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与运动教学反思
力与运动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力与运动教学反思,一起来看一下吧。
力与运动教学反思篇一
一、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现代教学要求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框,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许多知识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遗忘,更何况当今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只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就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我在教学时,有时还会不自觉地侧重知识地教学,而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有所欠缺。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可以是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归纳能力的好机会,而我匆匆地用投影将其打出,减少了学生的思维含量。我应有意识地将其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二、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反观我这堂课,我与学生虽有沟通,但停留在表面上,没有在深层面上沟通。
三、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偶尔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我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例如,对于如何设计验证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有的学生提出了通过改变压力的方法来改变阻力,有的学生提出改变斜坡的粗糙成度的方法来改变阻力。其实第一种方法是不可行的,因为在改变压力的同时,该方法也同时改变了物体到水平位置时的初速度,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两个变量。课堂教学中首先鼓励学生的创新,然后分析方法的可行性。
四、教学过程是否存在“伪探究”
有的探究性学习只表现在问题的探究上,只要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几个学生立即围成一团分组讨论,也不管小组成员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的价值是否有讨论的必要;待几分钟后,教师一声击掌,学生的讨论戛然而止;再由小组中的“老面孔”-优等生发言。这种“神散形未散”的“伪探究”掩盖了个性之间的差异,甚至会剥夺部分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发言的权利。这也是我在这堂课中考虑欠缺的地方,我计划是六人一小组,但未考虑到学生的分工与协作问题,有的学生只在旁边充当看客的角色,有的学生扮演了小组中的所有角色,又是操作员,又是记录员,又是设计员,实验成了他展现个人能力的舞台。关于小组合作真正探究的问题上,我应该多向综2课老师学习,看看他们是如何组织小组合作交流的。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经过各位领导与专家的指导后,我特将所教的部分内容从新构思与设计,惯性这部分内容
我将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地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共设计了五个实验,即1.惯性球;2.小车运木块(起动和刹车);3.瓶口取物;4.套紧铁锤;5.杯子倒水等。通过在课堂上演示这些实验,化抽象为具体,由静到动,由易到难,使学生更易理解所学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十分轻松活跃。
二、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通过让学生动手的形式来探求知识。这节课设计的五个实验全部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从实验中发现规律,探求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2.通过让学生讲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始终以学生的讲为主,贯穿“猜测—→演示—→分析—→归纳”这么一条主线。在做每一个实验前,先让学生猜一猜会出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看看谁猜得对?然后再让学生演示,边演示边说出操作的方法,最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归纳出实验中包含的物理知识。通过让学生多讲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充分地采用发散性提问,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向学生提问的过程中,尽量避免“是不是”、“对不对”的提问,这样提问对学生的思维作用不大,尽量少用“为什么”的提问,这样提问虽然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作用但容易注重唯一的正确答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积极采用“有哪些观点”、
“有什么不同的看法”的提问,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如在本节课中,当学生完成利用惯性将锤头与手柄套紧的实验,并说明其原理后,老师不是简单问“对不对”,然后就此结束,而是接着提问学生“想一想,还有什么其他办法?”。这样一问便可激发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会说可拿其它铁锤来锤紧;可用锤头撞击地面或墙面;还有的`会说可在松动的锤头与手柄的间隙里打入钉子或木条等等。我首先肯定同学们能积极动脑,多想办法解决问题非常好,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方法与利用惯性的方法的优劣,从而加深学生对运用惯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认识。通过积极采用发散思维提问,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十分有益。
四、充分地利用知识特点,积极渗透德育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与生活密切相联系,它的许多知识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根据惯性知识的特点,结合本市正在进行的城市管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教学中,让学生利用所学惯性知识充分展开讨论,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违章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增强安全意识,提高严格遵守交通秩序的自觉性。
力与运动教学反思篇二
“力及其作用效果”一节课是“力和运动” 一章的起始内容,由于本节课内容比较多,故而将本节课分为两课时来学习。其中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力的概念,力的符号和单位,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第二课时主要学习: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
得:本节课是由运动向力的过渡,故而在开始力的学习之前,首先对于以前学过的有
关运动的知识进行复习,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小实验,讨论举例得出了力的概念。由于力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既看不到又摸不着,因此在处理教材时先引出力的概念,指出力的存在离不开物体,考虑到有利于记忆和逻辑上的问题,引出力后马上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知识,最后才分析力的作用效果这一学生非常熟悉的现象。
失:(1)由于学生刚开始新学期的学习生活,还没有尽快进入兴奋的状态,在课堂讨论举例的时候显得兴奋度不够;(2)对于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掌握情况不太好,主要表现在于对“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理解不够透彻,出现了概念辨析不清的现象。
措施:对于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首先给学生辨析“运动状态”,运动状态是指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不变的运动状态是指: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变化的运动状态是指:匀速曲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变速曲线运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