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马哲习题1

马哲习题1

2023-05-26 来源:乌哈旅游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部分(一) 一、单选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这是由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 B.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理论指导决定的 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决定的 D.哲学能够使人认识自身的本质决定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基本问题提出的依据 命题分析] 哲学基本问题提出的依据。 命题分析 哲学基本问题提出的依据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 切哲学问题的前提;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 ③思维和存在 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中并决定着人们 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哲学基本问题原理为哲学研究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 也 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个根本原则。 因此,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 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基于以上的分析,本题的正确答 案应为 B 选项。 2.水是万物本原的观点属于 . A.唯心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西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代表性观点 命题分析] 命题分析 西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代表性观点 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朴素结合,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 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和古希腊哲学关于水、气、火等 是万物本原的学说。“水是万物的本原”是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的观点。水既是实物,又具有 一定的流动性,这是坚持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朴素结合的唯物主义观点。 3.“劳动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 ,这是 . 劳动过程结束时的结果 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 劳动过程结束时的结果,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宿命论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基本派别的辨别 命题分析] 哲学基本派别的辨别。 命题分析 哲学基本派别的辨别 题干选自《资本论》。马克思指出:“我们要考察的是专属于人的劳动。蜘蛛的活动与织 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 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 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 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 把它建成了。 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 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 的。”很明显, 马克思在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基础上视劳动为有意识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这无疑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 C 选项。 4.之所以说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无实花 ,强调“无实 是因为 .之所以说唯心主义哲学是 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无实花”,强调 无实”是因为 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无实花 无实 A.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做出了贡献 B.唯心主义否认意识的能动性 C.唯心主义不可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D.唯心主义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命题分析] 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命题分析 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唯心主义所以长期存在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认识论根源。把人的认识过程中的 某一特征、成分、方面加以扩大,使之绝对化,造成主观与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离,就会

产生唯心主义。片面夸大认识过程中的感觉、经验因素,把它们看成不依赖于物质的、第一 性的,就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认识过程中的概念、理性因素,把它们看成不依赖 于物质的、第一性的,就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列宁指出:“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 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认识论根源。”这就必然导致了唯心主义不可能正确认 识客观世界,只是一朵不结果是的花。因此,21 题的正确答案应为 A 选项,22 题的正确答案 是 C 选项。 5.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在于 .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 A.坚决地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系的错误观点 B.坚决地以阶级分析方法来认识和改造世界 C.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D.承认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和统一的多样性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 命题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 命题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批判精神。第一, 它以发展的观点看自然、社会和人。它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 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 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反对把客观世界和人的 认识绝对化、凝固化。第二,它是具有彻底批判精神的理论,对自己的学说也采取批判的、 革命的态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革命的、批判的。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 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现存的事物。”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 选项。 6.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命题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命题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指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依据,以揭示事物的规 律为己任,通过概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类思维科学的成果,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 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从而为人类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理论 体系的完整性和彻底性以及实事求是的客观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的重要表现。 因 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 B 选项。 二、多选题 1.人的思想、意识活动和“有机物质绝不是不可调和的,而且看来和电、运动的能力、不 .人的思想、意识活动和 有机物质绝不是不可调和的 而且看来和电、运动的能力、 有机物质绝不是不可调和的, 可入性、广袤等等一样,是有机物质的一种特性 。 可入性、广袤等等一样,是有机物质的一种特性”。这里所表述的是一种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唯物主义一元论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机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命题分析] 机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命题分析 机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题干引自的也是拉美特利的《人是机器》一书。拉美特利反对笛卡尔的二元论的思想, 认为独立的心理实体是不存在的。他认为心灵是身体的一部分,它也是物质的东西,而且心 灵是物质性的与心灵能够思想是不矛盾的, 从而彻底地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 但是拉美 特利又认为人的大脑之所以有理性活动,只是比完善的动物多几个齿轮,多几条弹簧、脑子 和心脏的距离在比例上更接近一些, 所接受的血液更充分一些, 从而把人脑也看成是一架机 器。显然,拉美特利并没有看到,思想是高度发展的物质器官——大脑的产物,思维运动是 一种最高级的形式,人类的思想能力是在长期的社会实

践中形成的。人是能思维的动物,机 器没有思维能力。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 B、D 选项。 2.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 .马克思指出: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 为革命的实践。 这说明 为革命的实践。”这说明 A.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的产物 B.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 C.环境是人的活动的基础 D.环境的改变会引起人的改变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在人和环境的关系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 命题分析] 在人和环境的关系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 命题分析 在人 主义的区别。 主义的区别 人和环境的关系,是哲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唯心论者否认环境的客观性,认为环境是 精神的产物;而机械唯物论者则否认人对环境的能动作用,仅仅看到人是环境的产物而忘 仅仅看到人是环境的产物而忘 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从而陷入了形而上学的环境决定论 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从而陷入了形而上学的环境决定论。马克思在同这些错误思想 斗争中,阐述了人和环境关系的科学理论,即:环境是人的活动的基础,环境的改变引起人 的改变;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性,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 理解为革命地实践”。这说明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是人意识到环境不能满足人的需要,实践的 目的就是使环境按照人的意志改变形态,以满足人的需要。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 B、C 和 D 选项。 3.唯物主义哲学的共同特点是 . A.一元论哲学 B.决定论哲学 C.能动的反映论 D.坚持唯物史观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主义的特点 命题分析] 唯物主义的特点。 命题分析 唯物主义的特点 所有的唯物主义都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一元论哲学)。自然界、物质是第一性的, 思维、意识、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物质决定意识。决定论是认为事 物或现象之间具有因果联系性、 规律性和必然性的哲学学说。 所有唯物主义和许多自然科学 家都坚持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思想, 肯定因果关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与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根 本不同, 一些唯心主义者虽然也承认因果性、 必然性和规律性, 但却不是从事物本身的性质, 而是从精神的性质来解释问题,或者是认为人把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赋予自然界。形而 上学唯物主义具有不彻底性。 它没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 即在自然观上是唯物 主义的, 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是不了解人的实践活动 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意义和作用, 只是从客体的方面去把握和直观世界, 抹杀了人及其意识 的能动性。显然答案选 AB。 4.对感性的物质世界进行直观性理解的哲学派别是 .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历史唯物主义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主义的具体形态 命题分析] 唯物主义的具体形态。 命题分析 唯物主义的具体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朴素结合,但又有它的局限性,即具有直 观性、猜测性,缺乏科学的论证。然而,直观性不仅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突出特点,同是 也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马克思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称之为“直观的 唯物主义”,就是因为:费尔巴哈把人视为感性的对象,主张对感性世界进行多种直观:普 通直观、自然科学的直观、 高级的哲学直观;强调直观是生活的原则,直观提供本质、真理、 现实。在认识论上,直观的唯物主义像一切旧唯物主义一样,缺乏能动原则,不了解人类实 践活动的意义,只是从感性直观上去理解客体;在自然观上,直观的唯物主义消极的崇拜自 然, 把感性世界仅仅看作是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 没有看到人周围的感

性 世界是历史和实践的产物; 在社会观上, 直观的唯物主义把个人仅仅看作是脱离现实社会关 系的有机物质实体,而不是处于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中的真实存在的人。因此,本题的正确 答案是 AB。 5.一切唯心主义都认为 . A.万事万物都是精神的产物 B.意识具有能动性 C.主观意志决定一切 D.世界是不可知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心主义概念及基本类型的特征的把握 命题分析] 唯心主义概念及基本类型的特征的把握。 命题分析 唯心主义概念及基本类型的特征的把握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物质 是精神、意识、思维的派生物或表现。一切唯心主义不仅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而且夸大了意 识的能动性,把意识上升为世界的本原,决定物质世界。C 选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一 切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是可知论者,只有不彻底的唯心主义才认为世界是不可知 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 AB 选项。 6.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A.物是感觉的复合 B.感觉是与外界隔离的屏障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D.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7.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我思故我在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万物皆备于我 8.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下列命题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下列命题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C.“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D.“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命题分析 这三题考查的知识点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辨析 命题分析]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辨析。 命题分析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辨析 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惟 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 客观事物以至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主观唯 心主义必然导致只有自我才是唯一存在的“唯我论 心主义必然导致只有自我才是唯一存在的 唯我论”。例如,英国大主教贝克莱认为,世界 唯我论 的本原是人的主观感觉,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马赫倡言“世 界是感觉要素的复合”; 康德的“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尼采的“自 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叔本华的“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 波格丹诺夫的“经验是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杜威的“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中国古 代庄子讲的“万物与我为一”,孟子讲的“万物皆备于我”,陆象山说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 便是宇宙”,王阳明说的“天下无心外之物,心包万物,心包万理,万物皆在我心中”,等等, 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 第 6 题的 B 选项不属于可知论,其哲学倾向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D 选项,是柏 拉图的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 ABC 选项。第 7 题的 C 选项是黑格 尔的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 ABD 选项。第 8 题中 A 选项是荀子的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本 题的正确答案应为 BD 选项。 9.唯心主义哲学的共同特点是 . A.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B.一元论哲学 C.经验论哲学 D.唯理论哲学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心主义哲学的特点 命题分析] 唯心主义哲学的特点。 命题分析 唯心主义哲学的特点 唯心主义哲学由于对精神本原的不同理解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 式。而无论是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由于它们都“坚持意识第一性”,因此在认识 论上两者

都“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两者都是坚持世界有一个精神本原的一元 论哲学。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经验论认为感性经 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证明。不论是唯理 论还是经验论都有唯物和唯心之分。 因为有唯心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唯理论的对立, 因此 并不是所有的唯心主义都是经验论哲学或都是唯理论哲学。因此答案选 AB。 10.爱因斯坦指出:“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在我 .爱因斯坦指出: 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 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 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 们面前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迷,然而甚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 一些自 们面前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迷,然而甚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一些自 然科学家没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能在科学上取得伟大成就, 然科学家没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能在科学上取得伟大成就,这是由于他们 A.在科学实践过程中摆脱了唯心主义 B.完全依靠个人的天才条件 C.自觉不自觉地贯彻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原则 D.“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研究中的普遍指导意义。 命题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研究中的普遍指导意义。 命题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研究中的普遍指导意义 此题是一道事实辨析选择题,题干给出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切 自然科学家没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活动中就不受一定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恰恰相反, 科学家们无论从事何种科学研究活动, 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某种哲学世界观和 方法论的指导,如果自觉地接受某种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他将会取得更多、更大的 成果,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所以,只要考生懂得这一基本哲学常识,在所给出的 选项中,确认 ACD 的正确性是不难的。选项 D,实际是说坚持唯物主义的原则。本题的正 确答案应为 ACD 选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库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 A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 .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 )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 它的发展 B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 它的发展 B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 .人类进人 21 世纪,英国广播公司( BBs )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 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 ) A .马克思 B .爱因斯坦 C .达尔文 D .牛顿 5 .在 19 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b ) A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 .英国宪章运动 C .芝加哥工人起义 D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6 .马

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c ) A .工业革命 B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 .阶级斗争 7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b ) A .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 .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 .工人罢工和起义 D .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8 .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b ) A .马克思 B .亚当 · 斯密 C .大卫 · 李嘉图 D .威廉 · 配第 9 .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c ) A .辩证法 B .历史观 C .劳动价值论 D .剩余价值论 10 .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 ) A .合理内核 B .基本内核 C .精髓 D .核心 11.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讽刺家”的是( b ) A .费尔巴哈 B .傅立叶 C .欧文 D .圣西门 12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 是( d )A .德国 B .奥地利 C .中国 D .俄国 13 .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 武器” ,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 ) A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 .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 .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 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4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 A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 .与时俱进 C .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 .科学性 15.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 A .辩证唯物主义 B .历史唯物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 .唯物主义 16 .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a ) A .科学性 B .革命性 C .实践性 D .与时俱进 17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 A .吐故纳新 B .科学严谨 C .博大精深 D .与时俱进 18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a ) A .实现共产主义 B .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 .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 .实现人权 19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c ) A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 .一切从实际出发 C .理论联系实际 D .实事求是 单项选择题答案—— 1 . C 2 . A 3 . A 4 . A 5 . B 6 . C 7 . B 8 . B 9 . C 10 . A 1 1 . B 12 . D13 . A 14 . A 15 . C 16 . A 17 . D 18 . A 19 . C 二、多项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 ( abc ) A . 14 世纪末至巧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 B . 18 世纪 60 年代至 19 世纪 30 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 产力发展 C .多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 D .垄断资本主义 2 .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 bcd ) A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 .科学社会主义 D .马克思主义哲学 3 .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 19 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bcd ) A .巴黎公社 B . 1831 年和 1834 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 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 1844 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4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bc ) A .德国古典哲学 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 .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 .法国启蒙思想 5 .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 bc ) A .康德 B .黑格尔 C .费尔巴哈 D .笛卡尔 6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ab ) A .亚当 · 斯密 B .大卫 · 李嘉图 C .马尔萨斯 D .西斯蒙 7 .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abc ) A .昂利 · 圣西门 B .沙尔 · 傅立叶 C .罗伯特 · 欧文 D .托马斯 · 莫 尔 8 .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cd ) A .辩证法 B .劳动价值论 C .唯物史观 D .剩余价值学说 9 .导

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 abcd ) A .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 B 争夺和瓜分世界殖民地的矛盾激化 C .资本主义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 .奥地利皇太子菲迪南大公在南斯拉 夫遇刺身亡 10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可以概括为( abcd ) A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 .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 克思主义最重要理论品质 D .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1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ab ) A .阶级性 B .实践性 C .客观性 D .人民性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 bcd ) A .李大钊的理论 B .毛泽东思想 C .邓小平理论 D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3 . “八荣八耻”的“八荣”是( abcd ) A .热爱祖国、服务人民 B .崇尚科学、辛勤劳动 C .团结互助、诚实守信 D .遵纪守法、艰苦奋斗 14 . “八荣八耻”的“八耻”是( abcd ) A .危害祖国、背离人民 B .愚昧无知、好逸恶劳 C .损人利己、见利忘义 D .违法乱纪、骄奢淫逸 15.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 abcd ) A .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 .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 .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D .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多项选择题答案 〕 1 . ABC 2 . BCD 3 . BCD 4 . ABC 5 . BC 6 . AB 7 . ABC 8 . CD ABCD 10 . ABCD 11 . AB 12 . BCD 13 . ABCD 14 . ABCD 15 . ABCD 9.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三( c ) 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 .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c) A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 .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 .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 ) 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4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c ) A .实践性 B .运动性 C .物质性 D .客观性 5 .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d )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 .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 .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 . “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这是指( b ) A .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 .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 .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 .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 .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 现实基础( b ) A .运动 B .实践 C .精神生产 D .物质生产 8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c ) A .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 .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 .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 .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 “钉子缺,蹄铁卸, 战马撅;战马撅,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 是( a )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事物是变化的 C .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 .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0.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 ”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d ) A .矛盾是事

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 .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d ) A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 .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2 .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 ,它的含义是指( d ) D A .抛弃 B .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 .纯粹的否定 D .既克服又保留 13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 ) A .方向和道路 B .形式和状态 C .结构和功能 D .源泉和动力 14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 ) A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 .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c ) A .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 .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 .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 .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 .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d ) A .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 .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 .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 .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 17 . “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 ,这一观点是( b) 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 C .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D .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 18 . “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 ) A .归纳与演绎 B .分析与综合 C .抽象到具体 D .实践到认识 19 .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d ) A .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 .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 .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 .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 单项选择题答案 〕 1.C 2.C 3.A 4.C 5.D 6.B 7.B 8 . C 9 . A 10 . D 1 1 . 12 . D 13 . A 14 . A 15 C 16 . D 17 . B 18。 A 19 . D 二、多项选择题 1 .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bc ) A .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 .画饼不能充饥 2 . “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 象” ,这段话说明(ab ) A .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 .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3 .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 “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 ” ” 者静动, 非不动也。 ” “静即含动, 动不含静。 动、 皆动也。 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bc ” “ 静, ” ( ) A .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 运动 C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 .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4 .马克思说: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 cd ) A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5 .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 abc ) A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 .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 .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6 . 恩格斯说: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 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 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abcd ) A .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 .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 .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 .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7 .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bcd ) A .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 .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 .培

育出新优质品种 D .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8 .某山村小镇自 20 世纪 70 年代发现矾矿以来,办了三个矾矿厂。由于没有严格 的环境保护措施,每天排除大量矿烟,致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这一 做法从哲学上看违背了(ab ) A .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B .事物联系复杂多样性的原理 C .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 D .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9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bd ) A .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 .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 .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 .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10 .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ab ) A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 .因实制宜,因地制宜 C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 .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11 .下列工作方法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 abc ) A . “抓典型” B . “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C . “一切经过实验” D . “欲擒故纵” 12 .下列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是( abcd ) A . “一分为二” B . “和二为一” C . “万物莫不有对” D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 .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cd ) A .水往低处流 B .日出于东落于西 C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14 .下列格言中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ad ) A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 .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5 .古语说: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 ”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 包含的哲学道理有(cd ) A .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 .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6 .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acd ) A .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 .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C .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D 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17 . “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 ( abc ) A .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B .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C .它否定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 D .它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8 .辩证的否定是( abcd ) A .事物的自我否定 B .事物发展的环节 C .事物联系的环节 D .扬弃 19 .下列命题蕴涵着中国传统哲学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思想是( abc ) A . “不平不阪,无往不复” B .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C . “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D . “和实生物” 20 .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会导致( bd ) A .激变论 B .直线论 C .庸俗进化论 D .循环论 21.“脱离了整体整体的手是名义上的手”说明了( bd ) A. 整体依赖于部分 B. 部分依赖于整体 C. 整体是部分至和 D. 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丧失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22.“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一 观点( cd )A. 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B. 把仆人西和必然性的作用相混同,是相对主义的观点 C. 既承认偶然性的作用,又承认必然性的作用,是辨证决定论的观点 D. 说明事物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23.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 ,这是因为( abd ) A.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 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 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多项选择题答案】 1.BC 2.AB 3.BC 4.CD 5.ABC 6.ABCD 7.BCD 8.AB 9.ABD 10.AB 11.ABC 12.ABCD 13.CD 14.AD 15.CD 16.ACD 17.ABC 18.ABCD 19.ABC 20.BD 21.BD 22.CD 23.ABD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

是( a ) A .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 .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 .科学实验 D .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2 .实践的主体是( b ) A .绝对精神 B .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 .人 D .人的意识 3 .实践的客体是( d ) A .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 .客观物质世界 C .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 .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4 .实践的中介是( a ) A .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 .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 要素的总和 C .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 .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5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d ) A .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 .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 .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 .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 c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 .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7 .恩格斯说: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 b ) A .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 .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8 . 科学家尼葛庞蒂说: “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 ” 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c ) A .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 .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 格 D .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9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c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 .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10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c ) A .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 .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 ,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 .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1 .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 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b ) A .感觉 B .知觉 C .表象 D .分析 12 .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 c ) A .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 .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 C .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 .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13 .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b ) A .形而上学的观点 B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 .诡辩论的观点 D .相对主义的观点 14 .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c ) A .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 .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 .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5. “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 ) A .主观唯心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 D .机械唯物主义 16 , “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 ) A .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B .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 .客观真理论 D .形而上学真理论 17 .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d ) A .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 .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 .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 .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18 . “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 ,这是(a ) A .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 .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 .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 .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19 . “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这种观点是( b ) . A .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 .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 .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

践 D .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20 .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d ) A .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 .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 .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 D .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21 .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 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 这一论断说明了(b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 .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 .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22 .列宁提出的: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 ) A .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 .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3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 c ) A .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 .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 .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24 .列宁说: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 ,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 c ) A .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 .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 .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 .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25 .法国科学家路易 · 巴斯德说: “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 强调了( d ) A .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 .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 .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 人们在认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指导 26 .马克思指出: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 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这表明( c ) A .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 .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 .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 .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 27 .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c ) A .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B .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 .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 .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28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b ) A .具体性 B .客观性 C .终极性 D .全面性 29 .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a ) A .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 .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 .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 .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30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 c ) A .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 B .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 .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 .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31 .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反对( d ) A .经验主义 B .先验论 C .绝对主义 D .教条主义 [单项选择题答案〕 1 . A 2 . B 3 . D 4 . A 5 . D 6 . C 7 . B 8 . C 9 . C 10 . C 1 1 . B 12 . C 13 . B 14 . C 15 . A 16 . A 17 . D 18 . A 19 . B 20 . D 21 . B 22 . A 23 . C 24 . C 25 . D 26 . C 27 . C 28 . B 29 . A 3 0 . C 31 . D 二、多项选择题 1 .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 AB ) A .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 .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 .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 .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与操作系统 2 .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ABC ) A .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 .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 .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 .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BD ) A .世界的可知性 B .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4 .实践

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BCD A ,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 ABCD ) A .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6 .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 CD ) A . 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B 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 .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D .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7 .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 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ABD ) A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 .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 .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 .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8 .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ABC ) A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9 .经验论的错误在于( CD ) A .否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 .否认认识是一个过程 C .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D .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10 .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 这一观点说明( BCD ) A .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 .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1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 ACD ) A .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B .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 .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D .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12 . “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ACD ) A .理论脱离实际 B .经验论 C .教条主义 D .唯理论 13 . “跟着感觉走” ,在本质上是( ACD ) A .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 .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C .唯我主义观点 D .反理性主义观点 14 .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 ABC ) A .生而知之(孔子) B .不虑而知(孟子) C .不行而知(老子) D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 15.“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 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 ”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 ABD ) A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 .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 .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 D .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16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CD ) A .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B .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C .实践一认识一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 D .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17 .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含义是(BC ) A .真理的认识不需要抽象概括 B .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C .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 .真理是具体生动的事实 18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 ABCD ) A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B .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C .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D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9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 “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 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BC A .社会主义建设不需要任何纲领 B .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 C .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 D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由经验代替理论 20 .列宁说: “只要再多走一小

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 这说明( BC ) A .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 B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 的意义 C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21 .孙中山先生指出, 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困知以进行” 、 “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 、 “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 。这表明( ABCD ) A .知行相互促进 B .行先知后 C .知行不可分割 D .知行合一 22 .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 是因为(ABCD ) A .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 .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 .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 .认识是一个过程 23 .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AB ) A .真理原则 B .价值原则 C .效率原则 D .公平原则 24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是(BCD ) A .真理原则侧重于主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B .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C .真理原则说明认定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D .真理原则体现了人的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 25 .下列观点体现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的有(ABCD A .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B .遵循真理尺度就要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就要满足人的需要 C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D .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去探索真理 26 .价值的特性是( ABCD )A .客观性 B .主体性 C .社会历史性 D .多 维性 27 .价值的客观性在于( BCD ) A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价值的客观性 B .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C .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 D .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 28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CD ) A .真理是具体的就是说真理是唯一的 B .价值是抽象的就是说价值是多维的 C .主体结构和规定的复杂性导致主体的价值关系的全面性、多维性 D .真理的具体性是说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29 .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 ABCD ) A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 B .实践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C .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化 D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0 .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 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 ABCD ) A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行动的指南 B .马克思主义必须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C .必须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D .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是对现存的历史活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 31 .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 ABC ) A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 .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C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 D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 32 .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必须( BCD ) A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 B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 ,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 D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3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BCD ) A ,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 .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 .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 .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34 .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是(BD ) A .必然 B .必然

王国 C .自由 D .自由王国 [ 多项选择题答案 〕 1 . AB 2 . ABC 3 . BD 4 . ABCD 5 . ABCD 6 . CD 7 . ABD 8 . ABC 9 . CD 10 . BCD 11 . ACD 12 . ACD 13 . ACD 14 . ABC 15 . ABD 16 . CD 17 . BC 18 . ABCD 19 . BC 20 . BC 21 . ABCD 22 . ABCD 23 . AB 24 . BCD 25 . ABCD 26 . ABCD 27 . BCD 28 . CD 29 . ABCD 30 . ABCD 31 . ABC 32 . BCD 33 . BCD 34 . BD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 ) A .生产方式 B .地理条件 C .社会意识 D .人口因素 2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C ) 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 A .生产资料所有制 B .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 .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 .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 .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 这句话揭示了 (D ) 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 猛发展,这说明( C ) A .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 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 .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B ) A .生产力 B .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 .上层建筑是指( D ) A .社会的经济制度 B .科学技术 C .社会生产关系 D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8 .社会形态是( B )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9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B ) A .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0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C ) A .生产力的发展 B .生产关系的变革 C .社会形态的更替 D .科技的进步 11 .社会革命根源于(D ) A .人口太多 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C ) A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 .实现社会公平 13 .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 的革命家。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D ) A .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 .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 .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D .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14 .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 ,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这是( C )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折中主义的观点 C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历史循环论的观点巧. 15.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C ) A .阶级斗争史 B .思想发展史 C .劳动发展史 D .文化发展史 16 .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B ) A .思想范畴 B .经济范畴 C .政治范畴 D 文化范畴 17 .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C ) A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 .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 .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18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B ) A .占人口大多数 B .是社会生

产力的体现者 C .具有先进思想 D .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19 .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A ) A .经济条件 B .法律制度 C .传统观念 D .文化水平 20 .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C ) A .纯粹偶然的 B .纯粹必然的 C .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D .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单项选择题答案 ——1 . A 2 . C 3 . A 4 . D 5 . C 6 . D 7 . D 8 . B 9 . B 10 . C 11 . D 12 . C 13 . D 14 . C 15 . C 16 . B 17 . C 18 . B 19 . A 20 . C 二、多项选择题 1 .社会存在包括( ABC ) A .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 B .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 C .经济关系 D .全部社会关系 2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BCD ) A .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 .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 .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 .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 . 18 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 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CD ) A .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 .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 .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4 .马克思说: “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 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 不会出现的。 ”这段话说明( ABCD ) A .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 .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 .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 .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5 .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ABCD ) A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B .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 . 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D 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6 .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ACD ) A .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B .它属于上层建筑 C .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D .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7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 AD )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关系 也决定生产力 D .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8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AB ) 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 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 D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 9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 ABC ) A .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 .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 .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D .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10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 AB ) A .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 B .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整体 C .社会形态是永恒的不变的 D .社会形态是超社会的、超历史的 11 .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CD ) A .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 B .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C .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 .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12 . “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 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 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AB ) A .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B .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 .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 D .否定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13 .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这一观点表明( BC ) A .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B .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C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的 D .科学技术是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 14 . “历史不过

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这一观点表明( AB ) A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B .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C .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 D .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 15 .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 点是( ACD ) A .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 B .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 C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 D .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16 . “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 ACD ) A .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B .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 C .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 D .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17 .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 CD ) A .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 B .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 C .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 D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合力”的一部分 18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 BD ) A .古为今用方针 B .历史分析方法 C .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 D .阶级分析方法 【 多项选择题答案 〕1 . ABC 2 . ABCD 3 . CD 4 . ABCD 5 . ABCD 6 . ACD 7 . AD 8 . AB 9 . ABC 10 . AB 11 . CD 12 . AB 13 . BC 14 . AB 15 . ACD 16 . ACD 17 . CD 18 . BD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单项选择题 1 .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B ) A .使用价值 B .价值 C .交换价值 D .价格 2 .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D ) A .创造新价值 B .创造剩余价值 C .创造必要价值 D .创造使用价值 3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 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 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 B ) A .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B .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 .复杂劳动为尺度的 D .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4 .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 A ) A ,价值规律 B .剩余价值规律 C .竞争规律 D .货币流通规律 5 .马克思说: “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 ” 这句话表明(B ) A .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 .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6 .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 A ) A .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 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 .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 .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7 .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 D ) A .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 .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 .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 .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8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C ) A .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 .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D .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9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 D ) A .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B .消费者之间的竟争实现的 C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D .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的 10 .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A ) A .具体劳动 B .剩余劳动 C .商品的生产形式 D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1 .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D ) A .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 .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 .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 .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2 .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A ) A .劳动二重性学说 B .资本有机构成学 C .剩余

价值学说 D .平均利润学说 13 .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B ) A .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 .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 .它具有计量单位 D .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14 .资本集中的方式是( C ) A .资本积聚和资本积累 B .竟争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C .竞争和信用 D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15.资本主义地租是( B ) A .平均利润转化来的 B .超额利润转化来的 C .垄断利润转化来的 D .企业利润转化来的 16 .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循环是从( A ) A .资本运动的形式和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B .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C .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D .资本运动的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17 .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C ) A .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 .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18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C ) A .生产过剩的危机 B .生产不足的危机 C .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 .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19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 B ) A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 C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周期性 D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20 .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 C ) A .原料和燃料 B .辅助材料 C .机器设备 D .商业设施 21 .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 D ) A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 .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C .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 .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22 ,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根本是因(B ) A .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 B .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C .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 D .剩余价值率提高了 ) 23 .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A A .政治职能 B .经济职能 C .社会职能 D .对外交往职能 24 .资本主义法制的核心是( B ) A .民法 B .宪法 C .刑法 D .行政法 25 .美国采取权力制衡的组织形式,其中立法权属于( A ) A .国会 B .总统 C .最高法院 D .最高检察院 26 .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的实质是( C ) A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 B .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C .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D .人民当家作主 27 .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 D ) A .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B .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 C .不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 D .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28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C ) A .文学、艺术和宗教 B .道德、伦理 C .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D .哲学、历史 〔 单项选择题答案〕 1 . B 2 . D 3 . B 4 . A 5 . B 6 . A 7 . D 8 . C 9 . D 10 . A 1 1 . D 12 . A 13 . B 14 . C 15 . B 16 . A 17 . C 18 , C 19 . B 20 . C 21 . D 22 . B 23 . A 24 . B25 . A 26 . C 27 . D 28 . C 二、多项选择题 1 .关于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 B .所有权是所有制的基础 C .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是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 D .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不同的所有权 2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它是( ) A .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B .商品的社会属性 C .交换价值的基础 D .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3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 A .个别劳动 B .社会劳动 C .具体劳动 D .抽象劳动 4 .货币的本质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货币有多种职能,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 ) A .价值尺度 B .流

通手段 C .支付手段 D .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5 .以下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B .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C .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 D .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 6 .简单商品经济中所包括的各种矛盾主要是( ) A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 C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D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7 .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 A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 .交换价值和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C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D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8 . 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这表明 ( ) A .缺少使用价值和价值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成为商品 B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C .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也不是商品 D .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也不是商品 9 .影响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化的规律有( ) A .商品价值的变化 B .货币价值的变化 C .供求关系的变化 D .平均利润率的变化 10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 ) A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 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C .商品交换必须实行等价交换 D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是( ) A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具体形式,抽象劳动是一般人类劳动 B .具体劳动是体力劳动,抽象劳动是脑力劳动 C .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D .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12 .在下列几种价值形式中,没有本质区别的两种形式是( ) A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B .扩大的价值形式 C .一般价值形式 D .货币形式 13 .价格受市场供求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作用的否定,而是价值 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 ) A .商品交换都是按照价格与价值相一致的原则进行的 B .从商品交换的总体看,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C .从商品交换的较长时间看,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 D .各种商品价格的波动,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的 14 .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 A .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 价格受价值影响,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动 C .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 D .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但不反映供求关系 15.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 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主要有 ( ) A .劳动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增加了 B .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在劳动总量中的比重增加了 C .农业劳动已成为物质生产劳动的基本形式 D .在总的劳动消耗量中物化劳动的比重增加而活劳动的比重相对减少了 16 .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有( ) A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 .价格围绕交换价值上下波动 C ,价格围绕成本价格上下波动 D .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17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生产这种商品的( ) A .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B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C .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 18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是( ) A .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 B .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 C .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D .创造出剩余价值 19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 ) A .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B .劳动者维持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价值 C .养育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D .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20 .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 A .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B .为计算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C .为计算资本周转速度提供了

依据 D .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奠定了基础 21 .借贷资本的特点是( ) A .一种资本商品 B .一种商品资本 C .一种所有权资本 D .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 G 一 G’ 22 .在数量上相当于平均利润的剥削收入有( ) A .产业利润 B .商业利润 C .借贷利息 D .银行利润 23 .在资本主义现实中,剩余价值是采取各种转化形式出现的,它们有 ( ) A .成本 B .工资 C .利润 D .利息 24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导致( ) A .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B .利润率的提高 C .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比例的降低 D .资本周转速度的减缓 25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共同点( ) A .都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B .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C .都增加了剩余价值量 D .都提高了剩余价值率 26 .剩余价值规律( ) A .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手段 B .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C .在资本主义社会起主导作用 D .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27 .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 ) A .不变资本 B .固定资本 C .可变资本 D .流动资本 28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同其他劳动过程相比较体现出来的特点是( ) A .创造新的使用价值 B .创造新的价值 C .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属于资本家 D .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29 .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公式是( ) A .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B .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 C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D .年剩余价值量/预付可变资本 30 .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学说论证了( ) A .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B .技术进步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C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D .利润率的下降趋势 31 .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 ) A .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B .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C .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D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3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工作日有所缩短,这表明( ) A .对工人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B .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C .必要劳动时间大为缩短 D .相对剩余价值成为主要剥削形式 33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是( ) A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B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C .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D .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34 .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客观必然性是由( ) A .社会再生产的规律决定的 B .社会再生产的形式决定的 C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 D .竞争规律决定的 35 .下列现象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实质的是( ) A .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 B .不变资本只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 C .资本主义工资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D .资本主义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36 .资本积累、积聚和集中的相互关系是( ) A .资本集中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 B .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实现条件 C .资本积聚有利于资本集中 D .资本迅速集中会加快资本积累 37 .资本积累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减少,表现为( ) A .原有资本有机构成不变,追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绝对量增加, 相对量减少 B .原有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出现机器排挤工人 C .原有资本和追加资本有机构成都提高,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绝对量增加,相对量减少 D .原有资本和追加资本有机构成都提高,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增加 38 .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因为( ) A .工资被看做是全部劳动的报酬 B .工人一般在提供了劳动之后,资本家才付工资 C .工资依劳动时间长短而不同 D .工资依劳动效率高低而不同 39 .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表明

( ) A .其实质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B .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了社会财富的创造并且是价值创造的物质 C .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是价值的源泉 D .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和劳动力要素(工人的劳动)共同创造价值 40 .剩余价值与利润这两个范畴之间的关系是( ) A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B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转化形式 C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 D .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41 . 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总是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直接后果是 ( ) A .个别资本增大 B .对劳动力需求减少 C .生产资料优先增长 D .平均利润率下降 42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主要表现在( ) A .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B .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 C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D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43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 A .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 B .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 C .反映了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要求 D .作为上层建筑,为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提供政治保障 44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 ) A .立法司法职能 B .对内职能 C .对外职能 D .行政职能 45 .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包括( ) A .资产阶级政党 B .军队、警察 C .监狱、法庭 D .政府机构 46 .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主要有( ) A .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压迫和控制的政治职能 B .对邮政、铁路、水路、文教、卫生保健、社会福利等事业进行管理的公共管理职能 C .进行国际交往的职能 D .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职能 47 .与奴隶制、封建制国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 ) A .政治上对多数人实行民主,对少数人实行专政 B .代表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 C .政治上要求形式上的自由民主、正义平等 D .经济上要求自由竞争、等价交换 48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 ) A .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 B .政治组织形式 C .选举制度 D .政党制度 49 .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 ) A .主权在民 B .天赋人权与社会契约论 C .分权制衡 D .自由、平等、博爱 50 .资本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有( ) A .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 .主权在民 C .人们当家作主 D .分权制衡 51 .资本主义政权的分权制衡是指( ) A .立法权 B .管理权 C .行政权 D .司法权 52 .资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很大作用,包括( ) A .代表资产阶级执掌政权,对政府施加影响、控制议会 B .制定和推行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方针、政策 C .操纵选举 D .控制群众团体和舆论宣传 53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是( ) A .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 B .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平等 C .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 治机制 D .制定和推行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方针、政策 54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前的积极作用有( ) A .批判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 B .启发民众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C .保证资产阶级的胜利 D .为资产阶级建立国家提供理论依据 55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是( ) A .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民的意志和愿望 B .集中地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文化的精华 C .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D .是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56 .我们可以借鉴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有( ) A .关于人类政治生活客观规律的探索 B .关于经济运行一般规律的揭示 C .关于思维规律的研究 D .关于司法实践历史经验的描述 「多项选择题答案〕 1 . ACD 2 . ABCD 3 . CD 4 . AB 5 . ABD 6 . ACD 7 . ABCD 8 . ABCD 9 . ABCD 10 . ABC

11 . ACD 12 . CD 13 . BCD 14 . AC 15 . ABD 16 . AD 17 . BC 18 . ABCD 19 . ACD 20 . ABD 21 . ABCD 22 . ABD 23 . CD 24 . AC 25 . ABCD 26 . ABCD 27 . AD 28 . CD 29 . AC 30 . ABD 31 . ABCD 32 . BCD 33 . AD 34 . CD 35 . CD 36 . ACD 37 . BC 38 . BCD 39 . AB 40 . ACD 41 . BCD 42 . ABC 43 . ABCD 44 . BC 45 . BCD 46 . AB 47 . CD 48 . ABCD 49 . ABCD 50 . ABD 51 . ACD 52 . ABCD 53 . ABC 54 . ABCD 55 . CD 56 . ABCD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单项选择题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 这意味着( ) A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担当调控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职能 B.国家垄断资本掌控经济生活 C .所有重要的经济部门实行国有化 D .国家垄断重于私人垄断 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 A .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 .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 C .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 .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3 .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 A .国际卡特尔 B .混合联合企业级 C .跨国公司 D .国际康采恩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私人垄断统治的发展表现在( ) A .托拉斯和康采恩的出现 B .金融寡头的统治 C .国际垄断同盟的兴起 D .形成跨行业跨部门的混合联合企业 5 .金融资本是由( ) A .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 .银行资本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 .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 .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6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 A .工业资本 B .农业资本 C .银行资本 D .金融资本 7 .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各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是( ) A .国家垄断同盟的形成 B .资本输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C .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 .瓜分世界领土,形成殖民体系 8 .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人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在于( ) A .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B .资本输出代替商品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C .银行资本代替工业资本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 .国家垄断代替私人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9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是( ) A .国有垄断资本 B .资产阶级国家 C .私人垄断资本 D .资本输出 10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 A .改变了经济的资本主义性质 B .符合垄断资本家的整体利益 C .代表了个别资本家的利益 D .消灭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 11 .金融寡头实现经济上统治的“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 ) A .直接参与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 B .直接参与银行的经营和管理 C .通过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层层控制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 D. 通过购买所属公司全部股票直接掌握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的方式 1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 A. 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B. 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互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C. 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D. 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是( ) A. 发展缓慢不稳定 B. 发展迅速且持续稳定 C. 发展迅速但不稳定 D. 时而削弱,时而发展 14.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管理和调节体现的是( ) A. 全体劳动人民的经济利益 B. 个别金融寡头的经济利益 C. 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D. 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 15.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中,最主要的、最重要的形式是( ) A. 国家市场垄断经济 B. 国家调节经济 C. 公私合营经济 D. 国家自然垄断经济 1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化” ( ) A. 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 使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得到一定的缓解 C. 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 D. 可以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7.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在于( ) A. 使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着时而迅速发展时而停滞的趋势 B. 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C. 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滞胀状态 D. 它只能暂时使某些矛盾缓和,但却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加深和复杂化 18.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借助于( ) A. “代理制”B. “个人联合”C. “企业联合” D.“参与制” 19.各国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产生了( ) 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 国际垄断同盟 C.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D.殖民地和宗主国 20.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基础是( ) A .新科技革命 B .生产国际化 C .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 D .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 21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是( ) A .有利于所有国家 B .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C .有利于发展中国家 D .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 22 .下列不属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选项是( ) A .市场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制 B .区域经济集团日益发展 C .跨国公司的主导作用增强 D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23 .经济全球化带给发达国家的好处很多,但不包括( ) A .从世界各地获取大量的利润 B .降低其生产成本 C .扩大了贸易逆差 D .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控制 24 .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消极影响有许多,但不包括( ) A .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 B .在国际贸易关系中剩余价值大量流失 C .金融风险加大 D .经济发展机会大大减少 25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 ) A .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B .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C .计划经济取代商品经济 D .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 26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 ) A .寄生的资本主义 B .腐朽的资本主义 C .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 D .过渡的资本主义 27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是指( ) A .全面的社会化 B .全面的商品化 C .全面的市场化 D .市场的计划化 28 .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要( ) A .否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切改良 B .对资本主义采取全面肯定的态度 C . 借鉴资本主义社会中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改良 D 借鉴并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29 .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是( ) A .垄断资本主义 B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 .牛产社会化 D .经营管理社会化 30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 ) A . 从根本上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 B . 改变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 C .使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形成了利益一致 D .没有改变劳动者受剥削的地位 〔 单项选择题答案〕 1 . A 2 . D 3 . C 4 . D 5 . C 6 . D 7 . C 8 . A 9 . C 10 . B 11 . C 12 . C 13 . B 14 . C 15 . B 16 . B 17 . D 18 . D 19 . B 20 . C 21 . B 22 . D 23 . C 24 . D 25 . D 26 . D 27 . A 28 . C 29 . B 30 . D 二、多项选择题 1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 A .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 B .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C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D 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 .垄断资本要求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原因是( ) A .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国家参与经济调节 B .国内垄断资本需要国家支持以加强竞争的能力 C .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巨额投资,要求国家直接经营或资助 D .生产过剩问题日趋严重,需要借助国家力量以扩大国内外市场 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具体原因是( ) A .市场问题日益严重,要求利用国家力量来扩大 B .社会化大生产所需巨额投资需要国家资助 C .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国家直接干预 D .对于不能直接获利的基础理论研究只能由国家来承担 4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 )

A .国营企业 B .国私合营企业 C .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结合 D .国家调节经济 5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 ) A .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 . 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深化 与尖锐 C .从根本上解决了失业问题 D .消除了经济危机频繁的出现 6 .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 ) A .垄断不能消除商品经济的竞争基础 B .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激发新的竞争 C .中小企业仍然大量存在 D .垄断组织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生产 7 .垄断统治下竞争的特点( ) A .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B .竞争的手段有政治上的力量 C 竞争更为激烈、破坏性更大 D 竞争的范围除经济领域外还包括政治、军事、文化领域 8 .垄断价格是( ) A . 垄断资本家取得垄断利润的主要手段 B 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规定的商品价格 C .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D .成本价格加垄断利润 9 .垄断利润是( ) A .凭借垄断地位获得的利润 B .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C .通过资本自由转移而形成的一种利润 D .垄断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10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获得了新内容和表现形式, 主要有 ( ) A .混合联合公司成为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B .跨国公司成为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主要组织形式 C .私有垄断资本普遍采用股份公司的企业组织形式 D .由国家出面组建的国际垄断组织的出现 11 .垄断形成的原因( ) A .生产高度集中的必然产物 B .资本高度集中必然引起垄断 C .少数大企业为避免两败俱伤 D .规模经济效益促使少数大资本走向垄断 13 .垄断价格( ) A .完全是人为定价 B .受替代品竞争的制约 C .受市场需求量的制约 D .违背了价值规律 14 .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并不否定价值规律,因为( ) A .垄断价格的形成只是使价值规律改变了表现形式 B .从整个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一致的 C .垄断高价是把其他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垄断高价的商品上 D .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不能完全离开商品的价值 15 . 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被社会主义代替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两 种社会制度的国家( ) A .可能相互交往 B .可以和平共处,但也存在斗争 C .不存在和平共处的可能性 D .可以平等互利地发生经济联系 16 .垄断利润的主要来源( ) A .垄断企业内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B .非垄断企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C .小生产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D .落后国家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部分价值、国内劳动人民必要劳动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17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主要表现在 ( ) A .生产全面社会化 B .生产管理日益社会化 C .工会组织日益社会化 D .资本日益社会化 18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明显表现有 ( ) A .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投资格局多元化 B .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C .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D .国际金融交易总额大大超过国际贸易总量 19 .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在于( ) A .为大量过剩资本寻找高额利润的投资场所 B .为商品输出开路 C .为控制国外原料产地和其他重要资源 D .有利于争夺霸权地位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发展的新现象有( ) A .垄断资本跨部门发展 B .大型企业间的联合与兼并加剧 C .私人垄断加速向国家垄断转变 D .跨国公司成为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2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 ) A .以跨国公司为主体 B .以国家资本输出为主 C .生产资本输出为主要形式 D .发达国家互相输出为主要流向 22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重大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包括( ) A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B .实行部分国有化 C .实行职工持股 D .推行企业民主,实现劳资合作

23 .以下说法中正确地说明了社会福利制度的是( ) A .社会福利制度是一种国民收人再分配 B .社会福利制度的推行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我调整的表现 C .社会福利制度是以一种渐进的方式实行社会主义 D .社会福利计划力图纠正市场初次分配中的不公平,具有一定的社会进步意义 24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之下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包括( ) A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 .世界银行 C .七十七国集团 D .世界贸易组织 2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跨国公司迅速发展是由于( ) A .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 .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 C .资本输出的需要 D .争夺国际垄断地位的需要 26 .经济殖民地对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作用是( ) A .可靠而有利的商品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 B .重要的廉价原料产地 C .高新技术产品的重要供应地 D .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地 27 .资本主义无法根除的主要矛盾是( ) A .垄断资本与中小资本的矛盾 B .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C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D .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28 .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主要表现在( ) A 促使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 b 追求剩余价值的动力和竞争的压力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C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促进和完善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D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促进和完善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9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表现在( ) A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B .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条件 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0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 ) A .长期的历史过程 B .隐蔽的历史过程 C .曲折的历史过程 D .复杂的历史过程 〔 多项选择题答案〕 1 . ABC 2 . ABCD 3 . ABCD 4 . ABD 5 . AD 6 . ABCD 7 . ABCD 8 . ABD 9 . ABD 10 . ABD 1 1 . ABCD 12 . ABCD 13 . BC 14 . ABCD 15 . ABD 16 . ABCD 17 . ABD 18 . ABCD 19 . ABCD 20 . ABCD 2 1 . ACD 22 . ABCD 23 . ABD 24 . ABD 25 . ABCD 26 . AB 27 . BCD 28 . ABCD 29 . ABCD 30 . ACD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 .除我国之外,哪个国家也提出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 A .苏联 B .南斯拉夫 C .越南 D .古巴 2 .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是( ) A .马歇尔计划 B .杜鲁门主义 C .两大阵营的形成 D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3 .两极终结的标志是( ) A .东欧剧变 B .苏联解体 C .第三世界的崛起 D .中国的强大 4 .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 ) A .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 B .生产关系为标准 C .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程度为标准 D .以阶级斗争为标准 5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 A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B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C .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D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6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 A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 .坚持党的领导 D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7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 A .进行阶级斗争 B .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C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D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8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 ) A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 .巩固共产党的领导 D .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9 .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 ) A .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 B .改良的资本主义 C .社会主义不同模式的一种 D .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 10 .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 A .集体领导 B .理论联系实际 C .实事求是 D .民主集中制 11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根本目的是( ) A .改变无产阶级及其他劳动群众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 B .彻底打碎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C .解放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 D .实现共产主义 12 .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 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 ) A .马克思 B .恩格斯 C .列宁 D .斯大林 13 .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 ) A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B .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C .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D .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 14 .下列说法中,观点错误的是( ) A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今正处在低潮时期 B .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C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D .社会主义在若干国家的严重挫折改变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巧. 15.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 ) A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 B .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 .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 D .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16 .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 ) A .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 B .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 C .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的极大提高 D .国家政权问题 17 .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 A .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 B .农民问题 C .武装斗争问题 D .国家政权问题 18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 ) A .经济斗争 B .政治斗争 C .理论斗争 D .议会斗争 19 .实现社会主义的必要政治前提是( ) A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 .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C .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D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20 .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核心内容是( ) A .党的路线和组织原则问题 B .党的战略和策略问题 C .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 D .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问题 21 .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 .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 B . 19 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C .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D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 22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 A .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 .德国古典哲学 C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23 .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是( ) A . 《 共产党宣言 》 的发表 B . “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C .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 D .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24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具体途径是( ) A .通过改革和革命实现的 B .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灌输实现的 C .实践 D .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25 .马克思说: “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 ,这说明( ) A .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B .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形式 C .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互相排斥 D .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可以相互取代 26 .列宁对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 ) A .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C .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 D .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社会主义的理论 27 .民主的根本性质最终取决于( ) A .由谁来进行统治 B .其经济基础的性质 C .统治阶级如何来进行统治 D .是不是全民的民主 28 .在理论上第一次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的是( ) A .马克思 B .恩格斯 C .列宁 D .斯大林 29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 A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B .唯物史观 C .无产阶级专政 D .国家政权 30 .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 ) A .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B .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C .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和破坏活动 D .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31 .无产阶级专政的

目标是( ) A .不断巩固、发展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B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 C .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D .防止国外敌人的侵略和颠覆,支持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 32.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 ( ) A.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 B. 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决定的 C. 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 D.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 [单项选择题答案] 1.C 2.B 3.B 4.A 5.C 6.C 7.D 8.A 9.B 10.D 11.C 12.C 13.B 14.D 15.D 16.A 17.D 18.B 19.D 20.D 21.B 22.C 23.A 24.D 25.B 26.C 27.A 28.A 29.A 30.A 31.C 32.B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个国家建立过社会主义( ) A. 南斯拉夫 B. 罗马尼亚 C. 奥地利 D. 匈牙利 2. 科学社会主义的功绩是( ) A. 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 B. 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规律 C. 对未来社会作出了天才的设想 D. 找到了变革社会的革命力量 3.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 ) A. 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 B. 坚持按劳分配的标准 C.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 ) A.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B. 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 C. 我国正处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D. 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5.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有( ) A. 剥削制度的消灭和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B. 按劳分配 C.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 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6.社会主义建设的几种主要模式是( 0 A. 苏联模式 B. 南斯拉夫模式 C.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D. 民主社会主义模式 7 .社会主义实现模式多样化的原因在于( ) A .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不同 B .历史传统不同 C .指导思想不同 D .地域环境不同 8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A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 .夺取国家政权 C .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D .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9 .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是( ) A .帝国主义时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B .帝国主义时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必然表现 C .资本主义新变化带来的必然结果 D .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 10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主要是( ) A .政治领导 B .组织领导 C .思想领导 D .集体领导 11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 A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 .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 D .坚持改革开放 12 .民主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包括( ) A .攻击和反对共产主义 B .反对暴力革命、主张和平步人社会主义 C .主张搞三权分立、多党制 D .主张搞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 13 .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其原因在于( ) A .它们的领导力量是一样的 B .它们的阶级基础是一样的 C .它们的内容是一样的 D .它们的形式是一样的 14 .列宁指出的具备革命形势的主要特征是( ) A .被压迫阶级的贫苦和灾难超乎寻常的加剧 B .统治阶级遭受危机,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 C .多数工人充分认识到革命的必要性,并且抱有为革命牺牲的决心 D .建立了无产阶级政党巧. 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主要有( ) A .发生了新的科技革命 B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 C .阶级结构出现了新变化 D .经济结构出现了新变化 16 .科学社会主义主要理论来源是( ) A . 18 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B . 19 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C .德国古典哲学 D .英

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17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基本形式有( ) A .经济斗争 B .政治斗争 C .文化斗争 D .思想斗争 18 .《共产党宣言 》 提出的无产阶级取得政治统治以后的任务是( ) A .用革命的暴力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B .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彻底消灭私有制 C .把全部生产资料集中在国家手中,使国家有计划地组织生产 D .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快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19 .无产阶级之所以能承担起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的原因 是( ) A .无产阶级是先进的阶级 B .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 C .无产阶级是受剥削受压迫最重的阶级 D .无产阶级是最强大的阶级 20 .无产阶级要建立自己的政党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A .有一定数量的无产阶级 B .工人运动的一定发展 C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和指导 D .加强各国无产阶级之间的联合 21 .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两次飞跃( ) A .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B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到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发展 C .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到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 D .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 22. 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 A. 16-17 世纪早期科学社会主义 B. 18 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C. 19 世纪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D. 不成熟、不科学的空想社会主义 23. 空想社会主义不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是因为( 0 A. 它只是对资本主义罪恶进行了天才的诅咒 B. 它没有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 原因 C. 它没有找到建设新社会所依靠的阶级力量 D.它没有找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24. 之所以说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 A. 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的革命 B. 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C. 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 D. 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25. 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形式的基本观点( ) A. 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B. 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形式 C.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争取革命的和平发展 D. 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和和平两种形式 26. 无产阶级政党选择革命形式和道路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 A. 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原则 B.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C. 由各国共产党自己决定、反对国际组织发号施令的原则 D.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争取和平发展原则 27. 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 A. 发现了社会上的阶级斗争,提出了阶级斗争学说 B. 提出了人类社会史就是阶级斗争史学说 C. 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只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 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28. 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基本特征包括( ) A. 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国家 B. 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大多数人享有民主而只对少数人实行专政的国家 C.,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代表和维护着无产阶级和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 D. 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历史任务是为消灭阶级和使国家走向消亡创造条件 29. 列宁的“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内容是指( ) A. 社会主义将在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 B. 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取得胜利, 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 阶级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 C. 社会主义将在资本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首先取得胜利 D. 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将是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 然后波浪式地 发展为全世界的胜利 30.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所作的最简要最 明确的表述。因为( ) A. 工人阶级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 B. 工人阶级是在斗争中不断成长成熟,从自在的

阶级走向自为的阶级 C. 工人阶级是唯一同资产阶级直接对立和完全对立的因而也是唯一能够革命到底的阶级 D. 工人阶级最有政治远见,最有组织纪律性的阶级 31.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有( ) A. 剥削制度的消灭和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B. 按劳分配 C.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共产党的领导 32.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所具有的特征有( 0 A. 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 B. 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C. 国家开始消亡 D. 解放和发展生产拉 33. 列宁在“政治遗嘱”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的新构想,如( ) A. 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B. 用合作社形式将农民引向社会主义道路 C. 发展大工业,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 D. 进行文化革命,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34. 社会主义民主是( ) A. 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B. 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C. 决大多数人的民主 D. 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35.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之所以是长期的和艰巨的,是因为( ) A. 商品经济不发达,生产力落后 B. 封建主义传统长,缺乏近代民主的传统 C. 社会主义国家从诞生之日起,就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遏 制和扼杀 D.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建设规律的探索是一个过程 〔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D 2.AC 3.CD 4.BD 5.ABCD 6.ABC 7.ABD 8.ABCD 9 . BCD 10 . ABC 11 . ABD 12 . ABCD 13 . ABCD 14 . ABC 15 . ABCD 16 . BCD 17 . AB 18 . ABCD 19 . ABCD 20 . ABC 21.AD 22.ABC 23.ABCD 24.ABD 25.BCD 26.BC 27.CD 28.BCD 29.ABCD 30.ABCD 31.ABCD 32.ABC 33.ABCD 34.ABCD 35.ABCD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提法正确的是( ) A .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B .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 会 C .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D .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 2 , “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 ) A .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B .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C .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D .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3 .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是( ) A . 《 共产党宣言 》 中的一段话 B . 《 共产主义原理 》 中的一段话 C . 《 哥达纲领批判 》 中的一段话 D . 《 资本论 》 中的一段话 4 . “人的依赖性关系”是( ) A .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 .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 .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 .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5 . “物的依赖性关系”是( ) A .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 .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 .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 .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 .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 ) A .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 B .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C .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D .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7 .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 ) A .是矛盾的 B .是两回事 C .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 .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8 .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 ) A .时间性概念 B .空间性概念 C .历史性概念 D .物质性概念 9 .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 ) A .消灭工业与农业的差别 B .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C .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D .消灭利益差别 10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 ) A .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 .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C .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D .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11 .在人

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 A .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B 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 C .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D .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12 .江泽民说: “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 理想,就会脱离实际。 ”江泽民所说的“远大理想”是指( ) A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B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 .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D .个人对将来职业的向往与追求 13 .下列属于自由王国社会状态的是( ) A .奴隶社会 B .封建社会 C .资本主义社会 D .共产主义社会 14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 ) A .两种不同的状态 B .两种不同的选择 C .两条不同的道路 D .两种不同的理想 15.自由王国是指人们( ) 16.A .处于绝对自由的原始社会状态 B .不再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的状态 C .允许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状态 D .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 主人的状态 〔 单项选择题答案 〕 1 . D 2 . B 3 . A 4 . A 5 . B 6 . D 7 . C 8 . C 9 . D 10 . D 11 . D 12 . A 13 . D 14 . A 15 . D 二、多项选择题 1 .下列选项中属于共产主义含义的有( ) A .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 B .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运动 C .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 D .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理想 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 ) A .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 B .前者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 C .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 D .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 3 .下属现象中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有( ) A .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需分配 B .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劳分配 C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4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将要消失的“三大差别”有( ) A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差别 B .工业和农业的差别 C .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D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 5 .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的根据是( ) A .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的 B .以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依据的 C .可以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来证明的 D .要靠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来实现的 6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和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进程( ) A .离不开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能动性 B .离不开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 C .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D .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7 .作为社会历史范畴,自由王国是指( ) A .人们不受任何制约的自由状态 B .人们完全认识了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必然性 C .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而成为自己和社会关系的主人 D .共产主义的社会状态 8 .下列属于必然王国社会状态的有( ) A .奴隶社会 B .封建社会 C .资本主义社会 D. 社会主义社会 9.人类解放含义的有( ) A .完全摆脱自然力和社会关系 B .获得绝对自由 C .从自然必然性奴役下解放出来 D .从社会必然性奴役下解放出来 10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 ) A .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B .人的需要的全面丰富和充分满足 C .个人潜力和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D .人的各种要求都能得到满足 11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 A .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B .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C .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 社会发展的原因 D .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互为前提 12 .下列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之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有( ) A .实现了共同理想也就实现了远大理想 B .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远大理想的必经阶段 C .实现远大理想是实现

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 D .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是辩证统一的 13 .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 ) A .实现了在分配上的真正平等 B .默认劳动者不同的个人天赋 C .体现着等价交换原则 D .有其历史局限性 14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 ) A .现阶段我党的低级纲领 B .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 C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D .通向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巧. 15 .关于共产主义理想,下列提法正确的有( ) A .共产主义渺茫论 B .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理想 C .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不应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D .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多项选择题答案 〕 1 . ABCD 2 . ABC 3 . ACD 9 . CD 10 . ABC 11 . ABCD 4 . BCD 5 . ABCD 12 . BCD 13 . BCD 6 . ABCD 7 . BCD 8 . ABCD 14 . ABCD 15 . BD 1、“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 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 的状况都可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 这是 D A.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C.非决定论的观点 D.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2、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 C A.是人类的主观意识 B.既非物质,也非意识 C.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 D.是意识的客观内容 3.1999 年, 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 WTO 达成了“双赢”的协议, 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A、B、D、E ? 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身获得发展 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E.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因素而得到发展 4.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 的含义是 B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5.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 “电子邮件的 6 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 AC 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认为的 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6.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 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 B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7.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 相对的。这是因为 ABE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E.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8.从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性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 ACD A.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B.在历史进程中没有多种道路可供人们选择 C.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受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启示 D.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必然性及本国国情的正确把握 E.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社会制度并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9.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 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B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10.“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D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1.关于龙的形象,

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 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AD )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12.2006 年 7 月 12 日凌晨,刘翔在瑞士洛桑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男子 110 米栏比赛中,以 12 秒 88 勇夺冠军,打破了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 13 年之久的 12 秒 91 的世界记录。 科林?杰克逊在谈起自己已被打破的记录时,没有一丝沮丧:“我一点也不失望,正相反,我 感到非常兴奋。”他说:“记录本来就是用来被打破的。”这在哲学上的启示是( ABCD ) A.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B.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C.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 D 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 13.“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好的音乐也无济于 事。”A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与过程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14.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回信中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意思 是:D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15.人对物质世界的时间把握是在实践的运行过程中实践的,其基本环节有:BCD A.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 B 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C 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 D 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 16.“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 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D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17.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 系看,这句活对我们的启示是 C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战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 C、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18.每一复杂的生物个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细胞构成的系统, 其中每个细胞中的 DNA 都包含 了该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由此可见 A A.整体等于各部分的总和 B.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 C.整体的所有属性存在于部分之中 D.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的 E.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生成和转化 19.“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B )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20.“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 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这段语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 的区别在于( C ) 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 B.对人是否有利 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21.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 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 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 是无耻之 徒。”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由于( B ) 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 C.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D.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22.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

民采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 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 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面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 启示是( ABD ) 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D.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23.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 以食为天”说明:A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活动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人的本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4.马克思主义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暨不能跳过 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本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表明:ACD A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B 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一样都是自觉的 C 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D 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 25.据报载,北京市 XX 区开展以文化育文明活动,通过文化资源育文明,群众文化哺育文 明,文化兴区培育文明等三重途径,营造文明城区这是因为:BCD A 文化合文明市没有区别的 B 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构成文明 C 文化和文明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D 文化进步程度与文明发展水平是同步的 26.深圳歌手丛飞在 8 年间,捐资上百万元资助很多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而自身却是患癌 症,负债 17 万元,有人这样评价他:“丛飞能够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得到快乐”丛飞的行为 表明:BC A 人的价值不包含个人的价值选择和目标设计等主观方面 B 人的价值大小取决于对社会的贡献 C 人的价值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面 D 社会价值的实现总是以个人价值的牺牲为代价 27、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 ABD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D.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E.规范人们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 28、党的十六大指出,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 律的认识。这“三大规律”ABD A、是有层次的 B、都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C、是人们在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规律 D、存在着个别、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29、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两头”是指 AC A、无产阶级 B、农民阶级 C、地主大资产阶级 D、城市小资产阶级 30.先进生产力的集申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C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管理方式 31.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D 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人的社会价值 C.两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D.两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32.从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性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 ACD18.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内涵有 DBE A.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B.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C.人的本质是自由 D.人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 E.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33、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B A 吃喝穿住 B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 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D 结成社会关系 34、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后又捐出自己的血清,用于治疗其他患者,这 说明 C A 人的价值只体现在特定的场合和行为中 B 人的价值必须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前提 C 人的价值是在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中实现的 D 人的价值表现了人的能力的大小 35、有一幅广告幽默画,画的是几个行人在看一家饭店外贴的告示,上写:

\"快进来吃饭吧, 否则你我都得挨饿。\"这幅广告画的寓意有 A 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的 B 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 C 利己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 D 商品交换活动背后隐藏着人与人的关系 E 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36.在资本积累过程中,实现个别资本增大的形式是:BD A 资本循环 B 资本积累 C 资本周转 D 资本集中 37.某资本家投资 100 万元,资本有机构成 4:1,m’=100%,一年周转 4 次,其年剩余价值 量喝剩余价值率分别为:D A.80 万,100%B.40 万,400%C.40 万,100%D.80 万,400% 38.商业资本作为一种独立职能资本,也获得平均利润,直接原因是: A.商业部门和产业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转移 37.B.产业资本家为销售商品,将部分利润让及给商业资本家 C.商业资本家加强对商品雇员的剥削 D.产业部门将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分给商业部门 39.个别劳动的社会性质,通过 C A.商品约有用性来体现 B.商品的广告传播来体现 C.商品的交换来体现 D.商品质量的鉴定来体现 40.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是 B A.交换 B.生产 C.消费 D.分配 41.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 D A.单个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降低商品个别价值的结果 B.单个资本家压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C.资本家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增加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D.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42.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ABDE A.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B.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C.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 D.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 E.是随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 43.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同时也是 BCD A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 B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 C 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发生 转移的过程 D 资本家集团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 E 超额利润消失的过程 44.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包括:ABC A 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B 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C 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经济 D 垄断使竞争趋于缓和 45、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是:C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物质资料再 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 46、某棉纺厂因棉花价格上涨而增加了资本的垫支,它影响该厂的:B A.资本技术构成 B.资本价值构成 C.资本物质构成 D.资本有机构成 47、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D A.价值如何增殖 B.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形成 C.剩余价值的实现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48.资本家经营的畜牧场中的种牛,属于 A、C、E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固定资本 D.流动资本 E.生产资本 49.1999 年全球互联网上贸易额达 1450 亿美元,2000 年将达 2000-4000 亿美元。电子 商务的发展,对加快资本周转速度起着重要作用,体现在缩短:A、B、C ? A.资本由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时间 B.资本由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时间 C.原材 料的储备时间 D.劳动者加工劳动对象的时间 E.生产过程中自然力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 50.在市场上,一台笔记本电脑的标价是 12000 元,此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是 C A、实在的货币 B、信用货币 C、观念上的货币 D、现金 51.某企业有一台高精度磨床,价值为 20000 元,使用年限为 10 年,目前已使用 2 年。这 时由于生产该种设备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其价值降为 15000 元。此时,这台高精度磨床的物质磨损是 D A、1000 元 B、2000 元 C、3000 元 D、4000 元 52.一般情况下,获利水平低于平均利润率的资本是 A.产业资本 B.商业资本 C.银行资本 D.借贷资本 5.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是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的统一 C.物质资料再 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 53.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 C AⅠ(V+M)=ⅡC BⅡ(V+M)=ⅠC CⅠ(V+M)>ⅡC DⅡ(V+M)>ⅠC 54.贷币的本质是( B ) 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B.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 C.商品的等价物 D.商品相对价值形式 55.在资本主义社会,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争夺的是( B ) A.形成级差地租 I 的超额利润 B.形成级差地租 II 的超额利润 C.形成绝对地租的超额利润 D.形成垄断地租的超额利润 56.作为商品的资本是( B ) A.商业资本 B.借贷资本 C.产业资本 D.流通资本 57.商品的市场价格发生变化( BD ) A.与货币的价值量变化无关 B.与商品的价值量变化有关 C.与商品的生产价格变化无关 D.与商品的供求变化有关 58..利润率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提高利润率的途径有( AD ) A.提高剩余价值率 B.提高资本有机构成 C.加快资本周转速度 D.节省不变资本 59.生产要素市场包括( ACD ) A.土地市场 B.商品市场 C.资本市场 D.劳动力市场 60.G-W-G’是( AD ) A.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 B.生产资本的循环公式 C.商品资本的循环公式 D.资本总公式 6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分配的特点有:AD A 按劳分配中的“劳”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 B 按劳分配中的劳动量按照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量来计量 C 按劳分配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 D 按劳分配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 62.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有:ABCD A 财政政策 B 货币政策 C 产业政策 D 收入政策 63.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大形态.它们是( D )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时间经济社会 B.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C.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D.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 64.一般情况下,获利水平低于平均利润率的资本是:D A.产业资本 B.商业资本 C.银行资本 D.借贷资本 2006 一、单项选择题 1.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 )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2. 《坛经》中记载: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观的基本观点是: (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3.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 “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 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 )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4.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 表明 ( )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 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 ) A.正确的原则 B.人们的目的,制定的路线 C.领导者的意图 D.客观存在的事实 6.承认客观实在性是物质唯一特性的哲学派别是( )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7.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 ) A.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 B.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 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D.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 8.唯心主义的思想认识根源是( ) A.否认意识的能动性 B.夸大意识的能动性 C.夸大物质的决定作用 D.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 9.人工智能的出现表明( ) A.意识不只是人所特有的 B.电脑将来会代替人脑 C.意识与物质是同一的 D.人的能动性具有广阔的前景 10.“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

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 , 这是( )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 ) A.实物性 B.客观的规律性 C.内部的矛盾性 D.客观实在性 12.“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 ( ) A.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D.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13.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主要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 )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也是绝对的 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是相对的 14.在人类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 A.自然界的变化 B.能够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的劳动 C.语言和思维的形成 D.脑量的增加 15.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指 ( ) A.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B.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和源泉是主观的 D.意识的内容和源泉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16.意识的本质是指它是 ( ) A.人脑主观自生的 B.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C.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可以脱离被反映者 17.“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观点的错误在于 ( ) A.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 B.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 C.夸大了真正的相对性 D.夸大了矛盾的特殊性 18.物质和意识关系是 (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反作用 B.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对意识有能动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19.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 ) A.它的存在性 B.它的物质性 C.它的可知性 D 它的矛盾性 B d b a d c c b c c d b a b d c a b b 二、多项选择题 1. 造大楼先在图纸上设计,然后根据图纸造楼,这说明( B C E )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D.意识可以创造世界 E.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 BE ) A.是各种物质形态的共性 B.是标志客观实在哲学范畴 C.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D.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E.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 列宁物质的理论意义在于它( ABDE ) A.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B.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C.坚持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批判了唯心主义时空观的错误 E.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划清了界限 4.恩格斯说: “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 说明: ( BC ) A.物质范畴和实物完全是一回事 B. 物质范畴是带有普遍性的哲学范畴 C.物质范畴和实物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物质范畴就是各种具体实物的总和 E.物质不过是人的主观产物 5.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起源问题的基本观点是 ( CE ) A.先于自然界而存在 B. 人先天具有的 C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与物质世界同时产生 E.社会的产物 6.意识的本质是 (AD ) A.大脑的机能 B.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C. 人脑中进行的各种生理过程 D.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E.“绝对观念的产物” 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一命题 所揭示的是 ( BD ) A.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区别 B.意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C.意识就是物质 D.意识是对客观外界的反映 E.物质是意识的根源 大题从 14 中出两材料两论述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2.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 3. 否定之否定规律。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4.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5.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6.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7.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

用。 劳动价值论意义。 8. 劳动价值论意义。 剩余价值论。 9. 剩余价值论。 10.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10.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1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1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12.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12.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13.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13.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14.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14.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