褥疮的中医护理进展
褥疮是临床高位截瘫、晚期癌症及其他病情危重等长期卧床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也是护理工作中较棘手的问题。祖国医学在治疗和预防褥疮方面有其独到之处,现综述如下:
1. 褥疮发生机理
褥疮又名席疮。《外科启玄》中说:“席疮乃久病着床之人,挨磨擦破而成
祖国医学认为褥疮发生的病因病机,主要是全身气血亏虚,局部气滞血瘀,肌肤生养,复因挨擦磨破染毒而成。
2. 疮面的辨证[1]
2.1疮面的辨别。红泽为佳,绛红为郁热,色紫为瘀,色淡为虚,紫暗红色为正虚瘀阻,预后较差。
2.2浓液的辨别。疮面若先出黄而稠浓液,次出黄水且疮面周围有微痒,示疮面将敛。若疮面色晦有异味或呈暗褐色,往往继发感染,重则损及筋骨,局部组织可坏死,也可出现全身症状,如败血症等。
3. 辨证施护
3.1.整体护理
- 1 -
3.1.1心理和情志护理 患者多因长期卧床不能自理,身心负担较重而产生一种急躁情绪,应主动关心患者,取得患者信任,稳定患者情绪,向患者介绍褥疮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方法,讲清经过有效的护理,褥疮是一定可以治愈的道理,变被动为主动,使患者积极配合护理工作。
3.1.2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合理调配饮食,是中医护理 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应对患者加强营养指导,调整饮食,鼓励患者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增强患者全身抵抗力,促进褥疮愈合。
3.2局部护理
3.2.1Ⅰ度褥疮。受压部位皮肤微红,有触痛,局部感觉麻木,为局部受压,影响气血运行所致。护理上以行气活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为主。
3.2.1.1中药褥疮垫解除压迫[2]:该褥疮垫外观类似橡胶气圈,由外套和内芯两部分组成,内芯充填物由荞壳和中草药乳香、没药、血竭、冰片、苏术等组成,中药褥疮垫既能解除压迫,又透气,能起到按摩、燥湿活血、生肌的治疗功效。
3.2.1.2红花酒精液按摩[3]:红花、当归、赤芍、紫草浸泡于50%酒精内4-5天后按摩受压部位或骨突部位3-4次/日。
3.2.1.3生肌散局部喷涂[4] 配方:煅石膏30g ,制乳香9g ,制没药9g ,血竭6g ,研极细末备用。外洗液组成:二花30g ,大黄15g ,诃子10g ,苦参10g,甘草10g ,黄连10g ,水煎取汁100ml。方法:外洗液清洗后喷生肌散3-4次/日。
3.2.1.4 艾灸法[5] 灸法所用原料以艾叶为主,故而得名。艾叶气味芳香,易燃,用作灸料,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去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
- 2 -
3.2.2 Ⅱ-Ⅲ度褥疮。表面红而变紫、变硬,出现水泡,表皮剥脱,露出红色浸润创面。继而溃疡形成,浅着累及皮下肌肉,深者可达骨膜,若继发感染,疮面脓液增多有异味。因病人体质各异,寒、热、虚、实表现不一,临床上常见:①瘀腐热郁型:局部皮肤溃破,疮面色鲜红为正气尚在,但内蕴热毒。②瘀腐气虚型:临床表现为局部皮肤色紫,疮面凹陷,无脓或脓液少量久不收口。③疮面形成空腔。
3.2.2.1三黄地榆膏纱条外敷[6] 药物配制:当归、虎杖、黄连、黄柏、黄芪、地榆各50g ,乳香、没药各25g ,加食油500ml ,冰片、蜂蜡适量,炼成油膏,做成浸药纱条。用法:创面常规消毒后,用浸药纱条外敷,有坏死组织的创面须清除后,再用浸药纱条外敷,隔日换药,分泌物多可及时更换。机理:三黄地榆膏方中黄连杀菌抑菌;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没药、乳香活血、祛瘀、止痛;当归养血活血、祛腐生新;地榆收敛性强,可使创面渗出物中的蛋白质凝固形成痂,可保护创面,以减少分泌物和血浆损失,还可防止细菌感染,具有止血、收敛之功效。
3.2.2.2愈褥散涂敷[7] 处方:川芎、红花、蒲公英、大黄、黄柏、苍术,研极细末后用。方法:以鸡蛋清调匀混合成膏状,清创后涂敷于创面。机理:愈褥散中川芎、红花活血化瘀;蒲公英、大黄清热解毒,并能敛疮生肌,消肿止痛;黄柏、苍术清热燥湿、防腐;鸡蛋清既可调和诸药粘敷伤口,又能生肌敛疮,诸药合用,效果较好。
3.2.2.3双黄连注射液喷洒[8] 双黄连注射液具有抗菌消炎、抑制和杀死病毒的作用,可加速创面愈合,促进局部肉芽组织生长和表皮新生。
3.2.2.4 双料喉风散喷敷[9] 双料喉风散主要成分是甘草、黄连、青黛、牛黄、珍珠、冰片等。用法:疮口清创后,以双料喉风散喷敷创面。处方中各种药物的综合作用有较强的抗菌效果;可改善创面营养,促进新生肉芽组织生长;可减少创面渗出液,促进创面干燥。
- 3 -
3.2.2.5乌泡刺外敷[10] 方法:将乌泡刺叶在消毒器皿中捣烂置于无菌纱布上,敷于绿茶水清洗过的创面上。机理:乌泡刺和绿茶均有广谱抗菌作用。乌泡刺具有止血、解毒、活血散瘀、祛腐生肌、收敛止痛等药理作用,可有效控制疮面感染,使疮面营养状况改善。
3.2.2.6血竭粉外敷[11] 方法:以75%酒精调血竭粉呈糊状,置于凡士林纱条上,外敷创面。
3.2.2.7羚羊角粉外敷[12]方法:将羚羊角粉涂洒于清创后的新鲜疮面上,外敷雷夫奴尔或凡士林纱布。
3.2.2.9针刺[13] 采用围针法。方法:常规消毒后,沿褥疮周围约2 处垂直进针,每针间距根据创面大小约1.5-3 ,进针深度以勿刺及骨膜为度,留针30分钟,在留针期间配合艾条温灸。
综上所述,褥疮是多种因素引起的复杂的病理过程,也是护理学的难题,它的防治及护理技术十分复杂,中医护理方法很多,但只有树立整体思想,采用中西结合方法,褥疮护理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参 考 文 献
1. 年春景.中西结合褥疮的护理.新疆中医药杂志,2000,18(1):54.
2. 苏海兰.中药褥疮垫的研制及临床应用.甘肃中医杂志,2000,2:33.
3. 李绍绵.红花酒精防治褥疮.四川医学,2000,7(21):626.
4. 张莹.生肌散治疗褥疮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邯郸医学院学报,2000,8:280.
- 4 -
5. 白秀琴等.用艾灸法治疗褥疮不同时期的疗效观察.齐鲁护理杂志,2000,1(6):63.
6. 王丽珍.三黄地榆膏治疗溃疡期褥疮.湖北中医杂志,2000,11(22):37.
7. 刘艳云.愈褥散治疗Ⅱ-Ⅲ度褥疮36例.四川中医杂志,2000,7(18):46
8. 逢桂香等.双黄注射液治疗褥疮.山东中医杂志,2000,89190;490.
9. 张丽华等.双料喉风散治疗褥疮效果观察.福建医药杂志,2000,3(22):148.
10. 文旭东,胡晓云. 乌泡刺治疗Ⅲ期褥疮疗效观察.护理学杂志,2000,11(15):675.
11. 赵岳.血竭粉外敷治疗褥疮.湖北中医杂志,2000,9(22):36.
12. 龚晓华,吴爱鸿.羚羊角粉外敷治疗褥疮的护理体会.浙江临床医学杂志,2000,2(12):864.
13. 史礼.褥疮的中医护理.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5(13):
- 5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