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级高三历史模拟试题
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要求的。)
1.1978年,湖北随县一座战国时期大型贵族墓葬,出土了象征天子权威的全套青铜编钟和九鼎八簋(gui)。经考证,墓主是曾国国君乙,故称“曾侯乙墓”。战国时期的其他诸侯墓葬中,也发现过编钟或九鼎。这些考古发现突出说明当时
A.经济大发展使贵族陪葬品更加丰富 B.物质富足刺激精神生活的需求
C.青铜是当时财富和权势的主要象征 D.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2.《史记·货殖列传》载:《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财匮少则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司马迁认为 A.西周实行工商食官 3.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西汉、西晋时期秦岭淮河以北、以南郡数统计表
西汉 西晋 全国所辖郡数 103 162 秦岭淮河以北郡数 74 86 秦岭淮河以南郡数 29 76
B.秦汉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D.耕种、加工、交换本末有别
C.农工商皆本,经济民生
A.经济中心实现了南移 B.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 C.西汉时的疆域比西晋小 D.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4.邓嗣禹曰“(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吕思勉曰“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二者均认为科举制
A.延续时间长且不断发展完善 B.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徇私舞弊之弊 C.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 D.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5.据《长编》载:“上(宋太祖)欲为赵普置副而难其名称,召翰林学士承旨陶谷问曰: ‘下丞相一等者何官?’对曰:‘唐有参知政务,参知政事。’乙丑,以枢密直学士等为参 知政事。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据此可知北宋初期 A.君主专制受到威胁 B.参知政事职能不变 C.参知政事大权在握 D.宰相权力依然较大
6.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可谓于审力之形矣。”表明元代设置行省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C.钳制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7.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规模和数量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这段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 C.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8.明代中叶“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光绪《富阳县志》载“熙攘往来,编审(人丁调查和登记制度)不行,版图之籍亦莫可得而稽也。”这说明
\\
A.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比较松弛 B.商品经济和货币关系日益发展
C.
政治日益腐败基层政权不作为 D.地主阶级成为赋税主要承担者
9.明英宗时,流民几乎遍及全国。 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沦为乞丐;或进入深山,垦荒种田,采矿淘金。大量流民的出现在客 观上
A.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B.引发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 C.加速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D.导致白银成为普遍通用货币
10.史学家胡绳认为,中国近代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中从时间上能够衔接起来的三个环节是:山东省中学联盟1840~1864年;1864~1901年;1901~1919年。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应该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反抗外来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外来侵略与建立民主政治的统一 11.“身在长沙乡下的王闿运,是个名气足够大但本钱还不够的名士。革命到来之际, 他安静地待在家里。看见报上的武昌起义,只是淡淡地记上一笔。接下来,他会嘲笑一 下摄政王载沣的手足无措,‘乱了枪法’。”这段材料最能说明 A.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B.革命带来的社会动荡 C.辛亥革命并没有取得成功 D.士绅阶层反对辛亥革命
12.1926年,国民党二大通过的《工人运动决议案》指出:“受压迫最深、革命性最强 之工人群众,一方面宜加以深切的援助,使其本身力量与组织日臻强大;一方面须用种 种方法取得其同情,与之发生密切的关系。使本党在工人群众中树立伟大的革命基础。” 材料表明当时国民党
A.继续执行三大政策 B.独立领导工人运动 C.极力破坏国共合作 D.关心农民工人生计
13. 《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甲午战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 C.抗日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4.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战略中心曾发生过多次的转移,其中从长江流域向黄河流域 成功转移的直接原因是
A.北伐战争的胜利 B.红军长征的胜利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解放战争的胜利 15.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改变富农策略的决定》指出,对于富农只取消其封 建式剥削的部分,不没收其经营的土地、商业和财产,并应保障其扩大生产和发展工商 业的自由。这一决定的主要目的是
A.粉碎国民党对根据地的围剿 B.扩大全民族抗战的群众基础 C.巩固新生的中华苏维埃政权 D.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16.一历史文件中写到:“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并在蒋主 席领导之下,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三 民主义。”据此判断这一文件
A.促进国民革命在全国兴起 B.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C.表明国共谋求第三次合作 D.形式上奠定和平建国的基础
17.195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条例》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全国的户口登记制度,规定了控制人口迁徙的两项基本制度——户口迁移的事先审批制度和凭证落户制度,目的是“既不能让城市劳动力盲目增加,也不能让农村劳动力盲目外流”。这在一定程度上 A.形成了相对合理的经济结构 B.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
C.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暴露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18. 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我国把外交立足点转向两个中间地带:亚非拉美是第一个,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我国外交发生这一转向的原因是 A.西欧和日本开始挑战美国的地位 B.苏联改革失败,美日欧形成鼎足 C.亚非拉美国家全都实现了民族独立 D.国际力量出现分化,中苏关系恶化 19.雅典将领阿里斯蒂德被公民大会陶片放逐后,仅过了两年多就被召回,因为波斯大军入侵,需要他参与作战。打败波斯后,他得以重新任职,而指挥战争获得胜利的功臣地米斯托克利却被陶片放逐。由此可见山东省中学联盟
A.直接民主导致了雅典的派系纷争 B.陶片放逐法是对将领去留的表决 C.多数人的意愿未必代表公平正义 D.主权在民容易导致城邦内部混乱 20.《十二铜表法》规定,凡涉及公民的生死问题时,需要执政官主持的人民大会(元老 院)作出决定;凡属科处罚金一类的犯罪,就交由平民团体审判。这表明罗马法 A.严格限制公民自由 B.带有习惯法伸缩性痕迹 C.崇尚秩序和平衡 D.由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
21. 在罗马的自然法中,合法的婚姻在这样的人与人之间缔结:他们是罗马市民,男性确实适婚,而女性具有结婚的自然能力,根据法律的规定结合,不论他们是家父还是家子,但在家子之情形下,他们需要得到他们处于其权力下的尊亲的同意。这一规定体现了罗马法 A.要求在婚姻关系中尊亲敬老 B.提倡不同等级间的市民通婚 C.对市民的婚姻自由进行限制 D.仅仅保护公民间的婚姻关系 22.1793年9月,法国公安委员会颁布治罪条例,政治主张温和,对“自由”没有贡 献的都在治罪之列。有学者指出:“这个时候,你是站在断头台下欢呼,还是在断头台前 一边被刽子手捆绑,一边听着别人为你死亡的庆典欢呼,那全是看运气了。”这反映了当 时的法国
A.背离了大革命的初衷 B.自由观念获得普遍认可 C.封建主义势力复辟 D.人民获得了广泛的自由
23.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以前,议会的选举延续了中世纪的旧选举制度,一小撮贵族寡 头操纵议会,议员或是由控制选区的特权人物指派、赠送,或是靠恫吓,或贿赂选民当 选,完全不是民主选举。材料反映当时
A.英国议会已被工业资产阶级控制 B.英国的议会制度本质上是王权专制 C.英国议会政治的特色是僭主政治 D.光荣革命后英国仍以贵族政治为主 24. 巴黎公社曾公布:取消市场经济自由交换的原则,禁止企业克扣工人工资;没收逃 亡富人的住宅,供无家可归的工人居住,对贫困劳动者实行社会救济。这些措施有利于 A.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B.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C.维护劳动者的利益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25.亨廷顿认为某一世界格局不具有稳定性,因为“大国对于美国的限制、威胁感到愤 懑,而美国也因不能随心所欲而感到失望,它们之间的紧张和冲突成了这一格局的主要 特点”。这一世界格局是
A.单极格局 B.两极格局 C.多极格局 D.单极加多极格局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四大题,总计50分。其中第26题10分,第27题12分,第
28题15分,第29题13分。) 26.(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著名历史学家漆侠先生曾指出:“在两宋统治的三百年中,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居于世界的最前列,是当时最为先进、最为文明的国家。”历史教授杨渭生先生也认为:“两宋三百二十年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座顶峰,在世界古代史上亦占领先地位。”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也认为:“11世纪和12
\\
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曾说:“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宋朝)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仅仅看作蛮夷之邦。”日本宋史学家宫崎市定认定:“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中国文明在开始时期比西亚落后得多,但是以后这种局面逐渐被扭转。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然而由于宋代文明的刺激,欧洲文明向前发展了。”宋朝的文明深深的影响了世界。
请运用“史实、史论、史识”三个要素对材料“宋代的中国”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解答。(要求:依据材料所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答出“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以科学的史观作为指导,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得出科学结论)”三部分,结合材料,紧扣主题)
2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 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材料二 曹魏延康元年,魏王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 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摘编自《通典》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 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材料四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承负着整合传统社会生活,并维系社会内部的文化 生态平衡的功能。它对传统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教育、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运行均起到枢纽与调节作用。
——萧功秦《科举制的废除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断层》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中选官标准的演变。(3分)
\\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并 说明两者的关系。(5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清末废除科举制的看法。(4分)
28.(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凯南向美国政府提交了8000字的“长电报”。电文中认为,克里姆林宫对世界事务的认知根源于苏联传统的不安全感。为了求得安全,他们从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而是要将对手置于死地。凯南还将苏联描绘为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强制相整合的国家,因而它认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的。
——摘编自周建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逻辑》等
材料二 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写了一篇名为《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的报告。报告认为,战后美国争霸世界的动因是垄断资本的帝国主义扩张。美国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其竞争对手被削弱的时机,其资本已渗透到世界的许多国家,加强了在世界的经济地位。美国正在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向,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美国已成为苏联的对手。美国正运用着资本和军事这两种武器妄图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
——摘编自刘子奎《二十世纪东西方关系》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凯南“长电报”和诺维科夫报告的主要内容。(6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电报”中提到的美苏已由战时盟友变为“对手”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5分)
(2)根据上述材料,归纳凯南“长电报”和诺维科夫报告核心内容的共同之处,指出这两个报告形成各自认识的依据。(4分)
\\
29.(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4分)
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5分)
材料三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北宋商税情况简表 年代 995—998年 1004—1008年 1058年 1064—1068年 1077年 年商税额 400万贯 450万贯 700万贯 846万贯 879万贯 指数 100 113 175 212 220 来源: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
(3)分析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2分)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2分)
\\
2014级高三历史模拟试题(3)参考答案
选择题:1-5DCDCD 6-10BDAAB 11-15AACBB 16-20DCDCC 21-25CADCD 26.(10分)
史实:在工业化上,制瓷业发展,出现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五大名窑;纺织业发展,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区。在商业化上,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在货币化上,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交子。在城市化上,出现了汴京等商业大都会。
史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或中国(宋朝)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等。
史识:根据宋代发展的状况我们可以说宋代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地区,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对于欧洲发展和世界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7.(12分)
(1)演变:由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3分)
(2)察举制:考试并不决定取舍,只决定高下。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关系:科举制由察举制发展而来。(5分)
(3)主张废除科举制的理由:科举制度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禁锢人们的思想。
反对废除科举制的理由:科举制度的废除,破坏了经典教育体系,严重地削弱了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破坏了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凝聚起来的文化资源。
主张改良科举制的理由:保留科举制的形式,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使考试科目和内容与时俱进。(任选其中一个观点论述,言之有理即可)(4分) 28.(15分)
(1)内容:凯南:苏联的外交政策根源于其文化传统;苏联外交具有不妥协的特点; 苏联是美国最主要的对手。(3分)
诺维科夫:美国加强对世界各地的经济渗透;美国企图全方位包围苏联; 美国的战略目标是称霸世界。(3分)
原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对立;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成为最强大的国家。(5分) (2)共同之处:美苏必然走向对抗;夸大对手的威胁。(2分) 依据:“长电报”:苏联的专制传统和意识形态。 诺维科夫报告:美国的帝国主义本质。(2分) 29.(13分)
(1)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4分)
(2)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5分)
(3)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2分)
(4)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有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