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护理进展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护理进展

2021-04-17 来源:乌哈旅游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护理进展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伤科常见病,是因椎间盘退变、破裂、后凸压迫脊髓或神经而出现的综合征。本病症状表现为:腰背痛、坐骨神经痛、下腹部或大腿前侧痛、间歇性跛行、肌肉瘫痪、麻木、马尾综合征、患肢发凉、尾骨痛、周围圆锥综合征、小腿水肿等。少部分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需手术治疗。手术能解除受压的神经组织,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但术后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影响手术效果,增加患者痛苦。因此,如何配合医生做好手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是骨科护理人员共同探讨的课题,现就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护理的有关情况概述如下。

1 体位护理

腰椎间盘手术不同程度影响脊柱的稳定性,故术后早期要绝对卧床休息,减轻椎间盘周围软组织出血、水肿,促进椎间盘纤维环的修复。术毕搬运患者过床须3人一起搬动,保持背部平直;术后平卧4~6 h,以压迫止血。翻身是保持舒适体位和预防褥疮必不可少的活动,采用轴线翻身法,保持脊柱一直线,避免脊柱扭曲,防止引发脊柱损伤、植骨脱落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早期由护士协助翻身,患者不宜自行强力翻转,以保证腰部筋膜、肌肉、韧带愈合良好。协助翻身时要一手扶在肩部,一手扶在臀部,保持整个脊柱的平直,勿屈曲、扭转。

2 病情观察

2

1 生命体征监测 对患者的脉搏、体温、血压、呼吸进行严密监测并做好

记录,对其尿量、面色和意识做好认真观察,尤其对合并有心肺疾患、高血压及糖尿病的患者。持续心电监护,每2 h记录1次,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术后3~5 d内可出现吸收热,一般体温不超过38.5℃,若术后5~7 d体温>38.5℃,应检查有无手术切口感染、呼吸道感染或椎间隙感染。

2

2 引流管的观察 该类手术后常放置引流管,防止渗血积聚造成对脊髓的

压迫。术后24-72 h引流量≤50 ml/d可拔管,过晚可引发逆行感染。严密观察

切口情况,注意敷料有无渗血、渗液及脱落;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引流管堵塞、扭转、滑脱、逆流;着重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若引流出血性液体>100 ml/h,持续3~4 h,应警惕有活动性出血;引流液过少,注意有无引流不畅,防止积血形成硬膜外血肿;如引流液的量明显增多,颜色呈淡黄或淡红色,提示有脑脊液漏。

2

3 脊髓神经功能的观察 椎间盘手术部位深,手术操作难度高,术中可能

牵拉、挫伤脊髓或硬膜外血肿直接压迫,均可造成脊髓损伤。术后尤其在72 h

内应密切观察患者腰腿痛症状有无改善,双下肢的感觉、活动情况,麻木是否减

轻及括约肌功能等,并与术前比较。多数患者术后腰腿痛症状有不同程度缓解或消失;若出现原下肢疼痛、麻木不消失或较前加重,可能与手术过程中剥离受压粘连的神经根致其水肿有关,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0 ml+地塞米松10 mg进行脱水治疗,1次/d,连续3 d,有研究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期使用脱水剂有助于保护神经根及马尾神经的功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如发现下肢、肛门周围感觉丧失、加重或扩大,应警惕出现硬膜外血。

2

4 伤口观察 观察伤口敷料外观有无渗血及脱落或移位、伤口有无红肿、

缝线周围情况等。伤口渗液多时,伤口敷料潮湿,呈淡黄色血渍印,更换敷料加压包扎后短时间内仍出现上述情况或伤口敷料干洁,但伤口周围皮肤稍隆起,触有波动感,均提示有脑脊液漏;术后1周内,如突然出现腰背部疼痛、发热且血沉增快,可能为椎间隙感染所致;这些情况都要及时报告医生。一般手术切口10~14 d可拆线。

3 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

3

1 椎间隙感染 椎间隙感染是腰椎间盘手术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

0.6%~3.2%,多与无菌操作不严、营养不良、年老体弱、有糖尿病史及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有病例分析总结出椎间隙感染的典型临床症状是术后腰腿痛症状又突然出现,伴腰痛或有发热、寒战、乏力、食欲不振等,此时要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

2 脑脊液漏 为椎间盘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原因为术中损伤硬脊膜

所致。一旦发生脑脊液漏应立即拔除引流管,取头低脚高位,降低脑脊液压力,

以利硬脊膜破裂口修复;同时加强预防感染;必要时切口加压包扎;补充白蛋白或血浆;防止咳嗽、咳痰、便秘等。多数患者经上述处理,脑脊膜自行修复。

3

3 硬膜外血肿 发生率为0.14%,多于术后2~6 h发生。主要与术中止血

不彻底、术后切口引流不畅及翻身不当有关。若术后短期内出现下肢疼痛,肌力

下降,感觉减退,应警惕硬膜外血肿形成;应尽早发现及时手术清除血肿,避免神经受压过久致神经纤维变性出现不可逆性损伤。

3

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也是腰椎间盘术后并发症

之一,临床虽少见,但诊治不及时,处理不当,可并发肺栓塞和猝死,或后遗下肢终身病疾。若术后出现下肢疼痛并进行性肿胀。多考虑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措施:抬高患肢,暂停功能锻炼,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因活动过度和用力大便引起静脉压增高使栓子脱落并发肺栓塞;并发肺栓塞者,立即取半坐位,并给氧及心电监护,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输液速度。

4 康复训练

术后康复训练是巩固手术效果的重要措施。但腰椎有破坏性改变、感染性疾患、年迈体弱、心肺功能不佳、内固定物植入及手术后早期者不宜进行,锻炼后症状加重者就中止进行。

术后麻醉作用消失后,开始行直腿抬高运动,使神经根牵拉、松弛,上下移动,促进神经根本身的血液循环,利于神经根的炎性反应早期消退,同时避免其在局部组织修复过程中的粘连。双下肢交替进行,初次由30°开始,逐次逐日加大幅度,注意避免抬腿次数过多、角度过火引起神经根水肿导致疼痛加重,可在患者不感到疼痛的范围内逐渐增加次数和角度。早期合理而有效的腰背肌锻炼,不仅增强纤维后韧带的弹力、脊柱的稳定性和柔韧性,而且可以松解粘连,防止腰椎间盘再突出,预防下腰痛,缩短恢复时间,早日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国外有就不同的训练频度对增加腰背等长肌力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腰肌等长肌力的增加主要发生在训练的12周内,在持续20周以上等长伸肌力的训练中,1次/周或每2周1次的效果与2~3次/周的训练效果相同。国内有研究表明恢复期改良式腰背伸肌锻炼与传统的五点式或飞燕式锻炼更能有效防止下腰痛及腰椎间盘突出。

5 出院指导

出院时嘱患者继续卧硬板床;术后3个月内须带硬腰围,借以增加腰部力量,稳定脊柱,但一般不要超过3个月,避免腰背肌得不到必要锻炼而影响脊椎稳定性,发生下腰痛;尽量减少脊柱活动,如需弯腰取物,应采取屈髋、屈膝下蹲方式。术后半年内避免腰部负重和剧烈运动,防止再损伤;坚持腰背肌锻炼至少6个月;指导患者日常生活中保持正确的站、立、坐、行和劳动姿势,减少慢性损伤的发生;出院后不要到人拥挤的地方或乘坐公共汽车,以免碰撞、摔伤、扭伤;注意腰部及下肢的保暖、防寒、防潮;术后1年内,提举东西时必须十分小心;避免因咳嗽、打喷嚏等而增加腹压;继续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要注意保证患者的正常食饮,防止因饮食不当引起便秘,少吃或忌吃辛辣,多吃蔬菜、水果;定期复查,不适随诊。

由于平均住院日相对缩短,患者切口愈合,拆线后就出院,只有极少数患者可以进入康复医院得到继续护理,绝大部分患者回到家庭、社区,在没有医护人员具体指导的情况下继续进行功能锻炼。但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是否有高质量的护理对患者的功能恢复是至关重要,让患者尽快恢复生理功能和社会职能是现代骨科护理的发展趋势。因此,住院期间应加强对患者出院后康复知识的指导,并为其制定详细的功能练习计划,以使患者出院后能够按计划逐步完成康复训练;同时,建立医患联系卡,进行随访调查,了解患者出院后康复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给予正确的处理,并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更改或调整训练计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