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语文课程标准》研读

《语文课程标准》研读

2024-09-05 来源:乌哈旅游


关于“语文课程标准”的研究(提纲)

江苏教育学院 金荷华

第一节 关于“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区别

一、关于语文教学大纲

1.教学大纲的修订

2.教学大纲的弊端

3.“课程标准”替代“教学大纲”的意义

(1)课程价值趋向于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2)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3)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

(4)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4.关于语文课程标准

●义教段“课程标准”框架结构:(三个部分,一个附录)

1

第一部分 前言:1.课程性质与地位,2.课程的基本理念,3.课程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1.总目标,2.阶段目标。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1.教材编写建议,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3.教学建议,4. 评价建议。

附 录 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框架结构:

第一部分 前言:1.课程性质,2.课程的基本理念,3.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1.必修课程,2.选修课程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1.教学建议,2.评价建议,3.教科书编写建议,4. 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附录 一、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1.关于诵读篇目的建议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二、选修课程举例。

第二节 关于课程标准(1-9年级)的研究

2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1.语文“工具性”内涵

“工具性”要素的主要内涵是:听说读写、知识方法、思维。

其一,语文是应付生活的工具。

其二,语文是“表达思想的工具”。

其三,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2.语文“人文性”内涵

“人文性”要素的主要内涵是:情思、审美、伦理、历史文化。

①明确人在社会中的位置。

②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工具性”——告诉学生“是什么”;是逻辑判断;它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 ;

“人文性”——告诉学生“应该怎样”;是价值判断;着眼于对学生进行感情熏陶和文化提升。

3

——两者要达到和谐统一,积淀在人们的意识里,才可能造就“立体”的人,高素质的人。

体现在具体教学内容中就是:

1.在实用文体的阅读中,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从而理解文本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2.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中,注重从形象、情感、手法、语言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感受文本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提升审美境界;注重个性化阅读,培养自觉地审美意识和审美感知、审美创造的能力。

3.在古诗文的学习中,注重诵读,强调积累,注意古今汉语的沟通,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4.在“表达于交流”方面,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以负责任的态度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5.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观察、感受、分析、判断的能力,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6.注重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应用与实践,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

4

7.引导学生注重语文积累,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3.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追求

新时代人文精神的内涵包括以下八个方面:1.健康人格 2.高创造力 3.主体意识 4.求实求真 5.乐于竞争与善于合作 6.个性和谐 7.乐观开放 8.热爱生活。以此为基础,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观察社会、体悟人生。帮助他们形成乐观开放、乐于竞争与合作的人生态度。

②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汲取现代文化精髓,奠定文化底蕴。

③ 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悟性,培养其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

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与创造性。

4.语文课程的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指向范围

5

我国素质教育人本论的内涵,可概括为“一基”与“三发”:

一基:一个基本思想——强调以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人,尊重一个人的人格。其实质就是:公平对待,一视同仁,并且要求格外尊重“差生”的自尊心;实施“爱的教育”,力求理解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强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发:一是要发现人的价值,二是要能发挥人的潜能,三是要能发展好人的个性。

2.语文素养的涵义

●“素养”与“能力”

“能力”一词,《现代汉语辞典》释为“能胜任某种任务的主观条件”;心理学教材定义为“是以使人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的心理特征”。综合起来,是讲人完成某项任务的自身条件(包括心理和生理条件),重在“功用性”。而“素养”则包括功用性或非功用性,既包括了“能力”,也包括形成能力的基础条件。

观点之一:语文素养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

语文知识

语文能力

语言态度

语言体验

6

语感能力

语言积累

语言品质

语言行为

观点之二:美国心理学家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揭示“语文素养”的内涵。加涅在《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一书中,把学生学习结果分为五类:1.言语信息;2.智慧技能;3.认知策略;4.动作技能;5.态度。

观点之三:韩雪屏老师的“冰山模型”说

韩老师认为,人的语文素养的构成更象“浮在水中的冰山”,人们比较容易注意的是水上部分,而事实上,更多的是“水下部分”。水上部分是那些外显的语文能力,水下部分则包含着知识、文化的积淀,人的精神的底蕴。

观点之四:三层次说

知能层面(知识、能力)

方法层面(学习策略、习惯)

人格层面(审美与精神文化)

7

观点之五:《课程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的含义包括——

(1)字词句篇的积累;

(2)语感;

(3)思维品质;

(4)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

(5)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6)文化品位;

(7)审美情趣;

(8)知识视野;

(9)情感态度;

(10)思想观念等。“语文能力”包含在其中。

3.良好个性的教育与健全人格的培养

现代著名教育家丰子恺说过:圆满的人格就像一只鼎,真、善、美是其三足,缺一则立不成。人生在世,当求自身的圆满,即求真、至善、达美。对于一个人而言,美是皮肉,

8

善是经脉,真是骨骼;此三者支撑一个“人”字。

①求真——探索精神的养成。

②至善——道德意识的觉醒。

③达美——自由人格的建构。

4.语感的培养

语感——是一种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应用和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的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它具有敏锐性、直接性、完整性、联想性、体验性;同时还具有模糊性、会意性和非理性。语感是语言感知力、语言领悟力、语言感应`力、语言悬揣力、语言触发力的合力,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核心。语感的层次通常有:1.通顺感,2.生动感,3.得体感,4.幽默感,5.蕴藉感。

加强语感教学,实现语文教学重心的转变,要做到几个转变:

①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

②注重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注重对语言材料的感受领悟;

③注重对篇章结构的剖析——注重对语言的品味;

④注重静态的语言分析——注重学生动态语言的学习和教师教学语言的示范;

9

⑤单纯重视语言表达——同时重视学生对生活的体验。

5.语感训练的途径和方法——

(1)培养对字词的感受力。

湖北省的洪镇涛总结出语感训练的常模结构,具体做法是:

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品味语言,领悟语感——实践语言,习得语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与之相应的训练方法有:

1.美读感染法,2.比较揣摩法,3.语境创设法,4.切己体察法。

①多看多记。 ②强调诵读。 ③凭借生活经验获取语感。夏丏尊曾指出:“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着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面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说不尽的意趣。见了‘落叶’二字,就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缺乏丰富的人生感悟和生命体验,是不可能理解隐含在文字里面的深刻含义的。比如,当我们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天可真凉了——”那别有韵味的一声叹息时,如果不能够联系生活经验去体味,怎能感受到隐含在“了”字中的作者那份绵长柔细、若有若无的思乡情愫?

④依靠对语言行为意义的感知。例如,鲁迅的《秋夜》:

⑤细体味,深领悟。

10

(2)加强意象的积累。

所谓意象——指的是作家头脑中形成的客观物象与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蕴涵着情和理的形象。

(3)语感分析训练

例如:“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到:‘天底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 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

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儿,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林黛玉进贾府》)

(4)语言的自我表达

生1.人的生命,似江水奔流,不遇暗礁岛屿,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生2.人生包括两部分,过去是一个梦,未来是一个希望。

生3.美丽的彩虹在雨后,辉煌的人生属于生活的强者。

生4.现实总是不尽理想的,然而只要希望之灯不灭,理想的风帆就一定能高高扬起。

5.创造性思维训练的途径和方法

●创造性的人格有怎样的特征(吉尔福特):①有高度的独立性和自觉性;②有旺盛的求知欲;③有对事物深究的强烈动机;④善于观察,知识面广;⑤工作追求准确与严格;⑥有丰富的想象力;⑦富有幽默感;⑧意志品质出众,能长时间专著于感兴趣的问题之中。

11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

(1)立足个性差异,培养求异思维

(2)深挖教材内蕴,积极诱导启发

(3)激发求知兴趣,鼓励创新精神

(4)丰富想象能力,捕捉直接灵感

直接思维是人脑对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作出迅速的识别、敏锐的观察、直接的理解和整体判断的思维过程。它是构成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必要因素。培养途径:

①通过阅读教学,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②加强朗读和语感训练。 ③创设情境,触发创新灵感。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1.人文性

(1)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例如做人方面的: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⑤“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吾庐独破受动死亦足。”

12

(2)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3)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2.实践性

(1)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有良好的语感等等。

(2)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语文实践中培养语文运用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阅读中学会阅读,在写作的实践中学会写作,在口语交际中知道怎样进行口语交际。

(3)义务教育阶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3.民族性

语文课程应该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考虑这些特点与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①汉语的书写形式为方块字,富有神韵,具有审美价值。

②语法结构具有灵活性。

③汉语思维方式具有模糊性,这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心理。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3

1.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

2.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主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三维度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知识和能力——强调的是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2.过程和方法——强调的是了解和体验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

【练习题】

给下列两首词设计一个对比阅读教学方案。

14

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加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羗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苏幕遮(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15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每月楼高休独倚,酒如愁肠,化作相思泪。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