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实践能力。自2004年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一直在努力探索着如何在中学物理学科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几年下来,粗有收获。
1 营造氛围,鼓励探究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活动。它要求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怕出错、怕麻烦等思想障碍,同时在比较困难的地方给予具体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比较顺利的参与科学探究活动,避免多次失败产生消极心理影响。因此,要树立新的学生观,建立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拥有探究的“心理空间”。
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将师生关系定位于探究真理的伙伴关系、解决问题的合作关系、交流情感的同志关系上,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把什么都讲得明白无疑,而要留有“空白”,存有“疑点”,让学生拥有探究的“思维活动空间”。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要因势利导并充分运用表扬、激励手段。教师要善于捕捉、并放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因素、闪光点,充分保护学生学习、研究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学生走向成功的新起点和加油站。
2 变被动为主动,培养自主探究
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学习,通过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和能力。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让学生运用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经历与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思想和精神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手段。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师演、学生看”的演示实验模式,改变为师生“同台演示”,把演示实验大胆放给学生;如打击棋子做惯性演示实验时,让五位同学上台表演,评出最佳选手,使平淡无奇的实验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学生也得到了成功的体验。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又有利于发现问题,完善操作,使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到现象并理解其道理,增加可信度。
另一方面,增加学生分组实验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为学生动手、动脑提供广泛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如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电流和电压、电阻的关系等,可以改成探索性学生实验,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索研究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解决实验中的问题,如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选仪器、自选实验方法、自己探索研究、自己归纳结论等。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3 变个体为群体,养成合作交流
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在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己有,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逐步学会学习。然而,面对班容量大的实际,在课上有效的学习时间里,教师纵然有三头六臂,也不能保证将每位同学点拨到位。为了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自觉的“动”起来,让思维“活动”起来,可以运用“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使课堂在原有的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发挥生生互动的作用,启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欲望。具体的做法是:将不同层次、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邻桌安排座位,6—8人组成一个合作学习小组,选出学习小组长。协助教师组织组内同学独立完成需要自己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交流,及时对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信息汇总和整理并向老师反馈。同时鼓励学生轮流做小组代言人,向全班同学“发布”本组“研究成果”,让所有的孩子都有锻炼的机会。这样,充分利用了小组中每位同学的优势,真正实现共同探究学习,共同提高,做到了优势互补。
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在交流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思维观点,在交流中学会理解尊重别人,依靠师生共同的智慧,使课堂教学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
上述方法,仅为本人的一点粗浅认识,有不妥之处,还望同行指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