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房陵风俗之源 享独特文明之旅
我们生在房陵,长在房陵。从小到大,房陵文化时刻在我们周围演绎着。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的沉淀,房陵文化渗透在一代又一代的心中,影响着一家又一家的生活习惯。作为房陵人,传承和发扬是我们的责任,热爱与拥抱是我们的义务。那么房陵文化风俗到底有哪些呢?
忠孝之邦
房县素有“忠孝之邦”之称,由来已久。忠是指的辅佐周宣王,卓著勋绩的周太师尹吉甫;孝是指的是扇枕温席,带亲至孝的汉太守黄香。
尹吉甫,是房县名人,妇孺皆知,<<诗经.六月篇>>”二伐猃狁,至于太原”就是歌颂他们业绩的.后于房州当时的收入作为禄俸.死后葬于房州青峰镇北面的尹家山.就不必再述.
黄香是汉朝的一位孝子.他在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母,夏扇枕,冬温席,善待父母,从不间断.他的孝名远扬,举国交誉,京师号日:江夏黄童,天下无双.可见时人推崇之深.(这也算是当时政府抓的精神文明工作吧)后置身仕途,官至江夏郡太守,宵衣旰食,勤政为民,兴利除弊,颇著政声.以故江夏之民,咸敬爱之,后坐水潦事免.据说他罢官后,作客房州,死葬于此.
过去在房县中西关大梁道子对面,有一个”黄孝子祠”.前面有一道朱红大门,门额上书”黄孝子祠”四个大字,苍劲有力,显出名人手笔.内有三间大厅,雕梁画栋,蔚为壮观.大厅中央的神龛上供有一个木牌位,上书”汉孝子黄香之灵位”.四周墙壁上塑有鸟兽花木,清雅
优美.后有一小院,三面都有围墙,中间有一座大坟,坟前竖一块石碑,上书”汉太守黄孝子香之墓”.院内翠柏数株,掩映低垂,四季常青.从江夏迁来的居民,咸奉孝子为宗祀之祖,每年春秋两季,祭祀不绝,相沿成习,历有年所.文革期间,祠宇坟墓,遭到毁坏,今已荡然无存.
过去房县东门城墙上镌着”忠孝名邦”四个醒目大字,它集中地赞颂了这两位历史人物的光辉一生,同时也表明了房县有着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房陵忠孝文化启示着我们,并激励着我们。延续着这种风俗,我们跨越了一个又一个的时代。
酒之韵
唐中宗李显是个爱酒的皇帝,被武则天贬为庐陵王以后,他就带了不少的酿酒匠同来房州,给房州地方的酿酒业注入了新鲜活力。李显应用从宫庭中带来的酿酒方,结合房州地方的酿酒工艺,研制出了新型的酒方,对酿酒来说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主要是继承酗酒的优良传统,结合科学的配制工艺,进行规模化生产的问题,当然,我们对于传统有一个认识和认同过程。
房陵人热情好客,正如《郧阳府志》记载的那样,“民多秦音,俗尚楚歌。”其民盖楚之轻剽、秦之强悍兼而有之。房陵受秦楚文化的双重影响,或称之为秦楚文化的过渡带。古人把房县称作“秦楚锁钥”,也就是说,谁拥有房陵,谁就有了至秦达楚的钥匙。战国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也就决定了酒文化的丰富多样,绚丽多彩。倘若被主人邀请凡要上门作客,即是对主人的尊重。假如一味婉拒,就是大不敬。房陵旧说“客随主便”,就是这个道理。房陵民间的酒宴中至今多还用八仙桌。严格区分上席、下席、陪席。上席坐客人中的尊重长者,下席坐客人。左右两边则是主人或主人请来的陪客。来客坐定以后,每人面前酒碗斟满烫热了的黄酒,称之谓“门杯”。主人致欢迎词,并请同饮此杯,或称“见面酒”。就是在一个地方居住,平常也是不容易见面的。饮酒实际上是一次交际的机会。等到酒碗
再次斟满,主人端杯饮干,用空杯敬给上席的尊者或主客。上席客人接过空杯,斟满饮空,又把主人的空碗回敬。主人又斟满酒饮空,再敬给下一个客人。客人也用此办法敬酒。这里强调用“空杯”敬酒源出一个典故。历代宫廷王室中都有专门负责尝酒的宦官。因为宫廷争夺皇位的斗争凶险频繁,以防人下毒陷害,就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规章。帝王将相流放,就宫廷的生活习惯和规则带来了,直接影响了一方的习俗。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成语叫“推杯换盏”,多是用来形容酒宴的热烈气氛。殊不知酒杯酒盏确实被推也被换过,但怎么“推”怎么“换?”确实没有直观形象的概念,因为“推杯换盏”饮酒习俗在全国范围内失传或者有些根本没传过,然而在房陵,也仅仅是房陵,才有幸见到“推杯换盏”的全过程。为什么推杯换盏的饮酒习俗只有房陵有呢?一是房陵地域偏僻,封闭落后;二是中国七大流放地中唯一流放帝王将相的,流放的品级最高。
房陵又受地域条件的限制,酒俗上还保留着传统文化的痕迹。有客至,必须有酒相待,又有“无酒不成席”之说。随时可以找到古楚人热情奔放的影子。客人离席时尚有余酒乃主人待客之诚。佐酒菜肴不在精致奢糜,而在实惠实在。大碗盛酒,大碗吃肉,露着豪爽之气。客人率先用饭为“失礼”。假如确不饮酒或不胜酒力,只能把主人奉的门杯放在自己面前后再说明情况,不可用酒沾唇或饮半口代之。在房陵作客,要注意与席间人情感平衡,不可人为拉开距离,不可矫情。
房陵酒之甜,之香,之烈,之醇。泯之口,余香留唇,喝一口,一口入心田。房陵之酒,似乎随着历史的沉淀愈演愈好。她陶醉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美了一批又一批饮客。
丧之风
研究宗教的人士都知道,中国的道教不能算作完全的宗教。因为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宗教体系,而且又是多神教。然而,任何宗教又都不如道教把生死解释的那么透彻准确。因
为道教是以道的整体看万物的生死,万物生于道,其目的也就归于道。周而复始,永无终结。说白了,就是生就是“死”的开始,而“死”也就是生的开始,其根源也就是道家“视死如归”的哲学原理。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庄子丧妻,鼓盆而歌”。房陵较之中原文化开发较晚,又受楚文化巫觋祀神的影响,对氏族部落图腾的简单动作的模仿就成为巫觋祀神的经常应用的文化现象。比方说,楚人崇凤,跳丧中有许多模仿凤鸟飞翔的舞蹈语汇。用隆重的仪式来追念祖宗的功德,超度先人的魂灵。就这样,逐渐从图腾模仿过渡到较大型的丧事歌舞,再过渡到跳丧和唱丧歌。这就是我们房陵丧葬的基本格调为什么以热闹为主线的历史根源。享受天年,登上西去路,其乐也融融!因此,我们毫无迟疑地说,房陵不仅是属于楚文化的领域,而且是楚文化的母土。古楚虽然南移,但在母土仍然保留着楚文化的原始与素朴
《吴氏春秋.侈乐篇》曰:“宋之丧也,作为千钟,齐之丧也,作为大吕;楚之丧也,作为巫音。”说明古楚的丧亡依然还是巫的盛行,因为楚把巫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这种观念又间接影响了道教,显示了楚文化中人与神的这种哲理性。房陵人丧葬风俗与别地别具一格,丧之舞,丧之乐。房陵人用这样的方式来祭奠逝去人的亡灵。正象我们房陵夜锣鼓歌师傅们唱的那样:“热热闹闹陪亡人,黄泉路上你莫停,早死早托生。”这就是古楚人,这就是古楚人对待生死这一人生大劫的浪漫不羁的性情,恰恰是这种性情在房陵人身上有着最完美地承继和淋漓尽致地体现。;
房陵文化从古延续到今,在房陵人民的延续下,得到不断的完善。即使人们不断的开拓与创新,其房陵文化的本真依然存在。尹吉甫与黄香的忠孝故事延续至今,告诉我们忠孝是一个恒古不变的主题。房陵的酒文化在愈演愈丰富的的条件下,让我们了解到房陵人的好客与淳朴,别具一格的丧葬让世人看到房陵人面对死亡的坦然而乐观…房陵风俗文化的丰富多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呈现着。她还等待着我们新一代的青少年去传承与发扬。让我们一起在热爱房陵文化的基础上去传承与发扬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