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
罗 欢
(湖北省黄冈中学)
摘 要
由于传统的数学教学存在许多的不足和缺陷,党和国家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出了教育改革。为贯彻和执行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理念,高中数学教学方式就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变革:提高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对于数学本质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改善教学手段,体会数学的人文精神等。同时教学方式的转变也为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掌握学习新课标理念,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教师的自身修养等。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新时代发展的需要高瞻远瞩地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此后全国各地陆续加入到新课改的行列。
国家推行这样一次力度大、范围广、影响深刻的教育改革,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的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作为新世纪的公民,必须要具备学习新知识的愿望、兴趣、方法和能力,必须要不断学习和终身学习,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传统的数学教学更多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过分强调知识的记忆,人为设置繁难的训练,忽视了对数学思想以及数学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存在过分形式化的倾向。同时传统数学教学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现象较为突出。这种“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新课改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提高作为未来公民基本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对我们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转变教学方式,使之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执行新课标先进的教学理念,成为我们教师最应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1.提高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让学生了解数学的魅力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忽视了引导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学生往往觉得数学就是一堆数字和公式,它抽象、深奥甚至神秘,对数学的价值不了解。学生不了解数学,觉得学习数学没用。当学生对数学价值没有正确认识的时候,自然就不喜欢数学,觉得数学枯燥无味。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适时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例如,我们在高一的第一堂数学课就是给学生提出这两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学习数学有什么用?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1)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数学来源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它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在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中,数学逐渐成为科学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曾说过: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科学史上有大量的例子可以印证这个观点。例如在20世纪初相对论的创立过程中,数学就起到决定作用。 (2)数学是当今科技发展的动力:数学不仅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而且也是当今技术高速发展的基础。20世纪最伟大的技术成就应当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应用,它使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然而,无论是计算机的发明,还是它的广泛使用,都无不包含数学的理论和方法。从指纹识别到航天飞机,从物流管理到医疗上的CT技术,从电力传输到石油勘探的等等,这些形形色色的技术的背后,数学扮演着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3)数学教会了人们如何思考:数学的最大魅力在于思维是严密的,推导是严谨的。例如《几何原本》中,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居然可以从一组平凡不起眼的公理出发,步步为营,依次展开,环环相扣,推论出一系列的前后有序的定理链条,最后构成了欧氏几何学整个世界。学习数学就是要学会逻辑,使人的头脑有条理,能够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安排工作,办起事来有条不紊。
当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学习数学是有价值的,这样才能调动出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通过对学生的引导,明显感觉到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很大的兴趣,积极性普遍提高。 2.坚持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师的作用就只是“传道、授业、解惑”。在这种观念影响下,课堂是教师大多采用“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教师控制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基本上是被动地听讲、机械地模仿、呆板地记忆,学生的学习受到很大限制,缺乏活力。对于高度抽象难懂的数学学习来说,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觉得数学就是做题,枯燥无味,教学效果不理想。
新课程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明确指出“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进行创造性、主动性的劳动,创设生机勃勃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焕发活力。数学教学活动应是学生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过程,当学生置身适当的学习活动中,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活动,去发现和猜测,进一步去证实或否定自己的发现和猜测。只有当学生经历、体验整个过程,用心体验和创造,才能真正学懂数学,学好数学。
例如我们在讲授幂函数这一节内容时,教师用计算机绘出yx,yx,yx,
123yx2,yx1的函数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函数图像,学生通过观察、类比,充分参与讨论,
积极发言,总结出上述五种幂函数的特征,而且学生主动提出对于一般的幂函数性质的猜想,
学生的创造能力超出了教材的要求,学生要求老师用计算机绘制指数为其它值的几个幂函数图像给予验证,学生课堂气氛活跃,教师适时引导总结,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积极鼓励和充分肯定。树立学生敢于发现,敢于挑战,敢于表达的信心,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有力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注重“双基”,强调本质,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重视“双基”是我们数学教学的优良传统,有人认为新课程好像不重视“双基”了,担心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会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其实不是这样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发展的眼光,与时俱进地审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调了对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数学教学活动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认识数学的思想和本质。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好基础,对一些核心的概念和基本思想,应帮助学生多次感受,多角度认识,多层次体验。例如:函数内容是高中数学的精髓和核心,在我们讲授函数内容时,我们应该多次从不同内容切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函数的概念和本质。
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思想的同时,也必须要掌握一些基本技能,这对学好数学也很重要,但与传统教学中的基本技能又有所不同。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对于一些没有涉及到数学本质和思想的问题,人为地设计技巧训练,也常常设计一些技巧性很强的计算、证明问题。这样的基本技能训练,往往使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甚至感到恐惧。在新时代和新阶段,基本技能的理解应当是与时俱进的。例如:如何适当地使用计算机和计算器,如何从各种图表中挖掘数据,处理数据等等,都是新时期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
老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双基”,使学生获得必备的知识技能,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的本质,才能真正学会数学。
4.注重数学课堂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成就感
在以往传统数学教学活动中忽视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学生对学习数学没有成就感。针对这个缺点,新课标明确提出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问题,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体会数学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例如,我们在学完解斜三角形内容后,就专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自备工具、自己设计方案,利用所学习的正余弦定理知识对学校内的建筑物进行测量计算,后又用一节课时间完成实习报告,进行成果展示,并进行评比交流。学生积极参与,热烈讨论,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学生通过活动,真实地体会到数学是可以用于生活的,是充满乐趣的。
其次我们还要鼓励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去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用数学手段去解决问题。例如我们在讲到立体几何中线面垂直判定时,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工人们在安装学校广场上的旗杆时候,是怎样保证旗杆是竖直的?并在课堂上用木杆模拟试验,学生们通过动手尝试,逐渐找到用两个三角板固定木杆的方法,老师加以引导,将问题抽象归纳便得到了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学生在探究生活中的实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正是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能够将课本上的知识用于生活实践,学生觉得很有成就感,便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
5.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数学教学中,“一支粉笔打天下”的局面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需要,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日趋明显:计算快捷,数据处理量大,形式丰富多样。例如在讲初等函数内容时,借助于计算机绘图功能,许多学生感觉抽象的函数图像非常直观地呈现在眼前,对学生理解函数内容起到非常大的帮助。又如,在讲到立体几何初步的时候,许多学生刚开始空间想象能力很有限,如果仅借助书本上的示意图,很难真正理解掌握这部分内容,我们在教学中,就使用了一些绘制立体图形的软件做演示,将课本上几何体平面的示意图变成可以旋转,可以拖动的立体结构,对学生认识空间几何体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当然使用信息技术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技术的使用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体会数学的思想和本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毫无目的地使用过于夸张过于花哨的形式,这样反而影响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的学习。 6.穿插数学文化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以及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学生还应该了解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精神品质。为此,高中数学课程提倡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并在适当的内容中提出对“数学文化”的学习要求。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适当穿插数学的文化内容,例如在讲到集合内容时,我们可以提出罗素悖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在讲到等差数列求和时,我们可以讲讲高斯的故事,感受数学家的人格魅力和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学习数学大师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毅力。在讲到算法时,我们可以提到《九章算术》在世界数学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总之,我们要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和认识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科学观的形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因素在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也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加强对新课标基本理念的学习,做新课改的先锋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从以知识为本的教育观念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重新认识高中数学教学的目标与定位。教师要加强对新课标基本理念的学习,树立新的师生观,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情感与发展需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由于新课改刚起步,有的教师还没有及时彻底地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担心新的教学形式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敢与学生充分互动,还是采用“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极大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损害了学生的发展。事实证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会对提高成绩有任何好处。实际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后,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课堂上焕发活力,学习效果比传统形式要好得多。所以我们要深入学习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做新课改的先锋。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2.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做学生信任的朋友
新课程体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师生互动的关系。要能够顺利高效地与学生互动,首先要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以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为基础,在师生之间开展平等的对话、讨论。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过程,更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只有在这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共同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双方才能不断地得到鼓励。
教师不仅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同时教师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朋友,深入到学生当中去,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当学生从心里接受并信任教师的时候,才愿意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才愿意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课堂上教师应该对学生回答不指责、多鼓励、加以指导补充;对学生思维受阻,要给予启发和诱导;对学生的“创造性”答案,给以真诚的赞赏等。从而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探求真理、师生共同探讨、一起成长的朋友之间的交流活动。 3.加强教师自身学习,做博学多识的引导者
新课标对教师提出新的挑战:传统教学,教师只需要课前备好课,课堂上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过程讲课就可以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就再也不能对整个教学活动直接的包办代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思维活跃,往往会提出让人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拥有扎实的数学功底,还要拥有广博的知识涉猎。
首先要求教师要不断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新课程中有不少是新加入的内容,例如微积分内容,这就需要教师重新拿起大学课本,深入细致的进行学习研究,只有比学生站得更高,才能“不怕问”,“问不倒”。 其次新课标强调对数学文化价值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知识以及一些基本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技能,要求教师养成爱读书,多读书的习惯,关注社会发展动态,关注科技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课堂中谈古论今、旁征博引,当好一名博学多识的引导者。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2] 杨骞、涂荣豹 略论数学教育的科学价值 义务教育2002/44-45合刊(总第56期) [3] 李建平 课程专家解读新课程“双基”内涵 中国教育报 [4] 王新敞,《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自身潜能》
[5]蔡金法、镍必凯:《“美国2000‘数学课程标准’简介及反思》,《数学通报》2001年第9期。
[6]郑毓信:《数学教育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34~235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