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容量
在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时,课堂教学容量可能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具体地讲,就是要确定一节课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以及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对此,在教师用书上一般都会提出一些指导性意见,那些有经验的教师也能够比较好的把握,大多能按照自己预设的进程完成任务。但是,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发现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因为一些教师他们的教学观念存在偏差,通常用知识的容量来替代课堂教学容量,所以他们的课堂教学按照“三维目标” 的要求都有很大的距离。表面上看,过程简捷流畅、知识练习扎实、预设任务恰当,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被动、机械、平淡,思路无法打开、表情始终呆板、情绪难以激动。
最近我听了一节课题是“二次函数”的课,这节课的内容应该非常简单,一方面是因为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函数、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对如何认识不同类型的函数有了一定的认知经验,另一方面从教材的编写来看,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阅读认识和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问题。就我个体的体会和观察,其实教师们最不喜欢让这样的课。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样的课它的知识容量不大,要想把这样的课上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事情可做,还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功夫去增加它的容量。这节课,上课的老师也设计了一些增加容量的内容,但是,他选择的是大多数老师的做法,就是增加练习题目,用反复的练习来替代容量的增加。结果本应该是一节非常有吸引力的课变得非常平淡,学生们对“二次函数”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概念上,至于研究“二次函数”的意义、“二次函数”在函数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更开阔、更丰富的认知和了解,对“二次函数”很难产生好感。如果老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把增加容量的重心放在“丰富感知”上面,多设计一些来源于生活的实例,让学生更具体地认识到现实生活和生产中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有新的数学知识,真正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还可以设计一些函数领域内的问题介绍,让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从而增强学生求知的欲望。这样以来,我们的课堂才能变得丰富有
趣,才能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生机盎然。
还听了一位老师讲“质量”。这节课也是本章内容的第一节课,上这节课的老师在确定容量的时候出现了“不恰当”的问题。从教材的安排来看,教师在确定第一节课的内容时只能是“认识质量、估测质量、了解质量的属性”。可是这位老师在确定内容时,还把测量质量的工具以及托盘天平的使用也安排在这节课,结果在这节课上,老师把前面本来是一节课的内容只用了十几分钟草草了事,而后面关于天平的使用的教学任务又无法完成,整个一节课,教师在忙着赶进度,学生在忙着找答案,最终的效果可想而知。在我和这位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我找到了他这样安排的理由:前面的内容太简单,知识点也很少,用不着安排一节课。当我明白了他的理由之后,我说:你这样安排,把本来两节课的内容用一节课来上,表面上看你节省了一节课的时间,可是你可能还得两节课的时间还落实你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总体上讲你还浪费了一节课的时间。他似乎明白了我的意思,但他仍然坚持着“前面的内容用一节课不好安排”。这种观点其实是一种普遍的观点,很多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总是把知识当目的,他们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总是把知识点或者考点的多少作为一节课的容量,根本没有挖掘教材丰富的内涵,尽量扩展学生感知和体验的过程的意识,“简洁明了、快捷流畅”常常就是他们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标准,这样的教学观念仍然还是那种以应试为目的的观念,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肯定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所以,教学容量看起来是一个陈旧的话题,但是当我们对此没有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设计的时候,我们的课堂可能就是知识的训练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