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惶悚(sǒnɡ) .暴殄(tiǎn) .思忖(cǔn)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shènɡ)盛怒(1)盛
(chénɡ)盛饭(lè)勒令(3)勒
(lēi)勒死
(suì)遂意
(2)遂
(suí)半身不遂(chàn)颤巍巍(4)颤
(zhàn)颤栗
葳蕤(wēi)(ruí) 讹传(é) ...唆挑(suō) .
啖指咬舌(dàn) .
弑君(shì) .
2.语境辨析法
(1)你把这些重(zhònɡ)要的内容再重(chónɡ)抄一遍。 ..
(2)小王的伤很重,躺在弹(tán)簧床上不能动,据说是被子弹(dàn)击中了头部。 ..二、写对字形
面yù(谕)
比yù(喻)(1)
忠贞不yú(渝)瑕不掩yú(瑜)
hāi(咳)声叹气
hài(骇)人听闻(2)
言简意ɡāi(赅)弹hé(劾)
sī(厮)打
(3)
sī(嘶)鸣sī(撕)扯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委屈·委曲 两者都是形容词。
小sī(厮)
紫tán(檀)
(4)
shān(膻)味shàn(嬗)变
shàn(擅)入
“委屈”指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受。
“委曲”形容曲调、河流、道路等曲折;还可作名词,指事情的底细。
(2)固执·顽固
两者都有“固定,不易变化”的意思。
“固执”指(性情或态度)古板执着,不肯变通,多形容性格、性情、作风等;另外还作动词,后可带宾语。
“顽固”侧重不愿接受新鲜事物,多形容思想、立场、态度等,只作形容词。 2.明确词义
(1)葳葳蕤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流荡优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垂头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火上浇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光宗耀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暴殄轻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无法无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萎靡不振、困顿。
(2)流荡,放荡,迷恋;优伶,旧时对以演戏为业者的称谓。旧时认为优伶是作风不正派的下贱人。
(3)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 (4)比喻使人更加愤怒或使事态更加严重。 (5)指为祖先、宗族增添光彩。
(6)暴殄,恣意糟蹋;轻生,不爱惜生命。指突然自杀身亡。 (7)多形容违法乱纪,不受管束。
[语言运用]
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音、字形和词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贾政听了惊疑,问道:“好端端的,谁去跳井?我家从无这样事情,自祖宗以来,皆是宽柔以待下人。——大约我近年于家务疏懒(lài),自然执事人操克夺之权,至使生出这暴殄....天物的祸患。若外人知道,祖宗颜面何在!”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懒(lǎn);至——致;暴殄天物——暴殄轻生。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________。曹雪芹还没有来得及张扬就已辞世,其未完成的作品成了大作品;仙逝不久的钱钟书先生生前躲进小楼成一统,从不爱张扬,却取得了大成就,被公认为学界泰斗。乾隆皇帝最爱张扬,所到之处必御笔题字,“结集出版”的诗集比“李杜”的还厚,结果怎么样呢?世人自然明晓。
A.大人物、大名声不是张扬出来的,张扬出来的大人物不是真正的大人物
B.张扬出来的大人物不是真正的大人物,大人物、大名声不是张扬出来的 C.大作家、大作品不是张扬出来的,张扬出来的大作家不是真正的大作家 D.张扬出来的大作家,不是真正的大作家,大作家、大作品不是张扬出来的
C [从横线后的语境来看,举曹雪芹、钱钟书的例子和乾隆对比,说明不爱张扬的是真正的大作家,爱张扬的却不是真正的大作家。A、B两项说“大人物、大名声”,本题说的是“大作家”而非“大人物”,更没说“大名声”,可排除。从语境看,前一部分谈“大作家、大作品”,最后的落脚点应落在“大作家”上,而D项的落脚点落在了“大作家、大作品”上,又可排除。故选C。]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它的故事之所以撼动人心,经历几个世纪而不衰的原因,便是由于其中讲述了太多感动人心的景象。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句式杂糅,“之所以……的原因”与“是由于”杂糅,删去“的原因”;搭配不当,“讲述……景象”搭配不当,将“讲述”改为“描述”。
[资料链接]
清代现实主义文学大家——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约1763)是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先世本来是汉人,后来成为满洲正白旗“包衣”。晚年生活十分穷困,靠朋友接济和卖画维持生计。
他性格豪放,喜欢饮酒,多才多艺,工诗善画。“诗笔有奇气”,诗风接近唐代诗人李贺。他有骨气,孤傲不屈,疾恶如仇。在穷困艰难的环境里,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坚持写作长篇小说《红楼梦》。死后遗留下《红楼梦》前80回的稿子(生前已传抄行世),80回以后也可能有部分残稿,但遗失不传。
“宝玉挨打”是这样引起的:先是贾宝玉因为丫鬟金钏儿跳井自杀一事,正在徘徊懊恨而弄得精神恍惚的时候,恰巧碰到贾政走来,和他“撞了一个满怀”!如此莽撞,已经足够
使贾政恼怒了,何况刚刚在这以前,贾政因为宝玉没有和那个封建官僚贾雨村好好应酬,原就大不高兴;再加喝问之下,又见宝玉那样的神色失常,这一来,气就更大了。
冲突的气氛已很浓烈,恰恰又在这时,忠顺亲王府派人来查问艺人蒋玉菡的下落,暴露了贾宝玉在外结交艺人,这在贾政看来是一种“流荡”行为;偏巧又碰上贾环——这个包藏祸心、在封建家族内部阴谋倾轧的庶生公子,乘机进谗,把金钏儿投井的事加以夸大歪曲,说成是贾宝玉的“强奸不遂”,在贾宝玉的“不肖种种”之上又加上一条“大逆不道”;这就把贾政先是“气的目瞪口歪”,接着又“气的面如金纸”……至此,曹雪芹通过情节的层层推展,把贾政和贾宝玉之间所存在的种种矛盾,一齐集中起来,交织起来。于是,一场早就潜伏着的冲突便像火山一般地爆发了。
[文本鉴赏]
这是封建卫道者的贾政和封建叛逆者的贾宝玉之间,第一次以剧烈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一场面对面的冲突。本文通过极其生动的艺术描写,非常真实、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丑恶。
[答案] (1)挨打原因 (2)宝玉挨打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1~4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1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开头写贾宝玉因金钏儿之事,“五内摧伤”,段尾写宝玉为金钏儿感伤,首尾呼应。为下文宝玉挨打作铺垫。
2.第2自然段,写忠顺王府长史官在向贾政陈述事情时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打着王爷的旗号,说话盛气凌人;(2)说话时冷笑,语带嘲讽;(3)言说宝玉夺人所爱。以上言语都刺激了贾政,为下文宝玉挨打造势。
3.第3自然段,“怎么又做出这些无法无天的事来!”一句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那琪官本是忠顺王爷驾前承奉的人,与宝玉结交本是小事,但在这里就成了无法无天的大事,说明在贾政看来,得罪了上司,就是大事。反映了封建制度等级之森严。
4.作者如何写贾环告状的?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贾环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贾环告宝玉一节,曹雪芹先写了贾环在父亲喝令之下,“唬的骨软筋酥”,情急之际,才说出金钏儿投井一事为自己的“乱跑”解脱,这其间也还未必想到中伤宝玉。待贾政喊管事之人来问,贾环这才趁机参了宝玉一本。贾环“动唇舌”时,也不直接露骨,倒是话到一半,“回头四顾一看”,令贾政知意,屏退众小厮,再说出原委。这一方面是故意显示他并无意将贾家丑事传扬,以掩饰告密的真实目的,迎合贾政顾及“祖宗颜面”的心理;另一方面也防着有人将他告密之事说出去,引来麻烦。在述明金钏儿死时,又一再说明“我听见我母亲说”、“我母亲告诉我说”。这一种口声,一则令读者遥想赵姨娘为金钏儿一事幸灾乐祸、四处传播之情状;一则表明贾环人小鬼大,已为万一所言失实准备好了推卸责任的借口,从而真实深刻地表现了一个告密者的心理状态。叙述贾环这一段文字确实有令读者难以想象的“意料之外”,却又如此深得情理。此处,作者虽无一字写贾环形貌,但其龌龊猥琐的面目,却如在眼前。
二、阅读第5~8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巧合”是小说中常见的现象,故有人说“无巧不成书”。请简要分析小说第5段中
“聋老姆姆”的这一“巧合”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文中情节的一个有趣的起伏,宝玉正在急忙找救命稻草的时候,谁都不在,恰巧遇到这个老姆姆,使宝玉一喜,而这个老姆姆偏生又聋,这又让宝玉落回到失望之中;更有趣的是“要紧,要紧”偏偏被她听成了“跳井,跳井”,这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这就造成了宝玉挨打的必然性。
6.从第6自然段来看,宝玉挨打的原因有哪些?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
7.小说在写人上十分注重人物动作行为的描写,请从第6、7自然段中找出一个比较典型的地方,简要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如“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在这句话中,“踢”、“夺”、“盖”三个动词,逼真形象地写出了贾政痛打宝玉的动作,表现了贾政的气愤之极。
示例二:如“贾政还欲打时,早被王夫人抱住板子”,一个“抱”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王夫人对宝玉的保护,也从中可以看出贾政此时打宝玉的力量之大。
三、总览全文,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8.贾政要宝玉读“四书”、“五经”,走封建仕途经济的道路,这种做法是对还是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历来是中国家长传统而美好的愿望,而且在当时的社会,人们的价值观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考取功名是封建社会的唯一出路。因此,贾政的做法是符合当时社会现实的,也是个人发展前途的最佳选择。他希望宝玉能按照他的标准做人,努力读书,将来能走仕途经济的“正路”,以实现贾政重整
家业的期望。
观点二:错。贾政的做法是家长专制的一种表现,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儿子,不尊重儿子的个人理想追求。其教子的目的是让他“立身举业,光宗耀祖”,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合格接班人,他的权威意志,也是封建宗法的具体化。中国传统的儒家教育,其核心是“忠恕”、“孝悌”、“礼义廉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主要是用来压制和麻痹人民,为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服务的。贾政的这一做法冷酷无情,缺少人文关怀。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细节描写
本文作者主要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蕴蓄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如小说曾三次写到贾政流泪。这三次流泪的细节,颇含深意。总观贾政这三次流泪,都是他在宝玉这个不肖逆子面前感到后继无人的一种绝望和悲哀的表现。贾政,一个力图使行将败落的贵族大家庭能够继续存在的封建统治者,在贾宝玉这个“冥顽不灵”的“孽种”面前,既愤怒,又悲哀;既威严,又虚弱。这种矛盾而又合乎逻辑地统一在一起的复杂的思想性格,表现了非常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深刻的思想意义。
2.写法指导
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同样,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在运用细节描写时要注意:①细节要真实;②细节要典型;③语言表述要凝练,力求一字传神;④细节描写要做到细致入微。
3.迁移运用
请将孟郊的《游子吟》中的“临行密密缝”诗句写成一个运用细节描写的片段,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母亲把线头在舌尖上一舔,又用指尖轻轻一捻。她年纪大了,那细小的针眼仿佛也成了一道难闯的关。她一手拿着衣服,一手捏着针,凑到油灯前,就着油灯的亮光,将针线穿来引去。那密密缝织在一起的是母亲对游子的无尽的爱意啊!
[素材采撷]
1.课内素材
《红楼梦》里的一出重头戏——“宝玉挨打”,在曹雪芹天才的笔下写得那样波澜起伏、曲折有致,写得如此错综复杂、精彩纷呈,令人叹为观止。在全社会提倡“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贾宝玉鄙弃功名利禄,最恨所谓“仕途经济”,可谓“不思进取”,与传统社会性别角色对男人的要求背道而驰。但这种追求自由、率真的
个性,却成了那个社会里的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
【应用角度】 “个性自由”、“视功名如粪土”、“反叛”等。 2.精彩运用
悠悠红楼,苍凉一梦,宝黛之恋,已成云烟。
贾家是《红楼梦》中势力雄厚、尽展荣华富贵的一家。贾家浮华的背后,灭亡的火苗从整本小说的开始就已经被点燃,直到最后,贾家在奢侈荒淫的狂风打击下走向没落。贾宝玉,就是这样一个家庭中最闪亮的一颗星。
贾宝玉不好读书,只喜玩物,因此有人说他不学无术;贾宝玉心直口快,不避忌讳,有人说他鲁莽无礼;贾宝玉喜好女孩,混于内帏,于是有人说他是好色之徒。其实,殊不知正是如此,我才欣赏宝玉。
宝玉不喜欢读书,因为他不想考取功名,不想混迹于污浊不堪的官场;宝玉口无遮拦,因为他不拘礼术,他要自由,他不愿为封建礼术所束缚;宝玉与大观园中姐妹交往甚厚,因为他很重视男女平等,至少他不像他的父亲或其他叔伯一样把自己的位置摆得很高,让自己凌驾于女性之上。宝玉对女孩子们——不管亲戚们也好,侍从们也罢,一视同仁。宝玉有一颗封建卫道士们没有的民主之心。
贾宝玉就是贾宝玉,他是一个《红楼梦》中少有的斗士。
[群文阅读]
导读:贾宝玉作为荣国府嫡孙,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庭寄予众望的继承人。但他却不爱读圣贤之书,不爱做时文八股,不屑于仕途经济。他追求自由平等,喜欢无拘无束,讨厌那些满脑子功名利禄的人。在别人眼里,他整日满口胡话,疯疯癫癫,但在他自己眼中,这不是疯癫,而叫反抗! 泪为你流,宝玉 一直一直,以为自己足够坚强;一直一直,以为自己不会轻易落泪。直到遇见了你,老天便要我把一生的眼泪都偿还于你,以还我前世欠下的债。
不曾想过会遇见你,也不曾想过会爱上你。可是,这一切却真的发生了。
自从第一眼见到你,便觉得你与别人有所不同。你不与世俗为伍,也不会为了争夺功名利禄而不择手段。在我眼里,这多么美好,甚至我会因此而高兴落泪。
记得那一次,贾环在你父亲面前添油加醋地说了你一番,于是你父亲便毫不留情地笞挞了你一顿。我无法想象那种疼痛是如何令人毛骨悚然,像你这般娇气,如何承受得了!想着,便泪如雨下!
于是,忍不住去你房间看望你。见你有所转好,心里才放心得下。只是眼泪还是忍不住要掉。我不知道要说些什么,甚至我好像感受到了你身上的疼痛。我只能为你流泪,双眼哭得又红又肿。末了,才挤出一句劝你的话:“你还是改了罢。”希望我的眼泪能减轻你些许的痛苦,我的心里才能好受些。
直到听见琏嫂来了,怕她拿我红肿的双眼取笑,我只好离开了,纵然有满心的不舍。 我的眼泪注定要为你流尽。 你,知道吗?
你大婚的那天晚上,喜堂里必定红烛闪闪,幸福温馨,一派喜气洋洋吧。那一片耀眼的红色,刺得我的双眼疼痛难忍,泪水禁不住溢出眼眶,划过脸颊轰然坠地,摔得粉身碎骨。随之一起破碎的,还有我那颗伤痕累累的心。我躲在阴冷的角落,有谁会善意地注意到我?我知道,陪伴我的,只有那将要枯竭的眼泪。心痛得被撕扯一般,我却浑然不知。
我只能苦笑。做不成你的新娘,便是我输了。你,大概是忘了我吧?
我很想能笑着祝福你,祝你永远幸福,可眼泪不许。算了,要汹涌的眼泪无论怎样也是堵不住的,索性,就让它肆虐吧。
用一双泪眼注视着你,我无话可说。 我的眼泪终于将为你流尽。 一个新的轮回将要开始。
不肯回头的宝玉
⊙吴康权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角,曹雪芹以惊人的浮雕笔法,刻画出来这样一个鲜明和富有吸引力的形象,我们研究这样的艺术形象,探索作者创作的动机、意义和目的,以及它的现实主义,就能够进一步地认识领悟这部伟大的经典性作品的思想、艺术以及其现实意义。
贾宝玉是个出生于封建贵族,没有回头的“浪子”。他仿佛生来就是一条“逆鳞鱼”。在那“花柳繁华之地,富贵温柔之乡”的贾府中,他嗅到了腐朽、腐烂的气息。虽然,围绕在他周围的是那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贾政,贪婪、荒淫而凶残的贾珍,固执、阴险而浅薄的王夫人,怀着变态嫉妒心理的赵姨娘,恶俗、猥琐的贾环,惟知以淫乐娱己的贾琏,善于告密的袭人,开口闭口“女子以贞净为主”的宝钗……。他们专横而又自以为是地挟着整个社会的舆论和压力,凭着庸俗的见解来规劝他,监视他,迫害他;“要求他什么《诗经》、《古文》、《四书》一齐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希望他图个“蟾宫折桂”,“青云直上”;希望他读“圣贤经传”之类,收其“放心”,做个服服帖帖的奴才……
然而,在这种压力的重荷下,他没有低头、没有退缩,仍然坚持着自己的看法。他用装病、逃学等“阳奉阴违”的方式,对抗贾政强迫他学那自己不愿学的“八股时文”和“仕途经济”,他以我行我素的作风来回答大家的规劝、讥刺和嘲笑。这一类的劝告,即使出于善意即使出于素所尊敬的友人之口,他也不能原谅。史湘云劝他和贾雨村去洽谈“仕途经济”,他听了就大觉逆耳,不客气地说:“姑娘请到别的房间里坐坐吧,我这里仔细腌臜了你这样的经济的人。”宝钗说过一回,他咳了一声,拿起脚就走,把宝姑娘羞得满面通红。他说:“好好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蠹之流……真正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了!”林黛玉向来不讲这些“混账话”就引为知己,如果也说的话,也早就和她“生分”了。
这态度是何等的明朗坚决和彻底。
他把林黛玉当作他的唯一的知己,他用全力来争取她的爱情。他决心和她“同生同死”,向她表示:“活着,咱们在一起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烟,化灰。”他把生命中的希望和幸福,一起寄托在这场爱情上。一听紫鹃说“林妹妹要回去”,他就急得害了一场病;他“爱吃的,听见姑娘也爱吃,连忙收拾干净,摆放好,等着姑娘回来”。他睡着“梦里忘不了林妹妹”,自己被打得如“针挑刀挖一般,更热如火炙”,黛玉来看他,他却担心她“倘或受了暑,怎么好呢”?他就爱得这么强烈,这么执着,这么带有“呆”气。
然而,这样一来,他却被视为“禀性乖张,性情怪谲”而“百口嘲旁,万目睚眦”了。王夫人骂他为“业障,混世魔王”,贾母说他有“呆根子”,袭人说他是“傻子”,小厮儿说他“成天疯疯傻傻的,说话人也不懂,干的事人也不知”,贾政骂他为“上辱先人的逆子”,“明日还要弑父弑君”。赞语中的“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这是多妙的歇后语。
生活至此,实在是意味索然,生趣毫无了。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从“袭人之箴”,听“宝钗之谏”,埋头于“八股时文”,以图再“沐天恩”而“承世泽”。另一条路,就是背圣贤,弃父母,遣嫁袭人,抛下宝钗,“撒手悬崖”地出家而去。前者是妥协的道路,后者是反抗的道路。贾宝玉最终是选择了后者,一直没有回头地向前走去。
推荐阅读篇目:
《贾宝玉受到的伤害一言难尽》王蒙 《名家图说贾宝玉》吴组缃
[诵国学经典]
1.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老子·第四十九章》
[明理知义] 圣人的心没有私心,以百姓的心作为自己的心。
[成长启示] 老子所说的圣人,往往指的就是理想的君主。他认为,君主不能有自己的私心,应当尊重百姓的意愿,站在百姓的角度考虑,这样才能赢得支持,使政治清明、国家安定。理想的君主,是智慧、道德、政治最高境界的化身,因此遵循规律,大公无私,教化民众,而不是强迫百姓达到他的心愿,不给百姓太多的要求与拘束,使其能自然、自由地生活发展。尊重百姓,听从百姓的意见,从百姓的立场思考问题,就要求君主不能独断专行,而是需要具有“民主”意识。上古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尚未完全形成,社会还保留着原始民主色彩,如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尧、舜选择继承人,都经历了众人推选的过程,而非单纯地指定,这正是启发老子形成这种思想的起源。
2.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论语·卫灵公》
[明理知义] 众人都厌恶(某事某物),一定要加以考察;众人都喜欢(某事某物),也一定要加以考察。
[成长启示] 儒家主张尊重民意,作为知识分子,须始终保持独立审慎的思考。在孔子看来,盲目从众是一种危险的状态,缺乏调查研究,很可能导致错误,即使是来自民意,也需要再详加考察,不能轻易作决定。孟子更对这一观点作了发挥:“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孟子·梁惠王下》)即强调:即使听到民意也不能盲从,也要多考虑调查,然后再去实施,才是合格的统治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