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苏州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现状与对策分析

苏州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现状与对策分析

2021-03-14 来源:乌哈旅游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0期(2007年10月) 中国科技论坛 苏州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现状与对策分析 张方华,陈卫东 (苏州大学商学院,江苏苏o,t1 215021) 摘要:随着经济和知识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创新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本研究从苏州市科技创新能 力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出发,在对苏州部分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问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为如何提高苏州科技型企业的自主创 新能力提供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背景 连续9年位居第一。有339项科技项目被列入国家 创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和省科技计划,143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和省、市科 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主体的科技型企业,不仅是 技进步奖,科技进步对工业、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分 现代经济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提高自主 别达到50.7%和58.7%,双双名列江苏省第一。另 创新能力的关键主体。随着建立创新型城市战略目 外,苏州市已连续3年荣获“全国科技先进市”称号, 标的提出,如何通过改善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所辖的5个县级市全部通过科技部考核。具体情况 来提高本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苏州市政府和 分述如下。 企业界日益关注的一个课题。因此,本研究从苏州 1)自主创新的现状。①产业基础。自改革开放 市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入手,结合苏 以来,苏州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以乡镇企业发展为主 州市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的问卷调查与实证分析, 的“苏南模式”和以外向型经济发展为主的“苏州模 为科技型企业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对策建 式”两个阶段,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创造出经济社 议。 会全面发展的“苏州奇迹”。到2005年末,全市引进 2苏州自主创新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外资居全国第一;GDP增速列长三角地区l5个城 在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苏州市的科 市之首,总量跃居全国第四,其中工业跃居全国第 技创新能力也有了非常大的提高。截止2005年底, 二,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工业基地等等。 全市共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704家,省级民 同时,苏州以占全国0.09%的面积和0.46%的人 营科技企业1 057家,高新技术产品1 621个,高新 口,创造了占全国2.4%的生产总值、2.5%的财政 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由“九 收入(含海关关税)、7.7%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外国 五”期末的25.1%提高到30.5%;全市共拥有16个 和港澳台直接投资超过1/10,世界500强跨国公司 中国驰名商标和29个中国名牌产品;全年专利申请 中已有107家落户苏州。目前,苏州市业已摆脱了对 量和授权量达到6 780件和3 315件,分别比上一年 传统丝绸、纺织等产业的依赖,在电子通信、机械制 度增长44.7%和19.1%,各占全省比重的19.48% 造、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形 和24.41%,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占全省的比重已 成了较强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后劲,并被评为亚洲唯 基金项目:2006年苏州市软科学项目——苏州自主创新的战略研究和制度建设(SRA0602)的部分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07—06—17 作者简介:张方华(1966一),苏州大学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企业组织、项目管理、技术创新与战略管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国科技论坛 一(2007年10月)第10期 、全球9座新兴科技城市之一,而苏州工业园区、 技投入的前景看好,金融机构贷款筹集科技活动经 费13.19亿元,比上年增长2.8倍;政府提供资金 0.83亿元。同时,政府为进一步鼓励和支持企业的 高新区和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则成了苏州对外开放 的示范窗口。这些都充分说明,经过20余年的改革 开放,苏州已积聚起非常强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这 也为苏州建设创新型城市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②人才资源。无论是提高各个微观企业的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活动,也将不断提高包括科技三项费用、创 新基金等在内的各种科技投入,例如,2006年市政 府计划财政投入1亿元用于支持企业的自主创新活 还是提高区域自主创新系统的创新绩效,关键取决 于是否拥有合适的创新人才。随着经济的强势发展, 动。⑤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近年来,苏州大 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全市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苏州地区人才的竞争力显著加强。目前,全市拥有的 普通高校数量由“九五”期间的7所增加到现在的 16所,高考录取率达到88.23%,各类高校在校生由 5万人增加到14万人,居全省第二,高等教育毛入 学率达到51.5%。2005年的经济普查结果显示,全 市的人才总量已超过69.9万人,高层次人才数量年 均增长1 0%,每万人人才拥有量突破千人大关,达 到1 166人。苏州市在积极培养大量的技术和管理 人才的同时,也采取了各种激励措施引进了大量的 高素质人才和海归人才,2003~2005年,全市共引 进人才近21万人。至2005年底,全市人才总量已达 72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为49万人,拥有高级职 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达1.8万人,每万人拥有人才数 由2002年的966人增加到2005年的1 188人。③科 技创新平台。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自主创新 系统,就必须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有助于自主创新的 科技平台,这其中包括建立科技基础条件、联合开放 实验室、专业技术服务、技术转移、科技创业孵化平 台等。截止到2005年底,全市拥有国有事业独立科 研机构46家,大中型企业拥有科研机构188个,并 在工业园区、高新区和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共 建立了各种科技创业园25家,总面积达到68.66万 平方米,在孵企业达1 400多家,还建立了如苏州工 业技术研究所等为主的创新载体。这些都为提高企 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平台。④投融 资环境。随着创新意识的逐步增强,为了克服自主创 新资金的短缺,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筹集经费,结合 本企业的产品特点开展各种科技创新活动。2005 年,苏州大中型工业企业共筹集科技活动经费 122.63亿元,比上年增长48.9%。苏州市科技经费 已形成了企业自筹为主、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多方 支持的筹集体系,从经费的来源渠道看,主要由企业 自己筹集所得,自筹资金达99.32亿元,占筹集总额 的81.0%,比上年增长33.2%;金融机构对企业科 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科技进步有力地推动了制 造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市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 量从1985年的73件和55件迅速发展到2005年的 6 780和3 315件。“十五”期间,专利申请数和授权 数年均增长达到27.4%和1 1.5%。截止到2005年 末,全市专利申请量累计达3.28万件,专利授权量 达2.12万件;累计注册商标3.6万件,拥有16个全 国驰名商标、29个中国名牌产品;累计著作权登记 55 1件。科技进步对工业、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 到50.7%和58.5%,双双名列江苏省第一。按照科 技投入、科技产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四个方面35 项指标的评价,苏州市科技进步综合实力为93.14 分,高出江苏省平均水平12.7个百分点,连续三届 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2)苏州自主创新面临的问题。 “十五”以来,苏州经济总量增长较快,全市GDP 按可比价年均递增15.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年均递增31.6%,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27.3%,经 济总体水平已进入工业化后期。但是我们也应看到, 在经济高增长的同时,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 和问题也在逐步显现。从产业结构看,苏州的发展主 要是依靠利用境外资本,外资中又以制造业为主,高 新技术产业产值88%来自于外资企业;从增长方式 看,苏州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以扩大投资、资源消耗、 劳动密集等方式来实现的。例如,2005年,苏州每万 元GDP耗电达1 406千瓦时,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是 上海的1.4倍;单位土地产出的GDP只有上海的 33%,深圳的19%;在2005年获得授权的3 315件 专利中,大多数为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在专利申请 量中发明专利所占比重仅为14.6%,在专利授权量 中发明专利所占比重更小,仅为4.5%;从企业竞争 力看,苏州企业总体上缺乏核心的关键技术,真正具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产品还不多;在规模以上 工业中,拥有全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的企业销售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0期(2007年1o月) 中国科技论坛 收入的比重只占6.3%,不管从比重还是从总量上 市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密机械、精细 化工、先进制造业、新材料技术所需要的创新型和复 合型人才虽然通过引进有所增加,但仍属于稀缺资 源,影响了苏州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 看,都与高端化的工业发展结构存在差距。归纳起 来,苏州市的技术创新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企业尚未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2005年苏州 市第一次经济普查的数据显示,2004年末,在规模 以上工业企业中开展科技活动的有1 401个,占 12.4%;在大中型企业中,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所占 升。④专利的技术含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虽然苏 州市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在2005年分别达到6 780件和3 315件,并在全省名列前茅,但进一步分 析后发现,在这些授权的专利中,其中代表原始创新 比重为44.2%,小型企业中开展科技活动的占 9.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投入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 出87.59亿元,其中,用于新产品开发的经费30.41 亿元,占34.7%;科技活动人员4.06万人,其中,科 学家和工程师2.47万人,占60.8%。在科技活动经 费投入中,代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开发 (R&D)经费为36.02亿元,投入强度仅为0.43%。 其中,大中型企业投入研究与开发经费30.65亿元, 投入强度只有0.53%。这与世界上领先的跨国公司 和国内的创新领先型企业之间还存在着极大的差 距。2005年,在全市1 206家大中型工业企业中,设 有研发机构的企业188家,只占总数的15.6%。因 此,从企业的研发投入来看,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自 主创新的主体。②自主创新的生态环境还有待进一 步改善。企业的自主创新并不是关起门来搞创新,而 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过程。它需要各种外部组织的参 与,其中包括政府的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参与、 金融机构的支持,同时也需要中介组织、供应商、用 户甚至是竞争的参与。但是,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苏 州市企业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主要还是依赖于自 身的力量,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创新的案例不多。同 时,这些企业都意识到高校与科研院所在自主创新 中的重要性,但限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与实际 产业化之间的距离,他们之间的合作也不多。特别是 苏州本地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就更少了。因此,要 提高苏州市的自主创新能力,必须致力于进一步改 善企业自主创新的生态环境,鼓励企业与外部组织 之间进行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③缺少具有创新 精神的企业家。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但企业家是 企业创新的核心。经过改革开放后的发展,虽然苏州 市已培养了一批具有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企业 家。但是要真正使企业发展成为创新的主体,要使苏 州市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我们仍需要 一大批善于寻找市场机会、拥有创新能力、具有创业 冲动的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企业家。近几年,苏州 能力的发明专利只有148件,只占总量的4.5%,绝 大多数获得授权的专利都是以工艺创新为主的实用 新型和外观设计,分别占专利总量的45.1%和 50.4%,因此,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专利的技术含 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苏州市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的问卷 调查与实证分析 科技型企业是一个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 键组成部分。因此,为了深入了解和全面掌握全市科 技型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本研究于 2006年10月~2007年3月期间以全市的科技型企 业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由市科技局负责发放 与回收)和典型企业访谈(由本课题组人员完成)相 结合的方法,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 140份。问卷涉及到的企业分布在工业园区、高新 区、古城区、吴中区、相城区、常熟市、昆山市、吴江 市、张家港市和太仓市等地区,主要集中在电子、信 息、通信、生物医药、电缆、机械装备、机械电子、材料 等高新技术产业。其自主创新的主要情况分述如下: 1)企业对自主创新外部环境的评价。 问卷采用1~7分制的方法,表示对外部环境的 极不满意、不满意、较满意、一般、比较满意、满意和 非常满意,让企业依次对当地的法制环境(A)、资金 环境(B)、市场环境(C)、信用环境(D)、社会文化环 境(E)、当地政府的作用(F)、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 合作(G)、与当地外资企业(H)、与当地中介服务机 构之间的关系(I)等9个环节进行打分,依此来评价 当地企业自主创新的外部环境。其中B项即资金环 境的得分最低,当地政府在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中的 作用得分最高。这说明,苏州市企业的自主创新环境 在总体上还是比较好的,但同时也可以看出,自主创 新的资金环境是比较差的,也就是说,一方面,企业 的自主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企业获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国科技论坛 (2007年10月)第10期 取资金的渠道却非常有限,研发资金的短缺就成了 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一大瓶颈。 2)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源。 在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选项 中,选择企业家创新精神的企业有120家,选择充足 的资金保证的企业有97家,选择合适的创新人才的 有90家,选择当地创新环境的企业78家,选择政府 政策支持的企业有80家,有70家企业选择及时的 信息获取,有15家企业选择新知识的及时获取。这 说明,企业家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和灵魂。任何一 个企业要实施自主创新战略,都离不开企业家的创 在问及到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来自何处时,有 130家企业选择了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28家企业 选择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35家企业选择来自市场 压力,还有16家企业选择来自政府的推动,各占总 数的92.8%,20%,25%和11.4%。这说明,面对竞 争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识比 较浓,其动力主要来自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当然,市 场需求的压力也对企业的自主创新提出了新的挑 战。 3)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式。 在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式上,选择以引进和消化 吸收再创新为主的企业96家,选择集成创新的企业 38家,只有6家企业选择原始创新,分别占被调研 企业的68.5%,27.2%和4.4%。这说明,目前全市 企业的自主创新方式主要还是以消化吸收再创新为 主,另外还有部分的企业已开始进入到集成创新阶 段,选择原始创新的企业则非常少。这与苏州市科技 与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相吻合。 4)企业的研发投入情况。 被调查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相差很 大,最少的只有0.1%和0.88%,最多的达到 11.1%和12%,平均比重则达到5.2%。这说明,在 争创创新型国家的宏观背景下,很多企业都越来越 重视自主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加大 了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 还有一部分企业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投入研发 的资金非常有限。也就是说,苏州市的部分企业并未 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5)企业自主创新的资金来源。 在问及企业创新的资金来源时,选择自有资金 的企业有99家,选择自有资金和政府支持的企业 30家,选择银行贷款的企业6家,选择风险投资的 企业5家,选择其他方式的有6家。这说明,企业自 主创新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以自有资金的积累为 主。一方面,全市的企业还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由于 规模和财力等的限制,企业的研发投入则不会太高; 另一方面也说明,企业自主创新所需的资金环境比 较差,这一点与前面的调查结果相吻合。 6)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 新意愿和支持。 7)风险投资与苏州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对如何评价苏州市风险投资发展与经济发展之 间的关系时,有102家企业选择两者不匹配,35家 企业选择不好说,8家企业选择匹配,各占73%, 25%和5.7%。这说明,全市风险投资发展大大滞后 于经济的发展,主要原因是本市的风险投资偏重于 “没有风险”的项目,尤其对那些处于研究前端而市 场前景又不明朗的项目,风险投资机构则更不愿承 担风险。由于风险投资落后于苏州市经济发展和企 业自主创新的需要,这就极大地阻碍了全市自主创 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8)政府在推动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中的作 用。 在问及如何评价当地政府在企业提高自主创新 能力中的作用时,85%的企业都肯定了当地政府在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中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指出,由 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并不理想,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 性和热情受到影响,因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还有 待于进一步改善;再者,虽然政府制定了许多鼓励和 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与法规,但很多鼓励和优 惠政策的执行力度和效果并不理想,这些企业都希 望政府在如何贯彻和实施这些鼓励和优惠政策上多 起协调作用,从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总之,从回收问卷的实证调查中可以清楚地看 到,苏州市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比较浓厚,但由于各 方面条件的限制,部分企业的研发投入较低,尚未真 正成为自主创新的实体;企业的技术创新方式以消 化吸收再创新为主,部分企业已开始向集成创新转 移;企业自主创新的资金以自身积累为主,风险投资 与企业的需要存在差距,企业创新的资金环境还有 待于进一步发展;苏州市政府在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的过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各种优惠和鼓励 政策的执行力度还需要提高;企业家是企业自主创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0期(2007年l0月) 中国科技论坛 新的核心和灵魂,是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力量, 第三,积极推动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发展。苏州的 等等。 民营科技企业虽然已达3 000多家,但规模还比较 小,技术水平还较低。随着企业发展从劳动密集型向 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转变,一个企业对技术开 4对策建议 从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背景出 对人员培训方面的投入,直接决定企业竞争力的 发,结合苏州市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的现实,作者认 发、为,要通过提高科技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来实现 强弱。如全球500强企业每年的研究开发费用占其 创建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目标,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 销售收入的10%以上,而我国的大型国有企业只有 方面入手: 1%左右,民营企业的投入就更加少。从一个企业的 第一,要大力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的 企业家队伍。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而企业家则是 企业创新的核心和灵魂。虽然苏州市已拥有了一定 数量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但与苏州在全省乃 至全国的经济地位相比,这一数量和规模还非常有 限。因此,要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我们还必须 培育出一大批本土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 企业家。 发展来看,无论是树立企业形象,培育产品品牌,还 是进行技术开发,产品创新,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人 力投入,而这对于规模小、资金实力弱的民营企业而 言,显然是力不从心的事。税收优惠政策、人才引进 困难和融资困难等问题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壮 大。因此,要提高苏州市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大 力推动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发展。 最后,当地政府要致力于培育和构建一个良好 的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外部环境,大力提高各种 创新激励政策的“执行力”。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是 由一条完整的“创新链”组成的生态系统,这个创新 链包括:大学和科研院所、公共研发平台、孵化器、风 第二,要在选择切实可行的自主创新方式的基 础上进一步加大创新投入。从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 看,大部分的企业还是选择了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创 新方式,因此,一方面,企业要切实做好引进技术的 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并在充分做好消化吸收再创新 的基础之上,重视集成创新工作,为未来的原始创新 打好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加大创新投入是企业提 险投资、围绕创新形成的产业链、产权交易市场、法 律和技术咨询服务、物流平台等等。同时,为了有效 地协调各种创新政策的推动合力,政府部门应该大 力提高各种激励政策的“执行力”,使得各项激励措 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其中既包括创新企业 自身的资金投入,还包括各种形式的政府投入和风 险投入等等。 施落到实处,从而为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良 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DYER J H,H SINGH.The relational review:cooperative strategy and sourc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8,23(4):660—679. [4]苏州统计局.苏州统计年鉴.2005. p p ≯ pp、 ; 0 。 p j ‘ 0 、 ,、p 、p 、p 、pp,。 p 。 p, ・新书・ 开放式创新——进行技术创新并从中赢利的新规则 本书针对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面临形势的改变而不得不改变创新模式而提出了“开放式创新”的观点,本书强调了外部知识 资源对于创新过程的重要性,通过施乐公司IBM等事实案例生动、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该书定价每册33.60元(含邮费);通信地址:北京3814信箱《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社发行部;邮编:100038;开户行:中国工 商银行北京公主坟支行;户名: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账号:0200004609008803380;联系人:刘荣芳;电话:(010) 58884643;5888459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