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散文阅读指津

散文阅读指津

2022-05-24 来源:乌哈旅游
散文阅读指津

作者:陈海峰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7年第10期

有时候愿意读一篇文章是从欣赏它的标题开始的。比如宋长征的这篇《骑一头蟋蟀夜行》,就有这样一个诗情的标题,令读者遐想。

深入阅读文章之后,作者笔下那个游走于乡村夜晚的小生灵,它响亮的歌声里传递着岁月沉淀下来的丰富意蕴,令人赞叹和沉思。

一、轻柔的歌声奏响乡村的天籁,令人沉醉

开头的第一节这样写道:“只有在乡村,蟋蟀才肯抽出纤细的弓弦。背景是空旷的田野,清澈的月光是上帝设置的灯光,树叶是幕后的天使合唱团,拉开夜之帷幕,熟悉的乡村小夜曲开始奏响。”,这样轻柔的旋律中弥漫的是谷物的甜香,荡漾着婴孩梦中的笑容,这个秋虫的鸣叫,让这样宁静的月夜令人缱绻。静下心来去想想在这千年以来的白月光下的动人鸣声,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文章字里行间似乎可以拧出生命的汁液来。

作者对乡村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都在这蟋蟀轻柔的歌声里荡漾。沉浸在这样美好夜晚的同时,蟋蟀的鸣响也会唤起人们千百年来的一种于时光的警醒和人生的浩叹。

二、温暖的歌声传唱自然的恩赐,令人警醒

“一叶落而天下知秋”,“促织鸣,懒妇惊”,古老民谚的温暖中,岁月的更迭让人产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正如文章引用周作人的《知堂随笔》中那样:“因了秋虫的鸣声引起来的感想,第一就是秋天来了,仿佛是一种警告。”对此,作者直言不讳的说:“我也有这样的感觉”。

是的,因为这秋虫的鸣叫,不管是耕作的农人还是诗意的文人都会产生一种时光的紧迫感,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时光飞逝的慨叹,这样的情感一直流淌在古老的大地上。《诗经·豳风·七月》写道:“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小小的虫儿,传递的是岁月的更迭,鸣唱的是时光的飞逝。对此历来有好多诗人感怀吟哦,比如魏晋名士阮籍在他的一首《咏怀》诗中这样写道:“开秋肇凉气,蟋蟀鸣床帷。感物怀殷忧,悄悄令心愁。”

总之,让人感物惜时,感物伤怀的是蟋蟀,对这样小小的秋虫而言是它们所未曾想到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秋虫的鸣叫,唱响的是时光的歌,这位作者笔下乡村“卑微的歌者”,令人肃然起敬。

的确,于岁月中有人温暖的提醒,适时地劝告,这岂不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当然,在这物欲横流的悲喜岁月中,蟋蟀的鸣叫也上演着一幕幕令人心惊的世态炎凉。

三、卑微的歌声演绎人世的贪恋,令人心惊

文章的第5小节从宋理宗时贾似道的弃国家内忧外患于不顾,只是专心于“斗蟋蟀”为乐,留下了“朝中无宰相,湖上有平章”的笑料。这样耽于个人玩乐的背后,是百姓辛酸和愤怒的泪水。他留下的《促织经》,真是玩物丧志者最好的铁证。

再到第6节写到《聊斋志异》中那个被蟋蟀搞得死去活来的悲剧人物——成名。他的悲喜剧有力地控诉了统治者“玩物丧德”的可恨。一只小蟋蟀让人看透世态炎凉,个中滋味令人悲叹。

更有甚者,这种私欲膨胀的恶习如今还在上演,而且“斗蟋蟀赌博”之风愈演愈烈,成为乡村背景下可怕的人间劣迹。读到文章的第7节,人们弃蟋蟀的叮咛于不顾造成的恶果令人触目惊心。

作者对这种丑陋现象的批判是显而易见的。

四、游走的歌声唤醒生命的忧患,启人珍重

行文至第8节,作者笔锋一转,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在飘渺的夜色中蟋蟀轻柔鸣唱的画面,用“逍遥”一词写出了蟋蟀生命的自由与欢畅。“灵魂在歌唱”,这是秋虫在草木之秋里的尽情歌唱,是对时光的眷恋,是对岁月深情的告白,是一曲生命的赞歌。特别是“游走”一词,写出蟋蟀这种生命的自由舒适的跳跃,让它短暂人生充满了珍惜的情意和静享自由的味道。令人读来欣喜赞叹。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引用《诗经·唐风·蟋蟀》的句子,用《诗经》中忧思深远,相乐相警的主题来表达作者劝勉世人与自我勉励的情怀。正如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命是需要用“忧患意识”来提醒的,这样既是对时光流逝的珍惜,也是对多情人生的珍重。

听,秋虫在鸣叫。

文章的最后,作者直抒胸臆:“那么我情愿骑一头蟋蟀夜行,走过多情的人间。”这既照应了文题,又呼应了开头,表达了作者对蟋蟀带来的美好、宁静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倍觉时光飞逝的紧迫感以及对人生需要有“忧患意识”的深刻认同。

当然,这些都源于作者对大自然可爱生灵以及生活的尊重和热爱。

至此,一只小小的蟋蟀,“卑微”的乡村歌者,形象确实高大起来,非“一头”不可形容了。

“秉烛夜游,良有以也”,“骑一头蟋蟀夜行”,想一想,都是美事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