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周边沟域经济(民俗旅游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摘 要]目前我国农村正在迎来经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又恰逢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节点。北京作为我国首都,其周边农村的经济发展对整个新农村建设都至关重要。以民俗旅游产业为代表的沟域经济,正活跃在北京周边市郊农村。然而,民俗旅游产业推动京郊农村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隐患。只有认清问题所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蓬勃发展的民俗旅游产业才能真正持续下去,为我国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关键词]沟域经济;民俗旅游;发展问题
1 沟域经济与民俗旅游
1.1 沟域经济与民俗旅游
沟域经济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沟域经济是指以山区沟域为单元,整合其范围内的自然资源、产业资源和人文资源,发展特色种植、农业观光、民俗体验、科普宣传、文化创意、拓展训练等为内容的区域经济[1]。北京是我国首都和最发达城市之一,其周边山区较多,自然人文资源丰富,十分有利于沟域经济的发展。北京沟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就是民俗旅游产业的兴起。数据显示,2013年前三季度,北京延庆地区民俗旅游业创收20133万元;2013年上半年怀柔地区民俗旅游创收12424.5万元[2]。沟域经济产业中蓬勃发展的民俗旅游,不仅是目前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且在解决农村农民增收,调整农业结构,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等问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北京周边民俗旅游产业的兴起和该地区的自然人文条件、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政策支持密不可分。从自然条件上看,北京周边沟域自然风光优美,全市A级景区有75%位于山区。从人文历史资源上看,北京周边沟域集合了大量历史文化遗迹,保留有丰富的当地民俗文化传统。此外,北京市人均生产总值已经达到9075美元(2008年),且服务行业比重不断加大,再加上北京市政府对周边沟域特别是民俗旅游产业政策倾斜力度较大,出台了税收优惠、“绿山富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和“三起来”工程等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民俗旅游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1.2 北京周边民俗旅游发展现状
目前北京市有近1300座观光农业园区,220 多个民俗旅游村,实际经营8500多户民俗旅游户。民俗旅游产业带动了沟域交通运输、建筑行业、餐饮服务、文化娱乐等各行业的发展,丰富了北京市民假日旅行选择,同时也带动了沟域经济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成熟程度的一大标志。
目前该产业在个体开发和政府协助下,主要表现为体验农家生活和传统民俗、游览山水景色和人文古迹及垂钓采摘棋牌休闲等发展模式。从广义角度概括
来说,当前民俗旅游发展模式主要是打好手中的“文化牌”和“生态牌”。民俗旅游营业者大多因地制宜,根据本沟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模式,并将文化与生态交叉结合来吸引消费者。
2 北京周边民俗旅游产业发展问题
虽然北京周边沟域民俗旅游产业发展蓬勃,但是仍然暴露出很多问题。概括来看,目前北京民俗旅游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主要可以归纳为自身内部问题和外部环境问题。自身内部问题主要有自我管理混乱、生态问题和民俗同化淡化问题等;外部环境问题主要是相关政策缺乏和监管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问题等。虽然北京周边不同沟域情况不同,面临问题也不尽相同,但是有很多问题是共性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2.1 自我管理混乱
目前北京民俗旅游大多以村落社区为单位,彼此独立经营,因此行业内同一社区内个体从业者较为集中且规模较小。虽然目前的市场结构避免了行业内几家独大的寡占现象,使得民俗旅游价格不易被人为操控,增加消费者选择的余地,但是也对整个行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首先,规模过小制约营业者及时掌握市场信息,也给营业者扩大业务和提升营销手段造成融资上的困难。其次,营业户中间普遍存在服务质量较差的问题,服务意识不强,令消费者难以满意。另外,长期停滞于较小的营业规模和较低的服务水平在思想意识上束缚了营业者的创新意识和开拓意识。笔者在十渡调查了解到当地有几家民俗户经营者虽然希望改善现状,但大多寄期望于政府扶持,缺乏自主进取的动力。
2.2 生态问题
民俗旅游产业的“生态牌”虽然富有特色,能够吸引消费者,但是其受生态环境影响也很明显。首先是民俗旅游产业季节性较强,生产和消费都与季节息息相关。大多数景区每年5—10月是民俗旅游的营业期,其余半年时间造成资源的闲置、浪费。其次,民俗旅游产业的“生态牌”易受到自然灾害影响。例如果园观光、采摘等项目,遇到自然灾害时受损严重,这一点在2012年“7·21”暴雨中体现尤为突出。最后,在民俗旅游的旺季,客流量增加给个体小沟域内的生态容量带来巨大压力。笔者在京郊著名民俗景点雁栖湖了解到,当地自然生态已明显遭到人工改造。根据笔者的调查,可以粗略计算一下该地区旅游容量(TEC)。雁栖湖湖面可游(划船)面积约1km2,湖面水域人均可游面积标准取0.0625km2/船[3],景区开放10小时,人均游览时间约1小时/船。则该地旅游日空间容量
笔者观察,仅周末上午大部分时间,湖面上始终保持有30艘游船左右,按照通常的不超过环境最大承载力30%~50%的说法,当地环境压力确实堪忧。当然笔者的估算十分简略,但是据景区总经理估计,周末景区客流量多达5000人上下[4],相对于较为脆弱的水域生态系统,巨大的客流量的确可能威胁当地生态环境。
2.3 民俗同化淡化
民俗旅游产业之所以蓬勃发展,与其民俗特色紧密相关。消费者选择民俗旅游,一定程度上是希望能体会农家生活特色和当地民俗风情。然而,目前大多数营业者并没有积极打造“民俗”概念,而是简单地停留在“民宿”层面上,“民俗”理念比较淡化。其次,沟域内民俗旅游产业特色雷同,产品差异化程度过小。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在经营者1的价格和位置既定的情况下,经营者2距离1越近,其产品的需求也越大,利润越高。但是,1、2距离拉近会带来激烈的价格竞争,即所谓的战略效用。这时产品的差异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产业内可替代产品过于集中时,可以通过产品差异化吸引不同消费偏好的需求,来抵消战略效用带来的竞争压力。民俗旅游集中经营本可以形成带动营业者整体利润提高的直接效用,但是由于各营业者之间差异化程度过小,导致直接效用被引发剧烈竞争的战略效用所抵消,反而不利于该产业的发展。笔者在雁栖湖了解到,仅湖边西庄村周边在册登记的农家院就多达53家。大量农家院仅仅简单模仿城市酒店客房形式,提供的服务高度同化,差异几乎只体现在客房档次、价格不同上。民俗同化、淡化不仅难以满足消费者追求农家特色生活的需求,更使当地较高档、地理位置优越的农家院有抬高价格的动机,偏僻、小型的农家院被动四处“拉客”,不利于民俗产业长期有序发展。
2.4 政策、监管及基础设施建设
虽然民俗旅游产业享受了国家的相关税收优惠,沟域内部由政府投资建设大量基础设施,景区景点也得到政府的投资进行开发和维护,但是总体来看相关政策和监管依旧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仍需改善。政府对于民俗旅游农家院日常监管比较空白,行业内缺乏统一标准,营业者大多自行制定价格和项目标准,甚至有的居民没有任何营业执照或者卫生许可就开办起农家院。而且对于农家院经营者没有统一培训,营业者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有时损害消费者权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京郊沟域虽然一直发展较为完善,但随着游客的增加,基础设施水平已经相对落后。京郊更靠近河北省的沟域地区,由于资金投入和政策力度远落后于近京地区,基础设施更为落后,个别景点无法开发,只能吸引“驴友”探险。
3 对策建议
民俗旅游产业并不是我国独有的沟域经济模式,其在发达国家已经存在多年。横向比较外国先进经验,既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民俗旅游产业现存的问题,也可以对该产业未来持久发展提供启示。
在中国台湾和日本,民俗旅游业注重创新,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积极发掘内部潜力,将传统观光农业上升到知识观光农业的层面。例如,观光园推出特色亲子项目,吸引家庭携手旅行;政府推出国民旅游卡消费政策,鼓励民俗旅游;政府对营业者定期评估,优秀者予以奖励等。在欧美等国,民俗旅游产业发展多年,市场结构成熟,资本雄厚。政府对于民俗旅游消费者予以优惠补贴;营业者创建了完善的宣传系统,引入品质认证制度;各级行会和政府共同监管,保证产业健康发展和消费者权益;在盈利的同时,大力保护当地自然人文景观,实
现可持续发展[5]。
笔者认为北京周边沟域民俗旅游产业要想实现长期健康发展,首先应当保持本色,打好“文化”和“生态”两张王牌,这是吸引消费者的源泉;其次,各级政府应当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增大监管力度,同时加大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真正令农家院规范起来;另外,当地营业者和政府部门应当注意生态建设,保护当地资源不被破坏,鼓励生态旅游,可以尝试打造生态激励系统,激励营业者自主保护生态环境;应当打造品牌效应和开拓新的增长点,以创新带动传统农业观光向更有内涵的知识农业观光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