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愤怒的葡萄》中的美国噩梦

《愤怒的葡萄》中的美国噩梦

2021-03-09 来源:乌哈旅游
文艺评论 《愤怒的葡萄》中的美国噩梦 李萃’张娟 (1.湖南省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421000 2.湖南湘潭市第十中学411100) 摘要:美国梦是贯穿美国文学始终的重要主题。《愤怒的葡 子,就要伸手去摘来吃。葡萄也行。这是我吃不厌的东西。我要 萄》是美国现代作家斯坦贝克的代表作,作品通过对乔德一家的描 从葡萄 上摘一大串来,按在脸上使劲挤,让汁水顺着下巴往下 写,真实地记录了美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危机期间广大农民的苦 流。’’[ ](P91) 难和斗争,他们为梦想打拼,却最终梦想破灭。 带着对加利福尼亚的憧憬与希望,乔德一家三代变卖了家当 关键词:《愤怒的葡萄》;斯坦贝克;美国梦 换来一辆旧汽车,行驶在逃荒的人走的六十六号公路上,从俄克 拉荷马长途跋涉到加利福尼亚,而这个长途跋涉的过程,其实也 本文系衡阳师范学院启动项目08B27的成果 “美国梦”是贯穿美国文学始终的重要主题,最初来源于 1620年英格兰移民对新大陆的发现,土地的辽阔,资源的丰富, 人口的稀少,无限的机会无不吸引着欧洲的清教徒与移民,激发 了他们心中深藏的梦想。美国给了全世界人民一个均等的机会, 每个人都梦想发财,相信在美国只要靠自己的双手,通过自我奋 斗便都能获得美好生活,取得成功。对金钱的渴求以及对进入上 层社会的追求更使“美国梦”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很多人都 坚信:“在美国这块土地上,机会均等,只要努力奋斗,一个 没有鞋子穿的穷孩子完全可以成为百万富翁并获得幸福。”u 美 国梦是一种虔诚的信念,当时被许多美国人信奉。对于每个人来 说,只要聪明、勤奋、坚持,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机会对于每 个人来说都是均等的,美国梦表现出的显著表征是社会阶级大幅 度的纵向流动,尤其是由下层阶级至上层阶级的社会流动。十八 世纪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很多美国人都心怀“美国梦”,并为 了圆梦而奋力拼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时代的 变迁,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残酷的现实使美国梦逐渐失去其诱人 色彩,人们开始怀疑美国梦,对其失去信心并感到失望。斯坦贝 克的《愤怒的葡萄》则正是这样一部作品,通过乔德一家来体现 “美国梦”的演变及梦灭的过程。 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1902—1968)是美国现 代著名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愤怒的葡萄》是其代 表作,也是“代表着斯坦贝克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小说 以20世纪3O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为历史背景,描写了大萧条时期 大批农民破产,逃荒的故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使得大批农民被 赶出家园,负债累累,无家可归,背井离乡,去西部寻找梦想, 想在加利福尼亚州寻找出路。但是,加利福尼亚州并不像人们所 想象的那么美好,在那他们仍旧失业,饥饿和困苦。小说饱含了 农民的血泪、愤慨和斗争,被誉为“美国现代农民的史诗”。 《愤怒的葡萄》中所描写的乔德一家仅仅只是斯坦贝克存 跟随俄克拉荷马州的农民流浪到加利福尼亚的过程中,沿途见到 的处于绝境中的其中一户。在经济大萧条的影响下,他们被“拖 拉机”赶出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爷爷拿着来福枪站在外 头,他打掉了拖拉机前头的灯” 可是不管多么不情愿,乔德 家也不得不离开。这时候,象所有的农户一样,风景优美,士 地肥沃,盛产棉花、葡萄以及各种农产品,又急需季节工的加利 福尼亚州吸引着他们,他们把希望寄托在那个被传单、广告、画 报渲染的如天堂般的加利福尼亚上。“也许我们到了那富庶的新 地方——到了加利福尼亚那长果树的地方,又可以从头做起吧。 我们能另起炉灶好了。” ”连不愿意离开土地的、固执的爷 爷也会兴奋地说“让我到加利福尼亚去吧,我到了那儿,看到橙 一就是一个美国梦破灭的过程,一个家破人亡的过程,也注定是一 个美国噩梦。在长途跋涉的过程中,爷爷因为经受不住路途的艰 辛环境的恶劣死亡,他想去加州摘葡萄的梦想也随着他生命的终 结而破灭。可是爷爷的死亡,并没有消弱大家对加州I的憧憬,他 们觉得“啊,只要能到,吃些苦也值得,我看到过传单上说,那 边需要工人摘水果,工钱也很高。啊,你想想看,那多么痛快, 在阴凉的树林底下摘果子,还可以随时拿些到嘴里吃吃。”_2 “等我们到了加利福尼亚,我就要过快活日子了。”_2“ 可是在继续前进的路上,他们遇到一个刚从加州回来的农衫褴褛 的男人,当他知道乔德一家是准备去加州的时候,突然大笑起 来,两眼通红,咳出眼泪。“你们要上那儿去吗——哎呀,我的 天!你们要上那儿去找——很高的工钱——哎呀,我的天!” 这个男人花了一年的时间在加州,死了老婆和两个孩子后明 白,加州并不是象人人所宣传的那样足个天堂。可是即使这些, 也无法打消加州对乔德一家的吸引。带着梦想,他们不辞辛苦, 历经艰辛磨难,然而,奶奶也因为忍受不了环境的恶劣死亡。爷 爷奶奶的相继死亡,一路上所耳闻与目睹的与希望的相反,梦想 在乔德一家中慢慢消退,一路上不光是老一辈经受不住途中的艰 辛和磨难,小辈中的如诺亚因为吃不了苦而在路上与大家分道扬 镳,如女婿康尼,丢_卜怀孕的妻子自己离开。温菲尔德也生病 了,泻的厉害。在种种艰难不幸中,乔德一家最终到达他们的梦 想之地——加利福尼亚,但是,加利福尼亚却远远不如宣传的和 他们想象的那么好,在那他们照样失业、饥饿、困苦。农场主他 们利用劳动力的富余“把T钱减低了。”因为“有一大批新来 的摘桃子的工人,他们饿得要命,只要有面包吃,就肯摘。” 导致, 大季节工人的流离失所,无法糊口,遭受各种势力的 敲诈勒索。在失业,疾病,死亡中他们的梦想最终幻灭。 《愤怒的葡萄》成功的刻画了乔德一家在一路上吃尽苦头 受尽磨难并亲眼目睹在当时的社会经济体制下存在的种种罪恶现 象。因为追求幸福来到他们希望中的幸福之地——加利福尼亚 州,却遭遇不幸,美国梦最终破灭。作者的亲身经历增强了这部 小说的社会性和悲剧性色彩,使它成为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现实 主义作品。 参考文献 [1]赵谦美国文学作品中的“美国梦”的幻灭Ⅲ.合肥:安徽文学, 2008(11):14-15 【2]斯坦贝克著,胡仲持译愤怒的葡萄『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作者简介: 李萃,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教师,硕士,从事英关文学研究。 张娟,湖南湘潭市第十中学,英语教师。 和中国革命陷入了自我迷失的深渊。 破败衰落,冲突重重,自我迷失——这就是马尔罗笔下中国 想象。很多人评论家说马尔罗去过他笔下的这座城市—— 海。 马尔罗没有认可,也没有否定。他是个艺术家,可以生活在自己 的想象中,生活在充满恐惧和欲望的梦幻中。就像当年拉文那街 头的市民指着但丁蹒跚的背景说:那就是去过地狱的人,但丁也 没有回过头来承认或否认。所以研究的关键并不在j。占是否反映 了中国的客观真实,而重要的是它是西方文化的中国想象的原型 代表,其中蕴含着西方的中国形象和西方真实的文化心理。 参考文献 [1】马尔罗著,杨元良,于耀南译《人的状况》【M】.桂林:漓江出版 社.1990. 【2】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IM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f3】周宁异想天开——西洋镜里看中国【M1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颜培,江南大学文学院()8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