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由标志性建筑联想到的城市话题

由标志性建筑联想到的城市话题

2020-07-04 来源:乌哈旅游
由标志性建筑联想到的城市话题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标志性建筑越来越多。然而,在城市建设高度发展的同时,城市文化未能得到很好的继承,甚至破坏了城市原有的历史文化,出现了城市建筑与城市文化割裂,使标志性建筑与所处的城市文脉环境不协调,城市记忆和历史文脉渐渐消失。本文通过实例分析,对标志性建筑与城市文化的关系进行探讨,引起相关人员在建筑设计中理性思考,重视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本文对标志性建筑联想到的城市话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标志性;建筑;城市话题 一、标志性建筑概述

标志性建筑是人们感知城市特色最直观的视觉印象。它是城市文化底蕴的体现。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指出,“标志性建筑一旦拥有了一段历史、一个符号或某种意蕴,那它作为标志物的地位也将得到提升”。标志性建筑作为城市特有的标志,它受到历史环境的、自然条件的影响,并且与当地的文脉息息相关。是它们共同作用相互渗透创造出一个地区的经典建筑。标志性建筑表达了城市的特色、提升至了城市形象。如印度甘地纪念馆、埃及金字塔、比萨斜塔、兵马俑等世界性标志性建筑。体现了历史性、时代性,是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的产物。 二、复制与仿效并非标志性建筑的审美

过去几十年,当代中国城市有过大发展后的不成功或称欠审美的空间形态,“千篇一律”成了复制城市与仿效建筑的代名词。在不少地方,依照预设的营造观,构筑样板化的城市或建筑空间,城市空间自然生长的逻辑规律被干预,给城市带来了历史与文化的丧失。在人们已意识到“样板城市”末路的今天,大中城市开始焦虑:一是如何警惕摩天大楼对城市高度的焦虑,在国内外不少城市对建筑高度狂热追求,超高层建筑一定是该城的地标,直刺云天的人工造物成为新时代“丑陋式”建筑的典型;二是如何瞩目巨型广场对城市广度的焦虑,尽管不少城市依然难摆脱“摊大饼”的巨型城市模式,城市广场是必然要限制的欲望“跑马场”。“以天地为栋宇,以舍屋为衣服”体现了中国传统城市建筑观。《宅经》一书中崇尚自然的人造建筑观:“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壤为皮血、以草木为毛皮、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乃为上吉”,揭示了人们对建筑本质的认识。西方人比较重视建筑物本身的功能与形象,用建筑克服自然环境中的不利条件,而中国人则将建筑视为自然环境的一个构成要素,这无疑应成为当下城市文脉汲取的宝贵传统。

城市的美好在其特色,而城市特色包括标志性建筑与城市“底色”:人们认识老北京,除了天安门、故宫、北海白塔等外,还有胡同和四合院大量“底色”的居住空间文化;认知老上海,除了国际饭店、跑马厅、百乐门等,更离不开它的里弄和石库门的“底色”,标志性建筑与“底色”恰如上海里弄房屋是欧洲联排住区与江南天井院的巧妙结合及血缘关系。同样,法国的芒萨屋顶、德国带斜线的方格墙面、意大利的半圆拱券窗和外廊,乃至澳大利亚常用的铁皮屋顶和遮阳板等,既是标志建筑元素,又是城市特色的写照,还是城市“可读性”的标志。德国柏林是欧洲唯一将20世纪沧桑全都收录的城市,无论政治、经济与社会人文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如此大规模的城市重建,在近代以来的欧洲城市中尚未发生过。这不单单涉及建筑的建成时间,甚至已不是能够量化的建筑遗产等级,而是建筑作为一个场所和见证者在其存在期间经历的故事。拥有故事的建筑就如同拥有故事的人一样,尽管魅力与气质总在收敛,但却难以挡住其文化内涵的缓缓溢出,或

许这正是建筑文脉的气场,正是标志性建筑何以要自然生成其根。在如今的柏林还有许多地方留有柏林墙的残垣,也保有硝烟之痕的勃兰登堡门和议会大厦,这些并非柏林最有历史价值的标志建筑物,但它们那数不清的扣人心弦的故事包容着这座城市魂灵。中国上海也是一样,如和平饭店与静安别墅似乎成为不少人朝圣之地,因为这里升华起城市象征的建筑与街区,它们可将市民命运与城市相互映衬,成为城市文脉的一部分,所以它们想不成标志建筑都难。 三、城市标志性建筑的深层解读 1、标志性建筑的意义表达

人们用建筑表达寄托思想,不断对建筑中蕴含的意义进行探索。建筑大师黑川纪章说:“地标建筑的意义在于,它是可以和人们心灵共鸣、标注人们记忆的建筑。”标志性建筑意义的传达方式在实践中是建筑师通过对当地自然环境、文脉等的研究,对当地的历史、文化、生活饮食习惯等进行归纳总结、抽象提取、补充更新。以继承创新的设计理念,营造出“心灵共鸣”的标志性建筑,将其成为一个城市的精神载体,文化传播的种子。 2、标志性建筑的结构层面

标志性建筑是城市的代表性建筑,它本身即有区别于其他城市建筑的表现特征。如北京故宫“中轴布局,左右对称,庭院式的组群布局”建筑思想体现了“天覆地载,帝道唯一”的皇权至上的思想。再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吸取了传统建筑的营造法式,木构架结构,层叠出挑,结构稳定,以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构件斗拱为原型。演绎了传统建筑的再生与创新。从建筑形体到各部分构件,实现了建筑功能、结构、艺术的完美统一。从国家馆到地区馆,以功能为主线,做了由上到下的分区,造型上主从搭配,空间上采用了南北方向作主轴线的处理手法,其展现出来的城市空间序列尤为壮观。国家馆居中升起,高63米,登高眺望,给人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成功塑造了主题“东方之冠”,中国馆空间场所处处弥漫着深厚悠远的中国气韵。 3、标志性建筑与历史文化环境

标志性建筑承载着城市的历史与文化特色。如西安大雁塔,始建于唐代,为楼阁式砖塔,塔身呈方锥形,整座建筑造型简洁稳重,气魄宏大,庄严古朴,作为西安市标志性建筑,承载着西安悠久历史文化。随着时空的变迁,标志性建筑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呈现不同的发展形态。在中国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受皇权至上思想的影响及建筑技术与材料的制约,建筑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具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而近代,由于外国入侵,其殖民文化,使我国有些城市建筑表现出中西合璧的风格。出现了大量带有殖民特色、异域风格的建筑。如天津的望海楼教堂其建筑风格是哥特式建筑,而外墙采用天津当地的清水青砖,立面装饰以砖雕为主,砖雕是典型的中国工艺;结构上采用当地常见的砖木结构,屋顶木屋架,延续了天津的当地传统特色。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因其深层的文化因素影响。不同时空的城市标志性建筑相互作用。以上海为例,近代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文化共同生活交织。由此,在上海这座城市里,出现了不同的文化、艺术观念及表现形式的相互影响与融合,将近代的上海变成了中国现代文化艺术的发源地。随之,出现了中西合璧又具有上海独具风格的、带有欧洲各国特色文化的上海外滩;这片标志性建筑群,成为了上海人文历史的代表之一。 结束语

在标志性建筑设计中,要认真地对城市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的探究及提炼,创

造出更好的设计思想,使城市历史文化与标志性建筑更好的相融于一体,使标志性建筑与当地的自然景观、历史与当代文化等结合起来,使标志性建筑极具时代感,又蕴含着城市文脉,使城市特色得以延续。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发展历程,这期间,由于自然、风俗、社会文化和经济技术等的的不同影响,出现了不同特色的城市文化和建筑风格,最终形成了各个城市之间各自具有的特色形象。作为建筑设计人员,我们更需在设计工作中,去发现它、尊重它、传承它。将每个城市特有的文化记忆延续、更新、提升,创作出具有城市特色和富有时代特征的标志性建筑作品。 参考文献

[1]城市品牌与人文精神[J].周宏春.中国商界.2018(12). [2]城市形象与旅游[J].盛光润.旅游研究.2017(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