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心育主题班会课的整体构想与实施(初稿)
(2010-09-25 20:44:06)
初中心育主题班会课的整体构想与实施(初稿)
主题班会是实施德育的重要载体,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主要是围绕一个主题,在班主任的引导下,以班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而开展的一种生动活泼的自我教育活动。通过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良好行为的养成教育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心灵得以滋长,情感得以丰富,它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但任何一种教育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指望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学生的成长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有一定的规律,无论是行为规范、学习理念、心理健康、个人品质、励志素质、团队意识、感恩父母、生涯规划、展示自我等方面的教育,都应该形成一个序列,需要长期反复交叉进行,贯穿初中三年乃至今后的求学生涯中。班主任要勤于思考,大胆实践,精心设计出主题深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班会活动课。让班会课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心中永远的期待。
一、心育班会课整体构想的理论依据
1、德心融合,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学生在校是受教育者,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实施教育者,处于主导地位。但学生不是被动地去接受来自每一位教师的教育,他们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各种意志品质的活生生的人,他们不乐意去做那些违背自己意愿的事。学校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如何由内
而外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真向善的原动力?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天生就有好奇心,有寻求知识、探求真理的需要。在合适的条件下,人所具有的探索、发现、学习知识的潜能和愿望就能够发挥出来。如果学习者本身的需要没有被引发出来,对学习的发现、掌握及领会等内在感觉就不会产生。因此,需要我们教师从“心”入手,利用心育班会课这种有效途径,通过沟通、交流,充分发挥德育的熏陶感染作用,努力发现学生思想中闪光的火花,走进他们的心灵,走近他们的生活。
2、优化群体心理,完善学生个体心理
班级群体是在学校环境中形成的、围绕一定目标互动的、为满足学生成长需要所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学生的集合体。霍曼斯群体理论认为,班级群体存在活动、相互作用与感情这三种要求。群体内的学生在这种要求的支配下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会产生一系列的相互作用,继而在学生之间产生一定的感情,感情反过来又影响学生的活动。班级群体心理指班级群体在一定的情景中所呈现出来的共同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倾向。群体心理和个体心理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个体在集体中虽然不会失去已形成的个性,但其行为将受集体影响而发生变化。而心育班会课的开展也正是实行群体心理优化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优化群体心理,影响、熏陶、完善学生个体心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捷径。不但可以让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取辅导信息,还可以从同伴那里获取各种有助于成长的直接和间接信息。
3、遵循心理发展规律,开展系列主题活动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的,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学生从道德认识(知)到道德行为(行),中间要有情、意这两个环节,显然“情、意”是一个心理过程,因此成功的德育必须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作为构建学
生精神生命世界重要阵地的班会课,设计时就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每个年级的德育目标,善于将教育目的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结合起来,形成系列,交叉进行。如初一要进行适应性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安全教育;初二要进行生命教育、青春期教育、感恩教育,逐步引导学生向自主、自觉、自律转化;初三要进行理想教育、责任教育以及考前心理调适。预计学生在不同阶段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结合心理辅导理念开展系列心育主题班会课,可以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积极预防问题的发生,有目标、有计划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让学生的心灵得以舒展,个性得到发展,让班级充满和谐与快乐。
二、初中各年级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系列心育班会构想
(一)初一年级
1、学生心理特点
初一上学期,学生刚离开小学进入中学的大门,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老师同学,他们心中充满全新的感觉,开始有了许多美好的愿望,希望自己有一个崭新的开始,但这时童心玩念依旧旺盛,自制力较差。面临学习科目增多,课程繁重的新情况,会出现困惑迷茫。学习上机械识记能力强,习惯于死记硬背,辩证思维能力较弱;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喜欢模仿,好胜爱表现自己,喜欢听表扬,上进心和可塑性都很大。进入学期后半阶段,学生的新鲜感好奇心会逐渐消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下降。
初一下学期,学生的心理又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群体意识日益增强。渴望独立但自控能力差,辨别是非的能力也不够强。个人意识开始出现,青春欲望渐渐萌发,不善于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等方面会面临许多困惑和矛盾,自我管理逐渐变难。除了继续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通过严格的量化评比,开展小组竞赛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和荣誉感,还需要在人际沟通方面作指导。
2、班会构想与目标
根据初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并结合学校学年的德育目标以及节日时令、社会热点等,制定系列心育班会的总目标为:
通过系列班会,特别是行为规范的系列化教育,使学生能很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合作奉献的团队精神,热爱集体,为集体增光添彩;能逐步养成自觉、自主的良好习惯,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学会沟通,理解父母,培养宽容、豁达的美德,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依次开展的班会活动有:
系列一:“迈好初中第一步”(适应性教育)(初一上学期第一周)。步入中学生活是人生中一个崭新的起点,一切从零开始,每个人都站在新的起跑线上。需要有一个新的目标,塑造一个新的自我。抓住新生入学时怀有美好憧憬这一良好心态,及时开展班会活动,介绍中学生活具体要求,引导学生认真规划初中生活,制订目标,挑战自我。
系列二:“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养成教育系列1)(初一上学期第五周)。通过校园剧表演、讨论交流反省自检等形式,让学生明辨是非,明确中学生应遵循的各项规范要求,督促学生尽快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为创建良好的班风而努力。
系列三:“我爱我家”(班集体建设系列1)(初一上学期第九周)。经过近半个学期的学习生活,班级学生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开学初军训的良好表现,国庆黑板报比赛、初一广播操比赛等。班会活动中,通过照片的回顾展示,班徽、班训的设计、
同学老师对缘分的解读,以及半学期来让自己感动的点点滴滴的述说,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系列四:“亮出我的风采”(励志教育系列1)(初一上学期第13周)。进入学期后半阶段,学生中出现了学习疲软松懈现象。召开励志班会,通过励志歌曲、故事、美文的欣赏诵读,以及一分钟的激情演讲,还有每个人庄严地写下自己的人生格言和期末备考宣言,充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
系列五:“新时代的中学生形象”(养成教育系列2)。(初一下学期第2周)经过一学期的养成教育,学生的各种习惯初步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独立意识、叛逆思想也在悄悄萌发,自控能力较差,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个别违纪现象会再次出现。所以在学期初始阶段要及时巩固和强化学生的行规教育,让学生进一步明辨是非,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带动班集体健康有序的发展。
系列六:“走出心灵的独木桥” (人际交往)(初一下学期第六周)。随着同学间交往的日益加深,各种由误解产生的矛盾也逐渐出现,为了消除困惑,促进班级的和谐发展,通过沟通技巧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与人相处的正确方法,学会主动沟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系列七:“让我们走到一起来” (理解感恩系列1)(初一下学期第十一周)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对父母的付出习以为常,亲情日渐淡薄,为了唤醒与传承这种日渐流失的传统美德,结合母亲节开展知恩、感恩、报恩活动,通过活动情景的设置,让学生了解父母为自己所付出的艰辛,理解父母对自己的期盼,懂得做人的责任,学会感恩。
系列八:“主动学习赢得学习的主动” (学习理念教育系列1)(初一下学期第十五
周)。学生进入一个新的学习阶段之初大都雄心勃勃,但过了一段时间又会出现思想懈怠。所以要及时发现并通过精神鼓励来调整,帮助学生认识那种被动消极的思想行为的危害,鼓励他们正确面对自己的消极情绪和学习上的困难,勤于学习,乐于学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