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原文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总结、搜集、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草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合和”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因此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它是医生和药师学习中药学的教科书,也是医学工作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之一。
目 录 卷一(上经) 玉石(上品)
丹沙、 云母、玉泉、 石钟乳、涅石、 消石、朴消、 滑石、石胆、空青、曾青、禹余粮、太乙余粮、 白石英、紫石英、青石、赤石、黄石、白石、黑石脂等白青、扁青。
草(上品)
菖蒲 菊花人参天门冬甘草干地黄术菟丝子牛膝充蔚子女萎防葵柴胡麦门冬车前子木香署豫 薏苡仁泽泻 远志龙胆细辛石斛巴戟天白英白蒿赤箭奄闾子 析蓂子蓍实 赤芝卷柏蓝实芎 蘼芜黄连络石蒺藜子黄耆肉松蓉防风蒲黄香蒲续断叶漏芦营实天名精 决明子丹参茜根飞廉 五味子旋华兰草 蛇床子地肤子景天茵陈 杜若沙参白兔藿徐长卿 石龙刍薇衔 云实王不留行升麻青蘘姑活 别羁淮木
木(上品)
牡桂 菌桂松脂 槐实枸杞柏实伏苓榆皮酸枣蘖木干漆 五加皮蔓荆实辛夷桑上寄生杜仲。
女贞实木兰蕤核橘柚 人(上品) 发髲
兽(上品)
龙骨 麝香牛黄熊脂白胶 阿胶 禽(上品) 丹雄鸡 雁肪 虫鱼(上品)
石蜜蜂子 蜜蜡牡蛎 龟甲桑蜱蛸 海蛤文蛤蠡鱼鲤鱼。 果(上品)
藕实茎 大枣葡萄 蓬蔂鸡头实 米谷(上品) 胡麻麻贲 菜(上品)
冬葵子苋实瓜蒂 瓜子苦菜
卷二(中经) 玉石(中品)
雄黄石流黄雌黄水银石膏慈石凝水石 阳起石孔公蘖殷孽 铁精理石 长石肤青
草(中品)
干姜枲耳实葛根括楼根苦参当归麻黄通草芍药 蠡实瞿麦元参秦艽百合
知母贝母 白芷淫羊藿黄芩狗脊石龙芮茅根紫菀紫草败酱白鲜酸酱紫参
藁本石韦 萆薢白薇水萍王瓜地榆海藻泽兰防己款冬花牡丹 马先蒿积雪草
女菀 王孙蜀羊泉爵床假苏翘根 木(中品)
桑根白皮竹叶吴茱萸卮子芜荑枳实厚朴秦皮秦菽山茱萸紫葳猪苓白棘龙眼
松罗卫矛合欢
兽(中品)
白马茎鹿茸 牛角(角思)羖羊角牡狗阴茎 羚羊角犀角 禽(中品) 燕屎天鼠屎 虫鱼(中品)
猬皮 露蜂房鳖甲蟹柞蝉蛴螬乌贼鱼骨白僵蚕蛇鱼甲樗鸡 蛞蝓石龙子木虻蜚虻
蜚廉蟅虫 伏翼 果(中品) 梅实 米谷(中品)
大豆黄卷神农本草经》之粟米黍米 菜(中品) 蓼实 葱实水苏
卷三(下经) 玉石(下品)
石灰 礜石铅丹粉锡代赭 戎盐白垩 冬灰青琅玕 草(下品)
附子 乌头天雄 半夏虎掌鸢尾大黄亭历 桔梗莨荡子草蒿 旋复花藜芦芫华 钩吻射干蛇合恒山蜀漆 甘遂白敛青葙子雚菌白芨大戟泽漆茵芋贯众 荛花牙子羊踯躅 商陆羊蹄扁蓄狼毒白头翁鬼臼羊桃女青连翘兰茹乌韭 鹿藿 蚤休石长生陆英荩草牛扁夏枯草
木(下品)
巴豆 蜀菽皂荚柳华楝实 郁李仁莽草雷丸桐叶梓白皮石南黄环溲疏鼠李。
药实根栾华蔓椒 兽(下品)
豚卵 麋脂鸟畾鼠 六畜毛蹄甲
虫鱼(下品)
虾蟆马刀蛇蜕蚯蚓蠮螉吴蚣水蛭班苗贝子石蚕雀瓮蜣螂蝼蛄 马陆 地胆鼠妇荧火 衣鱼 木(下品) 桃核仁 杏核仁 米谷(下品) 腐婢 菜(下品) 苦瓠水靳 摘要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等。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在我国古代,大部分药物是植物药,所以“本草”成了它们的代名词,这部书也以“本草经”命名。汉代托古之风盛行,人们尊古薄今,为了提高该书的地位,增强人们的信任感,它借用神农遍尝百草,发现药物这妇孺皆知的传说,将神农冠于书名之首,定名为《神农本草经》。俨然《内经》冠以黄帝一样,都是出于托名古代圣贤的意图。
上品:指的是上等中药材,药食同源的一些药材,无任何毒素的 长期食用对身体无害的; 《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的中草药*品就是上品中药制成的!无毒副作用;长期食用可以让身体更好的,特别是南方人,每天都喜欢煲汤的:枸杞、银耳、茯苓、红枣、等等,这些就是上品中药材,有药食两用之功效。
中品:指的就是我们去看中医,中医生给我们开的很多味药,让我们回去熬,3碗水熬成一碗,这些是属于中品;含有少量毒素的,长期服用对身体会造成很大的损害。 下品:指的就是毒性比较强的,比如说:蜈蚣、蝎子、砒霜、等等这些!要用到以毒攻毒的 做药引子用的;
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在古代,有一农村妇人得了重病,她有一个很有孝心的儿子,她的儿子为了母亲到处寻医,zui后终于找到了一位有办法**他母亲疾病的老中医,后来这个老中医给这位孝子开了一副中药,附带一个盒子;当时 这位孝子走在半路的时候很好奇盒子里是什么东西,于是便打开盒子看个究竟!这是他没想到的是盒子里有6只蝎子;他心想,这个医生是不是要害死他的母亲;但又想母亲康复,于是在回去煎药的时候,怕蝎子太毒了会不好;于是只放了两只蝎子去煎熬!zui后他的母亲死了......于是这个人把中医告到衙门,zui后对质的时候,孝子按照中医的话拿出了药单,写了6只蝎子,才能以毒攻毒,量少反而会危害生命,zui终判中医无罪;孝子出于好心 而杀了自己母亲!
这个故事充分的说明了,下品(剧毒)药材只要用到量,也可以**一下毒症,进行以毒攻毒,但一般人不敢用!
下下品的意思就是指:西医的抗生素、青霉素、先锋霉素等这些抗菌药物;由于中国西医的滥用抗生素相对严重,于是有很多病菌对这些抗生素基本都产生了耐药,到目前为止:人们称为药霸的“泰能抗生素”也有超过70种病菌对它产生了耐药!人类在未来10年内,研发新药的可能性很低,于是杜绝滥用抗生素是我吗明确的选择!因为抗生素在一个人身体里产生耐药,在别人身体里的这类病菌也一样会对抗生素产生耐药,这不是个人问题,是社会群体的问题!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千手观音”的表演者80%的人都是因为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而导致残疾的。
简介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全书分三卷,
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该书最早著录于《隋书·经籍志》,载“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均录“神农本草,三卷”,宋《通志·艺文略》录“神农本草,八卷,陶隐居集注”,明《国史经籍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清史稿·艺文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历代有多种传本和注本,现存最早的辑本为明卢复辑《神农本经》(1616),流传较广的是清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1799),以及清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1844)、日本森立之辑《神农本草经》(1854)。
内在原则和影响
《本经》依循《内经》提出的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也将药物以朝中的君臣地位为例,来表明其主次关系和配伍的法则。《本经》对药物性味也有了详尽的描述,指出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是药物的基本性情,可针对疾病的寒、热、湿、燥性质的不同选择用药。寒病选热药;热病选寒药;湿病选温燥之品;燥病须凉润之流,相互配伍,并参考五行生克的关系,对药物的归经、走势、升降、浮沉都很了解,才能选药组方,配伍用药。
药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药学一大关键,《本经》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药物之间,有的共同使用就能相互辅佐,发挥更大的功效,有的甚至比各自单独使用的效果强上数倍;有的两药相遇则一方会减小另一方的药性,便其难以发挥作用;有的药可以减去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常在炮制毒性药时或者在方中制约一种药的毒性时使用;有的两种药品本身均无毒,但两药相遇则会产生很大的毒性,损害身体等等。这些都是业医者或从事药物学研究的人员必备的基本专业知识,十分重要,甚至操纵着生死之关隘,不可轻忽一分半毫。
[中国古籍全录]
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神农本草经》都是医生和药师学习中药
学的教科书,或者是作为必读书,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书中对于药物性质的定位和对其功能主治的描述十分准确,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到今天,也仍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支柱。对于现代的中医临床,《神农本草经》的论述仍旧具有十分稳固的权威性,同时,它也成为了医学工作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之一。
相关
神农本草经》的作者及成书时代尚无实证加以确定,大约成书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即秦汉时期;也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总结、搜集、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此已经是医学史界比较公认的结论。
全书分3(或4)卷,共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书中叙述了各种药物的名称、性味、有毒无毒、功效主治、别名、生长环境、采集时节以及部分药物的质量标准、炮炙、真伪鉴别等,所载主治症包括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170多种,并根据养命、养性、治病三类功效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为君,无毒,主养命,多服久服不伤人,如人参、阿胶;中品120种为臣,无毒或有毒,主养性,具补养及治疗疾病之功效,如鹿茸、红花;下品125种为佐使,多有毒,不可久服,多为除寒热、破积聚的药物,主治病,如附子、大黄。书中有200多种药物至今仍常用,其中有158种被收入1977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神农本草经》有序例(或序录)自成l卷,是全书的总论,归纳了13条药学理论,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方剂理论,一直被后世方剂学所沿用,但在使用过程中,含义已渐渐演变,关于药物的配伍情况,书中概括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七种,称为七情,指出了药物的配伍前提条件,认为有的药物合用,可以相互加强作用或抑制药物的毒性,因而宜配合使用,有的药物合用会使原有的药理作用减弱,或产生猛烈的副作用,这样的药应尽量避免同时使用。书中还指出了剂型对药物疗效的影响,丸、散、汤、膏适用于不同的药物或病症,违背了这些,
就会影响药物的疗效。
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神农本草经》也存在一些缺陷,为了附会一年365日,书中收载的药物仅365种,而当时人们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已远远不止这些。这365种药物被分为上、中、下三品,以应天、地、人三界,既不能反应药性,又不便于临床使用,这些明显地受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而且在神仙不死观念的主导下,收入了服石、炼丹、修仙等内容,并把一些剧毒的矿物药如雄黄、水银等列为上品之首,认为长期服用有延年益寿的功效。这显然是荒谬的。此外,《神农本草经》很少涉及药物的具体产地,采收时间,炮制方法,品种鉴定等内容,这一缺陷直到《本草经集注》才得以克服。
尽管如此,《神农本草经》的历史地位却是不可低估的,它将东汉以前零散的药学知识进行了系统总结,其中包含了许多具有科学价值的内容,被历代医家所珍视。而且其作为药物学著作的编撰体例也被长期沿用,作为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其著作年代及作者问题,由于《帝王世纪》有:“炎帝神农氏……尝味草木,宜药疗疾,著本草四卷”之说,故使人认为《本经》作者是神农。如北齐颜之推《家训》即谓“本草神农所述”。但神农在历史上是传说中的人物,况神农时代,尚未有文字,因此不能认为是神农所著。据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序中谓:“本经所出郡县,乃后汉时制,疑系仲景、元化等所记”。宋代掌禹锡在《嘉佑补注本草》序中谓:“上世未著文字,师学相传,谓之本草。两汉以来名医益众,张机、华伦辈始因古学,附以新说,通为编述,《本经》由是见于经录”。南宋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谓:“神农作本草非也。三五之世,朴略之风,史氏不繁,纪录无见。斯实后医工知草木之性,托名炎帝耳”。近代梁启超在《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冲说:“此书在东汉三国间已有之,至宋、齐间则已立规模矣。著者之姓名虽不能确指,著者之年代则不出东汉末讫宋、齐之间”。故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本经》为东汉末年(约公元200年)之作品,非一人之手笔,是集体所创作,而托名于神农。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说:“世俗之人,多
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始能人说”,所以《本经》上冠以神农二字,亦即此故。
《本经》载药365种,其中有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此据顾观光辑本统计之数,其他各本,互有出人)。根据药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一百二十种,无毒。大多属于滋补强壮之品,如人参、甘草、地黄、大枣等,可以久服。中品一百二十种,无毒或有毒,其中有的能补虚扶弱,如百合、当归、龙眼、鹿茸等;有的能祛邪抗病,如黄连、麻黄、白芷、黄芩等。下品一百二十五种,有毒者多,能祛邪破积,如大黄、乌头、甘遂、巴豆等,不可久服。
《本经》对每味药所记载的内容,有性味、主治、异名及生长环境。如“当归味甘温,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煮饮之。一名干归。生川谷。”这些内容以当时的水平来衡量,是比较切实的。
《本经》不仅记载着365种药的性味、主治等内容,还在其《序录》中简要地提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各随其所宜”等基本理论及用药原则。并总结了“药有君臣佐使”,“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等药物配伍方法。为了保证药物质量,还指出要注意药物的产地,采集药物的时间、方法、真伪。制成各种剂型,要随药性而定。用毒药应从小剂量开始,随病情的发展而递增。服药时间应按病位所在确定在食前、食后或早晨、睡前服药。如此等等,对临床用药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经》是汉以前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所积累的用药经验的总结,它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是中药学按功用分类之始。它所述的药物主治大部分是正确的,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如水银治疥疮,麻黄平喘,常山治疟,黄连治痢,牛膝堕胎,海藻治瘿瘤。不但确有实效,而且有一些还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如用水银治皮肤疾病,要比阿拉伯和印度早500-800年。
《本经》的问世,对我国药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几部《本草》,如《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都渊源于《本经》而发展起来的。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其中未免掺杂了少数荒诞不稽之说。如朴消“炼何服之,轻身神仙”,太一余粮“久服轻身飞行千里神仙”,泽泻“久服能行水上”,水银“久服神仙不死”等等。这些唯心之说,与当时迷信方士(僻海》1979年版方士条:“中国古代好讲神仙方术的人”)有一定的关系。对此,当本着去芜取精的精神,批判地继承其正确的内容。
《本经》原本早已散佚。现所见者,大多是从《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书所引用的《本经》内容而辑成的。由于重辑者的着眼点和取材不同,因而各种辑本的形式和某些内容有一定的差异。常见的辑本有:
1.卢复辑《神农本经》三卷(公元1602~1616年,明万历30-44年)。是从《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中摘出所引的《本经》原文编辑而成。
2.孙星衍、孙冯翼同辑《神农本草经》三卷(公元1799年,清嘉庆4年)。是从《证类本草》上的白字辑出。并在每条正文之后,引用了《吴普本草》、《名医别录》、《淮南子》、《抱朴子》、《太平御览》、《尔雅》、《说文》等古书,详加考证,引证详实,资料丰富,是较好的一种辑本。
3.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四卷(公元1844年,清道光24年)此书分序录、上品、中品、下品四部分。药品次序是依照《本草纲目》卷二所载《神农本草经》目录排列的。经文均依《证类本草》。唐、宋类书所引有出于《证类本草》之外的,也一并辑入。
4.森立之(日本人)辑《神农本草》四卷(公元1854年,日本嘉永7年,清咸丰4年)。依据《千金方》、《医心方》、《唐本草》、《证类本草》、《本草和名》等重辑而成。别作“考异”,附之于后。
5.王阎运辑《神农本草经》三卷(公元1885年,清光绪11年)。是从《证类本草》辑出。王氏对医学和考据学都不是内行,所以此书内
容是比较草率的。
《神农本草经》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该书最早著录于《隋书·经籍志》,载“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
目 录
简介 《神农本草经》序 《神农本草经》序 校定神农本草经序 卷一 上经 玉石(上品) 丹沙 玉泉 涅石 朴消 石胆 曾青 太乙余粮 紫石英 白青 草(上品) 菖蒲 人参 甘草 术 牛膝 女萎 柴胡 车前子 署豫 泽泻 鞠华 天门冬 干地黄 菟丝子 充蔚子 防葵 麦门冬 木香 薏苡仁 远志 云母 石钟乳 消石 滑石 空青 禹余粮 白石英 青石、赤石、黄石、白石、黑石脂等 扁青 龙胆 石斛 白英 赤箭 析蓂子 赤芝 蓝实 蘼芜 络石 黄耆 防风 香蒲 漏芦 天名精 丹参 飞廉 旋华 蛇床子 景天 杜若 白兔藿 石龙刍 云实 升麻 姑活 淮木 木(上品) 牡桂 松脂 枸杞 伏苓 酸枣 干漆 蔓荆实 桑上寄生 女贞实 蕤核 人(上品) 发髲 兽(上品) 龙骨 牛黄 白胶 细辛 巴戟天 白蒿 奄闾子 蓍实 卷柏 芎 黄连 蒺藜子 肉松蓉 蒲黄 续断叶 营实 决明子 茜根 五味子 兰草 地肤子 茵陈 沙参 徐长卿 薇衔 王不留行 青蘘 别羁 菌桂 槐实 柏实 榆皮 蘖木 五加皮 辛夷 杜仲 木兰 橘柚 麝香 熊脂 阿胶 禽(上品) 丹雄鸡 虫鱼(上品) 石蜜 蜜蜡 龟甲 海蛤 蠡鱼 果(上品) 藕实茎 葡萄 鸡头实 米谷(上品) 胡麻 菜(上品) 冬葵子 瓜蒂 苦菜 苋实 瓜子 卷二 中经 玉石(中品) 雄黄 雌黄 石膏 凝水石 孔公蘖 铁精 长石 草(中品) 干姜 葛根 苦参 麻黄 芍药 瞿麦 秦艽 知母 白芷 黄芩 石龙芮 紫菀 败酱 酸酱 藁本 石流黄 水银 慈石 阳起石 殷孽 理石 肤青 枲耳实 括楼根 当归 通草 蠡实 元参 百合 贝母 淫羊藿 狗脊 茅根 紫草 白鲜 紫参 石韦 麻贲 大枣 蓬蔂 蜂子 牡蛎 桑蜱蛸 文蛤 鲤鱼 雁肪 萆薢 水萍 地榆 泽兰 款冬花 马先蒿 女菀 蜀羊泉 假苏 木(中品) 桑根白皮 吴茱萸 芜荑 厚朴 秦菽 紫葳 白棘 松罗 合欢 兽(中品) 白马茎 牛角(角思) 牡狗阴茎 犀角 禽(中品) 燕屎 虫鱼(中品) 猬皮 鳖甲 柞蝉 乌贼鱼骨 蛇鱼甲 蛞蝓 木虻 蜚廉 伏翼 果(中品) 梅实 米谷(中品) 大豆黄卷 黍米 菜(中品) 蓼实 白薇 王瓜 海藻 防己 牡丹 积雪草 王孙 爵床 翘根 竹叶 卮子 枳实 秦皮 山茱萸 猪苓 龙眼 卫矛 鹿茸 羖羊角 羚羊角 天鼠屎 露蜂房 蟹 蛴螬 白僵蚕 樗鸡 石龙子 蜚虻 蟅虫 神农本草经》之粟米 葱实 水苏 卷三 下经 玉石(下品) 石灰 铅丹 代赭 白垩 青琅玕 草(下品) 附子 天雄 虎掌 大黄 桔梗 草蒿 藜芦 钩吻 蛇合 蜀漆 白敛 雚菌 大戟 茵芋 荛花 羊踯躅 羊蹄 狼毒 鬼臼 女青 兰茹 鹿藿 石长生 荩草 夏枯草 木(下品) 巴豆 皂荚 楝实 莽草 桐叶 石南 溲疏 药实根 蜀菽 柳华 郁李仁 雷丸 梓白皮 黄环 鼠李 栾华 乌头 半夏 鸢尾 亭历 莨荡子 旋复花 芫华 射干 恒山 甘遂 青葙子 白芨 泽漆 贯众 牙子 商陆 萹蓄 白头翁 羊桃 连翘 乌韭 蚤休 陆英 牛扁 礜石 粉锡 戎盐 冬灰 蔓椒 兽(下品) 豚卵 鸟畾鼠 虫鱼(下品) 虾蟆 蛇蜕 蠮螉 水蛭 贝子 雀瓮 蝼蛄 地胆 荧火 木(下品) 桃核仁 米谷(下品) 腐婢 菜(下品) 苦瓠 彼子 本草经佚文 附吴氏本草十二条 麋脂 六畜毛蹄甲 马刀 蚯蚓 吴蚣 班苗 石蚕 蜣螂 马陆 鼠妇 衣鱼 杏核仁 水靳
中医四大经典
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关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存在争议。目前学术界一般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看做是中医四大经典。也有部分中医教材把《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当作四大经典。目前采用前者说法的较多。
黄帝内经 中医巨著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本能论》),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黄帝内经成编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著作《黄帝内经》收载的成方13首中,就有10种中成药,并有丸、散、酒、丹等剂型。
《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世简称之为《内经》。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至宋,史嵩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宋之后,《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
《黄帝内经》是什么意思呢?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但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 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 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
实际上《黄帝内经》整本书里面只有13个药方,药方很少。它关
键是要往里求、往内求,首先是内观、内视,就是往内观看我们的五脏六腑,观看我们的气血怎么流动,然后内炼,通过调整气血、调整经络、调整脏腑来达到健康,达到长寿。所以内求实际上是为我们指出了正确认识生命的一种方法、一种道路。这种方法跟现代医学的方法是不同的,现代医学是靠仪器、靠化验、 靠解剖来内求。中医则是靠内观、靠体悟、靠直觉来内求。
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没有中医、没有《黄帝内经》的中华民族,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
《黄帝内经》非常重要的思想—— “治未病”。
《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思是说,假如一个人的肝脏出了问题,不要指盲目的治疗肝脏,还要从其他未生病的脏器着手。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心属火,木生火。 所以也要从肾脏和心脏上着手治疗。
而“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意思是说,假设一个公司的管理模式上出了问题,造成了混乱。不要指盲目的解决当前的混乱,而要从造成混乱的原因,和混乱将会导致的后果着手。简单的说,就是把前头和
后面两端解决,中间的那段麻烦也就不存在了~
第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我们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黄帝 内经》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最大的国学经典。中国古代有三大以“经”命名的奇书,第一部是《易经》,第二部是《道德经》,第三部就是《黄帝内经》。如今,这三部奇书不仅引起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关注,而且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因为它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凸显出来。 价值贡献
《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 试想,大略700年前,欧洲鼠疫暴发, 有四分之一的欧洲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中虽也有瘟疫流行, 但从未有过象欧洲一样惨痛的记录,中医药及《内经》的作用由此可以充分展示。
《黄帝内经》的著成,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黄帝内经》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深远影响。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伤寒论 外感巨著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东汉末
年南阳人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伤寒论》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具体他说,他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伤寒论》全书共10卷,22篇。内容包括辨太阳病、辨阳明病、辨少阳病、辨太阴病、辨少阴病、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主要论述了伤寒六经病的脉证治法,是《伤寒论》的主体组成部分;尚有“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3篇,分别论述了伤寒、杂病的脉证预后以及伤寒的病因、病机、传变等;还有痉湿暍、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等病的证治以及汗、吐、下等治法的应用范围和禁忌证。后世多数学者认为,“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3篇及“痉湿暍、“汗、吐、下可与不可”等条文非仲景笔,系王叔和编撰增入,故自明代以后多删而不录。 主要贡献
该书是一部论治外感热病的专着,作者全面总结了东汉以前诊治外感热病的经验,运用《素问·热论》的理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外感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治疗等进行了精辟的阐发,将外感疾病具有规律性的各种表现,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证,每经结合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进行辨证论治,既有“同病异治”,亦有“异病同治”,确立了严谨的治疗规范,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理论联系实践、理法方药齐备的临床医学巨着,书中按伤寒传变规律,以条文的形式逐一辨治,言简间赅,辨证严谨,治法灵活多变,制方药少而精,故被历代医家尊为“经典”,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践证明,该书辨证论治的原则不仅适用于伤寒病的治疗,而且是指导其他临床各科治疗的准则;其所运用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基本治法,被后世广泛应用;其所创制的113个基本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承气汤、白虎汤、小柴胡汤、理中汤、四逆汤、五苓散、泻心汤、乌梅丸等,成为临床广为应用的有效方剂。可见。《伤寒论》对祖国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金匮要略 方书之祖
东汉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撰于3世纪初.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中卷则论杂病,下卷记在药方.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艺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
《金匮要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
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影响深远
《伤寒论》、《金匮要略》不但在国内历代注家、研究著作有数百家之多,为历代研究、治疗急性热病的医学家所遵循,成为他们发展、发挥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的基础、依据和教育后学的课本。在国外也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例如日本,不但收藏和刻刊许多《伤寒论》之珍本,并由日本再传中国而发挥了巨在的影响,而且日本学者研究、注释《伤寒论》的著作,仅就先后传到中国而现存者也有60多家。再如《金匮要略》较好版本也有收藏于日本者,日刻本也不少,日本医学家之研究《金匮要略》而有专著流传至中国者,有10余种之多。关于将《伤寒论》《金匮要略》并作重编、方论者,日本名家之专著流传中国者有近20种,由此可见张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在日本的影响之广泛和深远。在日本现代医学昌盛的今天,日本学者仍给予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研究以特殊的重视,许多医学家在临床医疗中,仍然十分重视该书原方之应用,并取得很好效果,运用该书中成方制造的成药,也为日本医界所依赖。
《金匮要略》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杂病学专著,它奠定了杂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规范,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所以它属于祖国医学的四大经典著作之一,被历代推崇为方书之祖和治疗杂病的典范,林亿谓其“施之于人,其效若神。”
温病条辨
圭臬
《温病条辨》为吴瑭多年温病学术研究和临床总结的力作。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前后贯穿,释解温病全过程辨治,同时参以仲景六经辨证、刘河间温热病机、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及吴又可《温疫论》等诸说,析理至微,病机甚明,而治之有方。例如书中归纳温病清络、清营、育阴等治法,实是叶天士散存于医案中之清热养阴诸法的总结提高。而分银翘散作辛凉平剂、桑菊钦作辛凉轻剂、白虎汤为辛凉重剂,使气分病变遣方用药层次清晰、条理井然。叶天士之验方,在吴瑭手中一经化裁,便成桑菊饮、清宫汤、连梅汤等诸名方。足知吴瑭此书,不是仅仅为纂集而撰,实是经心用意,为学术理论升华之作。
经书介绍 理论名著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三卷,原题秦越人撰,但据考证,此书为一部托名之作,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难经》是中国经典的中医理论着作,“难”含有“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经”乃指《内经》,“难经”即“问难《内经》”。
此书的作者把自己认为的《内经》中的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并且对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分别对人体的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进行了论述。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腧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其中一至二十二难论脉、二十三至二十九难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论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难论俞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论针法。书中对命门和三焦的学术见解以及所论七
冲门(消化道的七个冲要部位)和八会(脏、腑、筋、髓、血、骨、脉、气等精气会合处)等名目,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此外,该书还明确提出“伤寒有五”(包括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并对五脏之疾,泄痢等病多有阐发,对后世伤寒学说和温病学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诊断学、针灸学的论述也一直被后世医家所遵循。
《难经》全书内容简明扼要,辨析精微,在中医学典籍中常与《内经》相提并论,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古典医籍之一。有多种刊本和注释本。 中药专著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撰者不详,“神农”为托名,《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是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着作。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证结果,有说成书于秦汉时期,也有说成书于战国时期,但原书早佚,所能看到的本书是后世辑录的结果。
《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为上、中、下三品。书中以简练古朴的文字阐述了中药理论的精髓,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对各种药物之间如何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出概述。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多年前,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常山可以治疗疟疾、大黄可以泻火等等,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神农本草经》依循《内经》提出的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也将药物与朝中的君臣地位相对应,进行类比,来表明其主次关系和配伍的法则。《神农本草经》对药物的性味也做出了详尽的描述:指出寒、
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是药物的基本性情,可针对疾病的寒、热、湿、燥等不同性质选择用药。寒病选热药;热病选寒药;湿病配温燥之品;燥病须凉润之流。此外还参考五行生克的关系,对药物的归经、走势、升降、浮沉都很了解,这样选药组方、配伍用药,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神农本草经》中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现代中医 现代中医
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1996年起),古典中医基础理论有了创造性的发展,一系列全方位的,中医科学化、现代化的中医概念的革命和突破。如气概念混合统一的气集合,分形经络,数理阴阳,中医分形集,中医哲学观的新创造,藏象分形五系统的开创等。
现代化中医又指较不发达社会或学科通过社会改革,获得较发达社会共有特征的一个社会变革过程。这个社会变革过程是由国际之间或社会之间的交流所促使的。
现代化中医的一个方面是技术的、思想的、理论的大爆炸,它使人类思想以惊人的速度和数量增长和传递。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别在缩小,中医与西医的距离拉近,而专业技术领域上的差别却在扩大
中医现代化从历史上来讲,它主要指近代以来,世界各国一种倾向以西欧及北美地区等地国家许多,近现代以来形成的价值为目标,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因此常与西方化的内涵相近。一般而言,近代化包括了中医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人性化,技术上的科学化等。 中医现代化
中医现代化常被用来描述现代发生在中医界的社会、科技和文化
变迁的现象。根据马格纳雷拉的定义,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科学、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过程。
中医现代化的核心是中医“人性的解放”和“生产力(效率)的解放”,因从欧美等西方社会开始,有时也被称为“西方化”,但不专属于西方社会,或西医。
现代化可以理解为四个亚过程:
技术的发展。 理论的革新、思想的变革,学科的进步
然而,战后年代很快表明,就连“西方化”这个扩大了涵义的字眼也无法充分表达战后世界的交流方式,为了适应这种实际情况的需要,“现代化”这个新词便应运而生。因为它可以简明地表达所有建设现代化的社会的相似愿望而不论其地域和传统如何,所以一直沿用至今。
阴阳概念
阴阳概念的现代化于1998年产生。
阴阳的现代定义;阴阳分形集,阴阳分形维数,阴阳五行分形集 五行概念现代化科学化 五行分形集,五行分数维数 气概念
气=\"信息,能量,物质\"流
气是流动着的\"信息,能量,物质\"混合统一体(1996年) 是\"信息,能量,物质\"混合流统一体. 经络观念
经络观念的革命产生于1996年。
分形经络解剖结构,粗糙,非管,不平滑,细胞充填的\"自身调节-体液-神经调节\"的\"细胞群(细胞社会学)\"经络.分形细胞群-自身调节-体液调节-神经调节的经络。细胞社会学经络。
哲学观
中医哲学观的新发现
第三中医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观)\". (第二中医哲学观--辩证观 第一哲学观---整体观) 中医分形集
阴阳分形集,五行分形集,经络分形维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