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的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是秉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设计思想来设计编排的,其实现了将数学知识点由难到易的排版,让学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教材在教学内容上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比如,在三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就有“制作年历”和“校园设计”这两个实践活动,这两个实践活动能够锻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数学算法的要求上更是多样化,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避免学生学得的知识范围过于狭隘。
二、教学实践的具体要求
1.结合教材要求,站在学生的立场进行教学安排
教师对教材的使用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更多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结合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制订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案。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学习的薄弱点,然后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帮助学生完成小学数学学习。比如,在第二册数学实验教材中,要求学生学会认识时间,而一些学生在对时间的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在进行时间认识的教学前,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同学们知道现在是第几节课吗?”树立起学生的时间观念,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时,可以先讲解时针的转动规律,接着介绍分针与秒针,由难及易,步步深入。
2.将课堂作为教学实践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每次的实践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该及时地对教学进行反思,找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且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优化。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教师应当很好地结合小学数学
实验教材,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加全面地学好小学数学知识,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邵小洁工作单位:江西省上饶市实验小学 一、创新情境数学教学模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不同的情境来讲授知识能够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由情境可认启发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独特的想法与思路,这一过程既是形成数学构思的过程,也是展开合理解题思路的思维过程。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创新思维,并积极主动地发表对解题思路的见解,从积极参与教学的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培养起来了。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数学语言的使用要与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情境教学模式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准备各种圆柱形的实验品,如圆柱的玻璃器皿、圆柱木块等,分发给学生要求其动手量出长、宽、高等所需数据,并通过实践来求得体积。通过实验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并引导学生是否可以用切割、计算体积差等方式求得体积。
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稳定性差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小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课程,才能在兴趣的驱使下展开更多的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本身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理论的讲解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也有很多小学生对数学课程有着厌学情绪,这时教师就要注意采用新鲜多样的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形式,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兴趣。数学课上教师还要注重将数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拉近数学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认识左右、上下、前后”这一内容
时,教师可以通过座位编号的方式,利用学生的座位编号并进行确认练习,学生在相互认识的互动中对左右、前后、上下形成认识,这样能够有效提高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通过交互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课程中要更多地加入实践课,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在实践中创造并感知,从而激发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实践能够在小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更为稳定的知识,因为从具体形象的事中才能强化人们对知识内容的感知和记忆。例如,“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数一些玩具木棒、数花生等方式来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化知识内容。实践活动的方式还包括课下练习内容,安排练习题时可以设计一些具有乐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加强对知识的感知和认识,小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探索过程中不但会加强知识的认识,还会形成自己动手的成就感,也会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五、结语
作者:林维旭工作单位:山东省莱西市望城冯北小学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结合论文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结合论文
一、巧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体验“感与知”情趣。
情境教学是现今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常用教学策略,而如何有效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则成为了教学过程中让教师头疼的问题。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学生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印象的最重要原因就在于数学教学容易脱离实际,难以实现情境化。”笔者认为,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借用信息技术平台,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感与知”情趣。而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软件搭建情境平台,便是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的重要策略。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很喜欢采用几何画板这一数学教学软件,利用其操作便捷、展示清晰、动态互动等优势,创设出多种教学情境,从而起到调动学生学习动力的目的。
二、善用信息技术,创设游戏氛围,体验“教与学”乐趣。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这句话告诉我们两个道理:第一,兴趣是唤起学生学习的最好媒介;第二,让学生体验到教学参与的乐趣,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进行有效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到善用信息技术,创设课堂游戏氛围,并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环节中,让他们在信息技术的海洋中真正体会到现代化教学媒介所带来的乐趣,融“游戏”于“教学”过程中,让枯燥难懂的数学理论知识被学生轻松掌握。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内容整合起来,创设游戏情境,体验教学乐趣呢?笔者认为,方法不拘一格,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借用信息技术软件创设游戏画面,也可以借用信息技术平台采取课堂互动游戏教学的方式实现。
三、多用信息技术,创设实践环节,体验“学与用”真谛。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进行整合的最高境界。笔者认为,多用信息技术平台,注重课堂授课内容的课外整合,创设课后实践环节,让学生体验到利用信息技术“学与用”的真谛,也是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进行整合的教学精髓所在。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进行有效整合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然而,如何整合?如何教学?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这些问题考验着教师的教学创造能力。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具体教学策略,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更具动态性、趣味性,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4).
[2]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教授专访[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9).
[3]徐万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3(2).
数学考试教学反思
2017年数学考试教学反思
我觉得在小学高段的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例如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统计表统计图、比和比例的概念等)是掌握数及其运算性质、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的前提,又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基础。平时的练习和考试时学生在运算中发生错误,解题能力差,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其主要原因我觉得是学生对某些数学概念掌握得差。对此我想只有组织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才能起到优化教学过程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概念是从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因此,我们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必须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注意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观察比较,或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语言来逐步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例如,在教学体积概念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铅笔盒和一块黑板擦,问学生谁大?紧接着,又让学生观察两个棱长分别是2厘米和4厘米的方木块,问学生哪个大?通过这样比较,学生初步获得了物体有大小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发现概念的本质属性.拿出一个梭长是4厘米的正方体空纸盒,先将梭长是2厘米的方木块放入盒内,学生便清楚地看到这方木块只占据了盒子的一部分空间,然后把一个梭长为4厘米的方木块放入盒内,正好占满纸盒的整个空间,学生又从这一具体事例中获得了物体占空间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就能较自然地导出:物体所占有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这一概念。
同时,课堂练习是教学上的反馈活动,是学生对教师输出信息的反映信号。学生通过练习,不仅可以起到巩固概念、深化概念的作用,而且通过练习可以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形成技能技巧。因此,
精心设计好练习题并及时评讲、纠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概念教学中。如果能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及教学规律,合理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来进行教学,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可以使学生概念清晰、能力增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从教学常规方面看:首先我们得熟悉自己任教的学科,并积累大量的经验。然后利用这些经验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并获得解题能力。但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你把许多自认为很好的经验、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仍掌握不好。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我们把经验、方法讲给学生听了,不等于学生就获得了这个经验、方法,我们必须要有及时的、有针对性的练习去进行巩固,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要把作业、知识点落到实处。另外,人都有懒惰的天性,要想大部分学生都掌握较好,还得在课堂上、作业上严格要求他们,并严防学生不做作业或假做作业。实际上许多高一学生在克服了知识障碍、能力障碍、行为障碍之后,在高二、高三年级便会进入良性循环;反之,一旦形成恶性循环,学生便会自暴自弃,而且师生关系恶化。而在这个克服的过程中,教师的严格要求往往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要使学生考出好成绩,并学得轻松,我们就必须构建学生得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解题能力,并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如何做到这一点,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做法,希望我上面的反思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精选数学教学心得体会模板8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的教学占有重要地位。如何教好这部分知识,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
细致地审题,弄明白题意,是准确解答应用题的先决条件。因此,在教学中可先让学生根据解题要求找出题中直接条件和间接条件,构建起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确定数量关系。为了便于分析问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审题时可要求学生边读题边思考,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条件和问题或用线段图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表示出来。
为了培养儿童细致审题的习惯,我常把一些容易混淆的题目同时出现,让学生分析计算。例如:①图书室的科技书与故事书共3000册,科技书的册数是故事书的2/3,有科技书多少册?
②图书室有故事书3000册,科技书册数是故事书的2/3,有科技书多少册?
题①中3000册为共有数,题②中3000册是一种的,因此计算方法不相同。经常进行此类练习,就容易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二、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常用的推理方法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往往习惯于模仿教师和例题的解答方法,机械地去完成。因此,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推理方法,帮助学生明确解题思路至关重要。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所谓分析法,就是从应用题中欲求的问题出发进行分析,首先考虑,为了解题需要哪些条件,而这些条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直
到未知条件都能在题目中找到为止。例如:甲车一次运煤300千克,乙车比甲车多运50千克,两车一次共运煤多少千克?
指导学生口述,要求两车一次共运煤多少千克?根据题意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甲车运的和乙车运的)?题中列出的条件哪个是已知的(甲车运的),哪个是未知的(乙车运的),应先求什么(乙车运的300+50=350)?然后再求什么(两车一共用煤多少千克,300+350=650)?
综合法是从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出发,通过分析推导出题中要求的问题。如上例,引导学生这样想:知道甲车运煤300千克,乙车比甲车多用50千克,可以求出乙车运煤重量(300+50=350),有了这个条件就能求出两车一共运煤多少千克?(300+350=650)。通过上面题的两种解法可以看出,不论是用分析法还是用综合法,都要把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结合起来考虑,所求问题是思考方向,已知条件是解题的依据。
三、对易混淆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
对一些有联系而又容易混淆的应用题可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例如: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学生往往容易混淆。一是他们分不清是用乘法还是用除法;二是分不清计算时需不需要加括号。因此,可安排下列一组题进行对比教学。
[page]-->①果园里有梨树240棵,苹果树占梨树的1/3,有苹果树多少棵?
②果园里有梨树240棵,占苹果树的1/3,有苹果树多少棵? ③果园里有梨树240棵,苹果树比梨树少1/3,有苹果树多少棵? ④果园里有梨树240棵,比苹果树少1/3,有苹果树多少棵? ⑤果园里有梨树240棵,苹果树比梨树多1/3,有苹果棵多少棵? ⑥果园里有梨树240棵,比苹果树多1/3,有苹果树多少棵?
两数相比较,以后面的数为标准数,前面的数为比较数,即与谁相比谁为标准数(通常设标准数为1)。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几之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两类应用题的相同点是:都知道比较数占标准数的几分之几;不同点是:前者是已知标准数求比较数,后者是已知比较数求标准数。题①、③、⑤都是苹果树与梨树相比较,梨树的棵数为标准数,苹果树的棵数为比较数,梨树的棵数已经知道,因此,它们属于前类用乘法。题②、④、⑥都是梨树与苹果树相比较,苹果树的棵数为标准数,梨树的棵树为比较数,苹果树的棵数为标准数,梨树的棵数为比较数,苹果树的棵数题目中都不知道,因此,它属于后类用除法。题①、②中比较数占标准数的几分之几已经知道,计算时不用“括号”,题③、④、⑤、⑥中比较数占标准数的几分之几不知道,需由1加几分之几和1减几分之几求得,因此计算时需加“括号”。
四、要引导学生自编应用题
让学生了解应用题的结构,重视自编应用题的教学,是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低年级进行简单应用题教学时,就让学生了解一道应用题总题由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两部分组成,因此,可进行填空练习。
如:
(1)学校举行运动会有女运动员153人,男运动员比女运动员多37人,?(补问题)
(2)学校举行运动会,有女运动员153人,,一共有多少人?(补合适条件)
在高年级要引导学生自编应用题,通过自编,使学生认识和掌握各类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如:
1、按指定算式编题:如按算式240×1/3=?编一道应用题。 2、把一种应用题改编成另一种形式的应用题:如我班有45名学生,女生占2/5,女生有多少人?把它改编成一道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3、指定题目类型编题,如编道反比例应用题。
指导学生自编应用题,应让学生结合实际,编写他们自己所熟悉的事物。
在大力推进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县教育局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在全县推行了“学案教学”教学模式,构建自主互动高效课堂。这一举措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每一位教师都在思索着、讨论着、实践着。下面我就学案教学的具体做法和粗浅的体会谈一谈,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对学案教学的认识
2、“学案教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式,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能引发学生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
二、具体做法
1、拿到学案后,根据学生的实际,再进行二次备课,将教学案一体化。学案是集骨干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设计和编写的,是质量较高的教学载体。但是我们在使用时还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班级学生情况进行再备课,大胆进行取舍和添加,使其达到最优化。 2、就小学数学课而言,在实施教学的具体过程中将一节课分四个环节,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课堂小结、达标检测。学案中有根据本节知识点设计的一定量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最后小组长检查,老师抽查。
三、“学案教学”的体会
1、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被动接受转到自主学习,主动建构,从知识学习型转为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综合型,从“听众”角色转变为“演员”角色。课堂上让学生开展自主互动的学习活动,关注全体学生的参与,一方面教师用适当的方式适时提出问题,创设引起学生注意的问题情境。另一方面教师运用多种课堂教学技巧,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传统的课堂教学认为,老师只要讲得懂、讲得深、讲得透,学生就听得懂、记得住。因此,一堂课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筋疲力尽,但最终收效甚微。素质教育下的自主互动高效课堂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学案进行必要的学习、探究、训练、检测和拓展,真正跳出了题海。通过老师的适时点拨突破难点,掌握重点,课堂效果较好。
3、老师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高效的课堂要求老师有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学案教学”的实施需要老师课前精心准备,研究学案,搜集资料,设计问题。
总之,“学案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方式,既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能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愿双峰教育的这朵“奇葩”会开得更加绚丽多彩!
对于六年级数学上册的教材,我个人的解读除了第一单元比较新鲜,其实如果从空间与图形来解读,也不新鲜,无非是由直面图形过渡到曲面图形,实际上研究问题的方法是实践探索,第一单元难就难在计算,如果有足够的计算技巧,第一单元的重难点是半圆的周长,但是如果对于周长有了深入理解,很直观地看出来半圆的周长除了弧长还包括弦长。总之数学无论是新知识还是老知识,理解至关重要。
对于代数领域,因为五年级带班的时候,就认为五年级的数学是整个小学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分数的相对于的理解,在五年级我在分数应用题给孩子们建立了网络,那时候也介绍孩子们认识了
“比”,个人认为“比”的学习让孩子们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开阔,路子多了,同时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
今年在讲解第二单元的时候,我换了一种新的方式,数学“串串烧”,广义上轮廓所有应用题类型,包括解决问题用到的相关知识。在这个基础上,开始“庖丁解牛”让孩子自己解读第二单元,小组合作或者同桌分解知识点。不是很赞同“单位一已知用乘法,单位一未知用除法或者方程。”真正解决应用题的王道是找等量关系,
同时分析条件和问题的关系。会把数学语言转化为文字等量关系,同时会对号入座带入数据,这很重要。
通过串串烧的形式解读课本,很多孩子的自学能力飞跃提高,但是对部分不爱听课的孩子,唤醒他们学习的热情非常重要。
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接受继续教育。通过20××年3月20日,我们全校十几名数学老师准时聚集在中心校多媒体教室内参加了这次网络培训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一个新的认识,获得教材实验操作上的一些宝贵经验。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认真观看了北京小学于萍(中学高级教师)执教的数学二年级下册课例:《数据收集整理》;重庆市人民小学杨莉老师执教的数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介绍及重难点解析;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刘丽主讲的一年级教学视频《用100以内加减法解决问题》视频课例;江西省南昌市广南学校张燕《100以内数的读写》视频课例;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董艳《分类与整理》视频课例;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小学梁凝各种点评:《用100以内加减法解决问题》课例点评;江西省南昌市广南学校吕英《用100以内加减法解决问题》课例点评;江西省南昌市广南学校吕英主讲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卢江王永春刘加霞周川老师的主讲的一年级下册教材答疑等材料。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当教师的就应该理解教材目标,明白把握教材编排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那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一、教师要把自己打造成活水源,不断地进行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
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三、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值。
四、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面对新课
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总之,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我们只有作好充分的准备,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经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这些都有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才会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感到自己精神的、智慧的力量在增长,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发展。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深知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所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始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遵循基本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潜心做好备、教、改、导、辅教学五环节,密切关注新课改形势下教学发展的新动向,工作中始终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力求在教学互动中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下面是我教学过程中所得的四点体会: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搞好课堂教学。
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以下工作:在教学工作方面,优化教学方法,按常规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各项工作,认真钻研教材,课堂教学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结合学生实际,合理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创新欲望,使学生从情感、思维和行为上主动参与学习;针对七年级新生在学业水平、认知能力上参差不齐的现状,我摸索采取分层教学、课堂互动、设置不同评价体系第形式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入,让他们逐步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从而激发学习的内动力。
2、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
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保证学生知识水平的充分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充分发展。学习困难的学生最主要的成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会思考、会发现、会提问”的习惯,而课外又通过认真地检查、批改作业,及时向学生反馈学习成果等形式潜移默化培养学生“会预习、会复习、会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3、做好课外辅导工作是稳步提升教学质量的保障。
和很多老师的感受一样:现在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学习态度上都出现一定的滑坡,而且这种下滑趋势在短期内似乎还难以逆转。作为刚升入七年级的新生,已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经常不能按时完成基本学习任务,甚至有的出现厌学的情绪;针对这种现状,课外辅导和心理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在课堂上我有意识地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问题为他们提供发言机会,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同时对他们在学习中的点滴进步,我都给以表扬和鼓励,使他们重新树立起学习的勇气。这样一来他们也愿意从学习中寻找成功感,从而为整个班级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4、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是顺应新形势下教学发展的需要。
一年的七年级教学,我深感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已受到很大的冲击,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和组织学生,如何在四十五分钟外做好学生的心里疏导,有时显得比教学本身更重要。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学习,不墨守成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注重教学积累和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综合素质,才能顺应教学发展的需要。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通过一学年的教学实践,我明显感受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较大提高,学生的优秀率和及格率也平稳上升。今后,我将一如既往立足本职工作,恪尽职守、潜心育人,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摘要】数学双语教学要用心跟学生交流,在教学中强化汉语,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过程,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教学设计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课堂练习要结合学生兴趣设计。
近来,随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牧区双语教学模式已有所改变,数学教学要用汉语,对于不同语言的学生,尤其是刚入学的新生,语言就是一大障碍,这就给老师和学生带来很多困难,根据我近年的教学实践就浅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用心跟学生交流,在教学中强化汉语。
(一)交流是打开心灵窗户的一把钥匙,交流是沟通人们之间思想感情接收知识的必要桥梁和基础,也是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彼此间的交流可以加深感情,在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既是情感的体现又是师生间的默契度表现。跟刚入学的不懂汉语的新生交流,相当于你带刚学说话的3岁小孩。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刚开始我们可以用手势做简单的交流,指着实物多演示。在教学中每个动作,每个数字,每个数学符号,每个算式一遍遍用汉语重复,学生说熟练了自己就慢慢领悟了。当然这需要时间,更需要的是你的耐心。 (二)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在双语教学中强化汉语更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强化学习汉语和数学
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二、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感受学习的快乐。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益友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其实数学活动可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展开,学生在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构建知识,提高能力,他们的思想活跃表现出积极的心情,有时会给你意想不到的结果。如在教学高、矮时让学生上前演示比个。指高说高、指矮说矮,教学长、短时让学生伸出胳膊两人为一组比较。指长说长指短说短。教学多、少时可用学生的本子,3个拼音本,2个生字本比较及时引入多、少。逐渐深入到3比2多-----,2比3少-----。最后学生自己互动起来比高、矮、多、少、长、短,一边操作一边用汉语述说,而且说得非常准确,这节课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超越了我本节课的目标也给了我很多思考。
在教学数的分成时,让学生拿出学具按要求摆个数再分成两部分,边摆边教学生用汉语说。孩子的天性好动,所以我们在数学课堂中尽可能让学生摆一摆做一做,分一分,想一想,说一说,在互动中感知体验。
三、教学联系实际,设计得当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的“数学现实”原则强调数学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反映和人类经验的总结。因而,数学来源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据此,他提出数学教育应该是现实数学的教育,它应该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数学教育应该通过具体的问题来教抽象的数学内容,它应该从学习者所经历所接触的客观实际开始,从中提出问题,然后升华归结为数学概念或运算法则。他认为数学教学内容应该是现实客观事物各种关系的反映,只有教源于现
实关系、寓于现实关系的数学,才能使学生明白和学会如何从现实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所以数学课要上出“数学味”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领会数学的本质掌握一些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双语教学不同于普通教学不能照抄照搬专家的教案讲座,得寻找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让学生容易接受听懂而且不枯燥乏味。数学教学无论哪种语言只要引导方法得当学生还是能够接受的。
一、关注学生,促进发展 1、理解和尊重是发展的前提
5月7日上午,听了全国著名小学特级教师牛献礼老师的一节精品课和课后的报告,他这节课的内容是《植树问题》的.教学,他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做到了理解和尊重学生,注重每位学生的发展,师生的互动恰到好处,学生的积极发言和老师风趣的语言,赢得在场的老师热烈掌声。我们都知道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都渴望老师的尊重、理解、善待。所有的孩子都有巨大的潜力,有的尚未成熟,尤其是对后进生的宽容爱护表现的尤为重要,而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几乎很难做到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更谈不上善待了,自然就达不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2、教学时应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教与学的质量,多重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交流,多倾听、少打断、高尊重,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认真倾听学生单想法并捕捉有效的价值。是成为师生互动思维的有效方法。而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总是以自己为中心,甚至有的老师责令学生上课一定要看到黑板看到自己,结果课堂上看似成功,课后却不尽人意。
二、让学生享受智趣数学
5月7日下午听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吴汝萍老师的一节课《1000以内数的认识》,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智趣数学的理念,智趣数学包括三层:第一层次,“情趣”让学生的心智走进数学课
堂中来;第二层次:“乐趣”让学生的心智能常驻数学课堂之中;第三层次:“智趣”让学生迷恋数学,时时处处乐于研究数学,然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读懂儿童的需要了吗?其实儿童真的需要帮助,不需要指令,需要鼓励,不需要责怪。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做到了教学形式能够使学生觉得好玩了吗?课堂上提供了多长时间让学生玩数学的?这些问题是否会引起教师的共鸣与深思。其实数学学科本身是充满魅力的,能引起学生持久兴趣的,当你成功做出一道百思不解的难题时,那成功之感、愉悦心情是无法形容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将数学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到数学不是枯燥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感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价值。
三、超越教材的底气和勇气
5月8日上午,听了江苏省海安县特级教师许卫兵的两节课《认识小数》和《李白喝酒》。下午听了他的专题报告。在他的报告中提出了教师如何超越教材的底气和勇气,并用案例向我们阐述了如何超越教材,他那激情的语言,渊博的知识、真实的事例,让人领略到了他的热情,率直、纯真的人格,尤其对教育的一腔热血让人感动。三天的学习是短暂的,但意义是深远的,听了专家的报告的确是一种享受。他们循循善诱,列举了大量的教学实例,言辞诚恳,让人不由得不被感染。也让我懂得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一种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需要一颗对待学生真诚坦然的心,需要智慧,需要激情,需要爱与阳光。
课堂教学需要改革创新,作业批改的方法也同样需要改革创新。 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从学生订正作业失误引发的思考
学生订正作业往往会一错再错。若再令其订正,就会产生厌烦情绪,干脆抄袭,应付了事。结果,使订正作业失去了订正的意义。究其原因,原来学生只知道见“×”订正,但又往往找不到错误所在,更不知道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产生错误原因。特别是差生就更加束手无策。这正说明了传统的对“√”、错“×”的批改方法并
不是完善的,其最大的缺陷是缺乏指导性。因此作业的批改方法需要改革。
二、改革作业批改的尝试
在改革批改作业的探索中,采取有批有改,批发结合,立足指导,培养能力的方法较好。
用符号标出错误所在,使学生一目了然。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无论是应用题还是计算题,基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全局性错误。如应用题的列式错误,主牌题中的法则性错误等;另一种是局部性错误,如应用题中解题思路基本准确,只是某一步的失误而导致产生错误。在计算题中,某一步的失误而导致计算结果错误。对全局性的错误,我在打“×”的同时,并在算式的下方画出“”符号。对局部性错误,我在打“×”的同时,并在错误的地方用“?”或“○”符号把错误标出来。由于明确地指出了错误所在,学生就能集中精力思考问题,订正错误,节省时间。
用批语评析产生错误的原因,使其认识到产生错误的根源。采取根据错题,对“症”写批语,使批语和批改符号相辅相成。所写的批语应掌握两点:一是根据“因村施教”的原则力争做到“因人施批”。二是时刻注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提高计算水平。主要是说算理和用算理的能力,如错题:
477+(261-18)÷9 =477+243÷9 =720÷9 =80。 批语:
优等生:请看看例题,想想错在哪里?是什么原因?
中等生:请读课本上的有关运算顺序,想想自己是否按要求进行计算的?
后进生:你的第一步脱式计算很好,但当展开括号后,算式477+243÷9是一道加除混合运算,能先算加法吗?请看看课本上的运算顺序,再订正。
采用“推迟判断”的方法,提高学生订正的兴趣。
传统的批发方法,对做错的打“×”后,再亮一个“订正”,学生一看到“订正”二字,没劲了,有的垂头丧气,有的黙默无言,尤其是差生他们麻木了。干脆无所谓,把作业本一下子塞进了书包。我采取的是“推迟判断”的方法,对做错的同学允许他们认真订正后再写等级,现时写上鼓励性的评语:如“你真棒”等。这种方法既淡化了评价的甑别功能,又突出反映了学生的纵向发展,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言,这种推迟判断的方法,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他们新的学习动力,故而能自觉主动地订正错误。
实践证明,改革了作业的批改方法后,对学生的错题,不仅治了“表”,也治了“本”,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说算理用算理的良好习惯。起了积极引导的作用,当然,把这种方法再和适当的面批结合起,效果就会更好,而这种方法对中高年级学生是确实可行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