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试题(五套)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试题(五套)

2023-09-17 来源:乌哈旅游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试题(一)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③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44、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6、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二、心理学5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52、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53、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5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的基本特性:自觉的目的性、主

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5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58、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5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6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61、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6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6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6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6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6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6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69、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70、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71、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72、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7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74、思维的种类:(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75、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76、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77、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

78、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79、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又称心向。80、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81、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8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83、想象的种类:(1)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2)在空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

84、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逻辑性。(4)灵活性和敏捷性。(5)创造性。

8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86、记忆的分类:(1)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87、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88、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89、联想的种类与规律:接近性联想(空间、时间上的接近)、相似性联想(性质上相似)、对比律(性质上、特点上形成对比)、因果律(因果关系)。

90、良好的记忆品质有: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应用特性)。91、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92、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

93、高原现象: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

94、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95、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96、超常儿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

97、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的需要相联系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恐惧;情绪按强度的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98、克服内外困难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

99、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

多重趋避式冲突。

100、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对应:强、不均衡型为胆汁质;强、均衡、灵活型为多血质;强、均衡、不灵活型为粘液质;弱型为抑郁质。

101、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形成得早,表现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

10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其它标准还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标准、“未来新人类”标准。

103、心理咨询: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行为矫正法——华生;人本主义疗法——罗杰斯;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104、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自然、适度。三、新课程知识l、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

(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7、新课程的教学策略:(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8、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9、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10、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11、新课程在管理政策上:(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2)开辟“自下而上”的课程管理渠道。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辅助的课程管理方式。(3)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12、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13、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1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6、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7、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18、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19、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20、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l、教学活动设计要求:(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有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22、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主流的,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行为主义作为基础的。

23、研究性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24、研究性学习:问题为载体、探究为核心、综合为特征。

问答题:

1、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2)精深的专业知识。(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遗忘的规律与特点有哪些?

(1)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舆容易遗忘。

(2)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3)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4)消退说认为不经复习强化的内容,逐渐完全遗忘;干扰说认为主要由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引起遗忘。

(5)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4、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1)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5、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3)加强言语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6、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

7、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具体方法各是什么?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8、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是什么?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9、简述马斯洛的人格理论?(1)自我实现。(2)需要层次理论: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自尊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10、依据有关的学习动机理论,提出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些具体措施。

(1)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5)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11、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1)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2)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3)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

12、教学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1)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2)直视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13、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1)教学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2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3)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

(4)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14、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3)在练习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适应培养阶段的要求,正确使用语言;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15、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2)培养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3)培养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的能力;

(4)促进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品质。16、注意有哪些品质特征?它可以分为哪几类?

注意的品质特征有: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注意可分为: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17、良好的记忆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1)记忆的敏捷性。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2)记忆的持久性。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

(3)记忆的准确性。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4)记忆的准备性。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18.怎样帮助学生降低考试焦虑?

(1)考试焦虑是考试时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如果面临重要的考试,而学习者又不是十分有把握,往往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和担忧。

(2)考试焦虑有一个最佳值,处于这个值时,考试效果最好,过低或过高,都会使学习受到抑制,最常见的问题是过度考试焦虑。考试焦虑的矫正可通过以下方法。

①自信训练。让学生正确认识考试的重要性,摆正考试的位置,不要把考试看成是至高无上的东西。

②进行放松训练或系统聪敏等,放松训练有意念放松法和肌肉放松法。③考试焦虑还可用想像系统脱敏法降低。19、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20、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结构?

(1)必须具备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学,与家庭、社会配合等方面;

(2)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并善于结合姿态、表情、手势,使语言更具表现力;

(3)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善于组织和管理班集体,对学生和班级日常工作良好地组织管理方面;

(4)具备自我调控能力,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教师能及时分析调整,使工作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21、论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

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

①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找出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②善于创造条件使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逐步使这一因素成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力量;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自我教育,发扬优点,克服缺点。22.如何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来培养学习需要?(1)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2)由于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3)掌握评分的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4)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23.什么是注意?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对象的指向性与集中性。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

①要培养学生广泛而稳定的兴趣;

②要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培养“闹中求静”的本领;③要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④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良好注意品质。24.影响印象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1)自然特征:包括社会刻板现象和晕轮效应

(2)社会特征:人们能说明其在正式社会结构中明确位置的信息,确定其社会角色,然后再从他的社会角色来预言其行为,确定其对于我们的意义,确定我们行为的适当性。

(3)心理特征:我们是依据具有社会评价意义的人际关系特征和智力特征来对别人进行归类,并据此为自己的行为进行明确的方向。25.请阐述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发展特点,并谈谈如何对青少年进行人际交往教育?青少年的人际关系的发展:

①朋友关系在青少年生活中非常重要;

②在情感、行为、观点上与父母逐渐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也弱化了;

③在师生关系方面,他们开始评价教师的好坏,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教师。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的教育:

①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互相接纳,社会交换,维护自尊,情境控制。②人际关系的建立: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理解。③人际关系的维护:避免争论,勇于认错,学会批评。

l、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

(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

(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

(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

(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

(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调整字体:】

7、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8、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9、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10、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

11、新课程在管理政策上:

(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

(2)开辟“自下而上”的课程管理渠道。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辅助的课程管理方式。(3)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

12、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13、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1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6、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7、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18、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19、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20、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2l、教学活动设计要求:

(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有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22、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主流的,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行为主义作为基础的。

23、研究性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

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24、研究性学习:问题为载体、探究为核心、综合为特征。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试题(二)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3、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

4、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6、科举制度开始--隋唐7、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

8、\"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埃及教育9、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10、\"有教无类\"--孔子

1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12、\"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1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孔子14、\"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15、因材施教--孔子

16、\"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17、\"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18、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学记》19、\"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20、\"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

21、\"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22、\"师严然后道尊\"--《学记》23、\"君子之教,喻也\"--《学记》

24、\"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25、\"学不躐等\"--《学记》

26、教学相长--《学记》27、循序渐进--《学记》

28、助产术(或叫\"产婆术\")--苏格拉底(古希腊)29、《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30、《政治学》--亚里斯多德(古希腊)

31、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斯多德32、《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33、\"泛智教育\"--夸美纽斯34、《教育漫话》--洛克35、《爱弥尔》--卢梭(法国)

36、\"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康德(德国)37、\"白板说\"--洛克(英国)38、提倡绅士教育--洛克

39、\"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40、《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德国)41、《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美国)42、最早讲授教育学--康德

43、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赫尔巴特

44、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心理学基础上--赫尔巴特45、传统教育学代表--赫尔巴特46、现代教育代言人--杜威47、教育即生活--杜威48、\"在做中学\"--杜威49、儿童中心主义--杜威

50、当代《教育学》--凯洛夫(苏联)51、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52、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53、外铄论--荀子、华生

54、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

55、把\"课程\"一词用于教育科学、教育科学倡导者--斯宾塞(英国)56、\"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夸美纽斯

57、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赫尔巴特58、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凯洛夫59、率先明确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

60、\"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61、\"学而时习之\"--孔子62、\"温故而知新\"--孔子63、\"不陵节而施\"--《学记》

64、\"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学记》65、\"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66、\"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夸美纽斯

67、\"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来源)--朱熹68、最早从理论上阐述班级授课制--《大教学论》69、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北京京师同文馆

70、\"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马卡连柯(苏联)71、德育的认知模式--皮亚杰(瑞士)、科尔伯格(美国)72、德育的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英国)73、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

74、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埃拉斯莫斯

75、论证班级组织,奠定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夸美纽斯《大教学论》76、导生制--19世纪,英国

77、\"平行影响\"教育思想--马卡连柯78、目标管理--德鲁克(美国管理学家)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试题(三)

绪论

一、单选题

1.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是的出版。

A.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C.洛克的《教育漫话》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2.“人类教育心理学化”,这一观点是首先提出的。A.裴斯泰洛齐B.卢梭C.杜威D.赫尔巴特3.提出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的是

A.培根B.格斯纳C.洛克D.克伯屈4.“把一些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指的是A.卢梭的《爱弥儿》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D.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5.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A.《大学》B.《论语》C.《学记》D.《礼记》二、判断题(正确的用“√”,错误的用“×”)1.《论语》是孔子所写的有关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的著作。()

2.赫尔巴特在论述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时是以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3.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主张教育研究要“科学化”()三、材料分析题

“所谓现代教育学就是现代社会的教育学”。四、论述题

1.教育学经历了哪些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阶段的特点是什么?2.你认为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第一章现代教育的本质一、单选题

1.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第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A.教育的生物起源论B.教育的心理起源论C.教育的劳动起源论D.教育的生活起源论2.“君子忧道不忧贫”,故孔子把请学稼、学圃的樊迟视为“小人”。这反映了。

A.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B.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C.古代教育脱离生产劳动D.古代教育形式简单3.教育本质的“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本来具有双重性质。A.上层建筑和生产力B.上层建筑和为阶级斗争服务C.为阶级斗争服务和为发展经济服务D.为发展经济服务和为传递文化和促进人的发展服务4.教育起源于。A.人类早期的心理摹仿;B.人类的生产劳动;C.生物界老动物对幼小动物的照料D.本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5.在教育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是完全分离的。A.古代B.近代C.现代D.当代6.在有史以来的教育中,除以外,都具有阶级性的特征。A.三代教育B.近代教育C.现代教育D.原始教育7.对于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国外比较典型的三分法是把它分为三个阶

段。

A.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阶段B.萌芽阶段、独立阶段、科学阶段C.萌芽阶段、独立阶段、发展阶段D.形成阶段、独立阶段、理论深化阶段8.“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有关教育的论述见之于对后世影响极大的。A.《学记》B.《论语》C.《大学》D.《孟子》9.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思想家就提出了“什么是教育”的问题,针对雅典关心培养具有什么类型身心教养市民所发出的议论,进出“美德是否可教”的命题。

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苏格拉底D.昆体良10.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学著作是《》。A.学记B.论语C.教育漫话D.大教学论11.裴斯泰洛齐一生写了许多教育论著,其中最著名的是《》。A.大教学论B.爱弥尔C.教育漫话D.林哈德与葛笃德12.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标志性的事件是《》的出版。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C.教育漫话D.民主主义与教育13.作为专门术语,“范式”这一概念是由在《必要的张力》一书中最先提出的。A.杜威B.赫尔巴特C.库恩D.柏拉图二、多选题

1.教育的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A.利托尔诺B.孟禄C.沛西?能D.杜威2.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这一命题包括。A.对生活的理解B.生活与教育的关系C.生活教育的内涵和核心D.教育即生活

3.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创立的标志是。A.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B.形成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的教育概念与范畴及其体系C.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D.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E.出现了一些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4.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有。A.梅伊曼B.拉伊C.杜威D.克伯屈5.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A.梅伊曼B.拉伊C.杜威D.克伯屈6.古代教育的特点是。A.鲜明的阶级性B.鲜明的等级性C.教育脱离生产劳动D.教育形式简单

7.关于现代教育本质,我们可以作如下理解。

A.教育自身是一个动态的系统。B.不能采取孤立的就教育论教育的方法。C.教育概念不仅仅是描述性的,更是规范性和表达性的。D.教育是研究教育现象的科学。

8.美国教育学者索尔蒂斯认为定义的形态为。A.规定性定义B.描述性定义C..叙述性定义D.纲领性定义9.关于教育本质的探索的基本学说有。A.“上层建筑说”B.“生产力说”C.“社会实践说”D.“教育文化说”10.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是。A.生活与教育B.教育即生活C.对生活的理解D.生活教育的内涵和核心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教育的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孟禄。()

2.杜威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陶行知提出“教育即生活”理论。()3.教育的本质是生产力。()4.教育的本质是上层建筑。()

5.在原始教育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合二为一,人人必须劳动,因而人人受教育,但到了古代教育阶段,教育只是少数人才能享受的,所以古代教育不如原始教育。()

6.通过对生活世界中交往活动的探讨,胡塞尔确立起在哲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理论——交互主体论。()

7.教育本质的“上层建筑说”认为教育也是一种生产力。()

8.通过揭示教育内在的矛盾性质特征来说明教育的本质是“特殊范畴说”的观点。()

9.对教育进行事实描述的同时不能缺乏价值的追求。()

10.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上山下乡”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典型表现。()四、材料分析题

1.当非洲南部狮的数量还很多并容易加以观察的时候,人们已发现,非洲南部狮通过一种有意识的体操动作进行自我训练,把树桩当作猎物练习猛扑。一头狮子由于距离判断得不准致使一匹斑马逃脱,或者不能正确地跃到悬岩顶部,从那里轻易地扑向猎物,此后,这头狮子便多次重新开始仅仅是独自的练习。接着,在这头狮子练习时会有两头狮子突然来到,这头狮子先引着到来的两头狮子围着悬岩转,使后者了解困难所在;当两头狮子被领回起点时,这头狮子便跃向悬岩以结束其演习。目睹这种情景的本地人曾指出,在这种奇怪的情景的全过程中,狮子不断地吼叫,不断地“交谈”。多亏了这种自我教育,才使那些会从事技巧活动的动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更加能干。

这则故事说明动物界中的教育与人的教育其本质是一样的。请谈谈你的看法,并陈述理由。

2.古代印度的教育:

全社会分为僧侣祭司、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大种姓;只有第一、二种姓的人可以接受教育。《吠陀》是教育的主要内容,而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请结合材料,谈谈对古代教育的认识。五、论述题

1.近代教育的基本特征。2.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3.谈谈对现代教育本质的认识。

第二章现代教育目的一、单选题

1.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对整个教育活动起指导作用的是(A.教育内容B.教育方法C.教育目的D.教学组织形式2.教育方针的有关规定表述了国家的()。A.教育性质B.教育目的C.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D.培养目标3.以涂尔干为代表的教育目的观是()。A.个人本位B.指导性C.现代D.社会本位4.斯宾塞提出的教育目的是()。A.多元化B.个体本位C.完满生活D.社会本位

5.从教育法所规定的教育方针看,我国教育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是(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B.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教育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D.教育必须培养劳动者

6.我国教育目的建立的理论基础是()。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学说B.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学说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D.教育必须培养劳动者的学说

7.中国实施新教育最早称教育目的为()。A.教育宗旨B.培养目标C.教育指南D.教育方案

8.教育目的是三层次结构中,最低层次的是()。A.培养目标B.教学目标

)。

)C.课程目标D.课堂目标9.个人本位论强调教育目的应当注重()。A.社会需要B.人的需要C.人的情感D.人的个性

10.教育目的价值观的“客体论”转变所导致的是()。A.占有性个人主体B.共存的类主体C.交互主体性D.主体论二、多选题

1.按照价值取向,教育目的可以分为()。A.个人本位B.指导性C.指令性D.社会本位2.教育方针一般包括的内容有()。A.教育制度B.教育工作总任务C.培养人才总目标D.培养人才途径3.德国的新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代表人物有()。A.席勒B.裴斯泰洛齐C.康德D.赫尔巴特4.教育目的功能主要有()。A.激励B.指导C.评价D.指令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A.体现人类发展历史进程B.真正的结合点是科学技术C.在我国现阶段还受限制D.是我国的教育目的6.教育目的是()。A.教育行动的先导B.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的始终C.只在教育活动开始时发挥作用D.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的依据7.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所具备的客观经济条件是()。A.商品的计划性生产B.市场扩大的普遍性C.自由时间增多D.新产业不断兴起8.教育目的的限定必须要说明的因素有()。A.主体性因素B.价值倾向因素C.存在方式因素D.客体性因素9.教育目的具有的特点是()。A.强制性B.宏观性C.历史性D.理想性

10.教育目的的内容表述必须要说明的要素有()。A.定性B.定向C.定位D.定点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抽象规定,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现实体现。()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特殊,总与分的关系。()

3.我国教育应当有统一的教育目的,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在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上应该也是一致的。()

4.教育目的应该是一元化与多元化的统一。()5.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教育目的唯一依据。()6.现代教育目的应该体现人发展的多方面需求。()7.现代人的终极目标是全面发展的人。()8.全面发展教育与发展学生的个性是矛盾的。()

9.“占有性个人主体”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目的追求的一个方面。()10.教育目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实践方面。()四、论述题

1.试论述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2.试论述教育目的的内容构成。五、材料分析题

1.党的十六大报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教育方针、政策以及工作要求,为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六大报告关于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论述,对新世纪新阶段教育工作具有长期而深远的重要指导意义。对比教材里《教育法》中的我国教育方针的表述,十六大报告关于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论述有何重要意义?

2.一名初中学生向语文老师报告说,她新买的一本新华字典不见了,而她曾在这本新华字典的背面写了个“玉”字。老师问明了情况后,让这名学生先不要张扬,老师帮她找一找。这位老师来到教室说,前两天老师布置让每位同学都买一本字典,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字典拿出来让老师检查一下。检查中,老师发现一名学生的字典后面一页写了个“璧”字,而这显然是在原来的“玉”字上面改的。老师当时迟疑了一下,这名女生顿时满面通红。但老师并没有表现什么,而是继续检查其他学生的字典。后来老师了解到这名女生品德很好,但她家境贫寒,母亲抱病卧床。因为还要给母亲买药,一本11的字典对她来说是很难买得起的,而老师当时要求每个同学必须买一本字典。了解这些情况后,老师自己花钱买了一本字典,并在最后一页精心地摹下了一个“玉”字。然后,老师当着全班同学宣布说,某某同学的字典找到了,是其他班的同学捡到的。数年后,学生们毕业了,有一天这位老师受到一封信,里面夹着11元钱。信里,这名学生向老师承认了错误,并衷心地感谢老师对她的爱护。……

请用教育目的理论的有关知识,对这个材料进行分析。

第三章现代教育与人的发展一、选择题

1.现代化是以()的现代化为主体的社会整体性变迁。A.政治B.经济C.教育D.人

2.现代人与传统人的根本区别在于()。A.政治性B.文化性C.主体性D.群体性3.现代教育主要是通过()来实现。A.社会教育B.学校教育C.家庭教育D.自我教育4.第一次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是()。A.空想社会主义者B.马克思C.恩格斯D.列宁二、多选题

1.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方面来说明其“人的全面发展”学说。A.道德原则B.劳动能力C.社会关系D.全人类解放2.影响人的发展的可能性因素有()。A.生产力B.社会关系C.环境D.教育

3.学生的个性发展中,主要有()三种心理内化形式。A.道德内化B.知识内化C.智力内化D.语言内化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人的发展只是人的成长和才能在时间上变化的过程。2.教育的发展最终要服务和归结于人的发展。

3.人的现代化是在某一历史阶段出现的普遍的人类特性,因此其标准适用于各个国家。

4.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就是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

5.学生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独立个体和发展中的人。6.教育等于发展。三、材料分析题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有这样一句话,“像拉斐尔这样的个人是否能顺利地发展他的天才,这完全取决于需要,而这种需要又取决于分工以及由分工产生的

人们所受教育的条件。”

试根据所学理论分析这句话。

2.某小学的几位教师在办公室闲谈,甲教师说:“我们班的××这次数学考试又考了第一,真不愧是工程师的儿子。”乙教师说:“我班的××和上次一样,又没及格,没办法,父母都是小学文化。”甲教师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嘛,就是这个理儿。”试根据所学理论分析这段对话。四、论述题

1.素质教育为什么对人的现代化起着巨大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2.现代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有哪些作用?第四章现代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不定项选择题

1.我国教育投资存在的问题()

A.教育投资水平偏低B.教师工资偏低C.教育投资与教育事业发展不相适应D.教育投资接近世界平均发展水平

2.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主要是由()因素决定的A.政治B.经济C.文化D.人口

3.经济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制约表现在()

A.产业结构制约着教育专业结构B.劳动技术结构制约着教育类别结构和教育程度C.地区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的布局D.产业结构制约着教育的类别结构。4.教育具有()功能

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文化功能D.军事功能5.教育的政治功能表现在()

A.促进政治民主化B.加工政治信息C.决定教育领导权D.决定受教育者的权利

6.教育的文化功能表现在()

A.选择文化B.整理文化C.创新文化D.促进多元文化发展7.教育对科技的影响()

A.促进科学知识再生产B推动科学的体制化C.科学研究功能D.阻碍科学技术转化

8.校园文化包括()

A.物质文化B.精神文化C.制度文化D.教师文化9.现代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A.属性与本质B.相互制约C.相互促进D.二者具有共同性10.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A.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B.是具有历史继承性的社会实践活动C.有跟社会发展进程不相适应的一面D.教育总是具有阶级性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任何历史时期,教育都应先于经济而发展。()2.教育创新一定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3.教育能够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因此教育影响都是正面的。()4.社会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因此,教育机械地被生产力所制约。()5.学校教育就是文化教育。()

6.现代教育与文化是本质与属性关系。()7.在不同阶级中,教育具有“提升机”的作用。()8.教育是制造社会舆论的有力阵地。()9.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动力和源泉。()10.教育总是具有相对独立性。()三、材料分析题

材料1:马克思认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工人阶级的再生产,同时也包括技能的世代传授和积累。”材料2: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也称质量和素质,主要是指提高体力劳动者的智力水平,把一个非熟练的劳动力提高成为一个熟练劳动力。而体力劳动者的智力水平主要指其教育程度和生产技术水平,其中教育程度和教育水平又是主要的。上述材料蕴涵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材料1: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中应当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在融合中不失其相对独立,在对峙中体现超越。因此,不难看出,教育既可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樊篱,也可以成为社会发展的驱动器,归根结蒂要看教育的性质及其表现形式,但不管怎样,教育地位的合法性是显而易见的。

材料2:教育是促进学生成长的自觉实践,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说它独特,是因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另外一种活动像教育这样以明确的目的、精选的内容、系统的方法去培养人的,人才的成长有自身规律;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品德的提高、身心的健康必须遵从认识活动的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教育科学”作为一个学科群,就是探讨教育活动的内外规律性特征的。承认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就是把教育作为一项特殊的社会活动来看待,它有相对独立的“问题域”与观念系统,因此,必须遵循自身发展的规律。前几年关于市场经济与教育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就是要让经济规律来取代教育规律,让教育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自生自灭,持这种观点的人如果不是有预谋地残害教育,也是出于对教育的无知。

材料3:教师是一种职业,教师有自己的职业规范、职业知识技能、职业道德。他们依靠对学生知识、思想的影响,主导着社会的智力状况和思想走向,是一股特殊的不客忽视的力量;学生是社会上一种特殊的群层,并有着独特的文化;教育设施是标志教育存在状态的一类独特存在;教育活动是一类独特的社会实践活

动,它有自身运行的规律;学校中的课程虽来源于社会文化,但自有内在规律,并自成体系。

上述材料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四、论述题

1.试论“教育先行”

2.试运用教育学相关理论阐释“科教兴国”提出的战略意义。

第五章现代教育与生活一、单选题

1.教育原初的存在状态是_____。

A.生活式教育B.学校式教育C.科学式教育D.灌输式教育2.最早提出“生活世界”的人物是_____。A.哈贝马斯B.胡塞尔C.杜威D.海德格尔

3.生活世界是一切事物存在的背景,是“没有人能够任意支配的背景知识”。这句话是谁的观点。

A.哈贝马斯B.胡塞尔C.杜威D.海德格尔4.“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是_____。

A.科学世界源于生活世界B.科学世界独立于生活世界C.科学世界先于生活世界D.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同时产生5.“课题化”的教育是指_____。

A.生活世界的教育B.科学世界的教育C.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教育的总称D.一种基于“课题”解决的教育

6.以下哪个不是日常生活教育的特征_____。A.自发性B.异质性C.创造性D.自为性7.以下哪个不是非日常生活教育的特征_____。A.自发性B.同质性C.创造性D.自为性8.科学世界的教育是对生活世界_____的删除。A.系统性B.抽象性C.结构性D.琐碎性

9.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是______。A.追崇科学世界B.回归生活世界C.更多的科学世界,较少的生活世界D.都不是

10.现代教育主要缺乏______。

A.生活世界教育B.科学世界教育C.两者都缺乏D.知识教育二、多选题

1.通常情况下,教育由哪几种组成

A.生活世界的教育B.科学世界的教育C.知识教育D.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2.以下人物中,有谁提出过“生活世界”的概念

A.胡塞尔B.杜威C.阿普尔D.哈贝马斯3.生活世界的教育特点是

A.感性的B.自发的C.实然的D.组织性4.科学世界的教育的特点是

A.理性化B.结构化C.技术化D.课题化

5.现代教育的生活意义的失落表现在以下哪个方面

A.自我的迷失B.关系的异化C.理解的缺失D.情感的疏远6.教育与生活关系的历史考察中,有哪几种观点

A.教育即生活B.教育与生活若即若离C.教育非生活D.教育即成长7.日常生活教育的特征主要有

A.传统性B.自发性C.异质性D.自为性8.非日常生活教育的特征主要有

A.创造性B.自发性C.同质性D.自为性9.现代教育的多重疏离只要体现为

A.现代教育与自然的疏离B.现代教育与人的疏离C.现代教育与社会的疏离D.现代教育与自我的疏离

10.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涵义是

A.由过于注重“科学世界”转向更多地关照“生活世界”B.在“生活世界”中认识“科学世界”C.只要求“生活世界”,不关心“科学世界”D.“科学世界”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三、辨析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生活世界是一个非课题性的世界,是一个自然存在的、不言自明的世界。()2.科学世界是一个由抽象的概念、逻辑性的程序、客观的话语的世界。()3.回归“生活世界”就是意味着抛弃“科学世界”。()

4.生活世界的教育的特点是感性的、自发的,并充满逻辑的。()5.科学世界的教育的理性化的教育。()

6.现代教育重视“科学世界”的教育,而往往忽视“生活世界”的教育。()7.日常生活的教育是一种自为的教育。()8.非日常生活的教育是一种自发的教育。()

9.科学世界的教育是对生活世界的系统化、抽象化和结构化。()10.科学世界起源于生活世界。()四、材料分析题1.“科学因人的生活需要而登上教育的舞台,并获得发展,甚至使传统的人文学科教育都失去了往昔的辉煌。但科学教育自产生之日起也潜隐着遗忘生活世界的可能性。这既有科学自身的局限,也有科学教育的不当。瓦托夫斯基曾指出过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分离和对立。他说,科学与常识、科学活动与人类基本活动、科学理解和平常理解的连续性被打破了。胡塞尔认为科学对生活世界的客观性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远离生活世界的过程。科学世界一旦诞生获得了自身的独立性,

就隐含着对生活世界这一母体遗忘的可能。胡塞尔说:“自伽利略起,理念化了的自然就不知不觉地取代了前科学的直观的自然。”在胡塞尔看来,伽利略及其后继者以理念世界代替了人的生活世界。所以当他说,伽利略既是发现的天才,又是掩盖的天才时,就道出了生活世界被遗忘的现实。针对科学丧失生活世界的意义危机,胡塞尔提出要把原初的直观的生活世界提到首位的观点。应该说胡塞尔的观点对科学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有启示的。??????”

摘引自集美大学刘德华的《科学教育对学生个体生活世界的超越与回

归》(河南教育科研网)

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生活世界的教育与科学世界的教育的关系。2.沈从文在自传中说:“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与水不能分离”(他经常偷偷下河洗澡)、“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我自己去找寻解答。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有时就有点发愁。就为的是白日里太野,各处去看,各处去听,还各处去嗅闻,死蛇的气味,腐草的气味,屠户身上的气味……”、“若把一本好书同这种好地方尽我拣选一种,直到如今,我还觉得不必要看这本弄虚作假千篇一律用文字写成的小书,却应当去读那本色香具备、内容充实、用人事写成的大书”、摘引自《沈从文散文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尽管沈从文所受的教育跟当今的教育大不相同,但其中所蕴涵的道理仍然富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应用教育与生活的理论试做分析。五、论述题

1.论述生活世界的教育的主要特征2.论述科学世界的教育的主要特征

第六章现代教师与学生一、单选题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反映了教师职业的()。A.创造性B.示范性C.公共性D.模糊性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教师的工作具有()的特点。

A.教育性B.长期性C.示范性D.创造性

3.我国的《教师资格条例》颁布于()。A.1986年B.1994年C.1995年D.1999年

4.最早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是()A.美国B.英国C.法国D.德国5.“内发论”学生观的代表是()A.柏拉图B.卢梭C.赫尔巴特D.杜威6.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这一命题中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

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关系B.学生主体教师客体的关系

C.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D.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7.以下哪种观点不符合“主体教育观”的内涵()A.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中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B.只有学生才是教育中的主体,所以必须提升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C.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师生交往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D.教育只有回归生活世界,才在社会中具有主体地位8.认为“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这是课程实施的()A.忠实取向B.相互适应取向C.主体取向D.课程创生取向

9.在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是作为()存在的。A.先知者B.管理者C.促进者D.指导者10.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A.课外活动B.课堂C.游戏D.提问二、多选题

1.美国霍姆斯小组发表的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报告有()。A.《明天的教师》B.《明日之学校》C.《明日之教育学院》D.《教师专业标准大纲》

2.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学者弗朗西斯?富勒将教师的专业成长划分为以下()。

A.教学前关注阶段B.早期生存关注阶段C.教学关注阶段D.关注学生阶段3.“外塑论”学生观的代表有()。A.洛克B.赫尔巴特C.斯宾塞D.卢梭

4.行动研究的倡导者有()。A.勒温B.斯腾豪斯C.埃利奥特D.凯米斯

5.美国学者伯顿认为教师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A.求生存阶段B.调整阶段C.专家生涯阶段D.成熟阶段6.现阶段教师进行校本培训的主要形式有()。A.教学研讨B.案例分析C.专题讲座D.经验交流7.现代学生的基本特点()。A.主体性B.发展性C.完整性D.个性化

8.教师在教学中作为促进者的角色的特性()

A.积极地旁观B.给学生心理支持C.知识传授D.帮助学生培养自律能力9.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能力()。A.加工和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B.自我调控能力C.教学实验与研究能力D.教学直觉与想象能力10.历史上曾经提出学生是完整性的人的教育家有()。A.苏格拉底B.西塞罗C.亚里士多德D.马克思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我国目前的教师职业正处于追求专业化阶段。()

2.世界上正式的教师评价制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3.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自我教育的客体。()

4.学生的兴趣、好恶、意志以及其它个性品质等因素实际上是指非智力因素。()

5.英国的表现管理是国外的一种发展性教师评价模式。()6.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7.在美国所有州于1901年均实施了教师资格制度。()

8.司德菲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教师生涯的人文发展模式,他将教师的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

9.校本培训作为“教师在职培训的新概念与新策略”,于20世纪70年代最先在我国产生。()

10.美国霍姆斯小组在一篇报告中最先提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四、分析题

1.一位青年教师讲秦牧的《土地》一文时,对其中精彩段落动情地高声朗诵。教师:“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的地方,收起缰绳,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话音刚落,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野马怎么会有缰绳?”教师毫无准备,不耐烦地说:“你总钻些牛角尖,学习成绩会好吗?”学生脸胀得通红,自尊心受到打击,欲言又止。

请运用学过的课程与教学原理来分析该教师的行为是否妥当?并为他设计处理办法?

2.某学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认为地理教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类,而且全校地球仪只有六个,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距离较大,课程资源缺乏,课程开发困难较大。请联系我国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并运用有关教师角色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理论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析?五、论述题

1.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存问题以及现实途径?

2.我国当前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以及可能途径?第七章现代课程一、单选题1.“文化课程概念”的提出者是:()A.布鲁纳B.胡塞尔C.杰特D.惠勒2.科学教育与人本主义走向融合的一个重要标志是:()A.学会生存B.学会关心C.学会学习D.学会做事3.回归生活世界的课堂生态观的本质:()A.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有机统一;B.强调与自然界融为一体自然即课程;C.强调同社会融为一体生活即课程;D.强调向自我开放自我即课程

4.课程实际的目标模式最初源于:()A.泰勒的目标模式B.惠勒的过程模式C.塔巴模式D.博比特的“活动分析法”

5.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即:()

A.者“忠实”地落实课程设计者的意图;B.者忠于自己的教育观念来实施课程;C.者以社会目标为依据来实施课程;D.者以教参为依据来实施课程

6.第一次明确提出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的人是:()A.布鲁纳B.阿特金C.斯腾豪斯D.斯基尔贝克7.课程设计的取向即:()

A.课程设计的方向B.课程设计的标准C.课程设计的模式D.制约课程设计活动的价值准则

8.课程政策关注的核心问题是:()

A.课程设计B.课程实施C.课程权力的分配和再分配D.课程管理体制9.《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宣言》以______为中心内容:()A.终身学习B.全民教育C.和平文化D.人文文化10.过程模式的思想最初可以追溯到______:()A.皮压杰B.布鲁纳C.斯腾豪斯D.卢梭二、多选题

1.自然设计模式的要素有:()A.目的B.立场C.慎思D.设计

2.要探讨课程的本质问题,需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A.课程从本质上讲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B.课程是系统知识、经验体系的计划,还是一种目标体系C.课程是预设的还是结论性的D.课程是有意的、客观的,还是无意的、主观理解的

3.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有:()

A.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观B.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C.回归生活的课堂生态观D.均衡化的课程设计观E、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F、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

4.课程目标一般包括:()A.认知类B.技能类C.情感类D.价值类E.应用类5.课程要素一般包括:()A.目的B.教材C.教与学的方法D.教学评估E.内容6.生态主义课程的表现形式有:()A.多元文化教育课程B.生态政治课程观C.国际理解教育D.开发教育E.后现代课程观

7.泰勒认为课程资源的类型有:()A.目标资源B.素材性资源C.教学活动资源D.组织教学活动资源E.制定评估方案的资源

8.现代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有:()

A.共享策略B.需求导向策略C.增强特性策略D.因地制宜策略E.全员参与策略

9.现代课程实施的取向有:()A.忠实取向B.创生取向C.相互调适取向D.缔造取向10.兰德变革模式的阶段有:()A.启动B.实施C.合并D.评价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课程的价值是作为主体的社会和课程与作为客体的学生之间需要关系的反映。()

2.美国20世纪80年代掀起了“回归基础”的教育运动。()

3.科学主义是科学文化发挥到极致的表现,它的核心是“科学崇拜”和“工具理性”。()

4.人本主义认为只有人的非理性因素,诸如人的情感、意志等,才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质,而理性和科学不过是意志的工具。()

5.科学人文性就是将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结合成一个整体。()6.自我即课程,意味着以我为中心设计课程,关注自我的知识和文化。()7.课程设计主要是一个理论研究过程,以理念来统领实践。()

8.课程结构主要是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与配合,它涉及课程的基本学习范畴的确定。()

9.在从事课程设计时,教师是最主要的资源开发主体,学生应该服从并顺应教师资源开发的要求。()

10.建国以来,我国的课程改革主要是采取的自上而下的策略。()四、材料分析题

1.某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认为地理教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类,而且全校地球仪只有六个,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距离较大,课程资源缺乏,课程开发困难较大。

请用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管理等有关理论分析这一案例。

2.某人认为,课程设计是专家学者的事,教师和学生只是课程的实施者,教师的任务就是如何将课程内容有效地传达给学生,学生的职责就是如何运用有效的办法学会课程的内容。

请结合课程设计的知识、课程实施的有关理论分析这一案例。五、论述题

1.试论述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

2.试论述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及新的发展特点。

第八章现代教学一、单选题1.的出版标志着现代教学的初步形成。

A.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B.夸美纽斯《大教学论》C.洛克《教育漫话》D.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2.《大教学论》一书中,夸美纽斯提出新的教学制度是。A.班级授课制B.个别教学C.小组教学D.合作学习3.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可分为、联合、系统和方法四阶段。A.分析B.综合C.明了D.统合4.教学过程是实现现代教学目的、及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

A.任务B.内容C.方法D.策略

5.现代教学需要构建平等、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以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

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性B.交互主体性C.学生主体性D.教师主体性

6.教学活动既要有动力来发动和维持,又要有一定的程序、方法、来具体操作。A.形式B.策略C.模式D.内容7.在教学活动中制定实施方案的过程是。A.教学原则B.教学策略C.教学设计D.教学模式8、设计教学评价时应遵循全面、客观、公正、的基本准则。A.平等B.民主C..合理D.及时9.先行组织的设计是针对教授内容之间的联系,起着教学的作用。A.辅导B.定向C.目标D.方式10.教学管理是指对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多因素组织、规划、和控制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处理好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关系,以提高教学质量。

A.设计B.协调C.评价D.反馈二、多选题

1.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一书中提出的教学方法有()。A.叙述教学法B.分析教学法C.综合教学法D.直观教学法

2.狭义的教学特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一切学习活动。其中,教师有目的地进行教,以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形成(),使其获得发展。A.技能B.情感C.态度D.能力

3.现代教学中的教与学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一种()交往关系,是一种基于“对话”基础上的教学活动。

A.合作的B.动态的C.平等的D.民主的4.教学动力的主要特征是()。

A.方向性B.转化性C.强度性D.多样性5.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是()。A.指导性B.系统性C.操作性D.预演性6.现代教学策略具有的特点是()。A.指向性B.灵活性C.多样性D.创造性7.教学目标一般分为()。

A.认知领域B.心理动作领域C.情感态度领域D.人际交往领域

8.教学监控策略是指为了保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积极主动的()、控制和调节嗦采用的教学谋略或措施。A.计划B.检查C.评价D.反馈

9.师生互动策略指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的诸多教学策略的统称,主要有()。A.规范约束策略B.营造和谐课堂气氛的策略C.多向交往与合作学习策略D.行为矫正策略10.教学活动中,反悔方式一般分为()。

A.现场言语反馈B.专家反馈C.摄像反馈D.测验反馈三、辨析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主要是从目的和内容、方法和原则、形成和制度三个方面系统阐述其教学理论与思想。()

2.从狭义上讲,教学是指教育者指导学习者所进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

3.从教学的存在形态上看,教学是以交往为一般形态存在的,所以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般交往形式。()

4.现代教学所倡导的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温故知新等教学原则都是对传统教学原则的继承和发展。()

5.杜威从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出发,认为教学过程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过程。()

6.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教学活动处于主体地位,而

学生处于客体地位。()

7.教学动力来源与教学主体自身、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学本身和社会系统。()

8.史密斯和瑞根把教学设计模式划分为分析、策略、实施和评价阶段。()9.教学评价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我们只需在教学完结的时候进行评价。()10、教学策略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原则,综合教学过程的诸要素,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式方法。()四、材料分析题

1.现代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之间以交流、对话、合作为基础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

2.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五、论述题

1.试论现代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基本关系。2.试析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3.试论现代教学过程的主要教学策略。

第九章现代德育一、选择题

1.现代德育建立的基础是()。A.农业经济B.现代信息社会C.现代工业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2.现代德育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人本化、民主化、科学化B.现代德育与现代社会的结合C.国际化和民族化趋势日益明显D终身化和全民化3.关于原始社会德育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德育的内容及其简单B.德育的方式是和劳动、生活相结合C.德育是平等的D.德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4.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品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的()。A.交往的发展B.个性的发展C.思维的发展D.情感的发展5.提出观察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皮亚杰B.杜威C.班杜拉D.柯尔伯格6.德育应“服从最强烈的人性冲动”,对这句话的启示应:

A.德育不能背离教育者的道德认知规律B.德育应重视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C.舍弃情感,仅靠理推理而来的道德是毫无意义的。D.德育应寓于情感教育之中7.德育活动的基本环节包括()。A.德育任务的制定B.德育内容的确立

C.德育模式和德育方法的选择D.德育途径的实施8.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最高级的教育技巧和艺术。”这段话强调德育的过程具有以下哪种特点()。

A.德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具有塑造性和能动性B.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活动与交往的过程,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很强的实践性

D.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即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它具有侧重性和同时性

9.下列那种德育模式主张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引导他们对现实生活中所看到、发现的现实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和评价,自己做出价值选择。()A.体谅模式B.价值澄清模式C.社会行动模式D.榜样学习模式10.说服教育法的方式主要有()。A.灌输B.疏导C.模仿D.奖惩11.德育方法是()

A.教师德育工作方式的总和B教师德育工作方式的总和C.教师德育手段的总称D.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1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知识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B.榜样教育法C.陶冶教育法D.品德评价法13.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的代表人物是()。A.杜威B.马卡连柯C.班杜拉D.柯尔伯格14.德育过程的基础是()。A.提高品德认识B.陶冶品德情感C.激发品德发展的动机D.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

15.学生在教育者的帮助下,主动地进行自觉学习、自我反思、自我锻炼、自我监控等来提升自己修养的德育方法是()。A.说理教育法B.榜样教育法C.陶冶教育法D.自我修养法16.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强调是以下哪种方法的重要性。()A.说理教育法B.榜样教育法C.陶冶教育法D.自我修养法17.教育者自觉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和组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学生潜移默

化地在思想、道德、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感染、熏陶和陶冶的德育方法是()。A.说理教育法B.榜样教育法C.陶冶教育法D.自我修养法

18.成长记录袋法是属于下列哪种德育方法。()A.说理教育法B.品德评价法C.陶冶教育法D.自我修养法

19.纽曼认为公民社会行动模式的过程包括()。A.制定政策目标B.争取目标支持工作C.解决心理哲学难题D.让学生掌握理论

20.体谅模式形成于20世纪的70年代的英国,后来广泛流行于北美各国。代表人物为()

A.彼得?麦克菲尔B.路易?拉斯思C.弗雷德?纽曼D.科尔伯格二、辨析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德育这个概念是个历史的范畴,它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逐步发展并逐步完善起来。()

2.德育是阶级社会才有的教育。()3.德育要以灌输为依托,知、情、行的教育道应植根于道德知识灌输之中。()4心理健康教育不属于德育的内容。()

5.社会的道德规范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基础的矛盾构成了学生品德发展的动力。()

6.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

7.学校德育的任务、内容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

8.生活德育模式强调通过学生主体参与,来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主动积极的道德素质与能力,即道德上的自律能力或道德上的自律素质。()9.陶冶教育方式主要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文艺熏陶三种。()10.“榜样”模仿是学生进行自我修养的基础。()三、论述题

1.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过程?2.联系实际,如何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

3.试述我国当前德育的基本任务包括哪些方面?四、材料分析题材料分析题1材料1:

在虹桥小学,三(1)班班主任王老师对学生张明近期的表现感到不安。为了了解张明在家中的情况,王老师主动到张明家家访。在同张明父亲交流情况时引用了一句古语:\"养不教,父之过\",偏偏张明的父亲也比较较真,便对王老师说:\"王老师,您这话欠妥。'养不教,父之过'意思是说孩子是我生养的,我不送他到

学校接受教育,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那是我的过错。现在,我把孩子送学校接受教育,你们教不好,这应是老师的过错,怎么能说是我们做家长的过错呢?\"结果,双方未能在教育张明的问题上达成共识。

问题:王老师和家长的说法正确吗?试用合力教育理论加以分析说明,并联系实际谈谈应该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材料分析题2

材料2:摘自董德中《四国道德教育管窥》,河南日报,2004年7月23日。韩国人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养成教育,强调“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通过设置“道德训练教室”,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训练。仅礼节教育方面就具体包括:1.个人生活礼节,如坐、立、走的姿势,与人谈话时的语调、眼神及面部表情,接递物品时的举止;2.家庭生活礼节,如对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亲戚邻里的礼节;3.学校生活礼节,如对老师、前辈、同窗的礼节,上学、放学时的见面礼、告别礼;4.社会生活的礼节,如在社会交往中的鞠躬礼、举手礼、注目礼、对拜礼以及各种称谓;5.国家生活礼节,如国旗、国歌的礼节等。谈谈阅读这段材料之后,你认为对我国如何抓好中小学生的道德行为的教育有哪些启示?

第十章现代教育评价一、单选题

1.从教育评价的功能上区分,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可分为A.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B.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C.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D.正确评价与错误评价2.“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A.相对评价B.绝对评价C.定性评价D.定量评价

3.有“现代教育评价之父”之称的是A.杜威B.桑达斯C.泰勒D.布鲁姆4.现代教育评价的主要功能是A.智力测验B.分等排序C.选拔人才D.调节改善

5.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是按评价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划分的

A.评价的对象B.评价的功能C.评价的价值标准D.评价的运用方式6.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是一种A.表现性评价方法B.形成性评价方法C.定性评价方法D.相对评价方法

7.测验结果的可靠性或一致性的程度,是指测验的A.效度B.信度C.区分度D.难度8.诊断性评价往往在教育活动的

A.过程中进行B.开始前进行C.结束后进行D.各阶段中进行

9.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A.知识、技能和方法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C.知识、技能和情感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0.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A.学科学习目标B.一般性发展目标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D.情感目标

二、多选题

1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改变课程功能B.调整课程结构C.精选课程内容D.改进教学方式

12.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A.档案袋评定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C.表现展示评定D.成就测验13.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C.多方位研究时期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

14.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

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

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三、辨析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考试和教育测验是一回事。()2.教育评价的实施方法就是考试。()

3.教育评价的主要功能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排序分等。()4.教育评价主要是在教育过程的终结阶段进行。()5.新课程目标取向及精神内核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6.课程标准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和最高要求。()7.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教育。()

8.教育测验是一种以追求考察教育效果客观性为目标的活动。()四、材料分析题

新课程推进中的教育评价及其案例

1.你用你心爱的小手工作品表达了对数学和老师的热爱。谢谢你!你的语言清晰、简洁。你的剪贴拼图做得那么漂亮,可以看出你对图形的理解很深,操作能力很强。计算的正确率也很高。你能认真和勇敢地克服暂时的困难,重新找回自信,祝贺你,亲爱的小女孩,这比100分更值得骄傲!

你经常看书,表演课文时也非常出色。认字表上330个字全会认,查字

表上186个字会认182上,很不错。你的字写得越来越漂亮。阅读课上,你回答问题正确流利,并能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你讲的故事很吸引人。这是一位教师给学生的评语,你以为他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评价观念?

2.语文课上,同学们正在热烈地讨论着,大家都在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这时,刘佳欣站起来说:“我有一个记‘全’的好办法。”停了停之后,她接着说:“以前,我们记‘金’字时,有的同学用猜字谜的方法来记的,我记得是‘一个人,她姓王,腰里别着两块糖’,这回我还用这个字谜来记,只是把它稍稍改一下。‘一个人,他姓王,腰里丢了两块糖’。”听了她的介绍,同学们好像恍然大悟。这时,我并没有对刘佳欣的发言做评判,而是转过头来说:“刘佳欣这个方法好吗?”同学们纷纷点头。“那么好在哪里呢?请你来评价一下。”这时,田宇站起来说:“刘佳欣用上个学期学习‘金’字的方法来记这学期的字从这儿看出她以前学习就很认真,记得也很牢。”郑中一接着说:“我觉得她的方法很巧妙,而且很有效,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字。”“还有,还有,”邓聪接着说“我觉得刘佳欣很会动脑筋,我就想不出这样的方法。”听了同学们的评价,我满意地点了点头,说:“同学们说得很好,让我们用掌声对刘佳欣这种富有创意的想法表示鼓励。”顿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教学继续进行着,在后面地讨论中,大家更加积极。在记“先”字时,有几位同学用了不同的方法,有的同学说:“我可以用去偏旁的方法来记。‘洗’字去掉‘氵’就是‘先’。”有的同学说:“我可以用换偏旁的方法来记,把‘告’字下面换成‘儿’就是‘先’。”

接着,有的同学用“元”字加“丿”和“丨”(加笔画)的方法记。还有的同学把“牛”字的“丨”变短再加“儿”的方法记住了“先”。在大家说完这些识记的方法之后,我及时给予了肯定,“这些同学都能积极开动脑筋,想出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识记生字。”这时,我觉得还不够,于是我又说“请同学们说说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好?”这时,有的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第一种方法最好,因为这种方法最简单,也很方便。”有的学生说:“用‘告’自己也挺好的。”还有的学生说:“第三种和第四种方法虽然也能记住,但是不是太好记。”听到同学们的这些评价,我感到比较满意。

这是一节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叙述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在其中你能感悟到评价方式的特点吗?五、论述题

1.评析相对评价法、绝对评价法和个体差异评价法的优缺点。2.试述发展性评价的内涵是什么?

3.根据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你对教育评价模式的构建有哪些体会与认识?第十一章现代教育制度和管理一、单选题

1.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是下列哪一个学制?

A.“壬戌学制”B.“壬子癸丑学制”C.“癸卯学制”D.壬寅学制2.下列哪一个学制,把女子教育列入学制,并取消了读经课和忠君尊孔的内容?A.“癸卯学制”B.“壬子癸丑学制”C.“壬戌学制”D.“壬寅学制”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哪一年颁布的?

A.1985年B.1986年C.1995年D.1997年

4.现代教育制度最早诞生于?

A.我国唐代B.美国C.日本D.西欧

5.现代教育制度诞生是以下列哪种教育制度的出现为标志?

A.教会教育制度B.行会教育制度C.国家教育制度D.中等教育制度二、多选题

1.义务教育中的“义务”是指哪些义务?

A.就学义务B.设置义务C.保障义务D.避止义务

2.义务教育具有哪些特点?

A.强制性B.普及性C.免费性D.普通性

3.历史上,学校教育制度呈现出哪几种形态?A.双轨制B.单轨制C.综合制D.分支型学制4.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终身教育并非一种全新的教育B.终身教育不是一种实体的存在

C.终身教育持一种民主的教育观D.终身教育持一种大教育观5.下列哪些是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缺点?

A.开放性B.过分制度化C.霸权性D.一次性二、辨析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普职之争的实质是现代中等教育中的教育分流问题。它不同于文实之争,文实之争涉及的是教育平等问题。()

2.目前,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趋势是由相互独立的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向综合中学发展。

3.终身教育不是一种实体的存在,它不过是某种意念。()

4.西欧最初普及义务教育主要是国家基于民主要求而给每一个儿童提供了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

5.大学是研究高等学问的专门机构,主要从事教育和研究,因此大学并不直接为经济服务。

6.强制性是义务教育的最基本的特点。()

7.我国唐代已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制度。()8.终身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制度。()

9.近代欧洲出现的双轨学制中,上延型系统主要是为升大学做准备的。()10.国外的校本管理和我国的校长负责制一样,都是为了明确校长在学校中的权力和地位的。()四、材料分析题

1.“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学校就是工厂。原始产品(儿童)被造成成品以满足各种生活需要。20世纪的文明对产品制造的规格提出了要求,根据规格的规定来塑造学生是学校的职责。”

试用所学过的教育学知识对这段话做出分析。2.请阅读以下材料:

1984年4月,美国“全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在提交白官发表的题为“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中指出,为了寻找教育问题的答案,必须致力于终身教育,开创一个以学习化社会为目标的教改起动。]991年4月18日布什总统发布的《美国2010年计划》的教育战略中又进一步强调,学习是终身的事业,要求全体美国人终身学习知识和技能,一辈子当学生,并号召开展一场把美国改造成“学生之国”的运动。

美国的这一改革方向体现了当代教育学在哪些方面的发展?五、论述题

1.校本管理的理念及其对我国教育管理的启示

2.面对学习化社会的到来,现行学校教育制度存在哪些局限?其改革方向是什么?

第十二章现代教育研究与方法一、单选题

1.教育研究人员利用应用研究的結果,透过实际教育行动解決实际教育问题是属于哪一类型的研究?

A.基础研究B.量的研究C.行动研究D.质的研究2.有关人种志研究的敘述何者为非?A.在研究設計上采用个案研究设計B.在自然情境中探讨人类行为C.資料分析采三角互证法并做交叉比較D.研究結果具代表性3.对于行动研究的描述,何者为非?

A.行动研究可使教育理论与实际相結合

B.行动研究中“问题”的性质和范围应为教育工作者能力可解決者C.行动研究的結果具有普遍性

D.行动研究中的研究者须具有共同的教育典范

4.量的研究遵循的基本研究范式是

A.逻辑—演绎的研究范式B.自然类比范式C.逻辑—实证研究范式D.人文理解研究范式5.叙事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是:

A.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结合B.人文主义C.科学主义D.以上皆不是6.质的研究强调研究的

A.科学性B.自然性C.精确的量化结果D.人为控制

二、多选题

1.教育研究是事理研究,它包含两大类型的研究:A.理论研究B.应用研究C.叙事研究D.人种志研究2.现代教育研究的主要特点:A.研究范式的整合性B.研究关系的互动性C.研究方法的多样性D.研究过程的动态性

3.依据教育研究的性质或使用的手段的不同,现代教育研究可分为:A.量的研究B.应用研究C.质的研究D.基础研究4.质的研究的特点:A.自然性B.解释性理解C.归纳方法D.复杂性

5.教育人种学研究遵循的是“现象—解释”的研究范式,具有如下一些特征:A.对现象进行仔细描述B.实地研究C.应用演绎法D.量化分析6.在人种学研究中,研究者应遵循的原则是:A.避免先入为主B.接受对现象的不同理解C.臆想理论D.现实被整体看待

7.叙事研究中研究者获取现场文本的主要途径有:A.经验故事B.现场观察C.访谈D.自传或传记二、辨析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教育研究仅是对事实的研究,不涉及对价值的研究。()

2.现代教育研究的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是人—物关系或我—他关系,他们之间是无法沟通和交互作用的。()3.质的研究是通过收集资料和证据来评估或验证在研究之前预想的假设或理论。()

4.叙事研究的研究成果——研究文本就是现场文本,即仅表述现场经验。()5.在行动研究中,教师是研究教育实际问题的“局内人”。()6.叙事研究以研究教育理论为主。()

7.建构主义者看来,所有的社会科学研究都是一种“参与式观察”,真正意义上的“局外人”是不存在的。()

8.在人种学研究中,研究者应避免对现象的不同理解。()9.叙事研究仅仅是讲故事和写故事。()

10.行动研究主要在追求普遍的知识与原理原则。()三、案例分析题

1.某老师发现他班上的一名学生在校外对父亲的态度十分恶劣,全然不同于平时在学校里那副胆小怕事的样子。为什么该学生在学校与在校外的表现差异会如此之大呢?经了解知道该生在幼儿园时曾因与一小朋友发生争执,而被老师惩罚关在厕所达两小时之久,这之后性情开始发生变化。这位老师猜想:可能是幼年这段不正常的经历深深地刺激了她,导致现在她对学校和老师心怀恐惧。她爱在

家里发脾气,也许跟她在学校里过得不愉快有关。

为了要改变这种状况,这位老师认为关键是老师要体贴她、关心她、信任她,让她真正感受到师爱。因此,这位教师打算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一步步消除她对教师的成见,对学校生活的恐惧。第一步是设法使该生相信老师,在老师面前抬起头来;然后设法使她在该教师任教的英语课上主动开口进行对话练习,在课堂上轻松起来;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她体会其他老师的关爱和信任,在学校里轻松快乐地学习。

这之后这位教师寻找各种机会运用辅导性谈话、英语对话练习、教育性对话等措施逐步实施他的计划,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努力,该生同以往大不一样。事后这位教师认识到在辅导、教育和转变该生的这一工作中,之所以取得如此成效首先得益于对学生的行为问题的归因分析,其次得益于事先经过设计。不过,这位教师也感到有一些遗憾,即对该生进行的一次教育性谈话效果不明显,她在关心和体贴父母方面似乎没有实质性的进步。为此,这位教师准备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如让学生写《爸爸妈妈的一天》的观察日记或让家长与学生“交换角色”进行换位思考等,以进一步疏导该生。问题:(1)该案例采用了什么研究方法?

(2)试分析该研究的基本过程。

2.有研究者欲探讨山村小学教师心理需要和影响山村小学青年教师需要的相关因素,以及如何满足他们的需要等问题,确立了永嘉县北山乡北岙小学的李老师作为研究对象。从2002年6月起至该年11月中旬在不同的场合如李老师办公室、家里等工作或生活的地方以及回城的路途中,采取了结构性访谈、非正式交谈、现场笔记、实物收集、口述历史等五种方法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面临收集到的大量原始资料,研究者综合运用了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的方法。在类属分析时借鉴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把山村小学青年教师的需要也分成五个层次。然后把相关资料归入相应的层次里。与此同时,结合情境分析——山村小学青年教师每个层次需要下面,穿插一些访谈片段、观察事件、日记书信、采访札记等,让这些故事性、情景性的描述对该层次需要加以展示和说明。问题:试问该研究者关于山村小学教师需要的研究主要运用了何种研究,试述这种研究的含义及特点。四、论述题

1.试述现代教育研究性质及主要特征。2.试比较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不同之处。

3.教育人种学研究区别于其他研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参考答案绪论

一、单选题

1.D2.A3.C4.B5.C二、判断题

1.×2.√3.√三、材料分析题要点:现代教育学这一说法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时间概念即是现代时期的教育学,所注重的是教育与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之间的关系。二是价值概念,将教育学理解为“现代教育”之学,也就是指教育学本身所体现出来的现代性,如理论基础的多元化,理论系统化和多元化,元教育理论的产生等等。四、论述题

1、要点:前教育学阶段,特点: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对教育的论述散见在其他著作当中。独立教育学形成阶段,特点:教育学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成立了教育学的研究机构;教育学家和教育学论著的大量出现;形成了独特的教育学话语体系。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不同教育学派的涌现;教育学研究范式的丰富。2、要点:任何一门学科都应该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现代教育问题(可展开论述,只要言之有利,鼓励观点创新)。第一章现代教育的本质一、单项选择题

1、A2、C3、A4、A5、A6、D7、B8、B9、C10、D11、D12、A13、C二、多项选择题

1、AC2、ABC3、ABCDE4、AB5、CD6、ABCD7、ABC8、ABD9、ABCD10、ACD三、判断题

1、√2、×3、×4、×5、×6、√7、×8、√9、√10、×四、材料分析题

1、这则案例涉及到对教育的本质认识的基本问题,基本上与论述题3相同。只有对人的教育本质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真正区分人的教育和动物的教育。2、反映了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和等级性、教育脱离生产劳动,教育形式简单。五、论述题第1题

1、以大工业生产为背景,科学技术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2、普及教育受到重视;

3、教育愈加被利用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4、资本主义国家把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其经济发展的一种国策;5、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产生和传播。第2题

1、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日趋紧密;2、现代教育的普及性与专门性日趋结合;

3、现代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化;4、现代教育具有商品性;5、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6、现代教育具有发展性;7、现代教育具有民主性;8、现代教育的主体性;

9、民族性与国际性日益结合;10、现代教育的生态意识在增强。第3题

1、对于各种教育本质观进行简单的述评;2、教育自身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3、从关系角度看,考察教育本质不能采取孤立的就教育论教育的方法;4、从教育的概念看,不仅仅是描述性的,而且更是规范性和表达性的。第二章现代教育目的一、单选题

1.C2.B3.D4.C5.A6.C7.A8.C9.B10.D二、多选题

1.AD2.BCD3.ACD4.ABC5.ABC6.ABD7.BCD8.ABC9.ABCD10.ABCD三、判断题

1.√2.√3.×4.√5.×6.√7.√8.×9.×10.√四、论述题

1.教育目的功能主要有激励功能、指导功能和评价功能。

(1)激励功能。教育目的蕴涵着观念价值,与期望值形成合力,吸引实践者采取行动。

(2)指导功能。首先体现在指导行政部门制定有关方针政策;其次调节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向。

(3)评价功能。首先是看教育实践是否与教育目的吻合;其次是看教育目的是否切合实际。

要明确的是,教育目的功能的发挥是有条件的。

2.教育目的内容通常包括对教育目的的性质与价值取向、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与人才规格作出具体规定,要给教育目的明确地定性、定向、定位和定点。(1)定性。指明教育目的性质,提示教育目的本质;(2)定向。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作出概括提炼。(3)定位。确定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要求。

(4)定点。对受教育者的人才规格作出简洁明确的具体规定。

定性、定向、定位和定点是教育目的表述中内容结构的四大要素,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五、材料分析题1.《教育法》第五条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显然,十六大报告对党的教育方针有新的发展:

(1)是提出了新观点,第一次把“为人民服务”纳入教育方针,写到教育的旗帜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文关怀精神;

(2)是明确了新要求,突出强调教育要努力促进人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教育不仅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更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走与经济社会相结合的道路。

新的教育方针具有这样几个特征:

(1)是科学性。表述涵盖了教育的方向、培养目标和实施途径,明确回答了我国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等问题,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方针内涵。这一表述集中反映了教育的外部关系与内部关系规律,因而是科学的、严谨的、全面的;(2)是时代性。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相对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言,更明确、更直接地突出了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宪法原则和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首次完整提出,进一步明确了美育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使美育在教育方针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也表明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培养对象的基本素质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所以,表述立足国情,着眼素质教育,放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洋溢着时代精神;(3)是实践性(或称可行性)。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较之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方面拓宽了对培养人才途径的认识。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但不是惟一的实践活动,我们培养人不能仅仅局限于教育同生产劳动的结合,更要坚持教育同整个社会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拓宽了对教育功能的认识。

2.语文老师的做法是妥当的。因为:

(1)对于拿别人字典的女生,老师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发现事出有因(因家境贫寒,母亲抱病,无钱买来字典),便没有当众“杀鸡儆猴”,而是自己掏钱为学生弥补了过失,表现了崇高的师德,令人敬佩。

(2)体现了教育目的的人道精神和人文关怀。在整个时间的处理过程中,老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需要和感受,超越简单道德说教的束缚,对学生的品德影响深远而长久,教育效果是可靠的。

(3)既是现代教育目的价值观中“客体论”向“主体论”转变,也是教育目的中由“占有性个人主体”向“共存的类主体”转变的集中体现。老师没有简单的息事宁人的态度,而是将个别的问题进行个别的处理,通过心灵的交流,给学生以自我觉悟的机会,表现出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和对于学生自我教育能

力的信任,同时又利用集体的心理氛围的影响,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着无声的引导。第三章现代教育与人的发展一、选择题

1、D2、C3、B4、A二、多选题

1、BCD2、ABCD3、ABC二、判断题

1、×2、√3、×4、×5、√6、×三、材料分析题

1、环境、教育对人的影响。

人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仅受遗传素质的影响,也受到社会需要、分工等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的影响和制约。2、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教育、环境等也是影响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形成一个整体系统,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四、论述题

1、素质教育对人的现代化所起的巨大作用,是由素质教育的特点决定的。①素质教育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和明确的目的性。②素质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③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终身性与开放性。这种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素质教育是实现主体发展目标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人的主体性,追求并实现人的价值理想的过程。

②素质教育是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过程。

③素质教育是完成人对现实思想道德水平超越的重要手段。2、现代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①教育对人的劳动能力和其它才能、兴趣和爱好的发展,都有直接的影响作用。②教育对人的道德面貌也有影响作用。

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

④从教育本身而言,教育是传播和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

人才的重要摇篮,是提高全民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第四章现代教育与社会发展一、不定项选择题

1.ABC2.B3.ABCD4.ABC5.ABCD6.ABCD7.ABCD8.ABC9.ABCD10.ABC二、判断题

1.×2.√3.×4.×5.×6.×7.×8.√9.√10.√三、材料分析题材料题1:答: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可以再生产人的劳动能力。(2)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和形态。材料题2:答:

(1)教育存在是合法的、合理的。

(2)教育活动具有相对独立观念系统及运行规律

(3)教育受社会因素影响,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紧密相联,但教育是相对独立的。四、论述题1.答:

(1)教育可以先于经济而发展。

(2)教育不能无限制的先于经济而发展。

(3)教育先行总是由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所决定。2.答:

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

(2)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可能性。(3)教育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全球化。

第五章现代教育与生活一、单选题

1、A2、B3、A4、A5、B6、C7、A8、D9、B10、A二、多选题

1、AB2、AD3、ABC4、ABCD5、ABCD6、ABC7、ABC8、ACD9、ABCD10、AB三、辨析题

1、∨2、∨3、×4、×5、∨6、∨7、×8、×9、∨10、∨四、材料分析题

要点:1、生活世界的教育是科学世界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科学世界教育来源于生活世界教育,它是对生活世界教育的提炼和升华。

2、儿童在生活中才能发现真、善、美,因此生活是教育的基础;儿童生活中形成的认知、情感、意志影响到学校教育的成效;儿童在生活中所激发的疑问会成为他们在学校教育里继续学习的动机,因此,生活是教育的最终源泉和归宿。五、论述题

要点:1、生活世界教育是感性的、自发的、混杂的;生活世界教育的本体性的、价值性和意义性的;生活世界教育是实然的、领域的和表象的。

2、科学世界教育是理性化的教育;科学世界教育是结构化的教育;科学世界的教育是技术化的教育;科学世界教育是课题化的教育。

第六章现代教师与学生一、单选题

1、B2、B3、C4、C5、D6、D7、B8、D9、C10、B二、多选题

1、ABC2、ABCD3、AB4、ABCD5、ABD6、ABCD7、ABCD8、ABD9、ABCD10、BCD

三、判断题

1、√2、×3、×4、√5、√6、√7、×8、×9、×10、√四、材料分析题

1、答:该案例中教师表现出的行为,从课程、教学原理的角度分析,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的处理方法简单粗暴,伤害学生自尊。(2)教师仍然把自己视为教学活动中唯一的权威。

(3)教师把传授教材内容当作教学唯一取向,忽视学生反思、批判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培养。建议处理策略:鼓励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此为契机与学生探讨文学语言的特点、比喻的特点;运用教学的语言艺术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全面人格的发展。2、(1)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统称为课程资源,它既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无形的资源。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对于课程资源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二是课程资源的适合性。三是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四是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性。

(2)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3)该校教师对课程资源认识不够全面,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未纳入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利用。

(4)教师不仅应当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提高利用率。还要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五、论述题

1、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存问题以及现实途径?答(1)现存问题

理论层面:当前,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大多基于这样的理论假设,即个体专业发展就是将优秀和骨干教师带有经验性、典型性的“特征”传递给师范生或新任教师的过程。这种假设暗含着两个前提,即优秀教师的成功做法具有普适性,同时,属于教师专业领域内的职能素质信念与能力系统都是可以言传、外显的。而实际的情况是,一部分专业素质是缄默的、隐性的,属于个人化的。

机制层面:由于受当前学术研究中部分人浮躁、投机与急功近利心态的影响,一些教育行政领导和教师教育者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计划中表现出很强的“目标—动力”导向,过于强调发展计划对教师晋级、评优等方面的价值和影响,或依靠硬性指标、外部利益驱使教师参与各种专业进修和培训,忽视从专业本身引导教师内在的自觉意识。

观念层面:部分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意识淡漠,对职业规范、周期及专业发展规律、价值等认识不清,影响了长远的专业发展。物质层面:由于我国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有限,加之有些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使得很多理论上可行的计划在实施时难以取得预期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专业发展行为流于形式。(2)现实途径

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基础环节;加强教师培训是客观要求;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保障机制;教育行动研究是有效途径。

2、我国当前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以及可能途径?答:(1)现存问题:师生关系的疏远与冷漠;师生关系的实用与功利;师生关系的对立与冲突

(2)原因分析:历史文化因素;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教师自身主观的因素;教师不良的教育手段;个别教师师德滑坡。

(3)可能途径:确立生命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式;加强师德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第七章现代课程一、单选题1—5CBADA6—10CDCCD二、多选题

1、BCD2、ABCD3、ABCDEF4、ABCE5、ACDE6、ABCDE7、ACDE8、BCDE9、ACD10、ABC

三、辨析题

1、×2、√3、√4、√5、×6、×7、×8、√9、×10√四、材料分析题1、

(1)课程资源的类型:自然环境资源;社会环境资源;文化资源;教师、学生及家长等人力资源

(2)对资源的评价:课程资源的丰富性;课程资源的适合性;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课程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3)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些都是传统教科书无法替代的。(4)该校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不够全面,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未纳入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功能也未被充分认识和利用。

(5)教师不仅应当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提高利用率。而且是充分运用、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2、

(1)课程设计主体多元化(2)课程设计取向多元化

(3)教师教授课程的过程既是一个领会专家设计的课程,同时也是一个在课堂层次设计的过程,学生就是在这两个交互的过程中建构的过程。

(4)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先后顺序和继先承后的行动过程,每一个过程中,都是课程设计主体的相互交流的过程,都有不同的设计主体的参与。五、论述题1、

(1)两极之间的对立:科学主义课程文化观与人本主义课程文化观点的矛盾冲突

(2)寻求两极之间的平衡:科学主义课程文化观与人本主义课程文化观的融合趋势

(3)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的确立2、

(1)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课程价值取向A、突出伦理政治的课程价值取向。B、适应社会生活的课程价值取向C、强调个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

(2)注重课程目标的完整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3)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4)着眼于未来,注重能力培养(5)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6)强调国际意识的培养第八章现代教学

一、单选题

1-5BACAB6-10ACDBB二、多选题

1、ABC2、ACD3、BCD4、ABCD5、ABCD6、ABC7、ABCD8、ABCD9、ABCD10、ACD三、辨析题

1、∨2、×3、×4、∨5、∨6、×7、∨8、×9、×10、∨四、材料分析题

1、答案摘要:长期以来,我们将教学视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遵从“知识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倡导“教师权威”的价值取向。整个教学注重科学世界的教育,是教学和生活相分离,人和自然相分离,培养的是知识化、理性化的人才,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剥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追问。批判和反思的资格和权利,剥夺了学生创造未来社会文化的资格和权利,最终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得不到充分发挥。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师生交往。这种交往在教学实践中以对话的形式表现出来,对话构成了新的师生关系-“我-你”关系。在这种关系里,师生双方并不把对方看作一个对象,而是一个跟“我”讨论共同“文本”的对话的“你”,师生双方都是作为真实的完整的人存在的。现代教学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

2、答案摘要:这是以为中国教育界对“教学”一词较为普遍的观点。王策三先生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李秉德先生也认为,教学就是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五、论述题

1、答案摘要: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师生关系是现代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现代教学需要构建平等、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以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交互主体性”。这种关系更多地体现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的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种师生关系是对话交往的关系,是双向和交互作用的,是互惠式的。2、教与学的关系。现代教学中的教与学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一种动态的、平等的、民主的交往关系,是一种基于“对话”基础上的教学活动。3、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现代教学需要对知识进行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留有适当的余地,并且能够规范和引导学生进行各种主动的学习,促进他们去积极地形成概念,发现规律,总结法则等。在这样的过程中,真正将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统一起来。4、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现代教学应努力克服把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割裂开来的偏向,在强调从书本中系统掌握间接经验的同时,给予学生实验、操作、探索、发现的机会,让学生从中体验掌握直接经验的乐趣,以实现现代教学的目的。5、动力与操作的关系。现代教学的良性循环需要教学动力和教学操作的良性协作,以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6、科学与人文

的关系。现代教学发展观应建立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合理整合的基础上,将科学主义教育和人文教育需要融合在现代教学中。

2、答案摘要: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教学目标;2、进行教学分析;3、确定起点行为;4、编写教学具体目标;5、设计标准参照试题;6、开发教学策略;7、开发与选择教学材料;8、设计与实施形成性评价;9、进行教学调整;10、设计与实施终结性评价。

2、答案摘要:1、准备策略。这一阶段主要指教师在教学之前所做的有关各项准备工作的策略。教师需要从学生、教学目标、检测及候课几方面做准备。2、实施策略。是指通过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本身的导入、课中及结束等过程的不断调控,顺利实施教学设计方案,以达成预定教学目标。常用导入方法有直接导入、联想导入、设疑导入等;课中策略主要有先行组织策略、问题教学策略、反思教学策略、联系策略等;结束的方法主要有系统归纳、比较异同、巩固练习等。3、管理策略。指对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多因素组织、规划、协调和控制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处理好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关系,以提高教学质量。主要策略有指导及诱导策略。4、监控策略。是为了保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所采用的教学谋略或措施。包括应付课堂偶发事件的策略、主体自控策略、课堂互动策略、教学反馈策略等。

第九章现代德育一、选择题

1.BC2.ABCD3.D4.C5.C6.CD7.ABCD8.A9.B10.AB11.D12.A13.D14.D15.D16.B17.C18.D19.ABC20.A二、是非题1.√2.×3.×4.×5.√6.√7.√8.×9.√10.×三、论述题

1.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学生的政治立场、世界观、人生观、道德品质、高尚情操,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需要长期的塑造和影响的过程。同时德育过程又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这是由于一方面学生在逐步健康地成长过程中,初步形成起来的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能受到不良思想和坏的道德品质的影响和侵蚀,出现优良思想与不良思想曲折斗争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思想上已有的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在前进中产生新的矛盾,有些已经改正的缺点和纠正的错误,在新的环境下又以另外的形式表现出来,出现重犯或反复现象。但是这种反复往往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存在着点滴进步的反复。可见,德育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过程。针对德育过程的渐进性和反复性的特点,首先,德育工作者应对德育充满信心和耐心,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特别对有不良品行的学生更应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其次,德育工作者对学生思想上出现的多次

反复,不能误认为屡教不改,不可救药,而应积极地采取教育措施,做到反复抓,抓反复,使学生每反复一次,就受到一次教育,得到一次提高。

2.说服教育法是教育者通过说理传道,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以培养学生道德认知的方法。

说服方式有灌输和疏导两种。灌输是指教师通过讲解、报告等形式,系统地讲授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原理原则和行为规范。这种方法多用于政治课与思想品德课的讲授和德育方面的专题讲座,主要解决学生“懂不懂”的问题。疏导指教师通过讨论、对话形式,引导学生辨别真假、善恶和美丑,培养学生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旨在解决“信不信”的问题。

说服教育的关键是说理,以理服人。其实,说理的过程就是证明理论、观念、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运用证据进行论证并得出结论的过程。所以,在运用这种方法时一定要有充分的证据、合理的论证以及合乎逻辑的推理。

在对青少年进行说理教育时,首先,说服教育应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这是取得教育实效的前提。教师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要用平等的态度,而不能以教育者自居。要耐心地灌输和疏导,反对居高临下的态度、强制的方法。否则,只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抗拒心理。其次,要做到说理的内容真实,要从学生的生活、学习出发,善于联系他们的思想实际,切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反对用假话、空话、套话来教育学生。假话、空话、套话只会使学生产生怀疑和厌烦,不相信教师所讲的道理和理论。再次,说理教育具有情感性,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念和对学生的无限厚爱来唤起他们在情感上的共鸣,增强说理教育的感染力。(联系实际略)

3.德育内容是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我国德育的基本内容:

(1)政治思想理论教育

政治思想理论教育是青少年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学生进行长期政治思想理论的教育,培养他们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具有科学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健康的价值观,来提升他们的政治思想品位。特别要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学习,树立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思想。(2)爱国主义教育

爱祖国,一方面表现为对自己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勤劳人民的无限热爱;另一方面,表现为对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的关心,对祖国的无比忠诚和为祖国献身的精神。爱国主义既是重要的政治原则,又是重要的道德规范。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首先要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得祖国可爱的感性观念,使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文明古国里,是无比的自豪和骄傲的。在此基础上,逐渐上升为爱国的理性认识。最后,爱国的思想和爱国的情感相结合,升华为爱国的信念和报效祖国的行动。总之,爱国主义教育的宗旨是使青少年学生具有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建国之才和效国之行。

(3)理想教育

马卡连柯曾指出: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理想是人们以现实为基础,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一个人生活的目的和为之奋斗的目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理想教育的实质在于树立青少年远大的理想,因此,理想其实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通过理想教育,使青少年懂得生命的意义不是索取,而是默默地奉献,要从“自我”的枷锁中解脱来,把个人的理想同国家的前途、社会的未来紧密联系起来。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而奋斗是当代青年的最崇高的使命和荣誉。”(4)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集体主义教育是使青少年学生形成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的感情和善于在集体中生活。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个人和集体的关系,逐步形成集体主义的观念,反对自私自利的思想。树立关心集体,热爱集体,自觉地维护集体的利益和荣誉。并在集体生活中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和为集体服务的工作能力。(5)劳动教育

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都应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社会做出贡献。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首先,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使他们懂得劳动的伟大意义。教育他们积极地参加体力劳动,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以劳动为光荣,以懒惰为可耻的品质,自觉抵制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劳而获、奢侈浪费的恶习的影响。其次,劳动教育应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提高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第三,教育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劳动,爱惜劳动成功和爱护公共财产。(6)纪律教育

纪律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所形成的对一定集体全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规则、章程和制度等。纪律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教育学生履行《学生守则》,遵守校规校纪,自觉维护学校的秩序,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和作风。(7)民主与法制教育

民主的发扬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体现,行使公民民主权利力是法律赋予的权力。民主教育应使青少年学生了解民主的本质与形式,在他们日常民主生活实践和熏陶中,培养他们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学会民主方法,养成民主习惯和民主作风。

法制是一个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法制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说:“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我们的中小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进行法制教育的目的主要是让青少年学生对基本的法律常识有一定了解,知法而后守法。

民主教育和法制教育是相辅相成。因为民主是法制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而法制又是民主的确认和保障,民主教育、法制教育相互依存,殊途同归。

(8)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是中小学德育最基本的内容。因为文明行为习惯是一个国家社会风尚的现实反映,也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文化修养的反映。对青少年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就是让他们逐步掌握基本的道德礼仪和规范,学会为人处世,接人待物。(9)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优良思想和品德发展的基础,一些不良品德行为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不健康的心理。像偷窃癖、性变态、暴力狂等常常是由于某种心理变态所导致。可见,要培养优良思想品德,必须有健康的心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一方面教育青少年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培养健康情感,善于调控不良情绪。另一方面教育他们学会面对挫折,正视现实,与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

四、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1:答案要点

(1)王老师和家长的说法都是片面的。(2)分析说明:

①他们的说法违背了学校、家庭共同做好德育工作的合力教育原则。

②合力教育原则的提出,是因为影响学生品德的因素既有学校的、家庭的,也有社会会的。养成孩子的良好品德,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③贯彻合力教育原则,必须遵循相互尊重的原则,而王老师和家长的做法显然都违背了相互尊重的原则。(3)结合实际分析说明。材料分析题2:答案要点

(1)韩国养成教育的做法应给予肯定,德育要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2)分析说明:

①道德行为是基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等因素表现出的实际行动,也是道德形成过程的目的。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人的道德面貌是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展现,也是在实际行动中形成和发展的。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必须加强道德行为教育。②分析我国当前忽视学生养成教育的错误。

(3)如何借鉴借鉴韩国抓学生的道德行为的方法。①应从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抓起。②从中小学生实际出发。③要特别强调训练和强化。

第十章现代教育评价一、单选题

1.C2.A3.C4.D5.D6.A7.B8.B9.D10.C

二、多选题

11.ABCD12.ABC13.BCD14.BCD.

三、1.×。考试是教师凭自己的经验进行命题和评分的一种测试;而测验则是指经过比较细仔的科学分析来编制试题,按严格程序进行的一种测试。严格意义上说它们是有区别的。

2.×。考试仅仅是一种方法,另外还有如象观察法、调查法、谈话法、档案袋评定法等等方法。

3.×。除了对学生进行排序分等外,更重要的是起到反馈、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4.×。除了进行终结性评价外,更重要的是应重视过程性评价,另外还有形成性评价。5.√6.×7.√8.√

四、材料分析题

1.日常评价的改革目标是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新课程在评价的激励性、评价的过程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多元主体参与评价等方面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教师给学生的评语体现了树立育人为本的评价观念,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1)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其自信心;(2)重视学生的优势和进步,并依据事实提出成长期望;(3)关怀学生,体谅学生的处境,与学生进行真诚、温暖的交流。

2.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学生们之间的评价便是其中一种。这样做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1)学生们互相评价时往往是站在同一个高度来看问题,这样更直接,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2)学生们在评价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加深认识,甚至是对问题的理解上升一个层次,从而提高学生的比较和分析能力。(3)这样做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4)在学生进行评价的同时,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当然,在教学中学生之间的评价只能是评价的一种,而且有时学生的评价会比较费时,或者有的时候学生往往说不到“点”上,这时候教师就要把握一个“度”,合理地运用这种评价方式,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五、论述题

1.答:相对评价法是根据所要评价对象的整体状态确定评价标准,以被评价对象中的某一个或若干个为基准,通过把各个被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对照比较,判定出每个被评价对象在这一集体中所处位置的一种评价方法。最大优点是评价的客观性。不足之处无法给被评价对象以绝对的水平评估,正态分布的原则不易满足学生上进的要求。

绝对评价法是在被评价对象的整体之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被评价对

象与这个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以判断其达到标准程度的一种评价方法。最大优点是易于被评价对象了解自己的发展状况,明确目标,主动学习。不足之处是评价标准难以达到绝对的客观、公正和有效。

个体差异评价法是以被评价对象自身某一时期的发展水平为标准,判断其发展状况的评价方法。最大优点是充分体现了尊重个体差异,能减轻被评价对象的压力。不足之处是由于评价本身缺乏客观标准,不易给被评价对象提供明确的目标。

总之,三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一般应相互结合起来使用。2.答:其基本内涵表现为如下六个方面:

第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体现了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保障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例如,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第二,关注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第三,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第四,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第五,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第一,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第六,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3.答:现代教育评价发展趋势的五个方面:从选拨转移到发展;从他评转移到自评;从智育转移到五育;从终结转移到过程;从定性转移到定性与定量的结合;从相对标准转移到绝对标准与个体标准相结合。

现代教育评价模式的构建的体会与认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教育评价模式的发展都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教育评价模式的研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特定范围的评价轮廓;各种教育评价模式必然都有会反映某种基本的价值取向;各种教育评价模式都有自已特定的目标;各种教育评价模式的实施,必须有教育评价制度作保证。

第十一章现代教育制度和管理一、单选题

1、C;2、B;3、B;4、D;5、C二、多选题

1、ABCD;2、ABC;3、ABD;4、ABCD;5、BCD;三、判断题

1、√;2、√;3、√;4、×;5、×;6、√;7、×;8、×;9、×;10、×;四、材料分析题

1、把学校视作工厂,这是一种科层组织观。科层组织观强调组织内部的秩序重视提高学校组织的效率忽视了学校中人的维度

过分简化了教育过程的复杂性。2、反映了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学习化社会的对人的素质的要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弊端终身教育制度的特点

五、论述题

1、校本管理的理念可以概括为学校自主、共同决策

校本管理与我国校长负责制异同

校本管理对我国教育管理的重要启示在于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政府与

学校的关系;一是校长与教职工、学生、家长、社区的关系。

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局限表现在过分制度化、一次性、霸权性、封闭性。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方向是终身教育制度。

第十二章现代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一、选择题1、C2、D3、C4、C5、A6、B二、多选题1、AB2、ABCD3、AC4、ABC5、AB6、ABD7、ABCD三、判断题

1.×。教育研究属事理研究,不仅是对事实的研究,也涉及对价值的研究。2.×。现代教育研究的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是人—人关系或我—你关系,强调他们两者之间的对话、交流和沟通。

3.×。质的研究采用的归纳法,从资料搜集的过程中发展和归纳概念、理论,而不是通过收集资料和证据来评估或验证在研究之前预想的假设或理论。

4.×。叙事研究的研究成果——研究文本跟单纯的现场文本不同,既要表述现

场经验又要解释现场经验的意义。5.√。

6.×。叙事研究以研究教育故事或教育事件为主。7.√。

8.×。在人种学研究中,研究者应接受对现象的不同理解,这可能产生另外的观念或改变对现实的观念。

9.×。叙事研究仅有叙事是不够的,研究者需要理解经验叙事意义和对他人及社会问题的意义。

10.×。行动研究是在具体情境中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不具有普适性。四、案例分析题

1.分析:该案例研究采用了行动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是对社会情境的研究,是以改善社会情境中行动质量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取向。它是由社会情景(教育情景)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关于行动研究的过程,凯米斯在继承勒温的思想基础上,认为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加深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着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环节。本案例中某教师发现他班上一位学生在学校与在校外的表现差异非常大,由此形成研究假设:幼年时期不正常经历的刺激导致该学生对学校和老师心怀恐惧,并确立用师爱来感化学生的行动研究计划:第一步是设法使该生相信老师,在老师面前抬起头来;第二步设法使她在该教师任教的英语课上主动开口进行对话练习,在课堂上轻松起来;第三步引导她体会其他老师的关爱和信任,在学校里轻松快乐地学习。这之后这位老师逐步实施他的行动计划,并进行多方面的考察。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取得一定成果。事后这位教师又对其行动成败进行了反思并提出进一步改革措施。

2.分析:该研究者运用了质的研究中的叙事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叙事研究是一种研究人类体验世界的方式。经验叙事强调的不是形式、规律,而是经验的意义。其尊重每个个体的生活意义,主要通过有关经验的故事、口述、现场观察、日记、访谈、—自传或传记甚至书信及文献分析等,来逼近经验和实践本身。它对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把有关生活性质的理论思想引入到活生生的教育经验之中,并通过生活(如教与学)经验的叙述促进人们对于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教育叙事研究表现出以下特点:1。以研究教育故事或教育事件为主。在该研究案例中研究者所研究的主要是被研究者——某山村小学教师的故事,即他日常生活、教育教学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这些事件反映出了他的内心体验及人生观价值观。2。由研究者描述和解说故事。在这一叙事研究中,叙事主体即研究者通过描述正在发生的故事,使山村小学教师的需要逐一呈现出来,并通过研究者的解说或解读使所叙之事具有特殊的意义。3。以意义诠释为核心的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叙事研究不仅仅是讲故事和写故事,对于叙事的探究实质上在于寻找一种能够更好呈现乃至穿透经验的语言方式或理论方式。

五、论述题

1.答: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存在,而由于教育研究最原始、基本、具有原生性的对象——教育活动性存在具有特殊性,这决定的教育研究的性质。教育研究是“事理”研究,即探究人所做事情的行事依据和有效性、合理性的研究。它包含两大类型的研究:作为行事依据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作为有效性、合理性改进的应用研究。

现代教育研究具有如下一些特点:研究范式的整合性、研究主体的复合性、研究关系的互动性、研究方法的多元性或综合性、研究过程的动态性。

2.答:量的研究是一种对事物可以量化部分进行测量、计算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自己关于该事物的某些理论假设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某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这是两种不同的研究,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质的研究与量化研究所遵循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基础有着明显的差别。量的研究遵循的是逻辑—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质的研究遵循的是现象学的解释主义。

第二,量的研究强调研究的科学性,因而研究往往要对研究环境进行人为控制,而质的研究在自然环境而非人工控制环境中进行研究,具有自然性的特点。第三,量的研究按照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即运用抽样与数理统计的方法验证所提出的假设或检验理论,注重对研究结果的量化处理。质的研究不是去验证一个预先设定的学说或假设,而是应用与研究对象的对话和观察等方式,在尽可能自然的环境下,了解人们的想法和做法,了解研究对象的心声。第四,量的研究以逻辑演绎的分析方法由上而下去验证研究假设或理论,而质的研究采纳的是自下而上的归纳方法,从资料收索的过程中发展和归纳概念、理论或洞察力,而不是收集资料和证据来评估或验证在研究之前预想的模型、假设或理论。

3.答。人种学是人类学的分支学科,主要对个体文化进行科学描述。人种学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产生了教育人种学研究,即为特定情境中的教育系统、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现象提供完整和科学的描述。教育人种学研究遵循的是“现象—解释”的研究范式,具有如下一些特征。一是现象学的特征,强调对现象进行仔细描述。二是自然主义的特征,人种学研究总是在某一自然情境(如一个教室、一所所学校等)中进行,研究者观察在自然情境下正在发生的教育事件,不用控制变量或情境,它具有实地研究的典型特征。三是具有整体性与全局性特征。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试题(四)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的发展。A.教育规律B.教育价值C.教育现象D.教育问题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A.培根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赞可夫3、学校的中心工作是()A.教学工作B.公共关系C.行政工作D.总务工作4、“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特点的要求。A.大众性B.公平性C.终身性D.未来性

5、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6、()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A.教育方针B.教育政策C.教育目的D.教育目标7、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A.发展性功能B.个体性功能C.教育性功能D.社会性功能8、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

A、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B、赞可夫《教学与发展》C、凯洛夫《教育学》D、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9、主张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A、杜威B、加德纳C、布卢姆D、布鲁纳10、学校产生于()

A.原始社会时期B.奴隶社会时期C.封建社会时期D.资本主义社会时期11.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A.知识B.能力C.直接经验D.间接经验12.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的()

A.政治思想素养之一B.职业道德素养之一C.知识素养之一D.能力素养之一13.进行教育工作的首要问题是()

A.确定教育目的B.确定教育内容C.确定教育方法D.确定教育形式14.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现场教学B.课堂教学C.个别教学D.分组教学

15.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融合课程16.班主任做好班级教育工作的前提是()A.了解与研究学生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C.做好个别教育D.协调各方面教育影响17.教育的本质特征是()

A.人类的本能活动B.儿童对成人的模仿活动C.人类认识世界的活动D.培养人的社会活动18.决定教育性质的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B.社会经济.政治制度C.社会文化D.社会人口19.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备课B.上课C.布置作业D.成绩评定20.教学活动的本质是()A.认识活动B.实践活动C.交往活动D.课堂活动二、判断题

1、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

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反映了占代教育与生产实践相分离和对立的特点。()

3.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赫尔巴特和夸美纽斯。()

4、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5、生产力对教育起决定作用.()

6.教育上的“拔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7.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并详细论证了班级上课制的教育著作是赫尔巴特的《大教学论》。()

8.教学大纲是衡量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9.制定教学计划的首要问题是课程设置问题。()

10.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主要是由劳动对象是活生生的个体的特点所决定的。()11.奖励和惩罚属于德育工作的品德评价法。()

12.运用先进典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德育的榜样法。()13.“大有大成,小有小成”体现的是循序渐进的原则。()14.教师必须做到“严以律己,为人师表”,因为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15.按照学生的能力、学习成绩或兴趣爱好分为不同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称为个别教学。()

16.中小学用得最多的课的类型是单一课,它适用于比较容易的课程。()17.教育目的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功能。()18.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指导学生学习。()

19.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属于隐性课程。()

20.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导向和动力作用,而遗传才是个体发展的物

质基础。()

教育学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10DBACBCDAAB11-20CBABAADBBA

二.判断题1-10×√××√√×√√×11-20√√×√××√×√√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请在下列答案中选择唯一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内)1、()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A、1876B、1877C、1878D、1879

2、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于1879年创建于()A、俄国B、德国C、日本D、美国3、()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A、魏特海墨B、费希纳C、冯特D、韦伯4、普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的学科。A、心理的发生、发展B、社会对心理制约

C、心理现象产生机制D、正常成人一般心理规律

5、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它提供了心理产生的可能性,但如果没有()的作用,心理活动就无法产生,因此说后者是人心理产生的源泉。A、活动B、客观现实C、主观能动性D、意志的努力6、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反映称之为()A、情感过程B、认识过程C、意志过程D、个性

7、心理现象主要包括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它们是()A、心理过程和意志过程B、人格和认识过程

C、心理过程和情绪、情感过程D、心理过程和个性8、电影中活动的画面主要是利用了人的()A、知觉B、感觉C、对比D、后像

9、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给以反映的特性被称为()

A、知觉的整体性B、知觉的理解性C、知觉的选择性D、知觉的恒常性10、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知觉映象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被称为()A、知觉的整体性B、知觉的理解性C、知觉的选择性D、知觉的恒常性

11、一支白粉笔,无论把它置于明亮处还是黑暗处,人们都会把它知觉为是白粉笔,这种知觉特性被称之为()A、知觉的整体性B、知觉的理解性C、知觉的选择性D、知觉的恒常性

12、知觉过程中以过去经验来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其具有某种意义的特性被称为()

A、知觉的整体性B、知觉的理解性C、知觉的选择性D、知觉的恒常性13、记忆过程包括()

A、识记、保持和遗忘B、识记、再认和回忆

C、识记、保持和联想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14、保持时间为0.25-2秒钟即消失的记忆为()A、瞬时记忆B、短时记忆C、长时记忆D、无意识记忆

15、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不均衡,表现为()A、先慢后快B、先快后慢C、时快时慢D、均匀递减

16、1956年,英国心理学家提出短时记忆容量为()个组块A、5-9B、7-9C、5-7D、9-11

17、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达到对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理解的思维过程称之为()

A、概念B、问题解决C、具体思维D、抽象思维

18、游览过八达岭长城的人,头脑中重现长城的形象是()A、后像B、表象C、想象D、复述19、()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思维的形式A、概括B、概念C、推理D、抽象20、学生解题能够“一题多解”,说明他的()能力强A、再现思维B、求同思维C、辐合思维D、发散思维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

2、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内在心理活动的反映。

3、在心理过程中,认知和情感是基础,意志是将认知和情感转化为行为的动力。4、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知觉。

5、心理过程是在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影响着个性心理特征的进行与发展。

6、心理学研究通过揭示心理现象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为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依据,使人更自觉的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7、心理学之所以成为一门学科,能从哲学中脱离出来,得益于哲学本身的发展。8、用观察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一旦有观察机会,观察时间应尽可能长。

9、实验法是按研究的目的控制或创造条件,对由此引起的或改变的被试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10、调查法是直接对研究总体的全体进行调查。

11、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从某种意义上可能是最古老的一本心理学专著。12、在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脱离出来的过程中,亚里士多德具有重要作用。

13、1879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心理学著作,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14、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以任何人为研究对象,强调人的价值、本性和尊严。15、行为主义的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强调人已有知识结构在其自身行为过程与认知过程中起决定作用。16、精神分析学派的兴起被称为第一次革命。17、人本主义的兴起被称为第二次革命。18、眼睛的适宜刺激是光波。

19、引起感觉需要的最小刺激量称为阈限。

20、绝对阈限是衡量感受器灵敏性的唯一指标。一、选择题

1-10DBCDBBDDAD11-20DBDABADBBD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错2、错3、错4、错5、错6、对7、错8、错9、错10、错11、对12、错13、错14、错15、错16、错17、错18、对19、对20、错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试题(五)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l、教育学的研究对象______________。

2、关于教育起源问题在历史上有几种观点:_______、教育的生源起源说、_______、_______。3、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可以概括为:_______、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_______。4、_______是全部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5、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6、1902年通过的“_______”学制、基本参照美国的学制,通常又称“_______”学制,这是旧中国使用时间最长的学制。

7、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8、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_______,在国外,启发式教学始于古希腊的_______。

9、_______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指标。

10、班主任争取家长配合,与家长联系的方式主要有_______、家长会、_______

二、不定项选择(将正确的答案题号填在横线上,共10分)

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_______的《大教学论》的发表为标志。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C凯洛夫D苏霍姆林斯基2、下列属于原始社会教育特征的是()A.系统性B.制度性C.无阶级性D.等级性

3、学生是人,是教育的对象,因而他们_______。A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B对外界的教育影响有选择性C毫无顾及地接受教育D能动地接受教育

4、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方法是______。

A、练习法B、实验法C、试验法D、实习法

5、与一般身体锻炼相比,学校体育更具有()A.随意性B.娱乐性C.自觉性D.系统性6、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A.涂尔干B.卢梭C.赞科夫D.福禄倍尔7、我国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_______。

A、个别教学B、班级授课制C、现场教学D、启发式教学8、“教学与发展”的思想是_______提出来的。A、赫尔巴特B、班斯基C、布鲁纳D、赞可夫9、班主任的工作是从_______开始的。

A、评定学生操行B、教育个别学生C、了解和研究学生D、组建班集体10、在校外活动中,教师处于_______。

A领导地位B启发指导地位C顾问地位D主导地位三、判断并改错(10分)

1、校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2、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总是积极的。3、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也就有了教育学。

4、只要运用正面说服的教育方法,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因此,反对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

5、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对象既是教育主体,又是教育客体。《教育学》第一套试卷参考答案及要点

一、填空1、教育问题2、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生源起源说、教育的心理起源说、教育的劳动的起源说3、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职业道德素养4、上课5、遗传;环境;教育6、壬戌;六、三、三7、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8、孔子;苏格拉底9、学生发展10、家访;家长会;书面联系

二、不定项选择

lB2C3B4D5D6A7B8D9C10B

三、判断并改错1、错校外活动不是课堂教学的延续,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的活动。

2、错环境中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3、错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但是教育学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学校产生以后的产物。

4、错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说服的方法作用是很大的,但说服的方法不是万能的,不能“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必须辅以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5、正确。《教育学》试卷(第二套)

一、填空(每空0.5分,共15分)

l、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_____阶段、-_____阶段和_____阶段。2、在整个学校教育活动中,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凭借_____实现的。

3、发现学习模式是_____提出的。

4、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是_____、_____和_____。5、我国的专职教师大约在_____出现。

6、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组成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1902年通过了“_____学制”,它基本是参照_____的学制制订的,通常又称“_____”新学制,是旧中国使用时间最长的学制。

8、教学过程一般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发展阶段。9、好的测验都应当符合一定的要求,通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等指标衡量测验的质量。10、班主任要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即要发挥_____的骨干作用和抓好_____的转化工作。

1l、学校咨询与辅导一般可分为、、问题预防与发展指导三种

二、不定项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括号内,每题1分,共10分)1、教育目的指明了受教育者的()。A发展方向B发展阶段C发展结果D发展进程2、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A思想品德教育工作B教学工作C校外活动D教师的培养工作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有:()

A顺序性和阶段性B稳定性和可变性C发展的不均衡性D个别差异性4、下列哪些因素制约着教学内容的制定()。

A教育目的B生产力发展水平C儿童的年龄特征D教师实际水平

5、在教育起源问题上,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本能的观点是()A.生物起源说B.神话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

6、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是()。

A《论语》B《理想国》C《学记》D《大教学论》7、人民教师职业道德法的核心是()。

A热爱学生B为人师表C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D团结互助8、从以下几种活动中,挑选出教学过程的活动()。A备课B排课表C批改作业D教研活动9、课的类型是根据()来确定的。

A教学目的B课的具体任务C学科特点D教学内容10、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A电化教学B复式教学C课堂教学D现场教学三、判断并改错(每题2分,共10分)

1、动物能哺育幼仔,因此在高等动物之间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2、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3、形成技能、技巧是巩固知识的中心环节。

4、一个班级里几十个学生集合在一起,有了班级组织,就标志着班集体的形成。5、读书法就是学生自己独立地阅读教材,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教育学》第二套试卷参考答案及要点一、填空

1、萌芽、创立、发展2、教学活动3、布鲁纳4、遗传、环境、教育5、奴隶社会初期6、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7、壬戌、美国、“六三.三”8、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9、实用性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10、优秀生、差生11、缺陷矫正早期干预

二、不定项选择1AC2B3ABCD4ABCD5A6C7C8A9AB10C三、判断并改错

1、错。动物能哺育幼仔,是动物的本能,它不存在教育。2、正确。

3、错。形成技能、技巧是运用知识的中心环节。

4、错。集体形成的条件是:①要有共同的奋斗目标;②要有健全的组织和积极分子骨干;③要有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班风;④开展有教育意义活动。仅仅有了班级组织,不能标志集体已经形成。

5、错。读书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阅读教材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而无教师指导的阅读只能是学生的自学法。《教育学》试卷(第三套)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

1、学校美育的内容主要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2、咨询的主要方法有:1)_____;2)_____;3)_____。3、旧中国首次制订现代学制是_______年,称为_______学制。4、课程结构最常见的结构形态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5、范例教学中范例的基本特征: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6、儿童从出生到青年期有三次身心发展的高峰,第一次是_______,第二次_______,第三次_____。

7、班主任是班集体内教育的_______,是联系学校和家庭社会的_______,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_______。

8、备好课是对每个教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的一个检验,因此教师备课必须做好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三方面的工作。9、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_______问题。是教育的依据和评判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10、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大体上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不定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以——的《大教学论》为标志的。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C凯洛夫D苏霍姆林斯基2、从以下几种活动中,挑选出教学过程的活动。A备课B排课表C批改作业D教研活动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有。

A顺序性和阶段性B特殊认识过程C发展不均衡性D个别差异性4、按教学的任务分,课的类型有A谈话法B复习课C单一课D综合课

5、最早应用“启发式”进行教学的中外教育家分别是

A孔子苏格拉底B孔子亚里斯多德C孟子柏拉图D朱喜苏格拉底6、“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思想是提出来的。A赫尔巴特B布鲁纳C巴班斯基D赞可夫7、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是。

A共同的奋斗目标B班主任的要求C班级内部的矛盾斗争D共同的活动8、美育就是对学生进行。

A审美教育B五讲四美教育C美好生活教育D美好思想教育9、“体者,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也。”这话是说的。A周恩来B毛泽东C蔡元培D王国维10、一学生决心改掉迟到的毛病,遵守学校纪律,可冬天一到、他迟迟不肯起床,结果又迟到了。对该生的教育应该培养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三、判断并改错(每题2分,共10分)

1、教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其发展而发展的。

2、马戏团中的狗,在训兽员的精心培养教育下,智力得到发展,学会了十以内的加减法。

3、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

4、讲授法就是注入式教学。

5、只要运用正面说服的教育方法,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因此,反对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

《教育学》第三套试卷参考答案及要点一、填空题

1、自然美育、社会美育、艺术美育、教育美育2、侧重调整情感的方法;侧重训练行为的方法;侧重改变认知的方法。3、1902、壬寅4、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5、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6、出生的第一年、六、七岁、青春期(14、5岁)7、核心、纽带、具体执行者8、钻研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9、核心、出发点、归宿10、萌芽阶段、创立阶段、发展阶段二、不定项选择lB2C3AD4CD5A6C7A8A9BiOC三、判断并改错

1、错。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不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

2、错。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在动物中不可能实施教育活动。所谓狗会“算术”,是狗经过训练而形成的条件反射。3、正确。

4、错。在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讲授,是启发式教学,而在注入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讲授,则是注入式教学。

5、错。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说服的方法作用是很大的,但说服的方法不是万能的。不能“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必须辅以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