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反比例知识,内容抽象,学生难以接受。学好正比例知识是学习反比例知识的基础。因此,使学生正确的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 课始,利用教材中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让学生共同参入:(1)师生谈话,引出汽车中的里程表,并出示里程表。根据里程表中的数据计算除汽车1小时幸90千米。(2)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填写下表。 如果汽车速度不变,请完成下表。 时间(时) 2 路程(千米) 180 3 270 4 360 5 „6 „ 表格中的事例符合实际生活情景,让学生感受到当速度一定时,汽车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时间才是成正比例的。 这样,由于事例为学生所熟悉,贴近了学生的生活,故很快将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及时进入状态,手脑并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后面的各层次练习如:飞机飞行的速度不变,飞行的路程和时间;每小时织布的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小明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等都密切联系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2、在观察中思考。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例如:在学习例题时,出示了一辆汽车所行路程和时间的表格后,先观察表格,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1)表1、表2中有哪两种量?它们相关联吗? (2)你能用一个关系式来表示吗? (2)表中的两种量有什么规律?
在学生深入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后,必会发现表中的两个量变化的规律。另外,由于事例熟悉,且数据计算起来很简单,便于学生口算,学生学习时能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思考这两种量的变化规律上,进而便于提示正比例的意义。
再如:在揭示了课题后,教师提出了下面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想一想: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这样教学,让全体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