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研究①
—以汽车类专业为例——
魏王懂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摘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虽
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以然目前各高职院校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
专业为单位,构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使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汽车类专业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9)07-0032-02
[中图分类号]G715
一、背景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明确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新创业教育改革,
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同时指出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特别提到以下几个问题:(1)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与实践脱节;(2)教师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3)实践平台短缺;(4)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强;
虽然目前各高职院校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不同高校有不同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但大多数高校均是从上而下的统一模式,以专业为单位主动构建学生创新创业培养路径较为少见。统一模式容易导致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专业教因而我们认为,以学生为中心,以专业为单位,构育及实践脱节,
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十分必要。以专业为单位主动构建学生创新创业培养路径,使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从根本上杜绝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碎片化”。养目标中,
二、汽车类专业“1+3”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的建立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地方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学校坚注重个性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持教育创新,
践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兼具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培养面向未来、
不断深化“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活动育人”的育人机制。为了更好地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我校汽车类专业“1+3”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即“一方案三平台”,围提出并实践了
绕一份基于汽车类专业学生融创新创业教育于其中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搭建汽车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专业教学平台、专业课外实践与文化活动平台以及专业综合实践平台等三大平台,实现大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探索“1+3”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即基于学生创新以及专业教学创业能力的高职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平台、活动平台、综合实践平台等三大平台的建设。其中,人才培养方案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核心,教学平台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基础,活动平台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扩展与补充,综合实践平台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提升。
三、基于“1+3”模式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一)建立专业教学平台、专业课外实践与文化活动平台以及专业综合实践平台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绍兴、杭州、温州、宁波等地的各类与专业相关的汽车行业与企业进行充分调研,分析确定两个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组成。根据调研分析得到的创新创业能力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使基于课程的教学平台、基于课外活动与实践的活动平台以及基于学生见习、社会服务与实习的综合实践平台都各占一定学分,从而实现“三平台”的“三位一体”。
(二)建立“平台课程”,搭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学平台
1.在对汽车行业与企业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汽车类专业基于工作岗位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同时将这些培“平台课程”中,从而建立一套基于“公养要求由易到难融入各个
共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与“专业模块平台课程”的层级递进的课程体系。一年级,所有汽车专业群所有学生均上相同的“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与“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二年级始,由学生自愿选择各类“专业模块平台课程”进行学习。
2.以生为本,设计“面向工作过程”的项目化、单元化课程教喜欢通过移动网络进行学习,喜欢学。信息化时代的高职学生,
图片与视频学习甚于文字,喜欢快速式学习。因而我们的教学应尽量符合学生的这些特点,先吸引凝聚,再影响改变,不强压强
①本文项目来源于2015年浙江省教学改革项目“‘汽车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的实践与探索”(项目编号:JG2015337)“以生为本、‘教’‘学’融合,构建汽车类专业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ZB3201508)。与2015年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招标项目
作者简介:魏王懂(1977—),1996—2000年就读于浙江师范大学应用电子技术专业,2000年至今,就职于绍兴职业技术学院,2007—2014年,就读于浙江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
-32-
人才培养
加。在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1)单元化教学与项目化教学。项目化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发展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点,比较适合实践性或研究性较强的课程内容学习,对识记性较强的课程,如汽车概论,我们提倡运用单元化教学。所谓单元化教学,即是将一门课程按课程内容合理划分若干单元,用单元教学、考核替代整个课程的教学、
考核。项目化与单元化教学使教学内容碎片化、阶段化,既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推与拉的力度与频率都大大加强。
数灯三集字元灯光继极成运集成灯万器光串电继用件基并器电灯管放逻光表及联灯器光灯灯辑闪的焊本控光控光门烁使接控制控制制控光控与明用练制习电路电路电路电制控路电制路电制暗路电路电路1
2
3
4
5
6
7
8
9
10
汽车电工电子基础中的项目化教学
(2)以考促学、以考助教。在单元化教学或项目化教学中,单元或项目考核显得非常重要,考核可以分为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两类。
理论教学采用合班上课,主要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通过“超星学习通”移动网络平台,可使学生在手机端、在固定题库中进行不限次学习,考核通过课程网络平台进行随机抽题测试,测试可多次,取最好成绩(类似于驾驶学习理论考试模式)。实践教学采用小班或分班上课,小组多次练习,一对一针对性实操测试。理论测试随机、实践测试一对一,大大减弱了学生的侥幸心理,单元测试的即时反馈,无形中给学生以巨大的压力,增强了教学的推力,
明确的试题范围、不限次移动手机端练习与多次测试给学生以信心,增强了教学的拉力。
(3)游戏式小组教学。在“翻转课堂“教学理念下,应用游戏式小组教学组织模式,课程教学按课程性质对班级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每个组自拟组名,自选组长,同时引入适当的趣味竞争与移动课程教学平台进行教学组织,整个教学内容分为发布任务、
小组讨论、小组展示、小组互评与趣味奖惩等五个环节。小组展示一般通过小组选择代表到讲台阐述小组观点,同时小组须总结概括,以图形、关键字等方式在教室展示区进行展示。趣味奖惩可以在课程教学平台中奖励红包、罚做俯卧撑或深蹲等方式进行。
凯迪拉玛莎拉克组蒂组众泰组悍马组福特组帕加尼组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路虎组捷豹组甲壳虫组JEEP组
五菱宏光组
红旗组
汽车概论课程教学学生分组组名
课题
游戏式小组教学中体现出的趣味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
趣味的学习环境,这些都是教学中拉力的体现。而小组展示与趣味惩罚则在轻松中给学生以一定的推力。
(三)指导学生设计贴近学生的专业实践与文化活动,搭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活动平台
1.成立各类学生专业工作小组,根据实际,引导学生设计、组织汽车检测与维修竞赛、新能源汽车技术与服务竞赛、汽车营销竞赛“、
恩智浦“智能车设计竞赛等一系列汽车类专业竞赛。2.成立汽车专业群团总支,将校园娱乐活动与专业活动相结合,
让团学组织服务基层、服务专业,开展”车标达人““校园车展”“超级演辩家”汽车主题趣味演辩竞赛等专业文化活动。建立汽车之家“专业社团,开展专业社团活动的专业实践活动。
3.建立汽车创新班—卡尔班,开展专业合作企业的孵化项目与专业社会服务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主要包括校园汽车保养服务项目、
汽车零配件电子商务推广项目等。4.将素质拓展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并建立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项目库,让学生自愿选择项目实施。
(四)深化校企合作,搭建以学生见习、社会服务与实习为一体的综合实践平台
1.引入汽车中凯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校企共建汽车技术实训基地,基地既是教学实践场所,又是公司商业运营场所,建立“校中厂”“厂中校”,通过师徒结对,探索与实践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从而使实训基地成为学生见习、社会服务与实习的综合实践平台。
2.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建立层次、类型各异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主要包括各类中高档品牌的汽车4S店、大型汽车维修店或品牌维修连锁、汽车零配件营销连锁公司、二手车汽车营销公司、
品牌汽车主机厂、新能源汽车主机厂与汽车电气配件公司等,满足学生的差异化就业需求。
3.成立汽车专业服务队,主要有校园汽车保养服务队、校园汽车紧急救援服务队。校园汽车保养服务队每月1~2次进行汽车保养服务,校园汽车紧急救援服务队24小时为学校师生进行紧急救援服务。
四、小结
大学生创业,不是单纯的商业活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更应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更应该在围绕育人目标的基础上给学生以更多的个性选择。因而,让专业主动建构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既可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也可让专业与学生有更多的个性体现与选择。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
[2]刘艳.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
[3]张瑶祥,蒋丽君.高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选择
[J].中国高等教育,2011(20).◎编辑冯永霞
-33-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