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香格里拉旅游品牌的核心价值与建设

香格里拉旅游品牌的核心价值与建设

2023-03-22 来源:乌哈旅游
【旅游经济研究 】

香格里拉旅游品牌的核心价值与建设

绒巴扎西

(云南民族大学 , 云南 昆明 650031)

摘 要 : 在对香格里拉文化整体把握与分析的基础上 , 论证了人与自然和谐 、人与人和谐是香格里拉文化的精 髓 , 同时 , 也是香格里拉旅游品牌的核心价值 ; 进而以品牌的核心价值为中心线索 , 从人与自然和谐 、人与人和谐两 个方面提出创建香格里拉旅游品牌的制度选择与方略 。

关键词 : 香格里拉旅游品牌 ; 核心价值 ; 和谐

【中图分类号 】 F59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 867X ( 2006) 02 - 0063 - 05

品牌的核心价值是品牌的精髓 , 是品牌及其组 织所诉求的最具有意义的人文精神 。它体现于品牌 生命的全过程 , 是一种品牌区别于另一种品牌的核 心标识 。品牌的核心价值决定着品牌的兴衰成败 , 任何成功的品牌都以清晰 、准确 、科学 、合理的核 心价值设定为前提 。创建成功的品牌首先必须对品 牌的核心价值做出科学合理的设定 , 并把核心价值 贯穿于品牌建设的全过程 , 只有这样才能在品牌建 设中避免盲目性 , 增强科学性 。

一 、香格里拉旅游品牌的核心价值与内涵 在香格里拉旅游品牌建设中 , 由于缺乏对品牌 核心价值的分析与设定 , 旅游开发缺乏个性鲜明和 贯穿始终的区域性旅游开发主题 , 旅游开发项目之 间缺乏内在联系性与互补性 , 对资源开发与旅游业 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统筹考虑不足 。这种状况无 疑将对区域旅游业的长期发展 和整 体形 象 产生 影 响 , 因此 , 确定香格里拉旅游品牌的核心价值 , 并 以此为基础梳理品牌建设的思路 , 无疑将进一步丰 富和深化人们对香格里拉旅游品牌建设的认识 , 从 而促进香格里拉旅游品牌建设 。

无论是从文学作品中的香格里拉所表达的人文 精神 , 还是从香格里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来看 , 和谐构成了香格里拉文化的核心价值 。香格里拉文 化中的和谐突出地表现在人与自然和谐 、人与人和 谐两个层面 。

在香格里拉 , 人与自然和谐表现在区域内保持

着良好的生态环境 。据调查 , 迪庆州森林覆盖率为

35137 % , 人均森林蓄积量为 862 立方米 , 是云南

省人均占有量的 25倍 。迪庆州有森林乔木树 种 43科 96属 322 种 , 有国家级重点保护珍惜濒危

植物 29 种 , 占 全 国 重 点 保 护 植 物 总 数 的 619 % , 占云南省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总数的 1714 % 。有 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 42 种 , 占全国重点保护动物 总数的 2312 % , 占云南省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拥

[ 2 ] ( P179 - 196 )

有数的 4517 % 。

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 , 藏族人民的自然崇拜文 化在保持区域生态环境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 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香格里拉 , 神山崇拜文化积蕴 丰厚 , 不仅各个村落有自己的神山 , 还分布着众多 大大小小的区域性神山 。在藏民的观念中 , 大大小 小的神山是护佑民众的自然神灵 , 神圣不可侵犯 。 人们对神灵只有小心呵护 , 才能确保人畜平安 , 家 业兴旺 , 如若触犯了神灵就会遭到报应 。因此 , 迪 庆藏民禁忌在神山上樵木 、狩猎 、采石等 , 禁忌采 伐神树 。

藏传佛教文化中关爱生命的观念对保护区域生 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藏传佛教倡导要对世间 万物持有怜悯和爱惜之心 , 要善待众生 , 要以慈悲 之心去关爱一切生命 , 对一切生命现象 , 不得无故 伤害 。同时 , 藏传佛教关于不杀生的戒律也保障了 这种观念的广泛实践 。许多信教群众不仅视杀生为 大忌 , 而且也不吃鲜肉 , 认为食鲜肉也是罪孽 。

人与人的和谐 , 首先表现为区域内多民族文化

[ 1 ] ( P77 )

【收稿日期 】2005 - 12 - 01 【作者简介 】绒巴扎西 ( 1964 - ) , 男 (藏族 ) , 云南民族大学副校长 , 研究员 。 【基金项目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200370 〕。

— 63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第 23卷

和多种宗教文化的和谐共处 。被称为香格里拉的云 南藏区 , 在历史上曾是古代民族迁徙的重要通道 。 唐代时期的迪庆是吐蕃通往南诏的咽喉之地 ; 明代 以后 , 它成为中央王朝进入西藏的重要通道 。在历 史进程中 , 迪庆遂成为青藏高原文化 、中原文化以 及东南亚 、南亚文化交流 、交汇的区域 。迪庆藏族 文化与青藏高原文化一脉相承 , 又与中原文化以及 南亚文化有着广泛的联系 ; 迪庆白族 、纳西族文化 不仅与中原文化有着极密切的联系 , 而且与青藏高 原文化 、东南亚文化也有密切的联系 ; 迪庆境内的 汉族 、回族既保持着本民族传统的文化 , 又接受了 来自青藏高原的藏族文化 , 形成了多元文化交融共 处的状况 。其次从民族构成看 , 人口在千人以上的 世居民族有 9个 , 包括藏族 、傈僳族 、纳西族 、白 族 、普米族 、苗族 、彝族和回族 。各民族分布呈大 杂居 、小聚居的格局 , 民族之间的交往联系十分频 繁 。最后从宗教信仰状况看 , 迪庆藏区有藏传佛教 中的宁玛派 、噶举派和格鲁派 ; 有天主教 ; 有基督 教 ; 有伊斯兰教 ; 有道教 ; 有东巴教 。部分藏族和 傈僳族信仰藏传佛教 ; 部分傈僳族和藏族信仰天主 教 ; 部分傈 僳族 还信 仰 基督 教 ; 纳 西族 信 仰东 巴 教 ;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 ; 汉族多信仰道教 。这种多 元文化 、多民族 、多种宗教并存共处的状况 , 在迪 庆藏区最为典型 。

在既往的社会结构中 , 迪庆各民族传统文化的 伦理道德规范 , 对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产生了积极的

藏族社会人与人的和谐产生积极作用 。

综上所述 , 和谐在香格里拉文化中具有丰富 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根基 , 也是香格里拉文化 中最具有价值和 意 义的 人文 精 神 。当 人与 自然 之 间 , 不同人群之间发生矛盾与冲突以及由于道德缺 失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在 全球 范 围内 凸显 之 际 , 经过千百年砺炼 、积淀而成 , 以和谐为主题的 香格里拉地域文化就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全球意义 。 香格里拉地域文化中丰厚的历史积淀 , 既有益于促 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精神 , 又构成了香格里拉 旅游品牌的核心价值 。

二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 促进人与人的和谐 人与人和谐是香格里拉人文精神的重要方面 , 人与人和谐的基础是社会和谐 , 构建和谐社会将为 香格里拉人与人和谐 , 提供最广泛的社会基础 。因 此创建香格里拉品牌必须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基础 。 社会和谐的基础来自经济领域内社会成员之间收入 分配的公平性 、利益取向的一致性 ; 来自政治领域 中权力配置及运行过程中的公正性 ; 来自社会生活 中不同群体之间普遍存在的社会文化认同 。因此 , 利益分化 、利益矛盾 , 权力运行过程中的不公正 , 以及缺乏社会认同都会影响社会和谐 。

(一 ) 区域和谐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与问题

20世纪 80 年代以来 , 云南藏区和全国其他地

区一样进入了从计划经济体制 向市 场 经济 体制 转 轨 、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 。体制转 轨和社会转型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 , 也使得各 类社会矛盾凸显 。据统计 , 2000 至 2003 年迪庆州 司法部门调解处理的各类民间纠纷由 1 231 件上升

[ 4 ]

到了 1 538件 , 上升了 2419 % 。努力消除诱发各 类矛盾的因素与环境 , 及时化解各类纠纷 , 积极维 护香格里拉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 已成为创建香格里 拉旅游品牌的基础性工作与关键环节 。

当前 , 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 在香格里 拉存在的不和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

11各类资源归属争议纠纷增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 各种

资源归属纠纷呈上升趋势 。 2002 年 5 月迪庆州司 法部门共排查出山林 、土地 、牧场 、矿产资源等争 议和纠纷共 93起 , 占排查总数的 62 % 。这类争议 和纠纷参 与的 人 数多 , 影响 面广 , 是 影响 社会 稳

[ 5 ]

定 、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导致这类纠纷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产权边界不清 。如德钦

作用 。如在藏族传统的道德中始终把公正置于行为 规范之首位 。认为遇 事处 世应 象 秤一 样 “公平 ”, “主奴之间 , 官 仆 之 间 , 老 壮 之 间 , 行 公 正 之 法 ,

[ 3 ] ( P109 )

谁不歆羡而称颂 ”, 并将公正作为最高的人 格追求 。社会公正是社会和谐 、人际和睦的基础和 前提 , 藏族传统道德中崇尚公正的价值取向无疑对 促进社会和谐 、人际和睦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容忍 与宽恕也是藏族伦理道德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藏族 人生活的青藏高原及横断山区是一个自然环境复杂 多样 、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 , 有地震 、雪灾 、泥石 流 、雹灾 、旱涝灾害和虫灾等灾害类型 。这些灾害 的发生往往给民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 但 又无法抗拒 , 人们只能忍耐 、顺从 。这一自然生态 孕育并形成了对大自然敬奉的一系列行为文化 , 与 此相应地在观念文化中也孕育了对人对事以容忍 、 宽恕为美的道德观念 。随着藏传佛教在藏区的广泛 传播 , 容忍与宽恕在价值观层面的影响更加深远 , 在道德规范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并广为接受 , 对促进 — 64 —

第 2期

绒巴扎西 : 香格里拉旅游品牌的核心价值与建设

县拖顶乡左力村与洛沙村的林地纠纷 , 就是因为林 地的边界不清 , 双方提出的界线交错 , 从而引发纠 纷的 。也有因上世纪 60年代初和 80年代初林权划 分时 , 界线不一致而引发纠纷的 。如德钦县佛山乡 鲁瓦村美丽石社与溜筒江村亚 贡社 之间 的 牧场 纠 纷 , 云岭乡军达村与加贝村的山林纠纷等 。二是由

兴衰更迭 , 近年来云南藏区地域之间 、产业之间的 收入增长差异较大 。景区 、景点所在地村落的农民 人均收入增长很快 。以德钦县云岭乡明永村为例 , 自明永冰川旅游景点开发以来 , 通过马帮运输及其 他旅游服务 , 年人均收入平均都在 8 000 元以上 , 而周边一 些 村 落 的 农 民 人 均 年 收 入 则 不 到 1 000 元 , 有的村落依然处在贫困线以下 。又如香格里拉 松赞林寺既是滇西北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 , 也 是首批开发的宗教旅游景点 , 目前每年的旅游门票 收入就高达几百 万 元 , 住 寺僧 人都 能 分到 相应 收 入 , 而在一些偏远的寺院一年只有零星的香火钱和 布施 , 僧人的生活更多的要靠俗家接济 。在城镇 , 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所引起的收入差距也较突出 , 特别是在一些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的企业里 , 职工长 期处于低收入状态 , 养家糊口都有困难 。市场经济 条件下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着收入差异是正常的 , 但 收入的 分 配 状 况 要 有 利 于 区 域 的 和 谐 和 可 持 续 发展 。

(二 ) 促进区域和谐发展的制度选择 11进一步完善资源产权制度 资源归属不明 , 资源产权边界不清 , 不可避免 地会引发社会矛盾与纠纷 。依法对草原 、山林 、土 地等资源划 边界 , 明确归属 , 登记造册 , 加强管 理 , 是大量减少资源归属纠纷的基础性工作 , 也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 是建立和完善要素 市场的前提条件 。对产权归属有争议的资源 , 应在 尊重历史 、尊重事实的条件下力争通过争议各方的 谈判明确产权归属 ; 对产权归属长期争议不休的资 源产权则可实行公共产权制度 , 并建立相应的民主 管理制度 。

21妥善处理好各方利益关系 第一 , 要科学合理地测算项目成本 。项目评估 过程中不仅要计算个别成本 , 还要考虑社会成本 ; 不仅要计算直接成本 , 还要计算间接成本 ; 不仅要 计算经济成本 , 还要考虑生态环境成本 ; 不仅要考 虑有形的物质损 失 , 还 要 考虑 人文 环 境方 面的 损 失 。科学合理地测算建设项目的成本及其在不同群 体之间的分摊情况是正确处理好各方利益关系的基 础性工作 。当前在项目建设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成 本核算不完全 , 注重显性成本 , 忽视隐性成本的问 题 。成本核算的不完全性往往在成本分摊的博弈过 程中 , 将隐性成本转嫁于弱势群体 。当弱势群体的 利益诉求得不到实现时 , 难免产生抵触与对抗情绪 。

第二 , 项目建设和资源开发所引起的利益调整

— 65 —

于资源产权归属不明引发的纠纷 。如香格里拉县上 江乡木高村村民委员会所在地的土地纠纷 , 这片地 原为一片共有荒地 , 历史上没有归属给任何一方 , 村委会迁至该地后 , 成为中心地段 , 这片地也成了 三个村民小组争夺的对象 。又如香格里拉县建塘镇 被格桑花卉公司征用的 1 400 亩荒地的权属争议也 是如此 , 过去因无利可图而无人问津 , 现在因有利 可图成为几个相邻村社争夺的目标 。

21资源开发和项目建设中的纠纷与矛盾

近年来 , 随着开发力度的加大 , 资源开发和项 目建设过程中引发的利益纠纷与矛盾呈增长之势 。 据调查 , 仅国道 214线建设中引发的矛盾与纠纷就 多达 129起 , 因公路 、水利 、市政等工程建设以及

[ 6 ]

移民搬迁引起的矛盾纠纷也有数十件 。资源开发 及项目建设过程本身就是利益关系再配置的过程 , 各利益主体在建设过程中采取各种维护自身利益的 行为也是自然的 。关键是要建立起有效表达各方利 益诉求并达成共识的利益协调机制 , 防止与避免因 利益矛盾与纠纷的升级而引起过高的社会成本 。

31权力运行公正性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权力运行过程中的公正性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 权力运行过程中的不规范性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权力 运行中的不公正性 。目前在一些乡村的基层政权和 村民自治组织中 ,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 权力 运行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意性和不公正性 。权力 运行过程中的随意性和不公正性 , 集中表现在建设 项目的组织实施过程中 , 或社区共有资源的出让交 易以及社区各类资源的配置过程中 。这种以损害公 共利益为代价的利己主义行为 , 往往诱发社区内部 的纠纷与矛盾 , 近年来 , 这类案例在各村社屡见不 鲜 。村民自治组织权力运行中的随意性和不公正性 又进一步加剧了不同群体之间的权力争夺 , 近年来 在一些地 方村 委会 换 届选 举中 , 出 现了 贿选 、对 立 、斗殴等不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的现象 , 对此应 引起足够的重视 。

41不同人群之间收入差距拉大对社会和谐的 影响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第 23卷

必须是一种帕累托改进 , 即通过项目建设和开发 , 使有关的利益主体的利益都得到改善 。项目建设和 资源开发给当地群众带来就业 、收入增加与福利的 同时 , 也会因占用土地 、消耗资源 、或对生态环境 及人文环境造成压力等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 不便 。因此 , 在资源开发和项目建设的过程中 , 必 须使各利益主体的利益都得到改善和增加 。如果一 些群体的利益在项目建设和资源开发过程中得不到 改善 , 甚至生活条件和福利还有所下降 , 则这部分 人将就有可能对项目建设产生抵触和对立 。

第三 , 资源开发中必须有效地保证当地群众生 广大村民的监督下 。

第三 , 实行村务公开 , 加强民主监督 。任何权 力一旦失去监督就不可避免地会偏离其初始的服务 目标 , 导致滥用权力和腐败 , 加强民主监督是保障 权力公正运行的有效途径 。当前一些乡村村民自治 权力运行过程中的随意性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缺乏 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形式所导致的 。可以说 , 民主监 督是权力规范运行的保障 , 而村务公开是民主监督 的有效形式 , 关键是要将村务公开的工作做实 。

41要继续采取有效措施扶持贫困人口 改革开放以来 , 云南藏区在扶贫开发方面取得

了显著成绩 , 使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 。但由于 贫困面 大 , 贫 困 程 度 深 , 绝 对 贫 困 人 口 仍 达 到

[ 6 ] ( P9 - 10 )

5186 万 人 , 占 全 州 农 业 人 口 的 19195 % 。切实改善这部分人口的生产 、生活条件 , 是构建和 谐社会的基础 。在扶贫开发中 , 一是要在全面改善

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上 , 找准项目 , 走开 发式扶贫的路子 ; 二是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贫困人 口的科学文化素质 , 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 三是要 增强扶贫资金和项目的针对性 , 尽量避免有限的扶 贫资金和项目偏离目标人群的情况 , 提高扶贫资金 的有效性 ; 四是在加大对农村贫困人口扶贫力度的 同时 , 要关注城镇贫困人口的问题 。

三 、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近年来 , 随着香格里拉旅游品牌的崛起 , 旅游 业对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按统计的投入 产出法计算 , 1999 年至 2003 年 , 以旅游业为龙头 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占了迪 庆州 国 内生 产总 值 ( GD P ) 的 11 % 、 30 % 、 43 % 、 46 % 和 57111 % ; “九五 ”末 , 全州旅游业为社会新增从业人员 (间 接 ) 达 6137 万 人 , 占 全州 现有 人 口数 35 万 人 的 但 在其发展过程中 , 出现环境污染 、生态恶化 、文化 异化等发展的基础性问题 。这种状况既影响着区域 可持续发展 , 也违背 了 “人与 自 然和 谐共 存 ”的 品牌精神 。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是香格里拉品牌创建的客观要求 。

(一 ) 在观念上 , 要树立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 发展的观念

科学发展观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人 与自然的全面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认为 , 人与自 然的关系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 , 而是共生共存的关 系 , 自然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 人类

1812 % , 旅游业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

[ 7 ] ( P5 - 6 )

存与发展的需要 。任何民族的发展都是以对当地资 源的开发利用为基础的 。一方面 , 自然资源是当地 群众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 另一方面 , 当地群众是当 地资源的守护者 , 许多资源就是在当地群众的精心 呵护下得以保存的 。因此 , 无论是从当地群众生存 发展的权利看 , 还是从资源的初始产权关系看 , 资 源开发中必须有效地保证当地群众的利益 , 不断改 善当地群众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当前 , 在一些资源 开发项目中 ,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当地人参与度低 , 利益分配向开发 商倾 斜 , 低 估 当地 群众 利 益的 状 况 , 长此下去将影响区域的和谐发展 。

第四 , 要增强资源开发项目对周边地区的辐射 和带动作用 。当前一些开发项目的受益者往往局限 于较小的人群或村落范围 , 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 动作用不足 。这种状况极易引起社区内部村落与村 落之间的矛盾纠纷 , 也不利于区域的和谐发展 。因 此 , 应通过优化项目的空间布局以及制度安排等来 促进区域的和谐发展 。

31进一步规范公共权力的运行 , 确保基层公 共权力运行过程的公平与公正

第一 , 要加强对村民自治委员会的领导 。村民 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农村的具体体现 , 是广 大村民自我管理 、当家作主的有效形式 。对广大村 民而言 , 在云南藏区实施村民自治 , 是一个新生事 物 , 对村民自治的实现形式 、制度保障等方面还认 识不深 , 在实践中也还存在着偏差 。因此 , 应当通 过加强党对村民自治工作的领导 , 进一步完善村民 自治 , 使广大村民能够当家作主 , 民主管理 , 建章 立制 , 村务公开 。

第二 , 要完善村民自治委员会议事决策规则和 各项工作制度 。权力运行中的随意性往往都是由制 度缺失所引起 , 因此 , 应根据村民自治的实际 , 制 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 使村民自治权力的运行置于 — 66 —

第 2期

绒巴扎西 : 香格里拉旅游品牌的核心价值与建设

的发展不能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 而应在发展过程中 不断改善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 , 为人类的可持续发 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因此 ,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

藏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

(三 ) 不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只有不断降低

谐共处 、和谐发展 。同时 , 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人 与自然的和谐也是全面的 。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要 体现在对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方面 , 还要体现在 草场资源的利用保护方面 ; 不仅要体现在山地生态 系统的保护方面 , 也要体现在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 方面 ; 不仅要注意对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也要 注意对非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不仅要关注工业 生产活动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 也要关注农业等 其他产业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 等等 。

(二 ) 在增长方式上 , 要不断降低资源消耗和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需求规模既定的条件下 , 增长方式是协调人 与自然的桥梁 。无论何时何地 ,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都离不开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的消耗 。区别 只在于满足一定的需求所消耗的资源量的多少 , 以 及由此所决定的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 。一定时期一 定地区创造一定的物质财富所消耗的自然资源量越 低 ,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就越小 , 越有利于改善 人与自然的关系 ; 反之 , 则不利于改善人与自然的 关系 。当前 , 云南藏区发展过程中突出的问题是由 于资金技术短缺 , 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还依赖于 自然资源支撑 。因此转变增长方式 , 不断降低单位 产值的资源消耗量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云南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量 , 减少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才能有效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 谐 。而要降低单位物质产品所消耗的资源量 , 以及 对生态环 境资 源 的干 扰 , 就 得依 靠 新技 术 、新 工 艺 、新的生 产生 活方 式 、新的 制 度 安 排 等 等 。其 中 , 制度创新与规范是根本 。一个地区能否长期保 持人与自然的和谐 , 关键在于这一地区能否建立起 一整套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并能引导人类行为有 效地促进区域人与自然和谐的制度体系 。云南藏区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 经济落后 , 一方 面资金技术短缺 ; 另一方面加快资源开发的愿望又 十分迫切 , 这种状况使区域经济具有很强的粗放型 增长和外延扩张的取向 。但从制度分析的角度看 , 资金和技术短缺并不必然导致区域经济的粗放型增 长 , 关键在于制度安排 。资金技术短缺可以通过有 利于招商引资的制度安排和改善投资环境等办法来 缓解 。因此 , 要转变增长方式 , 不断促进人与自然 的和谐 , 关键是要真正建立健全降低资源消耗 、保 护生态环境的各项制度和规范 。这些制度至少应包 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 客观真实地评价 、计量资源消 耗量与生态环境影响的制度 ; 对资源消耗及生态环 境影响耗损进行有效补偿的制度 ; 积极鼓励运用新 技术 、新工艺降低 资源 消 耗量 和生 态 环境 影响 的 制度 。

参考文献 :

[ 1 ] 李芝喜 . 迪庆森林遥感分析 [M ]. 昆明 : 云南科技出

版社 , 1995.

[ 2 ] 迪 庆 藏 族 自 治 州 志 [ M ]. 昆 明 : 云 南 民 族 出 版 社 ,

2003.

[ 3 ] 罗布江村 . 雪域文化与新世纪 [M ]. 成都 : 民族出版

社 , 2001. [ 4 ] 迪庆州司法局 . 工作总结 [ R ]. 昆明 : 2002 - 2003.

[ 5 ] 迪庆州司法局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办公室 . 关于社

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 R ]. 昆明 : 2002. [ 6 ] 中共迪庆州委 , 迪庆州人民政府 .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

治州工作情况汇报 [ R ]. 昆明 : 2004 - 07. [ 7 ] 迪庆州旅游局 .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旅游业发展情

况介绍 [ R ]. 昆明 : 2004 - 05 - 18.

O n the C ore Va lue of Shan gr i - L a a s a Tour ism Bran d an d its Prom o t ion

RON G B a2zha xi

( Yunnan N a tiona litie s U n ive rsity, Kunm ing 650031, Ch ina)

A b stra c t: Th rough a comp rehen sive ana lysis of Shangri - L a cu ltu re, the au tho r conc lude s tha t its e ssence lie s in the ha rmon iou s co - existence be tween m an and na tu re a s we ll a s among hum an be ings them se lve s, on wh ich the co re va lue of Shangri - L a a s a tou rism b rand re lie s. The au tho r a lso d iscu sse s the in stitu tiona l cho ice and p lann ing fo r m ak ing Shangri - L a a s a tou rism b rand ba sed on th is unde rstand ing.

Key word s: Shangri - L a a s a tou rism b rand; co re va lue; ha rmony

(责任编辑 董学君 )

— 67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