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在《西风颂》中的体现
2020-01-04
来源:乌哈旅游
—墨 浪漫主义在《西风颂》中的体现 郭 华 (中国矿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摘 要:浪漫主义在18世纪末、19- ̄-纪初的欧洲极为盛行。 的关系应是和谐的统一的,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认为 雪莱的《西风颁》借西风这一形象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渴 人的热情应同自然景物结合起来。在他们笔下,自然景物有血 望改变现实,追求自由、追求理想、渴望新时代来临的强烈情 有肉,有灵有性,或是他们强烈感情的载体,或是他们品格、理 感.堪称是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经典之作。 想的象征。 关键词:浪漫主义《西风颂》体现 拜伦和雪莱将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这两位诗 人加强了对现实的关注,更具批判精神。雪莱出身于贵族之 1.引言 家。但他从小就对一切专制、不平表现出强烈的反感。雪莱一 浪漫主义流行于l8世纪末、19世纪初封建制度衰亡、资本 生写了很多诗.他对革命前途和人类命运始终保持着乐观的 主义上升这样一个新旧历史交替的时代。其文化价值观念总 信念。他给诗的定义是:“生命的形象表达在永恒的真理中的 体上属于近代人文主义范畴.但已孕育了现代文化的基因。浪 是诗。”他充分肯定了诗的战斗力量和社会作用。他说:“诗人 漫主义文学强调自我,追求自由,它是在反古典主义的斗争中 的力量,不为他人左右,而能左右他人。”通过创作实践,他忠 发展起来的。古典主义讲理性讲规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文艺 实地履行了自己的文学主张。《西风颂》可以说是雪莱诗歌中 复兴人文主义文学个性自由的反拨,而浪漫主义则竭力倡导 的珍品。它是含蕴深刻的写景抒情名篇,诗歌节奏明快,积极 自由思想.是人文主义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现”。 向上。诗人雪莱以饱含激情的笔触抒写了秋之生命的呼 与其他文学流派相比,英国浪漫主义的自然观发生了深 吸——狂暴的西风.创造出既是破坏者又是保护者的鲜明的 刻的变化。一般而言,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西风形象。《西风颂》以西风扫落叶来象征革命力量扫荡反动 (1)蒙昧时期的人类屈服于自然的奴隶式统一阶段。(2)人类 统治.表达了他对革命前途的乐观主义。 进入文明时代后人和自然又统一又对抗的阶段。在这一阶 2.浪漫主义在《西风颂》中的具体体现 段.一方面人类征服自然,另一方面自然报复人类。(3)第三 英国浪漫主义者非常重视想象的功效。无论是积极浪漫 阶段是理想的境界,它是以人为主体的人与自然的统一,人 主义者还是消极浪漫主义者,他们都追求一种天人合~的理 不是自然的奴隶,而是它的主人。[1 浪漫主义者强调人与自然 想境界,而这种境界的达到,离开想象的运用是无法想象的。 难的人生悲剧。这一片苍茫万古如斯的荒原——深远、淳朴和 她们与自然、与荒原的对立关系,她们是荒原上的非土著居 凄凉苍郁成为小说悲剧性的基调。哈代描绘了爱敦荒原的古 民,她们不了解荒原,甚至厌恶荒原,这种人与自然的对立关 老、神秘及其巨大的力量,并通过对于荒原人物形象的刻画及 系导致了她们命运的悲剧。 其命运的描写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出哈代对人生悲 对土著居民文恩来说荒原是帮助他实现自己计划的好朋 剧所给予的深刻的同情和伤感。 友.他的工作和生活都依赖着爱敦荒原。荒原在文恩的眼中是 《还乡》中的女主角尤苔莎向往繁华的城市生活,渴望离 一个讲究实际的地方,他需要荒原的帮助,他离不开荒原。他 开荒原。繁华的巴黎是她一直梦想前去的地方。荒原上单调与 曾经用两片硕大的草皮覆盖住身体伪装成荒原植物接近正在 枯燥的生活使她感到孤独、压抑、苦闷。她感到自己与荒原格 幽会的尤苔莎和韦狄。文恩能成功地利用堆起的草皮隐蔽自 格不入,她恨荒原上所有的一切,最后被荒原吞噬。 己,说明他适合在荒原上生活,同时也暗示读者:文恩有极强 二、荒原——多变的植物 的忍耐力,荒原是他的家园,他爱荒原,他能在任何情况下在 哈代不仅描写荒原,以及天气的悲剧气氛,而且细致地描 荒原上生存下去。 述了植物的变化在推动悲剧情节时所发挥的作用,当尤苔莎 《还乡》中爱敦荒原等自然万物丰富多样的象征性,表现 在漆黑之夜朝古冢走去时,她不时被山路上那些露出来的被 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也表现了自 暴风雨吹打而扭曲的荆豆根、灯心草根及多果肉的真菌所绊 然法则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对人类的制约作用,反映了作者 到在地,它们分布在荒原上,就像腐烂的动物的内脏,这些荒 对大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索。 原植物似乎在阻拦尤苔莎前去古冢,阻挡她离开荒原;然而这 哈代对爱敦荒原,对植物,对动物,对天气等都进行了最 些低矮的荒原植物却没有足够的力量像阻挡暴风雨席卷整个 自然、最准确、最细微的描写,对人物形象满怀同情的刻画深 荒原一样让尤苔莎停下走向悲剧结局的脚步。 深地吸引了读者。他在《还乡》中暗示:对于大自然要学会适 哈代在《还乡》中生动描绘了姚伯夫人的花园里的植物 应.趋吉避凶.造成悲剧的因素是自然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冲 在她冒着烈日穿越荒原去与儿子和解时的变化。那些娇嫩 突。自然环境,人物的内心冲突,以及社会现实等诸多因素,决 的大叶植物在上午九点钟时就萎缩了,大黄属植物在十一点 定了人的前途和命运。 钟时弯下了腰,甚至那原本坚挺的卷心菜到了中午时也变得 软弱无力 作者运用了一些十分贴近的词语来描述姚伯夫人 参考文献: 的这次旅行时不同寻常的自然环境,天气是那么炎热,植物 [1]马弦.论《还乡》中大自然描写的象征性[J].四川外语 是如此的软弱,它们在为生存而挣扎然而却无能为力。植物 学院学报,2003,(6). 的异常变化似乎在暗示姚伯夫人此行凶多吉少,预示着她 [2]彭桃英.游苔莎悲剧成因浅析[J].黄山学院学报,2006, 的生命就像那弱小的植物一样,暗示着在她的旅途中危机 (4). 四伏。 [3]杜慧春.《还乡》的悲剧艺术魅力[J].景德镇高专学报, 无论是尤苔莎.还是姚伯夫人,其悲剧性结局的原因在于 2002,(3). 36 在《西风颂》中,雪莱把西风想象成“豪放的精灵,四处飞舞”, “吹走枯叶”.“卷起千重浪”。面对这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西 风.雪莱想象着自己与西风融为一体,拥有西风的自由和力 量,实现自己追求自由和美好未来的理想。在《西风颂》中雪莱 着力描绘了西风这一自然现象。西风是力量的象征,她吞吐雷 电,叱咤风云;她“激荡长空,乱云飞坠如落叶,摇撼天和海”; 她“把雨和电赶了下来”。西风是革命的象征,毁灭旧世界,创 造新世界。她“把秋气猛吹,不露脸便将落叶一扫而空”;她“为 沉睡的大地吹响银号”.“吹出遍野嫩色,处处香飘”。西风是自 由的精灵。风掣电驰,行马天空,她在“蓝色的天空上驰骋翱 翔”。雪莱生性“高傲,飘逸,不驯”,但“岁月沉重如铁链”,禁锢 着他的灵魂和思想,在尽情讴歌西风之时,雪莱不能不陶醉于 西风的无限自由和力量之中。西风使他那因现实而受伤的高 傲心灵得到慰藉,使他看到了希冀。他为西风情不自禁,他渴 盼“我能是一片落叶随你飘腾”,“我能是一朵流云伴你飞行”, “将我卷起来,如同波浪,树叶和云彩一样”。[2 3雪莱借西风这 一形象表达了自己追求自由、追求理想、渴望新时代来临的强 烈情感。 雪莱曾对西风颂的创作灵感作如下描述:“那时是秋天, 一天我于Folerence附近Arno的树林,亲眼目睹了飓风,冈0开始 时风的威力并不大,比较温和,但不一会就卷起地表蒸汽,下 起了一场倾盆秋雨。”面对此景,雪莱充分想象,勾画出一副西 风的形象。在诗的第一节,“西风”一方面是一个“破坏者”,_2 因为其将象征生命最后吟唱的“枯死的树叶”从树上吹落。但 另一方面 西风又被视为“保存者”。因为其在吹散落叶的同时 还播种下了孕育新生命的“种子”。诗人的这种超凡想象能力 还可以在随后的两节诗里看出:“西风”此时用它独有的超然 力量,将似“枯死树叶”的天空“浮云”驱散,迎接“雷雨”的到 来;它摇醒了“沉睡中的蓝色地中海”,力量之大,已将其震得 发抖。它声音的穿透力已使大西洋的“巨波”害怕得“脸色苍 白”。到此.借助雪莱的大胆想象,以及其时空转换的写作方 式。读者头脑里对西风已有了完整的轮廓。在这三节诗里,雪 莱成功地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从逝去的年岁,枯死的树 叶到沉睡中的地中海与大西洋波浪:从陆地的树叶到天空中 的浮云与海洋的层层波浪。 另外我们从本诗里还可以看出,雪莱对自然进行了仔细 观察.与自然关系密切。他对自然的各个组成元素均进行了细 致生动形象的色彩描述。如,在第一节里,他注意到,秋天被风 吹落的树叶的颜色因其不同的生长阶段而有差异:有黄色、黑 色、灰白色、血红色。上述颜色与现实生活中一致。类似的例子 在第二节也有所体现:雨为黑色.闪电喻为红色的“火”——据 观察,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天空中的云会小块地快速移动,这 时,整个天空几近黑色。秋天是闪电频繁的季节,闪电在黑色 的天幕中就犹如火一样划破天空.而此时的雨在黑幕下便为 黑色。除此之外,雪莱在诗中赋予西风“摧毁旧势力的革命力 量”,它带来万物重生,表达了他对英国革命的热情以及对其 最终胜利的信心。在第一节里,强劲的西风将象征着“旧势力” 的“枯死树叶”吹落,在这种意义上来讲,西风被视为旧事物的 “摧毁者”。但西风在吹落枯死树叶时还将希望的种子播种在 了其经过的所有山谷平原。此时,西风又是一个保存者形象, 因为其带来了未来的希望。 在第二节里,西风以其超凡力量,将似腐烂树叶的浮云从 海洋和天穹的树枝上吹下。云朵是受太阳光的照射,海洋表面 产生的水蒸气在空中积聚而成。在此“天穹与海洋”结为一体, 考试周刊2011&ig32@ 似一颗树的形状,树叶是云朵,而连接天穹与海洋的则为树 干。将浮云从树干上吹落,迎接闪电与雨的到来。闪电与雨被 比作蓝色海洋表面升起的亮发。两个新生事物“闪电和雨”的 形成归功于西风的强大力量。在第三节里,强有力的西风将其 力量延伸至大海:它将沉睡中的蓝色地中海从夏梦中惊醒,让 大西洋的巨波变成细纹,一听到西风的声音就吓得脸色苍白、 颤抖、继而萎缩。西风又一次用其威力摧毁了旧事物,带来了 新生。 在前三节里,雪莱借助象征解放束缚中的人们之“革命力 量”.表达了他对正在进行中的革命充满热情。西风具有超凡 的能量,能摧毁和消灭一切旧的恶势力,带来新希望,让整个 社会重生在第四节中,雪莱使用了一些相同的句式来表达他 投身革命的强烈愿望与决心:“如果我是……,如果我是……, 如果我是……。”同时,雪莱还表达了他对自己现有生活的感 伤与不满:“我被生活的荆棘绊倒!我流血了!时间的重量锁住 了我!”由此可知,雪莱对自己所处的现实是不满的,他感到了 肩上所承载的负担,负担如此之重,以致他不再能够像原本的 他那样生活:“桀骜不驯,轻松与自豪感”。 在第五节中,雪莱强烈希望他变成西风,将其自己的沉寂 的思想驱散,正如西风吹落枯死的树叶那样,以宣告“新生”。 雪莱只想传达他对革命的希望:革命一定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即使在这个过程中会经历形形色色的困难.因为象征着成功 与希望种子的“灰土与火花”能且必定能通过象征革命的“西 风”传播到全世界.直至革命在世界范围内成功。最后,雪莱用 其经典的诗句对革命的成功预言,传达了他对革命的信心:冬 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3.结语 浪漫主义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极为盛行。雪莱的 《西风颂》将自然与想象完美结合,为我们提供了文学史上的 浪漫主义经典之作。在诗作中,诗人雪莱着力描写了西风这 一常见的自然现象。在诗人的笔下,西风有摧枯拉朽的力量, 毁灭旧事物,催生新事物。雪莱神思遐想,渴望摆脱各种束缚 和枷锁,与西风融为一体,随风自由驰骋翱翔;渴望西风荡涤 旧观念,形成新思想;西风是超凡脱俗的精灵,是旧事物的掘 墓人.是新事物的代言人。雪莱借助西风的革命象征意义,表 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改变现实的决心与对革命必胜的 信心 参考文献: [1]狄兆俊.中英比较诗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1992. f2]J.H.Smith&E.W.Parks.Great Critics-Anthology of Lit- erary Criticism.NeW York:W.W.No.on&Company,Inc.,1951. 『31罗义,冯凌.自然与想象的完美融合——对雪莱“西风 颂”的浪漫主义元素研究[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2),(总28). [4]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 出版社.1988. [5]胡开宝,邓世俊.《离骚》与《西风颂》的浪漫主义精神 比较研究[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0,VOL21,(7). [6]王佐良.英国诗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7]何亚卿.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的秋天主题——评雪莱 的《西风硕》和济慈的《秋颂》[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5,VOL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