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承也,志也,持也

承也,志也,持也

2021-11-10 来源:乌哈旅游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承也,志也,持也

作者:柳袁照

来源:《江苏教育》2015年第16期

【摘 要】诗性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树立他们“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诗性教育的内涵包括人性伦理、文化、审美三个教育层面,注重用诗心化育学生心灵,注重传统与现代、知性与感性、科学与审美、坚守与开放的融合。

【关键词】诗性教育;校本课程;审美课堂;创造品性

【中图分类号】G47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1-0041-03 【作者简介】柳袁照,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江苏苏州,215006)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

针对“非常态”的、异化的教育,“新常态教育”回归到对人的尊重,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反映教育的本质规律;它将对学校的课程重新架构,对课堂教学重新定位;它回归常识,延续传统,尊重规律。回归,不是一种简单的回归,而是一种超越。

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在“最中国”的校园里推行“诗性教育”,正是对这一教育精神的践履。 诗性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树立他们“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诗性教育的内涵包括人性伦理、文化、审美三个教育层面,注重用诗心化育学生心灵,注重传统与现代、知性与感性、科学与审美、坚守与开放的融合。

一、真水无香——做本真的教育

“本真”,即教育应遵循真实自然的生命本意。

因此,以“回归常态”和“建立理想”为原则,建构回归本真的“诗性课堂”,为学生体验文化发展过程中多元性特点而创造机会和空间;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使课程实施过程成为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探究、建构、交往、对话与反思的过程,这已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新常态。

(一)浸润体验的校本课程 1.把“校园”转化为校本课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们构建着一种自在的、自主的、自觉的诗性教育的校本课程文化。国家课程和我校百年校园文化的积淀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资源,是教师再创造的基石。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我校通过长期的积累,不断改进和拓展,形成了多样的、能供学生自主选择与菜单式选择的校本选修课程,如“学校创始人及其教育理念研究”“费孝通文集选读”“杨绛文集选读”等,形成了环境类、人文类、感恩类、智慧类、生命类、创造类等系列课程。 2.让文化回归课堂

作为吴文化气息浓厚的学校,理当让优秀的吴地文化精神回归课堂。我们依托织造府旧址、瑞云峰及校园碑文等建筑、古迹,构建了包括“校园碑文选读”“织造署及清朝的织造府功能的研究”“曹雪芹的生平研究”“太湖石赏析”“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等校本选修课程。围绕校史的发掘、校友的成就、历届校董和著名学者来我校讲学及讲演的资料,开设了“从百年十中的教育历程看近代中国的教育发展”“费孝通文集选读”“杨绛文集选读”“百年流响”等课程。集吴地文化精髓,编写成“文学苏州”校本读物。

在校园的“瑞云讲坛”上,师生共同开设了“中华对联文化”“灯谜解读”“中国最可爱的女人——陈芸”等讲座。另外,假期各类视频课的开设,更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这些内容在教学中的渗透,使课堂教学向着“以对人的尊重、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的方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并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将“风格化”的要求提上了日程。 3.让诗歌回归心灵

随着2012年9月我校“江苏省诗歌教育课程基地”的成功申报,各类诗歌选修课程大放异彩:如地理学科的“诗与桥”、化学学科的“茶诗中的化学”、历史学科的“毛泽东诗词与中国革命”“吟诵唐诗,领略大唐”、美术学科的“诗意与画境”“古代诗歌与绘画中的女性”、生物学科的“诗情花意”、物理学科的“诗歌中的物理课程规划”、音乐学科的“用诗情召唤乐情”、政治学科的“诗情政治”“诗与哲学”“从诗歌中解读经济与社会发展”等。语文学科更是开设了“好诗共欣赏”“盛唐之音”“诗歌与写作”“诗情画意”“浪漫的出演”“缪斯的旋律”“艺术的天空”“纯净的歌”“诗意昆曲”等一系列诗歌课程。

课堂与丰富课程的链接,让每一个不同个性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掘出自己的潜能,这正是“诗性教育”努力遵循着“还原真实而自然的生命本意”的教学原则。 (二)回归本真的审美课堂

从2014年我校“长达班”自主招生的实施,到今年我校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合作开设“国科大”班,这都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所承担的使命,是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挖掘蕴涵于教学内容中的无限生机和活力,把课堂营造成生动活泼的学习乐园,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情境中自然、有序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唤醒和培养学生的“求知意识”“责任意识”和“生命意识”,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看,便是尊重本我,走向自我。课堂是曙光初照的演兵场,知识在认知、理解、消化、感悟以后,通过一定的练习,内化为学生精神和知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课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实践体验:生疑、解疑、对话、实际操作,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 二、质朴大气——做唯美的教育

美,不只是技术,它是个体生命对自身、周边世界,乃至整个宇宙的沉思,是历史精神和物质的漫长的生命传递。蔡元培提出的“以美学代宗教”,就是强调通过审美教育和启迪,让教育对象提高审美能力,自觉取舍,取美学智能而舍弃宗教狂热,逐步完型自我,求得身心健康发展。

1.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

课堂,不论在什么时代,不论以怎样的名目出现,杏坛、绛帐、精舍、讲堂,还是希腊学园、修道院、课堂,它的功能是不变的,就是阅读和说出,就是借助于文化物质载体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转化为文化的精神载体,植入学习对象的脑海,内化为其人格精神和知识、能力结构。但“课堂”的定义并不仅仅局限于三尺讲台,就学校教育而言,处处是我们的课堂,细节处处是我们的教育。

如,我们开展了诗歌类的研究性学习、创造性活动有“诗歌全景”“诗与人生”“写我真情”“杂花生树”等;进行多种激发诗歌创作的综合实践活动,如“与太阳同行·曙光行走”活动;“冉旭苍穹 勇攀高峰”活动;“挑战自我 激发潜能”年级拓展活动;还引导学生绘制“诗歌江苏”地图,推出诗歌文化考察路线,引导高中生体验“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深度了解和热爱家乡。

又如,学校有一个传统,每一届学生都为母校留下纪念物,以此作为师生的精神寄托。如今,这些景物伫立在校园的每一处,都是活生生的校本课程,凸显着寓教于景、环境育人的教育印记。学生在这样的校园中感受着美的体验,勤奋刻苦地学习,诚实率真地生活,个性飞扬地发展。《人民教育》用“最中国”来概括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并赞誉“校园里的每一幢建筑都承载着历史,每一块石头都蕴含着文化,每一面墙壁都在诉说教育”。 2.建构诗歌创作与交流系列平台

诗歌教育是一种重要的学校育人教育活动,它旨在通过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来呼唤对美育的重视,通过诗性来矫正教育的时代病,并以诗的形式探讨教育的本质,追问教育的终极价值。诗歌教育旨在以诗歌为切入点,培养和提高当代中学生的文化素养,为现代社会培养创新人才奠定人文基础,积淀人文底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学校每年都要举行“五月诗会”和“十月诗会”,让学生都能有一个诗意的校园生活体验,成为有“诗心”的人。“校园诗会”系列被评为“2011-2012年度苏州市直属中小学德育工作十大创新案例”,获苏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一等奖。

《星星诗刊》《扬子江诗刊》《苏州杂志》等诗坛媒体也特意开设版面与我校展开交流合作。2012年,《星星诗刊》特意开辟专栏“中学生营地”,现已成为全国中学生展示诗歌的一流平台。

作为全国中学生校园诗会联盟的秘书长单位,我校除了举办好每年一届的全国诗会之外,还积极举办江苏省、苏州市的中学师生诗会;定期举办中学师生诗歌讲座、沙龙、讲堂;开展全国中学生诗社、诗刊的交流与研讨活动;加强全国中学生校园诗会网站的建设;进一步完善“诗歌教育”自主学习资源库。

3.让高贵的灵魂栖息在强健的体魄上

我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每周安排2节体育课,严禁任何年级和班级以任何理由减少或挤占体育课时;坚持把体育课堂教学作为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运动能力的主要渠道。学校在上、下午各安排了5分钟的眼保健操和30分钟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内容有跑步、广播操、太极拳等多种形式。课余全面开放体育场馆,学生根据兴趣选择文体活动项目。 为激发学生自觉锻炼的热情,学校还制订了激励型的“以竞赛促活动,以活动促健康”的课外竞赛计划,使学校一年四季都有小型群体竞赛系列活动,如传统的年级篮球赛、排球赛、拔河赛和每年一次的“冬季三项赛”(迎新长跑、跳绳、踢毽)等,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率达到了100%。通过体育必修内容和选修课程的实施,每个学生至少掌握如排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太极拳、健美操等项目中2项体育运动技能。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展示活动或菜单式校本选修,培养或巩固学生的一项艺术特长。

诚然,“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的学习品质,“任心而扬,唯意所适”的诗情浪漫,它们并不是一组矛盾,而应该和谐地根植在每一个学生的血脉之中。我们追求“唯美”的教育,其实质,就是追求这两者的统一与内化,通过美好的校园学习生活培养出具有高尚情操、审美情趣和富有创造力的学生。

三、倾听天籁——做超然的教育

“超然”是一种文化自觉,需要有超越功利、敢于担当的神圣教育使命。而超然的教育需要有优秀的老师,什么样的老师才算优秀?“有情怀、有担当、有原创精神”等品行是必须具备的。

有情怀的人,一定不是唯功利的人。这样的情怀便是超然的情怀、有爱的情怀、懂感恩的情怀。能担当的人,一定是有责任感的人。这样的担当,会以民族为重、以国家为重、以社会为重。有原创精神的人,有感悟能力、审美能力,善于求知、求异、反思,这样的原创精神,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能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以教师的情怀孕育孩子们的情怀,以教师的担当精神锻造孩子们的担当精神,以教师的原创品行影响孩子们的原创品行。师生平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师生共同成长。而这些理念已经成为现实,成为学校的日常状态,成为苏州十中教育的新常态。 1.做有情怀的教育

我们一直坚守这样的信念:我们可以不做诗人,但是我们必须要有诗人的情怀。什么是诗人的情怀?就是一生有梦想的情怀。

这种情怀是放下功利与焦灼,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这种情怀是公正、平等,是做人的良知,是我们生而为人的理想,也是我们明天幸福的基本保障。没有一点纯粹的教育精神,学校教育就容易走样,甚至迷失。

“让学校教育既洋溢„大气、质朴‟的文化气息,又呈现„朴实、平实‟的本真气色,同时营造„和谐、向上‟的发展气势”,也就是从本土的历史出发,走向未来。这一方面摒弃和拒绝了教育上的短期行为,与他校争一日之短长;另一方面又力求自我完善,不断更新自我。 2.做以担当为己任的教育

什么是教育的担当精神?简单点说就是责任意识,即如何承担责任,践行责任。 教育担当的前提,是有教无类。学校、教师无理由选择学生,学生却有权利选择学校、老师。新常态教育,是真正关注生命成长的教育。生命成长是一个教育的完整的、完美的概念,师生健康、茁壮,阳光、灿烂,善良、诚实,永远是第一位的,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3.做有创造品性的教育

客观地讲,很多年以来,我们狭隘地理解着教育的专业发展,而没有将之放到生命成长的意义高度去发展教师。在当下的教师队伍还没有呈现出创造性品质特征时,还要把创造性教育作为教育的常态,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首先要培养教师的创新品质。一个整天似在流水线上操作的教师,如何能使学生具有想象力与创造力呢?我们要把保护教师的原创性放在教师发展的核心地位,鼓励大家像叶圣陶那样做老师,焕发他们的才情与才能。

“诗性教育”既有在场的现实性、个性张扬的一面,也有需要离场的教化予以节制的唯美的一面,它不是个性的自我放逐,也不是道德教化的传声筒,而是教育回归并超越的完美阐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