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世界畜牧业生产系统概述

世界畜牧业生产系统概述

2021-02-24 来源:乌哈旅游
世界畜牧业生产系统概述

张存根

【期刊名称】《中国畜牧业》 【年(卷),期】2010(000)001 【总页数】3页(P45-47) 【作 者】张存根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 文

所谓“生产系统”,就是将投入要素转变成预期产出的过程。作为“农业生产系统”子系统——“畜牧业生产系统”,就是将畜牧业生产各要素转变成畜产品的过程。 畜牧业生产要素,包括土地、气候、植物、动物、资金、劳动力和政策等要素。在人为投入要素的作用下,固有的生态环境也会向优化或者恶化两个不同的方向演变。这也就表现为家畜(或畜牧业)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系统分类

1.按系统演变过程或饲料来源分类。按系统演变过程或饲料来源,世界畜牧业生产体系可分为三类:放牧生产系统、农牧结合生产系统和工厂化生产系统。

(1)放牧生产系统:这是一类相对比较原始和粗放的畜牧业生产系统。可定义为:该系统内饲养动物的饲料,90%以上来自放牧草场。该系统的畜产品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灾害等不良因素的影响。

(2)农牧结合生产系统:这是人类出现农作物耕作后形成的一类农牧结(混)合

的生产系统。可定义为:该系统内饲养动物的饲料,10%以上来自农场(户)自己生产的农作物及其副产品。这是目前发展中国家小农户普遍采用的一类畜牧业生产方式,部分发达国家的小农场(户)也多采用此类生产系统。许多国际农业组织积极倡导此类生产系统,因为该系统可以充分利用当地饲料资源,有利于农牧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工厂化生产系统:这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根据畜禽生长与发育的要求,设计出类似工业化生产过程的、“高投入、高产出”的一类生产系统。可定义为:该系统内饲养动物的饲料,不足10%是来自农场自己生产的饲料。这种生产系统一方面可以降低自然环境对畜禽生产的影响,极大提高生产效率。但另一方面,该生产系统由于采用规模化的、高密度的畜群养殖,产生大量排泄物也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2.综合与环境有关的因素进行分类。作为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的后续行动,联合国粮农组织与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开展了题为“畜牧业生产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全球前景和展望”的研究项目。同时,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世界畜牧业生产系统”的研究。经过两年多的研究,由CarlosSere和HenningSteinfeld等人发表了题为《世界畜牧业生产系统——现状、问题与趋势》的报告。根据与农作物生产相结合情况、土地利用情况、农业生态类型3个与环境有关的因素,该研究报告对畜牧业生产系统进行系统分类。首先,根据与农作物生产相结合情况,将畜牧业生产系统分为孤立的畜牧业生产系统和农牧结合生产系统两个二级子系统;其次,根据土地利用情况,将孤立的畜牧业生产系统分为无地畜牧生产系统和草地生产系统两个三级子系统;最后,根据农业生态类型,将农牧结合生产系统分为旱作农牧结合生产系统和灌溉农牧结合生产系统两个三级子系统,并将上述四个三级子系统最终分为11个四级子系统。 二、系统定义和农业生态类型

1.系统定义。

(1)孤立的畜牧业生产系统:在该生产系统中,饲喂动物的干物质,90%以上来自草原、放牧场、一年生的饲料作物和购买的饲料,不到10%的生产总值来自非畜禽养殖活动。

(2)无地畜牧生产系统:该系统为孤立的畜牧业生产系统的子系统。该系统喂给动物的干物质不到10%是农场生产的,每公顷农业用地的年平均载畜量超过10家畜单位(LU)。

(3)草地生产系统:该系统为孤立的畜牧业生产系统的子系统。该系统喂给动物的干物质,10%以上是农场生产的,每公顷农业用地的年平均载畜量小于10LU。 (4)农牧结合生产系统:该畜牧生产系统喂给动物的干物质,10%以上是来自农作物的副产品、秸秆,或10%以上的产值不是来自畜禽养殖活动。

(5)旱作农牧结合生产系统:该系统为农牧结合生产系统的子系统,90%以上非畜禽产值来自旱作土地。

(6)灌溉农牧结合生产系统:该系统为农牧结合生产系统的子系统,10%以上非畜禽产值来自灌溉土地。

2.农业生态类型。干旱:作物生长期少于75天;半干旱:作物生长期75~180天;半湿润:作物生长期181~270天;潮湿:作物生长期大于270天;温带:有1个月或几个月的月平均气温低于5℃;热带高原:生长期间,每日平均温度在5~20℃范围的热带地区。 三、系统描述

1.温带和热带高原草地生产系统。该系统是以反刍动物为主体的放牧系统。这里主要受低温的制约。草场是本系统的主要饲料资源,但质量差别很大。大洋洲特别是新西兰的草地生产系统,雨量均衡分布,采用施肥、引种豆科作物和适当围栏等方式,实现高产的豆科—禾草牧场,使用适量的干草或青贮饲料就能获得相当高的

生产率水平。相反,在非洲和亚洲采用粗放的放牧系统,饲草供给的季节性波动大,是造成冬季动物体重损失的主要原因,限制了家畜的生产力。

2.湿润/半湿润的热带和亚热带草地生产系统。该系统主要位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低地。此外,还有亚洲、非洲和澳大利亚的热带和亚热带草原地带。该系统赡养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6.1%。

该系统定义为一种放牧系统,牛是该系统的优势畜种,其中,瘤牛占据很大的份额。该系统生产增长的潜力也不大,特别是南美洲的热带雨林应该受到保护。 3.干旱/半干旱热带和亚热带草地生产系统。该系统位于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一种是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近东和北非地区,那里人口相对较多,采用传统的牛、羊、骆驼混合放牧的生产方式,环境恶化日趋严重;另一种是在澳大利亚中部、美国西部和非洲南部地区,人口稀少,大量的牧场资源被私人农场所拥有。该系统赡养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3.3%。

4.温带和热带高原旱作生产系统。该系统位于两种对立的农业生态区:一种是在北美、欧洲和亚洲东北部,具有温带旱作农牧结合生产系统的明显特征,特别是同在北纬30度以北的平行地带,生产系统的集约化程度相对较高;另一种是位于非洲东部和拉丁美洲安第斯地区的热带高地,生产系统相对粗放,畜牧业的地位次于种植业。该系统赡养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0.7%。该系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畜牧业生产系统。

5.湿润/半湿润的热带和亚热热带旱作生产系统。该系统分布于世界各热带地区,主要是在发展中国家,仅美国南部部分是唯一纳入该系统的。该系统赡养的人口占全球的14.1%。该系统对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广大地区特别重要,但为提高系统的生产率缺少资金和技术。该系统畜产品生产率低下。

6.干旱/半干旱热带和亚热带旱作生产系统。该系统主要位于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区、非洲的萨赫勒部分地区和印度大部分地区。该系统赡养的人口仅占全球的

10.4%。在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区,小反刍动物在该生产系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7.温带和热带高原灌溉生产系统。该系统在热带高原地区的分布量不多,主要位于温带的地中海地区,以及远东地区。该系统赡养的人口占全球的10.2%。这里的农业生态处于从亚热带到温带的过渡地带,在冷季,植物生长受到低温的限制,在生长期又受到水分供应的限制。该系统的畜产品产出,主要是肉类、牛奶和羊毛。 8.湿润/半湿润的热带和亚热带灌溉生产系统。该系统主要位于东南亚地区。该系统赡养的人口占全球的18.0%。此外,为满足城市肉类消费需求的增长,猪和家禽养殖业也得到较快发展,1991/93年猪肉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18.2%,高于其他任何一种热带地区的土地生产系统。

9.干旱/半干旱热带和亚热带灌溉生产系统。该系统位于南亚、北非、美国西部和墨西哥。该系统赡养的人口占全球的13.8%。该系统饲养最多的家畜是奶牛和奶水牛,绵羊和山羊则利用灌溉土地的边缘草地。猪仅饲养在远东地区。在良好的管理条件下,集约化的奶牛饲养技术在炎热干燥的环境中获得成功。世界上有些奶牛的高产记录,往往是以色列和加利福尼亚州在该生产系统条件下创造的。在南亚,传统的小农户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水牛产奶。 10.无地单胃动物生产系统。

单胃动物生产系统所使用的畜种,主要是肉鸡和生猪。该系统主要分布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目前共有30个发达国家)。该系统具有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特点,引入生产性能高的杂交组合品种,使用高浓度的能量饲料,以实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但由于畜禽养殖过于集中,大量的畜禽排泄物得不到应有的处理,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此外,该系统中原生态的地方畜禽品种濒临灭绝,丧失物种的多样性。

11.无地反刍动物生产系统。该系统仅集中在世界上少数几个地区,无地肉牛生产系统几乎全部位于东欧和独联体及少数经合组织成员国,还有少量的无地绵羊(肉

羊)生产系统存在于西亚和北非。典型的案例是美国的大型肉牛育肥场。该系统是高度资本密集型的生产系统,形成重大的规模经济效益。全球范围内,该系统的继续扩展是有限的,其消费主要集中在美国,以及一些高收入国家和干旱的近东国家。 四、结论

1.与种植业生产系统相比,畜牧业生产系统之间的演变,要复杂得多。人类最早的畜牧业生产是以草地为基础。在气候、土壤和疾病控制条件好的地方,草地生产系统就演变成为农牧结合生产系统。这个过程是人口密度增加所致,以及种植业和畜牧业两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2.从世界畜牧业三大生产系统的演变进程来看,放牧生产系统正在不断衰退,农牧结合生产系统仍处于主导地位,无地生产系统或工厂化生产系统正处于发展阶段。 在1981/83年到1991/93年,无地畜牧生产系统,特别是无地单胃动物生产系统,是肉类生产增长最快的系统。无地生产系统肉类生产的年增长率是4.3%,农牧结合系统为2.2%,草地系统仅为0.7%。

3.在区域之间,亚洲畜产品的增长速度最快。1981/83年到1991/93年,牛肉产量年增长7.8%,羊肉增长6.3%,猪肉和牛奶均增长7.0%,禽肉和禽蛋均增长9.6%。但同期家畜存栏量的增长率并不多,牛存栏量增长1.2%,羊增长1.8%,奶牛2.3%。这意味着,10年来,每年生产效率提高4%~6%。这可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亚洲农业绿色革命相媲美。

4.在世界畜牧业生产系统之间,比较土地和家畜资源的可利用指数时,发现人均拥有的资源禀赋存在很大差异。发达国家人均拥有的土地和家畜资源得天独厚。同样,生产集约化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巨大差异。

5.不同畜牧业生产系统与畜种的相对重要性,在世界不同的地理区域间有很大差异。放牧生产系统对中美洲和南美洲较为重要,这里的人口密度低,城市化程度相对较高,牛是最重要的畜种。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非洲,有大量的家畜资源,全球

90%以上的水牛集中在亚洲,以及猪已成为远东肉生产的非常重要来源,因此,亚洲的家畜主要集中在农牧结合生产系统中。

6.随着全球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世界畜牧业三大生产系统的集约化水平似乎是趋向同一方向发展,尽管从不同层次开始。一方面,发达国家高度集约化的生产系统正面临着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困扰。另一方面,集约化水平往往是与价格支持政策联动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