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科技简讯2009年第6期doc

科技简讯2009年第6期doc

2021-05-02 来源:乌哈旅游
目录 2009年第6期

工作动态

到基层一线为发展创新型经济贡献智慧和力量„„„„„„„„„„„„1 在第二批“科技镇长团”下派工作会上的发言„„„„„„„„„„„„2 南京理工大学常熟研究院、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常熟分院揭牌„„„„5 南京师范大学常熟发展研究院揭牌„„„„„„„„„„„„„„„„„7 “南京师范大学常熟发展研究院”筹备工作情况介绍„„„„„„„„„9 古里镇与江苏工业学院举行产学研合作洽谈会„„„„„„„„„„„„11 苏州市科技局赴南京工程学院调研„„„„„„„„„„„„„„„„„12 常熟与昆明理工大学切实推进产学研合作„„„„„„„„„„„„„„13 太仓“科技镇长团”来常考察„„„„„„„„„„„„„„„„„„„14 南京财经大学推进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建设„„„„„„„„„„„„„14 融入地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15 科技特派员赴浙江交流学习„„„„„„„„„„„„„„„„„„„„16 校地对接

阿特斯管理及技术团队访问东南大学并达成多个合作意向„„„„„„„18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董浜镇企业深化合作„„„„„„„„„„„„„„18 为梅李两大骨干企业服务记实„„„„„„„„„„„„„„„„„„„20 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专家来常洽谈科技合作„„„„„„„„„„„21 古里镇举办“现代纺织印染技术专题报告会”„„„„„„„„„„„„22 “2009年常熟市(南京)紧缺专业人才大型交流会

暨常熟市百家优秀企业南工大专场招聘会”成功举办„„„„„„„„„23 江苏承惠科技有限公司与东南大学达成合作协议„„„„„„„„„„„24 江南大学专家教授深入企业共商合作„„„„„„„„„„„„„„„„24 江苏亿通与南京邮电大学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25 南京财经大学电子商务实验室服务常熟企业信息化发展„„„„„„„„26 “碧溪之路”专题调研活动顺利开篇„„„„„„„„„„„„„„„„27 联邦化工与江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全面合作„„„„„„„„„„„„„28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旅欧专家对接常熟磁性材料企业„„„„„„„„„„29

江苏工业学院专家赴古里镇落实产学研合作项目„„„„„„„„„„„30 上海交通大学轻合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家访问常熟„„„„„„„„„31 南京财经大学与服装城电子商务合作体系内涵不断丰富„„„„„„„„32 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

陈国强院长一行与常熟纺织服装产业开展对接„„„„„„„„„„„„33 东南大学校领导来常商谈校地长效合作平台建设运行事宜„„„„„„„34 苏州大学专家为董浜镇企业家做专题报告„„„„„„„„„„„„„35 《常熟市无纺机械产业发展规划研究》顺利开题„„„„„„„„„„36 苏州大学光伏专家与辛庄光伏企业对接„„„„„„„„„„„„„„3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与常熟特种汽车制造企业交流对接„„„„„„38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代表团来常考察对接„„„„„„„„„„„„„„39 南京工程学院——碧溪镇企业科技沙龙成功举办„„„„„„„„„„39

创新载体建设

常熟大学科技园通过省级验收„„„„„„„„„„„„„„„„„„40 常熟大学科技园二期建成投入使用„„„„„„„„„„„„„„„„42 人才培训

南京邮电大学常熟研究生培养基地隆重举行开学典礼„„„„„„„„43 多措并举,古里镇积极推进科技人才建设工程„„„„„„„„„„„44 南通大学为建华模具公司人才强企助力„„„„„„„„„„„„„„45 南京师范大学蒋巷干部教育培训实践基地揭牌„„„„„„„„„„„46 南京邮电大学首个校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在常熟建立„„„„„„„„47 苏州大学研究生关注常熟纺织服装产业发展„„„„„„„„„„„„48 南通大学与建华模具公司共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49 学习交流

江苏省常熟经济开发区科技创新与人才引进工作的现状与对策调研报告50 子巽堂随笔(三)„„„„„„„„„„„„„„„„„„„„„„„57 媒体视角

科技特派员:江苏县域经济新支点„„„„„„„„„„„„„„„„59 零距离构筑创新平台本市科技特派员工作一周年综述„„„„„„„„63 常熟大学科技园、常熟科创园建设先后启动,创新项目、创新团队接踵 而至,全市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科技特派员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衔泥筑“巢” 不辱使命„„„„„„„„„„„„„„„„„„„„65 校地联动助企业插翅腾飞 无缝对接实现“五个第一”„„„„„„„67 产业攻关为经济“插翅”玻璃模具、太阳能光伏、氟化工技术创新战略 联盟先期建设„„„„„„„„„„„„„„„„„„„„„„„„„68 立足经济板块融合科研优势和发展优势“一对一”做强特色产业„„„70 依托高校研究院、工作站和研究中心等新平台深度合作扩大区域优势„72 科技特派员发挥自身优势奉献校地合作在共赢新路上阔步前行„„„„74

第二批“科技镇长团”奔赴基层

到基层一线为发展创新型经济贡献智慧和力量

10月25日下午,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召开会议部署第二批“科技镇长团”下派工作。省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王国生出席会议并讲话。省长助理徐南平对下派工作作出部署。

去年10月,我省从14所高校选派了15名科技人才到常熟市的经济强镇任职。一年来,他们利用自身优势,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大力促进产学研合作,指导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帮助培养和引进紧缺人才,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我省今年从省内外45个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选派68名人员组成科技镇长团,到常熟、张家港、太仓、昆山、吴江、江阴、宜兴、武进等8个县(市、区)工作。

会上,常熟市委书记王翔介绍了常熟市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的经验做法。省特派员工作队队长、常熟市副市长李世收代表首批科技特派员工作队汇报工作和体会。

江苏省省长助理、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南平勉励“科技镇长团”成员,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自身综合素质高、专业针对性强、掌握信息多、社会联系面广等

优势,在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构筑县域科技管理服务体系及强化科技培训与科学普及上下功夫,为促进试点地区科技工作和经济发展多作贡献。

王国生指出,开展第二批“科技镇长团”下派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的一个具体步骤,是推动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的一个实际举措。“科技镇长团”成员下去后,要虚心向基层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深入了解入驻乡镇的实际情况,找准并抓住当地科技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科技创新的思路、目标和对策建议。紧紧依托派出单位、依靠当地党委政府,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积极主动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努力把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为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要坚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确保“科技镇长团”工作取得实效。

在第二批“科技镇长团”下派工作会上的发言

常熟市科技特派员工作队队长 李世收

2009年10月25日

去年10月,我们首批科技特派员工作队肩负组织重托,奔赴地方产业一线。一年来的实践证明,科技特派员制度是科技管理领域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着眼于解决基层科技管理薄弱、区域创新资源不足、高校科研导向等问题,回答如何加强科技创新的源头支撑,推动区域经济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命题,对于当前乃至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借此机会,我代表首批科技特派员工作队汇报工作和体会。

一、试点工作的主要做法与初步成效

一年来,我们积极融入产业一线,深入企业调查研究,着力实施科技帮扶,全面推动校地合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归纳起来是“一项使命、两个转变、三个结合、四块抓手、五大成效”。

一项使命。科技特派员工作队肩负着省委省政府赋予的光荣使命,目的是以

团队方式深入经济发达县域产业一线,推动政府科技管理工作重心下移,积极探索多元化、深层次、可持续的校地合作新模式,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我省县域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我省创新科技管理模式奠定基础,积累经验。

两个转变。一是从外地人到常熟人的转变。一年来,我们谨记领导教导,以相互欣赏的态度融入地方,以“新常熟人”的姿态参与地方各项活动,感受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纯朴的乡风民俗,真正和基层干部群众打成了一片,在社会各界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二是从高校教师到地方干部的转变。我们主动向一线同志学习请教,不断摸索基层科技管理办法,深入企业沟通互动,广交社会各界朋友,并通过各种渠道全面了解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快速融入到新的工作环境,为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三个结合。一是注重与地方中心工作相结合。我们围绕常熟市中心工作,紧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一主题,努力寻找与地方工作的结合点,并以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咨询合作、创新载体建设和人才培养引进为突破口,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二是注重与特色产业相结合。我们根据各经济板块的产业发展现状,挖掘和吸纳高校创新要素,促进创新资源与产业资源的对接融合。围绕常熟五大传统产业和五大新兴产业,共建技术服务平台和产业研究机构,推动区域经济走上依靠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三是注重与派出高校相结合。依靠14所高校的优势学科,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为地方和企业牵线搭桥、出谋划策,突破产业提升和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瓶颈,形成高校优势学科引领区域产业发展,产业提升促进高校学科进步的双赢局面。

四块抓手。一是点上抓项目。依托常熟现有的创新载体,参与科技招商,吸引高新技术项目、国内外团队来常投资创业。充分发挥专业和信息优势,主动帮助企业向上申报项目,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据统计,今年已帮助企业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 149项,在全省同类城市中实现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省工业支撑计划、省自主创新产品、重点新产品、基础研究企业博士基金立项数量“五个第一”。二是面上抓载体。围绕地方和企业的创新需求,加快创新载体建设,提升发展内涵,常熟大学科技园、常熟科创园、高校产业研究院、两站一中心等一批创新载体不断建立,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群体提供了科技支撑。三是内部抓管理。建立科技特派员每周例会、集体调研、轮值主席、思迪特沙龙等工作制

度,抓好团队管理,实施集体协作,增强了科技特派员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工作之余穿插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让每一名科技特派员感受大家庭的温暖。四是外部抓引导。科技创新首先是观念和理念的更新。我们积极推动地方建立各项优惠政策,完善基层科技组织体系,健全基层科技管理制度,培养基层科技管理干部,提高了基层政府服务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利用在基层任职的条件,传播科技创新文化,宣扬先进管理理念,营造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五大成效。一是服务了一批企业。我们深入企业调查摸底、问诊把脉,联系专家教授跟进对接,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科技沙龙、科技合作洽谈会、镇级科技工作对接会等活动,积极与企业家交流互动,加快项目的推进和落实。一年来,我们走访企业1170家次,其中长期跟踪服务的重点企业有 131家,校企有合作意向项目209项,达成合作协议128项。二是架设了一座桥梁。积极为校地沟通互动搭好桥梁,高校专家、教授深入企业走访调研,地方领导、企业家加强与高校的沟通联络,产学研合作关系更为紧密。一年来,专家和教授来常考察1366人次,地方领导和企业家访问高校 354 人次。成立了太阳能光伏、氟化工、玻璃模具 3个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教育部“蓝火计划”试点成功落户常熟。三是创建了一批载体。创建了全国县域经济中首家大学科技园,“一园两区多基地”格局基本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自身特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建立。短短数月内,常熟大学科技园已有入园项目36项,在谈项目超过60项。建成和在建创新载体86个,在建孵化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有力地支撑了区域技术创新。四是引进了一批人才。依托在建的常熟大学科技园,通过吸引各类高新技术项目的落地和孵化,实现创新人才的集聚与提升。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专业特长,紧紧把握地方创新需求,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招才引智。一年来,我们帮助企业聘请专家和教授 307 人,为企业培训员工2382人次。五是营造了一个氛围。在走访企业的过程中,我们积极与企业家、技术人员交流探讨,促进校企互通、互信、互惠。围绕产业特点和发展方向,编制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编印《江苏省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简讯》,畅通信息渠道。随着试点的深入,常熟的创新需求不断激发,创新氛围不断优化,得到了各级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央和地方媒体分别作了专题报道。

二、试点工作的几点体会

科技特派员工作队下基层,受到了企业的普遍欢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这主要源于省委省政府紧紧把握了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的结合点,在

制度上精心设计,在全局上统筹安排。还有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教育厅以及苏州市和各界领导的关心帮助和悉心指导。在具体落实层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体会:

1、地方和挂职单位重视是关键。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关键还在于地方党政一把手的重视。为统筹开展工作,常熟市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市委王翔书记多次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有关工作,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市委组织部对各板块明确工作要求,加强考核监督,积极开展综合协调,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市科技局作为试点工作主要的业务部门,在工作上给予了巨大支持;委党校后勤保障十分到位。地方各挂职单位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班子形成共识,各部门积极配合、主动服务,为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做了大量工作。

2、高校支持是基础。派出高校的支持是木之本、水之源,是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强大后盾。在科技特派员派出高校领导的直接推动下,大批专家教授团队深入产业一线,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企业。派出高校加大对常熟的人才培养和输送,最大程度地开放了图书、信息、科研设备等校内资源,使校地产学研合作迈上新的台阶。同时,派出高校在我们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给予了很多关心、支持与帮助,为我们解决了后顾之忧。

3、团队协作是保障。科技特派员的制度优势,在于科技特派员团队的集成化解决能力和科技特派员所在高校资源对区域经济的持续释放。企业创新问题和产业发展特点决定了地方的创新需求是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单一高校一般难以满足地方的创新要求。因此,以科技特派员为纽带,融合各派出高校的创新资源,实施团队集成服务,开展高校与地方跨校、跨板块的交叉合作,从而建立校地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和战略联盟,能在源头上解决产学研合作问题。 4、长效机制是根本。区域经济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根本还在于形成技术创新的自我造血功能。建立有利于校地共同发展,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校地合作长效工作机制,显得尤为迫切。为此,我们建设了常熟大学科技园、常熟科创园,推动企业筹建两站一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结合常熟特色产业和高校学科优势,共建了一批实体化产业研究院、科研分支机构和应用性技术研究实体。相信这些创新载体的布局,一定会为常熟经济社会的下一轮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今天,第二批“科技镇长团”也将杨帆启航,校地全面合作的大幕已经拉开。 让我们携起手来、乘势而上,鼓足干劲、继往开来,以扎实的工作推动产学研深

入联合,为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型省份的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南京理工大学常熟研究院、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常熟分院揭牌

10月26日,南京理工大学常熟研究院、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常熟分院在常熟国际饭店举行签约揭牌仪式。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陈根甫、校长王晓锋、校长助理钱林方,常熟市委书记王翔,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戈炳根,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杨伟,市委常委、常熟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桑五官和副市长李世收出席签约揭牌仪式。

陈根甫在仪式上讲话。他说,常熟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近年来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投资环境不断完善,为校地政产学研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年来,双方通过科技人才专场对接会、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取得了多项合作成果,为今后全方位、深层次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次南京理工大学常熟研究院暨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常熟分院签约揭牌,正是在前期合作的基础上,顺应双方长期合作的需要,进一步整合学校科教资源和常熟产业优势,强强合作,打造政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实现学校人才资源优势与常熟经济发展无缝对接,为常熟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王翔在讲话中说,当前,常熟正处于保增长、增后劲的关键时期,也是通过自主创新、促进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开展校地政产学研联合,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既是应对当前困难、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现实途径,也是面向未来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业发展层次的战略选择。南京理工大学是全国首批进入“ 211工程”的重点院校,也是全国专利工作试点示范高校,科技优势突出、科研成果丰硕;常熟经济基础较好、产业优势明显,加强双方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近年来,双方在科研项目对接、创新体系建设、人才交流培训等方面已经建立了良好基础,取得了初步成效。希望南京理工大学把常熟作为重要的教学科研基地,围绕常熟传统产业提升、主导产业壮大、高新产业培育,科学确定科研课题,共建科技研发基地,推进科研优势与产业优势高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常熟企业要进一步增

强自主创新意识,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完善科研合作机制,在校企合作中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能力提升。

南京理工大学常熟研究院将结合常熟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学校科技和人才优势,以环保科技、物流信息、驱动控制技术为主要抓手,并在常熟经济开发区相关领域同步推进装备制造、光电技术、生物医药、软件和服务外包等产业,立足开发区、服务常熟市,辐射周边区域,为企业提供高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和公共技术支持服务。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常熟分院将依托学校人才培养优势,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

(科技特派员 常熟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 戚湧2009年11月供稿)

南京师范大学常熟发展研究院揭牌

10月28日,南京师范大学常熟发展研究院签约揭牌仪式在常熟国际饭店举行。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文晓明,校长宋永忠和副校长王建、夏锦文、陈国祥,常熟市委书记王翔,市委副书记、市长惠建林,常熟理工学院党委书记许霆,副市长陈惠良、李世收等出席签约揭牌仪式。 文晓明在仪式上讲话。他说,常熟是一块福地,物产丰富,人文繁荣。常熟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发展,将“科教兴市”列入四大发展战略之首,不仅克服了世界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两位数持续增长,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当前,江苏知名高校半数以上都被引入常熟,通过科技特派员与大学科技园等各种形式,深化与常熟的合作发展,可以说是“江苏名校半入城”。南京师范大学是国家“ 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江苏省属重点大学,已经拥有 107年的办学历史。南京师范大学常熟发展研究院的成立,是南师大在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新探索。研究院旨在推进南师大与常熟政府及企业政产学研合作,实现长期合作、紧密合作、系统合作,一方面将致力增强南师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将致力提高地方产业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王翔在仪式上致辞。他说,近年来,常熟秉承深厚的文化底蕴,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积极抢抓机遇,锐意改革创新,保持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势头,

在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中位居前列,不久前又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县(市)”第二名。常熟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不断加大科技教育事业投入,加快构建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成功跨入“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行列。去年10月,常熟在全省先行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并成为教育部“蓝火计划”全国首家试点城市,为深化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搭建了新的平台,也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支撑。当前,常熟正处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南师大科技人文优势明显,科研成果丰硕;而常熟区位优势突出、经济基础较好、产业特色鲜明,加强双方交流合作前景广阔。南师大在常熟设立发展研究院,标志着校地长期合作机制的全面建立,预示着双方的合作领域将更加广泛,合作方式将更加紧密,合作层次将更加深入。希望南师大把常熟作为重要的教学科研基地,围绕常熟传统产业提升、主导产业壮大、高新产业培育,共建产业发展联盟、科技研发中心和人才培训基地,在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领域开展前瞻性应用研究,促进科研优势与产业发展高度融合,创新资源与地方需求有效对接,推动常熟经济、科技、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希望常熟的企业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完善科研合作机制,在校企合作中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创新能力的提升。

仪式上,文晓明和王翔共同为南京师范大学常熟发展研究院揭牌,宋永忠与惠建林共签协议。揭牌仪式结束后宋永忠校长接受了媒体的采访,他说:“南师大常熟发展研究院将成为校地长期合作的桥梁,成为南师大优势学科与常熟优势行业及企业沟通的载体、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的苏南分中心。研究院将围绕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培训基地及南师大研究生、本科生培养的实习基地,为企业输送优质人才。”

(科技特派员 虞山尚湖旅游度假区党工委副书记 丁正山2009年11月供稿)

“南京师范大学常熟发展研究院”筹备工作情况介绍

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陈国祥

由常熟市人民政府和南京师范大学共建的“南京师范大学常熟发展研究院”

旨在推进我校与常熟的政、产、学、研的合作,使其由短期的松散合作向长期的紧密合作转变,由单个项目的合作向全面的系统合作转变。发展研究院的成立,倾注了双方党、政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的心血,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愉快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科技特派员”架起了我校与常熟市合作的桥梁

2008年10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在常熟试点科技特派员工作,省内14所高校派出15名专家赴常熟市担任科技特派员,我校派出了地理科学学院的丁正山博士。

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的建立,一方面促使高校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和科技优势,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及地方产业发展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另一方面,高校通过地方及企业的资源、资金优势支持,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及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从而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共同发展。一年来,科技特派员所发挥的“桥梁”作用,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及地方政府与企业的高度认可。

第二阶段:“蓝火计划”拉开了我校与常熟市全面合作的序幕

2009年6月2日,教育部“蓝火计划”试点启动仪式在常熟市举行。我校与常熟市人民政府分别签订了《南京师范大学 常熟市人民政府全面合作协议》及《常熟大学科技园共建协议》。

随后,学校科技处与常熟市人民政府、常熟大学科技园、常熟市科技局、常熟市外经局等部门进行了进一步的沟通。学校共组织了多个学院的专家与领导 130多人次到常熟考察与洽谈,围绕常熟的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在电子信息、软件服务外包、旅游文化产业及生物技术等领域达成多个项目的合作意向。可以说,“蓝火计划”拉开了我校与常熟市全面合作的序幕。

第三阶段:“发展研究院”建立了我校与常熟市务实合作的平台。2009年6月20日,常熟市委王翔书记率领代表团到我校回访,与我校领导在随园进行了友好交流。在座谈会上,王翔书记提出“常熟将以科技特派员为桥梁,以教育部‘蓝火计划' 试点工作为契机,以常熟大学科技园为平台,深化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建立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校为依托的政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实现科研优势与产业发展有效融合,科技资源与企业需求高效对接,全面增强本市科技创新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常熟市的发展需求,文书记等校领导随即提出了与常熟市共建“南京师范大学常熟发展研究院”

的设想,拟通过发展研究院这一平台,进一步加强学校与政府、企业的联系,加强专家与企业接触及对市场的了解。学校的提议也得到了常熟市委、市政府的积极响应,王翔书记当即表示,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意,我们竭力促成,争取研究院早日成立。

2009年 8月25~26日,宋永忠校长到常熟分别与常熟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进行了沟通与交流,彼此对前期准备工作非常满意,并对今后的合作充满了希望。在双方的沟通中,进一步明确了研究院成立后的发展定位: (1)我校在常熟地区的窗口,是学校与政府进行长期合作的桥梁,是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后续; (2)我校优势学科与常熟市优势行业及企业沟通的载体,推进我校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发展;

(3)我校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的苏南分中心,组织和推荐我校的优秀成果进行转化与孵化; (4)围绕常熟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培训基地及我校毕业生的实习基地,为企业输送优质人才。同时,商定双方在10月底签定合作协议。

发展研究院的成立一定能促进我校与常熟市的产学研合作,推进区域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加速我校创新科技成果向社会转移及产业化,并为常熟的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贡献力量!

古里镇与江苏工业学院举行产学研合作洽谈会

10月30日下午,古里镇党镇领导率领二十家骨干企业赴江苏工业学院开展产学研合作洽谈。这是继今年二月份在古里镇举办古里镇与江苏工业学院科技对接活动以来,举办的又一次大型产学研合作活动。常熟市副市长李世收和科技局局长张燕、古里镇党委书记朱亚辉、镇长孙雪良等领导及常熟市部分企业家,江苏工业学院校长浦玉忠、副校长孙小强、丁建宁及相关学院负责人和部分专家参加洽谈会。

会上,浦玉忠校长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对常熟市各级领导与企业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他介绍了江苏工业学院的发展历程及科研成果,希望双方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的转换,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以此次洽谈为契机,

进一步促进学校与常熟市各级政府和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校地、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常熟市副市长李世收对江苏工业学院长期以来对常熟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对学校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倍加赞赏。他介绍了常熟市科研工作的基本情况,并希望双方进一步加强合作,深入交流。古里镇党委书记朱亚辉详细介绍了古里镇经济发展情况。 洽谈会上,江苏工业学院与古里镇人民政府、部分企业分别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共建研究生工作站协议和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议。化学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分别与有关企业签订了项目协议。浦玉忠校长、孙小强、丁建宁副校长共同为江苏强盛化工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授予“江苏工业学院产学研基地”铜牌。

会后,常熟市政府、科技局、古里镇领导与江苏工业学院部分领导就科研服务长效机制建设及进一步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和协商,古里镇骨干企业与各二级学院进行了科技专题对接。据统计,洽谈会上双方共形成成果转让、共同开发、人才培养等合作意向项目10余项,成效显著。

(科技特派员 古里镇党委副书记姚致远2009年11月供稿)

苏州市科技局赴南京工程学院调研

2009年10月18日,苏州市科技局一行3人在科技特派员陪同下,赴南京工程学院调研。苏州市科技局副局长陶冠红、科技合作与交流处处长谢再鸣等在南京工程学院相关领导带领下,先后参观了南京工程学院与美国 GE Fanuc、UGS、德国西门子、日本三菱等著名大型跨国公司以及江苏省电力公司、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企业合作的校企共建实验室,听取了电力工程学院相关领导关于智能电网的研究介绍。本次调研可供苏州市科技局在相关科技政策支持引导和管理方面参考,也为苏州区域内智能电网产业的校企联合储备了知识。双方还就常熟相关企业开展智能电网产学研合作研究的可能性进 行了探讨。

(科技特派员 碧溪镇党委副书记翟俊霞2009年11月供稿)

常熟与昆明理工大学切实推进产学研合作

今年 8月,常熟市政府陈惠良副市长及科技局张燕局长,组织市科技工作者和企业界部分精英,访问昆明理工大学,与昆明理工大学的王华副校长商谈校地间的产学研合作事宜,并签署了校地全面合作协议。

11月初,常熟市迎来了昆明理工大学前来对接的专家。昆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蒋业华教授(全国耐磨材料学会理事,云南耐磨材料学会理事长),金青林教授,李祖来博士一行三人来到常熟,与常熟龙腾特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季丙元等进行了产学研对接与探讨。又与东南开发区常熟非凡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商谈有关耐磨材料的生产销售情况,确定了合作意向。

紧接着,梅李镇科技特派员与旋力集团代表一行 4人赶赴昆明理工。校企双方针对旋力集团准备开采的钒矿项目,详细探讨和研究了“五氧化二钒的酸浸法制取工艺技术”工艺的适用性问题,及矿物组成及具体制取工艺路线等问题。经过讨论,企业方面对酸浸法这一新技术与工艺有了全面了解,基本确定了合作的切入点,并商定邀请昆明理工冶金学院樊刚书记及魏昶教授来旋力集团参观了解,并亲自去安徽的矿区考察,以便进一步商谈合作的领域和内容。

通过双方的不断来往,相信昆明理工大学与常熟的产学研合作将会取得实质性进展。

(科技特派员 梅李镇党委副书记金云学2009年11月供稿)

太仓“科技镇长团”来常考察

由副市长王勇刚带领的太仓市“科技镇长团”日前来到我市,考察科技特派

员工作。常熟市副市长李世收陪同考察。

根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从去年10月份起,常熟在全省率先启动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省内14所高校选派的首批15名科技特派员来到常熟,开始为期两年的挂职工作。一年来,我市把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作为推动全市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

王勇刚一行考察了东南开发区创意谷、常熟大学科技园等。

(《常熟日报》记者朱侣枫)

南京财经大学推进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建设

近期,南京财经大学相关部门和学院领导分别到访常熟,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建设工作。 9月23日,受学校领导委托,科研处处长胡荣华教授拜会了常熟服装城和市科技局领导,与科技局张燕局长及服装城管委会潘云来书记,就校地合作问题进行了全面沟通,达成了许多共识。在多次交流、协商的基础上,10月28日,国际经贸学院副院长张为付教授一行五人来到常熟服装城,与服装城管委会潘云来、邵军、沈瑞良等主要领导进一步深入探讨建立长效机制问题。双方决定结合各自的优势资源,共建服装城商学院,作为未来长期合作的载体。

( 科技特派员 服装城管委会副主任 张春法2009年10月供稿)

融入地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辛庄镇党委非常重视特派员工作,为特派员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并让特

派员参与到镇的中心工作中来。在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镇党委安排赵一强同志担任镇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并作为镇党委班子领导联系沈滨村、辛庄中学、万象服饰有限公司。

10月10日,赵一强参加了辛庄中学的学习实践科技发展观实践活动的动员大会,并在大会上作了讲话。在讲话中,他针对中小学学习实践活动提出了三点意见。第一,要充分认识学习实践活动对提升辛庄镇教育发展水平的重大意义;第二,要扎实有序地做好学习实践活动各个阶段的工作;第三,要加强组织领导,使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他在讲话中要求辛庄中学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要建立责任机制,加强组织领导;要注重教育特色,强化活动效果;要抓好宣传引导,营造舆论氛围。

(辛庄镇科技办 管永康2009年10月供稿)

科技特派员赴浙江交流学习

10月15日,常熟市副市长李世收带领江苏省常熟市科技特派员、常熟市科技局有关同志一行20余人赴浙江省交流学习,先后访问了浙江大学以及浙江省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

当日上午,代表团抵达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地方合作委员会副主任、地方合作处处长朱世强在紫金港校区接待了科技特派员一行,并就科技特派员工作、产学研合作情况以及产业提升等问题与代表团全体成员进行了交流。

浙江大学地方合作委员会是统筹协调全校地方合作与社会服务工作的常设性议事机构。浙江大学地方合作处作为地方合作委员会的办公室和执行部门,承担了参谋、调研和督察学校地方合作与社会服务工作开展的重要职能,并对各学部、院系及地方挂职干部开展地方合作和社会服务工作起指导职能。浙江大学在国内高校首创,专门设立地方合作处,主管学校与地方进行联络交流与合作事项,因此其地方合作处也被美誉为“天下第一处”。

浙江大学科技特派团是高校服务地方转型升级的创新之举,浙大已向浙江省各地农业领域派出科技特派员。为适应工业产业的特点,浙大 2008年5月将科

技特派员“扩大”为科技特派团,面向区域特色产业,由一名首席专家和若干名不同专长的特聘专家组成团队,帮助地方对区域特色产业进行整体规划和提升。目前,浙大已派出24个科技特派团,服务武义、诸暨、安吉、德清、建德、余杭等地产业转型升级,得到了地方产业界的好评。

随后,朱世强处长作了《产学研合作与产业提升》的专题报告,并与江苏省常熟市科技特派员交流了浙江大学的产学研合作情况。

当日下午,代表团来到位于柯桥市的浙江省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胡克勤院长接待了科技特派员一行。代表团参观了浙纺院对外服务的各中心和新技术成果展厅,并听取了胡克勤院长对绍兴纺织业的发展和浙纺院建立方式、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管理方式、专家团队、合作院校等方面的介绍。

浙江省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于2006年10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以省内首个民营生产力促进中心、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绍兴轻纺科技中心为主体,与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东华大学等院校联合共建,成立了由我国七名纺织方面的院士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以及由国内外重点纺织企业和科研院所组成的理事会。研究院以浙江区域的纺织业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以院校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体制和机制,实现“科技新思维,纺织新未来”。一方面通过培育创新面料设计师,营造面料设计人才的市场化和社会化机制,建设我国的创新面料基地;另一方面致力突破一些纺织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引领纺织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常熟市科技特派员纷纷对浙纺院配套完善的服务体系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对其为纺织企业提供的原创花型、面料设计、纺织品检测、数码印花、人才培训、信息化管理等服务以及运行模式表示浓厚的兴趣。

此次交流活动对常熟市正在积极筹建的特派员长效机制具有借鉴作用。

(常熟市科技局局长助理 葛龙2009年10月供稿)

阿特斯管理及技术团队访问东南大学并达成多个合作意向

12月4日,在科技特派员的前期联络下, CSI阿特斯首席技术专家总工程

师周承柏、总裁办主任沈慧芳、阿特斯新能源公司副总经理张国兴等一行 6人访问东南大学,与校方探讨在光伏建筑一体化、光伏建筑组件设计开发及行业标准制定、建筑工程领域的光伏成品应用、光伏建筑创意设计大赛等方面的合作事宜。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主要领导及相关专业学科带头人热情接待了来访的企业代表。双方在近4个小时的时间内就上述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并达成了一揽子合作意向。

与会的校方领导及教授团队表示愿意以各种方式推动双方的产学研合作,协助常熟阿特斯在建筑光伏一体化研究领域做大做强。双方还就东南大学领衔设计的国家级重大工程——人民日报社大楼推荐采用阿特斯光电幕墙,并后续申报国家相关部委基金支持等事宜进行了操作层面的沟通协商。

(科技特派员 东南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 李向锋2009年11月供稿)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董浜镇企业深化合作

随着校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企联盟等创新平台建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董浜镇企业合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化提高,一批先进适用科研成果和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企业中自主创新氛围空前高涨。近一年来,作为苏州市汽车粉末冶金工程技术中心和校企联盟的合作单位,常熟市华德粉末冶金有限公司先后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订了“新型含油轴承粉末冶金材料及其制备技术研发”、“粉末冶金钛基材料汽车零件关键技术预研”、“高密度粉末冶金减速电机齿轮、齿圈组件的关键技术研发”、“常熟市华德粉末冶金有限公司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研究生工作站”等多项校企合作课题和协议。参与合作项目的企业技术人员徐庆峰等与南航教师的交流也言必谈项目,企业的技术创新热情随着合作的深入不断高涨,技术创新成果在企业发展史上成效斐然。目前已经合作申报国家发明一项,一项课题成果准备结题鉴定,一项获常熟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立项支持,同时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一项,实现了科技项目批准和专利申报零的突破。

作为2009年新认证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常熟市长江化纤有限公司与南京

航空航天大学建立了紧密的校企联盟关系。围绕公司承担的 2008年省成果转化项目“连续聚合熔体直纺聚乳酸纤维研发与产业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戴跃东教授在“聚乳酸纤维的辐照改性技术和新型封端剂的研究”企业项目中取得了初步的进展。目前常熟市长江化纤有限公司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已经共同申报了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另外,很多校企联盟企业与南航教师的合作也获得了快速的推进,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热处理淬火冷却技术研究室主任陈铭与常熟市减速器制造有限公司的热处理技术合作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双方技术交流频繁,进展顺利。

(科技特派员 董浜镇党委副书记 刘子利2009年11月供稿)

为梅李两大骨干企业服务记实

科技特派员的主要职责是为当地企业推进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服务。梅李镇以冶金机械为特色产业。一年来,我按照镇党委交办的为旋力与龙腾两大骨干企业服务的要求,结合本人的专业方向,为企业排忧解难和提供相关咨询。 钒是一种高熔点稀有金属,是非常宝贵的战略性资源,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汽车、航空航天、铁路、桥梁等领域。旋力集团高瞻远瞩,早就涉足该领域,为提高提取五氧化二钒的效率及降低污染,旋力集团希望在原有的工艺技术基础上,采用更为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较少污染的新技术。我接受企业委托,积极与中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及中国有色金属总院等国内从事有色金属冶金研究的高等院校及各大研究院所联系,了解钒矿加工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根据钒矿的种类(钒矿大体可分为含钒钛磁铁矿和钒碳质页岩与石煤矿)及各位专家的特长领域,向企业推荐相对适合的技术依托单位。在与旋力集团领导多次商讨的基础上,11月8日,我与旋力集团许铮经理等一行4人前往昆明理工大学,与冶金学院樊纲书记、魏昶教授详细商讨技术问题及合作事宜,这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完善工艺技术和整体发展思路。

龙腾特钢的主产品为船用球扁钢,具有年产 100万吨的生产能力,占国内近一半的市场份额。打入国际市场及外资船厂是该企业重要销售策略之一。为打

开世界造船强国韩国的市场,龙腾特钢进行不断努力。韩国 STX造船厂是韩国主要造船企业之一,目前在大连长兴岛兴建了一座大型造船厂。受龙腾特钢邀请,我前往大连长兴岛参与与韩方代表进行相关谈判与协商,并充分利用作为朝鲜族语言相通的优势,积极协助企业相关领导与韩方代表沟通,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 STX船厂承诺70%以上的球扁钢将购自龙腾特钢。

(科技特派员 梅李镇党委副书记金云学2009年11月供稿)

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专家来常洽谈科技合作

2009年11月12,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组织科技交流团,在副院长赵春霞教授、院长助理张功萱教授的带领下,一行12人赴常熟进行了科技合作交流。

科技交流团一行首先来到龙芯产业化基地。江苏中科龙梦科技有限公司吴权林副总经理向科技交流团详细介绍了龙芯产业化的进展情况。目前,“龙芯梦兰”产品的市场应用取得初步成功,已应用于北京、四川、甘肃、陕西、江西、贵州等地学校。在“龙芯互动教学系统”演示中心,工作人员演示了该教学系统的丰富功能。专家们对“龙芯互动教学系统”的性能和特色给予很高评价,并分别就龙芯的应用技术发展、进一步的推广方向提出了建议。

科技交流团随后来到常熟市科技局,与江苏瀛环国际集团宏海物流有限公司、常熟市高专电气设备有限公司、常熟市明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苏州神码计算机有限公司、常熟高事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座谈交流。座谈会上,赵春霞教授介绍了计算机学院的基本情况和科技成果,表达了希望与常熟市及相关企业加强合作的愿望。会上,专家与常熟企业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科研对接。

(科技特派员 江苏省常熟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 戚湧2009年11月供稿)

古里镇举办“现代纺织印染技术专题报告会”

为帮助纺织印染企业及时了解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发展趋势,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和提升产品档次,增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11月25日,经特派员牵线,古里镇邀请纪俊玲、毛允萍等四位纺织印染领域的博士、教授来镇作专题报告。十多家纺织印染企业的60多名企业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参加了报告会,这是该镇历史上第一次为企业举办的高水平专题报告会。

报告会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四位博士教授分别作专题报告,其中江苏工业学院纪俊玲博士的报告题目为“生态环保(节能)型染色工艺”,苏州莱德纺化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毛允萍博士的报告题目为“前处理染色一浴法”,东华大学杜娟博士的报告题目为“纳米技术应用于纺织品功能后处理”,江苏工业学院王龙耀博士的一些新型生产工艺向专家们进行了请教和咨询。整个报告会内容充实,贴近企业需求,交流气氛热烈。

(科技特派员 古里镇党委副书记姚致远2009年11月供稿)

“2009年常熟市(南京)紧缺专业人才大型交流会 暨常熟市百家优秀企业南工大专场招聘会”成功举办

2009年10月30日下午,“2009年常熟市(南京)紧缺专业人才大型交流会暨常熟市百家优秀企业南工大专场招聘会”在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体育综合馆成功举办。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高明亲临招聘会现场,对常熟市对南京工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

来自常熟市的95家知名企业参加了现场招聘活动,提供1000多个就业岗位,几乎覆盖了南京工业大学所有专业,吸引了南京工业大学及周边高校近4000名毕业生进场应聘。这是南京工业大学为2010届毕业生举行的首场大型招聘会,标志着南京工业大学201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全面启动。招聘现场,每家企

业的展位前都挤满了前来了解企业和投递简历的毕业生,江苏常铝、隆力奇、德尔惠、波司登等品牌知名度颇高的企业展位前,应聘者更是蜂拥而至。招聘会上,不仅有大四的毕业生,还有不少大二、大三的学生。他们也想通过招聘会提前感受就业的气息,积累一些有益的经验。本次专场招聘与交流对接活动增进了校、地、企三方的交流和了解,各方都希望建立长期交流合作的机制,开启校地合作新篇章。

(科技特派员 海虞镇党委副书记郭百涛2009年11月供稿)

江苏承惠科技有限公司与东南大学达成合作协议

10月 14日,江苏承惠科技有限公司高管和技术骨干到访东南大学科技处,在“家庭安防监测系统”、“ATM机防范系统”两个项目上谋求与高校的技术合作。东南大学科技处产学研合作办公室组织了电气工程学院、自控学院和电子工程学院的三个专家团队与企业进行交流对接,并陪同企业家参观了相关的重点实验室和产品样机。通过交流,企业找到了急需的技术支持,并在专家的建议下对原有的开发方向作了进一步的调整。承惠公司总工程师张曦表示,没想到高校会如此重视与一个小企业的合作,也没有想到此行能有如此大的技术收获。双方表示近期将就产品开发细节和时序作进一步协商,并在项目合作的基础上适时启动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

(科技特派员 东南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 李向锋2009年11月供稿)

江南大学专家教授深入企业共商合作

江南大学科技处处长、博士生导师葛明桥教授带领纤维复合材料科研团队先后4次到常熟,深入常熟海欣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常熟宝沣特种纤维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沟通访问,商讨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框架和运行模式,拟定当前的具体

研究内容,签订了多个研发合同。纺织服装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范雪荣教授不辞辛苦,先后 7次到常熟调研。与纺织服装学院党委书记周建、谢春萍副院长、梁惠娥副院长、纺织工程系王鸿博主任一起,参观、了解大学科技园、常熟服装城,走访常熟凯兰集团有限公司、常熟兴达利针织有限公司;为起草江苏省纺织产业行动计划,与纺织工程系邓炳耀副主任一道,在支塘镇无纺商会座谈,深入无纺产品企业和无纺装备企业调研;会同江苏服装服饰专业委员会主任、服装系主任沈雷教授,调研紫荆花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的科技创新、品牌建设情况。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与荆花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常熟兴达利针织有限公司签署合作项目,与虞山镇服装行业协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与支塘镇无纺商会签署共建无纺产品和无纺装备科技服务平台的合作意向。

专家教授们在调研的基础上,认为江南大学与常熟纺织服装产业的合作重点在于:(1)以江苏常润纤维集团有限公司和常熟海欣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等为主的特种纤维、及长江化纤有限公司聚乳酸纤维和紫荆花纺织科技有限公司黄麻纤维;(2)以支塘镇无纺产业为主的常熟产业用纺织品及装备产业;(3)以波司登集团休闲男装与羽绒制品为主的常熟特色服装产业;(4)具有市场优势的常熟服装城。

(科技特派员 尚湖镇副镇长 章军2009年11月供稿)

江苏亿通与南京邮电大学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

继共同申报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获得立项资助、共建“江苏省数字网络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通过上级审批之后,江苏亿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南京邮电大学再次签订项目研发委托合同,为常熟市与南京邮电大学的产学研合作又增添了新的内容。

通过科技特派员牵线搭桥,校企双方经过多次技术研讨,10月16日,南京邮电大学前副校长郑宝玉教授率领曾桂根副教授、程春玲副教授等项目研发人员一行 5人再次来到亿通公司,商定了合作项目技术研发目标,并就“融合CATV

和IP网络的新型超宽带光接入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设备研制”项目签订委托攻关合同。这标志着校企产学研合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目前,公众电话网、有线电视网和IP网络三网合一,已经成为宽带多媒体通信网发展的必然趋势。江苏亿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长期从事有线电视(CATV)宽带网络传输设备研发及生产销售,积累了丰富的CATV设备生产和工程维护经验。南京邮电大学在通信行业有雄厚的研究基础和科研力量。“融合CATV和IP网络的新型超宽带光接入系统”将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模数多媒体光网络单元设备,开发智能化综合网管系统。项目开发完成后,普通的家庭用户将只需安装一个小小的MoCA终端,就可以通过现有的有线电视同轴线缆接入互联网,开展语音、视频、数据等多媒体业务,全面提升企业的产品档次和 服务质量。

(科技特派员 虞山镇党委副书记张登银2009年10月供稿)

南京财经大学电子商务实验室服务常熟企业信息化发展

11月8日,南京财经大学电子商务实验室主任曹杰教授一行二人到访常熟。今年初,实验室已与江苏盛世商朝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双方共同申报的公共信息平台项目获省科技厅立项,资助金额100万元。8日下午,曹教授一行就该项目的研究工作与商朝公司方面进行了沟通。南财电子商务实验室有意以服装城为轴心,扩大服务半径和服务范围,继续为常熟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 9日上午,曹教授一行来到东南开发区,在开发区党工委李向锋副书记陪同下,拜会了网路神公司负责人,双方就技术开发、信息平台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愉快的交流,并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 (科技特派员 服装城管委会副主任张春法2009年11月供稿)

“碧溪之路”专题调研活动顺利开篇

在上世纪80年代初,碧溪农民敢于创新,大胆实践,创出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碧溪之路”,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并拉开了“苏南模式”发展的序幕。为传承发扬“碧溪之路”精神,探索经济发达县市科技创新助推经济发展的经验,为碧溪和其他镇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碧溪镇领导、科技特派员与常熟市科技局、南京工业大学专家教授组成联合课题组,于2009年 11月5日在碧溪镇开展了首次专题调研研讨活动。

8位来自高校的专家教授和学者们根据题纲,分阶段进行了详细调研。镇党委书记张俊华等同志简要介绍了“碧溪之路”的基本情况和本镇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的现状。专家组成员作了调研动员和程序介绍,并发放了精心设计的问卷,当场作答回收。邀请老干部代表、骨干企业代表、镇机关代表参加座谈,对“碧溪之路”的传承和发展、未来趋势和作用以及建议等问题作了深入交流。

本次调研活动在市科技局、镇党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累了大量基础资料,将为课题的深入开展打下基础。

(科技特派员 碧溪镇党委副书记翟俊霞2009年11月供稿)

联邦化工与江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全面合作

常熟市联邦化工有限公司高度重视技术的投入与创新。11月份,公司的副总和技术人员连续两次走访江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商讨合作项目推进、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申请以及化工专业研究生引进等事宜。

此前,双方就均苯四甲酸二酐生产工艺优化研究、均苯四甲酸二酐生产过程中三捕废料的分离和综合利用等达成实质性合作协议。本项目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项目完成后,将大大地提高原材料的利用效率,实现原材料最大化利用,为促进对国民经济具有显著影响的航空、航天、电子、电

气等关键领域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减少环境污染物的产生,有利于节约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

江苏大学与联邦化工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设立打下了基础。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认定工作的通知》精神,联邦化工会同江苏大学联合申请了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该站将成为我校化工专业方向研究生培养的创新实践基地和企业自主创新的平台。

今年暑期,联邦化工作为江苏大学研究生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接收了江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研究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挂职锻炼。其中一名挂职研究生被企业看中,近期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在此之前,经学校推荐,企业已经引进江苏大学优秀本科生一名。

(科技特派员 支塘镇党委副书记张成华2009年11月供稿)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旅欧专家对接常熟磁性材料企业

2009年10月22日至23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旅欧的磁性材料研究专家王寅岗教授一行来到常熟进行技术交流对接。

磁性材料是国家鼓励类发展项目,广泛应用于绿色照明、现代通讯、家用电器、汽车机电等行业。常熟的磁性材料行业起步较早,已逐渐形成了以锰锌软磁铁氧体为主的产业群体,全市年生产各类磁性材料产品2.5万吨,占全国近10%的市场份额。然而,企业的产品趋同性较高,在新型磁性材料及其制备技术上亟需转型升级。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寅岗教授在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英国牛津大学、格拉斯哥大学等国外著名研究机构有七年多的磁性材料领域研究经验,在新型磁性材料和制备技术上有着丰富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这次他将二项磁性材料产业化项目和高导宽频低损软磁铁氧体材料、高性能低成本功率铁氧体材料、铁氧体材料的低温烧结技术等 7项新技术带到常熟企业。通过与苏州冠达磁业有限公司、苏州天铭磁业有限公司、常熟市信立磁业有限公司等企业负责人进行技术交流座谈,校企双方在新型磁业材料及其制备技术的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达成了广泛

的合作意向。

(科技特派员 董浜镇党委副书记刘子利2009年11月供稿)

江苏工业学院专家赴古里镇落实产学研合作项目

11月6日,江苏工业学院化学化工学院陈群院长和尹芳华书记亲自带领专家赴古里镇有关企业,就前期达成的合作意向进一步与有关企业家进行沟通、磋商,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项目的落实。

专家们首先来到古里镇纺织印染行业的龙头企业江苏金辰针纺织有限公司,就加快企业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和专业技术水平评估达成了合作共识。 专家组一行来到江苏宇宏纺织品印花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注重新品开发、自主创新的明星企业。公司董事长李红对专家的到来深表感谢。在参观了公司产品陈列室后,双方就印花生产工艺中的热点和难点技术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达成了共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耐碱性染料的科研合作项目。 随后,专家们来到东方染整厂。该厂面临着技术人员缺乏、自主研发能力急需提高的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在与公司董事长陈燮元交流后,很快就公司技术骨干分批赴江苏工业学院进行技术培训作了安排。 在省高新技术企业江苏同禾药业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长邹振荣和总工程师陈建平与专家就公司重点产品硫辛酸生产工艺的技术改造、产品质量提升及节能降耗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双方表示将依托江苏工业学院化学化工的优势学科,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古里镇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双方还就共同组建江苏工业学院(同禾)药物研究所交换了意见。

此次活动,时间虽短,但成效显著,共达成合作项目4项,形成意向项目一项。

(科技特派员 古里镇党委副书记姚致远2009年11月供稿)

上海交通大学轻合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家访问常熟

2009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上海交通大学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专家一行十余人在上海市科协副主席、工程中心主任丁文江教授的带领下,与常熟大学科技园领导、相关企业负责人进行交流对接。

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项目、“九五”和“十五”攻关计划、 863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 47项,拥有100余项专利技术,是国内新型轻合金材料及其成型技术研发著名研究机构,形成了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人员培训和中试生产为一体的开放式服务平台。

在座谈交流中,丁文江主任对常熟市提供的交流对接机会和热情接待表示感谢,介绍了轻合金中心的专有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同时结合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期间分管上海紫竹科学园区建设时的经验,特别是大学与国际研发机构结合当地产业现状联合创新方面,同市委常委、东南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朱立凡等常熟大学科技园领导进行了交流,表示上海交通大学愿为常熟的产学研合作做好工作。在与企业的技术交流中,涂层转移法精密铸造成形技术有望在玻璃模具制造中获得应用;轻合金的熔体处理、表面处理技术和成型技术将在铝合金行业的应用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镁合金材料及其成型技术的研发将对通润驱动等企业的产品轻量化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此次交流对于促进上海交通大学与常熟市的校地合作和常熟大学科技园建设,扩大双方的合作领域,增强校企双方合作的长期性和紧密性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科技特派员 董浜镇党委副书记刘子利2009年11月供稿)

南京财经大学与服装城电子商务合作体系内涵不断丰富

2009年10月20日、11月5日,南京财经大学电子商务实验室研究人员李冠艺、实验室孵化企业南京奥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江苏省首届青春创业十大风云人物徐林海一行四人,到访常熟服装城。江苏盛世商朝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何相生、男装中心总经理夏小俊分别向客人介绍了服装城电子商务发展的总体状况及相关片区市场经营户的网上交易情况。南京财经大学有着较强的电子商务系统建设和技术开发能力,此前已与商朝公司建立了全方位的协作关系。此次主要是因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通过与服装城区域经营户的合作,在大学生创业工作室的总体框架下,借助服装城充足的商品资源开展网上贸易,一方面丰富学校的教学体系,同时也可以帮助服装城经营户拓展网络市场。据悉,南财大大学生创业工作室与服装城商户的实质性合作有望于明年初全面展开。

(科技特派员 服装城管理会副主任张春法2009年11月供稿)

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陈国强院长一行

与常熟纺织服装产业开展对接

11月14日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院长、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执行主任陈国强教授,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裔洪根来到常熟市纺织服装协会进行对接。常熟纺织服装协会秘书长归无忌、常熟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徐洪潮、苏州质量技术监督局纤维检验所王正祥所长、苏州质量技术监督局纤维检验所副所长兼常熟纤维检验所所长薛正元、以及领导一起参加了对接活动。 归无忌秘书长介绍了常熟市纺织服装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他说:常熟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历史比较长,基础比较厚实,产业链比较长,市场发育也比较完善。但同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家庭式管理管理企业较多、许多服装企业发展的科技含量还有有待于提高。与高校开展进一步合作会进一步增强我市纺织服装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并促进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能够更上一个平台。 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学院现设有纺织工程系、轻化工程系、服装设计与工程系,并设有丝绸科学研究院、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丝绸工程江苏省重点实

验室、院中心实验室。纺织科学与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纺织工程学科为江苏省省级重点学科和品牌专业。学院先后承担了国家“863”、“973”高新技术项目、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实验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攻关等重大科研项目。陈国强院长详细介绍了苏州大学的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他说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已在全国各地相关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的机制,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也希望与常熟纺织服装产业开展进一步的合作。

常熟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徐洪潮、苏州质量技术监督局纤维检验所王正祥所长、副所长兼常熟纤维检验所副所长薛正元等领导一一介绍了本单位开展科技创新方面的情况。大家对下一步科技创新合作的机制进行了探讨,并约好过一段时间到苏州大学进一步考察,将具体合作提升到操作层面。

(科技特派员 辛庄镇党委副书记赵一强2009年11月供稿)

东南大学校领导来常商谈校地长效合作平台建设运行事宜

11月25日,东南大学校长助理谢建明教授、科技处副处长郑建勇教授一行 6人来常恰谈校地长效合作平台建设及运行事宜。常熟市李世收副市长、科技局张燕局长等常熟有关方面领导参加了洽谈。双方一致认为在前期项目对接的良好基础上,应当进一步完善并加强校地合作长效机制建设,将已签约的东南大学常熟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升级为研究院,引入太阳能应用研究中心、软件开发及运行公共服务平台、生态技术建筑一体化应用研究中心等多个切合常熟产业发展的研究团队,进入研究院内涵建设阶段并实质运作。双方还就研究院法人化运作中的相关问题坦诚交换了看法并达成一致意见,近期双方将就研究院签约事宜作进一步细化,加快推进步伐,将长效平台做优做实。

(科技特派员 东南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 李向锋2009年11月供稿)

苏州大学专家为董浜镇企业家做专题报告

经科技特派员的牵线搭桥,10月29日,董浜镇邀请苏州大学商学院博士张方华副教授为董浜镇企业负责人等近 200人作《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企业转型和发展》的专题讲座,深受大家欢迎。

作为长期从事区域创新系统、企业技术创新与战略管理方面的研究专家,张方华副教授认为:各区域之间工业化水平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给产业梯度转移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也为未来我国经济整体保持较高增长速度提供了可能。企业转型的实质在于经营理念和盈利模式的转变,即从制造业产业链的最低端向两端发展,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他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经济转型背景下苏州企业发展环境的变化和特点,提出了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在分析了企业应对转型升级中面临的困难的基础上,从海尔集团、中集集团、浙江传化集团公司等具体的企业发展案例入手讲解了应对危机和企业转型的对策和策略,从而使与会者对当前形势和企业如何转型发展有了进一步的思考。报告会期间,企业负责人和有关部门领导还就一些具体的问题与张方华教授作了进一步的提问和交流。

(科技特派员 董浜镇党委副书记 刘子利、辛庄镇党委副书记 赵一强2009年11月供稿)

《常熟市无纺机械产业发展规划研究》顺利开题

11月 9日上午,在常熟市支塘镇工业园区举行了市软科学规划课题--《常熟市无纺机械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开题报告会。江苏大学课题组六位成员、常熟市科技局、支塘镇人民政府、常熟市无纺业商会、支塘镇企业服务中心的领导及企业家代表参加会议。

该项目受到市科技局和支塘镇政府的高度重视。开题报告会是加强项目管理

的重要举措,也是确保项目按时高质量完成的重要环节之一。

为了扎实做好项目研究,课题组成员做了调查问卷设计、企业走访考察等前期准备工作。报告会上,课题组就研究背景、研究思路、研究内容、预期成果和前期研究准备情况进行了汇报。参会人员与项目研究人员就项目需要关注的重要环节,无纺业的前沿动态、项目的进度等进行了充分的探讨和交流,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该项目研究成果将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推动常熟市无纺机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预期能够对行业发展起到引领作用,即通过整合现有资源,促进市场规模的扩大,提升集群企业的经济效益,并在现有区位优势基础上,继续做强产业特色。

(科技特派员 支塘镇党委副书记 张成华2009年11月供稿)

苏州大学光伏专家与辛庄光伏企业对接

10月13日下午,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陶智、苏州市节能研究所副所长杨诚成、苏晓东博士、吴迪博士等一行四名专家来常熟辛庄镇光伏企业进行调研与对接。辛庄镇党委副书记赵一强等陪同。

他们分别考察了常熟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苏州福斯特光伏材料有限公司、常熟市冠日光伏电子有限公司。并分别与常熟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周承柏、苏州福斯特光伏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毛根兴、常熟市冠日光伏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邵名巍进行了座谈,就各光伏企业的技术研究难点进行了讨论,为下一步开展苏州大学与常熟的长效机制的产业方面的技术需要进行了调研。

陶智副院长还与常熟市冠日光伏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邵名巍关于《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太阳能路灯节能控制系统》合作项目进行了进一步沟通,草拟了项目合同。苏州大学与常熟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共建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项目合作协议书。

(科技特派员 辛庄镇党委副书记 赵一强2009年11月供稿)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与常熟特种汽车制造企业交流对接

10月29日至30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车辆工程系的专家在副院长李舜酩教授、赵又群教授、魏民祥教授的带领下来到常熟,与我市华东汽车有限公司、苏州市捷达消防车辆装备有限公司进行了技术交流。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车辆工程学科2001年获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车辆动力学、车辆虚拟设计技术、车辆电子与控制技术是其主要的三个研究方向。车辆工程系的专家为了熟悉常熟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状况,通过市科技局了解《常熟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壮大规划》,并对科研成果进行了针对性的挑选,为这次技术交流进行了细心的准备。因此,这次交流在多项技术上形成了合作共识。在与华东汽车有限公司的交流中,刘懋功副总对“车载电子维修性可靠性保障性”等汽车电子方面的技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苏州市捷达消防车辆装备有限公司的技术交流中,李舜酩教授的“微弱信号动态自适应信号采集处理器 ”、“复合式越障行走系统 ”两项专利技术在消防员无法进入的场合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参加技术交流的公司负责人均表示希望尽快到学校进行进一步交流。

(科技特派员 董浜镇党委副书记刘子利2009年11月供稿)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代表团来常考察对接

11月27日至28日,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安宁书记、副院长董卫教授等一行来常考察,先后参观访问了蒋巷村、东南开发区科技城、沙家浜湿地扩建工程等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地段,并与蒋巷村、东南开发区规划建设局方面的领导及技术人员深入交谈,了解相关部门在城建方面的各类需求。通过走访,东

南大学建筑学院专家表示将进一步的深入一线,加强相互学习,并组织力量更好的服务于常熟建设。校地双方就引入城市规划类研究生工作站、推进生态建筑示范工程、协助阿特斯进行光电建筑一体化研究等方面达成了共识。

(科技特派员 东南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 李向锋2009年11月供稿)

南京工程学院——碧溪镇企业科技沙龙成功举办

2009年11月6日,南京工程学院专家教授一行 7人,在金橡树生态园进行了产学研合作科技对接沙龙。

由南京工程学院科技处处长朱晓春带队的 7位专家教授,来自四个不同的二级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与海鸥起重机械公司、卫江机械公司进行了对接,艺术设计学院与名佳红木公司进行了对接,自动化学院与经济管理学院与雪亮电器进行了对接。

在宽松的环境中,双方交流技术问题,共商发展大计。沙龙结束后,专家教授分头到企业走访,并进行了详细交流。海鸥起重机械公司与机械工程学院张杰教授、吕云嵩教授、张艳丽副教授就进一步开发电动葫芦的新产品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协商合作事宜。名佳红木公司与艺术设计学院张玉春教授就合作开展家具设计、设立典藏名贵家具博物馆等事项进行了探讨。自动化学院朱晓春教授和经济管理学院柳雨霁教授就推进雪亮电器公司的快速成长所涉及的技术、管理领域合作进行了协商。

(科技特派员 碧溪镇党委副书记翟俊霞2009年11月供稿)

科研优势与产业发展高度融合常熟大学科技园通过省级验收

■地方政府投入资金3.15亿元,规划面积11.4万平方米,已启用孵化面积 3.1万平方米,现入驻企业35家,引进博士13人,硕士35人。

■采用“一园两区多基地”布局,重点发展新兴电子、创意及软件、高分子新材料、光伏和汽车零部件、新型纺织业等五大产业。

■未来将全面加快文化创意基地、知识流程外包基地、科创公共平台和产业促进基地四大功能区建设,不断提高对创新要素的集聚和承载能力,推进知识与资本、科技与项目的有效对接。

12月5日,常熟大学科技园通过江苏省科技厅、教育厅组织的专家组验收。市委书记王翔,市委常委、东南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朱立凡,副市长、省科技特派员工作队队长、常熟大学科技园管委会副主任李世收出席验收活动。

王翔在验收会上致辞。他说,即将过去的一年,我们在科技创新、政产学研等方面取得成效。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升级的一个环节,也是区域发展的不竭动力。常熟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也面临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增创未来竞争优势的紧迫任务。为此,我们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以科技进步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以自主创新推动增长方式转变,不断加大科技事业的投入,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常熟在全省先行开展了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常熟大学科技园的设立,也为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搭建了重要平台。我们要把建设常熟大学科技园作为推进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战略举措,科学规划布局,加强政策扶持,优化整合资源,全面加快文化创意基地、知识流程外包基地、科创公共平台和产业促进基地四大功能区建设,不断提高对创新要素的集聚和承载能力,同时坚持以产业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为依托,开展科技攻关,紧密结合我市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需求,承接各高校的科技人才资源优势,明确科技研发方向,推进知识与资本、科技与项目的有效对接,努力实现科研优势与产业发展的高度融合。王翔表示,常熟将在政策创新、机制创新、功能创新等方面继续探索,恳请专家组多提意见,为常熟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出谋划策。

专家组听取了常熟大学科技园建设进展情况报告,并现场考察了大学科技园基础设施和有关企业。专家们认为,常熟大学科技园建设思路清晰,发展目标明

确,功能定位准确,各项政策完善,配套服务功能齐全,已基本达到了江苏省大学科技园的认定条件。验收专家组一致同意常熟大学科技园通过省级大学科技园验收评估,并建议加快创建国家大学科技园。

常熟大学科技园于 2008年5月启动建设,在省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和教育部“蓝火计划”的推动下,创新大学科技园的办园模式,采取“十六校一府”相联合的“多校一园”模式。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园建设,专门成立了大学科技园管理委员会,并制定了一系列推动科技园发展的相关政策,东南经济开发区参与了科技园的共建并给予了土地、资金等支持。常熟大学科技园管委会根据科技园建设的发展规划,结合当地产业特色优势,制定了一系列推动科技园发展的相关政策及相应的管理办法。

常熟大学科技园格局上采用“一园两区多基地”来布局。结合常熟现有的产业格局,重点发展新兴电子、创意及软件、高分子新材料、光伏和汽车零部件、新型纺织业等五大产业。目前,地方政府投入资金3.15亿元,科技园规划面积11.4万平方米,已启用孵化面积 3.1万平方米。现入驻企业35家,与高校有人才科技关联的企业有22家,占比63%,另有 20个项目准备入驻。常熟大学科技园引进博士13人,硕士35人,提供就业岗位720个。

(《常熟日报》记者 陶胜)

常熟大学科技园二期建成投入使用

11月22日,常熟大学科技园二期创业谷完成所有土建工程、设备安装工程及室内公共部分装修工程,正式移交给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这标志着历时七个月的科技园二期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科技园二期包括两栋办公综合楼、六栋研发楼、三栋宿舍楼和配套食堂,总建筑面积 3.3万平方米。二期项目由旧有服装厂区改造而成,硬件设施建设投资近 1亿元人民币。目前已有江波软件、九域星医疗电子、奥特泉超轻水、和迈微电子等二十余个创业孵化项目,以及南京师范大学常熟发展研究院、东南大学常熟应用技术研究院、南京大学常熟文化创意博士后工作站、南京艺术学院创意设计研究院等平台项目办理入驻手续。科技园

二期的投入使用将进一步完善科技园的创新创业环境,并推动大学科技园的建设进程。二期中的新展厅也将成为大学科技园对外展示的新窗口。

(科技特派员 东南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 李向锋2009年11月供稿)

南京邮电大学常熟研究生培养基地隆重举行开学典礼

由南京邮电大学与虞山镇联合开办的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班 11月7日正式开班,这标志着双方共建“在职研究生培养基地”正式启动。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杨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虞山镇党委书记闻永昌,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朱洪波出席开班典礼。

杨伟对南京邮电大学与虞山镇携手培养计算机技术专业领域工程硕士的合作模式表示肯定,希望双方通过强强联手,创新政产学研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提高企业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为虞山镇IT电子信息和精密机械、机电一体化产业向高端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朱副校长在讲话中指出,为地方培养工程硕士是高校为地方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够提高当地企业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要以此为开端进一步寻求双方合作的新领域。高校服务地方将使面向21世纪信息产业“人才培养”的政产学研联合进一步得到加强。他希望学员们能学有所成,用学到的知识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应 有的贡献。

南京邮电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体、信息学科为特色的著名高校。从2008年10月省科技特派员在虞山镇挂职上岗后,虞山镇利用南邮丰富的科教资源优势,把合作培养在职研究生、共同建立“在职研究生培养基地”作为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方向,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的有效开发。今年4月8日,双方签订在职研究生培养合作协议,11月初经入学考试,来自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科研岗位的66位技术骨干成为工程硕士班学员,开始为期三年的计算机技术工程学习。 (科技特派员 虞山镇党委副书记 张登银2009年11月供稿)

多措并举,古里镇积极推进科技人才建设工程

为鼓励企业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古里镇最近采取多种形式,主动帮助企业推进科技人才建设工程。

一是“送出去”。11月15日,东方染整厂首批 8名技术骨干奔赴江苏工业学院进行为期45天的业务进修。按计划该企业准备花两到三年的时间,对全厂的技术骨干进行分批轮训,这是该企业实施技术人员再提升工程的首批学员。学校也根据学员们的实际,结合企业需求,量身定制了学习菜单。不久江苏金辰针纺织有限公司、常熟同禾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和江苏宇宏纺织品印花有限公司等也将陆续派送技术人员赴江苏工业学院进修。通过“送出去”这种形式,必将全面提升企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请进来”。11月25日该镇举办了“现代纺织印染技术专题报告会”,邀请了四位纺织印染行业的博士教授围绕最新科研成果和发展趋势作了专题报告,共有十余家企业的60多位企业家和技术人员听取了报告,并与专家们进行了现场交流。通过“请进来”,让我们的科技人员能在家门口就能听到专家们高水平的学术报告,拓宽了知识面、加强了创新意识。三是“引进来”。11月28日,古里镇组织了十家重点骨干企业,赴常州参加江苏工业学院应届毕业生招聘会。目前企业普遍存在技术人员缺乏、自主研发能力不足的矛盾。通过引进大学毕业生,补充新鲜技术力量,储备专业技术人才,是缓解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据统计,招聘会共有三百多名毕业生向企业咨询并投档,近百名毕业生与企业初步达成就业意向。

(科技特派员 古里镇党委副书记姚致远2009年11月供稿)

南通大学为建华模具公司人才强企助力

常熟市建华模具有限责任公司不断创新管理与经营理念,依靠技术进步和科技投入,实现了质的飞跃。2008年产值首次超亿元大关,2009年在宏观经济大环境依然严峻的情形下,预计产值仍将达到 1.2亿元,已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玻璃模具制造行业名副其实的龙头企业。

在企业的飞速发展过程中,建华模具公司老总意识到企业的进步离不开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作为一家从乡镇企业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人才的缺乏是其致命弱点,特别是在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这一问题往往会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为此,建华模具公司提出了人才强企计划,近年来不断从高校引进毕业生,充实企业技术力量。同时通过与高校合作,借助高校科技、人才优势,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通过科技特派员的牵线搭桥,建华模具公司与南通大学建立产学研全面合作关系,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展开了深度合作。公司委托南通大学举办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大专课程培训班顺利开班。70多名学员来自企业生产及管理一线,旨在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为企业制造技术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提供有力保障。通过系统培训,学员们普遍反映,自己的机械工程理论知识得到了很大提高,这将有利于今后在生产实践中更好地解决一些工程实际问题。

(科技特派员 沙家浜镇党委副书记姚兴田2009年11月供稿)

南京师范大学蒋巷干部教育培训实践基地揭牌

为进一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学校党的建设,推进学校事业科学发展,南京师范大学举办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研修班。参加这次专题研修班的学员包括各党工委、各学院党委、机关党委,各党总支及直属党支部的书记,以及党委部门的主要负责人。

11月21日,研修班来到了常熟蒋巷村,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部

长林耀林主持了“南京师范大学蒋巷干部教育培训实践基地”揭牌仪式。揭牌仪式结束后,南京师范大学聘请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同志为南京师范大学党校兼职教员,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文晓明亲自为常德盛颁发了聘书。研修班学员们听取了常熟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同志关于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的报告,参观了常熟蒋巷村,并进行分组讨论。

(科技特派员 虞山尚湖旅游度假区党工委副书记 丁正山2009年11月供稿)

南京邮电大学首个校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在常熟建立

2009年11月7日,南京邮电大学与江苏亿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在常熟市虞山镇举行。朱洪波副校长和王振洪总经理代表双方在协议上签字。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部主任韦玮教授、副主任王辛京、科技特派员张登银教授及相关人员出席了签字仪式。

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是为了构筑研究生实践教学平台、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根据南京邮电大学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设与管理的有关规定,学校全日制研究生(特别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在修完课程学分后,可以以多种形式申请进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进行与论文相关的研发工作。进站研究生在完成企业研发任务的同时,可在工作站开展学位论文相关的课题研究。

目前,南京邮电大学和江苏亿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在创新载体、项目研发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广泛合作,先后共建了校企联盟、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博士后工作站,联合申请的江苏省2009年度重大支撑计划项目已经立项并开始实施,学校已有多名研究生前来企业从事项目相关研究。

(科技特派员 虞山镇党委副书记张登银12月供稿)

苏州大学研究生关注常熟纺织服装产业发展

12月 2日,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32名纺织工程类研究生一行在丁远蓉老师的带领下深入常熟服装企业进行调研,辛庄镇党委副书记赵一强等陪同。

他们先后走访了常熟市万象服饰有限公司、江苏国泰宝马制衣有限公司、常熟雅士达时装有限公司。研究生们认真地察看了服装公司的各个程序的流程,并与万象服饰有限公司吴军总经理进行了研讨。吴军总经理向研究生介绍了企业发展的过程,并指出现下企业发展的瓶颈所在。希望能够有研究生参与到企业到企业的发展大业中来。

研究生们在座谈和观摩中就企业的管理、服装的发展趋势、面料的质地和新材料研发等方面与有关公司进行了沟通。他们表示要将研究工作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学习与研究的实际应用水平,为服务地方发展出力。

(科技特派员 辛庄镇党委副书记赵一强2009年11月供稿)

南通大学与建华模具公司共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

近日,南通大学与常熟市建华模具有限责任公司就共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达成共识。为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促进高校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建华模具公司依托南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设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 建华模具公司作为“中国玻璃模具之乡”沙家浜镇的玻璃模具龙头企业。在飞速发展的历程中,迫切需要技术创新和创新人才。南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近年来注重与地方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与多家企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项目合作及联合

培养研究生工作,赢得了企业的信任。双方在前期全面合作的基础上决定共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

南通大学非常重视建华模具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设,派驻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拟由 4位教授担任进站导师,学科带头人亲任总负责导师,2010-2012年拟分别派出2人、3人、5人组成进站研究生团队。首批研究生拟于2010年初进站,参与建华模具公司与南通大学共同承担的苏州市技术专项“基于工业机器人技术的玻璃模具等离子喷焊加工流水线”项目研究工作。

(科技特派员 沙家浜镇党委副书记姚兴田2009年11月供稿)

编者按:近期,常熟经济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组织围绕招商引资、科技人才和滨江新城建设等8个课题开展调研工作。其中“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工作的现状与对策”课题调研工作由分管科技和人才工作的省科技特派员、常熟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戚湧牵头负责。从2009年10月下旬开始,戚湧同志组织常熟经济开发区劳动人事局、经济发展局和引智中心等部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形成了“江苏省常熟经济开发区科技创新与人才引进工作的现状与对策调研报告”。

江苏省常熟经济开发区科技创新与人才引进工作的

现状与对策调研报告

2009年11月

经济开发区是创新型经济和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多年来,常熟经济开发区紧紧抓住“沿江开发”的战略机遇,依托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推动常熟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后危机时代,常熟经济开发区要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工作,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区战略,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 一、常熟经济开发区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工作现状

近年来,常熟经济开发区坚持以建设一流开发区为目标,大力引进技术含量高的全球一流国际资本,着力打造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物流业基地,开发区造纸、能源、化工、汽车零部件、新型建材及特殊钢等主导产业已形成规模,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精密机械和物流仓储等新兴产业开始崛起。目前全区各企业拥有大专以上各类人才5914名,占职工总数的 30%,人才比重位居全市各板块首位。博士45名,其中博士后15名,占全市博士的40%。2009年又引进一批海外博士。开发区已成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集聚区。区内拥有UPM、诺华制药、夏普等3个世界 500强企业研发中心,设立企业院士工作站一个,南京理工大学与江苏理文化工有限公司共建了联合实验室,区内企业的技术装备和产品技术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开发区已与全国20所大学及高职院校建立了人才培养和引进合作联盟,建立了区域人力资源市场,与相关人才中介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区、校、企人才合作向深入推进,基本满足了企业需求,发挥较好的人才保障作用。

2009年常熟经济开发区出台了《加快推进常熟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建设若干扶持政策》、《江苏省常熟经济开发区关于引进海内外领军型创业创新人才计划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在开发区集聚,开发区设立了人才创业基金,完成了5000平方米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办公孵化场地的改造,在开发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基础上成立了引智中心,正式启动了“常熟科创园”的建设。目前,10个高层次人才创业科技项目正式入驻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南京理工大学常熟研究院和研究生院常熟分院落户开发区,华中科技大学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研究院也将落户, 10000平方米人才创业大楼和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大学研究院的载体建设已经启动,江苏理文化工有限公司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研发中心也将落户,基本形成了政产学研的良性互动,全区科技创新和人才创业工作正扎实推进。

基于对常熟经济开发区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工作的总体调研,在充分肯定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工作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常熟经济开发区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工作还存在着许多有待提升的地方,比如说开发区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的政策与制度体系还须完善、科技和人才引进工作的组织力量还有待加强、企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应增强、政策宣传力度还要加大、创新创业创优人才还相对匮乏、常熟科创园建设还需加快推进、推动创新创业的投融资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等。

二、当前形势分析

1、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创新型经济发展是常熟经济开发区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

从我国开发区的发展看,经历了以对外贸易和转口贸易为主的起步阶段,到以出口加工区为主体的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了综合型和高科技型开发区的发展时期。高科技型开发区以大学与科研院所以及高层次人才为依托,把生产和科研、教育、成果转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高新技术产业化与科技创新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作为开发区发展的主要目标,从而使开发区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常熟经济开发区正向创新型园区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积极引进领军型人才,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充分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也充分反映了常熟经济开发区适应经济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2、周边地区的做法和成功经验

(1)天津开发区在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中排名第一,2000年天津开发区就提出“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方针,一条“腿”指资本引进,另一条“腿”指科技创新,以形成开发区科技创新型经济发展方式。

(2)苏州工业园区制定了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跨越“三大计划”,提出“力争到2010年左右,将园区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的生态型和创新型新城区”的发展目标。

(3)无锡高新区建立一个从创业项目到孵化服务,再到加速发展,进而进入大园区发展的科技企业培育体系,建设创新产业园和大学科技园及其产业化园。 (4)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以产权为纽带、以各种要素入股为主要模式,共建高技术经济实体,推进企业与高校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联盟,并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南京大学新港工业园和南京理工大学新港产业基地相继落户开发区。

(5)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注重引进高科技含量外资的同时,不断培育本土民营高科技企业,以科技创新为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加强对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扶持指导,并把科技招商工作与科技服务工作结合起来,引进了国内十大创投公司之一红塔创新投资公司,引导两家高新技术企业获得风险投资近4000万元,园区融资环境不断优化。 (6)苏州高新区积极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提升开发区发展水平的意见》,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城二期、创业园二期工程等创新载体建

设,推进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苏高新软件园、同济大学科技园苏州产业基地的建设进度,加快培育创意产业基地。

(7)宜兴经济开发区将建设“三创”载体作为优化发展、转型提升的重要抓手,积极推动开发区形成从孵化研发到中试生产再到规模化生产的创业平台体系,规划建筑面积17.3万平方米。

审视我国经济开发区建设发展的成功经验,推动开发区发展长盛不衰的主要因素在于:一是使开发区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二是使开发区成为强大的引擎,成为带动区域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由传统要素消耗型向知识、技术为驱动转变的强大动力;三是使开发区成为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平台,让园区的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四是使开发区成为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制高点和前沿阵地。

三、加强开发区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工作的目标和措施

常熟经济开发区作为装备制造业的集聚区、创新型经济的示范区,是常熟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为进一步加强常熟经济开发区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工作,现提出如下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建议: (一)发展目标

贯彻落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江苏省人民政府进一步提升开发区发展水平意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内生增长机制,制定并实施 “333”计划,创造性地开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工作;力争2011年常熟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成为江苏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再用 2年时间成为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确保实现“二年成省级、四年国家级”的奋斗目标;每年组织申报1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20只高新技术产品,推动常熟经济开发区从主要依靠土地、资金等要素驱动向依靠技术创新驱动的模式转变,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和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尽早实现常熟经济开发区向国家级高新区的跨越。

(二)具体措施

1、以创新型园区建设为抓手,加强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落实鼓励创新的相关政策,构建良好的创新制度,加强创新环境和文化建设,充实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工作组织力量。

要坚持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区战略,加强创新型园区建设的发展规划和顶层设计,形成开发区良好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要把调整存量和优化增量科学统筹结

合起来,充分利用区校合作优势和科技特派员在常熟试点的契机,高起点编制常熟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在规划中充分体现国家产业政策和上级科技项目支持方向。要加大经费的投入,充实开发区科技创新创业和人才工作的组织力量,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和开发区的有关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政策,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加强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创业工作的宣传普及,在全区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和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和人文环境。通过整合全社会的科技力量,共同推动开发区的科技进步和高层次人才集聚。

2、以常熟科创园建设为抓手,加强科技招商和招才引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在开发区集聚。在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要大力推进招才引智的新思路,通过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依托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全力打造科技创新创业园区。使园区能成为高层次人才汇集的园区,技术服务平台集聚的园区,创业创新不断出成果的园区。工作中具体抓好“五个一”:

一要确立一个奋斗目标。力争2011年常熟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成为江苏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再用2年时间成为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确保实现“二年成省级、四年国家级”的奋斗目标。要在已形成的外企服务体系基础上,不断适应科技创新的发展要求,积极建立和完善开发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着力加强投资、法律、中介、咨询、财务、人力资源等服务体系建设,为企业做好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保护、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论证认定、经营策划、创业投资和人才培训等全方位服务。

二要实施一个计划。制定并实施开发区“333”计划,即力争用3年时间、引进30个人才创业项目、引进30名掌握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技术水平的领军型人才。在创业投资、融资、创业环境等方面要切实加大支持力度,开展人性化服务,力争有3个省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使常熟经济开发区成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福地。

三要打造一个载体。根据开发区产业集聚需要,与全国重点大学或科研院所合作,开发区提供政策和财力扶持,通过企业化运作模式,争取用三年时间,建设10个大学研究院(研发中心),其中建成 3个市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努力打造与开发区及全市重点产业相对接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服务载体;并依托其入园高校的知名度和研发实力,大力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活动,逐步建成研发基地、产业化基地和区域检测检验中心,壮大现有产业集群,深化政产学

研紧密结合,推动高校技术转移,实现校地互动多赢。

四要形成一个集群。探索引进北京中关村等相关创业创新团队和资金,通过市场化运作机制,开发建设具有现代气息的创新、创意集群,包括总部经济基地、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科技信息咨询服务平台等。

五要建成一个园区。通过心脏起搏器、智能助听器、可吸收植入式金属支架、生物细胞修复剂等首批医疗器械项目的研发和产业化,逐步扩大产业链,并经过高层次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和高科技项目的不断引进,力争用三至五年的时间初步建成一个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园区。

3、以加大企业科技创新为抓手,使企业成为创新活动、创新投入、创新受益、创新人才集聚、创新成果产出的主体,加强知识产权工作。

要加强国家和省市有关科技创新政策的宣传,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形成以公共财政投入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自主创新投入体系。积极引导开发区的企业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成为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成为技术创新受益的主体,成为技术创新人才的集聚主体,成为技术创新成果产出的主体。随着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统一为 25%,同时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按 15%的税率进行征收,因此指导并帮助区内企业升级为高新技术企业也成为开发区服务区内企业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要大力加强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计划每年指导帮助区内10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并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产品20只,并引导帮助区内企业每年申报各类科技计划20项;今后 3年内,积极推动区内重点骨干企业设立研发中心20家。

此外,要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制定常熟经济开发区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加强知识产权的宣传和保护,引导区内企业积极申报专利,培育和发展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建立开发区专利信息平台及应用服务系统;支持有开发前景的专利技术产业化,以及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要切实保护科技人员的劳动成果,为开发区科技创新和人才创业创造宽松、公正、和谐的发展环境。

4、以加大人才引进和和培养工作力度为抓手,建立符合特色产业发展的人才引进机制,加强高层次技术人才和科技型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

一是通过实施 “333”计划,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的领军型人才;制定特殊政策,扶持创业项目做成做大做强,并留住人才。

二是通过申报开发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吸引一批高层次人才进站工作,并扎根开发区。加大企业院士工作站和研究生科研工作站的申报和建设力度,做好有关高校在开发区设立的青年教师工作站和研究生工作站的相关工作。 三是通过人才培养基地的巩固和提升,为企业畅通招聘渠道,优化人才服务机制,积极引进企业需要的各类技术管理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三年内增加1200名本科以上人才,在现有基础上增长 50%。要创新培养模式,构筑人才高地,除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外,还要化大力气培养一批与国际接轨、有知识、有能力、有创造力的人才,与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的人才。要加大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力度,依托高校的智力资源和人才培养优势,有针对性地开设工程硕士、MBA、MPA等业余班,提高区内及社会专业人才的学历和专业水平,扩大硕士研究生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推动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常熟分院等的建设,为开发区创新型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培养、输送高层次人才。

四是通过院士工作站、企业研发中心,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加强人才自身培养,通过项目开发、岗位锻炼、专家指导,有目的地培养一批创新型人才;利用科创园大学研究院平台,通过在校生来区实习、社会吸收相结合的办法,吸引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在专家指导下深入企业开展科研,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发挥领军型人才项目的引领作用,通过具有国际水平的项目孵化,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眼光和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

五是充分发挥开发区高校分支机构密集、师资力量强的优势,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等方式,与高校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培训教育合作模式,为企业培养造就一批科技型企业家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六是着力打造好滨江职业学校,大力培养企业需求量较大的技能型人才。要加强与国际培训机构的合作,采取国内培训,国际机构考核认证的方法,培养合格技能人才;要认真做好滨江职业学校发展规划,用二至三年时间达到国家四星级职业学校标准,在校生达到3500名。

5、以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创业投资为抓手,充分发挥开发区创新投资导向作用,构建投资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管理规范化的创业投资体系,加快创新型园区建设。

省政府2008年12月通过了《关于加快创业投资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快发展创业投资是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项关键措施,并要求国家级开发区及有条件的省级开发区至少有 1家以上创业投资机构,争取把江苏建设成为创

业投资规模最大、活力最强、环境最好的省份之一,形成“政府创业资本为引导,社会创业资本为主体,境外创业资本为补充”的多元化格局。 2009年6月,常熟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创新投资有限公司已经成立,常熟经济开发区将抓住国家和省、常熟市有关政策机遇,加大创新创业投入和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在创新创业投入中的导向作用,按照投资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管理规范化的原则,更好地鼓励、规范并加快常熟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的建设发展,加强人才引进,加快资源整合,完善风险投资和退出机制,扩大创业投资规模,完善创业投资管理和服务体系,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营造良好的创新融资环境,使之更好地为建设创新型园区服务,努力推动常熟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方式从投资导向向创新导向过渡、从依赖简单制造业创造财富向依靠知识和创新创造财富转变,推动常熟经济开发区尽早实现向国家级高新区的跨越,推动常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科技特派员 江苏省常熟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 戚湧2009年11月供稿)

子巽堂随笔(三)

古人咏秋名句曰:“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秋风除了撩动着不安的蟹脚诱人垂涎外,也总能撩动起他乡宿客的心弦。这种心绪在赴常一周年那天显现无遗。

周年,含圆满复始之意,免不了庆贺共勉。与今年的盛事建国六十周年大庆相比,吾辈入虞一周年显得微不足道。但对于诸多居于琴湖之畔的挂友而言,其在一年里共同积累的某种特殊情感使得周年的意义在这一小群体中升华到了无法忽视的地步。因为前述的微不足道,似乎大家在当天淡忘了它,因为无法忽视,当日终究演绎成为一场小小的狂欢。

廿二日原定为致远兄庆生,傍晚时分众人归来,餐前按例踱步石径。老翟终归心细,人未到却先行致电团长晓明当日意义。待团长公示来常已历周年时,众

皆作恍然状,却以一场热议拉开了庆典的序幕:有力主当日庆贺者,亦有主张次日庆贺者。主当日者类比大年三十,当庆;主次日者类比大年初一,当贺。这场争论贯穿了整个晚宴,直至尾声方有定论:当日借致远庆生之酒庆贺,次日另行设宴再聚。呵呵,似乎是小题大做了,而在当时这个小议题确是激发了众人的某种执着,是工科一以贯之的严谨考究么?不如说是对这一承载着特殊情感时刻的小心呵护。席间共举杯,有兴高采烈者,有扼腕深沉着,更有激情勃发者,及至人声鼎沸,觥筹交错,谐笑自得。且放诸事,今夕只谈岁月。

是夜微醉,所留印象者除了众人爽朗甚至稍显放肆的喧嚣外,便是席间张局掩饰不住的疲惫眼神,一反众日里的飞扬神采。后来得知张局家中亲人故去,已劳顿数日,且本已筹划次日的周年晚宴,倒是我们按耐不住的唐突打乱了她原有的安排。想想地方上一年来的殚精竭虑和细致入微,一时感慨无语。

曾经很喜欢梁晓声大作《年轮》,学生时代看它是想试图去理解父辈们为何总是不断打开尘封的记忆,津津乐道于那个上山下乡特殊岁月中的困惑、忍耐、拼搏与坚持,以及在那激情年代里积累的沉甸甸的感悟。我们能称为“知识青年下乡去”么?虽然这里的“乡”富足一方只限于一个行政概念,远没有了父辈们深入寒苦地的铿锵,虽然这里的“知识青年”只限于一小群高校教员,也没有了当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的集体意识,但无论如何,其间的积累、感受、体味甚至被赋予的使命意义使得这种带有“高攀”意味的类比让人不仅感觉聊以自慰,且能生出几分自豪。按现象学的说法,时间不是数字,究其本源是体验。海德格尔津津乐道“时间性是人存在的本质 ”,因为时间牵出了 “有限”,牵出了“缘在”,牵出了“良知”。是否五周年、十周年再聚首时,我们也会为自己这段萍聚剪烛促膝,共话虞山夜雨?

次日,按领导吩咐,由大学科技园设宴再庆周年,到者不足半数,无他,余皆有工作在身,自己作为东道主亦是奔波于两场之间。或许,忙碌既是周年庆的真实写照,也是周年庆的最佳状态,更是对下一年的最好祝愿。天道酬勤。

后记:随笔一中曾写道,某君正言曰:科技工作需要一种傻乎乎的精神,并对此小释。后有同仁好奇者追辩其意,稍改诗经一句可明义:“知其者谓其心忧,不知其者谓其何求。”

雾锁琴湖 11月3日晨

《科技日报》10月30日讯

科技特派员:江苏县域经济新支点

■编者按

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产学研合作模式进入创新转型阶段的背景下,江苏省2008年10月在常熟市率先开展新型科技特派员工作试点,以县域经济发展作为统筹对象,以乡镇作为工作立足点,依托高校院所,面向企业,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整合科技资源,构建扁平化创新服务体系,为薄弱的基层科技创新体系注入了优质的科教资源,形成了深厚的科技创新氛围,产生了持续的内生创新机制,逐步出现一种政产学研的良性互动局面,展现出良好发展前景。

今年10月25日,江苏省继续选拔了第二批68名“科技镇长”陆续奔赴苏南工业强镇任职,他们将在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构筑县域科技管理服务体系及强化科技培训与科学普及上,为基层科技工作和经济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科技镇长”活跃在苏南工业强镇

十月的阳澄湖畔,古镇沙家浜,稻浪飘香,岸柳成行。作为全国玻璃模具之乡,这里林林总总一共拥有玻璃模具企业一百余家,总产值占全国近七成。 然而,科技特派员姚兴田在调研中却发现,百余玻璃模具企业中,具有完备管理制度和较强研发创新能力的规模企业只有四五家,其余的企业虽然车、磨、钻、铣样样齐全,但很多企业仍然停留在低价竞争策略上,大部分只能代工生产。 在姚兴田的策划和推动下,今年6月,常熟市玻璃模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终于宣告成立,上海交大、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大学、南通大学组成的专家团迅速为沙家浜玻璃模具产业“把脉”,把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介绍给企业,促进玻璃模具检测中心及研发中心建设,推进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 常熟市玻璃模具协会会长赵义元激动地说,与高校的合作让企业突破了发展中的技术瓶颈,提升了核心竞争力,沙家浜镇将借助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全力打造玻璃模具产业“航母”。

从教授到镇长以彼此欣赏的眼光看待地方的工作和事物

一边是 122所高校的科研力量寻求释放,一边是因为缺少智力支持而难以建立起带动产业升级的创新体系,薄弱的基层科技管理力量与迅猛的产业发展态势极不适应,这是占据江苏经济半壁江山的县域经济发展中遭遇的现实尴尬。 在县域经济中,乡镇是直接面向企业的政府服务载体。在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常熟,一个乡镇往往多达上千家企业,然而这些企业的科技管理服务工作仅仅依靠一名非专职的科技助理支撑着,其结果可想而知。

2006年,徐南平从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调任苏州市副市长,这位亲历科技成果产业化全过程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敏锐地发现苏州市虽然经济实力很强,但仍然存在“科技资源较贫乏、科技服务不到位、科技投入仍不足”的三大难题。 2008年 7月,已被任命为江苏省省长助理的徐南平,在创新型经济的视角下再度审视江苏县域经济发展时,果断地提出了进行新型科技特派员试点的想法,并得到了江苏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10月23日,由省委组织部牵头,省科技厅和省教育厅参与,从省内14所高校里,有针对性地选出了15名高校教师作为科技特派员,到常熟市的14个经济板块担任党政副职。 然而,兵马未动,科技特派员团长李世收就遇到了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科技特派员任期只有短短 2年,如何让这些久居象牙塔内的教授尽快融入快节奏的经济工作氛围中,并使这个昔日乡镇企业发源地搭上创新型经济的快车? 正当这个问题久久徘徊在李世收心头时,“以彼此欣赏的眼光看待地方的工作和事物。”老领导徐南平的一席话让李世收恍然大悟。

很快,李世收就为科技特派员们找到了在常熟的定位:“科技特派员要当好基层科技工作的管理员、校地合作的联络员、企业科技政策的辅导员和先进文化理念的宣传员。”

在初到常熟的几个月里,科技特派员们积极深入调研,加深彼此了解,以极快的速度转变了角色,融入到地方,并为企业家、地方同事所接受、理解和信任。 “我们长期在高校工作,熟悉高校的科技资源,通过挂职又对地方产业和企业的需求有了直接的了解,这样产学研合作的结合点很快就能找到。”李世收说。 不辱使命敢为天下先需要谋定而后动

“没有科技特派员,我们这样的中小企业哪来机会和大学合作,还能承接国家863计划!”李国清经营着一个化工企业,通过科技特派员的牵线,他和南京工业大学范益群教授携手,采用新一代工业分离技术把汽车废机油还原如新。这

次合作,让李国清迈入了市场前景广阔的新能源行业,实现了企业的转型升级。 李国清的一番话不是一时激动,而是常熟 10000多家企业的心声。以常熟为代表的苏南经济发达县市,经济社会发展正越来越受制于土地、劳动力、资源等要素制约,传统发展模式的成本越来越高。

在科技特派员分赴各乡镇、开发区前,江苏省委副书记王国生不忘把省委、省政府的嘱托和自己希望一一叮嘱:“我们不能再走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换取高增长的老路了”,“科特派员要把高校的人才、智力、成果优势尽快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

但是,摆在科技特派员面前的,却是科技经济“两张皮”难题。

赵一强,苏州大学科技处副处长。有幸成为常熟市首批科技特派员并担任辛庄镇党委副书记后,他信心十足地带着 163个项目资料上任,并挨个走访企业。没料到一圈下来,一个项目都未能“推销”出去。

“一流成果学校管着,二流成果老师守着,三流成果墙上挂着”,在企业中曾流传过这样的顺口溜,虽然事实不完全如此,但是特派员初到常熟的遭遇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早期产学研合作因缺乏长效机制导致的不足:一锤子买卖多,单个项目合作多,科技人员单兵作战多。

创新本身更需要科学的体制机制,作为全省的试点他们的身后没有退路,敢为天下先需要慎密的顶层设计和科学的合作机制。

在这样的背景下,特派员们想的最多的事就是如何打通校企之间的最后一堵墙。为此,他们自发建立了科技特派员每周例会、集体调研、主席轮值、思迪特沙龙等制度。大家畅所欲言,互通有无,交流工作心得,不仅加深了对基层情况的了解,也加强了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打个比方,产学研合作就像医生和病人的关系,最初级的合作是企业‘生病'了去找科技人员看病,治好就走;稍稍进步的是,学校开始扮演保健品公司,主动出击向企业推销能 ‘保健祛病'的实用技术;上升到最高层次的合作,科技人员就应该是企业的‘私人保健医生',无病保健咨询,有病问诊开方,自己解决不了还有学校这个大团队。”来到常熟东南开发区担任党工委副书记不到一年的特派员李向锋在深入基层与企业打了半年交道后有感而发。

一年来,全市近千家企业留下了科技特派员的足迹,其中长期跟踪服务超过百家。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科技特派员的人脉资源、信息渠道,积极参与科技招商,吸引高新技术项目、国内外团队来常投资创业。

以前产学研合作中“不好找、不敢信、互相防”尴尬局面一去不返,校企之间深层次的合作变得轻车熟路。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共同研发„„以前跑几十趟可能办不下来的事,现在一揽子协议全包了。赵一强在一番摸底调查问诊把脉后,找准切入点很快也打开工作局面,不仅帮助隆力奇开展“水凝胶药物缓释面膜”项目研发,助推阿特斯上马“光电转化膜”并申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还将苏州大学的农业专家也请到农村地头,研究高效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 一年来,该市累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128项,合同金额 6299万元;推动建设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等创新平台86个;帮助企业申报科技计划项目 149项,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省自主创新产品等 5类项目立项数居江苏省县(市)首位。

派为不派——今天的“派出”是为了明天“不要派出”

陶行知有一个著名的教育理念,“教为不教”。意思是让学生学会了学习,学生学会了生活,以后就可以不用再教学生了,教师的使命也就完成了。而对于科技特派员来说,“派出”是起点,“不派”是终点。今天的“派出”是为了明天“不要派出”。因此,在工作中建立长效机制,以形成基层科技创新的可持续之路显得尤为重要。

“产学研的长效合作机制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两年挂职期满后,当特派员离开时,常熟还能与高校保持这样紧密的联系吗?如何帮助常熟形成拥有自我造血功能的产学研长效机制?”李世收说,“我们想,何不在这里建设一个承接高校科研资源的长久性平台?常熟市委市政府对这个想法非常支持,大家一拍即合,说干就干。”

3月24日,经省科技厅批复,常熟大学科技园正式筹建,采取“十五校一府”的建园模式,即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南通大学等15所高校和常熟市政府联合共建。

常熟大学科技园是科技创新模式的创新,在国内县域经济没有先例可循。目前国内70多家大学科技园基本以各个大学为主导,出发点在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而不是以地方产业发展为主导。在这里,地方企业需求和产业升级被坚定不移地放在首位。

作为国内县域城市中唯一的大学科技园,开张仅5个多月,就吸引了 51个项目前来洽谈,达成合作意向39项,18个企业入驻。让地方和高校始料不及,一致叫好。

“没想到进展这么快,我们连办公楼都没来得及准备好,入园的项目只好暂时‘借住’在外。”常熟大学科技园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据统计,首批入驻大学科技园的18个创新项目,其中有10个博士团队,有博士23人。第二批、第三批40多个高层次的创新团队正接踵而至,常熟大学科技园已经成为本地集聚人才的舞台、创新创业的高地。

2009年8月6日,常熟市与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大学就共建产业研究园、与南通大学就共建特色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达成了合作协议,与其他大学也正在陆续接洽中。创新载体逐步建立,校地合作渐入佳境。 “这样一种氛围,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常熟市科技局张燕局长说,“这些特派员就是为我们地方配备的产业顾问。”张燕认为,常熟产业集聚度高,每个乡镇都有一个主导产业,聚集着几百甚至上千家企业。但本市科技管理部门只有不到20人,每个乡镇只有一个兼职的科技助理,科技创新服务根本无法到位。现在省里有针对性地派出这个领域的专家来指导科技创新,不亚于雪中送炭。

(记者 张晔)

《常熟日报》11月30日讯

零距离构筑创新平台

本市科技特派员工作一周年综述

特派员作用有效发挥

来常熟挂职的15名科技特派员,都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副高以上职称14人,平均年龄40岁。一年来,他们紧贴常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科技创新要求,围绕做强主导产业、壮大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目标,积极深入企业一线,着力实施科技帮扶,全面推动校地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龙腾特钢有限公司是梅李镇龙头企业,旗下PC钢棒有限公司年产30多万吨PC钢棒,部分产品出口,效益良好。一段时期,生产线上出现打包好的产品

有延迟断裂现象,严重影响正常生产。梅李镇的科技特派员是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授,接到企业的告急电话后立即赶到企业,与技术人员共同分析产生延迟断裂的原因,提出了 3条具体措施,并联系学校相关人员配合攻关,及时解决了该问题。

科技特派员从常熟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探索校、地、企三方需求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他们在对所在板块特色产业和重点企业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明确工作重点和方向,一方面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和信息优势,为企业技术创新、产业优化升级出谋划策,另一方面积极约请所在高校及专业领域的专家教授来常,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开设科技创新专题讲座,与企业家进行面对面交流沟通。到目前为止,科技特派员共走访企业1170家(次),其中长期跟踪服务的重点企业有 131家,引荐企业聘请专家教授307人,邀请来常考察 1366人(次)。 企业创新活力显著增强

通过特派员的牵线搭桥,校企对接步伐进一步加快。企业积极参与试点工作,经常与科技特派员交流企业创新情况及发展需求,主动走访高校,寻求合作机会,促进了企业具体技术需求与高校科研成果的直接对接。截至目前,已达成合作意向209项,签订合作协议128项,帮助企业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49个。 在项目合作过程中,课题组由高校教师、工厂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组成,从项目立项、方案论证、组织实施整个过程,都让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校企零距离对接,不仅解决了企业技术难题,也为企业培养了自己的技术研发专业人才。常熟市建华模具有限责任公司与南通大学联合申报的“基于工业机器人技术的玻璃模具等离子喷焊加工流水线”项目列入苏州市2009年度第四批科技发展计划(技术专项),获资助经费30万元。为了申报该项目,科技特派员深入企业调研,检索资料,提出课题,撰写项目申报书,并亲自担任项目技术负责人,参加项目答辩会。该项目得到了专家评审组的一致好评。

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在试点工作的带动下,全市的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一批成果转化、合作攻关和人才培养项目启动实施。根据科技特派员工作队的建议,以14所科技特派员派出高校为依托,在常熟科技城框架下联合共建常熟大学科技园。这一项目顺利获得省科技厅、省教育厅批复并全面启动建设,成为全国县级城市中唯一的大学科技园。常熟大学科技园的启动建设还受到教育部的关注和支持,并将常熟

列为“蓝火计划”首家试点城市,组织包括特派员派出高校在内的54家高校来常交流对接,科技招商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大学科技园在谈项目有60项,其中36项已达成入园协议。

今年 6月,本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率队分别对14所派出高校进行了回访,探讨校地双方长期合作、深度合作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完善科技对接长效机制,扩大联系协作领域。在前期项目合作的基础上,14所派出高校与常熟市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并在推进工程硕士培养基地、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光伏产业、氟化工产业、玻璃模具产业三个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式成立,合作建成和在建“两站一中心”(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学生实践基地等创新载体86个,南京理工大学常熟研究院、南京师范大学常熟发展研究院已经启动建设。

(记者 朱侣枫)

《常熟日报》12月3日讯

常熟大学科技园、常熟科创园建设先后启动,

创新项目、创新团队接踵而至,全市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科技特派员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衔泥筑“巢” 不辱使命

常熟大学科技园是目前全国县级市中唯一的一家,从今年 3月份正式筹建以来发展迅速,目前在谈项目有60个,其中36个项目达成入园协议。“没有科技特派员,就没有我们的大学科技园。”市委常委、东南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朱立凡说。

去年10月22日,来自省内14所高校的首批15名科技特派员走马上任,开始为期两年的挂职工作。省委、省政府让我们到常熟来干什么?我们又能在这个地方做些什么?这是科技特派员“队长”、南京工业大学科技园管理办公室主任、常熟市副市长李世收想得最多的问题。能不能在常熟设一个大学科技园,使之成

为本地集聚人才的舞台、创新创业的高地?李世收还提出,在大学科技园发展过程中,地方企业需求和产业升级一定要放在首位。这一设想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在科技特派员的积极配合下,大学科技园的筹建工作迅速展开。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讲师、东南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李向锋负责大学科技园建设具体事务,每天的忙碌只让他觉得时间不够用。一年中,他组织集中对接活动5次,总计对接各类项目37项,达成各类合作26项,东南大学教授专家来常熟 112人次,专利转让2项,其他成果转化6项,东大教授通过转让或技术合作入驻大学科技园项目 3项,通过大学科技园洽谈各类项目总计74项,与国内22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对接关系。

为了创建常熟大学科技园,不止是李向锋在忙碌。李世收在总结特派员一年工作时说,与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苏州大学等15所高校和常熟市政府联合共建,采取“十五校一府”建园模式的常熟大学科技园,倾注了所有特派员的心血。

今年 6月,常熟科创园经市政府批准在常熟经济开发区设立。园内规划建设10所国内著名高校驻园的大学研究院, 5万平方米的科技创业园,以及留学人才创业园和国际企业研发园等,全力打造吸收国内外先进科技、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创业创新平台。

和大学科技园一样,常熟科创园也凝聚着科技特派员的满腔心血。南京理工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常熟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戚湧在近一年中走访企业81次,对23家重点企业进行了跟踪服务,帮助企业培训60人次,学校与常熟达成合作协议和意向28项,共同申报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 13项,其中申报到省里的6个项目全部获得批准。在设立科创园的论证工作中,他以“江苏省常熟经济开发区科技创新工作的现状与对策”调研报告等作为支撑,组织出台了《加快推进常熟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建设若干扶持政策》、《江苏省常熟经济开发区关于引进海内外领军型创业创新人才计划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为科创园成功设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 顾惠玉)

《常熟日报》12月4日讯

校地联动助企业插翅腾飞 无缝对接实现“五个第一”

大学人才资源密集,科研力量雄厚,常熟经济基础良好,产业特色鲜明,双方加强交流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一年来,常熟15名科技特派员发挥自身优势,为本地企业与高校牵线搭桥,实现企业需求与科技资源高效对接,使常熟在全省同类城市中实现了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省工业支撑计划、省自主创新产品、重点新产品、基础研究企业博士基金立项数量的“五个第一”。 去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常熟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发生困难,企业负责人深刻体会到,企业长久生存要依靠科技创新,自主产品和核心技术是抵御市场风险的关键。科技特派员们在走访中发现,一些企业对新技术新产品的需求很强烈,但苦于找不到门路,找不到专家,不知何去何从。针对这种情况,科技特派员深入企业调查摸底,问诊把脉。一年来,全市近千家企业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其中长期跟踪服务超过百家。掌握情况后,他们联系相关专家教授跟进对接,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古里镇去年成功举办了江苏工业学院古里镇科技对接活动,参加专家教授23人,企业30余家,学校教授和行业专家面对面、一对一地进行零距离接触。镇里还组织开展企业高校行和高校企业行,邀请校内外专家来镇考察、洽谈约80人次,企业赴校50余人次。这些活动增强了学校与企业家之间交流互动,加快了项目的推进和落实。强盛化工有限公司经过科技特派员牵线搭桥,企业老总两赴江苏工业学院考察洽谈,建立了研究生工作站,并与校方签订“生产高纯度化学试剂用精馏装置的设计”技术合作项目,“新型医药中间体合成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也即将签约。目前,古里镇联合建立工程中心 1家,产学研合作基地3家,研究生工作站1家,联合申报各级各类项目5项,签订合作项目3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立足于市场,依托高校创新资源,围绕企业这一中心,施以科学、合理、全面的行政服务,推动校地联合和产学研深入合作,这是摆在科技特派员面前的重要课题。东南经济开发区现有外企 300多家,这些企业是产学研合作对接“盲

区”。科技特派员在走访中发现,其实不少外企想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但因不了解国内的相关政策,所以迟迟没有行动。去年 9月下旬,东南大学科技处副处长、产业发展资深研究专家胡汉辉教授为首的科研团队一行 5人应邀到开发区专项调研。这次调研后,东南大学经管学院、机械学院专家团队与全球著名的一级零部件供应商凯毅德汽车系统(常熟)有限公司达成全面合作意向。经过开发区多次沟通,凯毅德决定在常熟设立独立的研发中心,并谋求与东南大学在人才引进、员工培养、产品开发、共建实验室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

(记者 陈竞之)

《常熟日报》12月7日讯

产业攻关为经济“插翅”

玻璃模具、太阳能光伏、氟化工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先期建设

今年 6月,本市抓住教育部“蓝火计划”试点的契机,在科技部门和科技特派员积极推动下,启动了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玻璃模具、太阳能光伏和氟化工 3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先后成立,标志着本市推动产学研合作由临时合作、松散合作、单项合作、技术合作向长期合作、紧密合作、系统合作、产业合作转变。

拥有玻璃模具生产企业 100多家,年产玻璃模具50多万套,占到国内玻璃模具市场份额的七成,产品已打入美、日、德、法等 20多个国家的高端市场,这是全国玻璃模具之乡沙家浜镇的“傲人成绩”。然而,科技特派员、南通大学副教授姚兴田被派驻到沙家浜镇后,仅用很短时间就发现这个产业存在两大发展问题:有创新研发能力的企业太少,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产品层次单一,低价竞争内耗过大,不利于企业发展。

如何摆脱瓶颈,利用现有资源,让尽可能多的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姚兴田想到了建立产业联盟。在他的策划和推动下,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苏大学、南通大学等模具方面的权威高校专家受邀来常,与常熟市精工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常熟市建华模具有限责任公司等玻璃模具龙头企业联合,组建了玻璃模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经过联盟专家团的“把脉”,一批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被介绍到沙家浜的模具企业。上海交通大学模具研究所阮雪榆院士与沙家浜精工模具联手,在新材料研发方面进行攻关,成功后,企业铸造车间品质将得到极大提升,废品率可明显下降,年产值可增加 500多万元。同时,建华模具正与上海交大模具研究所合作,开发玻璃模具数据库 CAD专用软件,这个软件可为整个玻璃模具的设计效率带来革命性提高。“产业联盟是个平台,让校地合作变得更加紧密,今后几年沙家浜玻璃模具企业的产值一定会成倍增长。”沙家浜模具协会会长、精工模具董事长赵义元对模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前景,及其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十分看好。

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组织,特色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建设将对促进区域技术创新,构筑产业发展新高地起到重要作用。由苏州大学助理研究员赵一强谋划打造的常熟市太阳能光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将加快本市太阳能灯具、电子电器等光伏应用产品和充电、逆变等应用设备的生产开发,实现太阳能运用研发、生产、安装、调试、保养等系列营运。由南京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研究员副院长郭百涛推动建立的氟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则将进一步加快氟化工应用产品开发,全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力争把园区打造成为全球发展最快最好的氟化学工业园区。

随着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入,本市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也在不断推进之中。结合常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振兴规划,至2013年,本市将围绕装备制造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太阳能光伏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以及轻纺、服装、冶金、化工、造纸等重点产业,建立10个左右以长期性、紧密型、市场化为基本特征的战略联盟,利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现有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高层次技术创新平台,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形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产学研结合新机制。

(记者 王佳文)

《常熟日报》12月8日讯

立足经济板块融合科研优势和发展优势

“一对一”做强特色产业

“常熟的14个经济板块是我们用理想和信念谱写华章的人生稿纸,万家企业是我们施展才华的事业舞台。”这是一年前,江苏省科技特派员工作队队长、常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李世收来到常熟时说的一句掷地有声的话。而这一年来,这句话也真真正正地成了每一位科技特派员身体力行的不二誓言。

自科技特派员工作开展以来,扎根在14个经济板块的特派员们根据各镇发展实际,立足市场,围绕主业,放大特色,依托高校创新资源,围绕企业这一中心,施以科学、合理、全面的行政服务,推动校地联合和产学研深入合作,促进科研优势与产业优势高度融合,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规模企业,重点培育特色产业基地,进一步突出“一镇一品”的发展格局。

项目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抓手,科技特派员深入企业调查摸底,问诊把脉,联系高校专家教授跟进对接,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如何确保大型零件力学性能的一致性、控制零件的畸变,一度是常熟市减速器制造有限公司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挂职董浜镇的科技特派员刘子利调查得知后,立即联系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热处理淬火冷却技术研究室主任陈铭。8月20日,陈铭首先详细考察了公司减速器齿轮、轴类零件的热处理工艺过程,然后采用自主研制的热处理淬火介质性能测量仪现场测试了淬火油的性能。在交流中,陈铭不仅指出了热处理工艺细节上的不足,强调淬火油在长时间使用中氧化、老化降低了其淬火性能,并最终导致热处理后零件的性能波动,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热处理工艺的改进方案。经过深入的探讨,研究室和公司一致同意在大型减速器齿轮的热处理工艺改进和淬火油的性能控制方面开展技术合作。

软件服务与外包产业是本市五大新兴产业之一,主要积聚在东南开发区,产业集聚度高,发展速度快。为更好地促进常熟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服务

地方软件企业,科技特派员李向锋来到东南开发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与“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的东南大学软件学院挂钩。短短数月,东南大学软件学院先后有三名院长三次带领专家团队来常熟对接,与网路神电子商务、天堂卡通、盛世商朝电子商务、仕德伟电子商务等企业进行洽谈,在科研合作、联合申报、人才培养等方面达成了 5项合作意向。其中,“东南大学常熟网路神联合实验室”、“东南大学常熟东南经济开发区共建软件行业智库”等平台合作项目,将对产业发展产生长远的推动作用。

在立足自身经济板块的同时,科技特派员还注重打破板块界限、单位界限和专业界限,实行团队作战。加强协作、发挥合力,成为科技特派员工作队服务地方建设的重要理念。9月2日,梅李镇党委副书记金云学和董浜镇党委副书记刘子利两位分别来自江苏科技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科技特派员,来到古里镇的重点企业东方枫晟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调研。东方枫晟是本市一家专门从事玻璃模具制造的规模型高科技企业。在听取了公司技术负责人的介绍并参观了生产现场后,两位特派员就生产和管理两方面与企业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企业希望今后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的交流和合作,将高校的先进技术成果应用到企业的实际生产中来,以共同提升玻璃模具的制造水平和质量。在生产技术上,他们确定在提高金属材料性能、改善铸造工艺和金属热处理等技术问题上加强合作;在生产管理上,将在推进操作工艺规范、生产工序优化和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点控制方面互补优势。同时,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大学、江南大学等其他特派员派出高校以及上海交大、长春应化所等与东方邮电、杜尼电子、通富电子、长江化纤、金城化工等企业也相继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

就是这样,科技特派员们作为产学研合作的探索者、基层科技管理变革的先行军,正在探索并正沿着一条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产学研深入合作、校地企三方共赢的新路阔步前行。

(记者 张单健)

《常熟日报》12月9日讯

依托高校研究院、工作站和研究中心等新平台

深度合作扩大区域优势

今年10月,南京理工大学常熟研究院暨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常熟分院、南京师范大学常熟发展研究院挂牌成立,成为常熟与高校开展长期政产学研合作的新型平台。

常熟在全省率先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以来,校地双方积极探索长期合作、深度合作发展模式。科技特派员充分发挥联系高校与地方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校地科技对接长效机制建立,目前已合作建成和在建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学生实践基地等创新载体80多个。高校研究院、工作站、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企业科技创新制度等成为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在常熟的有效延续。

科技特派员积极运用自身优势,将他们身后的高校智囊引入常熟,推动院士以及研究生工作站、联合实验室等建立,将智力资源送到地方。在常熟经济开发区,江苏理文化工有限公司大力加强与高校合作,与南京理工大学签订了共建南理工理文化工常熟联合实验室协议,近期又通过科技特派员的牵线搭桥建立了理文化工企业院士工作站。通过院士工作站的建设,企业将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关键技术,推动创新能力迈上新的台阶。同时,在科技特派员的指导帮助下,公司申报的项目还获得2009年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立项支持,实现了省级科技计划项目零的突破。

科技特派员推动了地方和企业科研能力的提升。近期,东南大学常熟应用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大学文化创意博士后工作站在常熟大学科技园成立,东南大学苏州天堂卡通研究生工作站正式运行,南京理工大学与苏州通润驱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工业大学与华益化工、虞山尚湖旅游度假区与南京师范大学等纷纷合作共建研究生工作站,江南大学与紫荆花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博士后工作站、与苏州平方实业有限公司组建校企联盟,常熟服装城与南京财经大学合作共建电子商务平台。同时,一大批高校研究生充分利用假期来到常熟,走进企业,为地方发展出谋划策。

越来越多的常熟企业拥有了更多的人才支撑,一批批科技人才正脱颖而出。在科技特派员的帮助下,高校与地方和企业正开展密切合作,共同培养高层次人

才,为常熟下阶段发展储备智力优势。东南大学常熟机械工程硕士(课程)班今年正式开班,80多名来自本市高新技术企业等单位的学员有了就近得到提升教育的机会,本市电气机械产业的发展将得到有力的推动。南京邮电大学和虞山镇签署了在职研究生培养合作协议,将共筑电子信息产业高端人才培养基地,进一步推动全镇企业技术创新。

在促进人才集聚的基础上,科技特派员全力推动校地建立长期合作基地。常熟在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后,又成为教育部“蓝火计划”全国首家试点城市。常熟大学科技园、常熟科创园等一批创新基地成立,这让全市科技创新有了新的动力、吸引海内外人才创业有了新的平台,也使高校技术成果在常熟转化有了坚实的阵地。其中,南京理工大学常熟研究院和研究生院常熟分院建立后,将力争建设成为常熟政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创新载体、区域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阵地,以及企业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南京师范大学常熟发展研究院将成为该校优势学科与常熟优势行业及企业沟通的载体、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的阵地。对这种新型合作模式的探索,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陈根甫、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宋永忠等两校负责人充满信心。正如他们所说,两校研究院将成为学校与地方长期合作的桥梁。 名城常熟“江苏名校半入城”,一个个创新载体在科技特派员的“穿针引线”下,正如雨后春笋般发展,推动着常熟与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现互信、互惠、互利,推动着常熟的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

(记者 曹伟锋)

《常熟日报》12月12日讯

科技特派员发挥自身优势奉献校地合作

在共赢新路上阔步前行

去年10月,本市率先启动江苏省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来常赴任的15名科

技特派员在14个经济板块担任党政副职。他们以立足基层的团队式服务,演绎出一系列科技服务基层、服务企业的创新故事。

东南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李向锋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以切实为企业科技创新服务为己任,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桥梁纽带作用,组织集中对接活动 5次,总计对接各类项目(含平台等)37项,达成各类合作26项,邀请东南大学教授专家来常 112人次。在建设常熟大学科技园过程中,李向锋始终坚持一心一意干工作、求真务实促发展。从最初规划材料,到省级主管部门的现场论证;从对先行者一家家走访请教,到无数次对来访者重复的介绍;从撰写探索性的对策文稿,到被任命为大学科技园具体事务的操刀者,李向锋在这一年中,就连周末也不能正常回家。在担任常熟大学科技园管委会副主任期间,通过他的不懈努力,科技园在机构建设、规范化操作、金融技术中介服务、项目引进、配套设施等各方面快速推进。 12月5日,常熟大学科技园顺利通过省级验收,为明年争创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科技特派员、虞山镇党委副书记张登银着力服务企业,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针对企业在政策理解、项目申报、科技攻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组织并辅导企业积极申请专利、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和省市级名牌产品,推动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备案;组织专家教授进企业、企业人员进高校的双向交流,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依托南京邮电大学在电子信息领域的资源优势,组织行业专家和企业家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的专题论坛。到目前为止,他已组织多次对接交流活动,参与的专家教授超过60人次,企业超过 70家。今年4月,张登银正在读初二的女儿突然患急性阑尾炎住院手术,这对双职工家庭来说面临很多实际困难。张登银积极做好家属工作,克服困难,没有请假休息一天,始终坚守在乡镇科技创新服务的第一线。

江苏省科技特派员工作队队长、常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世收介绍说,科技特派员们在一年的挂职工作中,时刻以集体为先、以工作为先,积极融入产业一线,有效搭建沟通平台,着力实施科技帮扶,全面推动校地合作。他们以极快的速度转变角色,融入到地方,为企业家、地方同事所接受、理解和信任。他们围绕常熟的经济发展现状和产学研合作基础,采用从易到难、由浅及深、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实现了产学研合作从量到质的转变。他们一方面深入企业调查摸底,问诊把脉,联系高校专家教授跟进对接,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科技沙龙、科技合作洽谈会、镇级科技工作对接会等活动,积极与企业家交流互动,加快项

目的推进和落实。一年来,全市近千家企业留下了科技特派员的足迹,其中长期跟踪服务超过百家。另一方面,他们充分利用科技特派员的人脉资源、信息渠道,积极参与科技招商,吸引高新技术项目、国内外团队来常投资创业。他们依托专业优势,深入一线,亲力亲为,帮助企业向上申报项目,在全省同类城市实现了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立项数量的“五个第一”。

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阶段性成果的取得除了特派员自身的努力外,离不开各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省委省政府、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的正确决策与精心指导,为科技特派员工作队指明了方向;常熟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确保了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高效运作、稳步推进。同时成立特派员工作领导小组并专门设立办公室沟通协调,及时解决特派员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还编办特派员工作简讯,让各级各部门及时了解特派员工作进展情况。

(记者 吴晓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