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沅江市水利现状发展战略

沅江市水利现状发展战略

2020-03-07 来源:乌哈旅游


浅析沅江市水利现状与发展战略

摘要:本文结合沅江市水利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不足,针对当前水利工程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中央一号文件为契机,提出沅江水利发展战略及水利工程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沅江水利;工程管理;现状; 前 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县级城市水利工程建设得到迅猛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把水利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管理上来以后,开始走上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作为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水定义为“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如何驾驭水利之春风,是破解沅江经济与社会发展”瓶颈”问题的千载机遇。 1水利工程管理现状

目前水利工程基本上实现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以及从适应计划经济到适应市扬经济的转化,初步建立了实现这两个“转化”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使目前的水利工程管理更加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在“加强工程管理,讲究经济效益”的水利方针指引下,从改革入手,注重狠抓小(一)型以上水库的工程管理工作,促进各项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注意挖掘现有水利工程的内在潜力,狠抓管理,着重实效,已成为水管工作的重点。小(一)型以上水库基本上做到了“十有”,即有管理机构、有专管人员、有管理住房、有

简易公路、有照明和通迅线路、有财务管理制度、有综合经营计划、有民主管水制度、有鱼种培育池、有工程档案。在经营管理方面实行产权制度改革,采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的方式,在“水字上作文章,大力实施水面立体开发,逐步形成了”山上植树种药、山下栽瓜果、水边办畜牧场、水面养鸭,水中养鱼珠,发展加工业,开拓旅游业的立体养殖模式,努力实现了“一座水库一库鱼、一群鸡鸭、一栏猪、一个果园、一片林”的构想。 2、水利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洪、涝、旱灾害,水资源不均衡,水污染是沅江的“水情”,是水利发展存在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制约沅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归纳起来主要呈现是“三多、三少、三重”等问题。 2.1、三多

(1)降水客水多。市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320毫米,最大降雨量为1969年2060.9毫米,降雨量主要集中在4-8月,占全年降水的70%,其中以5月份最多,占全年的18.7%,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全球气候变化,极端事件频发,尤其是沅江地处洞庭湖腹地,诠释为“长江之肾”、“四水袋子”、“洪水走廊”,超额的过境洪水,造成了我市“十年一大灾,三年两头灾,洪涝灾害年年现”的历史规律。

(2)险工隐患多。水利工程中有不少标准偏低,工程质量差,不能满足防洪兴利需要。县水利工程大多兴建于六、七十年代,标准贪偏低,施工质量差,加之工程已运行了30-40年,随着运行期

的增长,工程不可避免地出现老化和损坏,形成病险或隐患工程。 全市15座小型水库修建于上世纪五十一七十年代,都为均质土坝,抗压力差,且运行时间太久,常年失修,现绝大部分出现变形,开裂渗漏、软基、涵管断裂、堵塞及白蚁危害现象,这些病险水库有的需降低水位运行,严重影响了其效益的发挥;有的带病运行,这样势必对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一旦失事,将会造成惨重损失。一些堤防工程存在着堤顶高程偏低、堤身断面单薄、土质差、堤身堤基渗漏严重等问题,加之防汛备料不足,致使洪水期间不少堤段将产生管涌等渗透破坏,甚至有溃堤的危险。 (3)落后停运设施多。沅江大多数水利工程,由于建设年代早,管理不规范,加之洪、涝、旱灾害频发,工程设施超负荷运行时间长,由于缺乏管理,使原有的机械设备有的流失,有的已经老化,还有些零部件已经损坏,无人修理,带病运行。如一些水利工程的排涝站、电灌站平时无人管理,导致变压器、输电线路等被盗,加之设备缺乏必要的维修,每到防汛抗旱季节,机器不能运转或带病运行,制约了工农业的发展,造成工程设施废弃停止运行的较多。 2.2、三少

(1)水少。三峡水库蓄水,降低了沅江丰水季节水位,减轻了防汛抗灾压力,但同时也大幅降低枯水时期的水位。近几年,全市旱象矛盾十分突出。2006年春、夏、秋三季连旱,2010、2011年春旱,过低的外河水位导致现有涵闸引水自流抗旱的功能消失,不得不打河汊进行梯级提水以解旱情之急,大部分的放水涵闸变成了

“旱鸭子”。南部丘山由于无骨干水源工程,现有山塘每年春、秋大部分变成枯塘。

(2)水利建设总投入相对较少。资金投入不足,重建轻管,工程效益降低。由于水利工程缺乏维修资金,致使很多水利工程年久失修,特别是不少病险工程没能得到及时除险加固,工程效益锐减。 (3)工程技术人员越来越少。工程管理体制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一些水利工程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较低,造成了在执法过程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一些小型水库管理人员广文化水平低,更换频繁,缺乏水库的管理经验,造成工程管理不善,财务管理混乱。更有一些水库无管理机构,无专管人员,造成水利工程毁损严重,乱扒、乱挖现象时有发生。 2.3、三重

(1)防汛抗灾任务重。湘、资、沅、澧四水和长江“三口”不管是哪条江还是几条江时空组合洪水,都将给沅江防洪形势带来严重局面。1995年湘江、资江大水,沅江“一垸未溃”,1996年沅水大水,沅江“十垸九溃”,1998年资水、沅水,长江大水,沅江干群全民皆兵,严防死守100天,保住了沅江所有堤垸的安全,但市财政花费资金达6000多万元,农民投入防汛义务工3000多万个,更重要的是历时三个月的防汛,严重影响了工人的上班、农民一年的生产,干部职工的工作秩序,1999年长江大水同样如此,连续几年的洪涝灾害给沅江人民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心灵创伤。 (2)水质污染严重。随着环洞庭湖及上游工业的发展,本地农

药化肥的大量使用,洞庭湖水污染以及垸内水土污染越来越严重,农业灌溉水源,农畜饮水水源不同程度受到破坏。据统计,全市70%以上的耕地水源,50%以上的饮水水源存在严重污染问题。沅江是血吸虫病的重点疫区,虰螺泛滥水环境令人堪忧,全市外湖、洲滩、堤坡虰螺无处不在,给沅江人民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3)经济负担重。沅江水利队伍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又是一支人员庞大全省独一无二的县级水利队伍。随着堤防维护等水费的取消,财政每年转移支付加上系统综合经营收入近2000万元,人平不足1万元,由于经费短缺,大部分水管单位工资发放为“喊工资”、“折工资”,单位运转举步维艰。

3、以中央一号文件为契机,探索沅江水利发展方略 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强烈的机遇意识和历史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加快沅江市水利发展步伐,实现新的更大突破。

3.1加快水利建设,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

⑴防洪工程建设。全面启动大通湖、长春、目平湖、净下洲、永新、畔山洲8个堤垸的堤防加固,力争堤垸防洪标准重点垸超过二十年一遇,蓄洪垸超过十年一遇,一般垸达到十年一遇;实施蓄洪垸安全建设;全面完成15座小型水库、17座水闸病险加固任务;加快草尾河等8条河道整治及垸内塞阳河等7条中小河流的堤岸加固、河床清淤疏浚;加强沅江城区防洪建设,确保五十年一遇防洪标准。

⑵排涝工程建设。加快沟渠疏浚,重点渠段护砌加固;完善排水水系,草尾、阳罗新建二座中型排涝泵站;完成沈家湾大型泵站更新改造,中小型泵站更新改造全面铺开。城镇排涝能力达到三日暴雨一日排干,农村排涝能力达到三日暴雨二日排至农作物耐淹水深。

⑶抗旱工程建设。尽快建成一批骨干水源工程,浩江湖、大通湖、八形汊、黑湖脑等几个内湖要力争建成中型平原水库;草尾尾闾建一处橡胶坝,确保两岸水闸放水灌溉功能;在水资源条件具备的大通湖垸、共双垸新建草阳、黄南、共双三个大型灌区,赤山、保民、凤凰山新建3个中型灌区,同时加强灌区续建配套,作为大型灌区的水源,在外西闸、胜利闸、南大河新建3处中型水轮泵站;山塘建设要采取山塘加大,漏塘加固,浅塘加深,塘堤加高的“四加”措施,达到长滕结瓜效果,确保湖区60日无雨农作物不受旱,丘区100日无雨有水源。

⑷应急能力建设。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提高雨情、汛情、旱情预报水平,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加强防洪、排涝、抗旱减灾指挥系统建设;着力建设全市堤垸水库、大中型泵站、大中型灌区、大中型水闸的自动监控系统,逐步提高自动化管理水平;建立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抢险救援队伍,推进市乡两级防汛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健全应急抢险物质储备体系,完善应急预案。 3.2提高供水保障,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

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污水处理及回用着手,努力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一是城乡供水保证率显著提高,城镇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解决5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二是从业务指导、技术管理转向强化水行政管理,改变多龙管水状况,尽快组建水务局,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三是推行科技兴水,在有计划的兴建水利工程的同时,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搞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加快现有拟建6个大中型灌区的节水改造,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满足全市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对水资源的需求。

3.3坚持人水和谐,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 加快城区“五湖”河湖水系连通工程,确保城镇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加强万子湖、目平湖、漉湖等水系湿地生态修复,促进环沅江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推进赤山、杨梅山等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监督管理;有计划地适当平垸行洪,退田还湖,退渔还湖,最大限度发挥湖泊调蓄功能;坚持不懈地开展水利结合血防工作,极大程度的减少虰螺危害。 3.4推进依法治水,基本建成有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 (1)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度,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2)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广泛收到社会资金投入水利。 (3)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落实防汛抗旱、饮水资源管理、饮水安全、水库安全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地方性水法规体系,推进依法治水,加强水利队伍建设,切实化解水利系统经济负担,全面提升干部职工队伍素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