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重塑大学精神
2023-07-21
来源:乌哈旅游
2013年7月 黑河学刊 Heihe Journal Ju1.2013 Serial No.192 No.7 总第192期第7期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重塑大学精神 ⑧包志国,黄文曦 (四川文理学院社会科学系,四川达州635000) 【摘 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离不开高校这个文化前沿阵地,高校要承担这个历史重任,必须加 强校园文化建设,而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用大学精神来支撑,在大学精神缺失的趋势下,需要重塑大学精神。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大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 G40—0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3036(2013)07—0153-03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 合体。【 俩位文化泰斗的定义虽然表述不同,但其深刻内涵 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 都囊括了生活的各个方面,让我们明白人总是生活在一种 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 文化之中,不管是否意识到,都差不多会体现出一种文化 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在 来。 中西文化的交融中,反思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 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是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点 从国家层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化作为“软实力”在继续 和需要,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学校各个层面的创 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重要性。高校作为文化传 造和积累,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校园精神,是高校 播的殿堂,培养的是具备专业知识和高文化素养的人才, 校园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和行为方式的总和。[31高校的 不断地传承和更新着人类文化,理应承担文化自觉与自信 校园文化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会通过一种潜移默化的精 的重任,而要承担起这样的历史重任,就需要一种精神的 神体现出来,这种精神就是高校的灵魂——大学精神。 支撑,这种精神就是大学独立、批判、反思的精神。 2.大学精神的定义 一、基本概念解析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色的稳 1.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定义 定的并为大学人所认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关于文化的定义,许多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在这 是高校办学特色的灵魂。f )从广义层而理解,大学精神就是 里本文引用两位著名的中西方学者对文化的定义。中国著 指大学师生在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过程中所内化的大学 名学者梁漱溟把文化界定为“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而”, 价值取向,是经过长时期历史沉淀而形成的这一大学群体 主要包括三个层面:(1)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学、科 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从狭义层而理解,大学精神是指 学、艺术等,宗教、文艺偏于J情感;哲学、科学偏于理智。(2) 某一所特指的、具体的大学在自身长期的历史积淀和发展 社会生活方面,我们对于周围的人——家族、朋友、社会、 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精神风貌或者该大学师生的 国家、世界——之问的生活方法都属于社会生活的一方 共同信念和价值观。比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 面。(3)物质生活方面,如饮食、起居等。Jt西方著名学者、英 德载物”,就体现了清华人的一种精神,也体现了清华人百 国文化人类学创始人爱德华・泰勒把文化归纳为整个生活 年来对这种精神的坚守。 方式的总和,他指出,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 从基本概念的解析中可以总结出,大学在传承、传播 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 和更新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正是凭借大学精神的内在力 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 量,唤起和激发作为大学人的全体师生员:I二对学校的一种 【作者简介】包志国(1982一),男,四川遂宁人,四川文理学院社会科学系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国 【人阶级 与当代中国政治;黄文曦(1982一),女,藏族,四川小金县人,四川文理学院社会科学系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经济 法学。 ・l53。 真挚情感,用这种情感团结和凝聚大学内的所有 员,克 服大学发展过程中不同发展阶段而临的种种困难,为实现 学校教育理想和目标而为之共同奋斗。 二、不同历史阶段的大学精神 1.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大学精神 梳理历史的脉络,在中国大学的发展史上,北洋政府 时期是中国现代大学发展的初创阶段,也是大学精神的形 成时期,当时大学的格局主要是公立、私立、教会三种办学 形式。这一时期政局不稳定,民生无保障,在这种特殊的历 史背景下,大学生非常关心时局,关心国家和民族未来的 走向。当时的主政者对教育和思想文化基本上不控制、不 干预 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提出了“兼容并包,网罗 百家,大学独立,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的大学精 神,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北大不拘一格,聘请了陈独秀、 胡适、梁漱溟、鲁迅等各个领域的大家,形成了独具一格的 北大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了一批爱国青年,对中国 近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大学精神 1928年东北易帜,国民党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中国进入国民党统治时代。蒋介石主张以党治国,主张党 化教育,对大学开始有了一定程度的控制,要求在大学课 程中开设党义课,讲三民主义,但大学并不认真执行。在这 一时期,大学也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大学的校长、教授在 政府面前,敢于针砭时弊,没有失去尊严,放弃独立批判的 精神,放弃知识分子的操守、信仰和价值观念。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大学精神 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进行院系调整。参照和借鉴苏 联模式,把原有的大学打乱重组。当时苏联模式的特点是 专业教育,目的是迅速培养国家建设发展需要的各类专业 技术人才,而不是人的全面发展。原来的那些综合性大学 被拆散,变成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等各种专门学院、专 门学校。很多著名大学历史传统都被割断,大伤元气。原有 的公立、私立、教会三足鼎立的大学格局,变成了公立大学 一统天下的局面。在思想层面,开展了思想改造运动,从著 名的知识分子到普通的教师学生,都要求放弃原来的世界 观、方法论,重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 法。特别是在反右运动中,很多知识分子受到批判,不敢再 持有独立批判的思想,建国初的这一段时期,中国的大学 精神遭受了严重创伤。 1977年恢复高考后,中国的大学出现了新的气象,当 时的大学生,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国 家命运,勇于批判反思,高校的社团非常活跃。许多学生发 表了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和艺术作品。整个八十年 代,中国的学术努力与世界接轨,一些被取消的学科,如社 会学等迅速恢复重建并得到很好发展。这-- ̄,-t期是中国大 ・154・ 学精神重新得至目塑造的时代,大学处于社会进步的前沿阵 地。 从9O年代到现在,中国的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 时期,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出现了新的特点,政治权力开始 涉足高校,权力通过对学术经费、学术职称、科研项目的申 请、科研成果的评比、学术传播的渠道等方式,来控制和笼 络学术界。其根本目的是掌握话语权,让学术服从于、依附 于政治权力。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形成了政治精英、经济精 英、文化精英三大强势集团结盟抱团的局面,不少大学知 识分子在经济利益的诱导下,逐步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性, 而一些坚守独立批判精神的独立学者面临着被边缘化的 尴尬局面。加之高校盲目扩招使学历贬值,让部分学生只 对文凭和获取文凭后带来的利益感兴趣,学习动力和创新 能力严重缺乏,高校学风考风败坏,弄虚作假现象层出不 穷,大学精神再次受到重创。 三、重塑大学精神 当前中国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期,发展速度之快,使 得原有的价值体系和取向出现混乱崩溃的局面,在这样的 一个时代背景下,大学该如何给自己定位?大学的精神何 在?这是一个不容忽视和回避的问题,这事关我们中华民 族未来发展的走向。因为大学和企业等生产性单位不一 样,大学不是每天都在生产和创造看得见的产品和物质财 富,可大学是我们社会的最后一片净土,最后的精神守望 地。如果大学精神失去了,那就意味着一个时代的大学精 英们精神和信仰的缺失,其后果从长远来看是十分严重和 可怕的。 著名的“两弹一星”元老钱学森先生的“钱学森之问, 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发人深 省的疑问值得我们反思中国当前的大学教育问题,这是不 是我们大学精神的缺失所致?现行的中国大学体制过度行 政化,官本位思想严重,挫伤着大学学者创新思维和独立 批判思想的生存空间。在201 1年华东师范大学的60周年 校庆上,华东师大的校长在讲话中多次重申大学的反思精 神,讲到“一个大学可以暂时没有钱,但却永远不能没有一 样东西,那就是反思和批判的精神”,这在当前的时代是极 其可贵的,这样的讲话是深刻和真正有力量的。而当时,台 下坐着许多官员校友,其中包括上海市的市级领导和部委 级官员,但是,没有一名官员按照官场惯例上台发言,而且 校长对他们的介绍都是轻描淡写,他们当下的身份都是华 东师大的校友。那一刻让人感受到了脱离政治色彩而又充 满人文精神的对知识的尊重,让权力和财富匍匐在知识和 精神的脚下,而不是凌驾于知识和精神之上。 新的时代,新的环境,大学要重塑大学的精神,需要转 变大学教育观念、人才观念、创新观念等等,并且在此基础 上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办学理念与人文精神,这些是我们 倡导重塑大学精神的目的和意义所在。要重塑大学精神, 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深刻反思当前高校存在的问题,端正办学思想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是研究和 传播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问富有 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领地。”蔡元培先生也曾说过: “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 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大学是用来追求高深学问的所 在,而非为了做官发财。”可见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都已意 识到,大学其实是一个从事高深学问研究的学术机构,而 并非现在日益趋向“官本位”,“金本位”的名利场,就像弗 莱克斯纳认为,大学应与现实世界保持密切的联系,但又 不能承担具体的行动责任,必须在以科学的态度研究自然 现象和客观世界的同时,避免参与立法机关、社区公众、市 政当局和各种商会的实际事务,大学主要是从学术或理论 的观点去讨论问题,而怎样实施则是其他机构的事。同要重 塑大学精神,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办学理念,反思我们急 于求成的功利主义行为,按照正确的大学理念办学。 2.改善大学管理体制,淡化教师走行政路线的思想 当前,我国的大学实行的是和政府机构一样的行政管 理体制。这种行政化管理体制不利于培育大学独立、自由 和批判的精神。要重塑大学精神,首先,就必须对高校进行 “去行政化改革”,让同等职称的教师和同等级别的行政领 导薪酬待遇持平或者至少不要相差太大,让老师们愿意从 事教学、科研,而不是都往行政这条路上去挤。其次,扩大 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教授治校”,让大 学根据社会需求、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在法律法规许可的 框架内自主办学,最大程度发挥大学的功用。再次,要为大 学创造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使大学充分体现学术自由, 独立批判的精神,进而成为国家建设创新型社会的思想策 源地和行动引领人。 3.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把弘扬传统文化与重塑大学 精神相结合 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一方面,对传统文化的认 知和继承要有准确的定位;另一方面,在面对西方文化的 竞争和挑战时,对自身文化要有高度的认同和自信。中华 民族的文化延续几千年没有中断过,具有完整的体系、鲜 明的个性和清晰的历史脉络,并且极具包容性,能充分吸 纳外来文化的优点并融合成自身文化的一部分。长期以 来,中华民族对自己的文化具有高度的自觉和自信,只是 到了近代,中国传统文化遭遇到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中 国对自身文化的自觉和自信程度也受到影响。随着中国社 会向前不断的推进,文化逐渐成为社会发展重要的推动 力,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重塑 大学精神的过程中,我们要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把弘扬 传统文化与重塑大学精神相结合,重塑中国大学的精神, 让大学担当起“民族灵魂”的重担。△ 【参考文献】 [11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o.55—56. [2】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oo5.1. 【3】刘雪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01):153. 【4】李传刚.大学精神的理论浅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1, (02):43. 【5】刘亚敏.自由、独立与批判:大学的精神执守【J】.国家教育行 政学院学报,2006,(05):48.49. 口编辑/齐伟 ・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