。

5、思考:从文章技法上考虑,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讨论、明确]

△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夹叙夹议,应以“议”为主,以“叙”为铺,“叙”是“议”的根据,“议”是重点。“叙”是指恰到好处地引用原材料的一些内容和语句,这样不但使读后感的内容自然、充实,而且它本身就是文中有力的论据。但须注意两点:①过多地搬用或重复原文,写成原文的缩写或内容提要,以读代感;②完全撇开原文的内容和语言,另写一篇毫不相关的文章。

板书:巧用材料,叙议结合

[练习]: 快速阅读材料七《读〈有的人〉有感》,材料八《我敬佩这样的人》 思考:同为《有的人》的读后感,写法有何不同? 材料七:读《有的人》有感

初读著名诗人臧克家《有的人》一诗,曾发疑问:为什么有的人活着,却如同死了一样;有的人死了,却活着呢?

后来,通过老师精讲点拨后才明白过来。像宋朝的奸臣秦桧,这样一个“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家伙,死后受万代的唾骂。他活着,同行尸走肉没有两样。

爱国文豪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仇恨腐朽的统治者,心甘情愿做人民的牛马,为人民鞠躬尽瘁,默默无闻地奉献。后世人民把他评价得很高,这是对“他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最好报答;像鲁迅这样的人死了,虽死犹生,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如此比较,相映成趣,使我领悟了生命存在的应有价值。 近年来,社会上涌起了“拜金热”。在一些人心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人生处世哲学又复活了。他们这样活着有什么意义?我们的战士没有因站一次岗或消灭一个敌人就向人民索取什么;我们的教师没有因待遇低而不把学生教好;更有勤劳而伟大的人民,辛勤地创造着灿烂的明天„„这些人都在默默实现自己人生的真正价值!

反复拜读《有的人》,我不禁汗颜起来。原来我的“利己主义”思想已被作者那犀利的笔锋剥得片甲不留;原来我只为自己的前途、荣辱而计较,更可笑的是我竟用“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句名言来掩饰自己的过失。

《有人的》这首优秀的诗篇,像和煦的春风,吹入我那即将干涸的心田。从这里,我找到了人生希望的曙光!

材料八:我敬佩这样的人 ——读《有的人》有感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给人民当牛马,等着地下的火烧„„”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它不正体现了鲁迅先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吗?

读罢臧克家的《有的人》,一种异样的感情激荡着我的心房,使我不能自已:我敬佩具有鲁迅人格的人!

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人。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生前日理万机,鞠躬尽瘁,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他每天处理完国家大事,顾不得休息,就去向街道的居民问寒问暖,了解情况,及时解决问题。他的笑容,印在人民大众的心坎上;他的脚印,踏遍了千山万水。海防战士身上,有他亲手披过的大衣;高梁地里,有他洒下的辛勤的汗水;小桂花家,洋溢着他的笑容;清洁工的手上,有他刚握过的

5

温馨;警卫员的身边,有他亲切的叮咛„„这一切的一切,同那些骑在人民头上喊“啊,我多伟大”的人,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

这种人平易近人,虽死犹生,因为他们同人民心连心。 读罢《有的人》,我仿佛看到鲁迅先生正握着那枝如匕首、似投枪的笔,刺向敌人的心脏;我仿佛看见他握着望远镜、显微镜似的笔,正在大声地指出革命阵营中的危险倾向;我仿佛看见他握着那有力的、幽默的笔,正在给黑暗势力、帝国主义势力画着丑陋的脸谱;我仿佛看见他握着钢刀一样的笔,正在痛打落水狗;我仿佛看见他握着那锋利的笔,正在揭示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病因,正在揭示闰土贫苦受穷的根源,正在书写三味书屋那枯燥无味的生活,正在纪念给自己带来教益的藤野先生„„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不正是鲁迅人格的写照吗?这与那些“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相比,又是多么地截然不同呀!

[讨论、明确]

《读〈有的人〉有感》一文夹叙夹议,以秦桧和鲁迅比较,贬褒分明;再联系现实,以先进事例与自身的狭隘利己对比,语言老练,文笔优美;以比喻收束,抒情味较浓。

《我敬佩这样的人——读〈有的人〉有感》摘引原作要旨并加以阐发。抒发感情,提出中心论点,接着的周总理和鲁迅为例,排比罗列他们的感人事迹,有力地论证了论点。最后以对比手法结尾,富有深意。

[教学内容安排解说]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较好的使用材料,二是让学生了解原材料和所补充论据的关系。通过对两篇问题作文的比较,学生可以从感性上认识到使用材料可以有多种形式,而只有将叙与议巧妙结合才能写好读后感。可以从文章的开头方式、中心的提出、材料的列举与运用、表现手法等方面展开讨论。

6、指导再次阅读材料七,分析、学习读后感的常见格式 [阅读、讨论、明确]

读后感常见的格式是:引(材料)→议(作分析)→联(联系实际,补充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联系自身的生活、工作、学习)→结(结论,有力收束全文,使文章首尾圆合)

[教学内容安排解说]

文无定法,但文有法可循。初学议论文,当从入格训练着眼,这样才能使学生初窥门径便能 较 好地写出文章。从范文中学习格式,是从感性上让学生了解读后感的基本步骤,从而避免了空洞的讲解。

7、指导练笔:阅读材料九,联系实际,自选角度,并按照引—议—联—结的基本格式,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读后感。

材料九:

据《中国包装报》载,乌鲁木齐市挂面厂在日本花16万元人民币印制的挂面包装袋,由于一个字的一点之差,全部报废。这一点就差在“乌”字错印成“鸟”字,堂堂的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成了鸟鲁木齐。由于负责设计的“马大哈”和负责审批的“马大哈”都没能看出这一点之差,致使花巨资印成的10吨重的包装袋成了废品。

(1)、指导学生讨论审题的角度 [讨论、明确]

6

这则材料可选的角度至少有: ①要过细,粗枝大叶要不得 ②对待工作必须认真负责 ③要有主人翁精神。

④对工作不负责任,给国家选成损失的人要严肃处理,严重的要绳之以法。 ⑤不能忽视小事情,小事情有时也会酿成大祸害。 ⑥要认真纠正错别字。

⑦不要认为一切都是外国的好,不要盲目迷信外国。 „„ „„

(2)、指导围绕所选角度(观点)补充论据 (讨论、略)

(3)、指导当堂作文

[附] 《要有主人翁精神》

最近,报上登载了这样一条新闻:乌鲁木齐挂面厂在日本花了16万元人民币印制的挂面包装袋,因将“乌”字印成了“鸟”字、乌鲁木齐成了“鸟鲁木齐”而全部成了废品。

这条消息,令人震惊,发人深思。造成事故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这就不能不归咎于设计人员和审批者的“马大哈”作风了。所谓“马大哈”,就是马马虎虎,粗心大意。具有“马大哈”作风的人,往往对工作不认真负责,把国家的财富不放在心上,缺乏起码的主人翁的责任感。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主人翁的责任感,不但要对个人、小团体负责;而且要对人民、对国家负责。如果没有主人翁责任感,工作敷衍了事,就有可能给四给建设带来不应有的损失。比如大兴安岭火灾,就使国家损失几亿元,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这固然有自然的因素,但与某些部门领导同志缺乏主人翁的责任感能说没有关系吗?试问,如果乌鲁木齐市挂面厂包装设计者和审批者处理的是私人的16万元,会那么“马大哈”吗?

因此,要改变“马大哈”作风,除了要采取必要的制裁外,首先要在思想上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国家干部、工和人员要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工人、农民、解放军以及其它各条战线上的人都要有主公翁的责任感。只有如此,我们的国家才能很快富强起来,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四化大业才能早日完成。

记住这16万元的教训吧!增强我们主人翁责任感,坚决杜绝这类事故再次发生!

[教学内容安排解说]

这一环节旨在训练学生“学”的能力,是在前面解决了“悟”之后的强化环节。这一材料并 不很新鲜,但从审题角度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写作前,可先分小组讨论立意点,然后选 择自己认为的最佳角度进行分组讨论,补充论据,之后才能安排学生写作,这样的训练效果 才会好。

[板书设计] 联系实际,自然生发

巧用材料,叙议结合

扣“读”写“感”,叙议结合

引议联结,合理安排

读懂材料,找准感点 紧扣中心,补充论据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