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企业集群创新行为研究
2023-06-30
来源:乌哈旅游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期(2007年1月) 中国科技论坛 基才复杂适应系统的企业集群创新行为研究 胡恩华,刘洪 (南京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 要:本文以企业集群创新行为为研究对象,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和方法,着重对企业集群创新行为的研究现状、研究思 路和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企业集群;创新行为;复杂适应系统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号:A 企业集群创新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 新效应”、“集群创新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如Lurid. 存在着大量的反馈与涌现问题,这些问题是无法用 vall 等人认为技术创新是一种交互过程,同时也 还原论来解释和研究的。另外,传统的研究思想是基 是一种社会过程,它的成功演化需要一种网络环境, 于固定结构的经济系统研究,而现实中,企业集群创 集群更适合这种环境;Rothwell}3 I在总结技术创新 新主体之间的关系瞬息万变,集群创新系统的组成 过程模式的时候指出,未来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式是 元素、各组成元素之间的联系是动态的,无法用固定 系统集成与网络化,需要突出创新活动的集成、关联 结构来理解和研究。 合作的网络,从而明确了作为创新自组织形式的网 正在科学界对企业集群创新行为研究陷入困境 络和集成问题;C.DeBressont I提出“创新相互依赖 的时候,密西根大学的HollandI¨提出的复杂适应系 假设”,认为技术创新倾向于通过经济网络的前向和 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简称CAS)理论让人耳 后向联系群集在一起;WalzI 的研究表明,技术创新 目一新。CAS理论最重要的特征是适应性,即系统中 的区域集中与集群内技术等要素的溢出效应密切相 的主体能够与环境以及其它主体进行交流,在这种 关;Lagendijk和Charles【6 0认为技术创新过程根植 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或“积累经验”,不断进行着演 于生产网络或者生产群落的制度环境内;Marceau" 化学习,并且根据学到的经验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 的实证研究显示,通过集群内创新公司间的交互作 为方式。各个底层主体通过相互问的交互、交流,可 用最有可能有效地产生技术创新;Wendler和Day l8 以在上一层次、在整体层次上涌现出新的结构、现象 从知识理论的角度指出技术创新是一个创造知识的 和更复杂的行为。CAS理论将微观行为和宏观表现 过程,是在公司和个人之问、个人和消费者之间持续 联系了起来。CAS理论的提出为人们认识、理解、控 流动的知识流;Daneke i91研究了非线性经济和美 制和管理复杂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指出了一 国技术创新的进化过程,他利用非线性理论和自组 个新的方向。它激起了各个领域研究者的研究热情, 织理论完善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认为技术创新作 并积极将CAS理论应用于各自研究领域。 为经济增长的中心,将对其它的社会要素产生重要 在国外,理论界已开始了用复杂性理论对企业 的影响;欧盟EU的Tser—Programme项目的一个子 技术创新集群问题进行研究,开始关注企业创新的 项目SEIN(Simulating Self—Organising Innovation 集群现象,但总体来说这些研究都还处于起步和探 Networks)11o 利用自组织创新网络理论,开展了生物 索阶段,更多是局限于对“集群创新现象”、“集群创 技术、电子商务技术、能源热电联产技术领域的产品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572047),博士创新工程基金项目(2005—7一l3).江苏省“十一”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收稿日期:2006—09—26 作者简介 胡思华(1971一),男,安徽怀宁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创新和复杂性管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国科技论坛 (2007年1月)第1期 创新、技术扩散的专项研究,旨在分析大学一企业一 嵊州领带集群为例,对集群创新的动力机制的作用 政府间形成的创新网络的运行机制、生命循环和适 进行了实证;王缉慈 ¨认为集群不是企业创新的充 应能力;Rycroft和Kasht“1从技术、生产和组织三个 分条件,集群创新绩效受许多因素影响,包括企业创 方面分析了技术创新向复杂性的转变,认为在复杂 新活动的持续性、更大范围的创新网络、NIS运作成 环境中技术创新的成功依赖于对组织网络的适应; 效、企业竞争行为、企业环境压力、企业盈利能力、国 Etzkowitz和Leydesdrof l l基于进化理论提出了技 家经济结构和制度等;仇保兴[221讨论了创新在企业 术创新的三链螺旋Triple Helix模型,考虑了网络效 集群内部的扩散方式和由此带来的“集群创新效 应对个体和组织行为的影响;Frenken}l 发表了关 应”,分析了小企业集群与创新之间的关系,而缺乏 于创新网络方面的研究成果,他利用N—K网络模 把“集群创新行为”作为特有研究对象,进而从微观 型来分析创新网络,认为创新的成功依赖于生产者、 和宏观两个层面探讨其内在规律的系统研究;②从 用户和政府在网络中交互的能力;Fleming和Soren. 方法来看,目前对企业“集群创新”的研究,主要采用 son ]41利用N—K模型研究了技术的发明,通过专 的是演化经济学、技术社会学和一般行为科学等方 利数据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个体间的相互依赖程 法,不过最近有学者开始运用生态学对企业“集群创 度对技术发明的成功起决定作用;Best D 51认为技术 新”的研究 1、刘友金[241将生态学理论与区域技术 创新集群的发展动力有四种:集中专业化、知识外 创新理论相结合,提出了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新 溢、技术多样化和水平整合及再整合,它们依次对技. 理论;陈雪梅等[251借助生物学中描述不同种群共生 术创新集群的发展产生作用,并形成循环状的稳定 现象的逻辑斯蒂模型来描述集群创新现象的动态演 结构;Chilcs1161等认为,技术创新集群不只具备主流 化过程,将处于集群动态演化过程中企业所经历的 经济学所描述的区位效应、创新能力、竞争优势等静 态特征,它更是在独特的企业家精神作用下的复杂 内生和外生变化典型地简化为企业的产出信号,通 过对企业产出变化的刻画来解释集群创新的发展机 动态过程,集群规模的扩大、集群效应的发挥、企业 制)。也有学者尝试着运用复杂性理论对企业“集群 能力的提高等都可用涌现来解释;Swann『l 1采用实 创新”进行研究[261、陈劲 基于复杂性理论和生命 例分析方法分别研究和比较了多个技术创新集群的 观提出了全面创新管理的新基本范式;马刚[28 分别 发展情况,将技术创新集群的动力机制描绘成包括 企业优势、新企业进入、企业孵化增长以及气候、基 从涌现性的发生条件、机制、规律以及判断依据等四 础设施、文化资本等共同作用的正反馈系统;Bren. 方面来分析集群创新的动力机制,解释集群创新动 ner和Grei ̄” 应用自组织理论来研究技术创新集群 力机制的非线性、动态性等复杂性质;刘恒江、陈继 动力机制,发现经济学在解释集群动态演化过程中 祥 曾对多个集群创新的动力机制进行了比较深 存在不足,而复杂科学理论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 入的研究,提出以复杂系统科学中的涌现性及相关 越性。他们应用自组织理论探讨了技术创新集群内 理论为基础,通过建立集群涌现性的CGP 的两个主要机制:促进技术创新集群超越临界规模 (constrained generating procedure模型),但尚未见到 和集群的当地共生互动作用;LichtensteinI191通过运 运用CAS理论研究企业集群创新行为问题的文 用企业孵化器模拟技术创新集群的生态因素,目的 献。因此,运用CAS理论系统地研究企业集群创新 在于通过试验获取未来企业生存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行为,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和市场关系,以期寻求技术创新集群现象涌现的条 3企业集群创新行为研究的基本思路 件和时机。 本文在对国内外企业集群创新的理论研究成果 国内学者最近几年也在这方面开展了相关研 的基础上,以企业集群创新行为为研究对象,综合运 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给予了我们许多有益 用CAS理论和方法,不仅从微观层面上对企业集群 的启示。但根据我们文献检索所收集到的资料,目前 创新主体的属性和行为进行描述,而且还要分析这 的研究:①从内容来看,主要是集中在对“集群创 些创新主体之间交互影响的宏观经济行为,重点分 新”的研究 对几种集群创新动力进行了整合,以 析企业集群创新主体的入群行为、群内企业合作创 图形的方式构造出集群创新的动力机制,并以浙江 新的博弈行为、群内企业与群外环境之间的协同创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l期(2007年1月) 中国科技论坛 业创新行为的宏观涌现,将运用CAS理论中回声模 型,引入博弈论和合作创新理论,分析集群内创新主 体之间合作创新的行为,重点研究集群内创新主体 合作创新一般运行过程的自组织模式、合作创新的 方式、合作伙伴选择模式以及合作创新过程中的博 里翌望壁堑副 坌堑l l… ” 茌 … 弈分析。 3)企业集群创新行为研究Ⅱ:群内创新主体与 群外环境关系研究。CAS理论认为,群外环境的变化 群 =体为=体的分 行 二之分二与协析 为 二问析二群同 主 体分lI新新二新之行 入析II主行二主问为 创 =群合二群外 新 二内作二内环创 ll刨刨二创境新 不仅影响群内创新主体状态,而且影响集群的内部 结构和行为方式。本部分将重点分析群内创新主体 企业集群创新行为的 关键因素识别 与群外环境进行协同创新最常见的三种关系:共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寄生和竞争,并认为企业集群与其地理区位环境、制 .皇 一~ . 企业集群创新行为作用 度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生态环境以及其他外部环境 机理的分析 ________●。_-_-●。。。- 。。。。。。。。。。。。。。。。。。。。—— 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他们密切相关,互相联 皇 系,并通过相互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实现协 中国企业集群创新行为 的实证分析 同发展、共同进化。 图1 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研究企业集群创新行为的基本思路 4)企业集群创新行为的关键因素识别。在借鉴 以往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构成影响企业集群 新行为,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识别出影响企业集群 创新行为发生的因素进行分析;然后,在结合以往文 创新行为发生的关键因素,探讨企业集群创新行为 献研究成果、企业集群创新行为的特征和问卷访谈 发生的作用机理,并以我国企业集群创新行为为例 结果的基础上,假设导致企业集群创新行为发生的 进行实证分析,探索优化我国企业集群创新行为的 潜在因素;最后,通过统计分析,证实对创新行为发 有效途径,为推进我国企业创新的集群式发展,实现 生有显著影响的关键因素。 企业集群创新有效运行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及新 5)企业集群创新行为作用机理研究。并非所有 的方法和手段(见图1)。 的关键因素都直接作用于集群创新主体的行为,进 4企业集群创新行为研究的基本内容 而影响整个集群创新主体的行为绩效;关键因素之 在对国内外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CAS理论 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关系,个别关键因素的改变会 和方法,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集群创新行为 通过对其它关键因素的影响而改变整个集群创新行 展开研究: 为绩效的大小。为此,本章以所识别的关键因素为对 1)CAS理论与企业集群创新行为的耦合。重点 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方法,对影响企业集群 对CAS理论中主体、聚集、非线性、流、多样性、标 创新行为的关键因素的作用路径关系进行分析,揭 示、内部机制和积木等概念内涵和特征进行界定和 示企业集群创新行为发生的作用机理。 描述。详细阐述企业集群创新行为复杂性的起源,分 6)企业集群创新行为的实证分析。以北京的中 析企业集群创新行为与复杂适应系统的一致性。最 关村、苏州的工业园区、东莞的IT企业集群等为例 后指出用CAS理论研究企业集群创新行为的科学 对我国企业集群的创新行为进行实证分析,目的是 性和可行性。 分析这些企业如何通过集群创新创造价值,获得持 2)企业集群创新行为研究I:群内创新主体之 续竞争优势。通过实证分析一方面实现了对集群创 间关系研究。为了探讨集群中企业的创新行为微观 新理论的提炼和验证,另一方面又为优化我国企业 机理,将运用CAS理论中刺激一反映模型,分析企 集群创新行为的政策制定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业在集群创新效应的激励下加入集群的行为以及集 5结束语 群内单个创新主体的创新行为;为了描述集群中企 创新是一个动态的实体,创新活动常常表现出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68・ 中国科技论坛 (2007年1月)第1期 不确定性、涌现性等复杂适应系统的特征。因此,关 研究企业集群创新行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②探索 于创新的研究随时空变换会有更多的新内容填充进 群外企业选择目标集群的基本原则和入群行为模 来,创新理论也会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我们希望本文 式,并对群内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群内企业与群外 能成为激发更多学者从复杂适应系统角度对企业集 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这为分析群外企业和群 群创新行为展开研究,力求通过系统的研究初步解 CAS理论的研究历史和现状的分析,对企业集群创 内企业的创新行为提供了研究视角;③通过实证研 决四个关键问题:①通过对创新理论、集群理论、 究识别企业集群中导致创新行为发生的关键影响因 素;④在识别出关键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导致企业 新主体的行为进行描述和界定,论证基于CAS理论 集群创新行为发生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l】约翰H霍兰.周晓牧等译.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MI.上海: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Lundval1.National system of innovation—towards a theory innovation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M].New York,Pinter Publisher: St.Martin Press,1992. 【3】R.Rothwel1.Towards the iffth generation innovation process【J1.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1994(1):7—32. 【4】C.DeBresson.An entrepreneur cannot innovate alone;networks of enterprises are required;presentato alia DRUID conference oll systems of Innovation.Aalborg,Denlnark,Giugno:1996. 【5】Walz.Life—cycle—analysis:a methodology to analyze ecologicla consequences within a technology【J 1.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6(5/6):554—571. 【61 Lagendijk&Charles.A flexible algorithm for construction of 3一D vessel networks for use in thermal modeling[J].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1997(5):596—614. I 7】Marceau.Networks of innovation,networks of production,and networks of marketing:collalaIor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the biomedical and toolmaking industries in Austrlaia【J】.Creativity&Innovation Management,1997(1):20—43. 【8】Wendler&Day.Best practice and beyond:knowledge strategies【J】.McKinsey Quarterly,1998(1):19—52. 【9 J Gregory A.Daneke.Beyond schumpeter:nonlinear economics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U.S.innovation system【J1.The Jqurnal of Socio—Economics,1998(1):97一Il5. 【lO】111e SEIN—Project,http://www.uni—bielefeld.de/iwt/sein/. 【Il】Robert W.Rycofl&Don E.Kash.Patterns of innovating complex technologies:a framework ofr adaptive network strateiges(J), Research Policy,2000(29):819—831. 【1 2】Henry Etzkowitz&Loet Leydesdofff.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from National systems and“Mode 2”to a tir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yr—government relations[J].Research Policy,2000,29(2—3):109—123. 【l3】Koen Frenken.A complexity approach to innovation networks,the case ofthe aicrraft industyr(1909—1997)【J1.Research Policy,2000(29):257—272. 【14】Lee Fleming&Olav Sorenson.Technology as a complex adaptive system:evidence from patent data fJ1.Research Policy, 2001(30):1019—1039. 【l5】Best.Cluster Dynamics Chl3 in.The new competitive advantage:the ernewal of american industyr【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16】Chiles.Managing the emergence Of cluster.an increasing returns approach to strategic change[J].Emergence。2001(3):58—89. 【l7】Swann.Do ifmrs in clusters innovate more?【J】.Research Policy,2002(27):525—540. 【1 8 1 Brenner&Greif.The dependence of innovativeness on the local firm population:an empiircal study of German[R].Patents Economics&Evolution,Max Planck Institute,2003. 【19】Lichtenstein.A case study of the ecology of enterprise in two business incubators【M】.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of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Philadelphia,2004,Volume 53/05. 【2O】魏守华.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J】.中国工业经济,2002(1):59—65. 【2l】王缉慈.关于发展创新型企业集群的政策建议【J】.经济地理,2004(4):433—436. (下转第72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国科技论坛 (2007年i月)第1划 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 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 体制架构。实施园区带动经济发展战略,高标准建设 好型社会,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园体系,大力建设科研成果转化基地, 清洁发展、安全发展。要通过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积极推动企业成为研究开发和科技投入的主体。 努力实现陕西从“速度模式”向“效益模式”的转变,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应用高技术和 实现单位产出占用土地、能耗和水资源的显著下降, 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形成更多拥有自 实现经济增长中科技、教育和人力资本贡献度的明 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 显提高。 相结合,有选择地迎接从发达地区转移的先进技术, 城市地区应以清洁生产、节约资源和资源再生 跟陕西富裕的劳动力资源和广阔市场的比较优势相 利用为重点,全力推行清洁生产,通过园区经济的发 结合,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注重引进技 展带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逐步淘汰落后的工 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 艺设备,关闭、取缔污染严重的企业,腾出空间置换 产品的升级换代。在消化吸收和创新的基础上,进 高成长项・目,提高土地产出率;促进以清洁生产、循 行综合集成和应用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环经济、生态经济为特征的绿色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新技术和主导产品。 逐步调整土地的功能规划,增加第三产业用地的比 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 重,引导信息、金融、体育休闲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务业。陕西应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发挥独特的旅游 农村地区应以特色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为重点, 资源优势和通往甘肃、青海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生 积极发展品种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 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商务会展旅游、度假旅游等 品。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生 旅游精品,加强与其他省区的旅游合作,共同致力于 产。重点发展猕猴桃、红枣、柿子、核桃、板栗等特色 打造国际旅游圈。 精品农业,建设专业化、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 4)劣势一威胁战略一产业的生态化。全面贯彻 地。结合退耕还林还草,促进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 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与合理保护 有机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的梯度发展,把保护和建设 环境、科学利用资源结合起来,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 生态环境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 态良好循环的基础之上,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l】李国平,黄国勇.产业转型的国内研究综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28(2):54—58. 【2】陕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陕西省发展研究中心.陕西经济年鉴一20o5【M1。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l一4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一20o5【M】.2005,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57—733. .^ .“L-‘_L.1_L .1_L.1_‘ .1_‘ .扯 .1_‘.1_‘.1_‘ ^L. .址.1_L .““““. .“ . . . “. J‘ J‘. (上接第68页) 【22】仇保兴.简论小企业集群与工业企业结构优化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25—29. 【23】黄鲁成.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研究:生态学的思考【J】.科学学研究,2003(2):215—219. 【24】刘友金.论集群式创新组织模式【J】_中国软科学,2002(2):35—40. 【25】陈雪梅.技术集成创新的动态演化【JJ.经济管理,2003(20):12—18. 【26】Qingrui Xu.Towards Capability—based To total Innovation Management(TM):the emerging new trend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a ease study of haier grouplC].ISMOT’02 Proceedings,2002:233—239. 【27】陈劲、郑刚.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展望【J】.管理学报,2004(4):l19—124. 【28】马刚.企业集群演进机制和竞争优势研究述评【J】.科学学研究,2005(2):188—193. 【29】刘恒江、陈继祥.企业集群动力机制研究的最新动态【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7):2—8. (责任编辑潘令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