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DCA循环理论的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
作者:郝珺
来源:《教育与职业(下)》2017年第06期
[摘要]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社会用人需求日趋多元化,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文章指出大学生职业能力不足是制约其就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PDCA循环理论作为一种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程序,适用于一切循序渐进的管理工作,因此,高校应将PDCA循环理论引入日常教学中,学校和学生都要做好职业能力提升的计划、实施、检查和改进工作,以探索和实践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新路径。 [关键词]PDCA循环 大学生 职业能力 提升路径
[作者简介]郝珺(1982- ),女,江苏徐州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讲师,硕士。(江苏 苏州 21512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7)12-0077-05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跨越式发展,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40%。高等教育大众化在提高国民素质、丰富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教育质量、教育公平、大学生就业等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据教育部有关资料统计,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95万人,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99万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27万人,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49万人,而2016年则创新高,达到了765万人。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攀升,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高校只有着力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才能更好地缓解就业难问题。PDCA循环是一种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程序,其适用于一切循序渐进的管理工作,因此,高校应将PDCA循环理论引入日常教学,积极探索和实践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新路径。 一、大学生职业能力不足制约其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社会的职业需求呈现出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市场化、专业化和个性化。大学生要想毕业后尽快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就必须掌握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素质和业务技能,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职业能力。具体来说,职业能力是个体将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从而形成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包括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两部分。基本职业能力也称为专业能力,是从事该职业的专业技能。综合职业能力又称为关键能力,一般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两个方面。综合职业能力是职业所通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能力,对人的职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是企业十分看重的能力。文章中探讨的主要是大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即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两个方面。
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及时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职业能力,但这种实践探索还没有在全国高校中进行普及与推广。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上,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与社会人才需求严重脱节,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能力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着力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才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
二、PDCA循环理论的内涵与意义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加大了实习实践考核的比重,创新了带薪实习等多元教育模式,明显提升了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仍然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如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不连续、尚未形成完整的培养体系,学生与学校、企业之间的互动性不强等。笔者认为,高校应在日常教学中引入PDCA循环理论,积极探索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新路径。
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由美国学者休哈特于1930年提出,后被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在1950年挖掘并推广运用到质量管理体系。PDCA循环包括Plan(计划)、Do(实施/执行)、Check(检查)、Action(改进/行动)四个过程。PDCA循环阶梯上升模型主要包括两层含义(见图1),一是由环节P开始,经过环节D和环节C,最后进入环节A;二是在PDCA循环过程中未解决的问题将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若干个小循环再形成一个大循环。也就是说,PDCA循环是周而复始的,呈现阶梯状上升的态势。
PDCA循环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进入下一步计划的循环程序,其能有效、及时、充分地执行一个命令和方案,并配合人工分析、监管和指导,进而提出标准化方案一直执行下去,从而实现大循环中套小循环。PDCA循环整体就是一个大套小、互相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管理程序体系(见79页图2)。
三、PDCA循环理论对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适用性
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应遵循的科学程序,也适用于一切循序渐进的管理工作。对于高校而言,全面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本身就是一项质量管理工作。
1.保障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是一个不断失误、调整、进步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只沿用传统的管理理论将难以有效提升和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对于学生而言,PDCA循环理论的引入将使其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大学四年,全过程的培养管理可以有效地避免“虎头蛇尾”,从而确保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目标的可塑与可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降低企业用人成本。近几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和创新创业的热潮也催生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但在就业市场中大学生却普遍反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企业则反映招不到合适的学生。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职业能力不足,尤其是综合职业能力的欠缺,是导致该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于企业而言,PDCA循环理论的引入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促进其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需要,减少了企业的招聘成本和培训成本。
3.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就业问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学生因自身能力问题难以实现顺利就业,这不仅是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增加了家庭的负担、降低了生活质量,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因此,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是高校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社会而言,将PDCA循环理论引入高校教育管理,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高校的就业率,也有助于形成安定、和谐、现代化的社会氛围。
因此,将PDCA循环理论引入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从高校、学生、企业和社会等多个角度来看都是十分适用的。高校教育管理引入企业管理理论,通过PDCA循环引导大学生职业能力呈现阶梯状提升态势,不仅给高校教育管理带来生机和活力,也极大地拓宽了企业管理理论的功能与作用。
四、PDCA循环理论在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中的应用
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要及时根据不同年级表现出的不同特点,结合实际情况适时做出调整,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校、学生、企业和社会的多方协同合作,共同作用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其过程具有多元性的特点。考虑到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主要参与方是学校和学生,下面重点分析学校和学生应用PDCA循环提升职业能力的过程。对学校而言,主要运用PDCA循环理论来提高全校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以实现学生的高质量就业,提升学校的认可度和知名度;对学生而言,主要运用PDCA循环理论来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水平,从而有效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顺利实现高质量就业。 1.计划阶段。学校层面:应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广泛调查、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制订学生职业能力提升方案,明确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各项工作,如宏观上包括提升目标、提升内容、提升方式和保障措施等,微观上包括完善师资队伍、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习实践比重、加强就业指导、强化校企合作等。此外,学校还应积极开发学生职业能力管理平台,以清楚地记录和反映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各环节的实施情况及效果。该平台不仅可以让学校从整体上掌握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效果,也能关注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好地因材施教。
学生层面:学生应积极接受学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充分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环境和学习决策方法,逐渐形成自身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从长远来看,学生要确定人生不同阶段的职业目标及其对应的生活模式;从近期来看,学生要细化大学不同年级的学习目标,实行全过程目标管理,以利于后期的考核、改进与提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实施阶段。学校层面:各院系应在学校整体计划的指导下细化不同学科、专业的提升计划,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开展具体工作,分阶段实现预期目标。实施环节是PDCA循环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只有严格按计划执行,才能顺利实现预期目标。具体来说,实施阶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职业生涯指导教师分阶段开展职业发展教育,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辅导、创业教育等服务;二是专业教学教师按计划开展实验课程和专业实践、实习环节;三是学校运行、维护好学生职业能力管理平台,全程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学生层面:要分阶段执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学习专业知识、参与实验课程、开展实习实践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取技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逐渐培养自己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3.检查阶段。学校层面:要定期、不定期地对照计划检查专业实习实践、就业辅导工作、创业教育等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情况,评价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及时总结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职业生涯指导教师要通过学生职业能力管理平台,及时了解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各环节的完成情况及效果,分别对整个培养方案和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效果做出评价。为保证检查更为科学、客观,学校还应邀请学生职业能力的直接相关者——学生和企业做出评价,其中,学生主要对学校职业能力提升方案做出评价,企业则主要对实习学生的职业能力做出评价。 学生层面:一是学生要对照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定期、不定期地检查各环节的完成情况和效果,特别是不同阶段职业生涯规划的完成情况,如低年级是否制定了职业生涯规划?是否做到了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等?二是学生要对自身职业能力提升的环节及效果进行评价,如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是否增强?高年级阶段是否有效参与企业实习实践?是否认真接受创业教育等?此外,学生还要对学校职业能力提升方案进行真实、客观、有效的评价。
4.改进阶段。学校层面:要分析多方的评价反馈,发现问题要积极寻找原因,并结合社会人才需求变化,及时修改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优化学生职业能力提升方案,为进入下一轮PDCA循环做好准备。
学生层面:要结合学校的评价结果和自身检查的情况,发现自身职业能力提升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及时完善、改进计划,并将完善后的计划运用于实际的学习生活中,从而再次进行PDCA循环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整个PDCA循环是不可逆的,且学校和学生两个层面的PDCA循环并不是完全同步进行的,主要有以下两种表现:一是学生层面的P阶段通常是在学校层面的D阶段开展后进行,只有学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后,学生才能做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二是学生层面的P-D-C-A四个阶段有可能全部在学校层面的D阶段实施过程中完成,这是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性与特殊性,个别学生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因环境变化或自身条件改变而导致一个PDCA循环时间很短造成的。这也正是PDCA循环阶梯上升模型和大环套小环模式在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因此,无论是学校层面还是学生层面的PDCA循环,都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实际情况的差异会呈现出不同状态,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多加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五、引入PDCA循环理论对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启思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指出,要在办好现有专科层次高等职业(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发展应用技术类高校,培养本科层次职业人才,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大学中开展职业教育,引入PDCA循环理论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是对《规划》的具体实践,也是高校在就业难背景下的一种新尝试,其发展和成熟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要实现PDCA循环理论与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形成最佳的契合度,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还需要学校、学生、企业和社会多方的共同参与、共同作用,为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保驾护航。
1.高度重视,加强保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学校要将职业能力培养纳入高等教育教学体系,在师资队伍、平台建设、场地、经费和企业合作等方面提供支持,最大程度地保障PDCA循环的顺利实施,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则要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做到活学活用,在实践中逐渐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以更好地融入社会、融入职场,顺利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蜕变。
2.优化体系,全程管理。第一,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滞后于社会需求发展的问题。因此,学校应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设置,增加实验课程、实习实践的比重,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并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通用化、群体性和个性化服务三个层次的联动模式,积极开展实践导师制试点工作。第二,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教育与指导普遍安排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学校应将传统的就业辅导课程前置到大学一年级,实施全过程管理,从而系统化地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能力。 3.多元合作,完善测评。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需要多领域、多层次、多对象的全面深度合作。第一,学校与学生的合作,这两者是职业能力提升的直接相关方,前者负责系统教育,后者负责有效学习与能力提升。第二,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需要企业与学校的更多配合,如合作培养、带薪实习、项目开发、外包培训等多种形式。第三,普通学校与职业院校的合作,普通学校在教学科研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职业院校则在职业教育、职业能力提升方面有更多的实践经验。因此,教育部门要积极建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双向沟通桥梁,有效开展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课程和学分互认等工作。
关于职业教育、职业能力提升效果的评价一直是学界和业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应用更多的是定性的分析评价,量化指标的确定、定量的评价体系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教育部门应尽快完善职业能力测评体系,以促进PDCA循环理论在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的过程中发挥最大效用。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赵宏,陈丽娅.基于PDCA循环的高校教学管理流程再造[J].现代教育管理,2015(2). [2]管明清.基于就业质量的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4(19). [3]朱惠军.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需求现状及对策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6(4). [4]于永华.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高校教育管理,2012(1). [5]郭凤鸣,鲁波涌.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课程体系设计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4).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