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冲压也称板料冲压,是塑料加工的一种基本方法,一般以金属板料为原料,利用压力机上的模具作往复运动,在常温下对金属施加压力,使板料产生塑性变形已达到预定的形状尺寸。
本课程设计对一个简单冲压件工艺进行了分析,并设计了单工序落料模具及主要零部件,在这个课程设计中详细介绍了冲裁件从排样到模具结构设计,再到装配的整个过程,通过这一简单的例子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冷冲压工艺。
关键词:
冲压件;排样设计;模具结构;装配
目 录
一、确定冲压工艺和模具的结构形式……………………………… (一)冲压工艺的简介…………………………………………… (二)分析制件的冲压工艺性…………………………………… (三)分析比较和确定工艺方案…………………………………… (四)确定冲模类型及结构形式……………………………………… (五)选择冲压设备…………………………………………………… (六)有关设计…………………………………………………… 二、工艺计算………………………………………………………… (一)排样、计算条料宽度、确定步距…………………………… (二)计算冲压力…………………………………………………… (三)确定压力中心………………………………………………… 三、凸、凹模零件设计……………………………………………… (一)凹凸模刃口尺寸的计算………………………………… (二)确定凸、凹模零件结构尺寸………………………………… 1、落料凹模外形结构、尺寸确定………………………………… 2、冲孔凸模外形结构、尺寸确定………………………………… 3、凸凹模外形结构、尺寸确定…………………………………… 四、选冲压标准模架和标准零件…………………………………… 五、模具总体设计及绘制出模具总装图和零件图………………… 六、选模具非标准件………………………………………………… 七、校核冲压设备基本参数………………………………………… (一)模具闭合高度校核…………………………………………… (二)冲裁所需总压力校核………………………………………… 致谢…………………………………………………………………… 参考文献 ……………………………………………………………
一、确定冲压工艺和模具的结构形式
(一)冲压工艺简介
冲压是塑性加工的一种基本方法之一,它是利用安装在压力机上的模具,在室温下对材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变形或分离,从而获得具有一定形状,尺寸和精度的制件的一种压力加工方法。因为它主要用于加工板料制件,所以也称板料冲压。在机械加工中是一种高效率的加工方式。
冲压广泛用于金属制品各行业中,尤其在汽车、仪表、军工、家用电器等行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冲压工艺有如下特点
1. 能冲出其它加工难以加工或无法加工的形状复杂的零件,比如,从仪器仪
表小零件到汽车覆盖件、纵梁等大型零件,均有冲压加工完成
2. 冲压件质量稳定,尺寸精度高。由于冲压工艺是有模具成型,模具制造精
度高,使用寿命长,故冲压件质量稳定,制品互换性好,尺寸精度一般可打到T10 ~T14级,最高可达到T16级,有的制件不需要安装,便可满足装配和使用要求。
3. 冲压件具有重量轻、强度高、刚性好、表面粗糙度小等特点。
4. 冲压加工生产效率极高,没有其它任何一种机械加工方法能与之相比。比
如,汽车覆盖件这样的大型冲压件的生产效率,可达每分钟数件;高速冲压小型制件,可达每分钟上千件。 5. 材料利用率高,一般为70%~80%,因此冲压件能实现少废料或无废料生产,
在某种情况下,边角余量也可以充分利用
6. 操作简单,便于组织生产,易于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对操作人员的
素质要求不高,新工人经短期培训就便能上岗操作。
7. 冲压的特点是模具制造时间长、制造成本高,故不适于单件小批量生产,
另外,冲压生产多采用机械压力机,由于滑块往复运动快,手工操作时;劳动强度大,易发生事故,故必须特别重视安全生产、安全管理以及采取必要的安全技术措施。
8. 冲压模设计需要很强的想象力和与创造力,对于模具的设计者和制造者无
论在理论、经验、创造力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
(二)分析制件的冲压工艺性
1.冲裁件的结构尺寸
0-0.19
压圈
冲裁件的工艺性,是指冲裁件对冲裁工艺的适应性。在一般情况下,对冲
裁件工艺性影响最大的是制件的结构形状、精度要求、形位公差及技术要求等。冲裁件的工艺性合理与否,影响到冲裁件的质量、模具寿命、材料消耗、生产率等。
压圈形状简单、外形结构对称。在冲裁是零件的孔与孔之间,孔与边之间均受模具强度和冲裁质量的制约,为了避免冲孔是凸模受水平推力而不被拆断,所以该零件的精度要求能够在冲裁加工中得到保证,其生产批量等情况。也均符合冲裁的工艺要求,故压圈也符合冲裁的工艺要求。
2.冲裁件的精度分析
从设计课程要求看公差等级要达到IT11级。所以经济精度可以用冲裁得到,该零件的断面粗糙没有特别要求。零件的厚度为0.2mm,可采用普通冲裁(断面粗糙可达到3.2um-12.5um)就可以达到图纸要求。
3.材料分析
QSn4-4-2.5经退火处理后,其抗剪强度为125~550MPa,其抗拉强度为294~490MPa,其伸长率为5%~35%适合于做压材料。
(三)分析比较和确定工艺方案
方法一:冲孔—落料
方法二:落料,冲孔(复合) 方法三:落料,冲孔(连续)
方案一:单工序模,先冲孔在落料保证一定的精度,但主要适用于生产量较小或单件生产,生存率较低,且多了一模具,生产周期长。
方案二:避免了多次定位的结构,并在冲裁过程中可以压料,工件较平整,较单序模缩短生存周期。
方案三:根据生产量,模具可以采用连续模,但是连续模的结构复杂,对制造精度的要求高,连续模比较生产周期长,成本高,维护也困难。
(四)确定冲模类型及结构形式
冲裁件的精度要求不高,尺寸不大,形状简单,只需冲孔和落料两道工序即可完成,板料厚度薄,但生产批量大。根据这些特点,为了保证孔位精度,提高冲模生产率,实行工艺集中的方案较好,即采用级进模或复合模。 经过比较分析压圈的冲压模具设计采用方案二。
(五)选择冲压设备。
由于零件尺寸较小,精度要求不高,批量大,且只有冲孔和落料两道工序,选用高速压力机,生产效率高。其次选开式机械压力机,适合冲裁加工,有一定的精度和刚度、操作方便、价格低廉,所以选用开式机械压力机。冲裁件尺寸为90mm x 55mm,板厚为0.2mm,查压力机规格表,初选J23-6.3型开式可倾压力机。
(六)有关设计
压圈由落料冲孔单工步成型,只需设计落料冲孔复合模,压圈生产过程由于结构废料较多,原材料的利用率较低,而模具费用的份额比例较大,这样要求模具的结构简单,生产率高,落料冲孔复合模设计成一模一腔。复合模采用倒装结构,冲孔废料直接由冲孔凸模从凸凹模内孔推下,卸料可靠,操作安全方便,生产效率高,并为机械化出件提供有利条件,应用十分广泛
二、工艺计算。
(一)排样、计算条料宽度、确定步距。
查最小搭边值表,确定搭边值,两侧搭边各取a =2mm,a1也取2mm。送料步距
0为n=65.51,条料宽度为B=(D+2a+)0,查表得=0.5,则得B=59.50.5。画
出排样图,如下图:
排样图
(二)计算冲压力。
两个工序,冲压力等于冲孔时的冲压力和落料时的冲压力之和。查常用钢的力学性能表得=471MPa。K的取值依据冲裁刃口尺寸而定,平刃口,K=1-1.3;斜刃口,K=0.2-0.6,考虑到刃口的磨损、生产批量和材料厚度等因素,此取K=1.3。
P落=KLt=1.3x210.2x0.2x471=25.74kN P 冲= KLt=1.3x166.14x0.2x471=20.35kN
P 卸=K落P落=0.06x25.74=1.54kN P顶=KP落=0.08x25.74=2.06kN
P总=P落+P冲+P卸+P顶=25.74+20.35+1.54+2.06=49.64kN
(三)确定压力中心。
工件图形为对称图形,如排样图所示,故冲孔和落料时的压力中心都在它的
几何中点上。
三、凸、凹模零件设计。
(一)凹凸模刃口尺寸的计算
模具刃口尺寸精度等级是影响冲裁件尺寸精度等级的主要因素,模具的合理间隙值也是靠模具刃口尺寸及其精度来保证的。因此,在确定凹、凸模工件部分尺寸及其制造精度时,必须考虑到冲裁变形规律、冲裁件精度等级、模具磨损和制造特点等。
(1)落料时,先确定凹模工作部分,其大小应取接近于或等于工件的最小极限尺寸,以保证磨损到一定尺寸范围内,仍能冲出合格工件。凸模公称尺寸比凹模公称尺寸小一个合理间隙值。
(2)冲孔时,先确定凸模工作范围内,仍能冲出合格工件。凹模公称尺寸应比凸模公称尺寸大一个合理间隙值。
(3)对于落料件,一般标准单向负公差。假定工件的尺寸为D,工件公差
为Δ,则工件尺寸就是D 0。冲孔件的工差一般为单向正公差,假定冲孔件的公称尺寸为d,工件公差为Δ,则冲孔件公差为d。若工件尺寸标注有正负公差,则应将正负偏差换成上述要求的等价的正负公差,若没有工件没有标注公差,则工件公差按国家标注非配合尺寸IT14级来处理。 凹凸模配合加工,是指先加工凸模(或凹模),然后根据制好的凸模(或凹模)的实际尺寸,配合凹模(或凸模),在凹模(或凸模)上修出最小合理间隙值。其方法是把先加工出的凸模(或凹模)做为基准件,它的工作部分的尺寸作为基准尺寸,而与它配做凹模(或凸模),只需要在图纸上标明相应部分的凸模公称尺寸(或凹模公称尺寸),说明“XX尺寸按凸模(或凹模)配做,每边保证间隙XX”。这样基准件的制造公差δp(或δd)的大小就不在受凸、凹模间隙大小的限制,是模具制造容易。一般基准件的制造公差δp(或δd)=Δ/4。
1.落料时应以凹模为基准,在后配合做凸模。落料凹模磨损后,刃口尺寸的变化有增大、减小、不变三种情况。
d 凹模磨损后增尺寸增大时,凹模尺寸按公式Dd=(D﹣χΔ)中系数X按照IT11精度等级取值x=0.75。
尺寸φ55在磨损后增大,Δ=0.19mm,化为55.059
00.190计算,其
d0.19/4Dd=(D﹣χΔ) =54.9525
000.0475=(55.095-0.75×0.19)
0
0尺寸R10在磨损后增大,Δ=0.09mm,化为10.045
0.09
d错误!未指定书签。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Dd=(D﹣χΔ)
0.09/40=(10.045
-0.75×0.09)
0
0.225 =9.97750
2.冲孔
落料时应以凸模为基准,在后配合做凹模。落料凸模磨损后,刃口尺寸的变化有增大、减小、不变三种情况。
0 凸模磨损后尺寸减小时,凸模尺寸按公式dp数X按精度IT11精度等级取值x=0.75。
(d)-p计算,其中系
尺寸35在磨损后减少,=0.16,化为34.920
00.16
(d)-p dp =(34.92+0.75×0.16)
=35.040.04
000.16/4
尺寸φ8在磨损后减少,Δ=0.09mm,化为7.9550000.09
dp(d)-p (7.9550.750.09)0.09/4
8.02250.0225 尺寸φ6在磨损后减少,Δ=0.09mm,化为5.95500.090
dp(d)-p(5.9550.750.09)0.09/4
6.02250.0225
尺寸φ2在磨损后减少,Δ=0.06mm,化为1.9700.06000
dp(d)-p(1.970.750.06)0.06/4
2.0150.015
凸模磨损后尺寸不变的有70,按LP=L 2 或LP=L000p8计算
L
0.19P=708=700.0238
(二)确定凸、凹模零件结构尺寸。 1、落料凹模外形结构、尺寸确定。
冲裁件精度不高、形状简单,落料和冲孔的模具均采用平刃口。
凹模外形尺寸确定如下:
凹模厚度:H=Kb=0.2x80.62=16.12mm(其中,系数K是查表求得,b为凹模孔的最大宽度)。
凹模壁厚:c=(1.5-2)H,c取32mm。
凹模长度:L=b+2c=144.62mm。
凹模宽度:B=冲裁件宽度+2c=(55+64)=119。
最后依据设计尺寸,按冲压模具标准模架凹模周界尺寸系列,确定凹模外形尺寸为
160mmx125mmx25mm。
2、冲孔凸模外形结构、尺寸确定。
落料凸模截面形状与冲裁件一致,截面尺寸即刃口尺寸,前面已完成。 冲孔凸模L为导板厚度、凹模固定板厚度、板料的厚度、凸模总修模量、凸模进人凹模深度、凹模厚度的总和。其中,导板厚度取4 mm,凹、凸模固定板厚度取17mm ,凸模修磨量取3mm ,凸模进入凹模的深度取1mm,另外为了保证
孔的质量,冲大孔的凸模取值比冲孔的大2mm。
L1=(4+17+0.2+3+1+25)=50.02mm L2=(4+17+0.2+3+1+25+2)=52.2mm 3、凸凹模外形结构、尺寸确定。
凸凹模L为导板厚度、凸凹模固定板厚度、板料的厚度、凸凹模进入凹模深度、卸料弹簧压缩高度的总和。导板、板厚和固定板前面都已确定,附加高度h取(15-20)mm,取h=20mm。
L=(4+12+17+0.2+20)=53.2mm
四、选冲模标准模架和标准零件。
依据凸、凹模周界尺寸,初定设置额定参数,选用滑动导向后恻导柱模架,标记为模架
200x160x160-200 GB/T2855.5-1990。
联结螺钉选用:螺钉GB/T65-2000 M10 开槽圆柱头螺钉,螺钉长度依据联结件厚度而定,依据卸料力、推料力、压边力的大小选弹簧种类。
五、模具总体设计及绘制出模具总装图和零件图。
模具总装图用A0纸绘制,零件图用A4纸绘制。(另附)
六、选模具非标准件。
部分非标准件的尺寸如下表:
1 2 3 4 凸凹模固定板 垫板 卸料板 凹模固定板 160x125x17 160x125x6 160x125x12 160x125x17 数量1 数量2 数量1 数量1 七、校核冲压设备基本参数。
(一)模具闭合高度校核。
H 闭=H上+H下+H凹+H凸+H垫-1.2=(40+45+25+53.2+12-1.2)=174mm,J23-6.3开式压力机的闭合高度为150mm,可调量为30mm,模具安装时可调节压力机高度配制。
(二)冲裁所需总压力校核。
前面计算出P总=49.64kN,冲压机的公称压力63kN,P总
致谢
经过两个多星期的努力终于把这份课程设计完成了,这其中也包含了指导老
师的辛勤劳动,没有她们的指导我不可能如期地把课程设计完成,她们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深深地感染着我,在此再次对冯老师和方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金大鹰.机械制图[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成虹.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王考培.冲压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
[4]黄镇昌.互换性与测量技术[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5]王戟.金属材料与热处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