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矿床地质
3.1 矿区地形特征
新立矿区位于三山岛矿区以南1.5km,位于区域水文地质单元西北边缘的王河入海口附近。矿区的西北两侧均被海水覆盖,王河经矿区东侧流过,并在东北侧入渤海;王河发源于莱州市东南部的丘陵山区,流域面积720k㎡,全长约50km,河床宽300~500m,河床附近的第四季透水性较好,海水与第四系地下水有密切的联系。
渤海最高潮位的海拔标高为+2.534m,最低潮位-2.10m,平均海平面的标高为+0.04m,新立金矿体全部埋藏在当地侵蚀基准面(海平面)下的20~670m。 3.2矿区地质和矿区区域地质简述
该区域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华北地台(Ⅰ级)、胶东隆起区(Ⅱ级)、胶北隆起(Ⅲ级)的西缘。其西邻沂沭断裂带(Ⅱ级),东靠与金矿成矿有密切关系的晚元古代玲珑超单元侵入岩(前称玲珑复式岩体)。
区域内出露地层主要为新生界第四系,零星出露上太古界胶东群郭格庄组。
构造以断裂为主,而且极为发育,以北东向的为主,规模最大的为三山岛断裂、焦家断裂,二者走向近于平行而倾向相反,次级的分枝断裂发育,构成断裂带,是本区金矿的主要控矿断裂构造。其中三山岛断裂控制三山岛(特大型)和仓上(大型)金矿床;焦家断裂控制的有新城、焦家特大型和上庄、河东、河西、望儿山等大型金矿床。
区内侵入岩广泛发育,按形成时间早晚,主要有晚太古代、晚元古代及中生代侵入岩,与金矿化关系密切。 3.2.1 地层
1) 第四系
主要为旭口组海积的粗、中、细砂和淤泥,厚度一般为30-40m,最厚50m。该组岩性自下而上可分为4个岩性层:
a、砂质粘土、粘土层:主要为黄棕色含砂砾质粘土和红棕色粘土,厚度一般为3-5m。分布于基岩风化壳之上,分布较连续,隔水性能良好。
b、中粗砂砾石层:以中砂、粗砂和砾石为主。厚度变化较大,分布不连续,一般厚3-4m,最厚12m。富水性较好。
c、砂质粘土层:以砂质粘土为主,次之为含钙质结核砂质粘土及粘土质砂土,局部夹砂及砂砾透镜体。厚度一般为7-8m,具有隔水性,但相对较差。
新立矿区排水系统设计 第三章 矿床地质
d、中粗砂砾层:以黄棕色中粒、粗粒砂为主,局部夹有细砂和砾石。向下有机质、贝壳及黑色泥质物增多。厚3-17m,平均10m。其富水性因泥质物含量多少而差异较大。
胶东群
矿区内的胶东群主要为齐山组和英庄夼组:
齐山组岩性主要为斜长角闪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和黑云变粒岩。
英庄夼组分布在矿区东部,三山岛断裂的上盘,与花岗岩体呈断层接触。443线以南,岩性为混合岩化斜长角闪岩,以北为混合岩化斜长角闪岩夹混合岩化黑云变粒岩及混合岩化角闪黑云片岩薄层。地层总体走向近东西向,倾向南东,倾角35°~40°。 3.2.2 岩浆岩
新立矿区内岩浆岩广布,主要为新太古代五台—阜平期马连庄超单元,矿区内主要为栾家寨单元(mLν14),呈岩基大面积侵入,新太古代栖霞超单元(q14)主要分布于新立断裂上盘,呈脉状或岩枝状侵入马連庄超单元中,前者岩性为中细粒变辉长岩(斜长角闪岩),后者岩性为片麻状中细粒含角闪黑云长岩。新元古代震旦期玲珑超单元(L24),主要分布于三山岛-仓上断裂带下盘,呈岩基大量出露,岩性为弱片麻状中粒二长花岗岩。 3.2.3 断裂
区内构造主要为断裂构造,根据它们的成生关系可分为控矿断裂及矿后断裂,前者为新立断裂带,后者有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但仅在局部工程中见到。
新立断裂带是矿区控矿断裂构造,它位于三山岛—仓上断裂带的北东段,由新立主干断裂及上下盘伴生的羽支断裂和下盘派生平行断裂组成。
1、新立主干断裂(F1)地质特征
新立主干断裂带北东起自32线,南西至63线,陆上长度为700m,自23线入海,工程控制至63线。矿区范围内控制长度为1300m,宽70~185m,发育于新元古代震旦期玲珑超单元与新太古代五台—阜平期马连庄超单元接触带内带的二长花岗岩内,其上盘距接触带0~125m。
断裂带以0线为界,以西平均走向62°,以东平均走向38°,即0线以东明显地向北偏转,大角度地段控制了新立金矿床。断裂带倾向南东,倾角33~67°,多在40~50°间,平均倾角46°,由北东向南西倾角有逐渐变陡趋势。沿走向、倾向特别是走向呈舒缓波状延展,走向上的变化明显大于倾向,断裂带在北部的12线处与北东走向(20°)的三山岛断裂呈“Y”字形交汇,并以50°走向继续延伸至32线尖灭。
以灰白—灰黑色断层泥为标志的主裂面连续发育,厚0.05~0.5m,主裂面上下发育有70~185m宽的破碎带,带内构造岩发育。以主裂面为界,上盘构造岩依次为花岗质碎裂岩、碎裂状花岗岩;下盘依次为糜棱岩、碎裂岩、花岗质碎裂岩、碎裂状花岗岩。其中碎裂岩带和碎裂状花岗岩带呈连续带状展布,其它破碎岩带呈不连续带状展布。从构造面阶步,擦痕
新立矿区排水系统设计 第三章 矿床地质
及构造透镜体分析,断裂属左行压扭性,其成矿期的右行张扭运动所造成引张启开部位赋存了新立金矿床。
2、新立断裂带构造活动
新立断裂带的成生发展,受区域构造活动的制约,据构造活动与矿化的时间关系,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即成矿前、成矿期和成矿后构造活动。
(1) 成矿前的左行压扭性活动
断裂生成初期,区内受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作用,沿新老岩体的接触部位形成塑性变形的韧性变形带,随着应力作用的加强,逐渐由韧性变形转变为脆性变形,出现了压性结构面,构造岩由塑性变形系列向脆性变形系列演化,并在空间上造成了构造岩的迭加分布。
成矿前断裂构造形迹经多次构造活动的改造迭加,现已不易确定,但宽大的含矿构造蚀变岩带证明了成矿前断裂构造的存在。带内塑性变形的糜棱岩,脆性变形的碎裂岩、碎斑岩反映了以压扭为主的构造活动。新立蚀变的匹配形式及总体形态和蚀变岩组分析表明,成矿前断裂为左行压
(2) 成矿期的右行压扭活动
成矿期区域应力场发生了变化,在南西—北东向主压应力作用下,新立断裂发生右行压扭活动,0线以西北东东向地段为引张地段图,为矿液的聚集、充填、交代成矿创造了有利空间。该段含矿裂隙主要有三组:一组走向20~40°,倾向南东或北西,倾角40~89°;二组走向50~60°,倾向南东,倾角40~68°;个别西北倾,倾角80°;三组走向65~70°,倾角南东,倾角40~50°。三组裂隙以后者最为发育(图2~1),其产状与断裂主裂面基本一致,也是主要控矿裂隙。三组裂隙均属张扭性质,相互穿切,其充填物既有早期的乳白色石英脉,也有晚期的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反映了成矿期构造活动的多次性和继承性发育的特点。
图3-1 新立金矿床含矿节理走向玫瑰
(3) 成矿后的左行压扭活动
新立矿区排水系统设计 第三章 矿床地质
新立断裂经成矿期右行压扭后,主压应力方向仍转变为成矿前相似的北西—南东方向,继续其左行压扭特点,且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成矿前、成矿期形成的结构面被强烈改造,主裂面成为压扭性构造面,并形成连续稳定的断层泥。
3、北西向断裂
对矿床而言是矿后断裂,矿区内较大规模的仅发现一条,由5个钻孔控制,位于矿区北部,在0~7线穿切含矿蚀变带,将其编号为F2,断裂走向北西290°,倾向北东或南西,倾角80~90°。16ZK644控制最深达270m,推测长度约300m。
断裂带由3~5m的碎裂岩组成,在其中部发育1~10cm的深灰色断层泥。由于该断裂均为钻孔控制,对含矿蚀变带的错移情况尚不清楚。
北部的三山岛矿区北西向构造较发育,其代表性断裂为F3,是一区域性构造,切割含矿蚀变带,并向北西延伸入海。该断裂位于32~36线间,其延深已达-600m标高,走向300~310°,倾向北东或南西,倾角80~90°,破碎带由角砾岩、碎裂岩组成,其内见煌斑岩脉充填并已被破碎。断裂具多期活动特点,右行平移运动,将含矿蚀变带错移20m左右。
新立矿区F2断裂是三山岛矿区F3断裂的次级或平行断裂,其特征基本一致,向北西基本已延伸入海。 3.2.4 蚀变带特征
三山岛金矿矿区内共发现5条蚀变带,自东向西分别编号为1、2、3、4、5号蚀变带。其中1号蚀变带规模最大,受三山岛断裂控制。2号蚀变带规模次之,位于1号蚀变带的西侧,受三山岛断裂的次级断裂控制。其余的3、4、5号蚀变带位于2号蚀变带西侧,靠海岸平行分布,因其出露的规模很小,不予细述。
1号蚀变带
受三山岛断裂控制。矿区内工程控制长1700m,宽50~200m,倾向延深1000m尚未尖灭。中段(36-54线)宽,向南、北两端逐渐变窄,平面上呈弓背状。蚀变带宽处,围岩蚀变具对称水平分带现象,中间为黄铁绢英岩带,向两侧(即上、下盘)依次为绢英岩、绢英岩化碎裂岩及绢云母化(硅化)碎裂状二长花岗岩带。金矿体主要产于F1断裂的下盘的黄铁矿化绢英岩带中。
2号蚀变带
产于1号蚀变带西侧200m,受三山岛断裂的次级断裂控制。走向50°,倾向、倾角不清。长900m,宽5-20m。其南段600m为绢英岩和绢英岩化碎裂岩带;北段300m为含黄铁矿石英脉(其间被F2断层错移),脉宽0.05~0.50m,平均0.30m。伴有黄铁矿、方铅矿、磁铁矿、软锰矿、褐铁矿化,Au品位小于1×10-6。
新立矿区排水系统设计 第三章 矿床地质
3.3 矿体产状及分类
在新立矿区圈出3个矿体。其中I号矿体又分6个支矿体,I-1号矿体为矿床中主要矿体,其资源储量占总量的91%,赋存于主裂面之下0~35m范围内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带中。II号矿体次之。
I-1号矿体
矿体系为第四系覆盖的隐伏矿体,大部紧靠主裂面分布,展布于71-20线。赋存标高-30 ~-710m。矿体由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组成;两种岩性呈渐变关系,矿化连续。矿体走向延长1145m,走向其东北侧基本尖灭,南西侧尚未封闭。沿倾向斜长,最大达900m,最小135m,平均斜长591m。矿体厚0.48~28.96m,厚度分级频率以2~10m居多,占22%,14~16m占10%,8~10m占9%,厚度变化系数78.27%,属厚度较稳定矿体。厚度大于2m的等值线域基本可分为两个大的域区,上部(或东部)域区从55线-200m标高以上向东延至24线-400m标高以上地段,基本呈一大的囊状体展布;下部(或西部)域区位于63~31线-250~-700m标高范围内,呈不规则圆状体展布。厚度大于10m的等值线域大致可分三个域区,一是分布于53~35线-200m标高以上范围内;二是分布于27~20线-125~-400m标高范围内,呈长舌状以20°角向北东倾斜;三是分布于63~37线-260~-580m标高范围内,呈一不规则椭圆体展布。厚度大于20m的等值线域区1处,呈椭园状分布于57~51线-310~-430m标高范围内。
矿体沿走向、倾向呈舒缓波状,矿体走向42°~80°,总体走向62,倾向南东,倾角33-67°,多在40-50°之间,平均46°,由北向南倾角有逐渐变陡趋势。矿体形态呈大脉状,局部呈似层状,剖面上矿体倾角变化较小。在走向上,两端矿体厚度大、品位高,中间厚度小、品位低。矿体在东北端产状变小后,厚度、品位急剧降低,并很快尖灭;矿体南西端各中段匀未封闭。矿体不同位置走向长度与倾斜长度见表3-1如示。
表3-1 矿体不同位置走向、倾斜长度统计表 走向(m) 标高 -100 -200 -300 -400 长度 780 810 1060 875 倾斜(m) 勘探线号 16 8 0 7 15 23 31 长度 225 135 450 410 325 500 690 新立矿区排水系统设计 第三章 矿床地质
-500 -600 520 305 39 47 55 63 900 860 835 580 3.4 矿体和围岩的物理机械性质及其他
3.4.1 矿石和围岩的物理性质
矿石和围岩的物理性质指标见表3-2
表3-2 矿岩物理性质指标
矿岩重度 t/m3 2.8
松散系数 1.6 岩石硬度 f 6—14 正常用水量 m3/d 1000 最大涌水量 m3/d 1500 稳固性 较稳固 矿岩没有自燃性和氧化性,游离二氧化硅浓度不高。 3.4.2 矿石品位及变化情况
由新立矿区矿体产状可知:矿体单工程品位1.52~12.53g/t,平均3.26g/t,品位分级频率以2~4g/t居多,占60%。品位变化系数156.09%,属有用组份分布不均匀矿体。大于1.50g/t以连续稳定的域区展布于63~24线-680m以上标高范围内。大于3g/t在13线以西呈9个孤岛状域区展布,13~20线-100~-380m标高范围内呈一较大的囊状体展布,并以30°角向北东倾斜。大于6g/t可分四个域区,一是在47线浅部呈不规则圆状展布;二是在23线浅部呈不规则圆状展布;其三位于15线-200m标高,呈椭圆体展布;其四位于7~2线-200~-300m标高范围内,呈长舌状展布。大于10g/t的仅一个域区,位于15线-200m标高,呈一个较小规模的圆状体展布。
矿体品位与厚度总体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局部相反(39线以西、-300m标高以下地段),但品位较厚度变化更大;在31~39线无矿天窗附近或上下,存在着一个较大的品位、厚度低值区,可明显地将1号矿体分隔为上下(或东西)两个矿体。从矿体品位、厚度高值区和低值区分布特征还可以看出,矿体似有向北东方向侧伏的趋势。
矿体受成矿前和成矿中构造控制,矿化强度与蚀变岩的破碎程度及成矿裂隙发育程度密切相关,品位较高部位及矿体厚大部分,均是成矿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强烈地段,1号矿体即分布于紧靠主裂面之下的蚀变岩破碎强烈、成矿裂隙发育的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带内。
矿体的复杂程度,除矿体厚度变化系数外,还与其含矿率(KP)、边界模数(uK)及矿体形态复杂程度综合指标(φ)有密切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该矿体工业矿化的连续性具微间
新立矿区排水系统设计 第三章 矿床地质
断特征,矿体边界形态较规则,矿体形态复杂程度综合指标偏大,但总体看仍属形态完整矿体。
3.4.3 矿床岩性特征
1、上下盘岩性
矿体直接上盘围岩为绢英化碎裂岩、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矿体下盘为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或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
2、主裂面、节理、裂隙、断层及岩石情况
本矿床矿体主要赋存在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和黄铁绢英化花岗质碎裂岩中,矿体中裂隙较发育。主断裂F1下盘为矿体,F1断层面上断层泥一般厚5~10cm,靠近F1断层的岩石破碎,节理、裂理较发育,工程揭露后易坍塌。 3.4.4 矿石特征
a、矿石矿物成分
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次要的有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磁黄铁矿、褐铁矿、磁铁矿等。主要非金属矿物为石英、绢云母、残余长石,次之为碳酸盐类矿物(方解石、白云石、菱铁矿等)。金矿物主要为银金矿、次要的为自然金。其中黄铁矿为主要载金矿物,次为毒砂和石英。
b、矿石化学成份
主要成分为SiO2(74.21%)。主要有益组份为Au,伴生有益组份为Ag,其他有益、有害组份含量均很低。见表3-3。
表3-3 矿石主要化学成分结果表 Au Ag Cu Pb Zn As Sb Bi Hg Ni Co Sn 岩石名称 10-9 10-9 10-6 10-6 10-6 10-6 10-6 10-6 10-6 10-6 10-6 10-6 主裂绢英岩化花6.4 62 3.4 23 10 1.7 0.32 0.05 5.5 1.8 2 0.56 面岗岩 上绢英岩化花14 453 16.2 45 27 7.27 0.69 0.6 8 3.9 5.4 1.12 盘 岗岩破碎岩 断层岩 3.1 156 2.7 24 68 1.69 0.18 0.12 4.5 3.4 3 0.38 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 绢英岩化花岗岩质碎裂岩 绢英岩化花1886 主裂29.184 12.7 115 19 10.5 1.02 0.59 6.3 4.5 3 1.14 面4 下6.8 92 7.2 38 14 4.94 0.54 0.09 4 3.5 2.5 0.74 盘 34.2 300 176 19 2.56 1.9 9 8.5 9.9 2.42 1139 新立矿区排水系统设计 第三章 矿床地质
岗岩
c、矿石结构和构造:
矿石结构:主要为晶粒结构,次之有交代残余、压碎结构,少数为网脉状结构、固熔体分离结构。
矿石构造:主要为浸染状构造,次之为细脉浸染状、角砾状、网脉状构造。 d、金(银)矿物特征
金(银)矿物主要为银金矿,次为自然金及金银矿。金粒主要以裂隙金、晶隙金和包体金三种状态赋存,其中裂隙金占73.03%,晶隙金占14.62%,包体金占12.34%。金在不同载体矿物中的分布比例:黄铁矿中74.46%、石英中17.60%、毒砂中7.51%,详见表3-4。
表3-4金(银)矿物赋存状态统计表 赋存状态 载体矿物 黄铁矿 黄铜矿 包体金 闪锌矿 方铅矿 磁黄铁矿 计 黄铁矿 黄铁矿与黄铜矿 晶隙金 粒数/比例(%) 原报告 科研报告 总计 47/10.09 88/14 88/14 备注 47/10.09 135/12.34 金在黄铁矿中占比例为: 85/18.24 74.46% 黄铁矿与石英 75/12 黄铁矿与毒砂 石英晶隙 计 黄铁矿 毒砂 75/12 85/18.24 160/14.62 215/46.14 35/7.51 82/17.60 2/0.43 1094/100 裂隙金 石英 方铅矿 计 465/74 465/74 334/71.68 799/73.03 628/100 466/100 三种金
总计 金(银)矿物最高成色为841,最低成色为372。90%以上金粒的金成色在500~800
新立矿区排水系统设计 第三章 矿床地质
之间。其形态以各种粒状为主,占91.2%,其次为针状、叶片状及枝杈状,占8.8%。其粒度:细~微细粒(0.037~≤0.01mm)占93.6%,中粒金(0.074~>0.037mm)占5.6%,粗粒金(0.295~>0.074mm)占0.8%。
3.4.5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和伴生组分综合回收利用
选择单一浮选法,浮选采用一次粗选,两次扫选,两次精选。
其中金的氰冶总回收率92.19%。伴生组分银达到综合利用要求,根据组合分析结果,矿石品位为10.80×10-6,可以综合回收利用。据近几年的选冶统计,银的浮选回收率:74.80%;氰化回收率:67.30%;冶炼回收率:88.27%;选冶总回收率:44.45%。 3.5 矿床水文地质
3.5.1 三山岛金矿滨海矿床防治水主要经验
三山岛金矿是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的矿床,构造裂隙出水。矿区三面临海,矿体全部赋存在海平面以下,海水沿多条导水裂隙进入矿坑,是矿坑水的主要补给源。海水对矿坑的补给是越流补给,数量有限。矿区顶部虽有第四系强含水层,但由于第四系底部和隔水层和F1断层及其上盘的隔水作用,矿坑水与第四系水无直接的水力联系,矿床疏干无地面塌陷发生。此外区域卤水补给矿坑只能通过F3断层,区域卤水以静储量为主,易疏干。矿区属半封闭式的水文地质条件,矿坑水的总涌水量较稳定,地下水的动态类型主要表现为回采时期的平稳衰减型和基建时期的人为干扰型,均不受季节等自然因素影响。构造裂隙发育的不均匀性,决定了矿区地下迳流强度的差异性。矿区内构造裂隙之间水力联系好。
三期开拓中,F3断裂必须预注浆通过,其北部强含水带也建议预注浆通过,预计三期排水系统仍将建在F3以南区域,是可行的,下部也可以采取小距离疏干。
在上部保安矿柱安全稳定的情况下,矿区不存在海水、第四系水大量导入的条件,疏干方法治水也不存在带压开采的突水危险,逐次疏干,突水的量不大,而且还可以用闸阀控制,只要排水设备能正常运转,就能保证不发生水害,因此,无安装防水闸门的必要。 3.5.2 新立矿区水文地质
区内的地表水系比较发育,但近几年河床已常年干涸,它对区域地下水的影响很小。地表水体主要是西、北部的渤海,海岸线总长有48km。渤海海平面是当地的最低侵蚀基准面。矿床全部埋藏在当地侵蚀基准面之下。在自然状态下,地下水的水位(头)一般高于海平面,海水接受地下水补给。浅层第四系地下水与海水发生明显水力联系,受附近养殖等开采地下水的影响,目前主要是海水补给第四系地下水。
区域地下水主要赋存在2类岩体中,即第四系松散岩层孔隙和以花岗岩、中细粒变辉长
新立矿区排水系统设计 第三章 矿床地质
岩为主的岩浆岩裂隙中。地下水主要是靠大气降水补给。根据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差异,将其划分成2个区:东部丘陵区和西部平原区。东部丘陵区地表径流条件较好,地下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的能力较差;西部平原区地表径流条件差,地下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能力较强。近几年由于区域性的气候干旱,农业灌溉已成为地下水的主要排泄途径。
渗透介质类型与特征
矿区内岩性复杂,主要由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绢英岩化花岗岩、中细粒变辉长岩、黄铁绢英岩质碎裂岩等组成。矿床主矿体产于紧靠主裂面之下的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带(包括黄铁绢英岩、黄铁绢英岩化糜棱岩带)内。综合考虑各岩层的储水方式、水力特征、富水性、所处位置,及对矿床开采的影响等因素,将矿区岩体划分为6类:第四系强富水层I、基岩风化带中等富水层Ⅱ、上盘含水带Ⅲ、隔水带Ⅳ、下盘含水带V和无水岩体Ⅵ。根据所处位置、岩性等又可将隔水带分为第四系底部隔水带lV一1和主裂面上盘隔水带Ⅳ一2。
第四系含水层位于矿区浅层,岩性比较复杂,以孔隙储水,富水性较强,是强富水含水层;基岩风化带全部被浅层的第四系覆盖,岩石受强烈的风化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厚度一般20—40m,岩层的透水性较好;上盘含水带被第四系及基岩风化带中等富水层所覆盖,裂隙比较发育,并以裂隙储水,岩层的透水性、富水性较弱,属弱富水含水带,是矿床的间接充水含水带;下盘含水带全部被第四系覆盖,岩石中裂隙不太发育,透水性差,属弱富水层,矿体位于该含水带之中,含水带地下水是矿床的直接充水水源;无水岩体Ⅵ位于下盘含水带之下,分布在矿区西北部,绝大部分位于渤海的海水之下,岩石裂隙不太发育,透水性、富水性均极差。
第四系底部隔水带位于第四系与基岩的接触部位,从目前施工的钻孔资料看,该层分布连续,遍布整个矿区。厚为0.8—10.0m,岩性由砂质粘土、粉质粘土组成,隔水性良好;中间隔水带位于三山岛断裂的中间部位,呈条带状分布,主要标志层为黑色、深灰色断层泥,厚度不稳定,一般1—10cm,分布连续,具有良好的隔水性。
新立矿区排水系统设计 第三章 矿床地质
图3-2 新立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剖面图
由于存在第四系底部隔水带和中间隔水带,第四系富水层与上下盘含水带不发生直接水力联系,上下盘含水带也不发生水力联系。因此,开采过程中保护好矿体顶板和第四系底部隔水层,是避免海水进入矿坑的关键。 3.5.3 矿坑涌水量预测
新立矿区目前矿坑涌水量1000m3/d,最大涌水量为1500m3/d。涌水与季节没有明显关系,地表用水主要来自于地下排水。 3.5.4 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
矿区用水主要是来自井下排水,井口附近要建一座大的储水池。不够部分用海水补充。 生活用水来自当地自来水管网络,最终来自南水北调工程。 3.6 生产钻探和开采取样
根据北京有色冶金设计院研究总院2001年做的《山东莱州仓上金矿新立矿区1500吨/日采矿工程初步设计书》,查到的数据如下,最新的资料有待进一步搜集。 3.6.1 基建探矿
新立矿区排水系统设计 第三章 矿床地质
结合矿山开采的需要,探求工业储量的地段为-165m至-400m之间的矿体以及浅部现有坑道控制范围内的矿体。以坑探结合的方式进行探矿,探求C级储量的网度为50×50~60m。基建探矿范围为-200m中段,-360m中段和-400m中段,基建探矿同样采用坑探结合的方法进行,即在-165m,-200m,-320m,-360m,-400m中段以20~25m的间距施工那个探矿穿脉,在穿脉的天井中施工付穿对矿体进行控制;对首采范围内的无穿脉及付穿控制的地段,则施工钻孔对矿体进行控制,坑钻结合形成20~25m ×20~25m 的网度探求B级储量。
在基建探矿的同时,对于矿体未封闭的两端,特别是-200m、-360m和-400m中段两端的矿体,应进行追索探矿,及早查明这部分矿体的分布情况,为合理的确定矿床开采顺序创造条件。探矿方法宜以脉内沿脉和穿脉为主,以坑内钻为辅,探矿由稀至密的原则进行,可先探求D级和C级储量,再根据见矿情况进一步探求B级储量。 3.6.2 生产探矿
由于矿体地质勘探程度低,在生产期间同样要加强探矿工作。生产探矿的网度、方式等可参考基建探矿进行。生产探矿工程量为钻探3500m/a,坑探5200m/a,钻窝1800m³。
在生产阶段,凡能够起到探矿作用的地质及采矿工程均应系统取样并进行地质素描及编录工作。每年取样2500件。 3.6.3 取样及化验分析
对所有穿过矿体的探矿工程均应取样,同时对揭露矿体的生产巷道也应按照规定间距刻槽取样。
基建期取样6000件;
基本分析6000件,分析项目为Au; 组合分析600件,分析项目为Ag、S;
为保证化验质量,需定期分批进行样品的内检和外检工作,内检和外检样品数分别占到基本分析样品总数的10%和5%。 3.7 储量情况
新立矿区边界品位1.5g /t,矿山各项主要生产技术指标为: 选冶总回收率 93.4% 贫化率10% 吨矿成本200.38元/吨 内部收益率28.22% 金价 250元/克 3.7.1边界品位的选取
在《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中,边界品位指标的参考数值在1.00~2.00g/t之间。考虑到目前黄金价格及未来趋势,类比类似矿山相同指标,推荐边界品位为1.00g/t。仓上矿区
新立矿区排水系统设计 第三章 矿床地质
现正采用边界品位为1.00g/t工业指标,企业的经济效益良好。 3.7.2 矿床最低工业品位的选取
考虑到收支平衡和企业的经济效益等因素,采用价格法来确定矿床最低工业品位,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α床—矿床最低工业品位(g/t); C—矿石综合成本(元/吨); K—财务内部收益率(%); γ—采矿贫化率(%); ε—选冶总回收率(%); u—产品销售价格(元/克);
经计算α床=1.22g/t,推荐矿床最低工业品位为1.2g/t比较合适。 通过上述分析计算,推荐采用的工业指标如下:
边界品位 1.0 g/t; 矿床最低品位 1.2 g/t; 最低可采厚度 0.80m; 夹石剔除厚度 ≥4.0m;
无矿段剔除长度:上下坑道对应时为10m; 上下坑道不对应时为20m;
m·g/t值:当矿体厚度低于最低可采厚度而金品位比较高时,采用m·g/t值衡量。 3.7.3 各级储量
至2006年6月30日,矿区探矿累计查明111b、122b、311、333矿石量11145935吨,金金属量36614.52公斤,平均品位3.29克/吨。累计动用地质储量:矿石量:887228吨,金金属量:2373.83公斤。保有地质储量:矿石量:10258707吨,金金属量:34240.70公斤,品位3.34克/吨,详见表2-1。采矿正常损失矿石量89485吨,金属量229.12公斤;底柱矿石量330565吨,金属量952.12公斤。
表3-5 探矿累计查明金资源储量 ´²C(1K)(1)u (式3-1) 资源储量类别 111 矿石量(t) 5302907 品位(g/t) 3.27 金金属量(kg) 17333.00 新立矿区排水系统设计 第三章 矿床地质
111b 122 122b 311 333 合计
其中-200m至-400m中段的保有储量和远景储量见表3—6。
表3—6 -200m至-400m中段储量表 6238714 3442788 4050339 567320 289562 11145935 3.27 3.53 3.53 2.27 2.17 3.29 20391.77 12162.44 14308.75 1286.26 627.74 36614.52 中段 -200m -240m -320m -360m -400m
地质储量(t) 2219564 3383924 2300971 1832883 1526169 采出矿量(t) 2143897 3268563 2222528 1770398 1474140 即新立矿区设计利用资源储量为矿石量2055.7万t,金金属量61187.14kg,平均品位2.98g/t。。根据山东黄金集团烟台设计研究工程有限公司《三山岛金矿采选8000t/d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二OO七年三月)统计资料,新立矿区目前保有资源储量统计如表3-7所示
新立矿区排水系统设计 第三章 矿床地质
表3-7 三山岛金矿新立矿区保有资源储量统计表
资源量类别 111b+121b+122b 矿石量 (t) 品位 (g/t) 金属量 (kg) 331+332+333 矿石量 品位 金属量 (t) (g/t) (kg) 矿石量 (t) 合计 品位 (g/t) 备注 金属量 边界 (kg) 品位 保有储量 8524344 3.53 30067.66 1734363 2.41 4173.04 10258707 3.338 34240.7 1.5 扩界后资源量 10399957 3.15 32712.27 2115975 2.2 4658.75 12515932 2.986 37371.02 勘探区资源量 8041297 2.96 23816.12 8041297 2.962 23816.12 西部 小计 18441254 3.07 56528.39 2115975 2.2 4658.75 20557229 2.976 61187.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