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二历史岳麓版选修三战争与和平要点总结一二单元

高二历史岳麓版选修三战争与和平要点总结一二单元

2021-07-14 来源:乌哈旅游
高二三部历史选修战争与和平要点总结一二单元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课 1、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为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欧洲列强矛盾加剧。具体原因:(1)经济因素:列强对世界市场的争夺

(2)军事因素: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3)科技条件: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 (4)思想因素:军国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2、 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总体来说,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产物。

⑴ 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

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 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

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 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

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第二课

⒊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国

⒋时间:1914年——1918年 ⒌主战场:欧洲 ⒍三条战线:西线(决定性作用):英法——德

东线:俄——奥匈、德 南线:意大利、塞尔维亚——奥匈

⒎经过: 阶 段 第一阶段(1914年) 第二阶段(1915—1916年) 战役或重大事件 1914年,重点西线,马恩河战役 1915年,重点东线,德军在东线进攻俄军 1916年,重点西线,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 日德兰海战 第三阶段(1917—1918年) 1917年美国参加对德作战;中国等参加协约国作战 1918年11月,德国投降; 影 响 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十月革命后,俄国退出大战(1918年《布列斯特和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失败告终 ⒏为什么在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

⑴美国与英法存在着传统的历史文化联系 ⑵美国与协约国之间巨大的贸易贷款联系 ⑶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 ⑷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提供参战契机 (5)隐含目的:企图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 ⒐分析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⑴经济实力处于劣势;⑵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⑶内部与国内矛盾的尖锐;⑷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第三课 10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⑴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

西欧的相对衰落体现在:

①经济受重创:曾经领先世界的西欧,相对衰落,中心地位受挑战; ②精神遭打击: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 ③英国更衰落:战前已丧失工业第一强国地位 美日的崛起体现在:

①美国:战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 ②日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企图独占中国(逼迫袁世凯政府签署二十一条);对德宣战,出兵青岛,谋求获得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 ⑵战争引起革命浪潮

①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影响欧美工人运动

②德国与匈牙利:分别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革命,是失败的伟大尝试; (3)独立浪潮:

①中东欧政治版图发生剧变:一战摧毁了四个帝国—德俄奥匈奥斯曼,诞生了一批独立国家,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

②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如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国五四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⑶战争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补充人教版) ①一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②促使政府改变职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职能加强; ③客观上提高妇女地位

④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A.社会主义思想影响的扩大B.和平主义思潮盛极一时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专题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五课 凡尔赛体系

一、巴黎和会(1919年初——6月28日) ⒈背景

(1)同盟国战败投降,成为战胜国宰割的对象。 (2)战胜的协约国之间,实力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 (3)各国人民希望签订真正的和平协定 ⒉地点:法国巴黎凡尔赛宫

3参加国:27个战胜国的代表(战败国与苏俄除外)

4操纵国:美、英、法:英国劳合乔治、美国威尔逊、法国克里蒙梭 5中心问题:处置战败国(德国)巩固战胜国成果 6、各国目的:

(1)美国:推行“十四点原则”参加会议,企图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建立国联,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反对过度消弱德国。

(2)英国:保持英国的世界霸权,奉行“大陆均势”政策,既要削弱德国,又联合美国遏制法国在欧洲称霸。因此英国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在东亚支持日本以牵制美国。 (3)法国:最大限度削弱德国, 重建在欧洲大陆的霸权 (4)意大利:希望落实参战时协约国的承诺,扩大领土

(5)日本:使战时从德国获取的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合法化,进一步侵略中国,称霸亚太。 ⒎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8结果:签订《凡尔赛和约》(1919年6月28日)。

内容:①领土:重新划分德国疆界;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区由国际联盟代管,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15年,东岸划定非武装区。 ②殖民地:德国放弃海外殖民地,由英法等战胜国瓜分; ③军事:德国废除义务兵役制,只保留10万陆军; ④赔款:德国要支付大量赔款给协约国(未确定总额)。

⑤中国问题:决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攫取的一切权利交给日本 二、凡尔赛体系的构成与国际联盟 ⒈凡尔赛体系的构成:《凡尔赛和约》和对奥、保、匈、土的和约和国联盟约。 2、凡尔赛体系的特点

①战胜国英法占主导地位。

②体系具有不牢固性、脆弱性。这一体系建立在帝国主义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和重新分割殖民地的基础上,稳定只是相对的、暂时的。

③体系具有反动性。如以“委任统治”形式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转让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给日本等,照旧维护了殖民主义的统治秩序。④体系具有不全面性(以欧洲为主) 3、影响:积极

(1)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国际关系新秩序(暂时调整了列强在西方的统治秩序);

(2)维持和平的国际环境,使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3)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根据民族自决原则,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国家; 消极:

(1)战败国和战胜国矛盾: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性的惩罚:德国滋生强烈复仇情绪; (2)战胜国列强之间的矛盾:分赃不均:美意不满;

(3)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列强矛盾: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国“五四”爱国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等。

(4)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俄之间的矛盾

4实质:一战后,协约国列强(帝国主义战胜国)建立的以欧洲为主的国际关系的新秩序 第7课 华盛顿体系 一、华盛顿会议 ⒈背景

(1)巴黎和会留下遗缺,亚太地区的矛盾没有真正缓和;

(2)一战后,出现美日英三国争霸亚太的局面,美日矛盾是主要矛盾,中国是列强争夺的主要对象;

(3)为争夺霸权,美、英、日三国的海军军备竞赛; (4)各国人民反战呼声高涨。

(5)五四运动,中国拒签和约使列强恐慌。协调在华矛盾、共享在华利益显得尤为重要。 ⒉发起国:美国

⒊时间:1921年11月—1922年2月。

4、参加国:美、英、日、中、法、意、比、荷、葡九个国家。操纵国:美、英、日。 5、主要议题:英日同盟问题、海军军备竞赛问题、中国问题 三大条约 6、《四国条约》

(1)签订国:美、英、法、日。

(2)内容:A缔约各国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B英日同盟终止。 (3)影响:

①对美:拆散了英日同盟,扫除了在太平洋的称霸障碍。

② 对日本: 一方面英日同盟解散,扩张野心受到了暂时遏制;另一方面在太平洋上的权益得到大国承认。 7、《五国条约》

(1)签订国:美、英、日、法、意

(2)内容:分别规定了它们各自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的总吨位。 (3)影响:性质:世界现代史上第一个裁军协议

对美国:美国外交胜利,与英平等地位,标志着英海上优势丧失

对日本:使日本主力舰吨位劣于英美,但英美不得在其附近建立海军基地,实际了日本在这一区域内拥有战术上的优势。 8、《九国公约》

(1)签订国:美英法日中意荷比葡九国。

(2)内容:①形式上宣称“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②再次确认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3)实质: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4)影响:

对美国,打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为美国进一步对华扩张和控制亚太提供了条件。 对日本,暂时约束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对中国,是列强侵华的不平等条约,再次受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但客观上也有利于中日山东问题的解决。

对后世,二战后成为制裁日本法西斯的有利武器与证据。

二、华盛顿体系 (《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等构成 )

1.实质: 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确立在亚太地区建立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2.与凡尔赛体系的关系: 是凡尔赛体系的补充与完善 3.影响

①积极:调整了主要大国在亚太地区的关系,使亚太地区保持了暂时的稳定,军备也得到一定的控制,有利于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消极:该体系下隐含着许多矛盾(美日矛盾、英日矛盾、中国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等) ,非常脆弱,埋下了战争祸根。 三、中国山东问题的由来与解决:

①1897年德国派舰队强占胶州湾。山东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

③1919年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决定把德国原来在中国山东攫取的一切权利交给日本。帝国主义的强权政治引发了“五四运动”。在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下,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④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由于中国人民坚持斗争和英美反对日本独占中国而施加的压力,日本归还中国山东主权,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 四、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异同 ⑴相同点:

①都是一战后,由少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的会议结果 ②会议签订了带有大国强权色彩的一系列条约

③都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维护暂时的和平 ④都非常脆弱,为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祸根 ⑵不同点:

巴黎和会是一战的战胜国宰割战败国的分赃会议,成立了新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矛盾,形成了凡尔赛体系,英国和法国成为会议的胜利者; 华盛顿会议遏制了日本在远东的侵略势头,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形成了华盛顿体系,美国成为会议的主导者和胜利者。 五、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

实质: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国际关系的新秩序

作用:构成战后资本主义国际新秩序,使资本主义20年代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不稳定性 :暂时缓和帝国主义列强矛盾,并没有消除各大国间矛盾,相反埋下更大的冲突的种子。

专题二 一战后维护和平的尝试(第六、第八课)

维护和平的尝试之一:国际联盟

1、背景

(1)经济:在工业革命条件下,各国间交往日益紧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2)经验:一些行业性的国际组织的建立,为国际联盟的建立提供了经验。

(3)教训:一战后,反战和平思潮兴起,需要一个具有政治约束力的国际组织来维护战后的秩序与和平。

(4)规划: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和平纲领”,主张建立国际联盟。 2、威尔逊“十四点原则” 表面理想: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

真实目的:建立国联;控制国联, 称霸世界

3、时间:1919通过国联盟约。1920年正式建立。 总部:瑞士的日内瓦 4、主要机构: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全体一致原则);国联行政院;秘书处 5、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并且声称要裁减军备,制裁侵略 6、委任统治:对战败国殖民地的“ 委任统治制度” (实际上成为大国瓜分殖民地的虚假外衣)

7、成员国:63个,受英法操纵 (苏俄及德、奥等战败国最初被排斥,美国未参加) 实质: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8、美国为何没加入国联:

①由于美政治军事实力有限,攫取世界霸权的计划落空

②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强大。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也拒绝参加国联。 反映的问题:①美国综合国力还不足以获取世界领导权;②国际关系中心仍在欧洲 给国联带来的影响: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 9、评价: 积极作用

①性质: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国际政治组织 ②开创了国际合作的新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趋势

③国联初期,在恢复经济、维护和平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④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为联合国的建立提供了经验教训. 消极方面:

①实质: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纵容法西斯的侵略,留下一系列不光彩的历史记录。(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后放纵日本侵略) ②成员排斥苏美等大国,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

③纲领含糊不清(对侵略和被侵略的含义未作确切说明)缺乏可行性(“全体一致原则”使每个成员国都可以阻挠大会决议,从而使制裁成为一句空话)

④委任统治违背了中小国家意愿

10、解散:未能阻止二战爆发。联合国成立后,1946年宣告解散

维护和平的尝试之二—德国赔款问题的解决(道威斯计划)

1:背景----鲁尔危机 1923(原因、过程、后果) 2:内容:英美向德国提供贷款,复兴德国经济 3:影响:1)对《凡尔赛体系》的重大调整

2)对德政策:由消弱德国变为复兴政策

3)德国经济恢复;法国削弱德国计划的受挫;美国经济渗透欧洲。

维护和平的尝试之三 欧洲安全问题--《洛迦诺公约》1925

1:背景:长期对抗,两败俱伤,法德探索和解之路

2:签订:1925年,德、比、英、法、意、波、捷,瑞士罗迦诺 3:内容: 4:影响:

1)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的调整 2)改善了法德关系

3)成为和解安全的代名词

4)不稳定性,法丧失单独制裁德国的权力 最大的赢家:德国

协约国正式承认德国是一个平等国家,使德国摆脱了战败国地位; 加入国联,国际地位提高

维护和平的尝试之四 集体安全问题--《非战公约》1928

(又称《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或《白里安-凯洛格公约》) 1:背景:

《洛迦诺公约》签署后,法国希望和美国结盟;美国建议各国签署多边非战公约。 2:签订:1928年 法国巴黎 美、英、法、德、日、意等15国

3:内容:禁止缔约国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用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 但各缔约国都强调拥有合法自卫权。 4:影响 1)积极作用

①它是第一个正式宣布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工具的普遍性国际公约。

②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侵略战争是国际犯罪”的法律基础。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审判和惩处德日甲级战犯(危害和平罪)的主要法律根据。公约在条文中虽然笼统地提出废弃战争,未区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侵略战争与自卫战争,但各缔约国在谈判过程和在签署、批准或加入时,有一项重要谅解,即不影响当事国的合法自卫权。 2)局限性

没有规定明确责任(未区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侵略战争与自卫战争) 缔约国拥有合法自卫权,为法西斯国家发动战争提供了借口; 没有涉及裁军问题;

未制定实施公约的办法和制裁违约国的措施,未能制止二战的爆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