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筹建过程中的政党协商民主探析
2022-08-12
来源:乌哈旅游
新中国筹建过程中的政党协商民主探析 童庆平 (蚌埠坦克学院政工室,安徽蚌埠233050) 薹∽1]《ro0∽ 。摘要:中国政党协商民主主要是中共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协商。这种政党协商民主制度酝酿于 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aY-式建立于新中国建国之时。中共“五一”I:7号既是民主党派政治转向的结果.也进 一步促进了民主党派的政治转向。在新中国筹建过程中,政党协商体现在多个方面,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 通 过协商,各党派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并确立了当代中国的政党协商民主制度 关键词:新中国:政党:协商民主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09)05—0010—04 中国政党协商民主主要是中共同各民主党派 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 的协商。由于无党派人士“在形式上没有结成党 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61.重新举起 了政治协商的旗帜。5月1日。毛泽东在致李济 深、沈钧儒等人的信(简称“五一”书信1中指出:“在 目前形势下,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 府,加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相互合作.并 拟定民主联合政府的施政纲领.业已成为必要.时 机亦已成熟。”U1当日,中共巾央又发出了《关于邀 请民主党派来解放区协商召开新政协问题给沪局 港分局的指示》(简称“五一”指示),指示中共驻香 人民团体的代表来解放区讨论…‘关于召开人民代 中共的这种选择进一步促进了各民主党派的 派,但实质上是有党派性的”[11.政党协商也包括中 共和无党派人士的协商。这种政党协商民主起源 于近现代中国革命特定的政治生态环境.规划于 新中国筹建过程中,正式确立于新中国成立之时。 一、中共“五一”口号与民主党派的政治转向 中国的民主党派是在《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 一”节口号》(简称“五一”口号)前已经成立,“以民 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为主”l 21.并在反对帝国 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斗争中成立的具 港的上海分局:“我党准备邀请各民主党派及重要 有民主运动历史的性质大体相同的党派。 直是介于国共两党之间的政治派别,其与中共之 在党际关系方面.各民主党派在其前中期一 表大会并成立民主联合政府问题”161“ 。 间主要是“T-等的党际之间的伙伴关系”[31。在新民 政治转向。5月5日,李济深、何香凝、沈钧儒、章 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各民主党派和中共在反帝反 伯钧、马叙伦、王绍鏊、陈其尤、彭泽民、李章达、蔡 封建斗争中就结成了事实上的同盟.彼此在道义 上和政治上是相互支持的力量 ,并形成了遇事相 廷锴、谭平山、郭沫若等人在香港联名发表《响应 中共“五一”号召致中共毛主席电》,并通电国内外 互协商的传统。重庆政协会议以后,国民党反动派 各界暨海内外侨胞.盛赞中共“五一”口号“适合人 肆意破坏政协决议,发动全面内战,制造了一系列 民形势之要求.尤符合同人等之本旨”.表示热烈 响应.“愿与全国同胞共同策进完成大业”[6126o。6月 蕴山、胡愈之等125人联名发表声明.响应“五一” 口号。在国统区的民主党派也通过其他方式表达 镇压民主运动的惨案,使许多民主党派纷纷开始 培就表示:“民盟今后将加强同共产党的合作,第 方面今后有任何重要主张和行动,民盟必事先 同共产党协商并征求同意,以防止蒋介石利用第 三方面名义.孤立共方,欺骗人民。”fsI各民主党派 了政治转向——越来越倾向于中共。梁漱溟、黄炎 4日,在香港的民主人士冯裕芬、柳亚子、茅盾、朱 了对“五一”口号的响应。这就“拉开了具有中国特 色的政党制度建设的序幕,成为中国式多党合作 的重要起点和里程碑”[4F23 。 在“五一”口号得到各民主党派响应以后,中 对国民党蒋介石破坏政协决议的行径进行了谴 责.并逐步加入到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阵营中来。l947年l0月27日,民盟被宣布为“非 法团体”后.各民主党派领导机关纷纷转入地下或 移驻香港。在香港,各民主党派同巾共开始了公开 战场的节节胜利,筹建新中国的时机逐步成熟。正 是在此背景下。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 共开始积极推动政党协商。由于一开始各民主党 派主要集中在香港,政党协商首先在香港展开。从 l948年秋天到1949年3月。巾共有步骤地分六 的协商合作。1947年夏天之后,人民军队在各个 批将各民主党派主要成员接送到河北平山县李家 庄和东北哈尔滨。在此过程中,政党协商主要在香 港、哈尔滨和李家庄三地同时举行。在香港,仍然 了“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 主要是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协商;在哈尔滨和李家 收稿日期:2009-06—16 作者简介:4 ̄}Y:,.f'-(1967一),男,安徽霍山人,蚌埠坦克学院政工室教员,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党校特约研究员,博士,从事执政党建设研究。 O 庄.协商主要在中共和民主党派之间以及各民主 党派之间进行。北平解放后,中共和各民主党派又 齐聚北平进行协商。 再有增加单位的提议,可随时协商,存筹备会巾正 式决定……1。根据这个规定,中共义对司徒美堂等 对许多民主党派成员发出了邀请。最终,新政协筹 备会参加单位扩展到23个,代表134人。 二、各党派在建国重大事宜上的相互协商 嗣绕筹建新巾国,巾共和各民主党派展开了 全方位的协商。其巾.讨沦最热烈的集巾在 个问 题上。 f一)商讨新政协筹备会和新政协的主要任务 一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会议后,第一小组在负 责拟定参加新政协的单位及各单位代表名单时, 义收到了30件团体和个人的书面申请,其巾包括 具有政党特征的一些团体如孙文主义革命同盟、 巾国农民党、中华平教会等。依据筹备会组织条 开始巾共设想的建国步骤是“必须先邀集各民 反复 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 个会议。在这个会 例.对于所有申请和提名都进行了逐个审查、议上”讨论决定建圜事宜 ”。当时的设想是先召 研究。这方面的__[作虽是很大的,时常为了某一个 歼政协会议.由它召集人民代表大会,再由人代会 来筹建新中闲。闪此,政党协商一开始主要集巾存 如何筹备召开新政协上。后来由于革命形势的迅 猛发展,l948年8月l Lt,毛泽东在复电香港各 民主党派时说.为着早日建立独立、自由、富强和 统一的新中闲,“实有召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 体及无党派民主人卜的代表们共同协商的必要”I81。 而新政协筹备会要“完成各项必要的准备工作,迅 速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 为此.9月l8日.当第一批从香港北上的民主党 派成员还在途中时.中共中央就指示东北局:“各 方人十住哈期间.町Fh高岗、洛前、林枫代表东北 局并与高崇民、张学思、朱学范等人和他们正式商 谈,征询他们对召开新政协会议之时间、地点、人 选及议程的意见.报告巾央”ll¨I。lO月初.在经过中 央统战部和在李家庄的民主人士协商后.周恩来 草拟 r《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诸问题》的草 案。l0月8日 在经毛泽东修改后 中共中央将该 草案发给东北局,请在哈尔滨的沈钧儒等对草案 “过细斟酌”。接着,高岗、李富春邀请沈钧儒等就 草案举行了两次座谈会,商讨各方提出了很好的 意见。l0月30日,l}1共巾央把协商修改过的草案 发给华南分局,由他们抄送香港的李济深等人。以 征询意见。在香港的各民主党派对草案修改稿进 行_『认真协商,提fH的患 南华南分局转达中共 [f】央。经过多次电报往返,1 1月25日.巾共和各 民主党派达成了《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诸 问题的协议》,对新政协筹备会和新政协的参与 者、主要任务、时间地点等作了宏观规定 (二)商讨新政协筹备会和新政协的具体参与 者。“五…”书信就提 :“ 一切反美帝反蒋党的民 主党派、人民团体,均可派代表参加。不属于各民 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反美帝反蒋党的某些社会 贤达,亦可被邀参加此项会议。”这还很笼统。为 此,“五一”指示义开列了拟邀请的包括李济深等 29人在内的名单。后来,义有不少人要求参加新 政协。在这种情况下,存对“五一”指示进行商讨 时,朱学范等人提出.是否允许有些人参加“得视 形势发展,审慎研议。从而在协议巾规定:‘留待筹 备会后决定’..中共中火代表还加了一条‘此外如 代表的适当与否而函电往返,多方协商,斟酌再 .费时达数周之久。有时毛泽东、周恩来也来参 加讨论。代表名单初步产生之后,义经过筹备会反 复协商.征求各方意见,一共花费了3个月功夫, 才确定了参加新政协的单位、名额和名单。经过两 次筹备会会议和8次常委会会议商讨,最终确定 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共 45个单位、662名代表,其中,党派单位l4个,共 产党代表占44%,民主党派代衷占30%,T农代 表和无党派代表占26%。 (三)商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新政协在起草i大文件过程中也处处体现了协商 精神。其中最典型的是起草《共同纲领》。l949年 6月召开的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会议成立了常委 会,并推选毛泽东为主任,周恩来、李济深、沈钧 儒、郭沫若、陈叔通为副主任。筹备会常委会下设 6个小组分头进行筹建新巾国的各项设计__r=作。 其中,第 组负责起草《共同纲领》。南于任务最 重,第i小组一一致推举中共先拿出初稿。周恩来即 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和《论人 民民主专政》作为理论和政策基础,参照l948年 起草的《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纲领草稿》,五易其稿 后,于8月22日形成r题为《新民主主义的共同 纲领(草案初稿)》。“草案初稿写出以后,经过七次 ■■■80 ■■■■●—■■■●■磐 ■■1●●●●●●, ●● 的反复讨论和修改,计由先后到达北平的政协代 表五六百人分组讨论两次.第i组本身讨论 rj 次,筹备会常务委员了两次,广泛地吸收了各方面 的意见”【l21。在反复讨论、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各党 派对《共同纲领》中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新民主 主义总纲、新民主主义政权制度、军事制度、经济 政策、文化政策、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等取得了共 识。9月5日,形成了定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共同纲领f草案)》。9月l7日,筹备会第二二次 全体会议基本通过了《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的产 生过程表明,它是多党派真诚合作、民主协商的产 物。”1131 此外,对新政协名称、新中国国名、革命胜利 后民主党派前途、国旗、围徽和国歌等问题,各政 党都进行了充分协商。 三、新中国筹建过程中政党协商的主要形式 , ,,●●● 新中国筹建过程中,中共和各民主党派进行 委员会常务委员为主体的时事政治座谈会。其实, ∽I]《一o0∞ 0了多种形式的协商。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 (一)正式协商讨论会。这是一种比较正规的 政协会议期问,大组和小组讨论会非常普遍。比 如,新政协筹备会第四小组在起草《中华人民共和 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过程中,先以漫谈形式, 广泛交换意见,并推举张志让等7人先准备一个 按照郝在今在《协商建国:1948—1949中国党派政 治日志》中的考察,双周座谈会最早起源于香港. ”口号发出前,中共香港分局统战委员会就向各 协商,开展频度非常高,特别是在政协筹备会和新 是在各民主党派之间进行的一种协商方式 “五 一民主党派驻港机构倡议举办双周座谈会.大家一 起讨论内地政局。双周座谈会由此诞生。一开始. 座谈会由各党派轮流操持,往往是一周在天后庙 讨论提纲,提交小组讨论。筹备会闭会后,小组全 道4号4楼连贯家中举行,一周在罗便臣道92号 体同志在7月8日又召开了一次会议.根据原先 准备的讨论提纲,对国家名称、属性,政府组织的 李济深家中举行。中共发出“五一”口号后的几天 里,双周座谈变成连日座谈,5月1日和2日.连 民主集中制基本原则,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产生的 方法,人民政府委员会的组织,最高行政机构的名 称以及所属机构的建立等等重大问题逐一进行了 讨论,达成了基本共识,并推定董必武、张奚若、阎 宝航、王昆仑、张志让等5人负责起草政府组织法 的初步草案。在经过专家和筹备会常务委员的反 复讨论并多次修改后.9月l7日新政协筹备会第 二次全体会议原则通过了这个草案。新政协会议 正式开始后.这种协商仍然普遍进行。如在小组会 议中,17名教育工作者“字斟句酌地认真讨论了” 《共同纲领》中“关于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 学的、大众的新中国教育方针”|HI2“。 (二 形势政策报告座谈会。这种形式比较随 意,主要是为了让民主党派了解党的政策,认清形 势.而不一定要求达成共识。1949年1月22日, 中共中央专门发出了《关于对待民主人士的指 c 5 示》,指出:“我党对待民主人士的方针应该是以彻 底坦白与诚恳的态度.向他们解释政治的及有关 党的政策的一切问题,积极地教育与争取他们 ……除党的秘密和某些具体策略外,一切可以公 开谈的都可以谈。对政策实行的情况亦应据实相 告.在强调说明各种重大成就时,并应指出困难和 缺点.以及我们依靠群众力量,虚心学习等,克服 困难和缺点的方法。同时,请他们充分发表并提出 批评和意见。以加强共同努力的精神”[61529。根据民 主党派的提议,中共中央许多负责同志向他们作 过关于战争、军事、政权、土改、外交、经济、文教、 妇运等问题的政治报告。在此基础上,各党派就许 多重大时事政治问题和政策问题举行过座谈会, 如关于反对北大西洋公约的声明、同南京政府代 表团和谈问题、经济工作、文化教育工作、新闻出 版工作、中共新年献词、毛泽东主席的八条文告及 有关新政协诸问题等。座谈时中共都有负责同志 参加.共同商讨。这既增进了共识,沟通了思想,又 听取了各民主党派许多好的意见,促进了工作的 开展。 (三)双周座谈会。我们一般认为,双周座谈会 是1950年3月由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联 合发起.由参加政协全国委员会的中国共产党、各 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所推派的代表及政协全国 2 续两天讨论,各党派领袖积极发言。尽管这可能还 算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双周座谈会,但无疑为建 国后的双周座谈会提供了示范。 (四)政党协商与专家座谈相结合。这突出体 现在新政协筹备会第六小组负责设计新中国的国 旗、国歌、国徽的过程中。为了搞好国旗、国歌、国 徽的设计工作,筹备会第六小组先是草拟了征集 条例,发布了征集启事,然后成立了专门的专家评 选委员会。截至1949年8月20日,-'b组共收到应 征稿件如下:国旗1920件.图案2992件:国徽 ll2件,图案900幅;国歌632件,歌词歌谱694 首;意见书24封。之后,小组成员与有关专家对各 稿件进行了认真的分类、审阅和筛选。到9月l4 日,小组共召开全体会议4次.座谈会多次,经全 体组员和参加评选委员会专家们的审阅、讨论,提 出了初步意见。 当时中共还组织一部分同志和民主党派“进 行日常的接触和交谈”:各民主党派“可以和我任 何负责同志谈话,交换意见”:“民主人士间推有负 责人,并有分组研究。许多工作进行均经其负责人 与我方负责同志商洽”[615 ̄-s3o。 四、通过协商最终确立了政党协商民主制度 在筹建新中国时,政党协商的过程也是各党 派接受政治教育、统一思想并最终确立政党协商 民主制度的过程。 首先.各民主党派受到了政治教育。民主党派 受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一)政治宣讲报告。比 如.周恩来宣讲过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权建设、外 交政策、土改政策,邓颖超宣讲过解放区妇女工作 问题,李维汉报告过统一战线问题,胡乔木报告过 新民主主义文化政策问题,安子文报告过关于干 部的问题。通过宣讲,民主党派加深了对党的路线 方针政策的了解。(二)学习文件。为了搞好政党协 商.许多民主党派成员在协商之前都要认真学习 各种政治文件。据朱学范回忆,新政协筹备会第一 次全体会议开幕后.“我们都认真地学习文件和参 加各项筹备工作。当时,我们通过学习和讨论,认 识到我们国家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新中国需要一 个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这就是政治协商会议”[Ill :廖运周在回忆分组讨论情况时也说:“每次讨 论.代表们很是认真热烈,为了学好文件,许多人 开。会议正式讨论通过了三大政治文件,组建了中 熬夜阅读。”… i1实地考察。主要是组织民主 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这“标志着协商民 党派成员到东北、上海等地参观访问。规模最大的 一主这种新型民主形式的真正实现”ll6I。从政党制度 的角度来看.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确立” 。 五、结论 次是1949年4月组织的赴东北民主参观团,共 有团员59人.由民族T商业家吴羹梅任团长,中 央统战部于刚为副团长。参观团自4月22日离开 北平至6月上甸返回,历时近50天,参观了东北 新中国筹建过程中确立起来的政党协商民主 传统的继承。又是中共和各民主党派的自觉选择。 在政党协商过程中.我们创造了许多政党协商形 l0个大城市的].业、农业、卫生、文教等各项建设 制度既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政党协商 事业 回来后参观团全体团员和陪同人员72人还 联名写信给毛泽东陈述感想:“综括这次参观所 得,使人感觉振奋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同人等 参观归来,感到今后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和信念,将 愈加坚实”In 。 其次,一些中共党员也受到了政治教育。当时 中共党内存在着关门主义。有人说什么“共产党打 天下.民主人士坐天下”、“老革命不如新革命,新 革命不如不革命,不革命不如反革命”等。为了克 服这类错误思想,中共加强了党内教育。当时.毛 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人多次在党内进行政策宣 传教育,并向党外人士解释。他们特别阐释了各民 主党派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是否应该继续存在和发 展的问题。周恩来在和民主党派商谈时就指出,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不是在朝党与在野党 的互相斗争,互相交替,而是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 各民主阶级的政治合作。这种合作是政治上的分 l丁合作,各民主党派各联系不同方面的人.向共同 的方向前进。这个共同的方向就是建设新民主主 义的新巾围。”D3Ⅱ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 东更是明确指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 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_L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 们 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十看成和自己的f部 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 商量和解决的问题,给他们工作做,使他们在工作 岗位上有职有权,使他们在T作上做出成绩来。”【9l 14钾 通过协商,各党派不但在三大文件、新政协和 中央人民政府组成等问题方面达成了基本共识. 而且还一致认定“新民主主义的议事精神不在于 最后的表决,主要是在于事前的协商和反复的讨 论”… ;新中国必须是以下人阶级(em过共产党)领 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中共在将来的政府组成巾是核心、是骨干:“中国 共产党以一个政党的资格参加”_l41政协会议:各民 主党派将长期存在,人民政协即使在人民代表大 会召开以后,仍然将“对中央政府的工作起协商、 参谋和推动的作用” ;等等。这其实就确立了新 中国政党协商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和理念.即坚 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平等协商、坚持长期协 商等 随着党内外思想的统一,1949年9月下旬.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 式,确立了政党协商的基本原则理念。这为以后的 政党协商民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制度 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原初设计和选择并经过60 年发展的政党协商民主制度对今后中国政党制度 的进一步完善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因此,我们要充 分继承这一份宝贵的政治遗产。 参考文献: 【1】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25. 【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 【3孙秀民.3】中国共产党执政机制的构筑与完善【MJ.北京:中 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141—142. 【4潘焕昭.41中国共产党建国思想研究IM】北京:中共党史出 版社.2006:229. f5l文史资料选辑:第20辑【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90: 267. 【6】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 版社.1987:111. 【7】毛泽东书信选集【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01. 【8】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 149. [9】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63. 【10】张军民.中国民主党派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M】.哈 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571. 【11】石光树.迎来曙光的盛会——新政治协商会议亲历记 000捕 恐 【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204. 【12】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66. 【13】张忆军.风雨同舟七十年: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 史[MI.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387—388. 【14】刘少奇选集:上卷I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433. 【15J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文选【M1.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 999:249. 【16】庄聪生.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 式U].中国统一战线,2006,(7):17—21. 【17】中国的政党制度【NJ.人民日报,2007—11—16(15-16). 责任编辑:罗振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